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 《古詩三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62W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 《古詩三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 《古詩三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緣”,會寫“題、側、峯、廬、緣”5個字。

2.理解詩句的意思,瞭解詩所描寫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讀。

3.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題西林壁》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4.背誦並默寫古詩《題西林壁》。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1.理解景物描寫與表情達意的關係。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激趣導入

1. 指名背誦《暮江吟》。

2.導入板題:同學們,我們知道,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是悠久的中華文化瑰寶之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宋代詩人蘇軾寫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詩。(板書:《題西林壁》)

二、初讀古詩,感受詩韻

1. “題西林壁”是什麼意思呢?(題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 “題”的意思是——題寫。理解題目後再讀詩題。

2.誰知道蘇軾的生平?(先完成“導學案”第一題,再課件出示蘇軾的資料)

3.學習生字(完成“導學案”第二題,評議)

4.請同學們大聲地朗讀這首詩,把它讀準確,讀通順。

⑴誰來讀給大家聽?指名朗讀。

你把“嶺”和“峯”的後鼻音讀得特別準。(板書“嶺”、“峯”)誰再來讀一讀“嶺”?教師隨機評價。

把“嶺”和“峯”放回詩句中,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⑵誰還想來讀讀這首詩?指名朗讀。

5.讀得字正腔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整首詩。(學生齊讀全詩。)

三、品詞析句,感悟“不同”

1.學生質疑

讀着讀着,你有什麼地方不理解的嗎?學生彙報問題,教師隨機評價。

同學們都很會動腦筋,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蘇軾為何不識廬山?

2.感受“身在廬山”

那麼蘇軾身在何處?他是在山中哪些位置觀察廬山的?請你在文中把表示位置的字圈出來。

⑴學生彙報,教師圈畫“橫、側、遠、近、高、低”。(板書)

“橫看”是怎樣看呢?現在講台就是廬山,站在哪個位置是“橫看”?站在在哪個位置看到“側”看?

(2)小結:無論蘇軾身在——山前,身在——山側,身在——山的遠處,身在山的——近處,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他都身在——廬山之中。

3.領略“不同美景”

⑴那蘇軾在廬山之中看到了哪些景象呢?找出詩句讀一讀。(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⑵橫看廬山,是—嶺,側看廬山,是—峯。(板書“嶺”和“峯”)

“嶺”和“峯”是一樣的嗎?學生根據已有的理解發言。

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就清楚了(教師出示課件,學生學習“嶺”和“峯”的區別)

知道了嶺和峯的區別,誰來把詩句的意思説完整?

出示説話練習:橫看廬山, ,側看廬山, 。

這些雄偉壯麗的景色就是蘇軾所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峯。

⑶那身在廬山的遠處、近處、高山與低谷,看到的景又是怎樣的呢?蘇軾並沒有細説,只告訴我們——遠近高低各不同,都有哪些不同的景象呢?(板書“各不同”)請你先看看圖片(幻燈片出示圖片),然後再展開想象,寫一寫,説一説。(分組完成導學單第三題:站在處看,廬山 。)

預設:站在遠處看,廬山連綿起伏,一眼望不到邊。

站在近處看,廬山像一位高大的巨人聳立在眼前。

站在高處看,廬山雲霧繚繞,隱隱約約。

站在低處看,廬山又高大又險峻,一眼望不到頭。

⑷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詩句也寫下了廬山不同的美!引讀詩句:(幻燈片出示詩句)

瞧,詩仙李白站在廬山遠眺,望見了一道氣勢磅礴的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初夏,白居易走進廬山上的大林寺,看到漫山遍野的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一代偉人毛主席勇攀廬山高峯,在仙人洞題寫道——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峯。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來到廬山腳下抬頭仰望——廬山竹影幾千秋,雲鎖高峯水自流。

讀着這些描寫廬山的詩句,你有什麼感受?(生自由發言,師評價,引出“千姿百態”並板書。)

但是,蘇軾僅僅用14個字寫盡了它的千姿百態,那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幻燈片再次出示詩句)

四、由景入理,理解詩理

1.欣賞了廬山的千般面貌,所以蘇軾心生疑惑,不知哪個才是廬山的真面目,於是他接着説:“不識廬山真面目”(幻燈片出示詩句)

2.詩人“不識廬山”僅僅是因為廬山的千姿百態嗎?(生回答後再出示詩句“只緣身在此山中”,並板書)

師:因為身在其中,很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這就是我們常説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課件出示)

師:詩人在廬山中看到的景色只是廬山的一面,不能領略到它的全貌。那怎樣才能看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引導學生回答後板書“從不同角度觀察”)

師小結:作者這句詩單單只是想告訴我們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嗎?(引出道理:只有跳出事物本身,進行全方面的觀察,我們才能瞭解事物的真面目。)

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這句富有哲理的詩句。(板書“明理”,並指導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同學們,蘇軾在廬山看到這樣的景,就悟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真了不起!一起帶着這樣的理解,再來讀一讀全詩。(生齊讀)

五、適度拓展,積累運用

1.拓展學習課外三首哲理詩

⑴像這樣通過寫景告訴我們一個深刻道理的詩,我們就叫它哲理詩。(板書“哲理詩”)這裏也有三首哲理詩。(幻燈片出示《觀書有感》、《登鸛雀樓》、《登樂遊原》)一起來讀一讀。

⑵指明讀自己喜歡的詩,評議。

⑶理解三首詩的大意及藴含哲理。(幻燈片出示)

2.小結:剛才我們學習了三首詩,再加上今天重點學習的《題西林壁》,一共四首詩,而這些詩句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發,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幻燈片出示,生齊讀四句詩。)

3.聯繫實際,運用詩句。

(1)這些詩句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大用場。出示情境題:

①張爺爺急切想治好自己的糖尿病,卻被賣假藥的人騙了,在我們看來很容易拆穿的騙局,他卻沒看出來。真是“              ,             ”

②當我們只顧貪玩,沒有心思讀書時,老師語重心長地説:“                    ,                    。只有多讀書,才能獲得智慧。”

③奶奶退休後,過上了舒適的老年生活,但她總是念叨着“ ,”來感歎時間過得太快。

請你讀一讀這些生活情境,選擇正確的詩句,端端正正地填寫在導學單的橫線上。

(2)反饋評議。

六、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1.課堂總結,昇華感情。

2.佈置作業。

(1)背誦古詩。

(2)完成鞏固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