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數學三年級精品課件(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4W

國小數學三年級精品課件(多篇)

國小數學三年級優秀課件 篇一

複習目標:

進一步鞏固用兩步連除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瞭解題目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係,通過具體練習,進一步培養分析和推理能力。

複習過程:

一、基本訓練

1、P15.5

先讓學生獨立填表,再組織交流。

引導學生觀察表格,發現挖的天數和每天挖的米數之間的變化規律,適當滲透一些函數思想。

2、P15.6

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半價出售“的意思,求出每件玩具的半價是多少。

組織討論能買道哪些玩具。

鼓勵學生聯繫生活經驗靈活解決問題。

3、P16.9

組織學生討論第一個問題,明確所買的商品的理由。

組織討論第二個問題的解決方法,需要兩步計算求出問題。

二、課內練習

1、學校新買來840本故事書,分給6個年級,每個年級有4個班,平均每個班分得多少本?

2、三(4)班有4個小組,每組8人,平均每人採5個昆蟲標本。他們班一共採集多少個昆蟲標本?

3、電器商店裏,電飯鍋原價250元,電話機原價180元,收音機原價480元,洗衣機原價780元。為了促銷,現在所有電器一律半價出售。400元錢能買到哪些電器?最多能買到幾件?

4、P16思考題

學生分組完成或獨立完成。

組織討論

左題可先根據除數和十位商的商求出它們的積,再根據十位上的餘數2算出被除數的前兩位數,然後根據個位上的餘數2,填出被除數個位上的數9。

右題商的百位上只能是1,十位上只能是0,個位上可以是2~9中任何一個數。

三、全課總結。

四、作業:P16.7~8

國小三年級數學優秀課件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構造三位數,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和歸納能力。

2、能力目標:知道構造三位數和最小三位數的方法;掌握求兩個三位數的差與最小差。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兩個三位數的差與最小差

教學難點:

兩個三位數的最小差

教學準備:

數卡

教學過程:

一、遷移與感知

1、引入

師:小朋友,我們以前已經學過造數,現在我們一起來複習一下用數卡①②③造三位數,看誰造得又對又多。

2、學生造三位數。

3、交流反饋

師:造三位數時,你是怎樣想的?造的數是幾?最小數是幾?

〖組織學生回憶造數方法,明確學習任務,增強學習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學習新知鋪路架橋。〗

二、自主探究建構新知

(一)探究新的造數方法

觀察與思考

師:例1,用數卡①②③⑤⑦⑨可以造出那些三位數?(學生口答)

操作與感悟

師:下面,我們來一次小小的比賽

(1)兩人合作:用這六張數卡造出三位數和最小三位數,計算它們的差。(做後核對)

(2)獨立造出2個三位數,計算它們的差。(互相檢查)

(3)用剛才造出的兩個三位數交換其中兩張數卡,計算它們的差。(互相檢查)

(4)歸納評價。

〖造三位數學生有經驗,例1的重點是計算三位數的差,因此教師把當作競賽題作為每個孩子的“熱身賽”,讓他們在(造數)操作中感悟,在計算中體驗。〗

(二)計算差和最小差。

例2,從數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中選出6張,將它們擺成三位數,求兩數的差。

1、計算的差

(1)想一想,怎樣才能得到差?

(2)獨立嘗試,交流反饋。

板書:987-123=864

(3)引導學生小結:的三位數減去最小的三位數就能得到的差。

〖通過嘗試計算,交流反饋,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自己小結,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2、探究計算最小的差

小組合作

a、怎樣才能得到最小的差?(尋找方法)

b、可以找出幾組數,進行嘗試計算。

c、議一議,是否已找到最小差。

(2)集體交流:説説最小差是怎麼得到的?

根據學生交流板書

312-298=14、412-398=14、512-498=14、612-598=14、712-698=14812-792=14

(3)觀察每一個算式有什麼特點?計算最小差又沒有規律?

(4)演示數射線。

(5)師生歸納

①這兩個數必須有6個不同的數字組成。

②這兩個數在數射線上必須儘可能接近,以產生儘可能小的差。

〖求最小差是教學難點,教師儘可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讓他們去思考,尋找方法,但教師要合理調控,必要時要稍作提示和點撥,以免太費時間。另外,教學中要藉助數射線幫助學生尋找、分析數與數之間的規律,以便靈活運用知識。〗

(三)差是451。

1、學生獨立用數卡擺出兩個三位數,使它們的差是451。

2、交流:差是451,你是怎樣找到被減數和減數的?

板書:968-517=451,876-425=451

3、師生歸納:可以假設一個比差大的三位數,用被減數減差就能找到減數,然後進行驗算,符合要求即可。

三、內化新知,整合延伸

1、用數卡①②④⑤⑧⑨擺出兩個三位數,並計算它們的差。

(1)擺出兩個三位數,計算它們的差。

(2)交換其中兩張數卡,計算它們的差。

2、用數卡①②⑤⑧⑨④擺出兩個三位數,並計算它們的差。

(1)擺出兩個三位數,計算它們的差。

(2)擺出兩個三位數,計算它們的最小差。

(3)擺出兩個三位數,使它們的差是175。

3、在計算中有沒有碰到問題?

〖在練習中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獨立計算的能力,並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讓學生在口頭表達和思維能力兩個方面齊頭並進。〗

四、體驗收穫,激烈評價。

國小數學三年級優秀課件 篇三

一、關於本單元內容的安排

本單元主要教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包括口算、筆算、估算和解決實際問題四個方面的內容。這四方面內容在安排上,以筆算教學為主線,把其他三方面內容的教學與筆算教學交融,力求形成比較優化的結構。

口算

整百數除以一位數,比較容易的幾百幾十除以一位數。

筆算

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包括商裏有0的除法)。

估算

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商是幾位數,商是幾百或幾十多。

解決實際問題

解答關於除法的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解答關於除法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1、本單元的重點是筆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以“基本算法一特殊情況一實際應用”這條線索貫穿整個單元。

“基本算法”是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一般步驟與方法,“特殊情況”是商裏有0的除法,“實際應用”着重教學連除的實際問題。

2、口算教學安排在筆算教學的“兩端”,即口算整百數除以一位數在筆算的前面,口算幾百幾十除以一位數在筆算的後面。

這樣安排有兩個原因:首先是筆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的第一步,要把被除數百位上的數除以除數,這就是在計算整百數除以一位數。所以,口算整百數除以一位數是筆算的基礎,應該先於筆算教學。其次是類似630;3、630;7這樣的幾百幾十除以一位數都是比較容易、比較特殊的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學生在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筆算的基礎上學習這些口算很輕鬆,完全能夠自己學會。所以,教材把口算比較容易的幾百幾十除以一位數安排在筆算後面。

3、估算和筆算相伴相隨、相輔相成。

全單元四道教學筆算的例題都以估計“開道”,即先估計再筆算,這是本單元教材編寫的一大亮點。估計在這裏為筆算“導向”,為筆算化解難點;估計在這裏能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激勵學生主動探索。第l頁第二個例題教學986;2,引導學生先估計“9百多除以2得4百多”,筆算時學生就可能想到先算9個百除以2,並把“4”寫在商的百位上。第6頁第二個例題教學306;3,先估計“商比100大些”,筆算時就不會漏寫商十位上的“0”。

在筆算教學後又安排估算。如先説説378;2、378;6等題的商各是幾位數,再計算;先估計228;3、944;8等題的商是幾百多還是幾十多,再計算。這些估算都能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筆算方法,提高試商能力。

4、邊學習、邊應用,重點解決連除的實際問題。

在教學筆算後的“想想做做”裏都安排了用除法計算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學到的計算及時應用,其中有些問題解法多樣、思路開放,有些問題綜合了空間、時間的內容,有些問題妥善處理餘數。連除實際問題思考難度較大,解法較多,教材在第11、12頁單獨安排教學。

二、關於計算法則的教學

計算法則是計算的方法和規則。毫無疑問,筆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在除的步驟、順序及商的書寫位置等方面都是有規則的,計算法則是客觀存在的。計算法則的教學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從外部輸入,像過去的教學那樣,光通過幾道例題把算理、算法、注意點講得清清楚楚,把方法、格式示範得明明白白,然後歸納出若干條法則。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接受--記憶--模仿”。另一種是從內部生成,先讓學生調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解決一個新的計算問題,經歷探索過程,體會方法與步驟。然後在回顧、交流等學習活動中自己總結算法,形成法則。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探索中體驗--反思中提煉--遷移中應用”。前一種教學學生認識的法則是顯性的、機械的,給學生的法則是束縛與負擔,必須經過大量練習才能掌握。後一種教學學生認識的法則是隱性的、有活力的,給學生留出了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空間,學生不需要死記硬背,也不要過量地模仿。

因此在教學時應注意三個問題。

1、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以原有計算為基礎構建新的計算法則。

學生在二年級已經掌握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繼續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只要解決先把被除數百位上的數除以除數這個問題,新舊知識就溝通了。第l頁第二個例題986;2採取“先估計、後筆算”的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地先算9個百除以2,並把“4”寫在商的百位上。

2、突破知識的發展點,完善計算法則。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被除數最高位上的數等於或大於除數,另一種是被除數最高位上的數小於除數。後一種情況學生以前從未注意過(二年級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商都是兩位數)。第3頁例題312;4就是教學這種情況的計算。也採用“先估計、後筆算”的策略,讓學生體會先把被除數前兩位上的數除以除數是合理的。

3、在適宜的時候用有效的方法使計算法則逐步清晰。

教材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的機會和空間,幫助他們自主探索;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及時整理知識,優化認知結構。第4頁第3題設計了四組除法題,要求學生先説説商是幾位數,再計算。同組的兩道題被除數相同,為什麼商的位數不同?通過分析原因,學生就把握了什麼時候先除被除數最高位上的數,什麼時候要除‘被除數前兩位上的數,這是計算法則中的重點之一。

所以説,法則仍然要教的,但不用以前的方法教學法則。新教材希望計算教學不僅是知識技能的教學,同時也要發展數學思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關於“商裏有0的除法”的教學

教材把商裏有0的除法安排在學生掌握基本計算之後教學,因為商0是除法中的特殊情況,是除法計算法則的補充。學生在初步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計算法則的基礎上,再來學習,就比較容易理解。

這部分內容分三段進行。

第一段先教學“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第二段是豎式計算時應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這個規律。

例題教學商的中間有0,“試一試”教學商的末尾是0。例題的教學分兩步進行,先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計算,可以估算、口算,也可以列豎式筆算,這一步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商中間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間的0,那麼商就不是三位數,就不是比100大一些,就不是102。然後教學豎式的簡便寫法。“試一試”先讓學生説商是幾位數,也是防止漏了商末尾的0,體會商個位上寫0是合理的、必要的。在這段內容的教學中還要注意兩點:一是把豎式的簡便寫法建立在學生原有寫法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為什麼可以簡寫;二是用好“想想做做”第4題,讓學生明白商中間、末尾有0並不是由於被除數的中間、末尾是0,而是除到某一位時是0除以一個不是0的數。如508;4的商裏沒有0,800;5的商裏只有一個0。

第三段是當確定商的最高位後,如果某一位不夠商l,也要商0。

仍然是例題講商中間的0,“試一試”教學商末尾的0。例題432;4的教學線索與306;3相似,也是先估計、再筆算。不同之處是,當學生產生認知矛盾--十位上3除以4不夠商l時,教材通過“辣椒”提出:“十位不夠商l,就商0。”並出現了完整的豎式。教學時,還要讓學生知道怎樣繼續除下去。

另外,教材還及時引導學生整合筆算知識,第13頁第2題的三組筆算題分別安排了商末尾有0和商中間有0的比較,商末尾是0時沒有餘數和有餘數的比較,除時商0的兩種情況的比較。第15頁第2題是更大範圍的知識整合,同組的三道題雖然各有特點,但都要遵循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法則。

四、關於“連除的實際問題”的教學

學生解答連除計算的實際問題往往有困難,因為問題的已知條件兩兩相互聯繫,這種聯繫既使解法多樣,又幹擾解題思路的組織。所以教材安排了一個例題進行教學。這種問題既可以用連除的方法解決,又可以用先乘後除的方法解決。經過一段練習後,又帶出了另一類用連除方法解決的問題(如第12頁第5~7題),這種問題在列式時,用哪一個數做第一個除數或做第二個除數都是可以的,但教學時必須使學生弄清每步的含義。

這段教材有三個特點:一是選擇的素材貼近學生的生活,書架上放書、排隊分組參觀科技館、按時服藥、買乒乓球拍、寫毛筆字。.。.。.,都是學生熟悉的、能夠接受、容易理解的。現實的素材能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助於他們思考解決問題的步驟與方法。二是呈現形式以圖文結合為主,逐漸向文字敍述過渡。圖文結合寓信息於畫面和對話中,有生活氣息,能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文字敍述的實際問題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理解題意的能力,提高思維活動的質量。三是教學方法以學生獨立解題和相互交流解法為主,不是教師作系統分析和講解。

教學連除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教師的作用應着重體現在組織學生進入情境,從畫面、對話中尋找數學信息,完整地理解題意,有序地整理條件和問題,激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還體現在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解法,通過對解題過程的回顧、反思,弄明白先算了什麼,為什麼先算,先算的這一步是怎樣想到的。從而整理出解題思路,提升思維水平。教學例題時要鼓勵學生的解法多樣,但練習時不要求他們一題多解。

五、課時安排:總10課時

1、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第1~4頁)。.。.。.。.。.。.。.。.。.。.。.。.。.。.。.。.。.。.2課時

2、練習一(第5頁)。.。.。.。.。.。.。.。.。.。.。.。.。.。.。.。.。.。.。.。.。.。.。.。.。.。.。.1課時

3、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第6~10頁)。.。.。.。.。.。.。.。.。.。.。.。.。.。.。.2課時

4、用連除解決的實際問題(第11~12頁)。.。.。.。.。.。.。.。.。.。.。.。.。.。.。.1課時

5、練習二(第13~14頁)。.。.。.。.。.。.。.。.。.。.。.。.。.。.。.。.。.。.。.。.。.。.。.。.。.。2課時

6、複習(第15~16頁)。.。.。.。.。.。.。.。.。.。.。.。.。.。.。.。.。.。.。.。.。.。.。.。.。.。.。.2課時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課件一:分數的初步認識 篇四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92頁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説一説、估一估一系列活動中,理解分數的意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分數。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分數。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實際意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和學生用具。

【教學過程】

(一)情境談話,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農曆八月十五是什麼節日嗎?(中秋節)中秋節有什麼習俗呢?(賞月、吃月餅)(課件)同學們愛吃月餅嗎?(愛)

師:這裏有4塊月餅,怎樣分給兩個小朋友才公平呢?(課件)

生:一人分2塊,這樣才公平。

師:數學上把“公平、一樣多”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如果有兩塊月餅,又該怎麼分呢?(課件)

生:每人分一塊。

師:現在月餅只有一塊(課件),還能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嗎?

生:能。(師板書: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師:每人分得多少呢?(半塊);半塊用哪個數表示呢?用我們學過的數能不能表示出來呢?(不能,學生猜測1/2)師:對!就是 1/2,(課件出示1/2),誰知道1/2是個什麼數?

生:分數

師:對!今天我們就來初步認識這個新朋友——分數。(板書:分數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經歷由整數到分數的過程,着眼一個“探”字,抓住新舊知識間的連接點,知道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

1、認識1/2:

師:誰能結合剛才分月餅的過程説一説1/2表示什麼意思?

(引導學生説出: 表示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板書: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師:指名學生再次説説1/2的意思

師:(師指另一份月餅)那這一份呢?(讓學生明白另一份也是這個月餅的1/2)

師:現在同桌相互説説1/2的意思。

師:1/2怎麼寫呢?(伸出手指和老師一起寫:先寫一短橫—,表示平均分;再寫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兩份;最後寫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師:1/2怎麼讀呢?(生讀一遍,再書空寫一遍。)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初步感知分數“1/2”的含義,學會分數的讀法和寫法。】

2、理解1/2:

(1)體會分數的實際意義

師:大家想想,半塊月餅可以是 1/2,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是這樣分的?

生:一個蘋果、一個蛋糕……(用生活實例完整地説一説1/2所表示的具體含義)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2)、動手摺一折

師:其實,我們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上也都藏着 1/2,想不想把它找出來?

請看要求(課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 1/2塗上顏色)

生:動手操作,動口説含義。

師:(巡視指導),做完的同學同桌互相小聲説説,你是怎樣得到這張紙的 1/2 的?(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生1:我把這張正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這張長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 1/2。

生3:我把這張圓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師:追問,這些圖形各不相同,為什麼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這些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

師:對!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

【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發展自己,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 1/2,豐富1/2的表象。着眼一個“動”字。通過有意識的追問,使學生感受到: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斷1/2,引出1/4

師:老師也折了幾種圖形,塗色部分是不是它們的1/2呢?請大家用手勢判斷“對”或“錯”,看誰反應快!(課件出示:)

生1:第一個對,因為它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 1/2。

生2:第二個錯,因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個不是1/2,應該是1/4。

【設計意圖:通過判斷練習,進一步明白1/2的含義,同時巧妙的引出了】

4、探索 1/4

(1)、認識1/4

師:誰來説説1/4表示什麼意思?

生:表示把一個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 1/4。

師:誰會寫 1/4?

生:一生上台板演,全班書空。

(2)、探索1/4

小組活動: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1/4並塗一塗。

師:小組先討論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後再動手,比一比哪一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組合作,小組交流,小組自願將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説説1/4表示什麼意思?

師:追問:這些圖形都相同,折法不同,為什麼每份都能用1/4來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1/4。

師:很正確!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1/4。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理解 1/2的基礎上,自然的掌握1/4的含義,並通過觀察、比較明白:相同的圖形,雖然折法不同,但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用表示 1/4,進一步明確分數的含義。】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來!睜大雙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畫面讓你聯想到幾分之一?(課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廣告。

東東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來了八人,剛解決這個問題,又來了第九個人。

看廣告讓你能聯想到幾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從哪個畫面中聯想到1/8?

生:第一幅畫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從哪個面畫中聯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畫面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這裏的1/2是整個蛋糕的1/2嗎?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開始就有9個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這塊蛋糕的?

(四)迴歸生活、全課總結。

其實,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分數,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就能發現它們。下面就讓我們在歌聲中結束今天的內容吧!(播放《幸福拍手歌》)

【板書設計】

分數的初步認識

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月餅的二分之一。

1/2                    1/4

(學生作品展示)      (學生作品展示)

國小數學三年級優秀課件 篇五

教學內容

例1:橫向條形統計圖

簡單的數據分析

例2: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例1: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

求平均數

例2:用平均數來比較兩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13——14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兩種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兩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3、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教學重點:

會看兩種統計圖

教學難點:

起始格與其他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橫向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觀察並理解圖意)

如果超市的王經理,現在很想知道超市上週四種品牌礦泉水的銷售情況,還想知道下週該進些什麼品牌的礦泉水。你有什麼好辦法?(統計)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縱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觀察。

説説這個統計圖與以前見過的統計圖有什麼不同?

2、它的橫軸表示什麼?縱軸表示什麼?

3、根據統計表,你能完成下面這份統計圖嗎?

3、學生討論並説明如何完成統計圖。

4、提問:如果用橫軸代表銷售量,用縱軸代表不同的品牌,該怎樣設計這樣的統計圖?

5、小組合作學習

6、小組彙報

7、出示規範的橫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完成。

你能跟同學説説完成這樣的條形統計圖時要注意什麼?

8、討論:如果下週要進貨,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你能説説理由嗎?

三、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在前幾個學期,我們已經學會了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的結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統計、讓學生理解、體驗統計的1、展示數據2、科學預測、決策作用。

四、鞏固練

課本40頁第一、第四題

五、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我們學校的校醫非常關心我們同學的身體健康,經常要了解我們同學的體重,身高等,(出示班級座位圖)

如果老師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組6位同學的身高的情況,你有什麼辦法能讓老師一眼就看明白?

2、提問:你打算怎樣完成這份統計圖?

3、出示幾個空白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根據統計表嘗試完成條形統計圖。

4、如果用條形統計圖表示這個小組學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比較合適?

5、出示教材上的統計圖,讓學生觀察,討論。

你能説説破這個統計圖跟我們以前學過的統計圖有什麼不同嗎?

用折線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個單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個單位?

這樣畫有什麼好處?

6、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彙報。

在統計圖的縱軸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單位量是不同的(第一個圖中起始格表示137釐米,其他每格表示1釐米。)

7、讓學生按照例子把其他兩個同學的條形補充完整。

8、學生討論:什麼情形下應該使用這樣的統計圖?這種統計圖的優點是什麼?

9、觀察體重統計圖,看看這個圖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個單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

9、這個統計圖跟我們剛才學習的學生身高統計圖有什麼不同?

10、獨立完成書上的統計圖

小組進行學習小結。

這種統計圖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樣本的統計數據的絕對值都比較大(如本例中學生的身高都在138釐米以上,體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樣本統計數據之間的差異值又相對比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體重的最小差異分別是1釐米和1千克)。當出現這種情形時,會出現一種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單位量較小(如第一個統計圖中每格表示1釐米或2釐米),統計圖中的條形就會很長,如果每格代表的單位量較大(如第二個統計圖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難在統計圖中看出不同樣本之間的差異。所以,為了比較直觀地反映這種差異性,採取用起始格表示較大單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較小單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這種統計圖中的縱軸上,起始格是用折線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區別。

10、通過完成這一份統計圖。你得到了哪些信息?進一步體會統計的作用。

11、你想對這些同學説些什麼?

出示“中國10歲兒童身高、體重的正常值”,引導學生把學生的身高、體重與正常值進行對比,找出哪些學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學生的體重超出了正常值,並提出合理化建議。

(實踐作業)讓學生從報紙、書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統計圖表,並找出相應的信息,可以培養學生從各種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鞏固練習:40頁2、41頁3、5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課件二:口算乘法 篇六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數學68-69面的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教材與學情分析:

本小節的口算乘法,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法和萬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小節的內容例1是整十數乘一位數,而這一例題又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從表內乘法的計算2×9擴展到2×10;第二部分是任意的整十數乘一位數。由於三年級的學生是在表內乘法的基礎上來學習口算乘法的,所以讓他們在9乘幾的基礎上計算10乘幾推出幾十、幾百的數乘一位數,這樣能夠讓學生自己發現和得出整十、整百的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規律,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為後面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2、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對知識遷移類推的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使學生經歷整十、整百等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髮現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並正確進行口算。

難點:發現、歸納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及理解口算原理。

教具準備:課件、口算卡片、學生練習紙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同學們,我們在二年級已經學完1—9的乘法口訣,大家忘記了嗎?那好,老師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戰?請看……(出示口算卡片)

2、同學們,老師想請你們幫忙解決一些問題,你們願意嗎?請仔細看……(課件逐題出示,學生口答)

6個十是(     )   20個十是(    )  12個百是(     )

5個千是(     )  40裏有(    )個十  300裏有(     )個百

二、創設生活情境,引入新知

1、談話:同學們,你們去過遊樂場嗎?那老師今天就帶你們一起到遊樂園去玩一玩,好不好?(課件出示兒童遊樂場情境圖)(生觀察)

2、引導學生看情境圖,尋找信息、捕捉信息。

師:從這幅情境圖中你看到了什麼?(學生口答)

3、小精靈語(點擊播放)嗨!我是你們的朋友小精靈,你們能根據這幅圖上的遊樂項目價格表提出一些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嗎?

交流彙報。

三、學習新知:

1、學習例題1(1) (課件出示情境圖)

根據學生的提問適時的出示例題。(課件出示)

(1)、坐旋轉木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錢?

學生列出算式並説出答案,師板書:2×9=18(元)

(2)、課件出示:坐旋轉木馬每人2元,10人要多少錢?

①、學生獨立列出算式,師板書:

2×10=

想:2乘1個十等於2個十,就是20

適時提問:你會做嗎?學生説出不同的方法。

③、根據學生的計算方法進行小結:我們班的小朋友真聰明,那哪種方法口算更簡便呢?

(3)及時反饋4×10 =        3×10 =

10×7 =        10×5 =

2、例題1(2)

(1)、課件出示:坐碰碰車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錢?你會列式嗎?

①學生列出算式,師板書:

20×3=

想:2個十乘3等於6個十,就是60

②思考:20×3=?小朋友們先自己獨立地想,然後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學生彙報不同的思考方法。

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想法:

a、因為3個20是60,所以20×3=60;

b、因為2×3=6,所以20×3=60;

c、2個十×3=6個十,6個十就是60

……

③、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進行小結:同學們想出了各種方法來口算,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口算乘法。(板書課題)

四、鞏固練習:

同學們,請看!一列過山車開過來了,小朋友只要回答對以下闖關題就可以免費乘坐了。想坐嗎?那好!看看能否闖關成功。

1、考考你(課件出示)

闖關題:2×3=   20×3=   200×3=   2000×3=

2、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四道算式,你認為怎樣口算最快。

把你的想法與同位説一説,在彙報交流。

引導學生總結出:我們在口算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時,可以先把這些題目看做表內乘法,計算出積,再看因數末尾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下面就運用我們剛剛得出的規律來試試看,好嗎?

3、及時反饋(比比誰最棒哦)

20×4=          7×60=        80×5=

3×600=         700×8=      200×5=

(學生回答後問:400×5的積後面為什麼不是兩個0而是3個0)

4、玩一玩(讓學生上台自己點擊)

師:同學們,一羣勤勞的小蜜蜂出來採蜜,可是它們都迷路了,你們願意幫它們找到回家的路嗎?——(課件出示):①7座小房子上有7個不同的數字140、12000、400、80、90、180②6只小蜜蜂的胸前掛着6個不同的算式:80×5=    7×20=    30×3=

90×2=    8×10=    4×300=

請學生上台點擊小蜜蜂的房子,讓蜜蜂飛回家,最後出現這6只小蜜蜂的畫外音——親愛的同學們!謝謝你們,你們真是一羣樂於助人的好孩子,我們會感激你的!

師:啊,太感人了!同學們真棒,竟然能利用咱們剛學的知識幫助迷路的小蜜蜂找到家了,真是了不起啊!

小朋友,我們剛才幫了蜜蜂一個大忙了,願不願再去幫幫超市的工作人員呢?(願意)請看!

4、小試牛刀(課件出示)

一種牛奶每箱賣40元,昨天下午毛家超市賣了這種牛奶8箱,請你幫毛家超市算算這8箱牛奶賣了多少錢?

五、做遊戲:找朋友

六、動腦大比拼

同學們,我們現在放鬆一下吧,好嗎?

請每位同學寫出兩道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算式,然後讓同位做。再指名學生説出剛才出的口算題,考考老師,老師故意説錯幾題。

七、談收穫和感受。

同學們,本節課中你學習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穫和感受呢?説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哦。

板書設計:

口算乘法

2×9=18

2×10=20                      20×3=60

想:2乘1個十等於2個十,就是20   想:2個十乘3等於6個十,就是60

國小三年級數學優秀課件 篇七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具體問題的探索,體會時間與數學的密切聯繫,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過觀察、比較、尋找各種規律,體會到日曆中包含着豐富的數學問題。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有規律的。每天我們到一定的時間就會做一定的事情。在這樣的作息時間裏就存在這很多數學問題,你們有興趣研究嗎?

二、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1、飛飛的父親是一名火車司機,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飛飛的母親是一名飛機乘務員,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從9月1日開始算起,請用▲標出父親的休息日,用●標出母親的休息日。(課本第75頁的例題)

2、圍繞下列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交流:哪幾天飛飛的父母同時在家休息?哪一天飛飛能和父親同時休息?

3、指導學生將日曆中的帶標記的日期填到相對應的圖中。

4、學生根據表示“父親休息日”“母親休息日”“飛飛休息日”的三張圖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韋恩圖,並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應用:

觀察日曆找規律:

觀察日曆中的加框的4個數字,你發現了什麼?

12比11多1,……18比11多7,……

嘿!我發現了:11+19=30,……換另一組再試一試。

教學反思:

5、時間與數學

教學目標:

1、根據居民身份證號碼,知道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並推算出他的歲數。

2、學習用統籌的思想去思考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聯繫具體實例,讓學生經歷合作探究的過程。

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增強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創設“看身份證”的情境,提出問題:你知道這個人的出生年、月、日嗎?她今年幾歲了?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請學生觀察、交流從身份證上獲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據居民身份證號碼,知道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並推算出他的歲數的方法。

三、實踐練習,拓展延伸

1、獨立完成第78頁的2、3兩題,然後分別交流自己的結果是怎樣想出來的。

2、(回家)做水的小實驗,並進行相關的計算,然後交流實驗後的想法。

四、課堂總結:在這堂課中,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三年級優秀課件 篇八

教學目標:

1、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分米與釐米、分米與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會用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4、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分米與釐米、分米與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活動引入

(一)回憶已學過的長度單位,請同學們分別用手勢表示1毫米、1釐米、1分米。請大家用手勢表示1米大約有多長?1釐米大約有多長?1米等於多少釐米?

(二)思考:要量課桌的長度,你覺得用哪個長度單位比較合適,為什麼?(用毫米太小了,用米又太大了,應該用釐米比較合適)

(三)估計一下課桌的長度。

(四)請學生量課桌長度,可用1釐米長的手勢去估量,也可以用自己的學生尺去量,看誰量得既準確又快。

1、每個學生動腦筋,嘗試用各種方法來測量。

2、在4人小組內交流各人的測量方法,評評優劣。

3、選幾個小組來反饋信息。預設學生可能選擇以下幾種測量方法。

(1)用1釐米的長的手勢去估量。

(2)用學生尺去測量,如尺子最大刻度為12釐米,然後將一個個12釐米相加。

(3)用學生尺10釐米10釐米地量,並相加,最後一次與不足10釐米的長度再想加。

(4)先請學生自評測量方法的優劣,再請他評,最後選出最優方案。

二、主動探索,學習新知

(一)初識分米

通過反饋交流,引導學生想象:由於課桌比較長,用釐米做長度單位來量還是比較麻煩,如果有一個比釐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

互相討論:這個單位規定為多長合適?引導學生根據以上測量方法討論(得出以“10釐米”為一個單位比較好)彙報並説明理由;從而引出“分米”(板書課題)

(二)感知分米

1、猜測一下1分米有多長,你能在尺子的刻度中找出1分米嗎?(可從尺子“0”刻度一端開始找,也可以在尺子中段找。)

2、問:1分米等於多少釐米?(板書:1分米=10釐米)

在自己的學生尺中找出1分米。

3、將拇指和食指張開,量出1分米的長度,感知1分米的長度。

4、説一説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5、估一估,課桌大約寬幾分米,再準確地量一量。(同桌合作)

6、是:剛才我們瞭解了分米與釐米的關係,那麼你想知道1分米與1米的關係嗎?(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解決的方法)

方法一:拿出已準備的1米長的繩子,兩人合作,一個用尺子量,每量一分米,另一個同學就在紙條上做一個記號,觀察1米里面有幾個1分米。

方法二:因為1分米=10釐米,1米=100釐米,因此1米=10分米。

(板書:1米=10分米)

(三)運用分米

1、填空,在[ ]裏填上合適的單位,在()裏填上合適的數字。

牀長2[ ],也就是( )[ ] 。

一支鉛筆長2[ ]4[ ],也就是()釐米。

青蛙平均一次能跳35[ ],兩次能跳()分米。

2、找朋友

一把米尺的長是1分米

一把米尺的長是10米

一把米尺的長是100釐米

3、在〇裏填上<、>或=

20釐米〇3分米1米〇99釐米

80釐米〇8分米1分米〇90毫米

4、丁丁寫了一篇數學日記,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寫得怎樣。

20__年9月20日(星期四)天氣:晴

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牀上爬起來,來到了衞生間,拿起1釐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2釐米的樹被風颳斷了,連忙找來了一根長1釐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裏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裏翻出1毫米長的鋼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地做起筆記。

請學生各抒己見,把認為不正確的地方改正過來。

三、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三年級數學優秀課件 篇九

教學目標:

1、自我介紹,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以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瞭解本冊數學書的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3、明確數學課和數學作業的要求,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4、通過講故事,悟出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並掌握一些數學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教學重點、難點:

1、明確自己本學期應有的學習態度,認真紮實地上好每一節課。

2、悟出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並掌握一些數學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教學過程:

一、導入——自我介紹

1、同學們知道這節是什麼課嗎?你怎麼知道的?(板書:數學)

2、大家認識我嗎?怎樣歡迎?“朱”有幾筆,你怎麼數出來的?

3、你瞭解朱老師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有針對性的互動)

4、知道怎麼聯繫我嗎?背一背:(誰能説一説怎麼快速的記住老師的電話)

二、認識本學期學習任務

1、如果現在請你看一看數學課本的目錄,再來向大家介紹本書的內容,你能行嗎?試一試吧。

三、介紹本學科的相關要求

問題1:上課前要做哪些準備?怎樣愛護書本?

(一)學習用品

1、課前準備好學習用品放在左上角。(安排檢查組長)

2、書本要包皮,不亂塗、亂劃、亂寫。

3、作業用同一種顏色的鋼筆。

問題2:課堂上注意哪些紀律?在教師辦公室注意哪些紀律?

(二)學習紀律

1、坐姿端正不做小動作(慎言慎行)

2、積極發言,聲音響亮,表達完整。

3、老師講話時看老師,老師寫字時看黑板。

4、預備鈴響後馬上回座位靜候老師到來。

5、上課遲到或進老師辦公室喊“報告”,得到允許後方可進入。

6、在教師辦公室不得隨意講話,排隊三人以上時,第四人應在辦公室外等候,出一人後再進。

7、做作業獨立完成。討論、請教同學等同抄寫,在家不會寫可以問家長,家長也不會的註明原因可不寫,在校可以問老師。

8、課間不得寫作業(訂正除外)

問題3:做作業應注意些什麼?

(三)家庭作業要求

1、註明時間、作業內容;按時、按質、按要求完成作業。

2、每格寫一行,做完一題空一行。

3、訂正要重新寫,不得在原題上改;在練習冊上可以直接訂正,但要換一種顏色的筆。

4、答題用鋼筆,字跡工整,爭取做到乾淨、整潔、不塗改。

5、班級姓名按照要求寫在指定地方。

6、連線要用直尺,畫圖要用鉛筆和直尺。

7、當天作業當天訂正。全對直接交組長,有錯訂正經老師批改後交組長。

8、每天的家庭作業必須要家長檢查後簽字並寫上完成情況。

(四)課堂作業的要求

1、按時、按質、按要求完成作業。

2、在每次寫作業之前,先在第一行寫上第幾次,在第二行寫上幾月幾日、星期幾,從第三行開始再寫作業。

3、認真書寫,字跡工整,爭取做到乾淨、整潔、不塗改。

4、每格寫一行,做完一題空一行。

5、有錯當天及時訂正,養成檢查的好習慣。

6、只用一種顏色的筆寫作業。

7、凡是請假的同學,來校之後立即補作業並及時上交。

四、聽故事悟道理——介紹數學學科的學習方法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

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

國小三年級數學優秀課件 篇十

〖教學目標〗

1、根據居民身份證號碼,知道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並推算出他的年齡。

2、學習用統籌的思想去思考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4、經歷操作、討論、交流等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學,並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材分析〗

“時間與數學(二)”是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系列數學活動情境。這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材料,讓學生充分感受時間與數學的密切關係,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能夠用數學的觀點看時間,使數學生活化,同時提供了素材以及進行探索研究的機會。

本節課共設計了三個活動。

1、活動一是認識身份證,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身份證,但是從身份證上能得到哪些信息,有些學生知道,也可能會有少數學生不知道。先讓學生把自己家長的身份證複印件拿出來,在小組內互相説一説,有利於學生了解身份證以及身份證的作用。

2、活動二是幫助媽媽做家務,讓學生先在家裏把燒開水、洗茶杯、擦地板這些活幹一遍(因為可能有些學生這些家務只是見媽媽做過,而自己從來就沒有親身實踐過),然後把自己勞動時所用的時間記錄下來,在小組內交流。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學習用統籌的思想去思考和解決一些簡單的有關時間安排的實際問題。

3、活動三是做實驗。通過做實驗,介紹人類水資源的缺乏,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增強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這些活動都充分體現了生活中時間與數學的關係,可以使學生從中進一步感知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們的學生多數來自於城市,生活經驗比較豐富,這就為學生學習這一課打下了很好的生活基礎。另外,學生學習了年、月、日之後,對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認知和體驗。有了這些基礎之後,讓學生根據父母的身份證介紹自己的爸爸媽媽、計算爸爸媽媽的年齡,並説一説身份證的作用;讓學生獨立或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完成課本中的第2、第3、第4題,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但由於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三年級學生年齡的不超過9歲,所以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還不是太強。

〖教學設計〗

(一)活動一:認識身份證

同學們,你們喜歡自己的爸爸、媽媽嗎?你願意把你的爸爸、媽媽介紹給同學們認識嗎?請你把爸爸媽媽的身份證複印件拿出來在小組內説一説,從身份證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推算出他們的年齡嗎?請你説一説身份證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在小組交流過之後各組選出代表再在全班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了解了居民身份證的作用,知道在很多場合都需要出示居民身份證,以提供個人的一些基本情況。把教材略加修改,改為通過身份證向同學介紹自己的爸爸、媽媽,學生會更感興趣,同時,也會有一種自豪感。從而會更喜歡數學。)

(二)活動二:幫媽媽做家務

我們每個同學在介紹自己的媽媽時,都表現得非常自豪,可見你們是非常愛媽媽的。愛媽媽就要付諸行動,老師讓你們回家幫媽媽燒開水、洗茶杯、擦地板。你們做了嗎?在幹這些活時至少需要多長時間?把你們各自的活動記錄拿出來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並説一説是如何安排這些工作的,怎樣安排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這些工作?(小組交流之後選出代表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鼓勵學生用數學思考問題,用數學的思想去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並培養學生關愛父母和勤勞的良好品質。)

(三)活動三:做實驗

這是預測一個沒有擰緊的水龍頭一天浪費幾杯水的小實驗。

1、先讓學生進行猜測,漏掉一杯水用幾分?一時漏掉幾杯水?

2、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得出漏掉一杯水用幾分(用整分計算)。以小組為單位小組長負責,在盛滿水的紙杯底部用大頭針扎一個小孔,把紙杯漏水的部分正對着瓶口,把紙杯坐在瓶子上,並開始記時。注意觀察紙杯裏的水滴完所用的時間。

在進行“紙杯滴水”實驗的同時進行下面的內容。

誰願意告訴大家“你一天至少要喝幾杯水?”,在練習本上算一算你一個月至少要喝多少杯水?半年呢?一年呢?算過之後在小組內互相説一説你是怎樣計算的,然後在全班交流。(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算法,要根據一個月、半年、一年的具體天數而定,不同的月份天數不同,上半年和下半年天數也不同,平年和閏年的天數也不同。)

我們每個人一年需要這麼大的飲水量,可見水對我們是多麼重要。

課件出示

某地區因缺水威脅各種生物生存和生活的錄像及圖片。同時配錄音“水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離開了水人類就無法生存,但是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個國家,有多少人面臨水資源危機嗎?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20億人口正面臨水資源危機,其中26個國家的3億多人正生活在缺水狀況中。我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有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看過、聽過之後你有何感想呢?

(設計意圖從小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人類居住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

3、反饋“紙杯滴水”實驗所用的時間。

4、讓學生獨立推算出1時、8時、1天漏掉多少杯水。學生交流推算的結果及方法。如果壞了的水龍頭和這個水杯漏水的速度相同,會出現什麼情況?通過這個實驗你還有什麼想法?

(聯繫生活,引導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活動,你感觸最深的是什麼?今後你將怎樣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