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六年級數學下冊課件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7W

國小六年級數學下冊課件精品多篇

國小六年級數學下冊課件 篇一

設計説明

“反比例”是在學生學過“變化的量”“正比例”“正比例圖象(畫一畫)”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本節課在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機會。

1、藉助意義、實例,滲透思想。

教學伊始,藉助正比例的意義和生活實例,使學生體會函數思想,充分理解正比例比值不變的特點,為學生探究成反比例的兩個量之間的關係,理解、掌握反比例的意義及特點奠定良好的基礎。

2、藉助教材情境,在觀察、討論中發現規律。

教學中,先根據教材提供的情境,理解長方形的面積一定時,長方形相鄰兩邊的邊長成反比例關係,再結合王叔叔遊長城這一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發現速度和時間這兩個量之間的關係:速度變化,所用的時間也隨着變化,速度與時間的積(也就是路程)一定,我們就説速度和時間成反比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瞭解反比例的意義,理解反比例的特點。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和比較,讓學生認識反比例的意義,理解、掌握反比例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徵,能依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分析、推測能力,並向學生滲透初步的函數思想。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掌握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二、複習提問。

1、什麼是正比例? 兩個相關聯的量,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化,如果這兩個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這兩個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

2、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

①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時間和工作總量。

②每頭奶牛的產奶量一定,奶牛的頭數和總產奶量。

③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

3、引入新課。

師:通過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兩個量成正比例關係的變化規律。正和反相對,有正比例,那是否有反比例呢?如果有,什麼樣的兩個量成反比例關係呢?又該如何判斷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兩個量成反比例關係的變化規律。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為學習新課奠定基礎。)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的變化規律。

(1) 課件出示教材46頁表1和表2。

用x,y表示長方形相鄰兩邊的邊長,表1是面積為24平方釐米的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的變化關係,表2是周長為24 釐米的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的變化關係。請把表格填寫完整,並説説你發現了什麼。(單位:釐米)生獨立填表。

(2) 彙報發現。

(長方形一條邊的邊長隨着鄰邊邊長的增加而減少)

(3) 討論:表1和表2中,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之間的變化規律相同嗎? (小組內討論、交流後彙報)

小結:面積是24平方釐米的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之間的關係:1×24=2×12=3×8=4×6=…相鄰兩邊邊長的積都是24。

生2:周長是24 釐米的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之間的關係:1×11=11,2×10=20,3×9=27…相鄰兩邊邊長的積不相等。1+11=2+10=3+9=…雖然相鄰兩邊邊長的積不相等,但相鄰兩邊邊長的和相等。

2、探究速度與時間的變化規律。

(1) 課件出示教材46頁下面例題。

結合“王叔叔要去遊長城”的情境,初步感受成反比例的量之間的關係。

王叔叔要去遊長城,不同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行駛所需時間如下,請把下表填完整。

引導學生獨立計算、填表。(根據速度和時間求路程) 從上表中你發現了什麼? 生1:我發現時間與速度的變化有關係。

生2:我發現速度增加,時間減少;

速度減少,時間增加。

生3:我發現速度與時間的積是一定的,10×12=60×2=80×1.5=120,積都是120,即“速度×時間=路程(一定)”。

師總結:像這樣,速度和時間兩個量,速度變化,所用的時間也隨着變化,而且速度與時間的積(也就是路程)一定,我們就説速度和時間成反比例。

想一想:第1個問題中,表1和表2中的長方形相鄰兩邊的邊長成反比例嗎? 生獨立思考後彙報。

當面積一定時,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的積一定,所以相鄰兩邊的邊長成反比例。

當週長一定時,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的和一定,但是積不相等,所以相鄰兩邊的邊長不成反比例。

3、在知識遷移中總結用字母表示反比例的方法。

師:結合正比例關係的字母表達式想一想:反比例關係怎樣用字母表示?

生:如果用x和y表示兩個相關聯的量,用k(一定)表示它們的積,反比例關係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x×y=k(一定)(板書公式並強調積一定)

4、在對比學習中,明確正比例與反比例的異同。

(1)正比例與反比例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交流並完成手中表格 相同點是都表示兩個相關聯的量,且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化。

不同點是正比例關係中兩個相關聯的量的比值一定,反比例關係中兩個相關聯的量的積一定。

(2)你還能列舉出哪些日常生活中的反比例?(學生自主舉例,合理即可)

設計意圖:結合新知內容,循序漸進,層層深入。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新課,並結合具體情境及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逐步理解成反比例的量、反比例的意義和特點及正、反比例的區別,使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能力、知識歸納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得到提高。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完成教材48頁“練一練”1題。(生獨立完成,藉助表中數據説明即可。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獨立完成習題的能力,在判斷題的基礎上增加難度,注重練習題的梯度性,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

2、工作效率、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這三種量中,在什麼情況下,哪兩種量成反比例?在什麼情況下哪兩種量成正比例?

3、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並説明理由。

(1)(行駛的路程一定,車輪的周長與車輪需要轉動的圈數。

(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和高。

(3)笑笑從家步行到學校,已走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4)周長一定時,圓的直徑和圓周率。

四、課堂總結

1、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正比例與反比例有什麼區別?(引導學生從意義、表達式等方面進行彙報)

五、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表格試着畫一畫反比例的圖象。

板書設計 :

反比例 速度×時間=路程(一定) 表達式:x×y=k(一定) 反比例的特徵:

1、兩種相關聯的量

2、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

3、積一定速度變化,所用的時間也隨着變化,

國小六年級數學下冊課件 篇二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3頁例二和相關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圓錐與圓柱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推理思想。

重點:

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能利用公式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難點:

理解圓錐和圓柱之間的聯繫。

學生準備:

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各一個、水。

一、複習

圓柱和圓錐各有什麼特徵?生:底面,側面,高和頂點。

2、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X高

二、問題情境導入

1、出示圓錐形小麥堆的圖片

師:只學過圓柱的體積計算,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還沒學過怎麼辦呢?你有辦法知道圓錐的體積嗎(即:板書圓錐的體積)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出猜測。

老師:你們覺得圓錐的體積可能與哪種圖形的體積有關呢?

學生:圓柱的體積。

老師:圓錐的體積和圓柱的體積之間會有什麼樣的關係呢?(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可能是圓錐的3倍,4倍或其他)

三、動手操作(四人一小組)

1、讓學生分小組先議一議,如何實驗,再動手。

老師:用等底等高的圓錐往圓柱裏倒水,看幾次能倒滿?

學生:每次都倒滿,正好倒了三次。

老師:説明了什麼?

學生:説明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1/3(圓錐的體積=圓柱的體積x1/3)

老師:圓柱的體積等於什麼?

學生:底面積x高

老師:圓錐的體積公式是什麼?

學生:圓錐的體積=圓柱的體積x1/3=底面積x高x1/3字母公式:V圓錐=1/3V圓柱=1/3Sh2.

總結結論。

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等於圓錐體積的3倍,也可以説圓錐的體積等於圓柱體積的1/3。

2、。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師:圓錐的體積V=1/3sh

四、鞏固練習

1、課本34頁做一做的第一題

2、解決情景問題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集體糾正。

五、擴展延伸有一根底面直徑是6釐米,長是15釐米的圓柱形鋼材,要把它削成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形零件,要削去鋼材多少立方厘米?

六、談談收穫

1、圓錐的體積二圓柱體積X1/3二1/3X底面積X高

2、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國小六年級數學下冊課件 篇三

教學過程

1、出示主題圖。教材第2頁主題圖。

2、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説出圖中內容。(教師:觀察上圖,你能發現什麼?0℃代表什麼意思?-2℃和2℃各代表什麼意思?)

引出課題並板書:負數的初步認識

1、教學例1 。

(1)教師板書關鍵數據:0℃ 。

(2)教師講解0℃的意思: 0℃表示淡水開始結冰的温度。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數字前加“-”(負號):如-2℃表示零下2攝氏度,讀作:負三攝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數字前加“+”(正號),一般情況下可省略不寫:如+2℃表示零上2攝氏度,讀作:正三攝氏度,也可以寫成2℃,讀作:三攝氏度。

(2)我們來看一下課本上的圖,你知道北京的氣温嗎?最高氣温和最低氣温都是多少呢?隨機點同學回答。

(4)瞭解了北京的氣温,下面我想請同學告訴我哈爾濱的氣温,它與上海氣温比較又怎樣呢?用手勢告訴大家好嗎?

2、學生討論合作,交流反饋。

(1)請同學們把圖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寫出來,並讀一讀。

(2)教師展示學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2)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用“+”和“-”就能準確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2、教學例2。

(1)教師出示存摺明細示意圖。(教材第2頁的主題圖)教師:同學們能説説“支出(-)或(+)”這一欄的數各表示什麼意義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後指名彙報。

(2)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像2000,500這樣的數表示的是存入的錢數;而前面有“-”號的數,像-500,-122這樣的數表示的是支出的錢數。

(2)教師:上述數據中500和-500意義相同嗎?

(500和-500意義相反,一個是存入,一個是支出)。

你能用剛才的方法快速而又準確地表示出向東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進20步和後退25步嗎?説説你是怎麼表示的?

師把學生的表示結果一一板書在黑板上。

4、歸納正數和負數。

(1)你能把黑板上板書的這些數進行分類嗎?小組討論交流。

(2)教師展示分類的結果,適時講解。

像+8,+4,+2000,+500,+100,+20這樣的數,我們把它們叫做正數,前面的+號也可以省略不寫。

像-8,-4,-500,-20這樣的數,我們把它叫做負數。

(2)那麼0應該歸為哪一類呢?

組織學生討論,相互發表意見。

(4)歸納: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它是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

(5)你在什麼地方見過負數?

鼓勵學生注意聯繫實際舉出更多的例子。

國小六年級數學優秀課件 篇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結合方格紙用兩個數據來確定位置,能依據給定的數據在方格紙上確定位置。

2、通過學習活動,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點的位置

教學難點:

利用方格紙正確表示列與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投影機。

學生準備: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標出下列班上同學的位置(圖略)

{藉助教師操作枱上的學生座位圖,迅速將實際的具體情境數學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學例2

1、我們剛剛已經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學所在的位置。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這樣的一張示意圖上(出示示意圖),如何表示出圖上的場館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討論説出如何表示大門的位置。(3,0)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強調0列、0行,並指導學生正確找出。)

3、同桌討論説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並指名回答。

4、學生根據書上所給的數據,在圖上標出“飛禽館”“猩猩館”“獅虎山”的位置。(投影講評)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學時應充分利用這些經驗和知識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將用生活經驗描述位置上升為用數學方法確定位置,發展數學思考,培養空間觀念。

(二)課堂提高

練習一第6題

(1)獨立寫出圖上各頂點的位置。

(2)頂點A向右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裏?哪個數據發生了改變?點A再向上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裏?哪個數據也發生了改變?

(3)照點A的方法平移點B和點C,得出平移後完整的三角形。

(4)觀察平移前後的圖形,説説你發現了什麼?小組內相互説説。

(圖形不變,右移時列也就是第一個數據發生改變,上移時行也就是第二個數據發生改變)

讓學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數對錶示點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數與形之間的橋樑,加強了知識間的相互聯繫。

三、當堂測評

練習一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同學之間互相檢驗交流,最後,教師再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評價。

練習一第5題

(1)學生自己在方格紙上畫一個簡單的多邊形。各頂點用兩個數據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畫圖。

繼續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四、課堂自我評價

這節課你覺得自己表現得怎樣?哪些方面還需要繼續努力?

五、設計意圖:

本節知識,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從學生熟悉的座位順序出發,讓學生在口述“第幾組幾個”的練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幾列第幾行”的概念,讓學生從習慣上培養起先説“列”後説“行”的習慣。然後再過度到用網格圖來表示位置,讓學生懂得從網格座標上找到相應的位置。這樣由直觀到抽象、由易到難,符合孩子的學習特點。

國小六年級數學下冊課件 篇五

教學目標:

1、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能夠初步地學會運用體積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能夠初步地學會運用體積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

圓柱切割組合模具、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什麼是體積?(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2、長方體的體積該怎樣計算?歸納到底面積乘高上來。

3、圓的面積怎樣計算?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計算圓的面積時,是把圓面積轉化成我們學過的長方形進行計算的,能不能把圓柱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來計算它的體積?

(啟發學生思考。)

2、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後把圓柱沿高切開,可能會拼成怎樣的圖形?教師演示,引導學生進行觀察。

3、思考:

(1)圓柱切開後可以拼成一個什麼形體?(長方體)

(2)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麼?小組討論:實驗前後,什麼變了?什麼沒變?討論後,整理出來,再進行彙報。

(拼成的近似長方體體積大小沒變,形狀變了,拼成的近似長方體和圓柱相比,底面形狀變了,由圓變成了近似長方形,而底面的面積大小沒有發生變化。近似長方形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沒有變化。)

4、推導圓柱體積公式

小組討論:怎樣計算圓柱的體積?

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長方體的體積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而在推導過程中,長方體的底面積就是圓柱的底面積,高就是圓柱的高,所以圓柱的體積也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

師: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用字母公式,怎樣表示?

板書:V=Sh

5、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徑為0.4米,高為5米。你能算出它的【本站】體積嗎?

三、鞏固應用練習。

1、一個圓柱形水桶,從桶內量得底面直徑是3分米,高是4分米,這個水桶的容積是多少升?説明:求水桶的容積,就是求水桶的體積。想一想先求什麼?

2、一根圓柱形鐵棒,底面周長是12.56釐米,長是100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先求底面半徑再求底面積,最後求體積。已知底面周長對解決問題有什麼幫助嗎?必須先求出什麼?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有什麼收穫?

五:課後作業:

教材第9頁,練一練第1、3、4、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