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語文案例分析 優選10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8W

【導語】

國小語文案例分析 優選10篇

國小語文案例分析 優選10篇 由本站會員“shibo2010”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國小語文案例分析篇2:國小語文案例分析篇3:國小語文案例分析篇4:國小語文案例分析篇5:國小語文案例分析篇6:國小語文案例分析篇7:國小語文案例分析篇8:國小語文案例分析篇9:國小語文案例分析篇10:國小語文案例分析

【正文】

篇1:國小語文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現語言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提高單位時間中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頻度與效率,優勢互補,有利於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於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本事的發展。可是合作學習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經常會流於形式。所以,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需要亟待解決。在這一背景下,我校語文教研組開展了《合作學習對國小生語文學習本事提高的影響研究》這一課題,有效的合作學習在我校得以推廣。

二、案例的觀察描述

本節課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課時教學。課前把學生按4人一小組,分成12組,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組內學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對學生的認知、情感、自信心、同伴關係等產生進取影響。

【合作一】學生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為了編寫這部明史,談遷付出了怎樣的努力”,並用筆圈劃出相關的語句,並在旁邊寫體會,然後組內交流,最終全班以小組彙報。組內成員都找出來關鍵詞語,小組彙報後,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這些數字背後的艱辛,都凝聚着談遷一腔的心血。

【合作二】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習第二自然段,《國榷》原稿被盜,對於這對於年近六旬、體弱多病的談遷來説,簡直就是飛來橫禍、一場厄運。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探究“是什麼樣的信念讓他重新站立起來”“假如你是談遷,你會對自我説些什麼”小組交流探究中,學生們想到了許多的名言警句以及應對困難決不退縮的歷史人物。如,“使人站起來的不是雙腳,而是夢想、智慧和創造力”等名言和對談遷説“只要厄運打不垮信念,期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等話語以及學生合作表演。

【合作三】學生自主學習第三自然段。然後小組交流學習文中插圖為什麼要把這松樹畫在談遷的背後談遷有着什麼樣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堅定信念、自強不息的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各抒己見,有的朗誦、有的表演、有的畫圖,用不一樣方式體會談遷生活的艱辛,體會他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和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才取得驚人的成就。

案例分析研究:

1.在學生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能夠互相交流,彼此爭論,互教互學,共同提高,既充滿温情和友愛,又充滿互助與競賽。但教師應加強學生合作的技巧的指導,怎樣組織,怎樣傾聽,怎樣發言,怎樣質疑等。

2.合作學習是滿足個體內部需要的過程,僅有願意學習,才能學得好。所以在活動中,學生相互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但教師應加強學習任務從不一樣角度切分,讓學生因人而異,採用適合自我的表達方式,如,朗誦、表演、畫圖等等方式表達自我的觀點,才能讓每位學生都會主動投入。

新課程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一樣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需要教師多探索、多實踐,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2:國小語文案例分析

《坐井觀天》教學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的課堂也漸漸地發生着變化。作為一線的教師,在教學中應挖掘和利用學生的創新思維,巧妙地將課堂教學引向生活,注重課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冊《坐井觀天》的教學中,我以文本教材為載體,讓課堂教學貼近於生活,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賦予課堂以生命和活力,讓語文課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觀天》是一篇十分趣味的寓言。文章經過生動趣味的對話,對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説,學寓言應當讓課堂充滿童趣,還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讓唯一,標準的寓意來框定學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對教學的處理體現了我對童心的珍愛,童趣的珍視。

師:同學們,小青蛙聽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説得這麼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出示課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説説青蛙跳出井口後,將會怎樣樣呢?

(生思維活躍,爭相發言)

生:它看到綠綠的小草,還有五顏六色的花兒。

生:它看到學校裏開滿了桂花,聞到了陣陣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園裏掛滿了黃澄澄的梨子,紅彤彤的蘋果,一派豐收的景象!

生:它會到處逛逛,看看美麗的風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

(正當我傾聽於學生對生活的讚美之言時,一位學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説説)

生:教師,我覺得青蛙有可能沒有看到這麼美的景色。

師:(師一愣,然後充滿好奇疑惑)説説你是怎樣想的?

生:它看到路邊垃圾成堆,蠅蚊成羣,聞到一陣陣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眾説紛紜)[由本站網友投稿]

生:它看到人們往小河裏倒垃圾,河面上還漂浮着魚的屍體,心裏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很多砍伐樹木,鳥兒沒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很多捕捉它的同伴,殘忍將它的同胞賣給酒店酒樓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車在路上瘋狂地飛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車排出的污氣讓它窒息。

生:它感覺外面的世界並不像我們説得那麼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師靈機一動)

師: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什麼好辦法來挽留小青蛙呢?讓它安心歡樂地和我們生活在一齊。

(學生思考片刻,躍躍欲試,興趣盎然)

生:我們做個廣告牌,上頭寫上“保護動物,人人有責”來告訴人們應當與動物成為好朋友。

生:發現那些亂砍樹,捕殺動物的人要報警,讓警察來抓這些壞人。

生:我們要保護好環境,不能把動物的家弄髒。

生:我們不僅僅自我要明白環保知識,還要向同學、家人、朋友宣傳要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知識。

……

師:同學們説得棒極了!只要大家共同來保護環境,愛護家園,小青蛙就會被我們挽留下來,動物們才會快歡樂樂地生活在我們身邊!

三、案例反思

我真為學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奮!也慶幸自我沒有錯過這道美麗的風景線。我沒有按照我們“想當然”的觀點去框定學生的思維,而是給了學生思維的空間,想象的餘地。我肯定了學生的見解,珍視學生的發現,使學生在愉悦的狀態中受到鼓舞,使學生在簡便的氛圍中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也閃耀着創造的光輝,師生都能感覺到生命力的湧動,使我們感到語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語文而燦爛。

(一)尊重生活,關注動態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論啟示我們:一個自呱呱墜地而長大有為,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其思維、認知、情感、語言、詞彙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對語言的感受、認知、學習、發展,是活生生的,實實在在的,最具有魅力與滲透力的,課堂教學與生活聯繫起來,學生就會學得活潑生動。

本案例中,我本想讓學生説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麗的景色,讓青蛙明白外面的世界是多麼豐富多彩,進行思維的拓展。但一位學生卻説青蛙可能看不到這樣美麗的景色。我讓他説出了原因——環境被污染。這位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就來源於他的生活體驗,對生活的關注。而這一石卻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舉手,説出了此刻環境受到了破壞的種種情景。這便是生活給予學生的。有人曾説,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途徑,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活力的過程。案例中,我應對學生突如其來的,個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將生成與預設融合起來,現場捕捉,智慧啟迪,學生在與教師、文本的思維碰撞中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創造性的見解,學生彼此之間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啟發。《新課標》告訴我們:“跳出備課預設的思路,靈活應變,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批評,尋求個人理解的知識的結構,課堂會因生成而變得美麗。

(二)感悟生活,激發創新思維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歡樂和寶藏,就孕育着靈感和熱望。語文源於生活,讓學生從語文中去尋找生活、感悟生活、創造生活,這是實施語文教學的一個出發點。僅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點燃靈感的火花,感悟生活,從生活之水中激起靈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積累,就有靈感的迸發。

案例中正是學生有了對生活的感悟,才會有了“我覺得青蛙有可能沒有看到這麼美的景色。”的靈感。而這就需要在教師不斷地幫忙下,睜開眼睛凝視萬物,豎起傾聽萬籟,敞開心靈關懷、感悟生活,激發興趣,陶冶熱愛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學生在説話的過程中也迸發出了讓我們意想不到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湧出意想不到的新問題和新答案,始終使課堂充滿着疑點,閃爍出亮點,呈現出課堂精彩。

(三)迴歸生活,演繹精彩課堂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確,哪裏有生活,哪裏就有語文;生活中處處洋溢着語文氣息,學習語文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機,提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什麼好辦法來挽留小青蛙呢?讓它安心歡樂地和我們生活在一齊。”由此展開了一番激烈的討論。從而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重視社會實踐活動,關愛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協調生存,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為人類正是自然界的精靈,人類如果不能與自然界協調發展,人類就會遭到自然界無情的報復而最終毀滅了自我。教師讓學生在一個廣闊的天地中,進取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見,讓課堂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教師和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中平等地對話能調動學生結合生活來學習語文,切切實實地體現了全員參與、有效參與,也真正體現了課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顯了生活是課堂之源!

篇3:國小語文案例分析

後面還有多篇國小語文案例分析!

翠鳥

(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6單元、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5課)

[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的閲讀目標中指出:“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資料,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翠鳥》一文圖文並茂,語言生動優美。文章栩栩如生地描繪了翠鳥顏色鮮豔,小巧玲瓏,叫聲清脆,以及捕捉小魚時動作的迅速、敏捷,使人讀了頓生喜愛之情。所以,在教學本課時,要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關鍵詞句的過程中,感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會認11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葦稈、腹部、襯衫、透亮、清脆、一眨眼、逃脱、飼養、石壁、打消、念頭”等詞語,摘抄描述翠鳥外形和動作特點的句子。(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我喜歡的部分。(3)感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培養學生保護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意識。(4)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描述和説明的,以及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鳥是人類的朋友,今日,教師要向大家介紹一種長得十分漂亮的鳥,它的名字叫——翠鳥。(板書課題,出示翠鳥的彩色圖片)你想明白翠鳥有什麼特點嗎?讓我們一齊到課文中去看一看吧!

(經過簡明生動、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激發學生急於閲讀的慾望。)

二、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1.讓學生用自我最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要求學生讀得正確、流利,遇到有困難的地方多讀幾遍。

2.讓學生讀給同桌聽,聽聽同桌的意見,讓同桌指出自我的不足,並根據自我的不足再讀課文。

3.把自我讀得最滿意的地方讀給小組裏的同學聽聽。

4.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課文主要寫了翠鳥的外形和動作上的特點。)

(以上教學環節,讓學生經過多種形式的讀,既強化了對課文資料的感知,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本事。)

三、圖文結合,理解課文資料

(一)理解翠鳥的外形特點

1.出示翠鳥的彩圖,啟發學生思考:你覺得翠鳥長得怎樣?(讓學生按“羽毛——身子——眼睛——嘴——爪子”的順序説説翠鳥的外形特點。)

2.師:是啊,多美的翠鳥啊!那麼,課文作者是怎樣把翠鳥的外形美寫下來的呢?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在腦海裏浮現翠鳥的樣貌。

3.師:翠鳥真美,看到這樣美麗的翠鳥簡直是一種美的享受,此刻請大家把自我感受到的翠鳥的美讀出來,看誰最能讀出翠鳥的美。學生自讀——指名讀——賽讀。

4.邏輯引讀,指導背誦

師:讓我們把翠鳥美麗的外形記在自我的腦海裏。教師引,學生讀。

翠鳥真美啊!它有一雙,它的顏色。頭上的羽毛像,背上的羽毛像,腹部的羽毛像。它的身子,一雙的眼睛下頭,長着一張的嘴。

5.同桌互背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以上教學設計,經過觀察和美讀,讓學生從視覺和心靈上感受翠鳥的“形”之美,在美讀的基礎上,趁熱打鐵,指導學生背誦,把理解語言與積累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

△過渡:翠鳥除了外形美外,還有什麼特點呢?我們看下頭的課文。

(二)理解翠鳥捕魚的本領,體現翠鳥的動作特點

1.學生自由讀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從哪些詞句能夠看出翠鳥捕魚時的動作真快?把這些詞句劃出來與同桌交流一下。

2.師:你能經過朗讀讓大家感受到翠鳥捕魚時的動作之快嗎?(學生自讀→指名讀→賽讀)

3.分小組交流。

下頭每組中的兩個句子,哪一個寫得更好,好在哪裏?

(以上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以及重點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

(三)理解課文的第四、五自然段

1.學生自讀課文第四、五自然段,讀後分小組討論:孩子們聽了老漁翁的話,他們的臉為什麼會“有些發紅”?

2.假如你看到了翠鳥,你會怎樣想,怎樣做?

四、擴展閲讀,培養獨立閲讀的本事

1.默讀《鷹》一文,思考:(1)作者是抓住鷹的哪些特點來寫的?(2)你從這篇文章中明白了哪些鷹的知識?

要是鷹在你的房間裏展開雙翅,它足有你的牀那麼大。別看它又大又重,仍能在空中飛翔自如。有時它能借着風勁兒在天空滑翔。

鷹的窩是用樹枝建在懸崖峭壁上的,那巨大的窩足能夠裝下一個人!鷹要年復一年地使用這個窩,所以建得十分結實。

鷹媽媽下蛋後就和鷹爸爸輪流趴在窩裏孵小鷹。小鷹出世後,它們又一齊照料孩子,給孩子抓回老鼠、兔子、鴨子、魚和蛇,還有松鼠。可是,鷹並不總是自我去捕食,有時它們會去搶別的鳥的獵物。它們在空中猛追那些叼着食物的鳥,直追得那些鳥筋疲力盡,不得不丟下食物逃命。

也許你會覺得鷹的體形很大,它的叫聲也大。其實和你想的正好相反,鷹的叫聲很小,還挺像嬰兒的哭聲。

鷹用它那鈎子般的嘴和尖利的爪子來攻擊和自衞,它的爪子能抓破動物最堅韌的皮。

鷹還有一雙千里眼,它在高高的天空飛翔,有時我們都看不見它,而它卻能看見地面上的小東西。

鷹的外貌並不都一樣。金鷹頭上有個金色的羽毛冠子。禿鷹並非真禿,因為它頭上的毛是白的,也比較稀少,所以有這種稱呼。有些鷹穿着羽毛“靴子”,那些羽毛長過它們的爪子。有的鷹則整條腿都裸露着。

鷹的圖案在許多國家的錢幣和徽章上都有,可是活在世上的鷹卻越來越少。此刻不少國家制定了法律,保護這種鳥類。

2.默讀下頭的短文,完成後面的作業。

小鳥,你回來吧!

有一隻小鳥,它的巢在高高的樹枝上。它的羽毛還未豐滿,不能遠飛,每一天只能在巢裏啁啾着,和兩隻老鳥説着話兒,它們都覺得十分的歡樂。

一天早晨,它醒了。那兩隻老鳥都覓食去了。它探出頭來一望,看見了那燦爛的陽光,葱綠的樹木,大地上一片好景緻。它的小腦子裏忽然充滿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飛到枝子上,放出那讚美自然的歌聲來,它的聲音裏滿含着清脆和柔美,唱的時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傾聽一般。

樹下有許多的孩子,聽見了那歌聲,都抬起頭來望着——

這小鳥天天出來歌唱,小孩子們也天天來聽它的歌聲,最終他們便想捉住它。

看,它又出來了!正要發聲,忽然“啪”的一聲,一個彈子從下頭射來,它一翻身從樹上跌了下去。斜刺裏兩隻老鳥箭也似的飛來,接住了它,銜上巢去。它的血從樹隙裏一滴一滴落到地上來……

小鳥,你回來吧!

(1)那隻小鳥之後會怎樣樣?它還能回來嗎?把自我想到的資料説給大家聽聽。

(2)假如你是小鳥的媽媽,會怎樣控告那位用彈子射小鳥的人?

(3)鳥兒是人類的好朋友。小組討論,説一説保護鳥兒的好辦法。

五、課外延伸,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本事

1.查資料,評選鳥類能手。

2.全班同學一齊辦展板,放到學校裏讓其他同學一齊瞭解鳥類,保護鳥類。

[評析]

以上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的特色:

第一,重視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語言。在本教學設計中,主要是藉助朗讀,反覆吟誦,感受形象美,品味語言美。留足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讀中揣摩,讀中品味,讀中有所感,讀中有所悟,讀中進行積累。初讀階段,側重於認讀感知。學生邊讀邊感知語言,在讀中瞭解課文大意,整體感知課文,從而進入課文所藴涵着的情感中。精讀階段合情感的積累易於被內化。在學文的各個環節中,把積累與讀中領悟、讀中品味結合起來,有效地促進了語言的內化。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本事。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本事是閲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本教學設計中,經過擴展閲讀,讓學生運用課文中學到的“如何抓住特點觀察描述動物”的方法,自主閲讀,既擴大了閲讀量,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又培養了學生獨立閲讀的本事。

第三,注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的本事。學生語文本事的構成和發展離不開語文實踐活動。在本教學設計中,經過課外延伸,引導學生蒐集資料,評選鳥類能手,辦展板,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本事,又提高了學生保護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環保意識。,側重於揣摩感悟。讓學生反覆讀重點句子,運用多種感官,潛心體會語言的含義,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探究和發現語言的規律。熟讀成誦階段,側重於積累內化。熟則能悟,悟則能化。

篇4:國小語文案例分析

國小語文教學案例分析

——“語文主題學習”模式下的自主學習

源匯區實驗國小張景

初接觸“語文主題學習”,許多教師都會產生這樣的疑惑:為什麼叫“主題學習”,而不是“主題教學”呢?當代教育名師,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給出了答案:“語文是學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他引導教師們不要教得太多,“主要是讓學生自我去學習,期望學生經過欣賞、分享、誦讀、比較和模仿來打下閲讀的基礎,並進一步提升本事的素養。”

細讀深思,李校長的觀點是真正基於學生閲讀需要及語文素養的構成為出發點提出的,我也深有同感。尤其是看了濰坊市李虹霞教師《動物那些事兒》的課堂實錄,這種感覺便越發強烈了。

以下是《動物那些事兒》的兩個教學片段:

片段一:

師:同學們,在過去兩週的時間裏,我們分別通讀了人教版和蘇教版所有的國小教材課本,大家對自我感興趣的專題進行了各組的統合,其中有兩個小組對動物專題異常感興趣,“學彬組”和“王晶組”將人教版、蘇教版中描述動物的12篇課文全部排版打印,他們還蒐集了部分片段、詞語、謎語、古詩,最終統合為我們班的“學習課本”,取名為《動物那些事兒》。之前各小組都進行了自主學習和研究,此刻請展示一下你們的學習成果,好嗎?

生:好!

(“凱若組”彙報展示。)

生1主持:我們小組研究的是《松鼠》與《鯨》的比較閲讀,瞧!我們還有自我的幻燈片呢!(學生操作出示“凱若組”幻燈片)

生2:我們發現,《松鼠》與《鯨》不一樣的地方是:《鯨》的知識性比較強,而《松鼠》的趣味性性比較強。它們的説明方法也不一樣,《鯨》是用了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等方法。而《松鼠》是用了比喻、擬人的方法形象的描述了事物。

師:你們只説了它們的不一樣點,卻沒有説它們的相同點。

生3:《松鼠》和《鯨》的相同點是他們都是説明文。

生4補充:《鯨》和《松鼠》是説明文,而其他課文是記敍文。

師:對啊,繼續講。

生2:我們模仿説明文,寫了一篇作文《貓》,給大家讀其中一個段落(投影儀出示)——小貓黑白相間的皮毛上,白顯得格外白,黑顯得格外黑。可是,仔細一看,白色比較多,大約有六七塊。它那張清秀的面容上鑲嵌着一雙透明發亮的大眼睛,白天是圓圓的,中午是細細的,晚上就像兩顆小燈泡一樣一閃一閃的。在這雙敏鋭的鼻子下頭有一張“人”字形的小嘴巴,裏面有一些乾淨利落的小牙齒,旁邊有幾根頭髮一樣細的鬍鬚。

師:不錯,還運用了列數字、打比方的説明方法呢!

生1:我們還有自我的練字呢,看!(投影儀出示字跡工整的練字紙)

生2:這是我們組默寫的課文片段——

生1:我們還標註了課文呢,你看!(投影儀出示標註的所有課文)

生2:我們小組用紅色標註出來的圓圈時表示動物顏色的,用紅色曲線標註出來的是表示動物外形的,三角號加上兩條橫線是表示好詞的。

師:同學們,讀書必須要做記號,讓你思考的痕跡留在書上,大家要向他們學習。

小組成員齊:我們小組的彙報完畢,多謝大家。(學生鼓掌)

片段二:

(“學彬組”彙報展示。)

生:我們小組通讀完了課文,發現課文用了很多擬人句,把小動物當做人來寫格外可愛,我們它們全部做到了幻燈片上,請看。

幻燈片出示擬人句,生讀。

生:我們還發現作者在寫看的時候,用了不一樣的詞語,我們就整理了課文中所有表示看的詞語,把它所在是句子做成了幻燈片,請看紅色標註的詞語。

幻燈片出示:它伸長了頭頸,左顧右盼……狗就躲在籬邊窺伺。我的目光順着樹幹上下搜索着。……聚精會神地盯着這隻蟬蟲,等待着金蟬脱殼這一時刻的到來。……

生:在白鵝中的“窺伺、左顧右盼”作者用得形象生動。

師:並且用得和別人不一樣!剛才有個小組説必須要好好觀察,同樣是觀察,我們寫作文的時候就往往都用一個字“看”,讀一讀這些詞語,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詞,都是看,可是它卻不是“看”這麼一個簡單的詞,來,讀一讀。

生讀——它們便漸漸敢伸出小腦袋瞅瞅我。

師:瞅瞅我。

(學生紛紛轉頭看教師)

師:你們很細心,了不起,關注到了“看”的詞語,李教師都沒有關注這一點,你們超過李教師了!我們祖國的語言就是這麼豐富,誰擁有了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如果大家這麼細緻地去讀課文,你們就變得更棒!

生:我們還寫了一篇作文《我家的保安——狗》。

高學彬讀:《我家的保安-——狗(節選)》

投影儀出示:

大家應當很奇怪,狗就是狗,是一種牲畜,你給點吃的它就像簽了終身契一樣,賣身為奴,給你看家護院。沒錯,狗在你們看來只是一種牲畜,一種給你看家護院的動物,可是在我看來,狗是一種盡職盡責的好“保安”。

……

它對什麼人都懷有戒心,只要不是我帶來的人它便厲聲叫囂。不分晝夜,就是爸爸這麼貪睡的人也要起來看看是不是有小偷。

……

師:真精彩!如果不是高學彬對小動物這麼喜愛,喜愛到把它當人一樣來看待,是不會寫得這樣栩栩如生滿懷深情的,當然,這與他很多讀書更是分不開的。

案例評析:

與傳統的語文課相比,李虹霞教師這節課的容量很大,一節課居然交流、學習了12篇描述動物的課文,並引領學生欣賞了《蜻蜓》《蜂》《雞》等四篇古文,古今對照進行了拓展閲讀。沒有接觸過主題學習的教師,可能很難相信一節課竟然能夠完成這麼多的資料,而每個學生又都學得那麼充實而歡樂。其實,走進“語文主題學習”,會發現它沒有了對課文支離破碎的分析,把讀書、學習的時間還給了學生,經過很多的閲讀去充實學生的頭腦,運用各種手段巧妙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讓學生自我去享受課堂,自主、歡樂地學習。

普通的語文課,流程大致是這樣的:初讀課文,解決字詞——再讀課文,加深理解——細讀課文,學習表達——拓展延伸,深化主題,不管什麼樣的課文都要“掘地三尺”,一字一句不放過,滿堂講,滿堂問,一篇文章基本需要兩三個課時才能講完,篇篇如此。這樣的課堂,教師累得夠嗆,學生僅有被動地理解,原本對事物的喜歡和好奇,被沒玩沒了的分析消磨殆盡。可想而知,這種味如嚼蠟的傳統教學模式,課堂學習效率會怎樣!

而案例中的李教師則大膽放手,給學生很多的時間通讀兩個版本的語文教材,把感興趣的專題進行統合,將描述動物的12篇課文加上學生蒐集的詞語、謎語等編為一個專題——《動物那些事兒》,再分小組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使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其中,樂在其中。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則是欣賞者、組織者、引領者。案例中的“凱若組”彙報交流時,運用了比較閲讀的方法,分別從文章體裁、説明方法的運用方面,説出了《鯨》和《松鼠》這兩篇説明文之間的異同,並能現學現用進行仿寫,考查對説明方法的掌握情景。不僅僅如此,他們還注重書寫的練習,注重語言的積累,會讀書,善思考,隨時留下讀書的痕跡,綜合學習本事之強令人歎為觀止。

我們都明白,語文學習離不開觀察,有觀察才會有發現。“學彬組”的彙報展示中,就格外留意本專題中表示“看”的不一樣詞語,他們把諸如“左顧右盼”、“窺伺”“瞅”等的詞語整理出來供全班同學學習。在小組共同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還發現,寫動物的文章中,經過很多的擬人句寫出了作者對動物的喜愛之情。這不是教師強灌給學生的知識,而是小組學習自主探究的結果,是小組成員智慧的結晶。應當説,僅有經歷了這樣的學習過程,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才更深刻,才能在自我的創作中學以致用,寫出像《我家的保安——狗》這樣真實、趣味的文章。

這個案例,我不禁在想:李教師的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超強的學習本事是怎樣得來的?想來自然是與李教師的教育理念和言傳身教有莫大的關係。換句話説,是“語文主題學習”的模式營造了大容量、快節奏的高效課堂,孩子們才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海量閲讀、自主學習。如果我們仍像以往那樣每一天埋頭苦教,費時費力在一篇課文中“挖地三尺”、“精雕細刻”,期望教學生學會一篇文章,就想要他們明白很多文章,那便是失敗的教育。僅有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加強教師自身整合教材、提煉教材的本事,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在“語文主題學習”的探索中越走越遠!

分享:

篇5:國小語文案例分析

教學《金色的魚鈎》,教師讓學生用必須的速度讀課文,完成一道填空題:這是一個_____的班長。小組合作討論之後,學生代表發言

生:這是一個捨己為人的班長。

生:這是一個誠實守信的班長。

生:教師,我反對。老班長沒有做到誠實守信。

生:教師,這篇課文講的是老班長犧牲自我,成全三個小戰士的事情,與“誠實守信”沒有什麼關係。

……

師:我提議同學們先別急躁,你們都靜下心來聽聽他的理由,好嗎?

生:老班長答應過指導員,無論多麼艱苦,也要把三個小戰士帶出草地。而在還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時候,老班長卻死了。所以我説他沒有實現自我的諾言。並且在老班長奄奄一息的時候,他自我也親口説“我沒有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

師:教師很喜歡聽到你這樣的觀點,説明你認真看書,認真思考,這個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學學習。生命誠可貴,難道老班長就不願意讓自我好好活下去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老班長為什麼就不喝那救命的魚湯?(學生讀書思考。)

生:我從“奄奄一息”這個詞看出來老班長快要死了,他明白自我就算喝了魚湯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説別浪費東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來讓給三個小戰士喝。

生:文章前面説,老班長四十歲還不到,就“背有點馱,高顴骨,臉上佈滿皺紋,兩鬢都斑白了”,我覺得老班長常時間營養不良,到這時,生命已走到盡頭。

生:老班長之所以會變成此刻這樣貌,是因為他總把吃的東西讓給了三個小戰士。書上説得很清楚,“我從來沒見他吃過一點兒魚”“他坐在那裏捧着搪瓷碗,嚼着幾根草根和我們吃剩的魚骨頭”。

生:老班長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自我也解釋得很清楚,他説:“眼看你們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東西,説不定就會起不來。真有個三長兩短,我怎樣去向黨報告呢?難道我能説,‘指導員,我把同志們留在草地上,我自我克服了困難出來啦。’”

生:這讓我想到了《馬背上的小紅軍》這篇課文,小紅軍和老班長都是那種為別人想得多,為自我想得少的人。

師:此刻我們再回到最初的那個話題,老班長是個講誠信的人嗎?

生:我覺得是,他答應指導員要把三個小戰士送出草地,事實上三個小戰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長説到做到了。

生:老班長如果自私一點,每一次做好魚湯先自我喝的話,死的人就不會是他了。他為了實現自我對指導員的承諾,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生:老班長和《軍神》中的劉伯承一樣,讓人肅然起敬。

……

【分析】把握課堂內與眾不一樣的聲音,教師就能讓自我的課堂煥發出不能預設的精彩,在這時候,教師的即時評價成了畫龍點睛之筆,課堂的亮點在教師即時評價過後出現。當學生有爭論的時候,教師不必過早地證明自我的觀點,畢竟教師的“權威”在某種程度上始終存在。

學生認真研讀文本,悟出了字裏行間所藴涵的前因後果,難能可貴的是,這是學生自發自覺地主動參與,因而生成的教育意義與教師的生硬解釋有着天壤之別。在那裏,既要求教師對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師敏鋭地發覺問題的價值,並且一旦問題鋪展開來,教師對它的動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處理得恰到好處。否則,隨意把握生髮點,目標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當,都有可能導致喪失語文教學的特點,造成無效的生成。在即時評價用得好,生成狀況來得妙的課堂裏,學生才能“敢於直言”“暢所欲言”,經過這樣的鍛鍊,學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繪”“聞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辯”“聞者善斷”。

篇6:國小語文案例分析

一、一次妙趣橫生的作文教學

師:同學們,端午節快到了,我十分想到你們各家去過端午節,不知哪位同學願意請我?

生:(面露喜色,大聲喊)教師到我家!我願意請您!

師:大家都願意請我,我很高興。但這樣爭也不是辦法。我看這樣吧,誰會做菜,並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誰家去做客。

生:(面露難色,不知如何回答)

師:這個條件可能讓大家為難了。可是,離端午節還有好幾天呢,如果同學們肯學,必須能學好,能請到我的。

學生:(興高采烈)好,一言為定!

〔兩天後的作文課上〕

師:同學們學會做菜了嗎?

生:(大聲齊)學會了!

師:呀,這麼快?跟誰學的?

學生1:我跟爸爸學的。

……

師:感激你們的一片誠心。那你們都學會做什麼菜了呢?必須很好吧?

生:(不等教師叫,就紛紛起立,七嘴八舌、爭先恐後地説起來。教師請了幾位上講台説給大家聽。)

師:剛才這幾位同學都講得不錯。聽他們一講,我就明白菜必須做得不錯,教師連口水都快流出來了。但全班這麼多同學,不可能每個人都上來説,有什麼辦法能讓教師明白每個同學學會了做什麼菜,做菜的過程怎樣呢?

生:教師,讓我們把做菜的過程和做的什麼菜寫出來,您不就明白了嗎?

師:這個主意真好。這樣,教師不但要明白你們做的什麼菜,並且還能比較一下,看誰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誰家去做客,好嗎?

生:好!

師:好就快寫吧.

這則作文教學與傳統的作文教學有什麼不一樣?它對你有什麼啟示?

二、評析

傳統的作文教學,大多是命題或是半命題的作文,其資料老化、枯燥、脱離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於課本,從句式到文章結構,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傳統課堂上,寫作被限制在課堂裏,100%屬於課堂教學。學生在課堂上的寫作過程大體上能夠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思維階段,包括審題、立意、選材構思;二是書面表達階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學中,又由於一些教師思維定勢,致使學生作文千人一面,毫無新意可言。長時間的傳統教學中,學生一向處於被動理解的狀態,以致“談寫色變”。

案例講述的作文教學體現了課改後的新作文教學觀。從寫作教學的資料和方法看,新課標倡導“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倡導學生“自主寫作”,“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從寫作教學的過程看,教學不在侷限與課堂,而是為學生“供給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在寫作前體驗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案例中的教師抓住了寫作教學的規律,選用了“學燒菜”為寫作資料,素材直接來自生活。教學時,教師先以“教師要到菜燒得最好的同學家過端午節”為由,不覺中給學生布置了學燒菜的任務。這是引導在寫作前先對生活實踐進行體驗,在體驗中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的本事。到了寫作課上,教師先經過充滿智慧的談話引導學生説説做菜的過程,然後藉口方便教師比較讓學生書面寫作。因為每個學生都想請教師做客,所以整堂課上,雖然教師隻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學生們卻在寬鬆、和諧的氣氛中進取主動地完成了寫作。從教學片段中,我們能夠看到,學生一向處於主動學習狀態,個個都充滿了表達的慾望。能夠説這則作文教學真正做到了“讓學生易於表達,樂於表達”,“説真話、實話、心裏話”。

這個案例,讓我們這些語文教師明白了:寫作來源於生活;寫作描述生活;學生僅有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礎上才能表現生活,僅有在像生活一樣的環境中才“易於表達,樂於表達”。一句話:文無定法。

篇7:國小語文案例分析

《菜園裏》教學片段

[教學片斷]

教室的中間,學生每6人圍坐成一個小組,教室的四周擺着許多新鮮蔬菜,有白菜、捲心菜,有白色、紅色的蘿蔔,紅色、綠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淺黃、深黃的南瓜,有穿着綠衣裳的黃瓜,還有細長的豆角。如果你要認為這是在上自然課或是美術課,那你就猜錯了。這是王俊教師正在上國小一年級的語文課《菜園裏》。

上課了,教師親切的話語響起:“大家看,我們來到‘菜園裏,我們四周有這麼多蔬菜,你們想認識它們嗎”學生興奮地齊聲説:“想!”

乘着學生的興趣,王教師繼續往下説:“那好,待會兒同學們就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這些蔬菜,再讀一讀旁邊的小卡片,試着記住它們的名字,可不要把它們名字叫錯了讀完後把小卡片拿在手裏,等到把所有的蔬菜認完了,就回座位。”

王教師的話剛説完,學生們便像一隻只歡樂的小鳥飛向了教室的四周,微笑着看看這種蔬菜,摸摸那種蔬菜,有的還湊上小鼻子聞一聞,然後再饒有興致地拿起旁邊的小卡片讀一讀,看看這可愛的東西叫什麼名字。

王教師在教室裏輕輕地走着,觀察每一位學生,分享着學生的收穫和歡樂,當看到學生們因收穫而激發出學習的興趣時,她親切的話語又在同學們耳邊響起:“下頭,王教師看看你們是不是真的記住了這些蔬菜的名稱我拿出一種蔬菜,你們趕快把它的小卡片舉起來,大聲讀。比一比,看誰找得快,讀得準,聲音響亮。”

王教師首先舉起一個大南瓜。學生們迅速地在許多張卡片中找出“南瓜”的卡片,並搶着大聲地讀出來:“南瓜”、“南瓜”……

“你們找得很快,很準,但要注意‘南瓜的‘南是鼻音,請大家再讀一遍!”

學生們準確地齊讀:“南瓜”。

王教師又舉起了“黃瓜”、“豆角”、“白菜”、“捲心菜”,最終又拿出了紫顏色的“茄子”,學生們紛紛找出卡片舉着讀“qiézi”、“qiézí”、“quézi”,王教師在眾多的讀音中分辨出有一個學生把“qiézi”讀成“quézi”。王教師親切地説:“好像有人把它讀成‘quézi,我們再讀一遍,讀準它的名字——‘qiézi。

篇8:國小語文案例分析

我在教學《山中訪友》時,就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趣事,把學生引入課文,更好地理解課文。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週末都在幹嗎呀

生1:(面露喜色,來了興趣)我去動物園玩了!

生2:我和媽媽去商場購物了,買了好多的東西!

生3:我在家複習功課。

師:同學們的週末都很豐富。那麼有人和教師一樣去野炊嗎

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位學生站起來)教師,我去爬山了,也和小夥伴一齊燒烤了。

師:我與大自然為伍,與鳥兒唱歌,和蝴蝶翩翩起舞。

生1:教師你開玩笑吧,鳥兒怎樣會和人一齊唱歌呢怕人都來不及呢!

生2:就是啊,還有蝴蝶也是!

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學們,為了檢驗教師説得話的真偽,能夠在放學後自我去檢驗一下。可是記得要帶着虔誠的心,把自然的一切都當做你的朋友,真心去對待它們,你就能感受到它們對你的熱情。

(一天後的語文課上)

師:同學們都有按照教師説的話去檢驗了嗎

生1:教師,您説得對!我去郊外的草坪上與鳥兒歌唱,與草兒低語。我真的覺得它們就是我的朋友!

生:是啊,教師。我也去了!我感受到了……(同學們七嘴八舌,講述着他們的發現)

師:(在這個時候適當翻開課文)其實體驗大自然的奇妙之處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做了,並且還把當時漫步大自然的情景生動地寫了出來。下頭我們就跟着李漢榮先生一齊去《山中訪友》。看看他都拜訪了哪些朋友看看他的感受是不是和我們一樣。

學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課文上。這種教學方式和傳統的教學有什麼不一樣

評析:

傳統的語文教授知識的方式,大多是直接講述課文,並沒有過多地注重學生對於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課堂的方式往往枯燥乏味,很難引起學生的上課興趣,這樣就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新型教育下的教學方式主要以發展學生的智能為出發點,經過對於生活的體驗,對所遇到的事物進行組織時,遇到的問題會盡力找出解決的辦法。這不僅僅培養了學生髮現規律性和聯繫性的本事,也使信息不陷於自流狀態,保證其信息隨時發揮出作用。

學生僅有經過練習解決問題並致力於發現,才能學會發現探索的方法。而一個人越有這方面的實踐經驗就越能把學習到的知識歸納成一種解決問題或調研的手段。案例講述的教學方式與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不一樣。它結合了生活中的趣事,巧妙地利用了生活這個“教師”,學生經過真實的生活體驗來體會課文中所講述的事情。語文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所以語文的教育離不開生活。

例2:同樣在教學《山中訪友》這一課時(教學片段),能夠經過生活趣事激發學生閲讀、學習慾望,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

師:我們常常在電影中看到人們應對大山呼喊,然後聽回聲,同學們,我們自我必須也有這樣的經歷(學生的童趣一下子得到激發)

生1:是的,我就常常對着大山喊:你是誰大山也這樣喊,異常有意思。

生2:聽到回聲時,像是與大山對話,感覺像捉迷藏一樣,心裏異常放鬆,異常開心!

師:當我們對大山“喊話”時,大山迴應我們,大山就是我們的朋友,不僅僅如此,花草樹木都是我們的朋友,大自然就是我們的朋友。

……

新的教學方式,更加重視學生的實際,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趣事開展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慾望。下頭我們分析一下這樣教學有什麼啟示經過分析與反思又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評析:

在教學過程中,我使用生活中的趣事,體驗大自然的樂趣。比如,我會讓學生自我在驗證我所説的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學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好知識技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教師的活動更多時候是與學生的活動相互聯繫、相互配合的。每一種教學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理解本事為前提,提高教學方法的效果,從引導發現的過程來提高整個教學效果。

在整個教學案例中,我始終堅持以生活為中心,注重學生的生活,進取地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發現事物的規律,適時地引導學生自我解決所遇到的問題。雖然我所採取的授課方式可能存在着必須的問題,可是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改善教學方式,尋找到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摒棄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中的缺點,發揮新型教育方式的優點,忠於生活,還原生活本來的面貌。不強迫學生理解課文知識,培養學生自我的思考習慣,提高他們對於問題的解決本事。經過案例,我認識到了新型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也認識到了自身教學的不足。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探索優秀的教學方式,不斷改善自身的素質,以到達一個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雙贏局面,也為中國的教育事業獻出自我的一份薄力。

篇9:國小語文案例分析

一、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樂趣中學習“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在教學《羣鳥學藝》一課時,我先在課前精心地製作了各種鳥的圖片,在導入新課時,我採用了故事導入法,告訴學生今日教師給他們請來了一羣可愛的鳥朋友,然後出示鳥的圖片,把它們貼在黑板上,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被激起。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這樣的教學,學生就會容易入情入境,展開想像,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面展現自我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要經過自我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説,課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進取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家認為:“課堂上僅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進取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如在教學《羣鳥學藝》一課時,揭示課題後,我先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課文,把找到的問題答案用直線劃出,不明白的地方用問號標出。

自學時要求學生做到邊讀邊想邊動手。經過這樣動手、動口、動腦訓練學生,能促使他們在最大限度裏發揮自我的智慧和本事,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構成技能。所以,課堂教學中僅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進取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三、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的各抒己見。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一樣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經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如在教學《羣鳥學藝》一文時,問學生:“學了這個故事你們明白了什麼道理”大部分學生都回答了僅有耐心、虛心、認真地學習,才能學到真本領。可有一個學生卻回答的不一樣,他説是鳳凰教師教搭窩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鳥沒有學會搭窩。他的回答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並列舉了一些好的教學方法。

最終,我在學生們討論的基礎上作了全面的總結,使他們對課文的寓意有了比較正確的理解。這樣做,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進取性,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裏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四、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國小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資料。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反覆朗讀,像朗讀比賽,組織讀書會、朗誦會,寫讀後感等,以發掘每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發揮學生的一技之長。在朗讀過程中,理解資料,積累詞句逐步提高閲讀本事,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本事。

如:在教學《羣鳥學藝》一課時,讓學生在閲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各種鳥的語言進行反覆誦讀,以悟出它們內心的想法和學藝的態度。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自編自演了課本劇,他們那逼真的形象、豐富生動的話語、獨特的表演手法,體現了對課文資料的理解。這樣的教學讓學生選擇自我閲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得到昇華。五、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喜悦熱愛學生,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良好的師生關係促進了學生的學習。

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當仔細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觀察那些學困生的言行。教師應當有一雙善於發現的學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學生某一方面的優點、亮點,引導他們參與適宜的學習,發揮他們的特長優勢。如果教師的冷淡、責怪、不適當的批評往往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一旦喪失自信心,那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大大削弱,當然對語文學習也就提不起興趣了。

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嚐到成功的喜悦,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這一部分課堂上的弱勢羣體動起來,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如何有效提高弱勢羣體的學習進取性呢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分層教學,即經常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一些很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基本題和練習作業,如果答對了、做對了或者答對了、做對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揚,表揚他提高了。

然後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讓學習困難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取點滴的長進,體驗成功的歡樂。另外,對於學困生我還經常作出一些激勵性的評價。例如:“其實你很聰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必須會學得很棒。”“這個問題你説得很好,證明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學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學得好!”“你的看法很獨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諸如此類的評價,不但承認了學生的提高,並且強化了學生的提高,並使學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提高。由此喜歡上語文教師,也喜歡上語文課。

總之,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就必須要把它變成學生樂於學習的場所,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

篇10:國小語文案例分析

國小語文教學對象是正在發展中的兒童,如何把國小生培養好,不能有半點差錯。他要求每一位教師在上課前必須做好精細的準備工作,要把準備的資料書面化,完成教學設計,才能自如地上好課。很多的實踐證明。凡優秀教師在上課前,都很認真地做好準備工作,有的反覆修改教學設計方案,他們所做的教學設計方案,許多都成了青年教師學習參考的材料。而案例分析更是教師總結經驗,不斷反思,不斷提高的途徑之一。

完成國小語文教學設計,是教師不斷總結和積累教學經驗的過程,也是教師提高文化科學知識和語文本事的過程。因為完成國小語文教學設計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提高和完善自我的語文本事。如經過鑽研國小語文教學大綱和熟悉語文教材,確定教學目標,理清教學思路的過程,會轉化為教師教學活動的指導思想及必要的知識;經過研究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資料的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景,選擇適合學生理解本事,促進學生髮展,實現教學目標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會提高教師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識水平和教學本事。由此不難看出,不論是有經驗的或剛參加工作的教師要上好課,必先學會制定國小語文教學設計方案,學會根據不一樣的教材、不一樣年級的學生完成不一樣的語文教學設計。這是保證教師順利地、成功地走上講台、完成教學任務的第一步。

國小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對以往的教學進行反思,小結,他的最終目的是使國小語文教學實現最優化。所謂最優化,就是教學投入少,而又能到達高效率,使全班學生的語文學習都能到達優良水平。要實現國小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

國小語文教學的本質,正如《新大綱》所提出的“國小語文教學應立足於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發展什麼學生的發展應是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發展”和“傳授”是根本不一樣的,“傳授”主要靠教師的灌輸,學生被動的理解;而“發展”主要靠學生內部的動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質和個性得到提高。教師要給予必要的、適當的指導、激勵。

國小生的語文素質,在《新大綱》中有明確要求:“國小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説讀寫本事,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這段話既是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也是對國小語文素質的全面概括。語文素質雖然主要指語文本事,但語文本事還與思想、思維、情感、文化知識、學習習慣等品質密切相關。所以説,語文素質也就是做人的素質。經過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發展。

國小語文本身包含了促進兒童發展的諸多因素。語文是個載體,它所載負的文化科學知識,都有必須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經過語文學習,兒童不僅僅能學習語言,還會獲得文化科學知識、提高思想認識及思維本事、豐富情感。所以經過語文教學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的發展不僅僅是必要的,並且也是可能的。

二、體現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

國小語文教學既要教語文、學語文,也要教做人、學做人。其實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統一的。

經過語文課學生既學語文、又學做人,是由國小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是由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決定的,也是由語文教學資料所決定的。

國小語文所載負的資料是極其豐富的。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是要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質,國小語文素質就是做人的素質。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完成語文教學目的,所選的教材篇篇都藴含着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課文描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課文歌頌了偉大領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道德和感人事蹟;有的課文介紹了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的創造發明給人類帶來的物質禮貌、精神禮貌生活的動人故事;有的課文揭露了舊社會兒童悲慘的生活;等等。課文中人物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學生閲讀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會發生變化,會逐步懂得做人應當堅持什麼、學習什麼、反對什麼。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輝形象或動人情節或優美景色,會在學生的人格構成中起巨大作用,會在其一生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長的巨大動力。只要學生對作品語言有透徹的感悟,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薰陶;學生也僅有感受到語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語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國小語文教學歷來重視文道統一,但對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還不是那麼明確,經過學語文也學做人,比語文教學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多限於思想認識的提高,而“做人”的內涵主要表此刻行動上。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在提高語文本事的同時,不僅僅要提高思想認識、豐富情感,並且要構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不僅僅在於“知”,並且要利於“行”。可是這不能立竿見影,而要日久天長地薰陶、積累。

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必然統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夠實現的,更不是把語文課變為思品課就能完成的。必須明確國小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的本事。所以在貫徹該原理時,必須以國小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統一各項任務。

【小編簡評】

國小語文案例分析 優選1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國小語文案例分析範文。

【網友評價】

很好的節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