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基層羣眾工作

欄目: 工作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W

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基層羣眾工作

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基層羣眾工作

當前,信訪和羣眾工作面臨着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如何緊緊圍繞黨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努力適應信訪和羣眾工作不斷髮展的新形勢新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羣眾工作,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是當前我們需要迫切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課題。今天,我就這個問題談一談自己的一些想法,與大家共同探討,不恰當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羣眾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近40 萬億元人民幣,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年均增長率是同期世界水平的3倍多。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大量問題和矛盾,正如鄧小平所説:“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據國務院發展中心統計,目前我國農村有5000萬農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城市還有3000萬貧困人口。我國的基尼係數在去年已經超過0.5,我國最貧困的20% 家庭僅佔社會全部家庭收入的4.27%,而富有的20% 家庭卻佔有全部收入50.24%。實踐表明,“分好”蛋糕比“做大”蛋糕更難。“戰略機遇期”與“矛盾凸顯期”並存,這是我國當前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性特徵。改革開放尤其是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 世情、國情、黨情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而這個深刻變化給黨的羣眾工作帶來了全方位的挑戰。

(一)黨的羣眾工作形勢分析

首先,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發生了深刻變化。在進城之前,毛澤東就告誡全黨要堅持“兩個務必”。這“兩個務必”,一是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這是針對革命勝利後將會出現的居功自傲的情況;二是務必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這是針對革命勝利後將會出現的貪圖享受的情況。這是很有前瞻性的。不幸的是,這兩種情況在進城後都發生了。鄧小平在黨的八大代表黨中央所作的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尖鋭地提出了“執政黨的地位,使我們黨面臨着新的考驗。”他説,執政黨的地位,一使我們的同志很容易沾染上官僚主義的習氣,二使我們的同志很容易滋長驕傲自滿的情緒。黨的地位的變化,對堅持黨的羣眾工作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在中國革命勝利以後,一直到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到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已經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發展成為領導人民掌握着全國執政並長期執政的黨;從一個在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發展成為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發生的這一深刻變化,一方面使黨能夠運用手中掌握的權力更好地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另一方面也使黨的幹部面臨着權力和利益的雙重誘惑和考驗。進城後幹部隊伍中脱離羣眾的現象、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的現象不斷髮展的情況,改革開放以來幹部隊伍中侵犯羣眾利益和腐敗現象不斷滋生蔓延的情況,使黨與羣眾的關係出現了逆向發展的勢頭。在這種情況下,黨的羣眾工作受到極大衝擊和削弱,推進的難度也不斷加大。

其次,黨的隊伍特別是幹部隊伍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的變化,是外部環境的變化。與此同時,黨的內部結構也在黨執政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自從黨在全國範圍執政以來,黨的隊伍不斷髮展壯大, 特別是一大批年輕的有知識的新鮮血液源源不斷地充實到黨的肌體,使党進一步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這是黨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不斷增強的重要標誌。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和平年代,黨的隊伍不可能像戰爭年代那樣經受那麼多的血與火的考驗,黨怎麼樣把自己在長期鬥爭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已經成為黨的建設面臨的一大課題。事實上,在我們不斷壯大黨的隊伍的過程中,在黨員隊伍包括幹部隊伍中出現了一系列令人揪心的情況。一些黨員幹部越來越脱離羣眾,有的從“社會公僕” 變為“社會主人”,有的從“社會公僕”成為某些利益集團和家屬、親朋好友或情人的“私僕”,走向黨和羣眾的反面。

1、羣眾觀念動搖,不願做羣眾工作。當前,一些基層領導幹部習慣於浮在機關,熱衷於迎來送往,沉湎於接待應酬,忙碌於文山會海,對基層情況一知半解,對羣眾願望、要求漠不關心,對羣眾疾苦視而不見,對羣眾呼聲置若罔聞,對羣眾利益麻木不仁,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嚴重,甚至發生角色錯位,不是把羣眾作為服務對象,而是當成管理對象,習慣靠命令強迫和壓服羣眾。認為不是幹部離不開羣眾,而是羣眾離不開幹部。一出現問題就把責任推給羣眾,認為羣眾不聽話、既難纏又不好對付,甚至稱羣眾為“刁民”。現在有一些幹部已經把自己甚至把黨放在了羣眾利益的對立面上。前一時期反響比較大的一句話“你是替黨説話還是替羣眾説話”就是這種心態的典型寫照。他們對待羣眾反映的問題和長期積累的矛盾能拖則拖、能推則推,對有困難的羣眾能躲則躲,甚至侵害羣眾利益,與民爭利。無直接利益羣體的出現就是羣眾對一些基層政府和黨員幹部產生“信任危機”的後遺症。

2、工作方法欠缺,不會做羣眾工作。現在有的領導幹部很會做“領導工作”,但卻不會做羣眾工作。一些黨員幹部雖然學歷很高,羣眾工作水平卻很低。他們在處理民生問題和化解矛盾時,不懂得怎樣積極主動地去維護好羣眾的合法權益,不掌握羣眾心理,不瞭解羣眾願望,不熟悉羣眾語言,不明白如何與羣眾良性互動,面對羣眾不會説話,面對羣眾的訴求沒有辦法,頻頻“失語”,遇到問題或者束手無策,或者方法簡單、態度生硬、作風粗暴,引起羣眾的牴觸和反感,造成羣眾對一部分黨員幹部的信任度減弱。

3、經驗水平不高,不敢做羣眾工作。現在有些黨員幹部是直接從校門跨進機關的,沒有任何基層工作經驗,“怕信訪”、“怕接羣眾來電”是普遍心理。有的領導幹部不熟悉政策法規,處理矛盾與衝突時猶豫不決,模稜兩可,遲遲找不到解決辦法,或是主觀臆斷,錯誤處理,導致有失公平,激化矛盾。一些領導幹部明哲保身,在思想上害怕羣眾,不敢做羣眾工作,怕暴露問題、影響政績、影響仕途,擔心考核丟票,因此,在工作中掩蓋矛盾,能捂就捂。遇到涉及多部門的棘手問題,則能推就推。

再次,羣眾工作的環境和對象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改革開放 30年來,隨着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進程加快,傳統的兩大階級一大階層已經分化出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業主階層、演藝人員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户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階層等十幾個階層,每個階層又有若干不同利益羣體,客觀上初步形成上層、中層、底層的社會等級。這些階層的比例差距很大,其中產業工人階層約在 23%左右,農業勞動者階層約在 44%左右,城市無業、失業階層約在 5%左右,這三部分階層總數在 72%左右,從他們所擁有的資源情況看,處於社會底層。由於不同階層在經濟、政治、社會地位上的差異,必然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大量增加,導致羣體性矛盾呈現多樣、多發、多變態勢,導致黨的羣眾工作的難度加大。

另外,隨着中國基層社會的發展,人民羣眾的公民權利意識開始覺醒,在上訪等維權活動中,他們運用法律、政策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在提高,他們對法制社會與公民權利認識的專業化水平也在提高。黨的工作對象出現了重大變化,不是計劃經濟時期一切聽從領導的羣眾,而是已經有了權利意識的公民。

從各地不斷髮生的羣體事件來看,起因大部分是羣眾利益受到損害,訴求目的是維護利益免遭損害,或已受損害的利益獲得公正補償。這類維權式羣體利益矛盾近年來不斷上升。比較突出的是,由於徵地、拆遷帶來的安置、就業、補償等問題,這類問題佔社會矛盾總數的 45%左右。勞動爭議案件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其中勞動報酬、工傷待遇、社會保險和經濟補償佔這類問題的80%左右。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各利益主體會通過各種方式聯合起來,形成羣體性的維權與抗爭。大量案例告訴我們,今天黨的羣眾工作對象既不是舊時代唯命是從的“臣民”,也不是計劃經濟時代對政府絕對服從的“羣眾”,而是逐漸形成現代權利意識的“公民”。為了爭取與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們的組織化能力越來越強,利用網絡進行社會動員的效率越來越高,相關專業化知識越來越豐富。黨的羣眾工作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提高專業水平。

今天,黨的羣眾工作要面對不同的工作對象、不同的利益訴求,已不能用一套話語系統與所有的羣體説話,這就需要黨組織轉換角色功能,建立和採用不同的語言,健全不同的溝通平台,採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加強分類疏導,真正改變長期形成的“統一模式”與“一把抓”、“一刀切”的工作方式。

第四,羣眾對黨的要求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於我們黨已經成為執政黨,掌握着公共權力,人民羣眾自然而然地會把我們黨作為利益需求傾訴的主要對象,羣眾對黨的認同已經從過去的感情認同,轉變為法理型認同和利益認同;這樣,羣眾直接或間接地對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提出這樣那樣要求的情況凸顯了出來。上一世紀5 0年代,這一情況就已經出現了。這就是毛澤東寫《不要四面出擊》、《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時的背景。在革命戰爭年代, 羣眾的主要需求基本是物質福利的, 如土地等, 只要滿足了這些物質福利, 羣眾就會跟我們走。在計劃經濟時代,儘管羣眾工作泛化,但人民羣眾的利益訴求具有同質性, 因而也容易被代表, 羣眾工作的方式雖然簡單, 但很管用。 然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黨不僅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還要照顧到他們的基本利益, 往往容易重視面上的利益, 而忽略了點上的利益,黨在歷史上做羣眾工作的經驗告訴我們, 羣眾工作的難度往往不在面上, 而在點上。現在,在改革開放年代,這一特點更突出了。人民羣眾在就業、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問題上的訴求,只能向執政黨及其領導的政府反映。至於在徵地、拆遷等直接觸及到羣眾切身利益方面的事情,羣眾更會把矛盾追究到我們執政黨及其領導的政府頭上。這些情況是過去革命戰爭年代基本上沒有的,是我們今天開展羣眾工作必須認真研究和正確對待的新情況。

(二)傳統的羣眾工作在新形勢下的困境

傳統的黨的羣眾工作在黨的各個時期,即使在改革開放初期,也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社會轉型、企業轉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但進入市場經濟體制後,黨的羣眾工作的價值體系、工作基礎、示範性、真理性都受到了全面的挑戰:

1.傳統的黨的羣眾工作所倡導的“無私奉獻 ”、 “集體主義 ”等價值理念是建立在公有制的經濟基礎之上的。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後,“等價交換”等市場經濟原則滲入了社會領域與政治領域,權力與資本在利益博弈中的強勢,勤勞者不富,奉獻者無助的現狀,使黨的羣眾工作話語系統的價值基礎開始出現動搖。

在黨的宣傳教育中,黨的意識形態與國家的經濟基礎必須是一致的,黨的政治主張、思想理論與羣眾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感受總體上也必須是一致的。歷史上黨倡導的集體主義、無私奉獻、誠實勞動、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等,之所以受到廣大人民羣眾的認同,因為這都與公有制、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的社會生活實際相一致。

隨着多種經濟成分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交換關係日趨活躍,開始在經濟生活、社會生活成為普遍現象,權力與資本開始勾結攫取財富,權力與關係越來越決定人們發展和發財的機會。勤勞者不富,奉獻者無助,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中先後有 6000萬職工下崗,4000萬農民失去土地,當他們中的一部分成為貧民,而且困難羣體隊伍趨於龐大時,羣眾會對黨的政策、理論以及宣傳的價值理念產生懷疑。

同時,貧富差距日益拉大。據部分學者分析,中國的基尼係數已超過0.5,進入世界上分配不平等的國家,貧富差距甚至超過了日本與歐洲,掌握權力與關係的人容易成為富人,特別是部分幹部子女,利用國家權力關係掌握了巨大的財富。而更可怕的是相當一部分幹部迴避這些現象,引起一部分羣眾對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開始產生懷疑。

大量社會事例還反映,當那些支內支疆支農的奉獻者,為國家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老卻得不到應有的照顧與關懷;那些顧全大局、忍痛下崗的職工,失業後卻看到原企業的經營者轉制後拿起幾十萬的年薪或成為老闆時,許多羣眾都認為黨內的一批幹部,他們原來宣傳的那一套價值觀,連他們自己已經不相信了。

這樣,傳統的黨的羣眾工作那一套話語系統所依賴的價值基礎已經開始動搖,許多幹部已經習慣於用官方語言中一大套正確的大道理來應付羣眾,真正能夠回答羣眾困惑的實在道理,他們已經説不出了。在現實與價值觀已不統一的情況下,基層黨組織如果還用傳統的那套語言與道理來教育羣眾,説服羣眾,失效是難免的。

2.傳統的黨的羣眾工作的成效是建立在黨能夠保障羣眾基本生活穩定的基礎上的,當一部分貧困羣體生活無着、日夜奔波,當一部分羣眾特別是老年羣眾難以享受到中國經濟發展的豐碩成果,當政府對解決貧富差距問題的政策一推再推、嚴重滯後,人民羣眾對體制本身就有可能產生懷疑,從而使黨的羣眾工作立足的前提開始出現動搖。

過去羣眾相信黨,是黨保障了他們的日常生活需求,基本生活穩定無慮。不富裕,也不失尊嚴。同時指明瞭追求美好未來的前景。正是這種制度保障使黨的羣眾工作和羣眾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羣眾工作有了堅實的基礎。

這些年來,貧富分化現象明顯,雖然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但並不能使人增強根本解決貧富差距問題的信心。第一次分配存在不公平,第二次分配仍未根本解決不公,醫療、教育、住房等問題反覆地被提出,但政府在這些民生問題上的遲遲拖延,沒有制訂出一套解決和改變貧富兩極分化現象的政策措施,問題甚至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

黨的羣眾工作歷史上,黨的幹部不僅送米送油,雪中送炭,幫助羣眾解決眼前困難,而且更多的是尋找羣眾致貧的原因,在政策上、行政措施上、體制上給予根本的解決。今天擁有大量資源的政府在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要方針與路徑上,仍然遲疑不決。

如果大批的農民工與失業下崗羣體長期處於艱難的生存狀態中,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沒有希望,內心就會充滿被剝奪感,他們就不會認同這個社會和體制。同樣也不可能接受黨組織的羣眾工作。現實表明,他們中出現的一些反社會行為,都與他們有較強的被剝奪感有關。

3.傳統的黨的羣眾工作是以分清是非得失為前提的,今天部分幹部在工作中出現的以“權”與“錢”為解決問題手段的實用主義傾向,逐漸失去真理的力量,逐漸失去了羣眾的信任。使黨的羣眾工作代表社會正義的基礎也開始動搖了。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徹底唯物主義精神,不迴避各類社會矛盾,敢於深入地分析問題,堅持從代表大多數人利益的前提下以理服人,是黨的羣眾工作基本的方法。當發生羣眾矛盾的時候,黨的優良傳統的做法總是分清是非,肯定正確的,批評錯誤的,教育落後的,並在此基礎上,依靠真理的力量,引導羣眾認識自己當前和長期的利益所在。因此,羣眾都把黨和黨組織看成是社會正義的代表,服從黨組織的評判。

但在當前複雜的社會矛盾面前,由於公共利益與企業利益混雜在一起,地方利益與政府部門利益混雜在一起,正確的決策與錯誤的操作混雜在一起,從事羣眾工作的基層幹部已經難以説清楚孰是孰非了。另一方面,有些幹部自己實際也已經成為既得利益者,本來可以説清楚的問題也説不清了。為了迴避矛盾,他們放棄了分清是非,説服羣眾的做法,逐步傾向以“權”、“利”為擺平羣眾的手段。

相當一部分政府官員與黨組織幹部,在“擺平就是水平”的實用主義觀念的影響下,重堵輕疏,重利輕義,重硬輕柔,其表現形式為嚴防死守,看緊盯牢。先是以勢壓人,無效後花錢買太平,沒有從根本上化解長期積累的利益矛盾。從動拆遷安置問題上看,動拆遷人員打着政府的招牌,走“黑白”兩道,嚴重影響黨和政府公信力,敗壞黨和政府形象。對這類民事訴訟,法院不受理,羣眾只能信訪,而信訪部門不是處理民事糾紛的職能部門,於是化解矛盾的渠道越走越狹窄,矛盾越積越複雜。

相當多的羣眾工作採用實用主義手段,這是出於部分幹部已經感覺到黨和政府的聲望與威信在羣眾中明顯下降,公信力缺失,與基層羣眾對話的自信心產生動搖。這在當前大量的羣訪鬧訪中已表現得相當明顯。

4.黨的傳統的羣眾工作所倡導的理想目標是以共產黨員與領導幹部的身體力行為示範與導向的,當前的幹部腐敗、官場醜聞,以及一些基層幹部的低劣行為,使羣眾對黨的理想目標的認同大大降低,對幹部言行能否一致的真實感產生懷疑。

做羣眾工作的人應該是羣眾信服的人,幹部形象直接關係到羣眾對你的信任。在黨的歷史上,我們黨的幹部與羣眾打成一片,同甘苦,共患難,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他們的人格魅力使羣眾從心眼裏佩服。他們以自身正的無聲形象贏得了羣眾發自內心的敬佩,因而他們能夠在羣眾中如魚得水,有效地動員和組織羣眾。

今天,黨員幹部的形象比之以往大為遜色。一方面部分幹部腐敗、官場醜聞通過網絡廣泛傳播,許多羣眾在震驚中感到沒法解釋,逐步演化成對黨的幹部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即使一些比較正派的幹部拿着高薪,過着奢華的生活,也不願再做先人後己、身先士卒的榜樣。他們自己也覺得,自己的生活和身份與黨宣傳的主義相差很遠,不樂意再做這樣的榜樣。當黨的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都不能身體力行實踐黨的宗旨與理想,都不能用自己的行動來宣傳黨的價值觀,那麼這套價值系統的真實感也動搖了。

還有一些從事羣眾工作的幹部也已經明顯地缺乏那種引導教育羣眾的人格與素質。他們不想深入羣眾,不敢深入羣眾,甚至疏遠羣眾、躲避羣眾。羣眾對幹部有反感,幹部對羣眾有偏見,其結果必然是羣眾工作削弱。

5.傳統的黨的羣眾工作所開展的“談心”與“家訪”等有效形式,是建立在傳統的人際關係基礎之上的。當它們面對現代社會的“私人空間”、“隱私”等理念時,就顯得格格不入,以致逐漸地不受歡迎,造成部分幹部對開展羣眾工作是否還有效,在信心上也開始出現動搖。

我們黨有許多傳統的羣眾工作方法,包括“談心”“家訪”等方式歷來是受羣眾特別是工農羣眾歡迎的。但隨着社會的變遷、羣眾居住條件的改善以及文化素養的提高,他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情感生活、經濟活動中的許多“隱私”,使他們對私人空間有了更切身的體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希望被人知道,更不希望外人介入;這種與自主意識聯繫在一起的現代理念,與過去以單位為單元的大家庭式的集體交往活動大相徑庭。雖然還有一些傳統領域的羣眾仍然接受傳統的羣眾工作方式,但從發展趨勢看,這種傳統的羣眾工作方式已經逐漸減弱了有效性。黨的羣眾工作必須在新的形勢下創造出一套既包含傳統合理價值又符合現代社會生活的方式來。可以説,理論的貧乏、社會的不公、幹部的失範、公信力的降低,是當前黨的羣眾工作效能不高的深層原因與內在原因,從社會轉型角度觀察,是黨的意識形態與經濟基礎相互脱節造成的,從深層次看,其中也有體制的原因。而沒有找到與創造適應當前社會實際的羣眾工作的新的途徑與方法,則是重要原因。

(三)從實際出發,努力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羣眾工作

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告誡我們的,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羣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脱離羣眾。因此,我們今天説要加強羣眾工作,不是一般地談論加強或簡單地重複過去的做法就能夠加強的。根據近年來對這個問題的觀察和思考,談幾點認識。

一是以轉變作風為前提做好羣眾工作才有成效。過去,我們的幹部騎着自行車下基層,戴着草帽進農户, 樸素的工作作風, 平易近人的交流, 羣眾能同幹部講真心話,羣眾工作富有成效。這幾年,我們許多幹部小車進小車出,從家門到機關門,從會場到賓館,同基層羣眾接觸少了;即使到基層也是前呼後擁一大堆人陪同,而且不會講羣眾語言。與此同時,一些羣眾工作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幹部經常上街下鄉,直接聽取羣眾意見,甚至直接到有意見想上訪的羣眾那裏談心,人對人、面對面、手拉手、心連心,也沒有官腔,效果很好。這些情況和經驗告訴我們,切實轉變作風,做到羣眾的門走得進,羣眾的話聽得進,是做好新形勢下羣眾工作的前提。

二是以信任為紐帶做好羣眾工作才有成效。現在,我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是許多羣眾對一些幹部缺乏信任。這是做好羣眾工作的一大障礙。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很複雜。既有這些地方平時做表面文章,大話空話多、許諾多, 實際上沒有落實、沒有做到,失信於民;也有這些地方個別幹部言行不一,説一套做一套,致使黨委和政府公信力降低,還有社會輿論的負面導向影響,等等。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許多地方不僅黨委和政府的話有權威性,而且羣眾遇到問題不信小道信正道,羣眾工作比較好做。因此,做好新形勢下的羣眾工作,不在於對羣眾提這樣那樣的要求,而在於我們的廣大幹部通過實實在在的做法取信於民,能夠真正獲得廣大羣眾的信賴、理解和支持。

三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基礎做好羣眾工作才有成效。分析現階段黨羣關係、幹羣關係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注意到,羣眾的意見和不滿大部分不是針對個人的,而是針對一些做法和事情的。即使有一些“ 雷人” 、“雷語”,也僅僅是一個矛盾的引爆點。因此,我們要做好羣眾工作,重點是要通過調查研究解決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許多地方的經驗證明,只要我們幫助羣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尤其是努力滿足羣眾在就業、教育、醫療衞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合理要求,羣眾就會發自內心地擁護黨和政府。

四是以制度為保障做好羣眾工作才有成效。我們黨做羣眾工作的經驗告訴我們,羣眾工作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而不是一項突擊性的工作;是一項黨委、政府、政協和工青婦等人民團體共同都要做的工作,而不只是黨委或羣眾團體做的工作。因此,做好羣眾工作的可靠保障,是健全的制度。過去有的制度好的還要堅持和完善; 已經不適合新情況的制度不取消就會成為形式主義的東西,影響羣眾工作的成效;更重要的是,要創造適應今天新情況的新制度。比如,有的地方長期堅持“基層夜話”這樣的聽取民意的形式,把羣眾工作制度化了。有的地方實行“信訪代理”制度,及時幫助羣眾排憂解難,改善了黨在羣眾中的形象。諸如此類的經驗都告訴我們,以制度為保障做好羣眾工作才會取得實效。

五是把服務羣眾與教育羣眾結合起來做好羣眾工作才有成效。做羣眾工作,要以服務羣眾為重點,同時還要敢於講話,對羣眾中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和不合理的訴求進行教育引導,用真心把“服務羣眾” 與“教育羣眾”連結起來,這樣才是真正的關心和愛護羣眾。

二、把信訪工作作為羣眾工作的重要抓手

信訪工作是黨的羣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送上門來的羣眾工作,是最直接、最現實的羣眾工作,是羣眾工作的最佳切入點和突破口,抓住了信訪工作也就牽住了現階段羣眾工作的牛鼻子。我們要把信訪工作作為羣眾工作的重要抓手,使信訪工作與羣眾工作有機融為一體,着力維護羣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夯實執政基礎,促進社會和諧。

(一)着力推動用羣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羣眾工作,2007年初省委專門出台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期羣眾工作的意見》,決定在5個市、16個縣(市、區)開展為期半年的新時期羣眾工作試點,當年11月,羣眾工作試點在全省全面鋪開。2010年底,中央聯席會議在山東臨沂召開了全國用羣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經驗交流會,交流了各地用羣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的探索和經驗,我省在大會上作了交流發言。從我省實踐來看,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理順體制。《黨章》第二章第十七條規定:黨的中央、地方和基層組織,都必須重視黨的建設,經常討論和檢查黨的宣傳工作、教育工作、組織工作、紀律檢查工作、羣眾工作、統一戰線工作等,注意研究黨內外的思想政治狀況。當前在黨的建設工作佈局中,宣傳教育工作有宣傳部抓,組織工作有組織部抓,紀律檢查工作有紀委抓,統一戰線工作有統戰部抓,唯獨羣眾工作沒有一個統籌主抓的職能部門。工作機構的缺失使羣眾工作多頭管、分別做,難免造成工作信息和力量的分散,不便於總體謀劃部署、整合資源、確定重點、督導落實。為此,省委、省政府在信訪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體系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強化了在羣眾工作和信訪工作中承擔綜合協調職能專門機構的責任,在市(州)、縣(市、區)黨委序列設立同級正局級羣眾工作局(部),同時掛政府信訪局的牌子,市(州)羣工局局長兼任同級黨委或政府副祕書長;縣(市、區)羣眾工作局局長兼任同級黨委或政府辦公室副主任。這樣,不是代替其他相關職能部門和羣團組織的職能,不只是增加了一個牌子,而是通過強化羣工局(部)綜合協調、組織推動的職能,形成了更加健全的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專門機構組織協調,職能部門各司其責、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羣眾工作的體制和“統籌抓、抓統籌,系統抓、抓系統,經常抓、抓經常”的長效工作機制。這些有益的探索與創新,使羣眾工作有了抓手,也使信訪工作有了後盾,調動和整合了各級各部門工作資源,形成了協調聯動的領導體制和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既強化了新時期黨的羣眾工作,又使信訪工作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撐。

二是構建網絡。推進羣眾工作向鄉村組延伸,建立了以市、縣羣工部(局)為龍頭、鄉鎮羣工辦為紐帶、村羣工站為基礎、村民小組羣眾工作信息員為前哨的五級羣眾工作網絡,實現了羣眾工作重心下沉、關口前移。各級相關職能部門也成立了信訪處(科、室)。目前,全省21個市(州)、180個縣(市、區)已全部建了羣眾工作機構,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羣眾工作網絡。

三是拓展職能。過去,我們傳統地把信訪工作當作簡單的辦信接訪,等同於維穩工作,把信訪羣眾不加分析地當着穩控對象,只是就信訪論信訪,只是孤立地在辦信接訪上作文章,結果就會使我們的工作總是處於疲於奔命、被動應對的局面。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們堅持把信訪工作放在羣眾工作中來抓,信訪工作的鏈條從中段向兩頭延伸,拓展了信訪工作的職能,既由過去的辦信接訪向前延伸至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和預防、社情民意彙集分析和反映;向後延伸至協調推動解決問題和思想教育疏導。從而把抓源頭、抓受理、抓事要解決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這既是一個完整的羣眾工作過程,也是一個完整的信訪工作過程,二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樣就遵循了規律性、增強了主動性,豐富了信訪工作的內涵和外延。

四是打造平台。目前,全省21個市(州)、181個縣(市、區)基本都建立了羣眾工作中心。羣眾工作中心整合民政、建設、國土、勞動、司法等職能部門與羣眾利益相關的信訪工作資源,抽調人員長駐辦公,對羣眾信訪事項集中受理、協同辦理,實現了“接待羣眾在中心、矛盾調處在中心、案件終結在中心、幹部考核在中心”。同時,堅持羣眾工作中心與政務服務中心、惠民幫扶中心、矛盾糾紛大調解中心協同聯動,形成了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高速路”。羣眾説,“過去辦事,是在部門之間來回跑腿,現在是進一家門、辦所有事”。

(二)着力拓寬和暢通信訪渠道。我們在工作中反覆思考,為什麼現在交通方便了,羣眾反而與幹部疏遠了?幹部文化提高了,做羣眾工作的水平反而降低了?物質豐富了,黨羣幹羣關係反而淡薄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還是對人民羣眾的感情發生了變化,一些領導幹部不是把羣眾當親人,“魚水”關係變成了“油水”關係。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高度重視並做好羣眾工作,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深入基層,深入羣眾,深入一線,真誠傾聽羣眾呼聲、真實反映羣眾意願、真情關心羣眾疾苦,進一步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着力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一要深入推動領導幹部接訪下訪。信訪工作是為人民羣眾排憂解難的工作,是聯繫羣眾的重要橋樑、瞭解民情的重要窗口、彙集民智的重要渠道、關心民生的重要平台。我們要充分發揮信訪工作的特有優勢,把領導幹部接訪下訪作為信訪工作的重要載體,變羣眾上訪為幹部下訪,變被動受理為主動服務,做到哪裏有矛盾,哪裏就有接訪下訪幹部;哪裏有人羣,哪裏就有羣眾信訪工作。中央要求規範領導幹部接訪文件下發後,各級各部門按照“公開透明、規範有序、方便羣眾、解決問題”的原則,堅持“公示、接訪、包案、落實”四個關鍵環節,採取定點接訪、重點約訪、專題接訪、帶案下訪、視頻接訪、跟蹤回訪、逐户家訪等形式,及時接待羣眾,有效解決問題。我們緊緊圍繞領導幹部接訪工作制度化建設,建立健全了考核評價機制,把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工作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考核結果作為幹部使用的重要依據。目前,全省初步建立了接訪公示、定期下訪、督導檢查、責任追究、考核評價等為主的一整套工作機制,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推動、分管領導各負其責、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幹部羣眾積極互動的領導幹部接訪工作大格局。如樂山市針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早出晚歸”、基層幹部與羣眾的聯繫溝通出現“時間錯位”的情況,積極探索建立“基層夜話”制度,村和社區按照因地制宜、方便羣眾的原則設立基層夜話站,每月開展1-2次夜話活動,圍繞羣眾關注的問題確定活動主題,建好“夜話台帳”,記好“民情日記”,幹部與羣眾面對面話政策、話發展、話民生、話和諧;鄉鎮(街道)定期檢查活動開展情況,督導活動深入開展;市、縣相關職能部門主動參與、上下聯動,切實幫助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瀘州、資陽等市開展遠程視頻接訪,建立了市、縣、鄉三級視頻接訪系統,覆蓋了全市各個縣(市、區)和部分重點鄉鎮,使羣眾就地向上級領導和部門“面對面”反映問題,實打實解決問題,充分發揮了視頻接訪系統在接訪上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特有優勢。5年以來,全省參與接訪的市級領導達5千餘人次,縣級領導達3.5萬餘人次,接待羣眾15.7萬餘人次,解決疑難信訪問題15.3萬餘件。現在,幹部下去的多了,羣眾上訪的少了,全省信訪總量從2005年的70餘萬件次下降到去年的40餘萬件次。通過近年來的實踐,我們深切地感到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工作非常重要、非常必要,必須堅持領導帶頭、壓實責任,各級黨政“一把手”要帶着幹,市級黨政“一把手”每月接訪一次,縣級黨政“一把手”每週接訪一次,鄉鎮黨政“一把手”隨有隨接。必須堅持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緊緊抓住“事要解決”這個核心,大力化解“釘子案”、“骨頭案”、“無頭案”,切實維護羣眾合法權益。必須堅持完善機制、形成制度,絕不能因領導幹部的變更而改變。

二要深入推動網上信訪。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產業迅速發展,網民數量急劇增加,目前我國有5.13億網民,即時通訊4.15億,博客3.19億,微博客超過3億,社交網站用户2.44億,上網普及率達到38.3%,是世界上互聯網使用人口最多的國家,已經發展成為個人、民間組織之外的第三種社會力量,成為網民反映問題、交流意見、擴大影響的重要平台。網上信訪以其公開、透明、互動、高速、便捷、成本低等特有優勢,已成為網民自主表達思想觀點和訴求最主要的渠道和平台,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瞭解民情、匯聚民智、科學決策的重要窗口。2011年,全省網上信訪總量25萬餘件次,傳統來信來訪量39.2萬餘件次,佔傳統信訪總量的63.8%,做好網上信訪工作已經變得非常重要。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下,我省網上信訪工作走在了全國的前列,2007年就在部分市、縣開展試點工作,目前在體制機制上已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完善的工作體系。省信訪局成立了網絡投訴受理處,專門負責開展網上信訪工作。省、市、縣三級共搭建各類網上信訪平台673個,專兼職網上信訪工作人員1600餘人。如廣元市成立了互聯網管理中心,實行一體化管理體制;眉山市開設了“網絡問政”平台,成為新形勢下黨委、政府與羣眾溝通的新渠道、新平台。樂山市建立了“網絡對話”制度,設立網絡“社區會客廳”,定期邀請相關部門負責人與羣眾網上直接對話交流,搭建幹羣溝通平台;設立“重要決策網上諮詢”、“重大事項網上公示”欄目,各級黨委、政府作出重大決策或公佈重大事項前,利用網絡進行諮詢和答覆,促進民主決策、科學決策。

三要深入推動“民生熱線”。隨着現代通訊技術的日益普及,電話已成為民眾日常生活離不開的一項工具,羣眾有事找黨委政府最便捷的是使用電話。利用好高覆蓋、快節奏的現代通訊手段化解矛盾、為民解難是新形勢下黨委政府聯繫羣眾的有效載體,是拿在手上的羣眾工作。市、縣兩級開通了“12345”熱線電話,有的改設為“民生熱線”,成立熱線辦,面向社會聘請熱線電話接辦員,實行24小時人工接辦服務,市州委書記、市縣長定期到熱線管理中心做客,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應”。從實踐中我們感到,羣眾有事打電話找政府是對我們的信任和期待,尊重羣眾話語權、維護羣眾話語權既關係羣眾利益,也關係到我們工作作風和執政理念的轉變,民生熱線已成為新時期羣眾工作的“便捷線”、為民服務解難幫困的“排擾線”、密切黨羣幹羣關係的“連心線”、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的“和諧線”。我們一定要建好“民生熱線”,進一步加強領導、整合資源、健全機制,發揮其高效、便捷、快速的特有優勢,着力從大量的羣眾來電中發現掌握帶有政策性、全局性、普遍性、傾向性的問題,着力解決羣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有效減少信訪成本,提高行政效能,維護社會穩定。

我們還在全省開通了“綠色郵政”,羣眾不用付郵資,只需寫上“人民來信”就可以向各級各部門反映訴求、解決問題;在全省推廣信訪代理制度,在市、縣、鄉鎮、村組(社區)統一聘用信訪代理員,代替羣眾向有關部門反映相關問題,做到“羣眾動嘴、幹部跑腿”;德陽市建立民情快遞、速辦、例會、調研製度,將民情信息箱設置到村民小組和城市居民小區(樓院),由民情信息員每天收集、篩選、整理羣眾的利益訴求和意見建議,實現民情信息快速收集、快速分類、快速報告、快速處理。各地還實行了便民聯繫卡、民情觀察員、民情日記、羣眾工作日等制度,進一步暢通了羣眾訴求表達渠道。

(三)着力抓信訪積案化解。近幾年來,各地各部門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大力開展重信重訪專項治理、信訪積案化解年、信訪積案清倉行動等活動,化解了數萬件長期積累的案件,有效削減了信訪“存量”,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是,個別地區和部門還沒有認識到,信訪積案如不及時化解,只會越積越被動,越積越棘手,越積處理成本越高;有的還存在畏難情緒,缺乏主動出擊、超前化解的決心和勇氣;有的甚至以不出大問題、不給自己“添麻煩”為目的,能拖則拖,能推則推,得過且過。甚至有的包案領導主觀上認為信訪老户就是“刁民”,不親自調查案情,不敢與上訪人見面,任其反覆上訪。這些片面認識都影響了工作的深入推進。今年,中央要求在黨的十八大前要把現有積案全部化解掉。我們一定要進一步加大力度,落實責任,強化措施,確保按中央要求完成化解任務。

一要從政策層面推動化解一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從政策層面化解信訪突出問題。這些年來,針對徵地拆遷、企業改制、水庫移民、地震災區、部分軍隊退役人員等領域比較集中的羣體性利益訴求,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動了問題的解決。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領導要求,省聯席辦認真梳理彙總各地各相關部門上報的需要省上從政策層面化解的信訪突出問題,並徵求省直相關部門意見。省聯席會議召開全體會議,研究審議了《需要省上從政策層面化解信訪突出問題的分工方案》,按內容分為政策落實、政策完善2個部分,共有7大類、23個問題,涉及羣體近30個,涵蓋了勞動保障、工資福利、徵地拆遷、移民安置、教育衞生、企事業單位改制及歷史遺留等內容。這些問題,大多是涉及基層羣眾和特定羣體的切身利益,羣眾反映強烈、難以從個案角度化解的。目前,該化解方案已報省政府,待審定後實施。省聯席辦還梳理了當前地震災區比較突出的20個涉災信訪問題,省委、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化解涉災信訪問題分工方案,要求各相關地區和部門進一步加大力度、明確責任、限期化解,確保災區社會穩定。各地各相關部門一定要認真抓好落實,該完善的及時完善,該落實的抓緊落實,推動問題成批解決。

二要落實領導包案化解一批。化解信訪積案,領導包案是保證。目前,大多數市(州)按照要求都落實了領導包案制度。如宜賓市做到了案案有人包、件件有人管,市、縣兩級黨政主要領導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化解了一批“釘子案”、“骨頭案”,效果很好。但我們仍要看到,有的領導包案責任落實還不到位,流於形式,“只掛帥不出徵”;有的甚至連基本案情都不清楚,遇到問題,一概推給信訪部門,導致有的信訪積案處於“掛空檔”狀態。大多數信訪積案,主要反映的是羣眾的切身利益問題。這些問題,不能繞、不能推、不能拖,遲解決不如早解決,遲解決就被動,早解決就主動,不僅政治上主動,而且經濟上划算。各級領導幹部要把包難案、解難題作為化解信訪積案的重要手段,包案領導必須“真包”,堅決杜絕“假包”、“轉包”,主動包“釘子案”、“骨頭案”,敢於碰硬叫真,確保積案化解取得實效。包案領導對擬終結的案件要親自審查,嚴格把關;對結案不息訴的人員,要親自落實後續措施;對已辦結的案件,要親自回訪,進一步做好善後工作,防止出現反覆。化解信訪積案難度很大,老大難問題,“老大”出面就不難。落實領導包案,各級黨政“一把手”一定要帶頭,主動包“釘子案”、“骨頭案”,解決一件就少一件。對“三跨三分離”信訪案件,下級解決不了的,上級要承擔起化解責任。鄉鎮解決不了的,縣裏解決;縣裏解決不了,市裏解決;市裏解決不了的,省裏解決;省裏解決不了的,省上報中央聯席辦協調解決。

三要用好專項資金化解一批。周永康同志反覆強調,“解決信訪積案,沒有一定的財力投入是不行的。” “信訪積案解決起來難度很大,不僅需要決心、信心,而且還需要花一點錢”。嚴格把握使用範圍和標準,嚴格執行“四個簽字、一個承諾”制度,確保專項資金使用規範有序。建立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重點向地震災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山區傾斜,向解決問題好的地區傾斜。確屬司法途徑難以解決的涉法涉訴信訪個案,可以納入專項資金使用解決的範圍。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加大督導檢查力度,適時採取會議調度、通報進度和實地督導等形式推進工作。

四要依法終結化解一批。近年來,我們堅持把信訪事項依法終結作為化解信訪積案的有力抓手,省聯席會議下發了依法終結信訪事項實施意見,着力在完善配套制度、提高辦理質量、確保“案結事了”、增強社會效果上下功夫,確保了問題解決到位、信訪羣眾信服、社會效果良好。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省聯席會議《關於依法做好信訪事項終結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川信聯發〔2011〕7號)精神,紮實做好信訪事項依法終結的認定、審核和備案工作,堅持公開透明、嚴格把關、穩妥實施,確保案件辦理質量、確保準確無誤、確保程序合法,既要堅決防止不負責的“一結了之”,又要堅決防止怕承擔責任“應結而不結”。特別是對於問題已經解決到位,但上訪人仍反覆纏訪、滋事的,要依法終結,加強教育和處理,不能形成“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不良導向。

五要綜合施策推動化解一批。解決複雜信訪問題,必須堅持依法按政策辦事與特殊情況個案處理相結合,堅持解決問題與困難救助相結合,堅持教育疏導與依法處理相結合,訴求合理的必須解決到位,纏訪鬧訪的必須教育穩控到位,生活困難的必須幫扶到位,行為違法的必須依法處理到位,工作失職的必須責任追究到位,確保案結事了、息訴息訪。同時,要認真研究信訪積案產生和化解的規律性問題,制定分類處置辦法,找準防範積案產生的着力點,制定具體措施,傾力化解積案,防止問題累積。

(四)着力加強源頭防範。抓信訪,關鍵是要把重點放在抓源頭、強基礎上,把功夫下在屬地和基層上,着力預防和減少信訪問題的產生。

一要深入推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近幾年來,全省各級各部門把排查化解矛盾糾紛作為做好信訪工作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在全省範圍內集中組織開展不穩定因素大排查大化解活動,各地創造了許多好的經驗和做法,化解了一大批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矛盾糾紛,從源頭上減少了信訪問題的產生。如眉山市推行的“三三調解代理” 制度,即羣眾反映的問題,由組(居民小組)、村(社區)和鄉鎮(街道)三級分別連續調解三次,如當事人不服,再由社(居民小組)、村(社區)、鄉鎮(街道)信訪代理人將其訴求交由上一級調處,經過三級調解後,矛盾糾紛基礎實現“小事不出村組、大事不出鄉鎮、矛盾不上交”;資陽市建立“羣眾説事、幹部理事、集體議事、誠心辦事、信訪查事”的“説事”制度,在縣市區綜治辦和司法局聯合設立説事督查室,在鄉鎮組建以黨政主要領導掛帥的説事辦,在村居委建立以調解委員會主任為負責人的説事室,在村居民小組或院壩設置説事點,形成了以村居委説事室為樞紐,向上對接、向下延伸、全面覆蓋、整體互動的四級説事聯動網絡。這些制度是整合訴求表達、科學決策、排查化解、督查督辦等機制的一個創新,對於反映訴求、理順情緒、解決問題、民主決策、轉變作風都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學習借鑑價值。我們一定要按照“發現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處理得好”的要求,集中時間、集中力量,集中排查、分類化解,做到排查細而又細,化解實而又實,確保組織領導、措施落實、解決問題到位。要堅持對重點地區、重點羣體、重點領域、重點人員進行滾動排查,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底數清楚。要突出重點問題,對農村土地徵用、城鎮房屋拆遷、國有企業改制、涉法涉訴、部分軍隊退役人員等信訪突出問題可能出現的新情況進行深入的排查分析,努力解決在基層、化解在初始。要突出重點羣體,當前銀行協解人員、非法集資、民辦教師、涉眾型經濟案件利益受損者以及部分軍隊退役人員等羣體不穩定動向明顯,要注意抓早抓小抓苗頭,形成大規模聚集上訪特別是進京到省集訪。要突出重點人員,對組織串聯煽動大規模聚集上訪的重點人員要依法及時進行處理,防止其造成影響;對有過激行為傾向、進京到省滋事苗頭的重點人員要全部納入工作視線,及時採取有效的疏導穩控措施;對長期滯留的纏訪鬧訪老户,引導他們依法理性反映問題,防止他們進京到省滋事或採取其他過激行為。要突出重點區域,對信訪問題突出、信訪工作薄弱的一些地方,要採取下訪和督導檢查等措施,幫助和推動他們最大限度地消化信訪“存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增量”,儘快扭轉被動局面。

二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信訪問題大多是民生問題,信訪難點實際上都是民生熱點。解決好民生問題是最大的羣眾工作,也是減少信訪問題和社會矛盾的治本之策。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解決了一大批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如大力實施十項民生工程,民生投入佔財政支出比重超過70%,積極解決羣眾的就業、教育、醫療、社保、行路、飲水等切身利益問題;大力實施藏區富民安康工程和“三大民生工程”,規範建設牧民新村,基本完成近10萬户、50萬遊牧民定居任務,廣大牧民一步跨千年,結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歷史,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羣眾工作也相應得到加強;大力實施“9+3”免費教育計劃,呈現出學生、家長、學校“三方歡喜”的局面,綜合效應正在體現;藏區衞生事業發展計劃加快推進,阿壩州大骨節病、甘孜州包蟲病等地方病防治進展順利;彝區“三房”改造全面完成,正在推進彝家新寨工程;規劃實施“四大片區”集中連片扶貧開發,成片推進新農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在全省範圍內開展“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幹部幫户”活動,為羣眾辦了一大批好事實事;加強地震災區困難羣眾特殊幫扶,特別是面對涉災信訪問題,各級幹部深入基層,深入羣眾,實行一對一、面對面、人對人、手拉手、心連心地解決;開展機關行政效能建設,動態清理行政審批事項,推進政務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和便民服務中心建設,落實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和責任追究制,有效解決“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話難聽”和辦事“吃拿卡要”的問題。這些民生工程順應民心民意,幫扶了困難羣眾、教育引導了羣眾、協調了利益矛盾、疏導了羣眾情緒,抓住了羣眾和信訪工作的根本和關鍵,受到羣眾普遍歡迎和衷心擁護,密切了黨羣幹羣關係,促進了社會和諧。近幾年羣眾和信訪工作實踐證明:做好羣眾和信訪工作一定要從解決民生問題入手,改善民生、開展好羣眾和信訪工作,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

三要加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從實踐看,信訪問題的發生與政策不完善、不配套、不銜接、不平衡有很大關係。今年初,中辦、國辦下發了《關於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機制的指導意見(試行)》,對這項工作進行了整體規範和全面推進。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關規定,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對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政策制定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進行系統論證,對可能出現的社會風險和各種不穩定因素進行科學評估,做到有明顯不穩定風險的政策不出台或暫緩出台、絕大多數羣眾不支持的項目不立項或暫緩立項,努力從源頭上治理信訪問題,把社會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把社會風險降到最低限度。

四要加強基層基礎建設。當前,全省各地大力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創造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進一步夯實了執政基礎,推動了經驗發展,維護了社會穩定。例如,綿陽市涪城區綿州路社區推行的掌控社情民意“零盲點”、矛盾糾紛“零激化”、社區服務“零距離”、關愛幫扶“零空白”、共駐共建“零障礙”的社區“五零工作法”,把服務羣眾觸角延伸到神經“最末梢”,使社區成為維護社會穩定最初和最重要的關口;眉山市開展無進京到省上訪、無到市集體上訪、無信訪總量增加為內容的“信訪三無鄉鎮(街道)”活動,按照“能放則放、權責統一”的原則,進一步強化鄉鎮黨委、政府的職能,擴大鄉鎮行政管理權,增強鄉鎮財政調控能力,減輕鄉鎮負擔,加強鄉鎮幹部隊伍建設,強化鄉鎮對垂管站所有的管理權,調動鄉鎮幹部積極性,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八個方面制定了25條突破性的規定,創造性地向鄉鎮下放了涉及“行政審批權、公共服務權、行政執法權”的45項權限,讓鄉鎮“有錢、有權、有責任”,充分調動了鄉鎮及幹部的工作積極性。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現在一些羣眾反覆進京赴省上訪,甚至一個村子裏發生的一點小矛盾也不斷到北京上訪,充分暴露出一些地方基層基礎工作的薄弱。

(五)着力加強非正常上訪治理。非正常上訪是近年來困擾我們的一個難題。特別是2003年《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管理辦法》廢止後,大量上訪人員滯留北京、成都,有的反覆纏訪鬧訪,信訪秩序一度比較混亂,嚴重影響了黨政機關辦公秩序和社會治安秩序。為此,中央聯席會議於2008年下發了《關於加強在京非正常上訪行為依法處理工作和完善非正常上訪勸返接回機制的實施意見(試行)(中信聯發〔2008〕5號)》,重點明確了現場處置和勸返接回等相關工作的責任主體,規範了工作流程,從體制機制層面解決了長期困擾的難點問題,為開展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有力保障。中信聯發〔2008〕5號)文件是在認真總結近年來在京非正常上訪處置工作經驗基礎上提出的,不僅對規範今年重大敏感時期信訪秩序,而且對做好今後一個時期信訪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結合四川實際,省聯席會議下發了貫徹落實意見,建立了我省進京非訪處置工作機制。實踐證明,這些機制是可行有效的。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關文件精神,把預防和處置在京非正常上訪作為全省信訪工作的一項重中之重的任務來抓,着力促進基層基礎工作的加強和責任機制的健全,依法規範信訪秩序,促進長效機制建設,推動整個信訪工作。

(六)着力壓實信訪工作責任。抓好信訪工作,關鍵在以責任落實推動工作落實。

一要強化領導責任。各級各部門要落實好穩定工作這一硬任務和第一責任,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和各部門主要領導是信訪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對本地本部門的信訪工作負總責,對重要信訪事項要親自推動解決;分管信訪工作的領導負直接責任,抓各項具體工作的落實;其他領導成員 “一崗雙責”,按照分工抓好分管方面的信訪工作,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信訪工作領導責任體系。現在實行的黨委、政府定期研究信訪工作和領導幹部接訪、領導包案、領導親自閲批羣眾來信等制度,都是強化信訪工作領導責任的具體化,我們要一以貫之地繼續堅持和完善,進一步加強對信訪工作的領導。

二要強化屬地責任。各級黨委、政府要認真落實好“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原則,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加強組織領導、政策落實、督促檢查,推動落實信訪工作“逐級負責”制度,做到哪一級的問題就由那一級解決。

三要強化部門責任。政府職能部門是解決問題的責任主體。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要認真落實好“誰主管、誰負責”,各司其職、分工負責,真正做到哪個領域出了問題就由那個部門解決。各級聯席會議各專項工作小組和政策協調小組要發揮牽頭作用,積極制定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加強統籌協調工作。

四要強化聯席辦責任。信訪部門不是解決信訪問題的責任主體,是“批發”問題的部門。對羣眾反映的信訪問題,首先由信訪部門理清責任,“批發”給有關地方或部門來處理。“批發”後不能“一批了之”,要加強協調指導、督促檢查、責任追究,確保問題解決到位。

五要強化目標責任。進一步加大對各級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羣眾和信訪工作目標考核力度,堅持把領導幹部履行信訪工作職責情況與幹部年度述職考核、領導班子評價和幹部獎懲任用掛鈎,特別是在幹部選拔任用中,要重視和聽取信訪部門的意見,真正做到“信訪穩定工作出了問題,提拔任用要受影響”。

三、堅持把羣眾工作與社會管理創新相結合,在管理服務中加強羣眾工作

社會管理,主要是對人的服務和管理,説到底是做羣眾的工作。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意見》,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實施意見》。中央和省上的《意見》都明確要求,要“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羣眾、凝聚人心作用,全面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羣眾工作”。 因此,我們一定要堅持羣眾路線,把羣眾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在管理服務中加強羣眾工作。

(一)堅持把服務羣眾作為加強新時期羣眾工作的重要平台。做好新形勢下羣眾工作,光喊口號是不行的,必須動真感情,拿硬措施,切實解決羣眾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解決好民生問題是最大的羣眾工作,也是減少信訪問題和各種社會矛盾的治本之策。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個關鍵,就抓住了羣眾和信訪工作的現實着力點。我們一定要圍繞解決農村羣眾行路難、住房難、上學難、吃水難、就業難、行醫難等民生問題,服務羣眾、改善民生。

一要發展經濟,增強改善民生的財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改善民生,首先必須有經濟基礎作後盾。這就要求我們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蛋糕做大做強。作為基層黨組織,首要的職責就是要找到一條符合上級黨委、政府要求,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路子。在制定發展思路的過程中,我們既要了解大環境、大政策的變化,更要善於分析研究實際情況,把自身的發展問題放入全縣、全市、全省的大局中去審示、去分析、去謀劃。要善於找準上情與下情、外情與內情、全局與局部、現在和未來的最佳結合點,超前思維,集思廣益,科學決策,不錯過、不放過加快本地發展的先機;要善於抓大事,抓中心環節,找準制約本地發展的關鍵點和薄弱點,做到在重點突破中實現整體推進,在整體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要善於像文建明那樣發展百姓經濟,組織鄉鎮、村組、社區幹部堅持市場引導、政府指導、羣眾主導的原則,引導羣眾自主擇業、自主經營、致富增收,做到户户創家業、能人創企業、老闆創大業、回鄉創新業、幹部創事業,不斷壯大集體經濟組織,增強改善民生的財力。

二要把準脈搏,辦好羣眾最盼的事情。做羣眾工作就是要為羣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解決好羣眾最急、最盼、最怨的事情。這方面文建明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我們要像他那樣定期下訪尋問題、下村解難題,真正做到“民苦我憂、民貧我愧”,“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切實解決羣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做到學有所教、業有所就、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難有所助、暇有所樂、行有暢途、居有平安。這十個方面的問題,只要我們一件一件地去辦,一項一項的去落實,羣眾就沒有困惑了,沒有煩惱了,氣也就順了,黨羣幹羣關係也就和諧了,羣眾就會誇獎我們,我們要求羣眾做的事,他們就會做得更好,就會更加支持和擁護我們。

三要搭建平台,提升服務羣眾的質量。傳統的黨的羣眾工作基本是集中在體制內與單位內,絕大部分羣眾需求都是在體制內和單位內解決的,但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後,基層社會開始發育,黨必須在社會領域建設能與羣眾對話併為他們服務,從而滿足羣眾的需要,實現羣眾的願望,維護羣眾的權益。當前,要重點建好四個中心:一是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直接解決老百姓關於環保、建設、民政、勞動、社保、醫保方面的事務。二是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把它建成老百姓開展精神生活與文化生活的場所,用文化的方式開展羣眾工作。三是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直接為社區居民提供基礎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醫療等服務功能。四是黨員服務中心,把它建成黨員志願者服務中心、黨員和基層組織進入社區的橋樑和社會精英、“羣眾領袖”參與黨的活動的平台。這四大中心既是服務羣眾的場所,也是黨開展羣眾工作的舞台。因此,基層黨組織要把更多的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到社區,把更多的工作力量集中到社區,把更多的管理資源整合到社區,主動自覺建好四大中心,把各種服務活動、文化活動與羣眾思想工作結合起來,把黨的羣眾工作做實做活。

(二)堅持把整合資源、加強管理作為加強新時期羣眾工作的重要抓手。新時期羣眾工作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作,必須整合各方力量,用好各種載體,形成工作合力。

一要整合力量,形成羣眾工作大家做的新格局。羣眾工作必須靠羣策羣力共同做。要加強基層黨組織、政權組織、經濟合作組織和村(居)委會等羣眾自治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服務羣眾、反映羣眾訴求、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作用。要充實和整合基層維穩、綜治、信訪、民政、人民法庭、檢察聯絡站(點)、派出所、司法所等單位的力量。要充分發揮基層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羣團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服務的作用,提高組織羣眾、引導羣眾、服務羣眾、維護羣眾合法權益的能力,實現矛盾聯調、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

二要用好載體,形成化解矛盾糾紛的新合力。充分運用“大調解”體系化解各類矛盾糾紛,是我省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的一大創舉,效果很好。我們要不斷完善“大調解”體系,充分發揮大調解在化解社會矛盾中的作用,減少進入信訪渠道的矛盾糾紛。在調處矛盾糾紛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理得順。要深入瞭解農村糾紛的現狀,把握本質規律,掌握處理方法。農村糾紛非常複雜,比如從羣眾來看,有個人與個人、家庭與家庭、宗族與宗族之間的矛盾,從內容上看,有山林權屬糾紛、農田河道糾紛、土地宅基糾紛等,從歷史上看,有感情糾紛、恩怨糾紛、債務糾紛等,從現實看,有意外傷害糾紛、經濟利益糾紛、口角械鬥糾紛等。要根據糾紛的特點,分門別類、因地制宜、因事施策、妥善化解,不留後患。二是穩得住。矛盾不能升級,儘量將矛盾化早、化小、化了,防止因個別人波及多數人,因個別家庭波及整個家族,因個別村組涉及整個村莊甚至鄉鎮,避免因個人行為引發羣體性事件。事態不能激化,一旦發生羣體性事件,必須及時果斷疏散圍觀者,穩控肇事者,安撫受害者,規勸鬧事者,控制事態發展,防止由普通糾紛演化成惡性暴力事件。程序不能減省,尤其是重大矛盾糾紛,必須事前有預測,制訂初步處理方案和應急預案;事中有協商,依據事實做出調處結論;事後有記載,決議協議一旦形成,就必須書面明確,當事人、調處人簽字蓋章生效,作為事後執行落實的依據。對於超越本級處置權限的糾紛,要書面報告,按程序審批,不能越俎代庖、擅自作主,亂了陣腳章法,影響工作效果。三是解得開。糾紛調處,預防為主。要加強平時排查,及時介入,盡力控制,防止無中生有、由小變大、由易變難,將問題控早、控小、控了,消除在萌芽狀態。要堅持抓根本,通過深入細緻的調查摸底,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分析把握事情的癥結所在,找出解決的辦法,做出正確的決斷。要堅持抓關鍵,透過現象看本質,找準關鍵因素、關鍵環節、關鍵人物,選準突破口,尋求解決問題的最有效途徑,提高矛盾糾紛調處的滿意率。

三要強化教育,形成共建和諧社會的新風尚。社會要和諧,素質最重要。要做好新時期羣眾工作,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提升廣大黨員、各級領導幹部的能力,提升廣大人民羣眾的素質。對黨員幹部和羣眾的教育問題,文建明的“三教育”法就很好,值得大家認真學習借鑑。一是對黨員開展經常性的黨性教育。採取集中授課與流動授課相結合,每月對鄉鎮全體黨員上一次黨課,鄉鎮黨委書記為鄉鎮機關黨員上黨課,鄉鎮黨委班子成員分別到聯繫村(社區)上黨課。建立黨員黨性定期分析制度,每半年開展一次黨性分析,根據年初公開承諾,黨員就兑現承諾、服務羣眾、發揮作用等情況進行自我分析,查找存在的問題,研究改進的措施。每年底開展一次民主評議,黨支部召開黨員大會,採取自己找、組織提、大家議等方式,認真查找黨員個人在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對黨員進行民主測評。根據黨員平時表現和民主測評結果,評選表彰一批優秀黨員。二是對幹部開展經常性的愛民教育。每月通過召開幹羣懇談會等方式,對鄉鎮、村組幹部開展親民、愛民、為民教育。每半年開展一次“點評會”。對鄉鎮、村組幹部圍繞工作作風、服務質量、工作成效以及工作失誤、不足等,開展領導點評和幹部互評;對“點評”出的問題,落實整改措施。每年底開展一次羣眾評議,鄉鎮、村(社區)幹部分別向鄉鎮黨委、服務對象進行述職,並接受滿意度測評。根據幹部平時表現和滿意度測評結果,評選表彰一批愛民幹部。三是對羣眾開展經常性的“十好”教育。邀請老黨員、先進典型代表、專家、領導幹部等深入村社,對羣眾每月開展一次形勢教育、每季度開展一次法制教育、每半年開展一次感恩教育,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愛黨愛國、遵紀守法、明禮成信、勤儉持家、團結友善、衞生美化、文明新風、熱心公益、安全穩定、雙帶致富等十個方面,分類制定城鄉居民、個體工商户、私營企業“十好標準”,按照個人申報、羣眾評選、評委審查、黨委政府表彰的程序,每半年開展一次羣眾評議,每年底公開評選表彰一批“十好家庭”、“十好文明户”、“十好文明企業”。對錶彰為“十好”的,進行公開授牌;對後進的,落實專人重點幫扶教育。我想通過三項教育活動,黨員幹部能力增強了,廣大羣眾素質提升了,再讓兩者良性互動起來,就一定能夠形成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的新風尚。

(三)堅持把尊重羣眾、依靠羣眾作為加強新時期羣眾的重要保證。尊重羣眾、依靠羣眾是做好新時期羣眾工作的重要保證。我們一定要時刻尊重羣眾、依靠羣眾來做好新時期羣眾工作。

首先,要尊重羣眾的人格。人格受到尊重,保持人格尊嚴,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尊重羣眾,就要把自己同羣眾放在一個等高線上,做到“朋友式交往接近,平等式相互交流,協商式尊重謙讓,親人式關愛照顧”。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是領導,就高高在上,擺官架子,戴着有色眼鏡看羣眾,錯誤地認為“官重民輕”、“我聰民愚”,而應放下架子,帶着感情,以普通羣眾的身份,甚至以兄弟、姐妹、朋友的身份同羣眾平等相待,對羣眾掏心窩、講感情,面對面、心貼心,真心實意與羣眾交朋友,做知己,“結窮親”,縮短與羣眾的距離,取得羣眾的信賴。

其次,要尊重羣眾的權利。尊重羣眾的權利,就是要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依法保障羣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保障羣眾的知情權,重點是完善信息公開制度,進一步規範政務、村務公開內容,不斷豐富公開形式,讓羣眾及時瞭解與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情,給羣眾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保障羣眾的參與權,重點是動員和組織羣眾依法理性有序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積極探索羣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人民羣眾在情報信息、巡邏防範、人口管理、糾紛調處、法制宣傳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形成社會管理人人蔘與、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保障羣眾的表達權,重點是要增加基層羣眾在人大、政協等組織中的代表名額,保障羣眾表達自身利益的話語權,讓不同的利益羣體都有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的平等機會。要進一步暢通和拓寬羣眾訴求表達渠道,形成“信”“訪”“網”“電”一體化的羣眾訴求表達體系,及時就地化解羣眾反映的問題。保障羣眾的監督權,重點是要敢於接受羣眾的監督,主動接受羣眾的監督,不斷拓寬羣眾監督渠道,讓權利在陽光下運行。

第三,要尊重羣眾的智慧。尊重羣眾的智慧,就是要貼近羣眾,問計基層。生活最深刻,羣眾最智慧。廣大羣眾生活在基層,對民生的疾苦感受最深、瞭解最多,自然最有發言權。實踐證明,在廣大羣眾中,藴藏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藏”。我們一定要在羣眾面前甘當“國小生”,貼近羣眾、問計基層。歷史上重視民間巡情、民間問計的不乏其人。早在周朝就設有專門的采詩官,他們常年巡遊各地採集民間歌謠,從中體察風俗民情,考察朝政得失,《詩經》中的大部分詩歌即出於此。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各級領導幹部,更有必要經常問一問自己,對羣眾的意見和呼聲傾聽了沒有,聽懂沒有,聽後又做了些什麼。如果不知道羣眾的真實想法,掌握的情況就會失真,作出的決策就會走樣,羣眾的利益就會落空。尤其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很快,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湧現,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越來越複雜,這就要求我們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羣眾,特別是要到較困難的地方去,到羣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瞭解羣眾在想什麼、盼什麼、急什麼、幹什麼,知曉羣眾最害怕、最擔憂、最痛心和急需解決的事情,真正讀懂、讀準羣眾,才能保證我們的決策和工作不出偏差。如果領導幹部不懂百姓,僅會站在高處或遠處發號施令,對實際情況不管不問,對新生事物不聞不知,對羣眾建議不理不睬,對發展要求不清不明,那隻能是“瞎指揮”、“亂彈琴”,無法得到羣眾的支持和擁護,最終事與願違。在工作中,我深深體會到,凡是同羣眾充分商量和溝通過的事情,做起來就會得到羣眾的理解、擁護和支持,再難的問題都能解決,再大的困難都能克服。一説“瞭解羣眾”,不少領導幹部會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很瞭解羣眾。殊不知,有不少人是一知半解。真正瞭解羣眾的真實思想是很難的。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是摸不到羣眾心窩的。1940年陝北水旱蟲災,經濟困難。有一次打雷,劈死了一位縣委書記。一位農民知道後,説:“打雷怎麼不劈死毛澤東?”鄉政府就把這農民抓了起來。毛澤東知道後,對下面的人説:“你們先把他放了,問問他為什麼罵我?”這農民説:“你們共產黨徵糧徵得太多,我們缺糧,我只知道共產黨的頭子是毛澤東,我就罵了毛澤東。”毛澤東再對下面的人説:“你們調查一下是不是徵糧徵得太多了?”下面深入調查後,得出結論:“是徵糧徵得太多了。”徵糧徵得太多,農民有意見;徵糧徵得少了,部隊吃不飽,怎麼打日本?在兩難之中,中央提出大生產,這才有後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這件事告訴我們:有時罵聲也是心聲,有時罵聲也是走向真理的先聲。我們的領導幹部要廣泛結交社會各界、各個階層的諍友,聽一聽他們的肺腑之言,辨析一下他們的逆耳忠言。知識缺了,就要到羣眾中去學習;辦法少了,就要到羣眾中去尋找;工作難了,就要到羣眾中去請教。要“進農家、住農户、吃農飯”,和羣眾手拉手、面對面、打成一片,敢聽羣眾的罵聲,願聽羣眾的怨聲,傾聽羣眾的呼聲,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使羣眾的意願能夠真實、迅速、完整地反映給黨委和政府,並體現到黨和政府的有關政策、決定之中,使黨和政府的每一項決策與人民羣眾的利益和願望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