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淺談個人理想的思修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4W

淺談個人理想的思修論文(精品多篇)

淺談個人理想的思修論文 篇一

《淺論個人理想與“中國夢”》

【摘 要】文章闡述了個人理想和中國夢的內涵及關係,探討了從實現個人理想到實現中國夢的途徑。指出要實現中國夢首先個人要有夢想,要有為實現個人理想而不斷努力追求的信念;堅持公平正義是“我的夢”走向中國夢的最重要前提;堅持愛國主義是“我的夢”走向“中國夢”的動力源泉。

【關鍵詞】中國夢;個人理想;實現路徑

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過程中,發表了關於中國夢的重要講話。他説:“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習希望大家能夠把個人理想與中國夢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中國夢。但是個人理想不等同於中國夢,“我的夢”要轉化為中國夢,必然有橋樑將二者連接起來,如何將我的夢融合成中國夢是大家普遍關注的課題。

一、個人理想和中國夢的內涵

1、個人理想

馬克思認為,需要是人對物質生活資料和精神生活條件依賴關係的自覺反映,而個人的需要就成為個人理想的前提。個人理想其實質就是個人的夢想。個人理想是處於一定歷史條件和社會關係中的個人對自己未來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所產生的嚮往和設想,包括個人生活理想、職業理想、道德理想。

個人理想強調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它具有很強目的性和物質性。個人理想的實現首先要通過個人的奮鬥和努力,個體不同理想的結果也就不一樣。個人理想首先產生於自己的個人喜好和自己的成長環境,並服務於自己的小圈子。馬克思早就指出:“已經得到滿足的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當一個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他就對自己的需要、因而也是對自己本身,處於一種不滿意的狀態。”[2]因此,個人理想又具有同一性和競爭性。當個人理想走進眾人時,個人的夢也就走進了社會。社會是共同生活的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社會關係聯合起來的集合,其中形成社會最主要的社會關係包括了家庭關係、共同文化以及傳統習俗。因此,人所生長的環境即社會無不在影響着人的選擇,社會不僅僅影響着人的行為,還影響着人的理想。

2、中國夢

當代是一個經濟飛躍的時代,是一個國力強盛的時代,但又是一個追求物質、人心浮躁、精神空虛的時代。中國夢就是在這個時候提出來的。習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3]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夢想不是現在騰空出世的,它是中國人民發自內心的自覺和自省。因此,“中國夢”的本質內涵首先是民族復興。民族復興是“使曾經衰落的民族再度興盛起來”:一方面是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輝煌;另一方面新的時代內涵。[4]“我們所説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指在經濟實力、政治實力、文化實力、國防實力、外交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等方面,重新回到中國曾經有過的世界領先地位”。[5]中國夢主要有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許多中國人的個人夢――財富、名譽、地位;二是中華民族的國家和集體之夢――大國夢、強國夢。”[6]當下我國國力上升,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黨的描繪了2020年的宏偉目標,小康社會全面發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黨的着眼於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將“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堅持促進社會和諧”納入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因此,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這是兩個世紀來中國人所追求的最真的夢,也是我們當代每個中國人發自肺腑的心聲。

二、個人理想和“中國夢”的關係

一位哲學家認為,人民羣眾對於一種社會思想或者一個政黨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政策作出反應的最初源泉,“在於人類需要的汪洋以及將需要轉變為需求、社會抱負、集體期望和政治要求的過程”。[7]人民羣眾的個人理想的具體表現就是個人的基本需求、社會抱負、集體期望和政治要求。同樣,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也取決於這個社會中大多數人的需要特別是基本需要能不能得到滿足。中國夢其核心本質就是具體化了的社會理想,它必然逃脱不了社會理想的特徵。因此,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的關係也必然是我的夢與社會夢的關係。

1、社會理想以個人理想為基礎

人和社會理想都離不開個人理想,個人理想的存在構成了社會理想的基礎。個人理想根據個人的現實基礎和個人性格特點具有豐富性、物質性和複雜性。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有五種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五種需要可以分為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屬於低一級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級需要,他們是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的,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而這種需求就演化為個人理想,應該説個人理想內容十分豐富,而且個人理想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着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因此,個人的理想社會化後就成了社會的理想,後者以個人的理想為基石。馬克思的需要理論認為:第一,物質(主要是社會存在物而非自然物質)體現了人們的需要,換句話説社會存在物滲透了人們的需要,是人們需要的對象化;第二,這些社會存在物又會產生新的需要,即需要不是隻原發於人自身,人的實踐活動和人的社會關係本身構成需要的內容。從社會發展層次看,需要構成一切社會活動觀念上的內在動力。因此,“一個國家的夢必須由全體民眾的夢組成,脱離了多數人的夢,國家的夢就成了空中樓閣,必然是不能實現的夢”,個人理想也就構成了中國夢的基礎。[8]

2、個人理想要以社會理想為導向

個人理想雖然千差萬別,內容豐富,但是無不以社會理想為導向,與社會的主流文化、價值觀為準則。任何個人理想都不能失去社會理想這根準繩,社會理想像無處不在的影子時刻相伴隨。需要往往直接來自生產或以生產為基礎。它們都受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發展條件和各種自然條件的限制,個人理想是現實的、可感的,而社會理想是抽象的、理念的。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關係是辯證統一和相互制約的。一方面,社會理想決定和制約個人理想,社會理想是個人理想實現的條件,違背社會理想的個人理想很難實現;個人理想只有同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相結合,個人的嚮往和追求只有同社會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變為現實。另一方面,個人理想體現着社會理想,社會理想包含着千百萬人的個人理想,社會理想的實現要靠社會成員個體的努力奮鬥。

三、從實現個人理想到實現中國夢的途徑

1、實現中國夢首先個人要有夢想,要有為實現個人理想而不斷努力追求的信念

個人理想的實現是中國夢能夠實現的必要條件,沒有個人理想,也必然不存在中國夢,要實現個人理想,個人必然需要強有力的信念,併為之不懈努力。

實現個人理想,必然要抱有艱苦奮鬥的準備。在學習中、工作中、生活中要學會吃苦,厲行節約。做到艱苦奮鬥,就要深刻體會艱苦與奮鬥的關係,實現個人理想既要講艱苦又要講奮鬥,二者統一於個人理想的實踐中。艱苦奮鬥的關鍵是奮鬥,在奮鬥中要有吃苦的精神,不要物質化、庸俗化、享樂化,只有擁有吃苦的精神,為個人理想攀登,理想才有可能實現。

實現個人理想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要有“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在當代,很多人由於受到各種困難、挫折和打擊就放棄理想,渾渾噩噩,甚至一蹶不振或者仇恨社會和報復社會這都是心理素質太差、急功近利的表現。一個人的強大首先是心理的強大,只有一個人內心強大了,才能無所畏懼,持之以恆,才能實現個人願望。而內心脆弱,不能持之以恆,在前進路上只會以失敗而收場。

此外,實現個人理想也要抵禦外來誘惑。誘惑是存於世上的一種奇怪的東西,你會為之瘋狂而不能自已,而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的一生不斷地被慾念剌激,而為誘惑折磨一生。人存於世,首先要面對各種物質、精神上的誘惑。權勢、地位、名利、金錢,這些都是誘惑。他們會迷惑本心,讓人看不清楚前進的方向,從而停滯不前。

2、公平正義是“我的夢”走向中國夢的最重要前提

公平正義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的標準,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之一,也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之一。公平正義是可感可知的,在一個具有公平正義的社會裏人們心態平和,個人理想的實現基本可以掌握在個人手中,個人的天資和努力成為最有力的保障,讓每個人的中國夢有了相同的起點。人人公平競爭,沒有潛規則,人人權利平等、機會均衡、規則透明。有權利公平,夢想才能起飛;有機會公平,奮鬥才有動力;有規則公平,社會才能進步。

實現中國夢需要公平正義,沒有公平正義的政府談中國夢是虛偽的,是不現實的。公平正義是實現個人全面自由發展的重要保障。個人理想轉化為中國夢,政府必須做到:首先,必須保證公民權利平等。人人都有權利,權利是平等的,沒有人享有特權。大家在同一條線上起步,在同一條線上奮鬥,只有如此理想才變得神聖。只有把持好權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才有希望。其次,必須保證公民機會的平等。機會對每個人來説非常重要,任何一個奔跑在道路上的人,就是在尋找成功的機會。政府所做的就是要保證公民機會的平等,只有保證了機會的平等,學生學習才能安心,員工做工才能有心,百姓生活才能有信心。再次,必須保證利益分配的平等。利益是當代公民生活最顯要的詞,人和人以利益而連接,利益也成為矛盾產生的核心因素。要實現社會的公正,社會就必須建立相應的公平保障機制,使弱勢公民的基本權利得到保證。

3、愛國主義是“我的夢”走向“中國夢”的動力源泉

從中國歷史文化來看,“國家”這個詞,先有國而後有家。沒有國即無處安身,因此國比家更重要。儒家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無數知識者的最高理想。這也提出了從個人理想到社會理想實現的途徑。

愛國主義成為修身的當代一項最核心內容,個人理想也只有在愛國這個大前提下才有意義,中國夢的提出也為個人理想提出了前進的方向,也就是説每個人的理想都要以中國夢為軸心。然而當提出要愛國的時候,我們又要提出一個前提,首先,所愛的這個國家需要普通個人的愛,從國家的受眾羣體來説,“中國夢不是精英夢、權貴夢,而是人民的夢。”[9]實現民族復興不能僅靠少數精英,只有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國家是中國人民大眾的,只有通過普通百姓愛的滋養,他才能夠茁壯。其次,國家能為公民造福,它自身就有迷人之處,公民願意為之奉獻。中國人民歷代以來就是最勤勞、最智慧的民族,他們無怨無悔地在這片土地上耕種希望,而當國家成為公民最愜意的避風港時,公民才能盡其能,動力十足的做事情。

中國夢的實現也無法脱離每個人個體夢的自我實現,只有充分發揮民智,凝聚人心,把中國的個人之夢,小家之夢都匯聚到中華民族的中國夢中來,才能夠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實現共同的中國夢。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夢想,並將自己的夢想與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結合在一起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成就自己的夢想。[10]因此,只有個人理想轉化為中國夢,我的夢才有意義;只有人人都有中國夢,中國夢才有價值。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 “中國夢”是歷史自覺,是責任擔當[N].北京日報,2012-12-3.

[4] 邢文利。中國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N].大連日報,2013-3-27.

[5] 康來雲。中國夢,是人民的夢[N].貴陽日報,2013-3-25.

[6] 樑仁。中國夢關於一個情結的沉思與拷問[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08.2.

[7] 詹姆斯?麥?伯恩斯。領袖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8] 趙啟正。[美]約翰?奈斯比特,[奧]多麗絲?奈斯?比特。對話中國模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3.

[9] 唐洲雁。凝心聚力共築中國夢[N].人民日報,2013-3-28.

[10] 康來雲。中國夢 是人民的夢[N].貴陽日報,2013-3-25.

【作者簡介】

賈豔霞(1979-)女,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淺談個人理想的思修論文 篇二

《一個人可以一無所有,但是不能沒有理想》

【摘要】講述一個人可以一無所有,但是不能沒有理想。理想和信念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一個人只要樹立了理想,堅定了信念,就會產生無盡的力量,而為之而奮鬥。奮鬥中,無論遇到什麼艱難困苦,都會矢志不渝頑強拼搏,直至取得成功。從而為社會為人類做出有益的貢獻,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

【關鍵詞】人生的價值;理想與信念;信仰;物質與精神;財富;人文;理念

理想,是指人們的美好願望。它,往往和信念聯繫在一起。所謂信念,就是追求美好願望的決心和勇氣。有了理想和信念,人們就會為之而奮鬥。因此,一個人即使一無所有,也不能沒有理想。實現與否,體現人生的價值。

1.人生的價值

人生的價值,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受時代或歷史條件(事件)的制約。概括起來,是指一個人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在戰爭年代,看他對革命或者民族解放事業做出的貢獻。在和平時期,看他為社會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

唯心史觀或者宿命論者認為上帝創造萬物,命運是先天給的,甚至常説:人的命,天註定。唯物史觀認為,萬物是客觀存在的,生命是父母愛情的結晶,命運由後天決定。所謂後天,包括主觀和客觀的諸多因素,即內因和外因。因此,任何人的命運,都是可以爭取或者改變的。關於這一點,國際歌唱得好,……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們自己……。

然而也有人以個人的財富來衡量。過去講萬元户,以後講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現在成了億萬富豪或者億萬富婆。也有人以社會地位來衡量,看他是鄉長、鎮長、縣長、省長或者國家要員。財富和地位,可以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但是不完全。還要看他為社會做了些什麼?創造了哪些精神的或者物質的財富?如果是靠權勢或者某個機遇爆富。這種人,就有可能被社會所唾棄;甚至,整日提心吊膽,擔心哪一天東窗事發;或者憂心忡忡,擔心哪一天夜間或被打劫或被綁架。這,有什麼價值呢?社會地位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是社會的蠹蟲,那比糞土還要臭。比如歷史上的劉青山、張子善和今天的成克傑、胡長清,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這種人,能談及什麼樣的人生價值呢!因此,有錢有地位,還要看他為社會貢獻了些什麼?

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人生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説的就很明白了。

當然,社會貢獻和一個人從事的職業有關。科學家、高官(清官)的貢獻可能大一些。而尋常百姓,就要看他盡力了沒有!比如説,從事兩彈一星研究的科學家的貢獻是偉大的,而能説鄉村女教師的貢獻就小嗎?説不定,從事兩彈一星的科學家中,有人就是鄉村女教師培養他讀完了國小和中學。高官,也是這樣。因此人生的價值,主要看他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中去了,是否全身心地做好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對於人生的價值,也有人用真善美來衡量,包括個人的真善美和社會的真善美。只要有了能用真善美來衡量的社會貢獻,人生就有價值。

現今的大學生,都是中學畢業以後進入大學的。這對每一個人來説,是機遇,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轉折。因此,每一個人從進入大學的那一刻起,就應當規劃自己的人生道路,考慮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生活才會有意義。

2.理想與信念

要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必須要有了理想和信念,也就是信仰。有了信仰,人們就會為之而奮鬥,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無論哪一個政黨或宗教團體,都有自己的信仰。中國共產黨人信仰馬克思主義,而且為之而奮鬥。因此,在戰爭年代有無數革命先烈為實現共產主義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比如李大釗、瞿秋白、劉志丹、蔡和森、澎湃、周文雍、趙尚志、楊靖宇、__、葉挺、項英、趙一曼、劉胡蘭等。

在和平時期,許多人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忘我勞動。除了兩彈一星的科學家之外,還有在平凡崗位上一代又一代的勞動模範與英雄人物,比如王崇倫、郝建秀、王保京、趙夢桃、時傳祥、董家耕、邢燕子、侯雋、雷鋒、歐陽海、劉英俊、門合以及今天的郭明義等。

這説明,只要有了理想和信念,就能煥發出無窮的力量,支持人們不懈的努力和頑強的拼搏,直至成功。成功了,什麼也就都有了。這,就是過去人們常説的精神變物質的道理。

這也正如俄國著名文豪托爾斯泰所説:“一個有信念者所開發出的力量,大於99個只有興趣者……”、“信仰,是人生的動力。”

一個國家,有自己國家的精神!

一個民族,有自己民族的精神!

一個家庭,有自己家庭的精神!

每一個人,應當有自己個人的精神!

然而,今天的一些年輕人,包括在校的大學生,常常感到迷茫、困惑。原因在哪裏呢?就是缺乏理想和信念,沒有精神。於是,惶惶終日,無所事事。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該做什麼。因此,只有規劃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樹立起理想和信念,就不會迷茫或者困惑。理想和信念,是前進的動力,也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

在與一年級新生座談中,問及理想是什麼,回答是多種多樣:

將來當科學家、高級工程師,實現中國夢;

畢業後自己創業,當老闆,成就一番事業,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億萬富翁;

考公務員或進事業單位,有一份安穩的工作,結婚生子,安居樂業;

找一份工作,掙錢養活父母,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當然,也有人回答:不知道,沒考慮,是爸媽要我來上學的。

如果是前者,不管哪一種,都會產生向上的力量。如果是後一種,將難以煥發出向上的勇氣和前進的動力。因此,在一年級的時候就要樹立起理想和信念。否則,在遇到困難時,就有可能退縮,或者惶恐而無所事事。

3.在逆境中前進

有了理想和信念,怎樣去實現呢?然而,人生多磨難。無論哪一個時代,客觀現實往往與主觀願望有些差距,甚至差之甚遠。這就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客觀地辨證地認識世界,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周圍的人和物。有時需要調整自己的主觀願望,有時需要持之以恆堅持下去。前者,審時度勢,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調整自己的理想與信念。後者,恪守信仰,矢志不渝。 比如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原本學習醫學,為了拯救危難的中華民族,棄醫從政,舉起“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大旗。在以後的戰爭年代,又有許多人投筆從戎,走上革命道路,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又如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等人,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克服重重困難回到祖國,從事科學研究。其中許多人,在““””中受到了衝擊。他們白天做實驗,晚上接受批判鬥爭。有的,甚至揹着裏通外國和特嫌的罪名。而他們忍辱負重,兢兢業業從事科學研究。

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困難,這説明社會的複雜性。面對困難,退卻迴避嗎?有的能夠迴避,有的則迴避不了。這就要恪守理想和信念,矢志不渝。在這方面,張海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5歲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10歲隨父母下放到農村,靠自學完成了國小、中學和大學的課程,並且學習鍼灸,在當地行醫,以後從事翻譯和文學創作,因而成為著名的作家,獲哲學碩士學位,曾任全國政協、中國殘聯主席、中國作協委員、山東省作協副主席,被譽為“80年代新雷鋒”和“當代保爾”。這,不能不説是當代青年的楷模。

4.不辱使命健康成長

學生的使命就是學習。既要學習專業知識,又要學習人文理念,從思想、專業和生活等方面完善自己。我國高校為每一位同學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每一個人都應當不辱使命,好好學習。既要鑽研業務,把自己培養成所學專業的行家裏手;又要加強道德修養,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人文素養,培育自己高尚的情操。這就要求大家:

做事,認真負責,一絲不苟;

為人,忠厚老成,光明磊落;

與人,團結友愛,平等互利;

説話,言謹慎行,不卑不亢;

學習,目的明確,奮發向上。

這樣,就能迎着困難攀登科學技術的高峯,成就自己,成就社會。

概括一句話,就是定好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把自己培養成合格的大學生。

但是,這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期間,少不了刻苦努力和頑強拼搏,即,勵志勤學。在勵志勤學方面,我國曆史上有很多經典的事例和古訓,可供同學們借鑑。比如,頭懸樑(東漢孫敬),錐刺股(戰國蘇秦);鑿壁偷光(西漢匡衡);囊螢(晉代車胤)映雪(晉代孫康);韋編三絕(戰國孔丘);牛角掛書(隋朝李密);隨月讀書(南齊江泌);聞雞起舞(晉代祖逖);鐵杵磨針(唐朝李白)等等。當今也有許多動人的人和事,比如大數學家華羅庚國中畢業當店員,自學成才;大數學家蘇步青為學好微積分學,竟然做了1萬道微積分練習題。

大學,不僅僅是學習的場所,也是研究創新和發明的殿堂。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還可以培養學生不畏艱辛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在這一方面,已有許多年輕人或在校大學生嶄露頭角,比如中南大學的劉路、韶關學院的王驍威,在校期間破解世界級數學難題,在國際數論界最高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又如中南民族學院的在校學生雷以柱等人,科研創新,撰寫論文《鉀鍶磷氧熒光粉》,用英文在《德國應用物理A》發表。他們,不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社會。

這就是説,一個人只要有理想,有信念,堅持不懈,就會成功。

結語

人生多磨難。成功,在於不懈的努力和頑強的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