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淺議人生觀價值觀的思修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05K

淺議人生觀價值觀的思修論文精品多篇

思修論文 篇一

40後的一代,是自我價值觀體現最突出的一代,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是思政課教學中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培養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愛教育者,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台,推動主義核心價值觀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再次,突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共中央辦公廳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華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做出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展壯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這是中華民族之所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也是最能呼其民族自豪感的契機,更是容易激起共鳴的一個天然條件。最後,法律原理和法律觀念的教育也是本門課的一個重點,依法治國是我們的一個基本國策。法治觀念、法治意識是我們造就一代合格人才所應具備素質的必經途徑,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保證就是法律法規,所以,要用法律的權威增強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因此實體法、程序法和憲法的教學就顯得非常之必要。

一、思政課的教學要從實際出發,要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有三個:一是,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實用化技術型人才,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使用為本,二是,知識較一般,理論知識的系統化,體系化較一般,三是,大學生的求知慾較強,學習態度端正,目標明確。故此,根據以上學生的實際,再結合思政課的轉點(大部分認為思政課是公共課,不是專業課,在今後的實際工作中用途不大等等)思想政治課的講授要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就學生的反饋來看,應該説效果不錯。首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講授是必須的,很多人認為,把思政課變成故事會,小品表演,吸引學生,課堂效果好,但本人認為,這是捨本逐末,違背科學的行為,大學教育的主要職能就是傳道,尤其是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所肩負的神聖職責,這一點,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背離,事實上,絕大部分大學生還是喜歡聽理論的,關鍵是教師如何傳授理論,是不看對象,引經據典,濤濤不絕,還是聯繫實際,結合熱點,因人施教,簡明扼要,其結果是不同的。譬如説,如何講價值觀,本人首先提問,讓學生概括價值的含義,但很少有學生能回答出來,但我隨手拿起講台上的茶杯,問學生它的價值是什麼,結果學生豁然開朗。原來,價值就是一個人或事物的有用性,從而引導出價值的定義、價值觀以及不同的價值觀等一系列理論問題,學生聽的津津有味,效果非常好,其次,講授思政理論必須從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出發做到對症下藥。40後的一代,思想、信仰、價值觀差異化,多元化較普遍,再加上互聯網的普及,信息量的增大,同時,由於年齡、閲歷、知識結構、所處環境等等方面的制約,難免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法制觀等帶有這樣或那樣的偏差,這都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講授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但我們可以通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找到科學的教學方法。譬如,在“人生觀”的講授中正確的人生觀應該是什麼樣的,錯誤的人生觀是什麼樣的。本人先列出幾種人生觀,讓學生們在課堂上討論,1,人生幾何,對酒當歌。2,今朝有酒今朝醉。3,人不為己,天誅地滅。4,人生一世,吟唱二字。5,人生如夢。1,人活着不光要考慮自己,還要顧及他人社會。2,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等。最後討論的結果絕大部分同學認為有價值的人生應該是多為他人考慮,即多點奉獻少點索取,這樣講的效果要遠遠大於教師的面紅耳赤,滔滔滔不絕的貫輸。再次,從大學生的自身發展的需求出發,真正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正確思想觀念的樹立、科學信仰的確定、核心價值觀的培養,一方面需要灌輸,但更多的是需要人性化的引導並使之從內心深處接受之,40後一代是非常務實的一代(這可能和他們處在市場經濟這個大環境中不無關係)如果思想政治理論的傳授不從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出發,他們會覺得事不關己,就不會接受之,所以本人在傳授思想政治理論的過程中始終讓學生明白你們所學的這些理論是今後漫漫人生路上必須具備的一些素質,否則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或不被社會所容納和認可,並佐以事實證據,譬如在法律基礎理論的講解中,告訴學生現在是法治社會,要用法治思維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並用法治方法來解決問題,只有知法,才能不違法,不犯罪,所以,每次法律課的講授,學生都非常用心去聽,去記。並提出了大量的問題,教學效果非常好,最後,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傳授切忌抽象,應生動具體,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從高職大學生的來源上講,他們的理論功底不是太深厚,對思想政治理論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不是太好。因此,如何從大學生的興趣出發,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藝術性的把這些應該讓他們掌握基本原理傳授給他們,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孜孜以求的份內之事。

二、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的教學理論聯合實際,寓教於樂

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科學是真理,他本身是具體而生動的,尤其是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之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公平,正義,富裕,民主,和諧等理論,更符合時代發展之規律,也切中了當代大學生的脈搏,是他們的內心之渴望,他們有汲取這方面營養的內在需求,因而,如何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應是思想道德所參與法律知識培養的一個重點。在這個問題上,有兩個關鍵點需要處理好,首先,學生要注重學習和掌握思想道德與法律基本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知識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好和法律素質的理論基石,也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人才和建設者的內在要求,通過這些基本知識的學習,解決最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分析問題、觀察、思考問題的能力,認識和解決自己成長中的問題。其次,要注重聯繫實際,注重學以致用。任何知識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同樣,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識也是如此,學習本課程要把知和行結合起來,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把學習規範與模範遵守規範結合起來,把知識轉化為內在素質,在學中做,做中學,學以致用,最後通過社會熱點問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生有內在需求的問題作為切入點,並使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情景結合,寓教於樂。

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形式應不拘一格,力求使學生喜聞樂見

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形式的探討一直是思政課孜孜以求的永恆話題。如何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使學生喜聞樂見,並達到思政課教學之目的,有三個方面的問題應該分析清楚。一是從客觀上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內容是抽象的。同現實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這種理論和現實的反差使學生在認同感上存在一個很大的疑問,當然,在接受並付之於行動上就存在很大問題。所以,從這一客觀現實出發,思政課的教學形式應該是從實際出發,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從大學生實際出發,從大學生接受度出發,有理有據,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關於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所提出的24個字即富強、文明、民主、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誠信、敬業、友善作為普世價值,應貫穿於整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並作為主線和核心內容。這樣才能得到大學生的認同,並予以接受。二是從大學生作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的受眾者,共思想的活躍性,生長環境的不同性,受社會環境影響的複雜性等等都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上不能一概而論,而應因人施教,對症下藥。因此在制訂教學計劃,設計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都要有的放矢,盡最大可能使大學生接受這些理論,並使之潛移默化,三是教學手段的更新,隨着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信息的智能化,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思政課教育還侷限於一張嘴,一隻粉筆很顯然是大大落伍了,如何利用好多媒體教學應該是思政課教師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同時,根據現在大學生活渴望鍛鍊,渴望體現自我價值的特點,發揮大學生的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也是思政課老師好好發掘的一個內容,總之,思政課教學模式如果應用得當,大學生是非常歡迎這門課的。其教學效益和社會效益是能得到充分體現的。

思修論文 篇二

一、孟子思想要義對個人道德修養的提升作用

首先,是“寡慾”。“養心莫善於寡慾”,守護善心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滿足自己必要生活的基礎上,儘量減少物質慾望,避免慾壑難填。在孟子看來,物質慾望不多的人,即使善心有一定的喪失,也不會喪失太多;而物質慾望很強的人,即使他的善心還能保存一些,肯定也不會保存太多。孟子非常強調過多的物質慾望對人生修養的羈絆,甚至損害。從生活經驗來看,物質慾望過多,往往會讓人誤入歧途,不僅會損害自己的人生修養,對國家和人民也是災難。其次,是“思誠”。要修養自己的德性,必須要“誠”。孟子把“誠”的地位提的非常高,認為是“天之道”,告知人們必須要追求“誠”,即“思誠”。善是人們追求“誠”的基石,要真誠地、專心致志地去發展壯大自己的善的萌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有善端的人成為一個真正的有道德的人。最後是“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一種生命的體驗、道德的境界。孟子認為“浩然之氣”是一種內心偉大剛強的氣,必須用道義去培養,而且不能有一點點的傷害,只有這樣才能充塞於天地之間。我們在生活中對“浩然之氣”的培養,既不能忽略也不能揠苗助長,而是需要在生活點滴中不斷地積累,用一生去培養的一種精神境界和生命氣質。那些寧願在艱苦地區工作,兢兢業業、不計個人得失的人民公僕,正是在踐行“浩然之氣”,傳播正能量。

二、孟子思想要義對當今政治文化建設的啟迪意義

孟子認為,個人的道德修養至關重要,但是並不是孟子思想的最終目的,他是希望通過這種“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進一步推廣到政治中去,即“仁政”。中國共產黨員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更應該積極培養自己的德性,讓自己心中那個善的端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抵禦一切的不正之風。同時,中國共產黨員還應當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上鞠躬盡瘁,盡一個黨員的應有職責。因此,孟子的“仁政”思想對當今政治仍有借鑑意義。如何把這種善心、仁的思想推向政治實踐呢?這方面最值得借鑑的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和先養後教的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源遠流長。在《尚書》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經典表述。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社稷和君主相比較而言,人民在社會中最為重要,是最有價值的主體。孟子對一個政權合法性的認識,主要是看人民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護與表達,這是構成君權的基礎。人民是國家、君主存在的理由和唯一根據。國家、君主的設立,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需要。所以,施政者的行為必須與人民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符合,竭心盡力為人民服務。孟子的“民為貴”的民本思想,不僅是理論,還有具體、務實的措施。孟子非常重視經濟基礎對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作用,並且還設計出一套具體的經濟措施。孟子認為,普通的民眾,是社會的主體“,民以食為天”,所以首先必須要解決和滿足人的基本生活問題。如果因為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無法滿足民眾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導致人們鋌而走險,等他們犯罪了再去實施刑罰,這就等於是設置羅網來陷害普通老百姓。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並且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正是民本思想的體現。

思修論文 篇三

50後的一代,是自我價值觀體現最突出的一代,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是思政課教學中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培養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愛教育者,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台,推動主義核心價值觀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再次,突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共中央辦公廳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華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做出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展壯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這是中華民族之所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也是最能呼其民族自豪感的契機,更是容易激起共鳴的一個天然條件。最後,法律原理和法律觀念的教育也是本門課的一個重點,依法治國是我們的一個基本國策。法治觀念、法治意識是我們造就一代合格人才所應具備素質的必經途徑,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保證就是法律法規,所以,要用法律的權威增強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因此實體法、程序法和憲法的教學就顯得非常之必要。

一、思政課的教學要從實際出發,要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有三個:一是,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實用化技術型人才,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使用為本,二是,知識較一般,理論知識的系統化,體系化較一般,三是,大學生的求知慾較強,學習態度端正,目標明確。故此,根據以上學生的實際,再結合思政課的轉點(大部分認為思政課是公共課,不是專業課,在今後的實際工作中用途不大等等)思想政治課的講授要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就學生的反饋來看,應該説效果不錯。首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講授是必須的,很多人認為,把思政課變成故事會,小品表演,吸引學生,課堂效果好,但本人認為,這是捨本逐末,違背科學的行為,大學教育的主要職能就是傳道,尤其是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所肩負的神聖職責,這一點,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背離,事實上,絕大部分大學生還是喜歡聽理論的,關鍵是教師如何傳授理論,是不看對象,引經據典,濤濤不絕,還是聯繫實際,結合熱點,因人施教,簡明扼要,其結果是不同的。譬如説,如何講價值觀,本人首先提問,讓學生概括價值的含義,但很少有學生能回答出來,但我隨手拿起講台上的茶杯,問學生它的價值是什麼,結果學生豁然開朗。原來,價值就是一個人或事物的有用性,從而引導出價值的定義、價值觀以及不同的價值觀等一系列理論問題,學生聽的津津有味,效果非常好,其次,講授思政理論必須從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出發做到對症下藥。50後的一代,思想、信仰、價值觀差異化,多元化較普遍,再加上互聯網的普及,信息量的增大,同時,由於年齡、閲歷、知識結構、所處環境等等方面的制約,難免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法制觀等帶有這樣或那樣的偏差,這都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講授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但我們可以通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找到科學的教學方法。譬如,在“人生觀”的講授中正確的人生觀應該是什麼樣的,錯誤的人生觀是什麼樣的。本人先列出幾種人生觀,讓學生們在課堂上討論,1,人生幾何,對酒當歌。2,今朝有酒今朝醉。2,人不為己,天誅地滅。4,人生一世,吟唱二字。3,人生如夢。6,人活着不光要考慮自己,還要顧及他人社會。4,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等。最後討論的結果絕大部分同學認為有價值的人生應該是多為他人考慮,即多點奉獻少點索取,這樣講的效果要遠遠大於教師的面紅耳赤,滔滔滔不絕的貫輸。再次,從大學生的自身發展的需求出發,真正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正確思想觀念的樹立、科學信仰的確定、核心價值觀的培養,一方面需要灌輸,但更多的是需要人性化的引導並使之從內心深處接受之,50後一代是非常務實的一代(這可能和他們處在市場經濟這個大環境中不無關係)如果思想政治理論的傳授不從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出發,他們會覺得事不關己,就不會接受之,所以本人在傳授思想政治理論的過程中始終讓學生明白你們所學的這些理論是今後漫漫人生路上必須具備的一些素質,否則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或不被社會所容納和認可,並佐以事實證據,譬如在法律基礎理論的講解中,告訴學生現在是法治社會,要用法治思維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並用法治方法來解決問題,只有知法,才能不違法,不犯罪,所以,每次法律課的講授,學生都非常用心去聽,去記。並提出了大量的問題,教學效果非常好,最後,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傳授切忌抽象,應生動具體,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從高職大學生的來源上講,他們的理論功底不是太深厚,對思想政治理論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不是太好。因此,如何從大學生的興趣出發,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藝術性的把這些應該讓他們掌握基本原理傳授給他們,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孜孜以求的份內之事。

二、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的教學理論聯合實際,寓教於樂

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科學是真理,他本身是具體而生動的,尤其是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之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公平,正義,富裕,民主,和諧等理論,更符合時代發展之規律,也切中了當代大學生的脈搏,是他們的內心之渴望,他們有汲取這方面營養的內在需求,因而,如何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應是思想道德所參與法律知識培養的一個重點。在這個問題上,有兩個關鍵點需要處理好,首先,學生要注重學習和掌握思想道德與法律基本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知識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好和法律素質的理論基石,也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人才和建設者的內在要求,通過這些基本知識的學習,解決最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分析問題、觀察、思考問題的能力,認識和解決自己成長中的問題。其次,要注重聯繫實際,注重學以致用。任何知識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同樣,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識也是如此,學習本課程要把知和行結合起來,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把學習規範與模範遵守規範結合起來,把知識轉化為內在素質,在學中做,做中學,學以致用,最後通過社會熱點問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生有內在需求的問題作為切入點,並使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情景結合,寓教於樂。

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形式應不拘一格,力求使學生喜聞樂見

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形式的探討一直是思政課孜孜以求的永恆話題。如何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使學生喜聞樂見,並達到思政課教學之目的,有三個方面的問題應該分析清楚。一是從客觀上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內容是抽象的。同現實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這種理論和現實的反差使學生在認同感上存在一個很大的疑問,當然,在接受並付之於行動上就存在很大問題。所以,從這一客觀現實出發,思政課的教學形式應該是從實際出發,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從大學生實際出發,從大學生接受度出發,有理有據,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關於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所提出的24個字即富強、文明、民主、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誠信、敬業、友善作為普世價值,應貫穿於整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並作為主線和核心內容。這樣才能得到大學生的認同,並予以接受。二是從大學生作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的受眾者,共思想的活躍性,生長環境的不同性,受社會環境影響的複雜性等等都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上不能一概而論,而應因人施教,對症下藥。因此在制訂教學計劃,設計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都要有的放矢,盡最大可能使大學生接受這些理論,並使之潛移默化,三是教學手段的更新,隨着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信息的智能化,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思政課教育還侷限於一張嘴,一隻粉筆很顯然是大大落伍了,如何利用好多媒體教學應該是思政課教師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同時,根據現在大學生活渴望鍛鍊,渴望體現自我價值的特點,發揮大學生的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也是思政課老師好好發掘的一個內容,總之,思政課教學模式如果應用得當,大學生是非常歡迎這門課的。其教學效益和社會效益是能得到充分體現的。

淺議人生觀價值觀的思修論文 篇四

《中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摘要】中學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型的重要價段,社會和家庭學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響都會在學生的心靈產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樹立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有針對性的加強對青少年學生法制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關鍵詞】人生觀; 價值觀; 學生

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孩,寧願走路回家,而不願坐爸爸的自行車回家?寧願花一個小時弄一個所謂的髮型,而不願花一點時間到學習上?動不動就是罵人的話,和他們聊天聽到的大部分都是誰家有錢,過生日買高檔禮品,雙休日或假期往休閒娛樂場所跑――他們注意的就是誰家有錢,誰穿得時尚,有錢就是最好,沒錢就什麼都不是,喜歡攀比。現實讓人可怕,我都不知道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在他們心裏有一個怎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什麼本該純淨的心靈有了這麼多世俗的東西?

原因是社會上一些人當中,出現了盲目追求物質享受的“世俗化”的傾向。他們把高消費的物質享受看作最大的幸福與樂趣。這種人生價值上的“世俗化”,對年紀尚小,社會經驗不足的中學生來説會產生不良影響。除此,社會上流行的“做人要活絡”,“要講實惠”,“老實人吃虧”等小市民處世哲學的影響,使有些青少年都變得不那麼純真了。

中學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型的重要價段,這一時期的學生有兩個明顯特點,一個是排斥心理較強,對正統的思想教育有逆反心態;另一個是主體意識較強,以我為中心。易產生自滿情緒,社會和家庭學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響都會在他們的心靈產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樹立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有針對性的加強對學生的法制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1 加強理論指導,向學生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

發揮政治課在人生價值觀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政治課教師要有效地聯繫學生實際,進行人生觀基本理論教育。使學生明白人生觀是關於人生目的、態度、價值和理想的根本觀點。它主要回答什麼是人生、人生的意義、怎樣實現人生的價值等問題。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價值觀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向及對事物的評價、態度反映出來,是世界觀的核心,是驅使人們行為的內部動力。它支配和調節一切社會行為,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既是一項社會性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中學學生雖然在心理上開始具有獨立意識,但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行為上開始模仿成人。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生活條件優越,自我約束力較差,這不僅僅表現在學習上,而且在生活、紀律上尤為突出。不少學生還表現出道德觀念淡薄,不知互相謙讓、主動關心集體和別人。為此,我們必須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發展趨勢,認真分析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新變化,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地劃分一些是非界線,讓學生明白、懂得、學會分辨是非,懂得禮讓在先,明白主動關心集體和別人的重要性。既要大力提倡樂於奉獻的價值觀,又要尊重學生正當的個人追求。

2 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對中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不能光講大道理,空動的説教,必須堅持聯繫實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聯繫英雄模範人物的實際進行教育外,還要注意通過聯繫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疏通障礙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的關節。比如在改革的的大潮中,社會上難免會出現某些消極的現象,不可避免地影響着中學生正確人生觀的形成。一名學生説:“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課下與這名學生在交流時,他還列舉了一些腐敗現象的實例,論證他的看法,還説跟他有一樣看法的同學不在少數。針對這種狀況,專門拿出一節課列出以下專題:[1]有錢就有一切嗎?[2]不義之財要不得![3]從某些大款、富翁看拜金主義。[4]不要讓他人賄賂你自己。讓學生展開討論,可以聯繫社會現實和自己的思想表現展開爭論。我結合教材內容用正確理論對學生的爭論進行綜合評述和正面分析開導,從而澄清了學生的混亂思想,提高了學生對社會上某些人投機倒把、偷税漏税、缺斤少兩、摻雜使假坑害消費者利益等不良現象的辨別能力,扭轉了學生的錯誤認識。

在此基礎上,我們應重視學生家長對學生的影響,通過家長會等多種渠道,與學生家長交流,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聯繫起來,從而轉變了某些家長“以錢獎學生”的認識和做法,進而在學生的思想中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由此可見,在加強對中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過程中,必須聯繫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全面、辯證地看待社會,看待人生,不能把個別的局部的問題看成是普遍的全局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克服片面性,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3 充分發揮父母的引導管理作用,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該讓孩子學會正直、善良、真誠、勤奮。學會善待他人,其實就是善待自己。除了做好孩子的表帥之外,還應當告訴我們的孩子:老祖宗早就説過:“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與人玫瑰,手留餘香。”一個成天想着算計別人的人,他必定成天想着如何防止他人算計,因此,他的人生之旅,一定是“苦海無邊”,暗無天日。一個正直、善良、真誠的人,多數人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他。雖然不能保證他永遠不會受傷,但在多數時候,他是幸福的、快樂的、無憂的。我們家長還應經常提醒孩子:要學會勤奮,一個人要想在這個世界立足,踏實和勤奮便是最起碼的美德,學會勤奮,就是拒絕好逸惡勞,就是學會自食其力。要讓孩子學會富有愛心和勇於承擔責任。

現在的家庭教育管理中,許多家長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説教上,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了孩子的逆反,使得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冷漠,越來越缺少愛心。所以,要建議我們的學生家長,學習一些現代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學會用現代的教育管理理念,去教育管理我們的孩子。使我們的教育管理,成為這樣一個理想狀態:不但要增長孩子的智慧,也要豐富孩子的感情;不但要培養孩子追求理想和自由的願望,也要提升孩子承擔責任的信心和勇氣。要讓孩子有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就得讓孩子知道:一個沒有遠大理想和崇高精神追求的人,會變得日益功利和短視,精神世界越來越荒蕪。會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放鬆學習,甚至厭惡學習,或為了逃避學習,找種種藉口為自己開脱。在學習生活中,也會被一時的成功衝昏頭腦,沾沾自喜,造成學習退步。也會被青春期的衝動陷入早戀,而耽誤學習。還會出現遇事不能冷靜、客觀,缺少理智。生活便會失去應有的寧靜與從容,甚至很少有朋友。當孩子有了遠大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時,當家庭教育管理適合我們的孩子時,孩子不但聽從於客觀規律的指引,也聽從於內心靈魂的召喚。就會把有限的時間和生命,真正用在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上來。孩子就會不斷進步,健康成長。

總之,學校和家庭只有切切實實地加強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用人才。

思修論文 篇五

一、梳理拓展並設計“人生追求篇”教學體系的專題框架

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時能入腦、入心、入神地體會,如何突破教材體系很好地轉化為教學體系,重在一個“化”字。在“人生追求篇”教學體系的安排上,可以改變原有的教材體系順序,化枯燥為有趣,應先談人生(第三章)後談愛國(第二章),由具體到一般效果會更好。如何將教材內容提煉成專題,如何轉變傳統的教與學角色,如何真正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是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一直關注和探索的問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可以從以下四大專題入手:第三章可分三個專題學習,第一專題的主題為“領悟人生真諦,端正人生態度”。通過這一專題的學習,要讓學生明白,人的本質是人生理論的邏輯起點,大學生應掌握馬克思主義人生問題的理論立場和科學觀點,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其教學體系框架為:(一)人是什麼———人的本質(二)人活着為了什麼———人生目的(三)人應當怎樣活着———人生態度第二專題的主題為“增強奉獻意識創造人生價值”。這一專題要引導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人生價值觀,積極創造有價值的人生。讓學生明白人生價值是人活着的真正意義。其教學體系框架應為:(一)價值觀與人生價值(二)人生價值評價的標準與原則(三)創造有價值的人生第三專題的主題為“和諧人境關係追求人生幸福”。旨在引導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學會促進人生的和諧,體驗人生幸福的巔峯狀態。教學體系框架應為:(一)幸福是人與環境的和諧圓滿(二)促進自我身心的和諧(三)促進個人與他人的和諧(四)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五)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第二章可列為第四專題來教學,其主題應為“弘揚愛國傳統增長建國之才”。愛國是做人的底線和大節,要合理引導大學生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堅持愛國主義和愛社會主義的統一,為復興中華而發奮成才。教學體系的框架可以設計為:(一)弘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二)新時期的愛國主義(三)做忠誠的愛國者通過四個專題的學習要讓大學生知道正確的人生目的、人活着的意義、人生幸福觀、經濟全球化下如何理性地愛國等重要內容。要了解馬克思的人的本質理論包括勞動實踐論、社會關係論、一切社會關係總和論等,要釐清“人性自私論”的認識誤區。同時讓學生明白,人的本質是人生理論的邏輯起點,大學生應掌握馬克思主義人生問題的理論立場和科學觀點,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要了解中國古代的人性論有自然人性論、倫理人性論,現代西方的理性人性論、感性人性論、環境人性論,還要領悟經濟全球化時代仍然需要立德樹人,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的精神。

二、“人生追求篇”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路徑

教學體系的特點在於:在內容的選擇上具有問題針對性、重點突出性、難點深入性;在教學實施中具有方法靈活性、手段多樣性。[3]教材體系是教學體系的基礎和依據,教學體系是教材體系的拓展和延伸。推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其實就是要做好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和學生實際的三者之間的對接、轉換工作,以確保先進的知識理論能夠有效的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人生與愛國”的主題課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可以説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這種再創造要有全局的謀劃和整體的思考。如何有效推動“人生追求篇”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重在探尋其轉化的突破路徑,進一步增強“人生追求篇”的現實性與針對性,從而提出一些教學結構調整和改革的建議。

(一)案例呈現法

2013修訂版教材中,“人生追求篇”既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強調理論問題意識的凸顯性,基本上做到了貼近課堂、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有着明顯的教材優勢,體現了教材的思想性、人生追求導向性的融合。面對這一教材優勢,教師應充分肯定教材優勢的同時,積極推進教材優勢向教學優勢的轉化,圖文並茂,讓學生愛聽愛學。但現實狀況不容樂觀,有些教師平時不關注生活,不聽不學不看,堅守老套式的説教模式,照本宣科填鴨式教育,難以捕捉到最新動態的生活案例充實到課堂中去,一堂課下來,教學索然無味,毫無起色,忽略了大學生的主體性,根本收不到體系轉化的成效,所以應當寓教學於生動的案例呈現中。例如,在談到人生價值評價問題時,可以選取團中央、教育部“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的案例。其中,貝爾、寶潔、通用等知名企業招聘人員直言:“如果面試學生和企業的價值取向不相合,我們肯定會拒絕他!”考查學生的價值觀是否和公司的理念相符,是企業招聘的趨勢。這些問題也正是當代大學生特別關心的問題,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如果把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就可以調動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

(二)視頻賞析法

體系轉化的根本動力是課堂教學改革,這需要教學頂層設計與師生課堂模式創新相結合。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長徐維凡指出,推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要深入研究教材體系中涵蓋的教學內容,把教學內容做進一步的加工提煉,整理出核心層次的觀念、進而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以結合實際清晰地把握教材的重難點,達到依據內容的邏輯安排教學、改進教學的目的、深化教育教學理念。如何使教材重難點清晰化,關鍵就是要選取典型視頻來衝擊學生的視覺,無論什麼類型的學生,都能從視頻資料的欣賞中捕捉到知識的能量和信息,也更易於實現體系的轉化。比如,在學習全球化與理性愛國時,可以選取“2013中國航母”的視頻資料,通過視頻回放,學生既能理解中國航母的製造由可望而不可及成為今天的現實,讓美國震驚的同時,讓世界開始關注中國,也能體會到今日的中國已非同昔比,大國地位的提升,發展勢頭如此迅猛,中國正源源不斷地向世界傳遞着和平發展的正能量,怎會讓人不去熱愛呢?

(三)元素內化法

人生追求與理性愛國,説來容易做來難。在人生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儘管大學生不一定能達到國學大師王國維説的人生三大境界,尤其對當代大學生而言,獨生子女“小太陽”式的教養、放任式思維的個性發展、強信息化的捕捉能力,促成了這一羣體的獨特品格,經常出現少年不愉,青年焦慮,在分數指揮棒下使一些學生處於邊緣化境地,很可能淪為低分學生,但低分學生絕不等於問題學生,而是各有千秋,共存於同一個地球村———課堂。思政課教師對這一點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想將教材體系的優勢發揮得更好,也需要轉化到教學體系中來,為此,教師不僅需要多聽有經驗教師的授課,領悟他人的思路脈絡,取長補短,而且多吸收那些引人入勝的“出彩亮點”內化為自身課堂的新鮮元素,更新知識結構,精心設計好自己的教案和多媒體課件,以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上課和聽講。不向同仁學習,不聽課不交流、閉門造車很難提升自己對體系轉化的掌控力度。比如,談人生時少不了感動中國人物———徐本禹的事蹟,他的話“我願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當愛的陽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時候,我願意毫無保留地反射給別人。”正激勵着許多人奮進。“2014年出彩中國人”欄目的推出也是極好的教學素材;談愛國時一定要理性,應正視中日關係矛盾的焦點,不應僅靠“抵制日貨”、“凡日必斥”地排外而陷入衝動愛國的誤區。

三、“人生追求篇”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成效

首先,在教學體系的形成和轉化中,要將人生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加強人生第二課堂的教育,那就是要將目前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知行統一”的雙途徑,着力開拓學生實踐人生的新課堂。其次,對學生的人生追求與愛國教育其核心點在於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我們增強人生與愛國教育主題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後,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過程中,不僅要完成人生追求篇教材內容的轉化,而且在教學方法中需要加強教師自身的人生修養,同時也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實現,積極緊扣時代的要求和發展脈搏,使得我們的學生和老師都沐浴在人生長河與時代發展的洪流中間,積極為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言獻策,為將學生培養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樑之才而發揮我們“人生追求”中的正能量。實踐教學過程顯示,“人生追求篇”的理論課如果單純依靠教材和課堂,不能將學生的思想人生與其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就會枯燥無味,難見成效。要想收到成效,應倡導教師帶學生深入到貧困山區體驗人生的艱幸;到經濟發展好的地方感受人生幸福與不幸;到愛國教育基地去感受革命先烈的愛國情懷;到抗災搶險一線和祖國邊防去真正領悟新時期如何愛國,從而可以喚起當代大學生勿忘歷史、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高唱國歌昭示中國人民繼承革命傳統和民族精神的堅定信心;不斷激勵大學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思修論文 篇六

大學生做為時代的一個人才主力軍,對人生環境的處理,更不可忽視,因為這關係到民族的未來與國家的地位。大學生既有夢想,又有追求,同時又有一些自負。擔心。恐懼與迷茫。

1、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大學生應該有合理的心理定位。大學生是一個高智商的羣體,這是他們有一種優越感,在大學生找工作。擇業時,形成了好的工作得不到,低不就的局面,有的乾脆在家閒着,成了懇老族。在大學生對自己充滿自信,對未來充滿憧憬時,正確地自我評價與估計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大學生年輕是一個資本,其次大學生卻缺乏經驗,你們的專業等等。合理調整自己不符和實際的就業取向,例如:與他人攀比,面子主義等等。總之要使你的擇業目標與你的心理定位相統一,不要成為過分的理想主義者,而要培養腳踏實地的從小事做起的能力。 從小事做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頂峯,大學生在面對挫折時,如果有這種心理準備,就可以克服好高騖遠的通病,正確的自我評價,對自己的所學專業。工作特長。優勢劣勢有正確的把握。

2、良好的交際能力非常必要,良好的人際關係。成功=(努力+機會)*人際關係。開集體與社會,如果你要想獲得成功,你必須儘快融入你所在的單位團體或工作單位,做好自己的工作,伴好自己的角色。與他人協調地工作,完美的溝通,是一種基本的能力,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傳統的學習中,並沒有掌握,所以你必須重新學。一個人要想被集體所接受容納,就必須有集體榮譽感,同時要尊重他人,接受集體的價值觀念,決不能有個人英雄主義,更不能目中無人。 有人説大學生在二十八歲以前吃專業飯,二十八歲以後靠人脈吃飯。無形中強調了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人際關係是一種能力社會需要,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需要人際交往,畢竟人是社會的人,決不能脱離社會,也不可能脱離社會。 與他人交往應遵行四大原則:平等原則,誠信原則,寬容原則,互助原則。人際交往是不同主體之間的交流與影響。這就是説交流的雙方都具有主體性,都有合理的利益,這決定了在集體中你不但要利己,而且要利他。做到投桃報李,禮尚往來。遵行四大原則,形成無形的人格魅力。

3、大學生所必備的實踐能力行動高於一切,當今某些中國優秀人才,到了外資企業,忽然覺得自己的能力還不如一個技工,由此可見噹噹今的大學生應缺乏動手能力而失去許多機會與挑戰。我們要學歷,但不唯是學歷,我們更要重視我們的實踐能力。隨着社會的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動,我們現在單純強調學歷與文憑的觀念將會改變,學歷與技能[動手能力]並重的觀念將回被社會所接受。學歷與技能並重的觀念將會是一個潮流,我們必須有良好的實踐能力,即很好的動手能力。

4、擁有一顆平常的心,平常心態,善代挫折勇於面對是良師,是益友,因為挫折與失意在人生路上是少不了的。當一個大學生從學校走上社會,一定會有許多不適應,加上工作的壓力與挫折,會產生一種不平衡的心態,如何找到心裏的平衡點?就需要自己的調整與勇敢面對。對自己不滿得人和無加以客觀的對待,不要怨天尤人,因為發牢騷解決不了問題,只有勇敢面對,並從挫折中汲取教訓,自己才能吃一趼,長一智。以後才會有長途的發展,才有進步。

5、擁有一技之長,發揮自己的長處。人們都説要樣樣通,更要幾樣更通,堅決反對樣樣通通,樣樣鬆。由此可見,一技之長是必須的。在人生路上如果一人用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相比,那麼他們肯定會有自卑心理,覺得技不如人。發揮自己的特長,因為經營自己的短處回是你的人生貶值,發揮自己的長處,發揮自己的靈感,盡情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做一個成功的人士。

6、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在社會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係,做到既敢於競爭有善於競爭。面對日益變化的競爭社會,大學生應增強競爭意識,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提高參與競爭能力。正確認識競爭,正確的競爭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潛力,造福於社會,造福於國家。在科技與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競爭必不可少。正確的競爭一定是合法的道德的競爭。正確認識合作,合作是某幾個羣體為了共同的利益而協調一致地活動,一個人一個羣體的力量總是有限的,俗話説 眾人拾柴火焰高 真正偉大的力量在於團結合作,團結有力量團結能制勝。現代科學技術內容複雜,學科交叉,配合精密,要求大學生具備健康的心態良好的素質,團結合作精神與組織協調能力。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係,競爭與合作是相互伴隨,相互統一的。從形式説,競爭與合作是對立的。具體來説,要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個人與他人的關係,主角與配角的關係等。

7、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 面對國我們的黨和國家,我們要有 我是一塊磚,東西南北任黨搬 的信念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與自身的完美,人們只有為同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到達完美,偉大的共產主義導師馬克思。現在有四種不同的:

一、光宗耀組型,考取功名,為家族增光,顯耀四鄰。

二、自我奮鬥型,時時處處為自己將來的美好前程着想,這類人沒有喪失自我,但過於自私,往往成不了大事。

三、為他人活者型,這類人富於奉獻精神,犧牲精神,為歷史所讚頌。

四、為國增光型,這類人把子自己的出發點建立在國家的興旺上,名族的興盛基礎之上象年輕時的周恩來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8。加強道德修養,增強法律意識。當今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無規不成方圓,但規則又離不開道德的維護。當今社會科技與經濟日益全球化,要立於不敗只地,良好的道德修養遇法律意識是必不可少的。道德是上層建築範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他通過社會形式,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持,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範和行為活動的總和。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嚴格程序的行為規範的總和,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道德+法律=有秩序的社會環境,這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的努力,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維護社會公共道德,是我們的社會更加協調,是我們的國家更加富強,使我們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再次崛起。

總之,大學生作為時代的一個新新力量,也是時代的青年佼佼者,毛澤東説過 你們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 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以上的論述是所必須具備的,但是一個大學生只有這些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有為的大學生,武裝自己,隨時迎接時代的挑戰吧。首先,責任與理想聯繫在一起。理想是一個人靈魂的寄託,是人的主心骨。人不能沒有理想;理想是基礎,是責任、能力、形象的源泉,沒有堅定的理想,責任、能力、形象就無從談起;理想更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生存和發展的方向和動力。

思修論文 篇七

摘要:

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説,大學階段是讀書觀形成並逐步穩定的關鍵時期,對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人格養成和社會適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解目前大學生的讀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喚起大學生的讀書意識,並且為了讓大家明白讀書的重要性,因此我們組織了此次對於大學生讀書現狀的調查。

關鍵詞:

大學生 讀書 淺閲讀 娛樂

一、大學生的讀書現狀

現狀一:大學生讀書時間少。

對本院大一到大四100名大學生讀書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有23%的大學生平均每天讀書時間超過1小時,只有3%的學生平均每天讀書時間超過2小時,其餘63%的學生平均每天讀書時間都少於1小時。

現狀二:大學生讀書類型多樣。

在對大學生讀書內容調查中發現,23%的學生選擇了經濟管理類圖書,這與我們學校是一個財經類大學有極大的關係,22%的學生選擇休閒娛樂性圖書,如漫畫、時尚雜誌等,一名大三學生解釋説:“平時課業負擔很重,讀書時間本來就比較少,讀這些休閒類書籍能讓我放鬆下來,給自己減減壓”。20%的學生選擇了經典名著類別的書籍,他們認為這些書籍是真正的精華,能讓他們汲取到真正的養分。調查結果顯示,喜歡軍事類、歷史性讀物、時政書籍的學生也有不少。現狀三:大學生讀書功利性強。

問卷調查顯示,大學生讀書功利性逐漸加強。很多技能型、實用型的書籍佔書架上的大部分比例。在這些書籍中,英語四六級考試書籍、計算機等級考試書籍、考研書籍、BEC、TOEFL、IELTS等考試書籍最受青睞。在課外讀書時間中,這類書籍也已經成為了首眩不難發現,這些書籍中大部分與英語有關。在走訪幾家大型書店時也發現,書店擺在最顯眼位置、最暢銷的也往往是各類備考書。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大、讀書是立足於現實社會的需要的。

現狀四:閲讀渠道多樣,電子閲讀成為時尚。

在“你通過什麼方式閲讀?”的問題上,44%的同學選擇了從圖書館借閲,20%的學生選擇自己購買,21%的學生選擇了通過網絡渠道。從中可以看出,圖書館成為大學生閲讀的主要渠道,對大學生擴大閲讀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從結果中也明顯地發現電子閲讀越來越成為大學生閲讀不可忽視的媒介。隨着網絡時代的到來,電子讀物的出現已經開始挑戰傳統的紙質書籍,並悄然改變大學生的閲讀方式。現狀五:快餐式“淺閲讀”漸成風尚。

什麼叫淺閲讀、快餐化?根據這些年的有關報道,大致可以歸結為:一是鼓吹所謂的“讀圖時代”;二是鼓吹所謂的“速讀”和“縮讀”;三是鼓吹“時尚閲讀”和“輕鬆閲讀”。在對我校大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很多學生承認自己的閲讀比較快餐化,通常以瀏覽為主。僅有少數學生對自己比較偏愛的讀書會精讀甚至重複讀。

通過以上調查不難發現,當代大學生的讀書生活是喜憂參半的,喜的是大多數學生能通過讀書充實自己的頭腦、豐富自己的心靈世界;憂的是在讀書內容、讀書方式的選擇上以及在讀書時間的分配上還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對造成這種讀書現狀的原因的思考。

二、大學生讀書現狀成因分析

1、網絡和休閒娛樂擠佔了大部分讀書時間。

網絡日新月異的發展和休閒娛樂活動的多樣化,使得大學生們不再滿足象牙塔裏單調的讀書生活,他們的業餘時間被各種娛樂活動所佔據。如今的娛樂形式越來越多元化,如網上聊天、網絡遊戲、KTV、電影、旅遊等等。除論此之外,大學校園中的人際交往也日益豐富,男女朋友、各種老鄉會、學生社團活動層出不窮,這讓剛剛從高壓式應試教育禁錮中掙脱出來的大學生們眼前一亮,不覺陶醉其間、樂此不疲,如此一來,閲讀時間更為大大減少。

2、課業負擔重也是大學生讀書較少的原因之一。

當今大學生課外閲讀較少的原因還有課程偏多,再加上不少學生輔修第二專業、攻讀外語、學計算機等,使得他們讀書時間自然減少。就拿我們學習的這個專業來説,一走進大二,各種考試接踵而至,計算機二機,英語四級,英語六級,託業,託福,BEC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的考試,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考試前的準備、各種補習班,消耗掉的不單單是時間,更是心血。畢竟,這些考試決定着自己的前途命運。為了美好的前程犧牲點讀書時間,這筆賬不管誰來算都是划得來的。

2、就業壓力大是大學生讀書功利性的直接原因。

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激烈的就業競爭使大學生讀書目的越來越實際。他們是從大學聯考的千軍萬馬中衝殺出來的,已經習慣了考什麼學什麼,因而他們在讀書之前總是先考慮這本書對自己是否實用,顯得十分急功近利。這和現階段的就業形勢密切相關。例如很多招聘單位青睞那些擁有英語四六證書或者會計師證書的人,這就無形中加大了學生的壓力,迫使大學生為了與招聘單位要求相符而讀書,這無疑增強了學生讀書的功利性。

大學階段是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廣泛的閲讀興趣,良好的閲讀習慣,會對他們的成長起着有益的影響。因此,針對大學生的讀書現狀,我們有責任進行反思,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

三、啟示與思考

(一)學校方面

對大學生的課外閲讀進行引導,學校方面責無旁貸,學校應該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引導他們明確讀書的目的,實現課外閲讀的多樣化、合理化,真正使學生對課外閲讀產生興趣,從中獲取知識,受到薰陶,提高素質。

1、以豐富多彩的活動佔領閲讀主陣地。

如今,大學校園裏的社團活動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頻繁的社團活動佔用了學生很多課餘時間,使他們用於讀書的時間相對減少。如果學校也能組織一些讀書方面的社團活動,這對大學生的閲讀生活無疑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如定期開展讀書競賽活動、讀書彙報會、讀書演講會等,這樣就會把學生的興趣引導到讀書中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古今中外優秀的作品,同時也讓他們在活動和交流中取長補短,不斷提高閲讀的質量和閲讀的效果。久而久之,積極健康的閲讀活動自然成了引領學生人生導向的主陣地,在學校德育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充分發揮圖書館的資源共享和開放性功能。

圖書館是學生讀書的最佳場所。圖書館是書的海洋,知識的殿堂,同時也是提升修養、陶冶情操的重要場所。因此,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圖書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開放性功能。為了讓學生在圖書館中的。閲讀收穫最大,學校應該不斷豐富圖書館的書目種類,增加圖書館的開放時間,嚴格圖書館的借閲制度。使學生在這裏得到詩意的棲居,從書籍中汲取營養,享受讀書帶來的樂趣。

2、完善考核制度,把大學生從繁重的課業中解放出來。

在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瞬間,所有從大學聯考的獨木橋中擠過來的學子們都暫時鬆了一口氣,以為從此告別題海,邁向新的天地。沒想到進入大學不久,高三的一幕重新上演,為了應付考試,他們再一次被題海所淹沒。因此,完善考核制度也是高校改革的當務之急,如學校可以增加選修科目,減少必修科目,或增加平時考核成績的比例,減少期末考試成績的比例。以便讓大學生從繁重的課業中解放出來,有時間和精力去閲讀更多更好的書籍,不只做學習的工具和考試的機器,而是做一個有思想有觀點有理想有道德的發展中的人。

(二)學生方面

學生是閲讀活動的主體,所以在讀書的選擇、讀書的方式上直接決定着讀書的效果。作為當代大學生,無論是立足自己的發展,還是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都應該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使讀書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1、抓住點滴時間,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總有人把沒有時間當作不讀書的理由,其實這只是藉口。魯迅先生説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意擠總是有的。”我們無須像歐陽修那樣連馬上、枕上、廁上的時間也不放過,也不用像董仲舒那樣“三年不窺園”地苦讀,我們只要從那些毫無意義的網絡遊戲、休閒娛樂中解放出來,就會擁有更多的讀書時間。因為網絡只是虛擬空間,它給人帶來的快樂畢竟是短暫的,只有讀書帶給人的才是終身的享受;而人沉溺於休閒娛樂中久了,也容易玩物喪志,只有讀書終能啟迪人的心志,使人變得高尚。

2、樹立遠大理想,克服讀書的功利性。

未來社會需要的不單單是具有專業理論知識的人,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和較強的綜合能力的人,因此那些考什麼就讀什麼的做法,只能把自己逼進死衚衕。風物長宜放眼量。一個人不能只盯着個人的前途,只有把眼光放遠,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理想,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少年時就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後來終於在國際舞台上叱吒風雲,鑄就了大國總理的不朽風範。因此我們不能只想着畢業後找一份事做,而應該先想着會一個高尚的人。克服了功利性目的,那麼可選擇的閲讀範圍就會廣闊得多,人生的路也會越走越寬。

2、培養廣泛興趣,不斷完善閲讀結構。

“讀書就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這是告訴我們讀書要博採眾長。而在調查結果中顯示,我校大學生的課外閲讀呈現出了重專業輕素質、重消遣輕理論、重“暢銷”輕經典的傾向,這樣的閲讀傾向和閲讀結構不利於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我們要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不斷完善閲讀結構,專業理論書籍要閲讀,經典名著更要閲讀,因為能成為經典的名著,濃縮了人類最美好的情感和語言,它讓我們走進高尚,遠離低俗。休閒娛樂不是不可以閲讀,但決不能讓休閒娛樂左右我們的價值取向。歌德説:“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而別林斯基説:“閲讀一本不適合自己讀的書,比不閲讀還壞”。因此,我們讀書既要廣泛又要精選,既要博採又要專攻,使閲讀跟得上時代的節拍,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結語:

調查結束了,但是它留給我們的思考並沒有結束,調查中顯示的不僅僅是一些沒有生命的數據,它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種閲讀理念,更是一種價值取向。因此,當代大學生的讀書現狀應該引起每一個人的關注,閲讀更應該成為一種全社會的行為,除了學校和學生,社會也有責任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形成一個人人愛讀書,人人讀好書的濃郁的讀書氛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1553年起,將每年的4月22日定為“世界讀書日”,目的就是向大眾,尤其是向青少年推廣讀書活動。身在熱愛讀書的國度,身在書香四溢的大學校園,我們更應該多讀書,讀好書,在讀書中發展,在讀書中提高,在讀書中享受人生的快樂。

思修論文 篇八

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年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歷程,主要有四條基本經驗:

(一)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要為培養人才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育人環境。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氛圍。

如果説,育人是學校的“骨”和“筋”,那麼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氣”和“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二)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虛事實抓,虛功實做,軟件硬抓,軟硬兼施,才能發揮最大效益。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二十年的實踐證明,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把目標、內容、政策和載體由虛變實,體制、機制、隊伍和投入由軟變硬,才能真正做到軟任務硬化,軟意識強化,軟指標量化,把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三)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建設。在思想建設上,要始終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道德建設上,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在文化建設上,要始終突出思想教育的功能。(四)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樹立大局意識,提高宏觀含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置身於日益豐富和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放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背景下考察,社會急劇變革的大環境中分析,世界新科技革命大格局裏研究。拓寬視野,開闊思路。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自我封閉,不能自我循環。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心態環境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箇中心:以自我成材為中心,學生中出現了考研熱、實用知識熱、晚自習率高、去圖書館人多的現象。但深入分析部分學生的成材動機與國家的。振興、社會的發展聯繫不多,主導思想是自我價值與自我奮鬥,與黨的培養目標,與“四有”人才的標準有較大差距。

兩個矛盾:學生自我期望值高與教育教學改革的矛盾,要求改革呼聲很高,但一旦改革傷害切身利益,往往表現出不滿情緒;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落後的文化娛樂設施的矛盾,由於教育投入不足,文化娛樂手段落後,許多學校周邊文化是社會低俗文化(影視廳、歌舞廳),不能滿足學生高品位的文化需求。

三個壓力:學習、經濟、就業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市場的競爭,使學生更加註重自我完善,求知慾旺盛,對市場經濟急需的新知識、新技能反映敏感。經濟壓力,由於招生收費並軌,學校出現了部分經濟困難學生,約佔學生總數的20%,其中特困生佔5%。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家庭人均收入800元以下的;特困生是指每月伙食支出80元以下的。

家庭經濟能力脆弱,難以支撐學生完成學業。就業壓力,人才招錄和使用上某些不公平競爭,擔心自身才能和發展前程會被無規則的選人用人機制斷送。

四個轉變:由關心西方思潮(包括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轉變到關心中國的國情,從80年代的“西方熱”轉向90年代的東方文化熱;

由不着邊際的高談闊論,轉變到比較求真務實;由關心國家、關心社會,逐漸轉變到關心個人發展機遇,過分關注眼前的機會和發展;由一味地追求出國留學,轉變到國內尋求用才之地。

五個更多:大學生在觀察問題處理問題上往往表現出五個更多。

更多地採用生產力的標準,而不是意識形成的標準;更多地採用市場經濟標準,而不是傳統道德標準;更多地採用批判的標準,而不是建設的標準;更多地採用“與國際接軌”的標準,而不是“中國特色”的標準;更多地採用具體利益的標準,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標準。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發生深刻變化。大學生價值取向的變化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生價值取向的變化反映了整個社會價值取向演變的趨勢。對大學生價值取向演變的評價,應着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着眼於21世紀對人才的需求和“四有”新人的培養。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趨勢,自立、競爭、公平、效率時代意識明顯增強。從整體看,多種取向並存;

從個體看,多數學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穩定的人生價值觀念,在一些問題上常常表現出矛盾或多變狀態。就發展趨勢而言,由於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人們對利益追求的強化,社會對個人正當利益的肯定,大學生價值取向中消極因素呈增長趨勢,如不加強教育引導,勢必走偏方向,釀成嚴重後果。通過調查分析,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的變化有以下特點:

兼容性。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社會政策對個人利益的承認和肯定,青年學生開始追求進取務實,協調並重的價值選擇,表現出明顯的兼容性。

主體性。不少青年學生在人生價值觀上崇尚自我,以個人為主體,注重個人奮鬥,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部分學生過份注重個人奮鬥、個人發展,集體和協作觀念,服務和奉獻精神以及艱苦奮鬥的作風不足。在社會活動中願當主角,而不願當配角,不願做重複性、輸出性工作,總擔心自己被耽誤、被埋沒、被大材小用。

多樣性。價值取向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羣體取向的多樣性。青年學生對成材的設計是多視角、多方位的。

(1)以學業為目標;

(2)以從事社會活動為目標;

(3)以出國、經商、賺錢為目標;

(4)對人生未來的發展沒有正確目標。

時代性。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公平、效率、競爭、自立的時代特徵。

不穩定性。青年學生的人生價值的選擇和判斷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處於不穩定狀態。部分學生對同一問題的判斷,會因為聽了一場英模報告或遇到一件不順心的事情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這説明青年學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強的可塑性。

矛盾性。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羣體利益分配的差別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大學生在價值觀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顯增多。一方面感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另一方面看到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傾向產生疑慮;一方面在學校接受許多正面觀點教育,另一方面看到某些消極敗壞現象又感到無所適從。在價值判斷與選擇上存有“關心與冷漠相容,希望與困惑並存,進取與彷徨相伴,認同與失落交錯”的心態。

在改革深化、開放擴大的社會環境裏,確立大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這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設需要解決的新課題。我們要抓住世紀之交的歷史機遇,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時代緊迫感,注視新變化,研究新矛盾,解決新問題,探索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