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2022形勢政策下糧食安全現狀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W

2022形勢政策下糧食安全現狀論文(精品多篇)

2022形勢政策下糧食安全現狀論文 篇一

小康,對於中國人而言,是盼了很多代,奔了很多年的願景。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兩不愁三保障”成為貧困人口脱貧的基本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指標,這其中最基礎的當屬“不愁吃”。

“不愁吃”起源於“小康夢”的追求。最早在《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中,就有無數百姓“久困於窮,冀以小康”,仁人志士“四海為憂,思欲小康”。古往今來,人們對吃都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像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吃飯”一直是第一位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後,如何填飽人民的肚子是國家面臨的難題。從到20連續十七年發佈中央一號文件,在追求小康的路上,經濟社會不斷髮展,老百姓都已邁入“不愁吃”的行列,在邁向“車釐子自由”的路上了。

“不愁吃”得益於“好政策”的扶持。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調動和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這些“不愁吃”的關鍵因素,都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而且好的政策才能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今年4月,國際組織發佈的《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指出,新冠疫情大流行很可能導致全球遭受嚴重飢餓人口數量在今年底超過2.5億人。反觀我國,國家預計今年我們的米麪油、肉蛋奶、果菜魚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能力和質量將進一步提升,農業農村部也明確表示中國不會發生糧食危機。新冠疫情不失為對中國農業的一次大考和檢驗,事實證明我們扛得住!

“不愁吃”得益於“高科技”的進步。科技的進步,讓我們逐漸從“吃不飽”到“不愁吃”再到“隨便吃”。,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58.3%,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8%,農民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歷史。在面對國外質疑中國人口爆炸式的增長,“未來誰養活中國人”的問題上,袁隆平通過投身水稻研究給出了驚豔答案,我國水稻的世界單產記錄已經提高到每畝1149.02公斤。除了糧食,我國蔬菜產量也在飛速增長,從1990年人均蔬菜佔有量的170公斤,漲到年的400公斤,中國已成為世界蔬菜種植和消費第一大國。此外,各種農業“黑科技”讓我們豎起大拇指,“互聯網+農業”的新興產業模式也讓我們足不出户享受着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紅利。

“不愁吃”得益於“供應鏈”的完善。隨着交通運輸的不斷完善,“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典故早已成為過去,人們一走進菜市場和超市就可以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吃得越來越豐盛。而且,政府健全的保障體系也確保了農產品穩定供給,國家對副產品尤其是鮮活農產品開通了專用的綠色通道,免收過路費。疫情期間,各地也紛紛支援湖北農副產品,不僅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越性,更體現了我國“糧草先行”的強大供應實力。這一次,我們確實重新認識了中國人民豐富的“菜籃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我們保持着連續7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的“戰績”,而在今年,我國的絕對貧困將被全面消除。一方方不斷豐盛的餐桌,不僅上演着我們的生活百味,更折射出從解決温飽到奔向小康的幸福歷程!

2022形勢政策下糧食安全現狀論文 篇二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今年全國_期間,_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再次對糧食安全問題作出重要闡述,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當前,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不確定性風險增加,保障國內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面臨新形勢,以_關於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精神為指引,科學把握好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不斷增強學習貫徹_關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論述精神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_以來,把解決好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_立足世情國情糧情,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確立了新糧食安全觀,明確了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就端牢“中國飯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展現了深邃的戰略思維、宏闊的歷史視野、深厚的人民情懷、寬廣的世界眼光;深刻揭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戰略重點、實現路徑和重大政策,引領推動了糧食安全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糧食安全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為我們做好各項工作指明瞭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

_指出:“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佔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_以來,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6500億公斤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達483公斤,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糧食收儲調控能力顯著增強,國家糧食儲備數量充足、質量良好、儲存安全;糧食流通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糧食供給結構不斷優化,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取得這些成績,根本在於_關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論述精神的科學指引。

我們要充分認識_以來國家糧食安全事業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自覺對標看齊,心懷“國之大者”,以釘釘子精神,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不折不扣貫徹_關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精神,扛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要用心領會和運用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底線思維,樹立系統觀念,強化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深刻認識保障糧食安全的全局意義、戰略意義和歷史意義

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特別是_以來,黨中央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堅持從全局看糧食問題,從戰略上把握國家糧食安全。_多次強調,“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不能把糧食當成一般商品,光算經濟賬、不算政治賬,光算眼前賬、不算長遠賬”。現階段,我國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必須做好應對各種挑戰和複雜局面的充分準備;我國已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新徵程,現代化建設正處在關鍵時期,比任何時候都要注意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經過多年豐收之後,我國糧食供求出現一些階段性變化,需要我們高度關注。

堅持底線思維,貫徹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的糧食安全方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一是出於戰略考量,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握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二是我國進口糧食具有“大國效應”,一旦大量從國際市場採購糧食,容易引起國際糧價大幅上漲。三是我國農業就業人口仍有接近1.8億人,過多進口糧食會衝擊國內農業生產和農民就業。

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持續提高糧食安全綜合保障能力。糧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要切實把着力點放在國內生產能力、必要的儲備能力以及國際資源掌控能力上來。一是藏糧於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近18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只有兩個年度小幅減產,打破了以往“兩增一減一平”的怪圈,主要得益於耕地等基礎設施保障能力的不斷增強。二是藏糧於技。“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播種面積有所減少,但產量卻翻了一番多,主要靠提高單產。提高單產,主要靠良種、靠科技進步。三是增強糧食儲備能力。國家逐步建立起糧食儲備體系,管好用好“天下糧倉”,對於調節豐歉、平抑物價、保證市場供應具有重要作用。四是不斷深化糧農領域國際合作。在毫不放鬆國內生產的同時,積極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全球範圍內糧食資源合理高效配置。

在確保口糧絕對安全、穀物基本自給的基礎上,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我國每年消費2億多噸畜禽水產品、7億多噸蔬菜,與6億多噸糧食一樣,都是經濟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撐。“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羣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長期以來,我們堅持向森林要食物,大力發展木本糧油、森林食品;向草原要食物,積極推動草原畜牧業集約化發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穩定水產養殖,積極發展遠洋漁業;向設施農業要食物,發展現代化設施種養業,探索智慧農業、植物工廠,有效緩解了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約束。

堅持完善政策體系,保護和調動種糧抓糧積極性。一是保護農民積極性。關鍵是讓農民種糧有錢掙,逐步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堅持和完善最低收購價制度,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二是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聚焦良種良法,國家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激勵農業科研人員創新舉措,允許科研人員自主創業、持股兼職,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三是壓實地方責任。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即建立糧食省長負責制,目前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任何省區市,無論耕地多少,都要承擔糧食生產責任。與此同時,不斷加大對主產區的支持力度,調動主產區積極性。

全力以赴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_強調,“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痺大意”“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當前,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與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的矛盾突出,糧食品種、區域等結構性矛盾突出,成本剛性上升與增加種糧收益的矛盾突出,個別品種外採率高與國際貿易風險的矛盾突出。要久久為功,以釘釘子精神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健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緊扣保障糧食安全的要害,加大糧食產量、播種面積、耕地保護和保供穩價等考核權重,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充分發揮導向作用。紮實開展中央儲備糧棉管理和中央事權糧食政策執行情況考核,壓實各方責任。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推進糧食儲備安全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開展專項整治,從嚴懲治涉糧腐敗,深化糧食儲備購銷領域監管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動糧食安全保障法立法進程,進一步優化依法治理的制度環境。認真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繼續加大支持力度,使務農種糧有效益、不吃虧、得實惠。

切實加大耕地保護和農田建設力度。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劃足劃好永久基本農田並確保主要用於種糧。實施好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耕地地力等級。加快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在水土資源條件適宜地區建設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區,提高穩產增產能力。推進耕地宜機化改造,解決耕地碎片化問題。深入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挖掘潛力新增耕地,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鹼地等後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

強化現代種業等科技支撐。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種源安全關係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支持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把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抓緊抓實,提高種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發展。加快農機農藝、良種良法等科技突破,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和集成示範。始終立足抗災奪豐收,健全農作物病蟲害等防治體系,全面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

優化農業佈局和產品結構。將有限的資源優先用於口糧等必保品種,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着力提高單產。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在黃淮海、西北和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在東北地區開展糧豆輪作,充分挖掘大豆增產空間和潛力,開展鹽鹼地大豆種植示範。提高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動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貫徹大食物觀,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佈局。

提升糧食收儲調控能力。認真組織糧食收購,守住“種糧賣得出”底線;多措並舉組織好市場化收購,推動形成主體多元、渠道多樣、優糧優價的市場化收購新格局。強化儲備調節。優化政府糧食儲備規模結構佈局,完善儲備調控體系,增強政府調控能力。合理把握政策性糧食銷售節奏和力度,增加市場有效供應。加強市場預期引導,維護正常市場秩序。落實全球發展倡議。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重點,積極支持糧食企業“走出去”“引進來”,開展國際合作,拓展多元化糧食來源市場。推進全產業鏈節約減損。落實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推進飼料減量替代,倡導節約消費。

2022形勢政策下糧食安全現狀論文 篇三

2022年我委能夠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並按照市委市政府、市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上級糧食部門的各項工作部署和要求,進一步加強糧食流通市場的監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維護了全市糧食食品安全。現將2022年食品安全工作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食品安全工作做法和亮點

1、開展各類糧食專項檢查工作。我委針對重點糧油產品、重點區域和政策性糧食儲備企業開展突擊檢查行動,確保各糧食企業做到安全儲糧、安全生產,確保全市糧食食品安全。全年相繼開展了“春季糧油安全普查”“秋季糧油安全普查”、每季度開展“放心糧油、主食廚房安全檢查”、“事故隱患排查”、“政策性糧食銷售出庫專項檢查”等專項檢查,進一步提高了我市糧食食品安全工作的整體水平,促進糧食企業進一步增強食品安全意識、安全生產意識和服務意識,做到誠實守信、規範經營,讓廣大消費者安全消費、放心消費。

2、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設。一是開展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建設。選定11個庫點建設產後服務項目,目前已建成7個,預計2019年12月底全部建成。建成後,能為糧農提供代清理、代乾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的“五代”服務,覆蓋全市所有鄉鎮。二是開展糧食質量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充分利用上級撥付的資金,嚴格按照採購目錄進行招投標程序,打造成我市首個具有檢測資質的糧油食品檢驗機構,目前已完成建設工作,年底將投入使用。三是開展“智慧皖糧”三期信息化建設。安排我市的14個庫點項目建設,已全部竣工驗收。糧食倉儲信息化網絡雛形初現,信息化糧庫建設取得突破,為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監督檢查提供便利。全市糧食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3、加強食品安全宣傳

5月開展2019年巢湖市糧食科技活動周活動,10月開展2019年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週”活動,通過現場宣傳、入校園宣傳、組織國小生參觀企業等方式,向羣眾科普糧油安全和健康飲食小知識,提高市民對儲糧節糧知識的認識,引導大眾科學消費,健康消費,養成愛糧節糧、合理營養、膳食平衡的好習慣。

二、食品安全工作問題和不足

監督檢查人員能力水平有待提高。我委擁有執法證人員較少,參與監督檢查人員不足,人員年齡結構偏大,業務能力有限,在檢查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的能力不足。

三、食品安全工作初步打算

1、繼續開展各類糧食安全專項檢查工作。加大檢查力度,牢牢將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抓在手上。

2、繼續加大宣傳力度,舉辦食品安全宣傳活動。通過各種宣傳活動,加大百姓對食品安全相關知識的認識。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四

黨的_報告深刻指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確保糧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可靠安全和防範金融風險還須解決許多重大問題”。

“從複雜的國際形勢看,糧食安全不能有絲毫麻痺大意,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強化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説。

從國內看,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農產品穩產保供,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當前我國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總體有保障,但糧食供求仍呈緊平衡,大豆油料自給率偏低,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穩產保供的基礎還不牢固。要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加快構建以糧食安全為基礎、以確保食物有效供給為目標的糧食安全綜合保障體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程國強分析。

儘管面臨各種風險挑戰,但縱觀基本面,大國糧倉根基穩固。

——糧食產能基礎不斷夯實。

數據顯示,全國劃定10.58億畝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可保障我國95%的口糧消費量。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超過54%,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超過45%。

——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步履鏗鏘。

安徽省亳州市十八里鎮五得利麪粉廠生產車間裏,機器轟鳴,車間負責人高國剛介紹,“小麥在這裏被充分利用,麥皮用來生產雜糧餅乾,麥胚製作成化粧品和保健品,身價倍增。”

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越來越多的“大糧倉”變成“大廚房”,大食物、大流通、大市場,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從“吃飽”到“吃好”的消費升級。

“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説,下一步要盯緊抓實糧食安全乃至食物安全的全領域全過程全環節,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更好滿足人民羣眾豐富多樣的食物消費需求。

2022形勢政策下糧食安全現狀論文 篇五

為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全面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階段性任務。深入推進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同時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

保產量、護耕地、建高標準農田、推廣油料作物複合種植模式,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是今年農業生產的重要工作任務。當前正值春耕備耕時節,各地都在積極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紛紛下撥支農資金,因地制宜,開展各項農事,備戰春耕不誤農時。

如西南主產區四川省安排2億元支持建設30個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示範區,當地農民正在利用春播嘗試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新模式;江西投入2億元新建農業物聯網示範基地100個;湖北下撥4.75億元農機購置補貼,並出台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2條措施;吉林發佈推介120個農業主導品種,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100%,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擴大到3200萬畝。

對於如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提出五點建議。首先,要穩住糧食播種面積,無論是糧食主產區、主銷區還是產銷平衡區,都要保證一定數量的糧食播種面積。其次,加大投入力度,推進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讓糧食主產區根基更紮實、基礎更牢固。第三,積極應對各種重大災害,“蟲口奪糧”“災害保糧”,儘可能在災害發生的情況下減少糧食損失。第四,保水保糧,通過水資源高效利用滿足糧食生產所需要的水,在旱作農業上下功夫。第五,健全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根據資源承載力進行調控,對於水土資源生態環境壓力特別大的地區,適當調整結構,如水資源短缺地區減少耗水作物種植。適當增加大豆播種面積,提高產量,逐步實現大豆振興。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對本報記者表示,現在國家對農業越來越重視,2022年穩定糧食種植面積難度不大,但是不能掉以輕心,還要層層壓實責任,強化黨政同責,把地方政府的責任和積極性落實好。同時,要繼續通過保護糧食最低收購價和完全成本保險等措施來保障種糧農民的收益。

在調結構方面,李國祥建議,要保持穩中求進,通過多渠道挖潛力,採取技術性措施來適當擴大大豆的種植面積。比如,在玉米地或一些撂荒地、鹽鹼地裏種大豆,至少讓大豆種植面積恢復到去年之前的水平。而主糧種植面積要確保不能減少,其他農作物種植面積也不能過度減少。

2022形勢政策下糧食安全現狀論文 篇六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發生重要變化,人均口糧消費需求下降,而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消費需求上升。要樹立大食物觀,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關乎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糧食安全再次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今年以來,新冠疫情持續,湯加火山爆發、南美乾旱、俄烏衝突等突發事件導致全球糧價持續震盪,引發全球性糧食供應擔憂。構建更高水平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確保糧食穩定供應,才能有效防範和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可能導致的糧食危機甚至社會危機。

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糧食安全,依靠自身力量徹底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有力地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我國着力構建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政府儲備與企業儲備互為補充,庫存充裕,今年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83公斤,比去年的474公斤增加了9公斤,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裏裝滿了中國糧。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我國都有能力有信心保障“米袋子”安全,而且飯碗越端越穩,吃得也越來越好。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當前我國糧食供需形勢總體較好,糧食供應有保障,但這並不等於説不存在問題,不等於可以高枕無憂,各種突發事件造成的糧食不安全事件仍有可能發生。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供需緊平衡格局不會發生根本變化,糧食安全還面臨着資源與環境的硬約束、種糧效益比較低、區域性供給不均衡及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等深層次問題。因此,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痺大意,要始終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保持糧食安全戰略的定力,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把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端在自己手中,決不能在吃飯這個基本生存問題上讓別人卡住我們的脖子。

糧食生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最重要的基石。在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的基礎上,今年我國再次把糧食生產目標確定為年產1.3萬億斤以上。只有全力以赴抓好糧食生產,才能穩住糧食安全這塊“壓艙石”,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佈局,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彌補結構性失衡問題。針對糧食生產效益偏低的問題,要加強政策供給,調動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地方抓糧積極性,激發糧食生產的內生動力,嚴格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關鍵,持續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最大限度挖掘糧食供給潛力。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糧食消費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轉型,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發生重要變化,人均口糧消費需求下降,而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消費需求上升。要樹立大食物觀,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有限的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向耕地要糧食,也要向草原要食物,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這些食物供給增加不僅能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而且能直接或間接替代傳統主糧,為糧食安全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持。

保障糧食安全,不能只算經濟賬,也要算政治賬。從經濟角度看,糧食種植效益低,有的地方抓糧食生產、保糧食安全的積極性不高。各地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實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考核,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有責任保面積、保產量,切實穩定和提高主銷區糧食自給率,確保產銷平衡區糧食基本自給。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更好地裝滿“米袋子”,充實“菜籃子”“肉盤子”“奶罐子”。

2022形勢政策下糧食安全現狀論文 篇七

國際經驗表明,一國對糧食安全的關注重點和政策目標會隨着本國經濟發展和國際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

20_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是中央借鑑國際經驗,適應國內資源環境條件、糧食供求格局和國際貿易環境變化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提出的方針。

我們看到,發達國家一般不存在突出的糧食數量或供給安全問題,對糧食安全的關注重點主要是糧食價格穩定和貧困人口的糧食安全。對他們來説,更強調糧食的營養和價格的穩定。人均農業生產資源稀缺的國家,除了對本國消費中關鍵的農產品(如大米和土豆等)實行高度保護以維持較高的自給率外,對其他農產品更注重通過國際貿易為本國居民提供充足和多樣的食物供給。

兩個重要關係和四個重點工作

而中國要構建和實施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處理好兩個重要關係:一是在重視糧食數量的同時,更加註重品質和質量安全;二是在保障當期供給的同時,更加註重農業可持續發展。

當然,還要着重抓好四個重點工作:

一是要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進一步完善耕地佔補平衡政策,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下降。

二是要調動和保護好主產區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主產區政府抓糧積極性。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可得實惠。

三是要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職責。

四是要高度重視節約糧食。浪費驚人的現實要求節約糧食,着重解決收儲、銷售、加工過程中的糧食浪費問題,形成節約糧食的良好風尚。

如何保障糧食安全

那麼如何保障糧食安全呢?

一是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中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挖掘潛力的主要途徑是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推進土地規模經營,要注意適度和有序,實現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的同步增長。

政府的主要責任,一方面是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落户,為規模經營創造條件;另一方面是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發育農村土地市場,引導耕地向種糧大户、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要持續推進農業技術進步和改善糧食基本生產條件。

二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應改變不計環境成本追求糧食增產的做法,切實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要制定科學嚴謹的重金屬污染土地的種植標準,對污染嚴重、確實需要退出糧食耕作的地區,要建立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保證農民的就業和收入不受影響。實施土地質量保護專項補貼制度,對自願休耕、調整結構或限制化肥農藥使用的農民,給予獎勵補助。

三是要提高耕地質量和水平。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試點等項目實施範圍。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合理輪作和間作套種,減少農業耕作對土壤層的破壞。鼓勵和引導農民採用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等土壤改良技術,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以糧食主產區為重點,進行水、土、田、林、路綜合治理,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高穩產高產農田比例。

四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田水利建設管護機制。要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落實灌排工程運行維護經費財政補助政策。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等方式,探索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機制。

五是加強農業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以分子育種為重點,加強基礎研究和生物技術開發;以農業物聯網和精準裝備為重點,建設農業全程信息化和機械化技術體系。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育種創新體系,推進種業人才、資源、技術向企業流動,培育推廣一批高產、優質、抗逆、適應機械化生產的突破性新品種。強化農村基層公益性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發展農民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涉農企業等服務組織,發揮經營性服務組織作用,為農民從事糧食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務。

六是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市場調控體系。國家啟動目標價格,讓市場供求來決定糧食價格。20_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綜合運用儲備吞吐、進出口調節等手段,保障國內糧食市場供應基本穩定。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鼓勵符合條件的多元市場主體參與糧食政策性收儲。

另外還要合理利用國際資源和糧食市場。研究制定國際貿易戰略,加強進口規劃指導,優化進口來源地佈局,建立穩定可靠的糧食貿易關係。加強進出境植物檢驗檢疫,打擊糧食走私行為,保障進口糧食質量安全和國內產業安全。加快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油等大型企業。探索建立農產品國際貿易基金和海外農業發展基金。

七是強化糧食生產發展支持政策。繼續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新增補貼向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產區傾斜。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按實際糧食播種面積或產量對生產者補貼試點,提高補貼精準性、指向性。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支持地方開展耕地保護補償。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對商品糧生產大省和糧食生產大縣的獎勵補助,鼓勵主銷區通過多種方式到主產區投資建設糧食生產基地,承擔完成國家糧食儲備任務。加大保險支持力度。提高中央和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