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精品形勢與政策3000字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2W

精品形勢與政策3000字論文新版多篇

2022年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 篇一

通過學校開設的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我對我們黨的光榮歷史又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就我對形勢與政策的理解弄清了形勢才能更加體會到國家政策的良苦用心,堅信並支持國家的政策才能緩解形勢的緊張。當代我國很多人對國家的某些合適的政策心存偏見,往往是由於自己沒有對整體形勢有良好的把握而失去了獨立辯解政策適合與否的能力,只偏信於媒體或者某一個人的宣講,導致了很多政策不能一致的貫徹下去,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和人力浪費。同樣,有很多人根本就是對國家政策曲解,對政策心存懷疑,這樣社會和國際形勢能好起來嗎?我想,如果我們能夠更好地,更真誠地的去了解形勢,理解政策,政府和人民間的關係一定會親切起來,全中國人才能同心協力,共同朝着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方向前進。

青年是推動社會和歷史前進的一支重要力量。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論》中就明確指出,“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無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還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中,青年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大學生是青年中,知識層次較高,最具潛力,最有創造性的羣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價值取向,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事關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全局。史有“識時務者為俊傑”,今應為“適時務者為俊傑”。社會歷史的大發展已決定了個人發展的最大環境、最大上限,制約着可選擇度,決定着大學生成功的機率,影響很具體,也很深遠。因此,我們應學會認識和把握形勢與政策。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時代發展,發展自我,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依據個人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努力奮鬥,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拓展素質,不斷提高個人能力,因此當代大學生的形勢與政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雖然目前很多方面已經取得很大的進步,例如神舟七號航天飛船飛天成功。這都是值得我們高興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取得積極進展。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從總體上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經濟發展付出了很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黨的xx大五中全會提出,“”時期必須統一規劃,實施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在國際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想要取得大的發展就要了解國際局勢,當前國際處在深度複雜的變化之中,總來説和平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流。國際形勢總體穩定,我國又是WTO的成員國,給我國經濟發展和我們大學生就業提供了難得機會,同時也給予了我們極大的挑戰,因此我們大學生要抓住機會。這就需要我們大學生努力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中去,要不斷努力創新,實現現代化建設。在新世紀來臨之際以為領導核心的國家領導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力保發展與生態達到平衡,確保和諧發展。在中共xx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大戰、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

人類社會已經跨入了21世紀,21世紀是我們中華民族復興的世紀,我們是生長在這個偉大時代的大學生,幸逢盛世,既是無限幸福,值得羨慕的一代,又是責任重大、任務艱鉅的一代。黨的xx大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黨的xx屆四中全會又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並且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在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並列的突出位置,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我們黨執政能力的主要任務之一。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鬥目標,是我國進入21世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題,這也是時代賦予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歷史重任。

學習形勢與政策已經有三個學期了,雖然這個學期的課較少然我們感覺意猶未盡,但我的收穫卻很多,尤其是在一些現在很敏感和熱門的話題上有了很多新的看法。並且是我的思想逐漸走向成熟,對問題的見解也更加客觀。

這學期的形勢政策課涉及到國際國內形勢、國內政策等宏觀問題。老師通過滔滔不絕的講述和豐富多彩的素材讓我們領略到了一個真正思維活躍的人的不凡表現力,課堂上老師精選的視頻內容也是不可多得的好東西。那些大師級人物通過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來看待一些國內國際的重大問題,並將這些觀點講述給我們,我們的思想也隨之有了很大的進步。

形勢政策讓我們深刻的認識到,瞭解當今局勢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發展更關係到整個民族的復興。首先,社會的大發展早以成為決定個人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大學生又是受社會的大環境影響比較大的羣體,我們未來的工作生活受到這個社會大環境的制約。我們將來畢業首先影響我們的就是找工作的問題,這就是由當今國家的經濟形勢決定的,再一個比較關注的問題就是住房問題,這更是受到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因此學好形勢政策,關注國家當前的大形勢是我們必須做好的事。我們必須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靈活變通,具備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形勢與政策,發展自我: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利用形勢與政策的導向作用,把握住當前的發展方向,讓其為我所用,形成對形勢與政策的敏鋭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膽識和能力。

馬上我們就要接過上一輩人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果我們抱着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思想。那麼我們所瞭解的只能是十八世紀的東西,而不能跟上世界的潮流,同時也讓我們國家與諾貝爾無緣的宿命一直持續下去。當今的世界時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形勢與政策然我們緊緊抓住世界變化中最核心的部分,為我們瞭解國家和世界的新形勢是很有幫助的。就拿老師講過的一個國際貨幣形勢的問題,當前的美國作為一個唯一的超級大國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沒有解除,於是想着將這一危機轉移,在多次要求中國提高貨幣匯率無效的情況下,竟然大量印紙幣是自己的匯率降低喪失了一個大國的責任感。這將會導致世界新一輪的經濟形勢動盪。此時的形勢與政策課便發揮了它緊緊把握時代動向的特徵,老師及時將這一信息給我們講述,讓我們瞭解了這一關係國家和我們自身切身利益的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當前的領土爭端問題,保釣成為每一個人心中最關心的問題,並且當前也有很多的問題出現。很多人走上街頭參加了反日遊行,然而在和平的示威過程中卻發生了很多然我們傷心的事。很多人在遊行過程中沒有能夠保持理智,做了很多傷害這次遊行本意的事情。而作為思想比較激進的大學生,處在這樣一個比較不安的年齡階段,有一定的激情是很好的,但是這些都必須建立在不違反法律,不破壞公眾利益的基礎上。這些東西在形勢與政策課中便的到了很好的闡述,老師能夠給我們一個很有説服力的解釋讓我們明白真正的愛國要在理智的前提之下。此時,形勢與政策課便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形勢與政策就是引導當今大學生正確認識國際形勢,國家政策的很好的形勢。他對於提高當今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和大局觀有着重要的作用。

形勢與政策2900字論文 篇二

《中國外交新理念和新佈局的探討》

摘要:黨的之後,尤其是今年“兩會”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外交領域有許多亮點,這表明着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正在向世界傳達中國外交的一種新理念,同時也體現出中國外交的新佈局。本文從這兩個方面闡述了筆者的理解。

關鍵詞:中國夢 合作共贏 新型大國關係 全方位 寬領域 多形式

一、中國外交的新理念

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應環境變化和歷史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鮮明時代特徵、既契合中國利益又符合世界發展利益、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世界影響的外交新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中國夢”

“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是中國人的夢想,但隨着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一系列外事活動,“中國夢”的世界含義、“中國夢”作為中國外交新理念的特色越來越凸顯。正如主席明確告訴美國總統奧巴馬的那樣:“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中國夢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

作為中國外交的新理念、新品牌。“中國夢”與“世界夢”的關係格外引人關注。簡而言之,中國夢”與“世界夢”是互為前提、互為依託、互為機遇的關係。一方面,實現“中國夢”必須有和平發展的國際和周邊環境。另一方面,“中國夢”同樣給世界的和平發展注入活力、帶來機遇。

中國夢的提出和發展,有力地促進着中國外交理論及實踐的發展。中國夢是非政治性話語,體現了我們一種新的話語體系和思維方式。中國夢是黨的執政理念新境界,也是黨指導發展對外關係的新要求:它拓展了外交的目標,深化了中國的發展對世界貢獻的宗旨,完善了外交佈局,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理論。成為中國外交新理念中最為耀眼的明珠。

2. 中國對外交往的旗幟。

黨的報告提出,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地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還提出,我們主張,在國際關係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鑑、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旗幟。

我認為,在這面旗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共贏”的理念。合作共贏是國與國之間更好的、更和諧的共處方式,追求的是一種1+1>2的和諧發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競爭;既相互促進,又相互激勵;既不是逃避現實,也不是拒絕競爭,是以理性的態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30多年來,中國本着互利共贏的精神,全方位推進對外友好合作,中國同世界的相互依存度不斷加深,同世界的利益交融也在日益加深。中國的和平發展,得益於和平發展這一時代主旋律,又為世界的和平發展與日益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預見,在以後的日子裏,中國還會秉承“合作共贏“的理念,積極與世界各國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以促進本國和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

3. 新型大國關係。

在國際關係中,大國關係是國際局勢的導向性因素,也是國際格局的重要塑造性因素。尤其是最近兩年來,中國倡導的新型大國關係成了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2012年2月,訪美期間,就如何落實兩國元首共識,進一步提出要構建“前無古人,但後啟來者”的新型大國關係倡議。2013年6月,主席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同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中美元首會晤,雙方同意共同努力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可見,在很短的時間裏,新型大國關係從理念變成了推動現實的巨大力量。

在我看來,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衝突、不對抗。就是要客觀理性看待彼此戰略意圖,堅持做夥伴、不做對手;通過對話合作、而非對抗衝突的方式,妥善處理矛盾和分歧。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求同存異,包容互鑑,共同進步。三是合作共贏。就是要摒棄零和思維,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對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不斷深化利益交融格局。相信在中國的倡導和推動下,新型大國關係必將會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維持國際關係的重要紐帶。

二、中國外交的新佈局

新的歷史起點呼喚新的外交佈局,新的外交佈局必然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具體來説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全方位。

領導人的外交活動最能體現一國外交的宏觀佈局。最近一段時間,主席的出訪已經充分展現了中國外交的全方位佈局特色。主席的首訪“路線圖”跨越亞洲、歐洲、非洲三個大陸,涵蓋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多邊等多重因素、多個領域,這反映了中國全方位的外交佈局。我的具體分析如下:

俄羅斯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世界大國,又是中國最大的鄰國,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典型的代表,金磚國家本身就是一個多邊外交的機制。中國領導人外交活動的每一個“點”都是有考究、有思量的,這些點串起來,就是中國外交的恢宏佈局。

中國外交的全方位佈局兼顧了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兼顧了周邊國家、相同或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兼顧了雙邊合作與多邊舞台,也兼顧了公共外交與熱點問題。有利於為中國在世界上營造更為有力的國際地位,爭取到更為良好的發展環境。

2. 寬領域。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外交活動涉及政治、經濟、軍事、人文等各個領域。首腦外交既談政治,也談經濟,既推動經貿合作,也推動人文交流,同樣也會探討人類共同挑戰的應對之方和國際地區熱點問題的解決之道。

例如,主席第一次出訪是到俄羅斯。在俄羅斯,雙方共簽訂32項合作文件,數額大,期限長,被稱為“世紀合同”。僅能源領域的合作就涵蓋油氣、核能、電力、煤炭、新能源等多個行業,貫通上下游備領域產業。雙方還就兩國地方合作形成重要共識,開闢了中俄互利合作的新領域。和普京總統共同出席俄羅斯中國旅遊年開幕式。雙方商定明後年互辦青年友好交流年,大幅增加互派留學生名額。

可見,中俄外交不再僅限於政治和軍事方面,其他如經濟、文化、科教方面的交流也在穩步推進中。這有利於雙方的共同發展與繁榮。

3. 多形式。

多形式、甚至不拘泥於形式的外交活動往往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外交事務成竹在胸、駕輕就熟,僅僅幾個月時間,就通過多種外交形式,譜寫了外交的開篇之作。

首先,我們可以注意到,特使外交在中國外交中承擔重要使命。比如劉延東同志作為中國領導人的特別代表於今年2月赴韓國,出席了韓國新任總統朴槿惠就職儀式。今年5月,中國接待了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的特使,在朝核問題山重水複的時刻,給維護半島和平穩定帶來了新的轉機。

其次,我們欣喜地發現,中國領導人正積極參與到‘莊園外交“這一新形式的外交活動中去。6月7日至8日,主席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會晤。中美兩國元首圍繞共同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主題,就雙邊關係及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坦誠深入交換意見,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取得了重要積極成果。

以上就是我對中國外交新理念和新佈局的一點看法,未來中國必然會變得更加強大,和世界各國之間的關係處理將變得更加重要,中國外交事業上的發展也將變得越來越好,中國和世界各國的聯繫愈來愈緊密。相信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指引下,中國外交必將迎來大好局面,為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和平發展謀求福祉。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三

【摘 要】隨着全球經濟化的不斷髮展,我國的各項產業正向多元化、體系化、合作化的方向發展。我國的經濟發展的轉型已經是迫在眉睫。“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的發展,成為我國沿線經濟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等方面的重要內容。“一帶一路”已將成為我國沿線經濟新的發展格局,也為我國在國際上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也給我國沿線城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提出了更高要求。通“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不斷的推進,有效的將我國的各個產業提供了發展的機會,也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的新的挑戰。

【關鍵詞】“一帶一路”;沿線經濟;沿海城市;金融貿易

近幾年,我國對內的經濟制度的改革和經濟對外開放都面臨着新的挑戰。伴隨着全球金融危機的轉變後,我國對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變,傳統的沿線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另外,隨着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我國沿線經濟的經濟產業,也相應的發生了一些變化,在沿線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下,使我國的經濟處於高速發展的狀態。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理念,“一帶一路”不僅為我國對外的發展中提供了新的方向,也為我國的沿線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挑戰機遇,更起到了帶頭的組作用。本文就對“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問題研究進行了分析和闡述,對其發展的優勢即興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同時也給我國沿線城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為我國沿海城市的經濟轉移起到了促進的作用,也有效地促進了“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戰略的發展。

一、對我國貿易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戰略,均為一些正在發展中的國家,這些國傢俱有較多的人口數量,需要較大的經濟市場。但是,在這些國家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由於經濟水平較低,人均消費也是有限的。我國作為發展國家的一大強國,要積極的做好帶頭作用。在建設的過程中,中國與“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將貿易經濟發展中存在弊端在最大程度上見到最低,有效的促進了我國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在我國的產業結構中,不僅僅可以大量的生產出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並且品種也是多樣化,同時也向我國城市供應了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等。同時在“一帶一路”的沿線發展中,大部分都是新型的經濟體制和發展中的國家,這些國家都處於上升期,它們對公路、鐵路、建材、通訊等產業,都有着不同的需求,這些產業正好是我國產業結構發展中含有的,並且在技術領域中具有一定的先進性。近幾年,我國作為亞洲沿海發展較為快速的國家,也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

二、“一帶一路”的沿線經濟促進了我國合作的道路

出席在講話中説過,明確的提出了“一帶一路”沿線經濟戰略理念。“一帶一路”沿線經濟是國際間產業經濟合作之路,它不僅僅給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也給我國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新的就業率,有效的增強了我國城市的生產力,促進了我國城市經濟風險抵抗的能力。儘管每一個國家都在“一帶一路”的沿線經濟發展的推動下,都有着不同的經濟發展目標。但是,在“一帶一路”的沿線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卻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在經濟不斷髮展的過程中,每一個國家都在制定適合自己國家的沿線經濟發展戰略。一般情況下,都是按照本國在“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發展經濟戰略,這樣可以促進“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在我國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將“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戰略,與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這樣的可以有效的調整我國沿海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的產業結構,同時也是我國在世界的發展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優勢,實現我國與其他國家互補的優勢。目前,我國與許多國家都建立了相互合作的機制。

例如: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我國的農業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講話的過程中,明確的提出了中國高鐵建設與泰國大米進行互換的建議,這樣可以有效的促進了我國的糧食在生產過程中的保障,也推動我國與一些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換句話説,我國與一些沿線國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這樣可以使我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滿足了我國對經濟發展的需要,也促進了我國城市對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滿足了工業製成品、製造業材料、輕工業產品等產業結構的需要。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經濟大發展的過程中,這也包括能源、交通、農業、金融、旅遊等基礎建設,促進了我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關係,最終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促進了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

三、“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帶動了我國金融貿易的發展

進入21世紀,我國的經濟正在高速的發展,使我國的金融行業發展呈現上漲的狀態。在現階段,在我國的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以“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的理念。在我國金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和一些沿線國家進行貿易交易,這樣可以讓我國的貨幣,成為世界貿易交易過程中,主要的交易貨幣。這樣也可以促進我國貨幣在貿易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接受性,不僅僅能促進了我國貨幣走向了世界,也促進了我國金融貿易的發展。“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在實行的過程中,我國的金融貿易發展的重要經濟理念,並且發展的領域不斷的擴大,有效的促進了“一帶一路”沿線經濟在我國貨幣的貿易交易圈,使我國的金融貿易走向了世界。

四、促進了我國沿海城市的對外經濟發展

根據我國相關的部門的調查和統計,我國的外匯儲備量達到3.84萬美元。但是,在信用貨幣的時代,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這無疑是對中國的發展帶來的巨大的負擔。目前,我國的儲備外匯的邊緣成本已經超出了實際的收益。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對大量的外匯儲備,我國應當的根據“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的理念,要引導我國沿海城市的對外發展,這也是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新的一輪經濟發展機遇。同時,在“一帶一路”沿線經濟對我國沿海城市對外發揮在那的過程中,有效的幫助了我國解決這一難題,將外匯儲備打造了一條全新的經濟路徑。若是我國沿海城市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將大量的外匯儲備,用於對外投資項目的發展,這無疑是將中國對外的金融產業從外匯的儲備、投資等金融產業結構進行了有效的轉變,實現中國對位輸出資本和投資實體經濟的模式。在“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戰略的推動下,我國加強了對沿海城市經濟的對外發展,也為我國的經濟國際經濟發展中佔有一席之地。

五、結束語

通過以上綜合論述,本文對“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古代的絲綢之路,增強了國內的發展,促進了當時的經濟效益,留給我們的是寶貴的歷史。但是,在“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為我國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對我國的產業結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促進了我國沿海城市的對外經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我國與一些“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國家的經濟合作關係,在合作的過程中,尋找共同的經濟發展目標,在“一帶一路”經濟發展的戰略背景下,我們可以相信中國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下,以高速的發展狀態進行,我國的經濟產業結構可以在國際發展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同時,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也促進了我國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並且讓我國的經濟出逐漸的成為世界發展中的強國

參考文獻:

[1]王志峯,張凱博,劉冬。“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銀行業整體發展環境及風險評估[J]。國際金融,2015,05:40-46.

[2]鄒嘉齡,劉春臘,尹國慶,唐志鵬。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格局及其經濟貢獻[J]。地理科學進展,2015,05:598-605.

[3]張海霞,李季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融資環境和我國外貿發展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5,17:1-3.

[4]李曉,李俊久。“一帶一路”與中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構[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10:30-59+156-157.

[5]巴曙鬆,王志峯。“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金融環境與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化發展戰略[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5:38-49.

2022年形勢與政策論文3300字 篇四

一、當前網路安全形勢的主要特點和趨勢

(一)主要大國加緊制定和完善網絡安全戰略

美國首次將網絡安全置於恐怖主義之前,列為美戰略安全最突出問題。美國雖網絡實力超強,但對網絡的依賴也最大,面臨來自其他國家和非國家實體的網絡攻擊多重威脅,因此在以網絡為抓手全面鞏固其政治、軍事、經濟霸權的同時,也對包括我國在內主要國家網絡能力發展日益焦慮。奧巴馬上任不到4個月,就將網絡戰爭視為“最嚴重的經濟和國家安全挑戰之一”,承認網絡戰爭“從理論走向實戰”。美國相繼發表《網絡空間國際戰略》、《網絡空間行動戰略》、《網絡空間政策報告》、《國家網絡作戰軍事戰略》等政策文件,將網絡空間治理重點“從國內擴展到國際”、“從被動防禦轉向武力報復”以構建全球網絡霸權。美國又啟動“大數據研發計劃” 將其定義為“未來的新石油”,視數據主權為繼邊防、海防、空防後的又一大國博弈空間。英、法、德也分別出台了《新版英國網絡安全戰略》、《信息系統防禦和安全戰略白皮書》、《國家網絡安全戰略》等報告,明確將把網絡空間威脅列為國家生存發展所面臨的“第一層級”威脅和“核心挑戰”網絡安全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並視網絡攻防建設與陸、海、空三軍建設同等重要。在美國的背後支持下,北約網絡防務中心也發佈了《網絡戰適用國際法手冊》,該手冊是國際上首個就網絡戰適用國際法問題做出規範的文件,標誌着網絡戰日益從“概念”走向“現實”,反映出網絡安全正逐步上升為西方核心安全關切。

(二)網絡空間軍事化進程明顯加快

美、英、德、俄、日、韓、印、澳等國相繼組建網絡部隊,紛紛成立“網絡司令部”或“網軍”,加強信息戰研究和投入,研究信息戰戰法和戰略,研發的高破壞性“網絡武器”已達千種之多,信息戰已經成為美國等西方大國對我牽制遏制的重要手段和選擇,我國面臨的信息戰威脅趨於上升。美國是網絡戰的先行者,在網絡空間謀求壓倒性軍事優勢,實現制網謀霸。美軍網絡司令部人數為8.87萬人,通過啟動“國家網絡靶場”項目多次舉行網絡戰演習,並注意在常規聯合軍演中注入網絡戰元素。美國還定期邀請英、法、韓等國參與“網絡風暴”演習,加強多國間信息共享和危機聯合處置能力。韓國組建200人組成的國防情報本部網絡司令部。印度國防部擬在20xx年前組建7個信息戰旅和19個信息戰營。日本提出建立以應對網絡攻擊為核心的組織機構並培養相關人才。此外,各國網絡戰策略也正發生由守轉攻的變化,出現將網絡攻擊視為武裝攻擊的趨向。北約出台的《網絡戰適用國際法手冊》明確提出網絡戰在現實中可能產生與實戰相似的效果,並不因為發生在互聯網上就不是戰爭,國際法同樣適用於網絡戰。美日等國已明確表示將推進攻擊型網絡部隊建設,必要時發動網絡戰爭。值得關注的是,美、俄己開始發展“先發制人”的網絡刺探與反制能力,強化網絡戰攻擊手段,以實現“以攻代防”、“以攻促防”網絡空間的攻防對抗更趨複雜嚴峻。

(三)圍繞網絡規則的國際鬥爭加劇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出於政治需要,把網絡變成推行國家政策的工具,人為地誇大網絡空間的整體性和開放性,引入“基本人權”概念,鼓吹“網絡自由”、“人權”高於“主權”,藉此否定國家“網絡主權”。他們宣稱現有國際法原則可適用網絡空間,沒有必要制定新準則,反對設立全球互聯網治理機制,大力阻止由聯合國等政府間國際組織介入互聯網治理,聲稱監管網絡有損言論自由,將削弱和抹殺技術創新,不利於保護知識產權。堅持網絡規則應以由政府、私營部門、民間社會、消費者等組成的“多利益攸關方”模式共同制定,強調行業自律,真正實現互聯網自由、開放、無界和安全。美國公佈的《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就強調要力推美國網絡“法治”觀,互聯網使用應顧及“法治、人權、基本自由和保護知識產權”,美國首先要同“立場相近國家”進行協調,確立輿論主導權,然後由點到面,逐步擴大國際合作,最終確立新的規則,以爭奪“網絡治理”的主導權和絕對控制權。為此,他們竭力推動各方加入歐盟的《網絡犯罪公約》和“倫敦進程”等機制,企圖在聯合國框架外建立網絡空間國際規則體系,來削弱甚至取代聯合國主導的互聯網治理論壇。

廣大發展中國家不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對互聯網資源的壟斷和控制,擔憂網絡監管不力可能破壞本國社會安定甚至危及國家安全。堅持政府對網絡空間擁有管轄權,關注濫用言論自由特別是網絡言論自由損害他人權力和尊嚴。呼籲建立多邊、透明和民主的網絡國際治理機制,強調發揮聯合國等政府間國際組織在互聯網治理方面的主導作用。中、俄及非洲、阿拉伯國家成功推動20xx年國際電聯國際電信世界大會將互聯網發展、接入權及網絡安全等問題納入新修訂的《國際電信規則》及有關決議,儘管美國及一些歐盟國家拒絕簽署,但該規則對今後的互聯網治理必將產生積極影響。總之,互聯網日益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安全、經濟、社會利益相互交織,已成為各國的必爭之地。

圍繞網絡安全問題,各主要大國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必將長期存在。網絡國際治理領域的鬥爭,也勢將成為繼氣候變化之後以一個各國利益激烈博弈的新戰場,其鬥爭的尖鋭性、複雜性將更加突出。同時也要看到,網絡安全面臨的挑戰和威脅具有全球性質,各國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國際社會對於網絡空間國際合作的必要性也有普遍認識。圍繞網絡安全問題,近年來聯合國、歐盟、20國集團、上合組織、金磚5國等多邊合作及美與中俄印、中英等雙邊“基層”對話趨於活躍,反映了各國攜手共同有效應對具有合作的巨大空間。

二、維護我國網絡安全之對策

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升温使我國信息網絡管理與運用面臨嚴峻挑戰。我國互聯網普及率近40%,博客用户超過2.94億,微博用户超過3億,20xx年就有5.13億網民和8.59億手機用户,是全球互聯網使用人口最多的國家,預計20xx年我國即時通訊用户規模將達到6.3億人。網民中年輕人佔比高,20歲以下超過35%。但網絡監管手段相對滯後,網絡立法尚處起步階段,有關法規條文不夠明確。網絡監管機制缺乏統籌協調,相關監管部門多是“分兵把守、各自為戰”的信息安全防控思路已不適應網絡空間安全威脅的新變化。硬件上我國自主研發的網絡監管技術有限,專職從事網絡輿論引導和監管的力量也嚴重不足,統一的國家電子政務內網平台和切實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還未形成,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工作亟待加強,我國信息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受到國外遏制與滲透,華為與思科、摩托羅拉之間的殘酷競爭就是明證。

摩托羅拉曾在20xx年7月突然在美國控告中國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盜竊其商業祕密,半年後華為反擊,起訴摩托羅拉,理由同樣是知識產權遭侵害,旨在阻止摩托羅拉非法向諾基亞西門子網絡轉移華為自主研發的知識產權。最後雙方已達成和解,也證明之前所有有關華為侵權的指控毫無根據。華為經過與思科、摩托羅拉多年的鬥爭,終於學會了維護自身知識產權。網絡安全問題已成為涉及我國戰略安全和綜合安全的重大課題,網絡空間已成為大國博弈的新戰場,利益衝突愈加激烈。我們既要充分認識網絡安全形勢的嚴峻性、複雜性和緊迫性,也要看到網絡安全問題存在轉“危”為“機”的空間,化挑戰為機遇,加強戰略謀劃,內外兼顧,趨利避害,維護我國網絡安全。

2017大學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五

《淺談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改革》

1 研究背景

我國自1987年將形勢與政策課列為高校必修課以來,經過20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教學改革,形勢與政策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考評機制等配套機制已日臻完備和成熟,在為黨和國家積極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隨着現代化進程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互聯網在廣大人民羣眾中的普及和應用,人們對外部世界信息獲知的渠道已脱離“口口相傳”,大學生可以在網絡的世界裏任意檢索和獲得感興趣的信息,而相對“枯燥”的課堂講述儼然已經難以滿足當代大學生的知識需求。

當代形勢與政策課的教授對象基本上是“90”後,較之於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初期成長起來的大學生,主要特點體現為思維活躍、知識面廣、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不但變革着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也使得社會思想日益多元起來。面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2004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持續做出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鋪排,同時對新形勢下如何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建設和改革做出具體部署,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研究也逐漸成為學界學術關注熱點。

2 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高校重視程度不夠

形勢與政策課在許多高校裏雖然都是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進行設置,但是較之於專業基礎課,其課程開展所相應需要的師資配備、經費撥付、教學設備投入、相關科研成果發表和轉化等方面無不呈現為“弱勢羣體”的地位,甚至在一些高校裏純粹是為了應付上級單位教學評估、檢查而形式設立,一些高校為了上馬新專業和社會熱門專業,壓縮形勢與政策課程學分和學時,這種“雞肋”、“從屬”角色的出現,無不因為高校重視程度不夠,不能深刻認識到形勢與政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在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潛移默化作用,進而影響形勢與政策課正常教學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 學生關注程度不夠

隨着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和全國就業形勢的日漸嚴峻,大學生唯恐自己在“最難就業季”裏落伍掉隊,就業就成為許多大學生的簡單追求,這種“功利”的目標追求使得大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上是“拼命三郎”,形勢與政策課類型的公共課成了消遣似的“中場休息”,課堂上上網、睡覺、聽音樂等現象不時呈現。此外,由於當今社會,信息獲知渠道便利,社會思想多元,使得一部分大學生政治思想意識淡薄,認為形勢與政策課課程內容滯後,都是老生常談,甚至有些同學認為是“假大空”的説教。大學生中這種對形勢與政策課漠視、關注不夠的態度,直接導致教學效果和我黨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效果的不理想。

2.3 師資力量有待提高

囿於學校在形勢與政策課程設置與管理方面重視不夠,從而使得形勢與政策課在教師隊伍專業化方面配備程度不高,從事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教師講授水平參差不一,為了完成相當的教學任務和職稱晉升需要,一些非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教師、輔導員、行政工作人員被充實到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過程中。師資隊伍的欠缺和專業化程度不高,進而實質性地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不利於大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2.4 教學內容滯後

形勢與政策課不是對理論問題的深究其理,更不是對時事的簡單羅列,而是要通過對當今熱點的透析,使大學生對當今社會形勢樹立正確的判斷,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更準確的領悟。形勢與政策課時效性強的特點,使得教學內容應直接選題於當代國際、國內的實際和熱點,這就要求任課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習和研究國際、國內形勢,提高任課教師備課的動態收集和分析能力。如:在一些高校,由於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隊伍欠缺和專業化程度不高,為了教學工作量的正常完成,學校放寬了對任課教師的教學督查要求,任課教師亦不及時進行教學內容更新,往往出現一個專題連續講授數年的情況,對思維活躍、知識面廣的大學生來講毫無新意可言。

2.5 教學手段單一

我國傳統教育中,“灌輸”式教育一直是主導教學模式。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國在教育領域也不斷加強對高校教學模式的改革,融合知識傳遞、互動、趣味的教學課堂也已經在許多高校開展起來。但是,在一些高校的形勢與政策課任課教師中,仍然固守採用機械的“傳遞―接受”填鴨式教育,缺乏必要的實踐環節、課堂討論環節,教學手段單一,不能充分激發大學生學習形勢與政策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在一些引入現代教學手段的課堂教學中,由於引入化水平偏低,激發大學生參與的興趣不足,反而造成敷衍教學的“錯覺”。

2.6 教學管理水平低

高校形勢與政治課本質上從屬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範疇,師資力量配備、教學審批、教學督查、教學設備投入等組織協調涉及到宣傳、人事、教務、財務等多個職能部門,呈現九龍治水的局面。有些高校領導熱衷於研究型大學、綜合性大學的創建,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長期性和複雜性認識或重視程度不足,使得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改革、教學投入僅僅停留在規劃和議案中,付諸實施的執行力不強,導致形勢與政策課程學時隨意刪減、專業課時安排優先於形勢與政策課,相關的教學檢查、督查和教學評估更是形式主義,使得形勢與政策教學管理水平難以提高,最終出現教學混亂的狀況。

3 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

3.1 規範化管理

規範化管理的實質就是要通過系列制度的構建,創立一套適應當代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相適應的管理體系,這包括形勢與政策課程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教育教育管理體制和配套投入機制等,只有通過規範化管理的實現,才能有效實施相關職能部門、教學人員、教學行政人員和大學生的自我管理。

3.2 科學化教育

科學化教育旨在繼承傳統教育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革新教育手段、創新教學模式,立足廣大大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引導他們參與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3.3 針對性教學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抵禦不良思想侵害我國大學生思想的前沿陣地和有效手段,在課堂教育中,應向大學生積極闡述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質,使廣大大學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4 形勢與政策教學改革建議

4.1 加強領導、促進協作

高校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設,建立由黨委統一領導,有關職能部門配合,教學部門負責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通過相關體制的建立、機制的理順,使得涉及在人、財、物的投入上實現規範、齊備,為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4.2 提高教學實效性

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實效性的提高,關鍵就在師資配備,精幹、專兼結合的骨幹教師隊伍對於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程有着非常重要且深遠的影響,要選派一批政治素質過硬、理想信念堅定、理論水平較高、工作能力較強的骨幹教師組建形勢與政策教學核心團隊,通過集體觀摩、經驗分享、課程探討等方式,在形勢與政策教學隊伍中積極輻射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再則,要強化實踐教學在課程設置中的比重,通過讓在校大學生對外部社會直觀、切身的接觸和感受,加強大學生對社會熱點和時事的認識,實現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4.3 與時俱進,革新教學內容

形勢政策課政策性、時效性的特點,決定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緊跟當前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和國內外焦點、熱點,不失時機地對大學生進行積極引導,這就要求教師堅持教學內容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豐富教學內容,合理把握相對穩定與相對變動所佔課堂時間比例,同時堅持政治性與時代性相結合,做到統籌大局又不失小節。同時,教師在深刻領會相關政策精神和事件脈絡、本質的同時,還要結合受眾羣體特點和興趣點,真正地讓大學生聽得懂,實現入心、入腦的目標。

4.4 改革考核評價模式

首先,要改革對任課教師的傳統評價體系,建立獎懲分明、考核方式多樣的評價體系;其次,應開展不定期隨機性深入課堂進行督導,抽查教學秩序,並對相關教學情況及時進行通報,以期引起相關部門和任課教師的重視;再則,學校應加強對相關教學部門的課程監管力度,將形式與政策課程納入學校教學監管範圍之內,並將形式與政策課程納入教學評估考核體系,從根本上提升課程本身的教學質量,使形勢與政策課程走向正規化;最後,緊緊圍繞形式與政策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考試考評辦法,靈活掌握學生動態,除撰寫相關論文以外,還可採用課堂討論、即席發言、參觀考察、撰寫調查報告等方式,提升學生素質考評,讓考評深入教學過程中去。

2022年形勢與政策論文3300字 篇六

摘要:20世紀末以來,恐怖主義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存與安全的重要因素。“911”事件發生後,恐怖主義不斷擴散,持續上升。本文擬在分析國際國內反恐處突的形勢和特點,提出新時期、新形勢、新條件下武警部隊反恐處突的任務部署。

關鍵詞:反恐處突 形勢 特點

20世紀末以來,恐怖主義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存與安全的重要因素。據美國國務院20xx年發佈的年度全球反恐形勢報告,這一報告説20xx年全球恐怖襲擊的死亡人數和前年相比上升了40%,恐怖襲擊的次數也上升了25%,20xx年全球共有20498人因恐怖襲擊死亡。由此可見,全球恐怖活動並不是在消減,而是日益劇增;與此同時,我國國內恐怖活動也在局部範圍內不停的活動,主要是“東突”分裂勢力:他們企圖把新疆從中國分裂出去,以分裂為目標、以宗教為外衣、以恐怖為手段,比較危險狠毒;他們跟國外恐怖組織相聯繫並藉助國外勢力,不斷的威脅着我國的局部社會穩定、人民的生命財產;不斷顛覆我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除此之外,其他各種恐怖勢力也在不斷威脅着我國。因此,全球及國內反恐形勢不容樂觀!

一、國際反恐處突的形勢及特點

(一)形勢

放眼國際,可以看到國際恐怖活動越來越猖獗,形形色色的恐怖組織及其個人,一次次把災難或災難的陰影拋向各個國家和地區。這對許多國家的政局和社會穩定造成很大威脅,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生命財產也受到了極大的傷害,這令我們值得深思。據不完全統計,20xx年至20xx年全球恐怖襲擊次數總體成上升趨勢,國際恐怖與反恐鬥爭出現了“反恐、反恐,越反越恐”的現象。

(二)特點

實施恐怖襲擊的人員的組成、攻擊目標、攻擊方式呈現多樣化、複雜化,使得各國對此更難以防範、控制和對抗,尤其是更多地採用自殺性襲擊方式後,所造成的影響更大,給人民羣眾的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恐怖襲擊殘忍化殘忍的恐怖襲擊主要是自殺性人體炸彈和自殺性汽車炸彈,或利用飛行器(美國“9.11”事件)、船舶(美國海軍“科爾”號也門遇襲事件)甚至馬車、驢車等運載工具的自殺性襲擊。恐怖目標擴大化以往的恐怖襲擊活動主要是針對美國和以色列目標,近幾年俄羅斯也已成為恐怖活動的主要受害國,發動襲擊的是車臣民族分裂分子,其手段更為極端。另外,隨着美國在全球範圍內反恐聯盟的建立和阿富汗、伊拉克反恐戰爭的爆發,菲律賓、印尼、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等國也已成為恐怖襲擊活動多發的熱點地區,並且恐怖分子對襲擊目標的選擇已經變得無所顧忌。恐怖組織全球化國際恐怖組織中的老大“基地”組織在遭到全球打擊後,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構和恐怖分子逐漸與當地的恐怖勢力結合,就地發動恐怖襲擊,形成了更多的具有獨立行動能力的鬆散型結構,但其行動卻又能遙相呼應,相互配合。

恐怖主體年輕化據有關資料統計,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絕大多數年齡在30歲以下,平均年齡在22-25歲之間。例如西班牙“埃塔”的恐怖分子平均年齡是23.2歲;烏拉圭“圖帕馬洛斯”恐怖分子的平均年齡是26歲;阿根廷恐怖分子的平均年齡是24歲;巴西恐怖分子的平均年齡是23歲;意大利的女性恐怖分子平均年齡在20-29之間;德國“紅軍派”和“六月二日運動”的恐怖分子平均年齡是31歲;日本“赤軍”恐怖分子的平均年齡是28歲;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的平均年齡是25歲。

恐怖手段現代化信息化裝備已經滲入了恐怖襲擊,如各種先進的塑膠和液體遙控炸彈,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電腦“黑客”和“克隆”技術手段等。

恐怖危害民眾化當代恐怖主義的襲擊目標,除了作為明確目標的政界、商界、軍界、金融界等要人外,還更多的指向了無辜的民眾。如1995年恐怖事件造成165人死亡,1996年增至311人,1997年則超過千人,美國“911”事件竟致死無辜民眾數千人。

二、國內反恐處突的形勢及特點

(一)形勢

在我國以及我國的周邊地區,恐怖主義的幽靈早已存在。疆獨、分子的爆炸暗殺等恐怖活動不斷髮生。在中國境內外同樣存在打着各種旗號的針對我國的恐怖組織,如現在臭名昭著的“東突”恐怖勢力活動猖獗,積極策劃實施了數百起恐怖襲擊事件。可以説,我國反恐鬥爭還是任重道遠,形勢不容樂觀,尤其有國外、境外敵對勢力的插手,反恐戰線更加複雜。

(1)解決“東突”恐怖組織。外國勢力插手較深,我國只能通過外交努力與其所在國共同解決。

(2)同階段,新疆內部的恐怖組織也頻繁開展恐怖活動。

(3)“東突”勢力基本形成了以西亞為大本營、以中亞為橋頭堡、以南亞為訓練基地、以歐美為協調指揮中心、以新疆為主戰場的態勢。

(二)特點

最大恐怖威脅來自“東突”,處理“東突”難度高。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簡稱“東伊運”)、東突厥斯坦解放組織(簡稱“東突解放組織”)、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和東突厥斯坦新聞信息中心(簡稱“東突信息中心”)四個恐怖組織在國內外積極活動,與阿富汗的塔利班、基地組織以及車臣恐怖分子聯繫密切,相互之間為典型的共生關係。具體:

(1)“東突”已經成為極端民族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的結合體。‘以分裂為目標、以宗教為外衣、以恐怖為手段’的‘三位一體’的政治勢力比較危險和狠毒。

(2)新疆內部的恐怖組織手段不斷趨向殘忍化。不僅殺害漢族人和回族人,還有維族人;不僅針對中國人還針對外國人;受害者不僅有“異教徒”,還有伊斯蘭宗教人士。

(3)“東突”勢力的基本策略已轉向“文武並重”,並有相對分工。高舉“奉行民族自決,爭取民族解放”旗號,意在贏得西方國家的支持,促使“新疆問題”國際化。

三、新時期、新形勢、新條件下武警部隊的任務

從反恐怖鬥爭的形勢特點來看,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有針對性的鬥爭準備,是非常必要的。反對恐怖主義是我國的一件大事,作為維護國家和社會穩定的武警部隊肩負重擔、任務艱鉅。因此,應該做好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及早及時地加大對恐怖主義的打擊力度,立足於我國反恐怖鬥爭的實際,結合我國專業反恐力量編制及結構的特殊性,努力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部隊的信息化裝備程度以及反恐作戰能力,確保各項任務的順利完成。

第二,加強國際合作、聯手打擊恐怖主義。反對恐怖主義絕不是一兩個國家就可以單獨實現的,必須加強同國外同行的交流合作,包括情報、信息化裝備、人員培訓、經驗交流等。

第三,加強情報合作,多方合作,提高信息化情報獲取裝備,拓寬來源,掌握恐怖動向、恐怖襲擊的目標、途徑、採用的方式方法等都具有極端的隱蔽性和不確定性。

第四,加強與各兵種、地方及國外情報部門的情報協作與共享。

第五,加強反恐專門力量建設,加強高素質、精通信息化裝備的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反恐戰術訓練。提高處置恐怖襲擊事件的實戰能力,成立各種反恐怖部隊。

第六,加強反恐信息化裝備建設。信息化裝備是反恐戰鬥人員進行戰鬥的物質基礎,沒有現代化的反恐裝備器材,就會嚴重影響一線戰鬥人員主觀能動性以及戰鬥技能的有效發揮。

總之,反恐鬥爭將是一場長期的、複雜的、艱難的鬥爭,也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特殊戰爭,具有更多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反恐怖鬥爭任重道遠,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崇高的敬業精神,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勇敢地面對恐怖主義的嚴峻挑戰,確保反恐怖鬥爭的最後勝利。

參考文獻:

[1]王鳳鳴夏洪志李慧智反恐戰法第1版人民出版社20xx年9月

[2]陳二曦孫慎靈李慧智反恐保障第1版人民出版社20xx年9月

[3]張蜀平禚法寶王祖文直面信息化戰爭第1版國防工業出版社20xx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