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2023年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W

2023年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精品多篇)

2022年形勢與政策論文3200字 篇一

摘要: 我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後有關。據統計,20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超過640萬,這些高校學子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和學校關注的焦點。在高手如雲的求職大軍中,如何脱穎而出,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是每個畢業生都在思考的問題。在能力結構上,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並不是基於職業路徑的需要進行建構與培養,難以滿足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隨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變化,用人單位的需求模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本文從多個方面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進行分析,以求讓大學生們認清當前社會形勢,從而更好的解決就業問題

關鍵字:經濟原因 社會原因 自身原因 政府方面 社會方面 大學生方面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造成當代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原因、社會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將從這幾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1.經濟原因

金融危機直接影響行業就業,並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就業衝擊。因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國際社會金融海嘯導致了金融機構的連鎖性破產,引發了金融行業的裁員風潮。金融危機滲透到實體經濟領域,會對整個經濟增長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就中國而言,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行業性的衝擊不可避免,儘管由於資本市場“防火牆”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減緩。此外,與國際貿易相關的行業就業會受到最為明顯的衝擊。如果這個過程繼續影響到經濟增長,這對就業增長將是一個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會原因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着“選材難”的問題。好多企業雖明知其公司的棟樑和骨幹是大學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學生,但是,他們每年基本上不要應屆大學生。這將是應屆大學生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企業是不會無緣無故不要應屆生的。企業用人的時候,首選是相關專業,其次是高潛質的人,因為企業在發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員補給,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培養的,這 也為一部分專業不對口的大學生解決了就業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大學畢業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為什麼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讓大家困擾呢?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説,就是供過於求。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的數量比社會上所需要的就也崗位數量多的多;而且,這個差距還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學沒有迅速適應就業市場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從傳遞知識的角度上看,在整個大學教育中,知識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個比重,理論功底及其相應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構建仍然極為薄弱;持續的擴招可能進一步稀釋了大學既有的教育資源。對於大學生從學校到工作的轉換,大學缺乏系統的職業指導與服務規劃,導致學生或許有專業能力,但是缺乏獲取職業信息,展示專業能力,適應實際工作以及應對職業轉換的能力。整個就業情況看,大學生的供給明顯大於實際需求。不是總量的供過於求,而是結構性的供過於求,主要是培養的大學生的方向及大學生所應該學習的內容和社會的實際需求是脱節的。

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學畢業生,尤其是名校的畢業生,剛剛畢業,剛剛踏入社會,就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會現實水準。從而對一些企業的相對較低的薪水不屑一顧。其實,這就象軍人打仗一樣。能帶兵打勝仗的將領,不一定受過什麼好的教育,但通過實踐,他們可以帶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從學校裏學出來的將領卻未必有那樣的本領。因為他們只是通過理論來看戰爭,很少付諸實踐,只是紙上談兵,真要上戰場的時候,有些事情跟紙上的並不一樣。所以,即使是名校畢業的學生,也不能自以為是,有些事情並不象想像中的那樣。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還有很多應屆大學生均缺乏實踐能力,對於整個企業的戰略來説,沒有實踐能力的大學生不會給公司馬上帶來業績或許還要賠上老員工的輔導,便拖了整個公司的後腿。

二、當代大學生如何應對就業難問題

看清問題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決問題才是最關鍵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應方面共同努力,解決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應的舉措。

1.政府方面

政府要發揮它的宏觀調控作用,就要通過各種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進行調節。首先實現經濟穩定發展,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含量;其次面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開展積極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市場競爭意識;第三,積極拓寬就業渠道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縮小自主創業制度的門檻,同時減輕能擴大就業微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税負,大力支持和發展我國的服務業、中小企業、集體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第四,加強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第五,健全市場法制建設維護企業和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努力規範就業市場;最後,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發揮市場服務功能改善就業評估體系和加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

2.社會方面

企業應提供儘可能多的就業崗位,在保證企業利益的前提下接納更多的大學生。在這一點上,企業領導人應該設身處地的為大學生們着想。也許他們也是從大學裏走出來的,也面臨過就業的問題,也許這些大學生就是他們的師弟師妹,他們難道就不念同門之情,就不能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來報答自己的母校。

作為工作第一線的各高校,更是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積極的態度,更有力的措施,更紮實的行動做好就業工作。各高校均成立以黨政一把手牽頭的就業工作領導組織,內設專門的辦事處室。注重對畢業生就業諮詢與指導工作,廣泛蒐集信息,形成信息傳遞網絡,建立實訓基地和內部常設市場。

3.大學生方面

大學畢業生要充分利用整個社會營造的就業市場,按市場規律辦事,把個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説,面對就業形勢和就業市場,大學畢業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會掉餡餅。要以積極態度,樹立市場經濟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和綜合競爭能力。

畢業生應該先就業後擇業。作為高校在校生或即將走出校門的畢業生,要認清就業的大眾化和市場化,要強化自身的素質,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單位選用什麼樣的人才。用人單位的用人原則通常是:挑選最能勝任本工作崗位的人選。具體的講:有學識有才幹有素質,敬崗敬業,吃苦耐勞,有團隊合作精神和開拓進取精神。其次對文明禮貌、氣質和語言表達、溝通能力等也很講究。

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首先大學畢業生要認清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當前全社會就業形勢比較嚴峻,除了表現在就業需求與勞動力供給的矛盾外,城鎮和農村就業問題同時出現,新生勞動力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相互交織,這為大學生就業增加了困難。因此大學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業不就”的思想,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和正確的就業觀。調整自己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想法,到基層去謀求發展,到艱苦的地方去創業。其次轉變到靈活就業,先就業、後擇業的動態就業上來,轉變到行行出狀元,“幹一行、愛一行、幹好一行”的敬業觀念上來。最後認清自身的素質和條件,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尋找與自身條件相適應的、適合於自己的用人單位。畢業生應當給自己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自我評價要全面、客觀,既要看到長處的一面,又要看到短處的一面,既要對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質進行具體的評價,又要對其他各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既要考慮全面的整體因素,又要考慮到其中占主導地位的重點因素。積極主動提高自身能力,為工作打下基礎。

4.結語

畢業生應該先就業後擇業。作為高校在校生或即將走出校門的畢業生,要認清就業的 大眾化和市場化,要強化自身的素質,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單位選用什麼樣的人才。用人單 位的用人原則通常是:挑選最能勝任本工作崗位的人選。具體的講:有學識有才幹有素質, 敬崗敬業, 吃苦耐勞, 有團隊合作精神和開拓進取精神。 其次對文明禮貌, 氣質和語言表達, 溝通能力等也很講究。這就要求畢業生既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又要有實踐技能,更要有很高的個人素質

2022年形勢與政策論文3400字 篇二

經過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我對xx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依法治國、依憲治國有了深刻、全面、真實的瞭解,雖然大學期間只有短暫的一節課,但卻使我受益匪淺,感觸良多。老師結合了現實生活我們身邊發生的大小事情與國家宏觀政策,給我們分析了當前國家形勢,解答了我們對法治發展所關心的問題。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古語也有“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可見,法治的概念古已有之。然而,現今中國仍然時有出現權大於法的法治崩弛現象,例如官員貪污、官商勾結、非法拆遷等現象,這就要求我們執政黨需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提出更高要求的法治概念,把權力裝進籠子裏,用制度來約束、規範我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

報告明確了中國的法治進程,即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xx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而報告則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是從宏觀到微觀的變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需要構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從法律體系再到法治體系是目前中國法治進程的一大特點。當法治體系構築起來之時,就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局面形成之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中的法治目標就會實現。

黨的報告指出:要“推進依法行政,切實做到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到20xx年實現“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標。“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是報告關於推進“依法治國”的“空間”要求。推進“依法治國”是涉及中國各領域、各方面的一項政治任務。“全面性”表現在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使得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要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報告關於推進“依法治國”的“時間” 要求。“依法治國”方略自從黨的xx大確立,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貫徹實施20xx年來,已經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依然存有不少差距。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的承上啟下關鍵時期,我們必須加快法治建設的步伐,到20xx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時,“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在總體佈局上,報告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面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安排和協調推進。強調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使法治在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中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發揮全局性、基礎性的作用。報告的這些重要內容,是對憲法精神和憲政制度的再次宣示,維護了憲法權威、弘揚了法治決心,必將成為今後一個時期推進依法治國的強大動力。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科學立法是前提。依法治國不是口號,僅僅止於鼓而呼,它是人民權益實實在在的保護神。因此,法律的“模樣”應該符合老百姓的想象,決不能“中看不中用”。科學立法,就意味着,對立法項目開展立法前論證,下基層,聽民意,延長立法鏈條,讓走出“閨房”的法律法規更加被羣眾所熟悉。亞里士多德言“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只有科學立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才有章可循。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嚴格執法是手段。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不能得到有效執行,再好的法律也會是一紙空文。執法者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每一個執法者都身肩使命。執政者如何執法,浸潤在最貼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最直接的行動傳遞着法治建設的脈動。因此,在執法過程中,必須要有清晰的執法依據和充分的信息公開,有了這兩樣法寶,羣眾才有辦法凡事都問個“是否合法”, 嚴格執法才能建立充分的公信力。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公正司法是核心。建立公正司法,就是要彰顯文明,懲處邪惡,不讓誠信者吃虧,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培根談公平時曾經説到“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髒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了。”司法就是水源,如果司法不公,那麼整個國家的法治建設也將成為無源之水,必將乾涸。在人的主體性伴隨信息爆炸不斷覺醒的時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義。更是談到“努力讓人民羣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期待公正司法能夠摒棄“司法神祕主義”,利用好多元的司法公開載體向羣眾展現何為高效司法、權威司法。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民守法是目的。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即“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依法治國的最大語境不是國家,而是人民,只有人民自覺地守法,敬畏法律,依法治國才能真正實現。在契約社會,規則必不可少,在社會主義面前,法律必不可缺。

法治思維是以合法性為判斷起點而以公平正義為判斷重點的一種邏輯推理方式。其包含四方面內容並要相統一:“合法性思維”,即任何行政措施的採取、任何重大決策的作出都要合乎法律;“程序思維”,要求權力必須在既定程序及法定權限內運行;“權利義務思維”,即以權利義務作為設定人與人關係及人與公共權力關係的準則;“公平正義思維”,即公權力要以追求、維護公平與正義為價值尺度。報告重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就是要用平等的憲法原則去“反人治”“反特權”“反腐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是法治社會的基本特徵。報告強調的就是要把領導幹部已習慣的行政思維、領導思維、管理思維轉變為法治思維。領導幹部要成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典範。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和運用法治方式應成為領導幹部“依法執政”和管理社會的基本功。中共提出到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其中法治又有新目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中國法治建設有三個關鍵問題:一解決黨的依法執政問題,只要黨能夠依法執政,法治國家就有保證;二是建成法治政府的問題,只要能夠依法行政,法治國家就有希望;三是司法公正問題,只有公正司法,人們才會信賴法律。

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要注意兩個“權威”一是法律的權威,即憲法法律至上;另一個是司法的權威,它是維護法律權威的權威。沒有後一種權威,前一種權威就樹立不起來。司法是法治的“最後一道防波堤”。報告就此提出:“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深化司法改革的關鍵,應繼續深化司法職權配置,把法治的重心建立在司法之上,黨和國家要逐步習慣通過司法實現長期執政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將憲法賦予的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的原則落到實處;通過提升司法機關的政治地位和落實其憲法地位來樹立司法權威

20xx年,法治中國路蹣跚前行,從1997年,依法治國首次進入中國國家決策到今天中央全會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在歷史上,人民對法治的期待從未如此熱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沿着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實現路徑。在這一漫長而坎坷的路途中,貴在樹立法治理念,貴在追求法治精神,當人們對法治形成一種信仰,那麼法治也必將沁入人心!讓我們以此中央全會為起點,期待法治中國更光明的未來!

2022年形勢與政策論文3400字 篇三

1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必要性

1.1自我身份的認同,文化精神的延續

回顧我國古老的文明史,中國作為東方文明的四大古國之一擁有着遼闊的土地、富足的自然資源和先人智者們留下的文化瑰寶。作為中華民族的後人,我們應正視這個自信的源泉力量。只有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在當今世界裏建立民族的自我身份的認同,確立民族的自信心。中國傳統文化是幾千年演化而成的一種反映了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

1.2西方文化的滲透

隨着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西方文化蜂湧而入,面對外來文化的滲透,青少年的思想觀念不斷地走向求新,從趨同走向求異,在繁華的中心商業城區,肯德基、德克士、麥當勞、各式各樣的咖啡館、西餐廳的身影隨處可見,西方的飲食習慣正在影響着我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而就統計,在我國面向青少年和兒童的出版物中,除了課堂必需的教材、輔導書和《新華字典》外,沒有一部書它發行量能與英國作家J•K•羅琳(J.K.Rowling)創作的《哈利•波特》(HarryPotter)比肩。以電影電視、流行音樂及互聯網為代表的國外文化也在逐漸對中國進行滲透,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全球一體的發展,中西文化交融已經勢不可擋。在這種現實面前,中國文化就需要學會對全球化作出適當的反思,提高我們的文化自覺,建構起文化認同。當前,世界許多國家的人民不但對中國歷史、傳統的四大發明等很熟悉,而且希望瞭解當代的中國是什麼樣的。隨着中國國力的提升,這種願望更加強烈。

1.3國家外交所遇危機與挑戰

五四運動以來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伴隨着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盲目排斥乃至毀損,至“文化大革命”為最甚。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重新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同和肯定,但我們仍不斷通過各種媒介得知——中國某地拆卸本土建築,山寨西方建築的負面消息,文化竊取、產品的複製模仿等新聞也層出不窮。經典傳統不斷消失,中國文化在國際地位正遭遇着信任危機。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這關係到中國未來在世界上能以何種形象出現在國際的視野上,並怎樣以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和價值觀來影響世界。

1.4傳統文化帶動創意產業發展

為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做準備,傳統文化中藴含着無限的商機。在20xx年12月,“故宮”為了售賣其周邊產品,就上線了“故宮淘寶”的淘寶店,並在20xx年9月的時候玩起了新媒體,上線了“故宮淘寶”的微信公眾賬號。故宮首個APP《胤禛美人圖》上線兩週時下載量便超過20萬,還獲得了“20xx年度精選優秀App”。《紫禁城祥瑞》APP入選了AppStore“六月最佳應用”,榮獲AppStore“20xx年度精選優秀APP”。[1]隨着經濟轉型的需要,世界各國以及中國各城市都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重要的支柱型產業看待,而內容的選取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應注重挖掘各自的文化傳統,包括古代歷史文化、近代工業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交叉融合。[2]

1.5文化創新成為個人與中華民族競爭的重要驅動力

21世紀初,“創新”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和社會關注的焦點。20xx年,美國競爭力委員會發表了《創新美國:在挑戰與變革的世界中達至繁榮》的研究報告。報告中明確指出:“創新精神是決定美國在21世紀成功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科技與美感相結合才是社會民族發展的出路,未來的科技創新將以深厚的文化積澱為基礎。[3]而我國傳統文化中富含豐富、獨具魅力的民族元素,華夏兒女學會從這些文化元素中如何智慧地捕捉靈感,通過有機組合再創造,發現新的表現形式,從而為當下以及我們後代的子孫們提供最有力量的精神和物質支撐,促使中華民族文化愈加燦爛輝煌。

2傳統文化融會貫通於當代美術教育中的途徑

2.1以特有的地域或民族素材為基礎

課程資源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隨着我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改進,課程資源的開發及利用的問題逐漸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無論是國家課程的改革實施,還是各個地方課程和其校本課程的建設,都應充分發揮當地課程的地域資源優勢,從自身生活中所能見到的造型為基礎,延伸到新的表現樣式,為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多樣化發展服務。

2.2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

以中華茶藝為例,可對傳統茶室的擺設、中式點心等相關知識進行學習、研究,增加學生日常的生活體驗。運用生活中可見的紙張、陶土等綜合材料製作富有中華特色的藝術品擺設,也是增加學生生活體驗的有效途徑之一。

2.3運用新媒體使學生多方感受傳統文化

將傳統知識文字、語言形式中的信息進行視覺化的轉化,比如可以用用動畫或繪畫的形式展現出我國古代詩歌情節或經典小説中的人物形象。從中國傳統建築、民間特色美術、民間傳統節目等與我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詞彙中選取的印象中出發,讓學生在語言世界和視覺世界之間往返,運用新媒體使學生多方感受傳統文化。

2.4中國特有民族元素通過提煉與設計融合於現實生活中

怎樣通過美術教育去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已經頻繁的出現在各種課程研究和理論研究以及教研工作者的調研和科研中,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我國傳統文化這個文化精華基礎是創新的關鍵。根據“中國傳統元素”中其音、形、色、意等特點,將傳統文化中具有典型而又象徵性的元素提煉出來,再通過與現代的藝術以及新事物相結合進行二次加工,使其煥發出新動力,並將這樣的課程活動內容深植於現實生活中。[4]

3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課程開發與設計

案例設計《彩墨遊戲》:教學對象:3年級的學生教學材料:宣紙(生宣)、毛筆、墨汁、調色盤、筆洗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通過教師的講解示範,學生可以認識筆、墨、紙、硯文房四寶等,瞭解畫一幅水墨畫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感受筆、墨、紙的特性;學習如何控制筆的水分以及執筆技巧,並掌握正確的用筆方法和用墨方法。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宣紙上用水墨繪畫,體驗基本的墨色變化,學生能自己調出不同層次的墨色。嘗試遊戲性的國畫練習。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宣紙上感受水墨滴染的樂趣,在欣賞大師以及學生優秀範作中培養學生對水墨畫學習的興趣,通過學習本課增強提高對中國水墨的學習興趣,並熱愛上中國的傳統美術。教學過程:引導學生以水墨塗鴉的方式感受水墨相融,展現出基本的墨色變化效果圖,並配以知識講解。本課分為四個環節,一是初體驗。

通過展示出兩張不同風格的線條畫去引導學生觀察並比較不同的效果,從而引申到作畫的材料上。展示水墨畫的作畫工具、材料,讓學生感受在普通紙張上的繪畫效果與在宣紙上作畫的不同效果。二是欣賞優秀的水墨畫。播放著名畫家吳冠中教授的作品《周莊》、《江南水鄉》等,啟發學生感受墨色以及其筆法的豐富變化,發散學生思維。三是深入探究。詳細介紹畫畫的筆法以及用墨方法。學生畫出不同層次的墨點,進行點線面的練習;運用不同的筆鋒描繪出不同形狀、流向的線條,探究並感受不同的水墨表現力法。讓學生體驗水墨與宣紙相遇後呈現出的國畫獨有的韻味以及美感。四是學生通過前幾環節的練習所獲得的知識,在宣紙上自由大膽的體驗水墨,鼓勵學生去自由組合點線面形,創作出作品。

4對以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核心的美術教育的展望

燦爛輝煌的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夏文明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經過不斷髮展演變、經歷了無數次的沉澱所留給我們後輩的寶貴財富,凝聚了無數的先人、前輩們的智慧,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是一個個的文化傳承者,文化的傳承是我們不可推諉的責任。在大數據時代,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在這個全球化時代,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核心的美術教育改革更是時代的需求。傳統美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以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核心的美術教育的發展刻不容緩。所以要發展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核心的美術教育,首先需要從事美術教育的老師學者們在其各自的教學科研以及調研的工作中承擔起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並將其發揚光大的使命,雖然從現狀來看,我們任重而道遠,但作為美術教育中的一員,我們應當腳踏實地,勇於承擔起責任,將眼光放長遠,紮實的去調查、去研究。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四

摘要:當今世界,國際局勢似乎也變得甚為微妙,有點“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態勢。總體來看,國際上以美、日、俄、中和歐洲諸國為主軸,在歷史和國際競爭的舞台上,任何兩國都在為自己的利益進行着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角逐與對壘。。“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繼續發展。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盪,將是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局勢的基本態勢。

關鍵字:和平與發展經濟全球化 世界多極化

一、和平中謀求發展

在和平穩定中謀求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的頭等大事。世界經濟生活日益國際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繫日益加深。生產佈局,投資走向,金融往來,科技開發,人才培養,乃至環境保護,都跨越了國界。世界貿易的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業滲透,經濟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速度加快。這樣一種全球經濟的發展肯定不能長久地建立在少數國家發達、多數國家落後的基礎上。世界經濟需要新的動力,世界市場需要新的補充。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盛,是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希望所在。

佔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它們的落後和貧困,主要是歷史上殖民主義統治以及現實的不公正、不合理國際經濟秩序造成的。現在,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順應世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從本國國情出發,已經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事實證明,只有走這樣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這一潮流在新的世紀中將會更加壯大。在我看來,如果説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國際局勢演變的一大特徵,那麼它們在經濟上的騰飛則將是二十一世紀世界新格局的一個重要標誌。發展中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數十億人民徹底擺脱貧困的桎梏,將為各國提供巨大的貿易和投資機會,為新興科技和產業開闢廣闊的市場,給全球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發展階段。同時,發展中國家的興盛,還將為多極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為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條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旺發達,將是對人類社會進步重大貢獻。

二、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經濟特徵。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技術創新、知識應用、貿易投資和金融活動日益國際化,各國經濟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於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優化配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脱離世界經濟而孤立地發展。如能加以正確引導和駕馭,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各國各地區加強經濟技術合作,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社會的穩定。

現在,經濟全球化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它們經濟科技實力雄厚,掌握着國際經貿組織以及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權,在全球化中獲益最大,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不利的地位。西方發達國家,通過跨國公司和受它們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加緊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滲透和擴張,在全世界爭奪資源和市場,同時極力推行它們的發展模式、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企圖通過經濟全球化實現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這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國家安全面臨着嚴峻挑戰和威脅。目前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導致南北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一些經濟技術條件比較差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着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危險。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現金融震盪,就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造成強烈衝擊。經濟全球化不僅加劇着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市場和資源方面的競爭,也加劇着一些國家內部的貧富矛盾,引發社會衝突。總之,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長期安寧的。經濟全球化趨勢要求各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但各國在擴大開放時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注重提高防範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國家和地區發生經濟危機,不僅發展中國家會深受其害,發達國家也難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國際社會的所有成員應本着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共同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因而勢必繼續加大窮國與富國的發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於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

三、世界多極化

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這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地區範圍,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領域,多極化趨勢都在加速發展。極少數大國或大國集團壟斷世界事務、支配其他國家命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大國關係不斷調整,多個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地位上升,成為國際舞台上不容輕視的一支重要力量。各類區域性組織日趨活躍,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世界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儘管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這種趨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對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着“冷戰”的結束,和平力量進一步增強。要相互尊重與平等互利,要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衝突,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有利於世界和平與安全。這種多極化格局,不同於歷史上大國爭霸、瓜分勢力範圍的局面。各國應是獨立自主的,各國的相互合作及各種形式的夥伴關係,不應針對第三方。大國對於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負有重要責任,大國應該尊重小國,強國應該扶持弱國,富國應該幫助窮國。

四、國際形勢變化趨勢對我國的影響

對我國來説,對當前國際形勢進行評估,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認識國際環境對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影響。這既涉及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也涉及到對當今世界長遠變化大勢中一些深層問題的認識。 首先,從總體上看,當前國際形勢對我國仍是機遇大於挑戰,有利於我國繼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特徵、世界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給我國發展提供的巨大動力和機遇,是長期性、可持續的。只要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這些機遇就會繼續促進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其次,當前國際矛盾的特點、世界戰略格局的調整方向、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趨勢、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僅沒有弱化而且正在強化國家主權在國際關係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義。要在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保持和爭取比較有利的地位,對於國家主權在國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礎價值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要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矛盾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必須堅持和倡導在相互尊重主權的前提下,積極尋求存異基礎上的求同,多元基礎上的共識,共贏基礎上的合作。

再次,對中國保持和利用重要戰略機遇期構成的不利影響呈增大趨勢,已成為中國在本世紀國家安全面臨的最大隱患。涉台外交在維護中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對“”分裂勢力在兩岸關係中製造種種突發性事件的任務與日俱增。美軍積極調整在亞太的軍事部署雖然是為其全球戰略服務的,但客觀上使中國問題的環境更加複雜。面對挑戰,中國必須不斷髮展自己,提高包括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使我軍建設更加適應未來戰爭的要求。

最後,世界經濟保持繁榮、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加大了對世界各種資源的需求,同時也促使世界經濟利益分配格局調整加快,有關國家之間為爭奪資源和市場、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磨擦增多。這使中國在未來的發展和開放過程中面臨更多的壓力,也對中國繼續參與國際競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需要在自身經濟增長方式和對外合作方式等方面進一步開拓進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大旗,積極應對這些問題,處理好維護中國自身利益與促進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之間的關係。

形勢與政策論文參考 篇五

《“中國夢”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摘要】“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需要所有中國人共同奮鬥去實現。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我們當前面臨的新任務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並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新目標和新任務,構築了我們新形勢下的一個偉大夢想,即“中國夢”。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關鍵性羣體的當代大學生,他們具有蓬勃的朝氣和豐富的知識,應該承擔也能夠承擔起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歷史責任。本文分析了“中國夢”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關鍵詞】中國夢;激勵;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成才

1“中國夢”概述

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明確指出,每一個人都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所謂“中國夢”就是指要實現中華民族在近代史以來的偉大復興,它凝聚了中國世世代代人的深切期望,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發展利益,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他還指出,要實現新形勢下的“中國夢”,就需要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奮鬥。

“中國夢”離不開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提升指標的,它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實力特徵。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因此,黨的繪製了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就是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進一步擴大,步入到創新型國家行列中去。

黨的提出的“中國夢”反映了大家要維護好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從最大程度上提升全社會的幸福指數。作為新時期的幸福指數,它是物質因素與非物質因素的綜合體,主要是要全面提升當今社會和諧的水平與質量,要堅持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的發展要求。

2“中國夢”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2.1幫助大學生培養團結一致,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

作為具有豐富想象力和強烈好奇心的年輕一代來説,當代大學生有着非常好的時代發展條件,他們接觸了多元化的文化,體會到了經濟發展帶來的偉大成果。但是,當前又是一個充滿着多重危機的時代,社會在經濟發展的條件下,逐漸出現了各種浮躁的不良心態。這些容易導致空談大話的出現。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這種習氣,腳踏實地地團結在以同志為首的新一代黨中央周圍,實幹苦幹。事實上,要想順利實現“中國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且也要付出更多的艱苦奮鬥。作為年輕一代的代表羣體,當代大學生有必要也有義務肩負起這個歷史重任,要在“中國夢”指引之下,埋頭苦幹,努力奮鬥,不要只喊口號不付諸實際行動。只有實幹才能真正興邦。當代大學生必須在享受到物質成果的同時,避免和防範各種不良思想的誤導,要大力弘揚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精神道德,求真務實,腳踏實地地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當代大學生在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的時候,必須努力克服各種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以自己的真才實學,埋頭大膽地創新實幹。事實上,就明確提出務實的實幹精神,認為要進一步健全各種機制,尤其是樹立起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進一步賦予“中國夢”豐富的內涵,進一步凝聚團結奮鬥的強大合力,進一步培育攻堅克難的頑強鬥志,從而讓當代大學生在實幹創新中克服多重困難而走向“中國夢”的燦爛大道。

2.2幫助大學生培養科學求真,人文並重的學術精神

當代大學生有着豐富的人生價值,他們的命運與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他們不再是簡單的年輕一代,而是肩負着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的年輕一代。但是,他們又享受到了物質極大豐富帶來的偉大成就,容易受到不同思潮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指導當代大學生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堅定不移地擁護中國共產黨,要深信不疑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奮鬥。因此,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當代大學生必須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要在為個人努力奮鬥的過程中,綜合考慮到集體價值的實現。這就需要當代大學生不僅要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要弘揚一個國家和民族優秀的人文精神。僅僅有先進的科學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它必須輔之以嚴謹的科學精神和高尚的人文精神。要提高綜合素養,努力做到科學知識方面求真、人文修養方面求善求美。具體來説,科學精神方面應該具有嚴密性、精確性、客觀性和普遍性,而人文精神方面則是要以人為本,尊重並重視人的價值實現和個性化需求。事實上,有一部分人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互對立。這種觀念有失偏頗。我們應該讓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融合成一種理性主義,讓當代大學生成為具備科學素養和人文修養的新一代全面發展的新人。我們只有把科學素養與人文修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教育當代大學生,才是一種新時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才是一種完美的教育方式,要通過此種方式讓當代大學生具備完整意義上的人生價值觀。這是解決當前很多大學生人文素養不高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2.3幫助大學生培養培養尊重個性,協調發展的團隊精神

為了實現“中國夢”,當代大學生還必須充分挖掘出自己的個性化特徵。如果盲目隨波逐流,掩蓋自己的個性化需求,顯然是與新時期的發展要求相悖的。因此,當代大學生必須注重個性發展,推崇各種創新意識和創新活動,從而努力成為一個集“知識、能力、人格”於一身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新時期大學生。這就是説,當代大學生在充分發揮出集體力量的同時,也要尋求自身個性化發展,進行自我建構,滿足“教育終身化”和“學習個性化”的時代要求,重視在個性化中實現創新發展,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當然,這種創新意識和創新技能也必須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來實現。當代大學生必須從校園裏走出來,走向社會各個角落,要有獨立的人格、高尚的品位、創新的意識,要留意生活、關心社會、注意時事,在社會實踐中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不僅要學好各種需要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能夠在必要時肩負起一定的責任。這就是説,當代大學生必須學會自我改變,主動吸收各種優良的社會風氣,啟發自己的心智,培養自己的道德修養,發展知識和智慧,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從而構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良性互動局面,進而使自己真正擔負起屬於他們應該承擔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當代大學生應該是有志的一代新人,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我們時代的真正主人。我們要讓他們成為有知識、有文化、有覺悟、有志向、有抱負的人才,能夠把個人利益與民族國家利益結合起來,平衡好三方之間的關係,在充分享受應有的權利同時,履行好自己的義務,把權利與義務很好地統一起來,從而真正實現“中國夢”。

3結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是指引中國走向富強、人民走向幸福的成功之路,當然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作為當代大學生,只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信心,才會對“中國夢”充滿信心。所以,作為當代大學生一定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看清方向,才能把自己的人生價值與中華民族的價值有機統一起來,向着“中國夢”奮勇前行,在“中國夢”的實現中實現自己的夢想。

【參考文獻】

[1]趙學軍。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與成材目標[J]。河南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01)。

[2]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中國夢[N]。經濟日報,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