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人文醫學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42K

人文醫學論文多篇

人文醫學論文 篇一

1.1未接觸臨牀的理論學習階段設置課程

以臨牀醫學專業五年制學生為例,在第七學期也就是大四的第一學期設置的“醫患溝通與技巧”課程內容豐富,包括介紹醫學標準、解讀醫療法規、講述醫患溝通和技巧、學習醫患糾紛處理的基本方法、瞭解問診、交代病情和術前談話的過程等。從一方面而言,這些內容的確是學生未來臨牀實踐時需要了解的知識,對於學生進入臨牀實踐開啟了一扇門。但從另一方面而言,由於大四期間仍主要採取理論學習方式,學生在聽講時尚未進入臨牀,對真實的醫療環境缺乏足夠的認識,更缺乏醫患溝通的實操;而課堂上的授課內容又多數來源於臨牀實踐,因此學生在聽課時對所講述的可能並不熟悉,這樣的理論授課效果可能在未來的臨牀實踐中不能得到有效的體現和反饋。

1.2臨牀實習階段未設置課程

臨牀醫學專業五年制學生在第期開始進入生產實習階段,此階段學生真正開始與患者的“第一次密切接觸”,儘管學生們在醫護衞技等方面只是跟隨臨牀老師們有初步的認識,但可以在每日的臨牀實踐中與患者有全方位和充分的接觸,體會醫患溝通的全過程。但是這一階段沒有相應的課程對學生們進行鍼對性的引導。

2根據臨牀實踐時間同步培養人文醫學素質並評估

2.1臨牀實習期間培訓人文醫學執業技能

學生進入了臨牀實習階段就意味着進入醫患溝通的實操階段,在這個階段亟需不斷地醫患溝通培訓與指導,因此在大四講授“醫德修養與醫患溝通”課程的基礎上,如果在臨牀醫學專業五年制學生生產實習階段引入醫患溝通課程,使其在實踐過程中能夠應用所學的醫患溝通技巧與知識,積累從書本上難以獲得的臨牀經驗,對於規範醫師職業道德,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臨牀實習階段引入的醫患溝通課程內容應該有別於大四期間的“醫德修養與醫患溝通”課程,是以“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訓為主體的醫患溝通課程。應該選擇經過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訓及師資培訓的老師進行帶教。在學生進入生產實習後,可以由輔導員隨時收集學生在臨牀中碰到的醫患溝通實例等,收集案例後由輔導員統一交給授課及培訓老師,生產實習滿1個月時,由定期授課及培訓老師在“實習生小講座”時間進行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訓、醫患溝通案例解析和點評。培訓老師將通過多種形式如門診、病房、社區的社會調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門診和牀邊教學等對學生進行系統培訓。

2.2引入人文醫學素質評估體系

鑑於培訓和提高醫患溝通技能對於改善醫患關係的重要性,醫學教育者十分重視對醫學生溝通能力的評估。美國醫學研究生教育鑑定委員會總結了醫學生所應具備的六個方面的素質,溝通能力即為其中之一;美國國家醫學考試也要求在客觀標準臨牀考試中增加對學生訪談和溝通能力的考核。此外,美國醫師執照考試、住院醫生和職業醫生資格鑑定考試也將溝通能力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生產實習之前、生產實習第3個月、生產實習第6個月及生產實習結束時採用SEGUE量表可以評價學生自我感知的態度、面談技能、交流技能、告之壞消息等溝通能力的基線情況以及經過培訓後的變化情況,既有助於學生學習,有利於老師評價教學效果。

3結語

綜上所述,在臨牀醫學院生產實習階段引入以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訓為主體的醫患溝通課程,從學生生產實習階段醫患溝通實踐問題出發,給予有針對性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訓,學生再將所學技能用於生產實習下一階段的醫患溝通實踐,多次循環,不斷提升學生的醫患溝通技能和人文醫學素質,減少醫療糾紛,促進醫患和諧溝通。

人文醫學論文 篇二

1.1人性的內涵與教育在人性發展中的作用

所謂人性,一是指人的性格;二是指人的屬性。前者指人對人、物、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出的心理特點;後者指人所具有的性質和本性。關於人的性質或本性,古今中外眾説紛紜。一曰性善,認為人有惻隱、羞惡、辭讓和是非之心;二曰性惡,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如自私、貪婪、欺詐和殘暴等;三曰無善惡,人既不性善也不性惡,人性是可塑的,是後天培養的,通過教育可以使人向善;四曰或善或惡,認為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即世上既沒有絕對善的人,也沒有絕對惡的人,而是善惡、是非兼具,但人通過修身可以去惡興善。事實上,人是社會中的人,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只是人性變化的前提或基礎,不管人性善、性惡,但抑惡揚善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也正是對善的追求,人類才能得以繁衍、發展和進步。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教育場域中,即便承認上述人性假設,教育也不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在本質上是追求善的,性善論者主張通過教育發展人性,性惡論者主張通過教育改造人性,性無惡善論者主張通過教育塑造人性,性既善又惡論者主張通過教育抑惡揚善。不管他們對人性持有怎樣的觀點,但都認為教育對人性有重要影響。從教育的本質看,其要義為“善”的影響,或使人向善。[2]應從生成論的人性假設出發,張揚人性中的善,使人性中的善從潛在狀態轉變為現實;抑制人性中的惡,把人的惡性矯正到理想的善行上來,引導人的善性自覺,這是教育亙古不變的使命。我國古語“苟不教,性乃遷”,明確地指出了教育在提升人性中的巨大作用。西方近現代教育也有類似的思想,如,康德深刻指出,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人,人是教育的產物。盧梭也指出,植物的形成由於栽培,人的形成由於教育。[3]從上述論説我們可以斷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人善性的生成,成就人的“圓滿人性”。

1.2醫學人性與醫學人文教育

醫學是以人為研究對象,醫生是最富有人性的職業。醫學人性是人性中的善在醫學領域的表現,具體來説,它是指按照人性的要求,認識、理解、關愛人,從人的自然本能方面維護人的生命健康,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在社會關係方面公正、平等地給人以關愛;從人的精神方面尊重人的生命價值,為人施以終極關懷。我國傳統醫學將醫術稱之為“仁術”,醫生被譽為“仁愛之士”,強調醫生對病人要有仁愛之心、仁慈之心、仁義之心的仁者情懷;要求不僅要竭力為病人尋求治療和緩解病痛的措施與方法,更要以同情、慰籍、關愛等態度和行為方式給予病人情感關照。正如大醫孫思邈所言:“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悲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就是對醫學人性的精闢詮釋。前已述及,教育對塑造人性有巨大作用,然而,教育又有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野,二者在人性教化中的作用卻是不同的。科學的功能在於探尋自然規律、發現客觀真理,科學教育使人達理、求真、重利,它雖能給人帶來實在的物質利益,卻忽視人的精神。而人文的主要作用在於關注心靈、陶冶情懷,人文教育使人通情、求善、尚美,它雖能豐富人的精神生活,但不能給人帶來實在的物質利益。正是由於科學的實用和人文的虛空,科學壓倒了人文。長期以來,醫學界也出現了“技術至善論”,高等醫學教育也遭到技術主義的深度控制,出現了“工具理性”壓倒“價值理性”。醫學教育更多地關注先進診療技術的傳授,忽視人的精神理念與個性的培養。於是,人的醫學變成了病的醫學,醫學教育變成了針對病的職業技能訓練。事實已經表明,忽視了醫學所藴涵的價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必然造成醫生人文精神的式微和人性的淡漠。當下醫學技術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人們對醫學進步的迴應卻是“做的越好感受越壞”———專科化消解人的整體性,技術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場化漠視人的情感。殊不知,醫務“不僅僅是一項專業性工作,還充滿了對社會的理解、對人性的認識、對人尊嚴的尊重和對人生活目的的終極關懷”。[4]如果醫學技術不以人文精神為其進行價值定向,它不僅不能造福於人類,甚至會給人類帶來災難。這就要求高等醫學教育不僅應重視學會“如何做事”的醫學專業教育,也應該注重學會“如何做人”的醫學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人性的教育,它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旨趣,以人的心性完善為最高目標。[4]它通過對醫學生人文知識的傳授、人文精神的薰染與浸潤和人文情懷的培育,對醫學生的態度、觀念、精神進行教化,對醫學生的行為進行歸訓,塑造和提升醫學人性,造就全面發展的人。因此,高等醫學教育應該一隻眼盯着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向醫學生傳授醫學科學知識和先進診療技術;另一隻眼關注醫學活動中的正義、公正、義務、美德、仁慈、責任、同情等,培育醫學生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性的感知、對痛苦的傾聽與理解、對病人權利的尊重和對社會的責任,用醫學人文教育消解醫學過度的科學主義和功利主義,抵禦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遮蔽與侵害,重建醫學科學與醫學人文之間的平衡。為此,《全球醫學教育基本要求》明確提出,要通過醫學人文教育培養醫學生的“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通過“醫學知識、臨牀技能”和“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為”的協調發展,使得“專家”不只是流於“專技”,而由“專技進乎道”,重塑醫學的德性與靈魂。

2醫學人文教育的進路:以醫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資源

如上所論,提升醫學人性需要醫學人文教育,通過醫學人文教育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精神,重建醫學生內心崇高的生命意識和道德法則,使他們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交融、醫術與醫德並進,這既是醫學教育本質屬性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醫學目的的必要條件。在這一點上,目前高等醫學教育界已經基本達成共識,但如何通過醫學人文教育全面發展醫學人性、提升醫學的人性自覺,還有許多問題亟待探索和深入研究。為了避免目前醫學人文教育邊緣化和外在化的傾向,醫學人文教育應深入醫學、置身醫學,與醫學融為一體,使醫學人文教育真正成為醫學的人文教育,這樣的人文教育將不再是附加於醫學的,而是醫學自己的。

2.1以醫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課程,使醫學生的醫技充滿人性關懷

醫學不僅是關乎人的科學,也是一項社會事業。這就決定醫學人文不僅涉及人文學科,也包括社會科學,這些學科對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無疑都具有重要價值,但醫學專業的學制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既掌握精湛的醫學技術,又提升醫學人文素養。筆者認為,以醫學為核心對上述人文社科學科知識進行重組、整合,是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如台北醫學院開設“醫學與藝術”課程,包括:“美”的概念在中西方美學思想發展史中的邏輯概念,美學範疇系統中之“美”“醜”“崇高”“悲劇”及“喜劇”,藝術、音樂、文學創作與醫學的關係,天才之悲劇,莎士比亞作品內的醫學,紅樓夢裏的疾病及影響,三寸金蓮———從婦女的足痛到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屈原創作的源泉———抑鬱症,曹操的頭痛與他的性格,李白之死,杜甫的創作心理,貝多芬的耳聾,嚴復的氣喘病與返本復古,宏通的心靈世界等共16講[5]。試圖以醫學為主線,用倫理、歷史、社會、文學、藝術等方法探尋人性的本質、生命的價值和人性的崇高,涵育醫學生的人文精神。又如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等,以病人和社會為主線,將醫學倫理、衞生政策、醫患溝通、行為醫學、預防醫學、文化多樣性等內容整合起來,開設“醫生、病人與社會”跨學科課程,其目標在於發展同病人相關的技能,並在醫療實踐中同病人建立良好的關係。[6]這種打破原學科體系的課程設置,有利於醫學生利用多門學科的方法、概念審視所學專業,達到開闊視野,培養綜合能力的作用。鑑於許多高等醫學院校人文教育師資等教育資源較為缺乏,開設這樣高度綜合的課程有較大的難度,可開設適度交叉、綜合的課程,如,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心理學、衞生法學、醫學文學等。通過上述課程的學習、討論,使醫學生了解生命、死亡,健康、疾病,快樂、疼痛,治療、康復之於人類社會的意義,理解醫學和衞生保健之於人類社會的價值和道德責任,從而激發他們珍視生命、關愛病人、維護尊嚴的人文情懷,喚起他們對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的執守,形成惠民濟世、兼善天下道德人格。

2.2充分挖掘醫學內涵的人文元素,“以醫載道”,使醫學生醫術與醫德共生共進

醫學人文教育不能僅僅通過醫學人文課程教學,還應融入醫學教育全過程。事實上,醫學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過程以及影響因素,通過預防與治療,保障和促進人身心健康的一門科學,它不僅僅是科學,更是人學,[7]醫學科學本身也內藴着豐富的人文精神。可是,長期的醫學專業教學只重視專業知識傳授,只管完成技術任務,卻缺少對生命價值、倫理道德、社會責任等人文精神的培養,使醫學專業教育成為“沒有目的的手段”[8]。因此,醫學專業課教師要清楚認識到專業教學不僅僅是傳授醫療技術,更是育人,在醫學專業教學中充分挖掘課程中內藴的人文因素,自覺地以滲透的方式進行醫學人文教育,在病例的分析中滲透醫學倫理判斷,將人文精神教育融匯於醫學專業教學之中,使醫學生人文精神與醫學專業知識同步提升。臨牀實習階段不僅是醫學生掌握基本醫療技能的階段,更是培養他們應有的職業態度、精神和行為的重要時期。因此,臨牀醫生在臨牀實習教學中,不僅要從問診、診斷、治療等環節,也要從育人角度出發,以自己的切身體會教育學生成為好醫生應具備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讓醫學生通過臨牀見習、實習所接觸的典型病例,如治病救人與醫院效益、延續生命與生命質量、遺傳與優生、醫患關係等,從道德、倫理、社會、經濟、法律等不同角度去討論、分析,使他們對面臨的醫療難題進行一系列的道德思考,提高他們的道德選擇能力和道德境界,使他們在臨牀實習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專業技能、學會了處理醫患關係的方法,還增強道德感、責任感與使命感,在更高層面上理解、踐行行醫之道。

人文醫學論文 篇三

作者:江澤琴,王開祥,張桂禎,周厚永

【關鍵詞】 醫學論文;參考文獻; 規範化

參考文獻是指為撰寫或編輯論文和論着而引用的有關圖書資料,它不僅反映出稿件真實的科學依據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嚴肅態度以及向讀者提供文中有關資料的出處,也反映出作者對本課題的歷史與現狀的研究程度,為論文審閲者、編者和讀者評估論文的價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觀依據。根據GB/T 7714-2005《文後參考文獻着錄規則》[1](以下簡稱規則)規定:在科技論文中,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過去)已發表的文獻中的觀點、數據和材料等,都要對它們在文中出現的地方予以標明,並在文末列出“參考文獻”表,因此醫學論文的參考文獻是論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論文的學術水平和期刊的整體質量。參考文獻的着錄應符合規則要求,作者必須認真對待,規範書寫,避免隨意性。筆者在編輯稿件過程中經常發現部分作者對參考文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或對着錄規則不夠熟悉,着錄存在着不完整、不規範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對醫學論文着錄參考文獻的作用、原則及文後參考文獻着錄的要求和格式等予以介紹,以期引起作者及編者的重視。

1 着錄參考文獻的作用

1. 1 反映論文作者的研究基礎、體現科學的傳承性 醫學技術以及醫學技術研究工作都有繼承性,現時的研究都是在過去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通常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繼續和發展;因此,着錄參考文獻體現了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反映了新的論文是文獻的昇華,供鑑文獻為論文中的新觀點、新論據提供出處和依據,體現科學的繼承性、連續性,論文的可靠性、先進性。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論文審閲者、編者和讀者評估論文的價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觀的科學依據。

1. 2 有利於知識產權的保護 着錄參考文獻能方便地把論文作者的成果與前人的成果區別開來。論文報道的研究成果雖然是論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闡述和論證過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觀點、方法、數據和其他資料,若對引用部分加以標註,則他人的成果將表示得十分清楚。這不僅表明了論文作者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而且也免除了抄襲、剽竊他人成果的嫌疑。

1. 3 有利於相關文獻的進一步檢索 讀者閲讀或查詢論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便於學習和研究,讀者如果對引用的內容感興趣或想進一步瞭解他人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則可藉助着錄的參考文獻,方便地檢索和查找有關圖書資料,以對該論文中的引文有更詳盡的瞭解。

1. 4 有利於節省論文篇幅 作者在論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內容,凡已有文獻所載者不必詳述,只在相應之處註明見何文獻即可。這不僅精練了語言,節省了篇幅,提高了信息密度,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資料堆積,使論文容易達到篇幅短、內容精的要求。

1. 5 有利於期刊評價和人才評估 目前,確定期刊學術水平與價值的依據之一就是其所發論文的被轉載、引用和索引率。一篇論文或一份期刊經常被其他文獻所引用,説明該論文或期刊所闡述或登載的研究成果在該相關領域有創新、有發展,從而具備一定的學術水平而獲得同行的認可,具有一定的影響。該期刊所載論文被引用的頻次越多,其影響面也就越大。因此,參考文獻具有評價期刊質量的功能。例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對國內核心期刊的認定,就把被引量和影響因子作為篩選的兩個主要指標。另一方面,對某一相關領域內的核心期刊參考文獻作者被引用頻次進行統計分析,如其被引用頻次越高,則説明該作者在該領域的學術水平及權威性越高。可見,利用對被引文獻的統計分析結果可以客觀地評價人才[2]。

2 着錄參考文獻的原則

2. 1 只着錄最必要、最新的文獻 醫學論文着錄參考文獻時,文獻應是與論文相關的近年國內、外期刊論文為主(近3~ 5 年的文獻,綜述應有近2 年的最新文獻)。因為參考文獻越新,就越能反映該領域研究的最新動向和成果,從而使其科研選題更具前沿性;在近期文獻中,應以期刊為主,因為期刊的出版週期較短,更能反映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情況[2]。所着錄的文獻要精選,突出重點,並僅限於着錄作者親自閲讀過並在論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獻,而不能間接着錄他人文獻後着錄的參考文獻(即二次文獻)。同時,無特殊需要不必羅列眾所周知的教科書或某些陳舊史料。

2. 2 只着錄公開發表的文獻 醫學論文着錄的參考文獻必須是在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的正式出版物上發表過的文獻,包括期刊論文、醫學圖書、科研報告、會議論文、學位論文、技術標準等。未發表的論文及資料、譯文、文摘、轉載以及內部資料、非公開發行書刊的文章以及個人通訊,尤其是不宜公開的資料等,均不能作為參考文獻引用。

2. 3 採用規範化的着錄格式 醫學論文文中參考文獻的引用處以及文後參考文獻的着錄,應符合規則的標準格式,論文作者和期刊編者都應熟練掌握,並嚴格執行。

3 錄着參考文獻的格式

規則規定:科技期刊文後參考文獻表可以採用“順序編碼制”,也可以採用“着者- 出版年制”。 目前,我國大多數期刊採用“順序編碼制”,即在文後根據正文引用參考文獻的先後序號,按照主要責任者、題名項(題名、其他題名信息、文獻類型標誌)、版本項(初版省略)、出版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卷期號等)、起止頁碼的順序逐項着錄。

3.1 在正文內引用的標註格式 採用“順序編碼制”標註時,對引用的文獻,按其在論文中出現的先後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將序號置於方括號內,並視具體情況把序號作為上角標,或者作為語句的組成部分。以文獻第一次出現的前後次序,從1開始連續編序號;一篇文獻只有一個序號,即使某文獻在文中被多次引用,但在幾個引用處都要標註同一個序號;序號的位置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是對正文作解釋,方括號要使用比正文字號小,放在右上方(作為上角標);如果是作為句子的成分出現在正文之中,標註時文獻序號連同方括號的字號應與正文的字號相同,並作為正文的一部分來書寫(位置與正文平齊,不做為上角標),並在方括號前面加上“文獻”兩個字。引用了多篇文獻,標註時只用一個方括號,括號內列寫這幾篇文獻的序號:若幾個序號是連續的,只標註起、止序號,兩序號之間加半字線“-”號;若幾個序號不連續,各序號之間加逗號。

3. 2 文後參考文獻着錄格式 論文中的每篇參考文獻按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後次序列表於文後,文獻着錄應準確,各個項目的次序和着錄符號應符合規定。以“參考文獻”左頂格或居中排作為標識;參考文獻的序號左頂格,並用數字加方括號表示,如[1],[2],…,以與正文中的指示序號格式一致。參考文獻的主要責任者是3位以內的全部着錄,超過3位時,只列前3位,之後加“等”字。每個責任者之間用“,”隔開,不必加“主編”“着”“編着”等表明責任的詞。着錄個人署名的參考文獻表,作者姓名一律採用姓前名後着錄法,外國人的名字部分可以縮寫,並省略縮寫點“·”。 每一參考文獻條目的最後均以“.”結束。期刊、專着、論文集中析出文獻、學位論文、電子文獻參考文獻條目的編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3. 2. 1 期刊 [序號] 主要責任者。題名[文獻類型標誌].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例如:周曉南。科技期刊編輯在新形勢下應具備的素質[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3):189-191.

3. 2. 2 專着[序號] 主要責任者。書名 [文獻類型標誌].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例如:劉國鈞。圖書館目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3. 2. 3 論文集中析出文獻[序號] 主要責任者。題名[文獻類型標誌].//編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例如:郭愛民。淺談提高圖書的綜合質量[C].// 王君仁。編輯出版文集。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3. 70-82.

3. 2. 4 學位論文 [序號] 主要責任者。題名 [文獻類型標誌].授予學位地:授予學位單位,出版年。

例如:劉東明。基於NET框架的繼電保護設備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08.

3. 2. 5 電子文獻 [序號] 作者。題名[EB/OL].(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網址。

例如:王明亮。關於中國學術期刊標準化數據庫系統工程的進展[EB/OL].(1998-08-16).[1998-10-04].

參考文獻是撰寫醫學科技論文的重要依據資料,規範着錄對提高論文的學術水平和期刊的整體質量,方便讀者參閲和擴展分析以及信息的準確存儲、檢索和交流等都具有積極意義。論文作者和期刊編者都應高度重視,熟練掌握,並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執行。

人文醫學論文 篇四

1.基礎較差

在中學階段學習中,學生雖經歷了無數次寫作訓練,但部分學生“重理輕文”,始終對寫作不感興趣,不愛寫、不會寫,甚至厭惡寫。所以,學生的語言能力就沒有過關,讀書不成句,寫作體裁不分,缺乏語言組織能力,條理不清,文義顛倒,詞不達意,錯字連篇,標點亂用。

2.心態浮躁

隨着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的影響,人心浮躁,閲讀日益市場化、快餐化、平面化,社會語言環境對大學生提升漢語表達水平的不利因素越來越多。很多學生缺乏語言規範意識,誤將一些不倫不類的垃圾語言視為時尚,樂此不疲,形成閲讀、寫作、文化鑑賞水準下降的惡性循環。

3.缺乏引導

個別專業雖然開設大學語文課,在教學方法方面只以講授為主,教法呆板,學生大多無興趣可言,缺乏寫作引導,學生無須寫,教師無須改,絕大多數學生缺乏外在動力。

4.認識缺失

從學校領導到任課教師,對大學生的寫作能力缺失問題沒有足夠的重視,缺乏全面認識,致使高職院校語文和寫作教學形成大面積空白,尤其是醫學院校,學生面臨繁重的專業課程,無暇顧及其他課程,醫學應用寫作教學就更無法開展。

二、提高大學生寫作能力的對策

1.切實提高認識

高校寫作教學正面臨許多困境,只重視學生專業課教學,對大學語文或寫作課程能不開設的就不開設,不得不開設的只列入考查課或選修課。而高職高專院校全面強調學制短、專業課程重、教學的實用性強等,更把寫作能力的培養拋在一邊,不僅不安排課堂教學,甚至連選修也無緣進入,這不能不説是大學生寫作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2.建立大寫作理念

大學是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後一站,不管哪個學科,在社會運用中都涉及寫作問題。如果各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語言規範、書寫規範,層次清晰,內在邏輯性強,並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提高語言和書面表達能力,在批閲學生作業、筆記、論文、考卷、調查報告時,都能從規範的寫作意識方面去要求,形成一種齊抓共管的局面,那麼學生整體的寫作素質會有極大的提高。

3.多渠道搭建寫作平台

寫作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高校要積極構建多樣化的校內外寫作實踐平台,將寫作與生活和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通過校內外各種文化和社會活動的開展,為學生提供鍛鍊寫作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寫作興趣,培養其寫作能力。

4.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現代醫學模式中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交叉融合的趨勢日益顯現,醫學是“仁學”也是“人學”,醫學中的藝術性、道德性日益增強,這必然要求未來傑出的醫務人才,不僅具備精湛的醫療技術,而且具備醫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儲備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藴。

5.結合專業特點培養應用寫作能力

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開設了通用應用文寫作課,還沒有開設醫學應用文寫作課。醫學應用文寫作是應用文寫作的分支,不僅是對寫作“基本功”的檢驗,也是對專業知識、綜合知識全面運用的檢驗。根據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專科層次的實際情況,採取合理的培養方式,穩步推進醫學論文寫作教學勢在必行。首先,在課程設置上把醫學寫作教學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一年級開設選修課,重點講授醫學寫作史、科研設計等相關內容,到閲覽室參閲醫學雜誌,到學校《國醫論壇》編輯部見習,對寫作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第二階段,在二年級開設必修課,講授論文的選題、不同題材論文寫作格式、寫作重點等內容,並指導學生嘗試論文寫作,選取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修改、點評;第三階段,在實習過程進行臨牀寫作實踐。在有限的學時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掌握不同題材醫學論文的寫作格式、寫作技巧及寫作重點。其次,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不同類型的醫學論文雖然格式固定,但隨着醫學科學的發展,過去很多常用的診斷標準、數據單位都在發生變化,應注意及時補充新的醫學寫作內容。注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時進行,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嘗試不同題材的論文寫作,並選出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集體評判、修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次,對學科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醫學院校的學科分支較細,多數教師都有發表過醫學論文的經歷,聘請有經驗的教師開設培訓班對教師進行培訓,然後由這些教師在傳授本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結合本專業理論與臨牀實踐講解醫學論文寫作技巧,發揮專業課教師在論文寫作指導上的主導作用,在節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同時,使醫學生寫作能力有一個較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