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臨牀醫學論文(通用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2W

臨牀醫學論文(通用多篇)

臨牀醫學畢業論文 篇一

糖尿病腎病(diabetes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在糖尿病人羣中的發生率約為20%~40%。DN主要見於糖尿病病程較長、病情較重、長期高血糖以及伴有吸煙嗜好的男性病人。系統教育及治療糖尿病患者是科學規範地防治DN的可靠途徑。本研究針對在我院內分泌科住院確診的DN患者出院後進行社區護理干預,觀察對DN治療結果的影響。從而為糖尿病護理走進社區和家庭,使糖尿病護理與康復、預防結合提供合理化的模式。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年齡在50~75歲,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共8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5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和Mogensen糖尿病腎病分期標準,確診為糖尿病腎病微量白蛋白尿期。排除高血壓、酮症酸中毒、泌尿系感染、運動、急慢性腎炎、心力衰竭等其他可能引起蛋白尿增加的疾病。所有受試者均簽署參與該臨牀觀察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所有受試者住院期間均接受了本科系統的糖尿病健康知識教育,在飲食療法、運動療法、藥物療法、自我監測等幾方面進行詳細的指導並有書面內容。出院時,所有患者均表示已接受並掌握指導的內容。出院時隨機分為試驗組(社區護理干預組)及對照組。試驗組共45例受試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對照組共38例,男性25例、女性13例,兩組受試者性別構成比無差異。社區護理干預措施:

(1)出院後與患者電話聯繫進行隨訪,並指導患者與周圍DN患者建立聯繫互相幫助。

(2)發放病情追蹤卡,瞭解患者病情如何,提醒患者及時複診調節治療方案,給予針對性指導和幫助。

(3)建立隨訪病歷檔案。每月複查血糖及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lb/Cre)。對照組出院不給予任何護理干預。兩組受試者均隨訪6月。

1.3 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採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治療前後及組間比較採用配對t檢驗。

2 結果

社區護理干預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後比較FPG、2hPG、HbA1C 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社區護理干預組干預治療後UAlb/Cre顯著低於護理干預前,同時也顯著低於對照組(p<0.05)。

3 護理干預

3.1 認知教育

加強DN早期防治意識教育,讓患者充分認識早期防治的重要性。向患者講解DN的發生和發展情況,告知患者代謝控制不良的後果及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明顯減少微血管併發症如減少DN的發生等,使患者能做到積極預防,主動隨診。

3.2 飲食指導

飲食治療是所有糖尿病治療的基礎,合理的飲食可以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有效防治各種糖尿病急慢性併發症的發生。低蛋白飲食對所有DN的患者都有益,限制蛋白攝入可使增高的GFR下降,有助於延緩腎功能惡化。ADA建議對於腎功能正常的DN病人,飲食蛋白質為0.8g/(kg·d) ; 腎功能不全非透析期為0.6g/(kg·d)。指導患者做到飲食的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管理。

3.3 心理行為干預

糖尿病是身心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抑鬱等情緒障礙,容易導致血糖控制不良。積極主動與患者交談,引導患者傾訴內心的苦悶,針對不同心理問題給予心理指導,講解不良情緒對血糖的影響,指導患者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疾病,解除心理壓力,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並能積極配合治療。

3.4 指導患者堅持綜合治療

DN的治療是綜合性的,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是DN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研究已證實強化血糖控制能顯著減少糖尿病人發生微量清蛋白尿和臨牀DN的危險。同時長期有效的控制血壓可減慢GFR的下降速度和改善生存率,無論對早期或後期的DN都有良好作用。Steno-2研究發現控制血糖、血壓、血脂多種代謝紊亂後大量清蛋白尿的發生減少61%。

4 討論

DN已成為西方國家人羣中終末期腎衰竭的主要病因,是T1DM患者首位死亡原因,在T2DM患者死因中列在心、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疾病之後。DN一旦形成,其病變的發展很難逆轉,因而DN治療困難。但早期經過積極的干預治療,其自然病程會明顯延長,病情減輕,預後改善。“糖尿病護理指導”已成為糖尿病治療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它與患者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所以加強社區護理干預,提高患者認知程度,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可良好控制血糖,減少糖尿病併發症,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醫院內的健康教育對DN患者是遠遠不夠的,社區護理干預是護理工作的延續,及時給予患者恰當的指導和幫助能提高DN患者遵醫率,對控制DN病情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本試驗也發現,在出院後進行社區護理干預治療組的尿微量蛋白/肌酐改善顯著優於對照組(p<0.05)。本試驗除了讓患者學習和掌握糖尿病知識、認識DN的危害、改善代謝控制外,還注重心理社會方面的干預,給患者心理支持和人文關懷。在DN得到良好控制的同時,增加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提高患者滿意度,體現了護士的價值。

臨牀醫學論文 篇二

17年制醫學生普通外科階段性特點對循證醫學思維教學的需求

1.1現代醫學教育對醫學生要求更加全面化、系統化和現代化

7年制醫學生普通外科的教學設計是為了培養精英化、專業化的高端醫療人才,使其具有先進性、世界性、開放性的眼光和領袖氣質。國際醫學教育組織(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於20xx年制訂了“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inmedicaleducation,GMER),醫學畢業生的核心能力包括7個部分: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能力、醫學科學基礎知識能力、溝通技能能力、臨牀技能能力、羣體健康和衞生系統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批判思維和研究能力。這些能力“標準”針對醫學高等教育畢業生,對醫生職業所要求的核心要素,均作了全面和詳盡的規定[2]。如何在臨牀教學中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深刻了解臨牀教學特點,制訂切實高效的教學策略,是當前醫療教育改革的重點問題。

1.2當前臨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循證醫學思維的培養提出需求

隨着醫學規模的擴大、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成才要求的'提高,我們發現當前臨牀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加強循證醫學思維的培養,可以有效提高和改善臨牀醫療教學效果,不斷努力達到醫學改革現代化的要求。

1.2.1學生掌握知識程度與臨牀需求間的矛盾在不同教學階段,醫學生掌握知識程度不同,僅僅在課堂學習中,學習了醫學理論,缺乏實踐應用經驗。而在臨牀實踐中,需要臨牀醫生針對個體化患者,綜合考慮複雜臨牀問題,採取已有醫學成果,做出最佳的診治方案。在臨牀實踐初期的醫學生,由於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脱節,缺乏將醫學理論應用到醫療實踐中的橋樑,常見問題包括不能發現患者疾病的主要問題、難以選擇行之有效的診斷方法、無法評估和選擇現有的治療方法。在臨牀實踐中期的醫學生,常見問題包括過度依從上級醫師的醫療決策、缺乏求證精神和根據醫療結果修正反饋的學習態度。在臨牀實踐後期的醫學生,常見問題包括經驗性醫療行為的養成、發現臨牀新問題和探索新診治方法的能力的缺失。循證醫學思維的引入,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一種有力的工具。

1.2.2先進醫學理論要求和滯後的臨牀實踐訓練方法間的矛盾現代科技輔助技術推動醫學教學的改進,醫學教育發展日新月異,新的醫學理念和方法學不斷豐富醫學研究手段,現代醫學生的學習具有後發優勢,站在前人肩膀上,學習了最新醫學理論體系,但臨牀實踐訓練方法相對滯後。由於地區醫學發展不平衡、歷史原因造成的醫學臨牀教師教學意識和教學能力的差異,當前我國臨牀實踐中依然存在經驗式醫療思維,缺乏循證醫學意識和臨牀科研態度,難於引導學生進行醫學知識的深入學習和臨牀難題的科研探索。在臨牀教學中引入循證醫學思維的培養,有利於克服地區人員醫療水平的差異,幫助和改進建立先進的現代循證醫療臨牀診治思維體系[3-4]。

1.3普通外科臨牀分階段教學特點和循證醫學學習需求

在臨牀見習、臨牀實習、臨牀專科培養的不同臨牀學習階段,普通外科臨牀醫學教學具有不同的階段性特點。應當根據不同階段醫學生的教學特點,制訂循序漸進的階段性的臨牀教學中循證思維培養的計劃[5-6]。

1.3.1臨牀見習教學階段階段特點:從7年制醫學生4年級開始,進入臨牀見習期,這一階段最有利的條件就是直接接觸臨牀實踐,能夠進入普通外科病房、換藥室、急診室、手術室現場觀摩臨牀診治。較理論學習而言,這是質的變化。同時這一階段,學生普通外科知識的獲得還是以理論學習為主,因此,我們在該階段主要着力於外科基本理論、外科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學習訓練。在開展外科動物實驗課的基礎上,臨牀見習主要要求學生在外科臨牀一線的觀摩,要注意觀察外科醫生的基本操作技巧,將這些技巧同課本講解進行對照和揣摩。循證醫學學習需求:此階段學生思維活躍,興奮度高,求知慾和好奇心強,教學應當注重提高學生興趣。在此階段醫學科學基礎知識和臨牀技能學習中,應當注意學生循證醫學理論的掌握和模仿應用。

1.3.2臨牀實習教學階段階段特點:從7年制醫學生5年級開始,進入臨牀實習階段,醫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臨牀經驗,在臨牀手術時也可以親身進行一些基本操作,他們有非常強烈的動手慾望。在此階段,我們強調學生應當注意觀摩手術和術前術後處理,尤其是手術指徵、禁忌證、手術範圍、術後併發症及其處理等。循證醫學學習需求:此階段學生應當進行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倫理、臨牀診治思維、信息管理和溝通技能的全面學習實踐,應當注意培養學生應用循證醫學思維進行臨牀行為評估、醫患交流和診治思維訓練[7]。

1.3.3臨牀專科教學階段階段特點:在7年制醫學生6~7年級,是普通外科專科(研究生)學習階段。主要在臨牀一線學習實踐的同時,更加註重科研思維的訓練。這一階段醫學生需要完成普通外科專業畢業論文的設計開題、實施、論文書寫、答辯,獲得畢業證書。如何進行科學問題的提出、如何建立課題研究體系、如何開展臨牀課題和結果評估,是重視當代循證醫學主要研究的內容。循證醫學思維的培養是推動醫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重要動力。循證醫學學習需求:7年制醫學生6~7年級,普通外科專科研究生學習階段主要在臨牀一線學習實踐的同時,更加註重科研思維的訓練。這一階段醫學生需要應用循證醫學方法學完成普通外科專業畢業論文的設計開題、實施、論文書寫、答辯等醫學科研訓練[8]。

27年制醫學生普通外科臨牀階段性循證醫學教學計劃

7年制醫學生普通外科階段性教學中循證思維的培養,包括不同階段需要掌握的循證醫學知識範圍、循證思維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效果評價方法。循證醫學教學應當成為臨牀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2.1臨牀見習教學階段循證醫學教學計劃

2.1.1循證思維教學目標完成循證醫學理論課程的學習和循證臨牀診治的感性認識。

2.1.2循證醫學思維教學內容循證醫學基本理論,文獻檢索和評價,Meta系統評價。

2.1.3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採取的教學方法包括課堂多媒體教學、文獻為主(CBL)教學、問題為主(PBL)教學方法。進行臨牀循證診治的演示,培養學生循證醫學理論的掌握和模仿。

2.1.4教學效果評價方法問卷調查方法,循證醫學知識的普及率。

2.1.5臨牀教學實踐臨牀見習階段,針對此時醫學生剛剛直接接觸臨牀實踐,普通外科知識還是以理論學習,但是對臨牀實踐懷有極大興趣和好奇心。應當培養學生良好的循證醫學思維方法,在課堂教學、CBL教學、PBL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加強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的理解,在開始階段打下良好的臨牀思維基礎方法。如在進行經膽總管T管造影的操作中,不僅告訴學生基本操作步驟,同時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術後造影時間的選擇、造影劑的選擇、如何決定造影劑注入壓力、出現過敏併發症的原理和預防處理措施,並組織學生複習膽道壓力變化對肝臟功能的影響、過敏搶救的措施等醫學證據,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以及開發學生改善現有醫療措施的創新理念,讓學生從循證醫學的角度深入理解每一步的臨牀實踐操作,使學生從簡單的模仿,進入到自覺性的學習和探索研究的樂趣中去。

2.2臨牀實習教學階段循證醫學教學計劃

2.2.1循證思維教學目標掌握循證醫學方法學的臨牀實踐中的使用。

2.2.2循證醫學思維教學內容臨牀實踐中根據需要進行文獻檢索和評價,閲讀和新興Meta分析系統評價,循證指南的查找和使用,循證醫學證據在診治、醫患交流中的應用。

2.2.3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查房、教學病例討論、術前討論和專題學習討論。培養學生如何在臨牀實踐中發現問題、如何進行醫學證據的評價和檢索獲得證據方法與實踐操作。培養學生進行臨牀診治思維的訓練,教會學生如何進行Meta分析和循證研究評價方法,進行循證醫學證據的查找鑑別評價、在臨牀診治以及患者交流中運用。

2.2.4研究效果評價方法醫學生循證專題組織學習討論的內容和次數(臨牀指南和循證醫學問題討論)。

2.2.5臨牀教學實踐在臨牀實習階段,針對此階段醫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臨牀經驗,有着非常強烈的動手慾望,但是又缺乏操作經驗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應當培養學生良好的循證醫學實踐能力,在教學查房、病例討論教學、術前討論和手術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每一名患者的疾病和治療進行個體化分析,提出此類疾病的共性問題、當前患者的個性問題,制訂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並要求學生在實踐中觀察治療效果,印證和修訂治療方案。例如腹腔鏡廣泛應用於普通外科的臨牀實踐中並顯示出巨大的優勢,教學實踐中在學生體會了開腹手術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治療膽囊結石的不同病例的經驗後,進一步引導學生查詢比較不同手術方式的Meta分析和RCT實驗研究,深入理解一種治療方法在臨牀實踐中的地位、適應證的選擇、風險評估和預後處理,並對醫學科研方法進行初步的認識。

2.3臨牀專科教學階段循證醫學教學計劃

7年制醫學生6~7年級,普通外科專科研究生學習階段主要在臨牀一線學習實踐的同時,更加註重科研思維的訓練。這一階段醫學生需要完成普通外科專業畢業論文的設計開題、實施、論文書寫、答辯等醫學科研訓練。

2.3.1循證思維教學目標掌握循證醫學方法學在臨牀科研中的使用。

2.3.2循證醫學思維教學內容循證醫學在臨牀科研中應用,利用循證數據庫的文獻檢索和評價,Meta系統評價,循證指南,完成普通外科專業畢業論文的設計開題、實施、論文書寫、答辯等醫學科研訓練。

2.3.3教學方法的選擇小型專題課堂教學,證據分析講解;引導學生參加專業會議、開題報告、課題設計討論。在臨牀科研能力教學中進行循證醫學思維培養。

2.3.4研究效果評價方法醫學生書寫發表循證醫學相關Meta分析、綜述文章的內容和數量,開題和畢業論文循證醫學思維的應用比例。

2.3.5臨牀教學實踐在臨牀專科訓練階段,針對此階段醫學生外科專業畢業論文的畢業要求,應當培養醫學生應用循證醫學武器進行科學問題的提出、臨牀課題設計和初步的科研實踐。例如腹腔鏡膽道鏡聯合應用治療膽總管結石的實踐中,對於患者可以選擇T管引流或一期縫合兩種不同的處理措施。對於這一問題可以開展手術安全性和優越性比較的科學研究。首先是引導學生查詢對這一問題目前已有的證據,對證據進行評價和分析,有條件行Meta分析,當前研究是否依然存在沒有解決的問題。然後就沒有解決的問題提出科學性的設計方案,最後是在臨牀實踐過程中開展臨牀科學研究,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3分階段循證醫學教學在普通外科臨牀教學中的意義

通過分析現代醫學教育理念的更新發展和7年制臨牀教學階段性的實踐,在普通外科臨牀教學中,不同臨牀學習階段進行循證醫學思維的培養,在臨牀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①在臨牀醫學7年制教學過程中應用融入循證醫學思想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科學的、獨立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

②在臨牀醫學7年制教學過程培養循證醫學思想,可以有效達到現代醫學教育核心目標———讓醫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自我知識更新和技術水平提高的方法,使之成為一名終身的自我教育者[9]。

③加強普通外科臨牀教學階段循證醫學思想的培養,可以階段性循序漸進地有針對性地高效完成普通外科臨牀教學任務,同時可以類推到其他臨牀專業教學中,提高了臨牀醫學教學水平。在臨牀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思維教學在我國醫學教學改革現階段依然存在一定的侷限性。我們應當認識到循證醫學是一個新興學科,理論體系還在不斷更新,循證方法學在實踐中還有一個不斷修復改進的過程[10]。教學重點在於循證思維和理念,不必過分追求RCT研究這種最可靠證據,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最佳證據難於獲得,臨牀實踐不要坐等最佳證據的出現,應當選擇已有更高級別證據,綜合個體化特點,進行臨牀實踐,並實踐中設計獲得更好證據的科學實驗。

臨牀醫學論文 篇三

慢性胰腺炎在我國已越來越常見,對於慢性胰腺炎的治療最重要的就是控制腹痛,通常需要給予止痛藥,並應從小劑量非成癮性止痛藥開始,臨牀上應慎重選擇止痛藥以避免產生藥物依賴。同時可以給予胰酶製劑,既補充胰酶預防脂肪瀉又有一定的止痛作用,為防止胃酸影響胰酶製劑活性還可以同時使用抑酸藥。對於合併糖尿病的患者則需使用胰島素,要求監測血糖水平。臨牀藥師應矚慢性胰腺炎患者戒酒,進低脂、高蛋白飲食,避免飽食,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注意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過度緊張,遇到事情要豁達,對食慾不振或消化不良者可配合藥膳調理。

CP臨牀藥學監護點

5。1 明確治療目標,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根據患者病情、體徵等和臨牀醫師一起首先確定病人是否需要進行藥物治療,其次確定該用哪些藥,再確定給藥方案,並檢測患者用藥全過程,對藥物治療做出綜合評價,發現和報告藥物過敏反應和副作用,最大限度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及有害的藥物相互作用的發生。建立病人用藥檔案,對病人生活質量進行評價 根據WHO對健康的定義,採用通用量表和特殊量表,健康問卷和健康效用測量方法,健康效用指數等,對病人生活質量作出客觀和主觀的評價[11]。在臨牀查房和藥物使用過程中一旦發現藥物不良反應便書面記錄下來,並與臨牀醫生一起分析判斷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靶藥,並利用醫院信息系統醫生工作站等全程監測ADR患者的治癒情況,作出真實、客觀、準確的評價[10]。

5。2 建議患者正確使用藥品,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臨牀藥師在臨牀藥學監護過程中,不僅要關注藥品的正確選擇、藥物的效果、藥品的經濟因素,還要關注藥品的不良反應對原疾病的影響。總所周知,慢性胰腺炎治療最重要的就是控制腹痛,最需要迅速控制的也是腹痛,止痛藥的選擇在這個時候就很重要了,最初應該使用成癮性小,適用於各種慢性疼痛的止痛藥,如噴他佐辛,但這些止痛藥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其鎮痛效果會下降,此時可選擇強效但副作用小的曲馬多,然而隨着藥物劑量的增大,很容易形成藥物成癮性,這就需要藥學監護的觀察,在合適的時間選擇開始逐步減少藥物或停止使用止痛藥;雷尼替丁等抑酸劑也有止痛作用,但其使用時間最好不要超過6周,又因突然停藥易引起胃酸分泌反跳性增加等不良反應,故作為臨牀藥師,我們應在達到治療效果後建議臨牀醫師逐步停藥。胰島素的使用應從小劑量開始,在根據具體情況逐步調整。胰島素過量可能導致低血糖症、過敏反應、胰島素抵抗、脂肪萎縮等不良反應,嚴重時可以引起昏迷、休克、甚至死亡,故使用胰島素的過程中應監測血糖水平,並以此調整胰島素使用方案,減少不良反應出現的可能性。

5。3 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

包括用藥劑量和用藥次數,每日定時給藥,保證血藥濃度,抑酸藥應與飯前服用,才能達到理想效果。合併糖尿病患者應每天監測血糖波動水平,並以此為依據調整胰島素用量和製劑類型。因慢性胰腺炎多因長期酗酒或膽道疾病患病,故作為臨牀藥師應矚患者戒酒並監督之,同時矚其應進低脂、高蛋白食物,避免飽食。

臨牀醫學論文 篇四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我院20xx年1月~20xx年6月收治的35例踝關節骨折患者,其中20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齡為16~60歲,平均年齡為38歲。致傷原因:23例患者為交通事故傷,7例患者為高處墜落傷,該35例患者均屬於新鮮骨折。

1.2治療方法

對該35例患者均採用硬膜外麻醉,採用偏前弧形進行內踝切口,採用腓骨正中縱行口進行外踝切口;按照外踝、內踝、後踝和下脛腓聯合的次序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採用1/3管形鋼板或窄重建鋼板對外踝骨折進行固定;對於內踝骨折患者,採用張力帶鋼絲對其較小的骨片進行固定或交叉克氏針,在使用交叉克氏針時,需要注意垂直壓縮骨折應恢復踝關節表面的平整,塌陷關節面應撬起,採用半螺紋空心拉力螺釘對較大骨片進行固定;採用韌帶縫合修復對下脛腓關節進行分離,方法為在踝關節2~3cm處使用1枚皮質骨螺釘從腓骨正中自後向前穿過單層脛骨皮質進行固定。需要先透視,待到內、外、後踝及下脛腓聯合解剖復位確定以後,然後再閉合切口,並使用石膏對小腿中立位進行固定。

1.3判定標準

優:踝關節功能完全恢復正常,沒有出現腫痛畸形,經查X線發現骨折癒合,踝穴正常。良:踝關節功能恢復尚佳,但是若長時間行走,則會出現輕度痠痛,經查X線發現骨折癒合,踝穴正常。可:踝關節功能恢復尚佳,雖然行走時仍有疼痛出現,但是在可忍受範圍,經查X線發現骨折癒合。差:踝關節活動功能受限,關節部位存在腫痛,跛行,經查X線發現骨折畸形癒合。

2結果

對本組35例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後進行6~24個月的隨訪,26例患者判定為優,6例患者判定為良,2例判定為可,1例判定為差,優良率為91.43%,療效滿意。

3討論

作為人體最大的負重關節的踝關節,其缺乏軟組織的保護,是由內側結構(內踝,三角韌帶,距骨內側面),外側結構(腓骨遠端,外側韌帶複合體,距骨外側面)以及下脛腓聯合(下脛腓韌帶)對其進行穩定。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對內、外踝解剖復位固定及下脛腓聯合復位固定特別注意。在對踝關節復位固定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對腓骨的復位固定。

3.1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原則

若踝關節骨折有移位或不穩定情況,在對進行切開復位及堅強內固定時,應當對踝關節解剖結構恢復情況、關節面平整情況以及關節的穩定性進行注意,這樣對於踝關節功能的早期恢復是非常有利的,同時也可以對創傷性關節炎併發症的發生得到減輕和避免。

3.2手術時機

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條件下,通常在傷後12h內是對開放性骨折脱位進行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期;而在明顯腫脹之前採取急診手術或在其腫脹高峯期後採取手術時對閉合性踝關節骨折脱位進行手術選擇的依據。在本組資料中,該35例患者均屬於開放性骨折,並均在12h內進行手術,術後患者恢復情況均良好。

3.3手術適應症

由於踝關節具有複雜的結構及特殊的生理構造,導致其非常容易受傷,並可能對相關組織造成受傷,因此如果在其發生骨折時若沒有進行妥善處理,則可能造成踝關節功能障礙。在對其進行處理時需要按照關節內骨折進行,必須完全達到解剖復位問。同時修復韌帶受傷也是同等重要,如果修復韌帶不完善,則容易引發骨折復位後移位以及踝穴不穩,最終導致距關節接觸面減少,使單位面積負荷加大,從而造成嚴重的創傷性關節炎。踝關節手術治療的適應證:對不穩定的雙踝骨折或有移位、下脛腓聯合分離、外踝及距骨向外移位>2mm、內踝與距骨間的間隙>4mm、後踝骨折片超過關節面25%者,均應給予手術治療。

臨牀醫學本科畢業論文 篇五

在離今天一百多年以前的1892年首次採用順逆結合法完成了膽囊切除術,僅有0.1%—0.2%的患者因手術死亡,使得成為了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且臨牀廣泛使用的手術。在臨牀實際操作中,往往容易因膽囊萎縮而出現粘連、膽囊炎壞疽或腫脹等情況導致膽囊三角區解剖不清,進而致使手術操作者難以下手或者在手術過程中致使膽道損壞。為此,探索更加簡單、快捷、安全且效果的手術方法,成為了百年來醫學界追求的目標。筆者治通過將順行和逆行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對膽囊患者實施開腹式膽囊切除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現將有關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現從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膽囊患者中選取84例,其中女性53例,男性31例;患者年齡均為22—85歲;其中58例膽囊結石合併慢性炎症,5例膽囊息肉,21例膽囊結石合併化膿壞疽或急性炎症;12例實施膽囊切除並膽總管探查取石、置T型管引流,72例單純性膽囊切除術。18例膽囊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患者在入住醫院後,經過72h的治療後效果不理想,實施膽囊切除術。6例患者同時伴有急性膽原性胰腺炎。另有51例患者合併了其他急慢性內科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和冠心病等。

1.2手術方法

首先以頸底切除法為原型實施順行法,也可以將其稱之為自膽囊管開始的膽囊切除術,主要方法為在可視情況下將膽囊與其周圍粘連的組織逐漸分離開來,隨之將暴露出的Calot三角解剖,準確區別膽總管、膽囊管和肝總管,後將位於膽囊頸上部呈現為囊狀擴大的Hartmann袋提起,順着頸部上方將腹膜切開,細心將其逐漸從膽囊管中游離出,運用直角或長彎鉗將細線纏繞在膽總管與膽囊管交合的間隙處的膽囊管上,與膽總管保持0.5—1cm的距離,再將纏繞在膽囊管上的細線打一個鬆節但不紮緊,僅用於做標示。後再實施逆行法,再在距離膽囊底部肝牀1cm距離處,將膽囊漿膜層切開,沿着漿膜的間隙運用鈍鋭性結合的方法將膽囊從肝牀是上逐漸剝離出來,在剝離時,需以便進行剝離一邊進行止血,直至膽囊Calot三角處,在確定膽囊管和膽囊動脈無誤後,採取雙結紮方法將膽囊動脈斷開,同樣在距離膽總管0.5—1cm處將結紮線收緊,隨後將膽囊管切斷將膽囊取出,膽囊管殘端可在原結紮線遠端再縫或結紮一道,並患者的具體情況判斷是否再對漿肌層進行包埋縫合處理。

2、結果

84例患者通過實施順逆結合法膽囊切除術,均健康出院,成功率達到了100%,且手術中未發生任何意外情況。術後2例穿毛細膽管漏,但通過及時引流處理,患者這3—4d逐漸痊癒,其他患者均未出現任何感染、出血或嚴重併發症,所有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4.5±1.1d)。對84例患者進行了為期18個月的跟蹤隨訪,瞭解到84例患者無任何一例患者出現膽道殘餘結石、膽道損傷的情況。

3、討論

在開腹式膽囊切除術中無論是順行法還是逆行法,均有其不同的優缺點。順行法的主要優點為:在手術中,首先將膽囊動脈和膽囊管斷開,控制了膽囊結石進入膽總管帶來的出血,同時由於膽囊距離肝門處血管或肝管等關鍵結構有一定距離,更加便於手術的快速實施。但其缺點主要有:在進行膽囊管遊離時較模糊,特別是切口深、肥胖以及顯露不易等情況的患者,在進行結紮、遊離和膽囊管切斷時,非常容易對肝總管或膽總管造成損傷,尤其是膽囊萎縮、膽囊炎粘連較嚴重、膽囊管變異、膽囊管過長或過短和膽總管並行粘連等情況時,使得手術極易給肝總管或膽總管帶來損傷;並且在手術中,若過度牽拉膽囊管,極易導致被血管鉗鉗住的膽總管側壁出現膽汁漏、損傷或術後膽道狹窄;此外若出現發生誤切肝總管或膽總管,極難補救。逆行法的優點有:這種方法主要是從膽管的底部開始操作,循序漸進,使膽囊壁操作變得更加容易,並且有兩次辨別膽囊管、膽囊動脈和膽總管的優勢,使術中發生出血或膽管受損等現象得到了控制,手術的安全性大大提高。缺點則主要有:由於在手術中未對膽囊動脈進行結紮,當膽囊從肝牀中分離出來時,其出血量被提高且膽囊也容易破裂,這就容易給其他組織造成污染;同時在分離膽囊頸後方時,要更加精確完成遊離結紮,難度更大且容易發生出血;並且手術中需不停對膽囊進行牽拉擠壓,這就容易使膿性膽汁、膽囊管內小結石進入到膽總管內,進而出現繼發性感染或結石清理不徹底的情況。順行法和逆行法結合優點有:首先通過順行法將膽囊管結紮,有效避免了結石或膽囊內容物進入到膽囊管內,再通過逆行法將逐漸將膽囊剝離至膽囊管時,以標示線作為基礎,更加容易辨識出變異的膽管和膽囊動脈,還能夠防止對肝門部結構造成損傷;即使在手術中出現了肝管、膽囊動脈等誤扎情況,也能夠將結紮線拆除重新結紮,避免了不可挽回的損傷;此外,在對膽囊管進行遊離後,可將結紮線下移,更加便於膽囊動脈的查找,進而準確切斷、結紮。

總而言之,順逆結合法集合了順行法和逆行法所有的優勢,並且手術中更加重視解剖仔細和顯露,以標示線作為指引,根據膽囊壁進行手術,將兩種手術方法的優點發揮出來,使手術中,能夠反覆多次對膽囊管、膽囊動脈和膽總管進行判斷,避免了誤傷現象的出現。此外,若手術操作人員非常熟練後,還能夠有效控制手術實施時間,減少患者感染。由此可知,在實施開腹式膽囊切除手術中,順逆結合法是一種安全性較高、治療效果較理想且手術時間可控制的手術方法。

臨牀醫學論文 篇六

1資料和方法

1.1檢測的方法

我院所使用的檢測器材主要是採用由南京雙位實業集團公司所生產、製造的一次性去除白細胞過濾器。在經過了嚴格的無菌消毒操作之後,採用南京雙位實業集團公司生產的一次性去除白細胞過濾器,血液過濾器後,密封熱封,標籤用於臨牀輸血。接着,分別在保存了7d、14d、21d的紅細胞的懸浮液中加入U,之後使用無菌接管器將每袋以及紅細胞的懸浮液分別和一付白細胞過濾器相連接起來,即可在無菌的條件室温下對血液進行過濾。取出過濾前後的血液作為檢測的標本,然後再對其血液的各項指標進行相關的檢測。通常情況下,測定器血細胞數的主要是採用自動過濾血液細胞計數對過濾前後的血細胞數進行測定,對過濾之後的血液所殘餘下來的白細胞白血細胞計數板計數。經過濾前後的血液樣本在4c以3000r/rain的速度進行離心,時間維持在15-25min之後,進離心之後,血液上層出現一層血漿,將血漿吸出之後,採用生化分析儀器對血漿進行測定。

1.2診斷的標準

根據相關的文獻,若是出現了體温上升1℃,明顯的表現出發冷現象;通過眼觀可見到皮疹;血壓也出現明顯的下降;還會出現呼吸困難、氣短、胸悶、噁心、嘔吐以及過敏性休克等異常等症狀,這可確診為輸血反應。

1.3血液檢測

我院為了要研究細胞過濾器的過濾情況和本組所檢測60份血液在經過過濾之前和過濾之後的質量變化情況,我院主要是採用2ml過濾前後的血液樣本作為血小板、血紅蛋白、白(紅)細胞等進行計數分析。

1.4統計學的方法

我院在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時,主要是採用t檢驗進行,並且還要採用直線迴歸對相關的資料、數據等進行詳細的分析。

2對白細胞濾器的研究進展

在臨牀上,對血液中白細胞的去除方法有很多種,主要是包括洗滌法、離心去白膜層法、血細胞分離機制取法、白細胞濾器過濾法等。不過,在目前在整個國際上最常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白細胞濾器過濾法,因為該方法的成本較低、效率較高。到目前為止,該方法已經發展到了第四代,清除白細胞的機率大大的提升,有效率可高達99.9999%(6Log10)之上,血液中所殘留的白細胞數始終低於104/U,因而,該方法的濾除效果是非常可觀的。

在以往所採用的白細胞濾器在製造上只是考慮到了應用濾膜的機械性過濾的作用原理,也就是説對能夠通過有效孔徑的只是針對體積較小的血小板、容易變形的紅細胞,而體積較大的白細胞則不能通過孔徑而被截留住。我們國家在1995年時,自行研究並製作了一台白細胞濾器(超細玻璃纖維膜白細胞濾器),清楚白細胞率高於99.0%,紅細胞的回收率也達到90.0%.

然而,隨之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和深化,第三代白細胞過濾器的濾膜開始選用聚酯纖維無紡布,因為在纖維中加入了比較特殊的高分子聚合材料。第四代白細胞濾器在濾膜的製作上採用了特殊的物理、化學處理,促使其纖維表面的靜電特徵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一定程度的增加了濾膜的臨界表面張力。由於這些特性發生的改變促使過濾器濾膜的性能(浸潤性)愈來愈好,血液很容易就通過,對白細胞的吸附性也是很大。除此之外,濾器濾膜對血小板的的激活作用以及血漿蛋白介導的黏附力也是對清除白細胞有積極的作用。

在臨牀應用中,白細胞濾器的也可能會帶來一些不良反應:對血小板的激活作用、血液中的氧化、呼吸爆發等一些生化過程的激發作用,還有對紅細胞的回收率、細胞的損傷等。除此之外,在白細胞濾器的材質中的某些微量化學物質等對血液所產生的有害、有益的影響等也都受到了研究人員的特別注意。

根據目前濾器的臨牀使用來講,清楚白細胞率已經比較高了,在研發下一代新的白細胞濾器也已由以往的提升白細胞的清除率逐漸轉變為以降低該濾器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和增強濾器的功能為主。例如:為了要增強血液的抗氧化作用採用相關的化學物質對濾膜進行修飾,為了要降低對血小板的激活作用改變了濾膜製作的材料等。隨着白細胞濾器不良反應的降低、清除率的提升、相關功能的增強等,去白細胞輸血在臨牀安全輸血方面有一定的保障,也在輸血方面開闊了廣泛的使用前景。

3討論

根據相關的文獻報道,要增加對紅細胞懸浮液中白細胞的清除率,定要適度的降低温度、有效的延長血液的存儲時間。發熱性輸血反應的發生率免疫白細胞的去除率是有關的,經過臨牀實驗、檢測之後得出:白細胞的去除率越高,所發生的輸血反應就越低,或者是當血液中白細胞的除去率高達98%以上之後,所出現的免疫性發熱輸血反應就不易出現。在實驗中,筆者也嘗試使用離心清洗,去掉白血細胞,然而,在實驗中發現,離心去除白血球不高,不能滿足臨牀需求,並有一些紅血細胞的損失,清洗,以消除白血細胞雖然比離心細胞更好,但低的紅血細胞的恢復,容易操作,無法實現臨牀輸血要求。由於白細胞過濾器性能的改善,提高工作效率[1],白血細胞白細胞輸血擴大應用範圍。結果提示,濾除白細胞輸血可大大降低了輸血反應。

隨着醫療技術的不斷髮展和提升,在臨牀治療中,輸血現象以及成分輸血治療的範圍已經是日益廣泛起來,患者及其家屬也越來越加強對血液質量、輸血治療的效果以及輸血過程中是否會出現異常現象、是否安全等引起了足夠的重視。針對臨牀中所出現的非溶性輸血發硬現象,引起該現象的主要因素是:由於供血者的血液中含有一定的白細胞(存在於血液中的白細胞是某些病毒和病變物質的附着體),這就可能引起某些傳染病等疾病的交叉感染等。除此之外,去除白細胞輸血在臨牀治療中對某些疾病還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比如神經系統的疾病、自身免疫性的疾病等都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4結語

總而言之,在臨牀輸血治療中,血液及成分中去除白細胞可達到預防非溶性輸血發熱反應、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止部分輸血相關病毒的傳染及預防HLA同種異體免疫反應等,也可對臨牀治療一些疾病有重要作用。我過近年來也十分重視白細胞去除,並大力提倡白細胞去除輸血法。臨牀應用實踐證實白細胞去除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同時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值得推廣應用。

臨牀醫學論文 篇七

1目前臨牀醫學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大部分臨牀醫學研究生是應屆本科畢業生或者有臨牀經驗的基層臨牀醫生,在入校前基本沒有科研基礎,對實驗室環境陌生。一年級的研究生課業繁重,學生往往沒有時間進入實驗室,得不到有針對性的科研素質訓練,因此等進入實驗室工作後,通常需要大量時間熟悉和學習實驗基本技能。臨牀醫學研究生往往希望能有更多時間在醫院科室進行相關臨牀專業的學習,跟着導師做手術、上門診。

(2)臨牀專業的導師大都是臨牀醫生,由於醫生的工作量大,大多數醫生基本沒有時間到實驗室工作,對科研過程和實驗室技術都不熟悉,對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指導也是力不從心,研究生不能得到系統有效的訓練。另外,有一部分導師自身能力有限,業務繁忙,對學科學術前沿缺乏瞭解,導致其知識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綜合素質不高,無法很好地指導研究生,嚴重影響到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3)研究生創新能力差是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研究生對導師的科研方向、方法依賴性較強,缺乏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會嚴重阻礙其自身科研能力的培養。研究生應該在臨牀及科研過程中提出前人未解決的問題,並將之轉化為科研問題,進而進行科學設計,並輔以必要的科學實驗研究。只有敢於提出問題、挑戰權威,才能有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並不斷推動生命科學的發展。

(4)學校應該鼓勵創新,制訂相應的獎勵制度,調動研究生的主觀能動性,使研究生樂於超越自我、開拓創新。科學創新是需要勇氣的,任何創新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因此,學校應制訂適當的獎勵制度激勵研究生。

2提高臨牀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具體措施

研究生教育不同於普通教育,新形勢對醫療行業從業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新時期的臨牀醫學研究生必須全面發展,因此,臨牀醫學研究生的培養需要探索新的出路。

(1)無論是科研思維的建立還是創新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一個有利於研究生學習和鍛鍊的環境。在研究生的教育和培養過程中,環境的影響甚至大於導師的影響。因此,建立一個結構合理、層次豐富、分工明確的研究生培養基地是十分必要的。將基地構建成一個包含臨牀醫學專業研究生、基礎醫學研究生、臨牀醫生和基礎研究人員、實驗室技術人員在內的互助體系,使臨牀醫學研究生與基礎學科的導師及研究生有常態化的交流。牛頓説過:“我之所以看得這麼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如果沒有知識積累的高度,那麼高水平的科學研究也就無從談起。紮實的理論知識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臨牀醫學研究生得到具有豐富學識的基礎學科導師的指導,使得自己的知識理論體系不斷完善,對學科學術的認識不斷加深,為科研活動的進行打下良好基礎,在遇到困難時也不會盲目。科研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手段,熟練掌握才能事半功倍。實驗技術人員可以幫助研究生尋找更科學合理的科研方法,創新科研思路。臨牀醫學研究生與基礎研究生的交流能促進雙方共同進步。這樣,無論是課題的設計、實驗的具體實施,還是論文的撰寫,臨牀醫學研究生都會覺得得心應手。

(2)在實驗基地內部創立一個有利於創新和求真的學術環境,以促進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高壓學術氛圍和不健康的學術攀比氛圍都不利於研究生的成長。實驗基地可以在小環境內提高畢業門檻,這對研究生來説是壓力也是動力;建立有效的正刺激和反刺激體制,調動研究生的積極性;設立創新獎勵基金;對發表高質量論文的研究生進行獎勵,例如制訂留校優先和出國推薦等制度,創造一個鼓勵創新的環境。

(3)常言道“一個蘋果與一個蘋果交換,手中仍然只有一個蘋果,而一種思想與一種思想交流,你將擁有兩種思想”,因此,應當經常開展學術活動,促進學術交流。在基地內部建立健全組會制度,組會的內容可以是研究生近期的研究結果、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學科最新進展等。研究生通過學術交流或是聽取文獻報告以拓寬知識面、獲得新思路;或是與導師及同學溝通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或是鍛鍊演講的技巧及總結歸納信息的能力。實驗基地也可以請學科專家進行學術報告和座談,或者組織研究生參加國內外的高水平學術會議,這種學生與專家學者面對面的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開闊研究生的眼界、增長見識;另一方面可使研究生了解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保證課題的前沿性。臨牀醫學研究生是未來醫療工作、學術研究的骨幹力量,研究生教育只有堅持理論與實踐並重、基礎與臨牀並重,才能培養出合格的臨牀醫學研究生。只有這樣,醫學高等教育才能適應新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醫學研究生,推動生命科學不斷向前。

臨牀醫學本科畢業論文 篇八

摘要:本文分析了當前臨牀醫學專科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及原因,從專業建設的角度上,為改善畢業生就業提出瞭解決途徑。

關鍵詞:臨牀醫學專業;專科畢業生;就業狀況

引言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兩個文件中明確要求,“以市場為導向,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畢業生就業”。本文就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2015屆臨牀醫學專業專科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分析,把人才培養與就業緊密結合起來,根據崗位要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方向,通過更新、調整及增加必要的專業技術課程和實訓實習項目,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適應性。

1、調查研究結果

以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2015屆臨牀醫學專科畢業生為調查對象,就業情況如下:本校2015屆三年制臨牀醫學專業畢業生共87名,統計時間截止到9月底為止,綜合就業人數59,綜合就業率67.81%,靈活就業率8%,實際就業率為59.81%。靈活就業主要為通過“專升本”升入本科院校就讀。實際就業率中,面向三級醫院比例為3.4%,鄉鎮、社區醫院及以下比例為28.73%,未就業率32.18%。通過以上數據顯示,暫緩就業畢業生較多。選擇到縣以上醫院進修一年,等待助理執業醫師考試,希望拿到助理執業醫師資格證以後再到經濟效益好的城市大醫院就業的畢業生有近三分之一。還有近8%的學生選擇繼續深造。臨牀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因為其獨特的專業特性,導致其就業渠道相對狹窄;其在校期間學習壓力巨大,與社會的溝通和信息交流能力較低,對就業信息的獲取或就業趨勢的瞭解不足,進一步加重了其就業困境。

2、應對策略

如何面對越來越沉重的畢業生就業壓力,是擺在所有高校,尤其是高職高專學校面前的嚴峻挑戰,如何應對壓力走出困境,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師都應思考的問題。

首先,加強就業工作的指導和服務力度,扭轉畢業生的擇業觀念,打開面向基層就業的廣闊空間和重要渠道。就全國醫療衞生人才需求情況分析,雖然以省會城市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對基礎人才的需求基本飽和,但從整體水平上考慮醫療機構對基礎人才的需求依然存在,廣闊的新型鄉鎮、社區及邊疆地區對臨牀醫學專業畢業生的需求依然巨大。隨着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開展,基層醫療衞生機構急需大量的人才,它們擁有接納和吸收臨牀醫學專業專科畢業生的巨大潛力。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在促進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並構建了以面向基層就業為導向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一所高職高專醫學院校,從每年新生入校的第一堂就業指導課開始就為學生樹立面向基層就業的思想,強調服務基層、服務鄉村的醫療理念。針對三年制臨牀醫學專業畢業生在見習和實習階段,打破原有班級結構,以地域和學生自主報名為基礎,設置多個臨牀見習、實習基地,使學生的實習醫院和自身擬就業的場景靠近,有利於畢業生就近了解擬就業的醫療機構服務特點。在臨牀醫學專業班級的管理上,設置專業輔導員作為負責人,在學生入學到畢業的三年中一直負責學生的學習督促和就業指導,並將就業指導落實到系部每一位授課教師身上,在授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自我定位和確立正確的擇業觀。

其次,幫助畢業生參加並順利通過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獲得醫師執業資格,合法上崗,提高用人單位使用醫學專科畢業生的積極性。全面優化課程結構,提高培育精度,針對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對學生進行專門培訓,提高參加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學校擬行在畢業生畢業後開設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考前輔導課程,協助學生考取助理醫師及醫師資格,為學生的高質量擇業再盡綿力。同時在課程體系建設中,以執業醫師考試大綱為藍本,確立三年制臨牀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應對實踐技能考試和綜合筆試為目標,組織編寫實用型校本教材。組織青年教師親身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從綜合複習和臨場應對中總結經驗,將第一手的應考經歷融合在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考前輔導教學中;再將輔導教學中總結提煉的歷年考點和知識點融匯在常規教學中,注重實踐能力和臨牀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從根本上提高臨牀專業專科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在就業和以後的臨牀工作中具有更好的適應性。

再之,鼓勵臨牀醫學學生輔修或者參加特色專業課程培訓,開設兒科、婦幼衞生、急診急救等專業方向課程學習,有針對性地滿足農村基層醫療衞生在此方面的人才需求。市場化機制的不斷完善,使我們認識到有特色、有個性的商品會更有市場競爭力。雖然醫院對應聘畢業生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專科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但是基層醫院在專長型人才方面始終都有相當穩定的需求。也就是説在人才培養方向上,不僅是要培養高素質的全科醫療人才,還要讓培養的學生具有特色,在自己喜愛的特殊學科上,在專業老師的引導下,課堂學習、網絡學習和自我學習相結合,形成自己的專長,提高就業競爭力。同時,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拓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畢業生與社會的溝通和信息交流能力,從而在就業信息的獲取或就業趨勢的把握方面得到加強。

3、結語

綜上所述,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指導思路,將三年制臨牀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與面向基層醫療機構就業的崗位設置相結合,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反饋,徵求基層醫療一線專家意見,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而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學有所長的專業型醫療衞生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皓,肖愛平。關於臨牀醫學專業專科畢業生就業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2009,8(6):741-743.

[2]牛春紅,劉斌焰,李麗芬,等醫學畢業生就業現狀的調查分析及對策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