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化學醫學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7W

化學醫學論文精品多篇

化學醫學論文 篇一

2010年,北京人民大會堂掌聲如潮,當看到步履穩健、精神矍鑠的王振義院士,神情莊重地捧

>>王振義:傳奇剛剛開始 剛剛開始 困境剛剛開始 精彩,剛剛開始 比賽剛剛開始 大戲剛剛開始 變革剛剛開始 賽程剛剛開始 故事剛剛開始 奇蹟剛剛開始 採訪,剛剛開始…… 希望剛剛開始 盛宴剛剛開始 好戲才剛剛開始 通脹之路剛剛開始 “人的重建”剛剛開始 較量才剛剛開始 超級牛市才剛剛開始! 中國:考驗剛剛開始 “謹”色年華,剛剛開始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論文網 >醫學 >王振義:傳奇剛剛開始 王振義:傳奇剛剛開始 雜誌之家、寫作服務和雜誌訂閲支持對公帳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e("作者: 任晏黎 覃遠軍")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於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微笑

2010年,北京人民大會堂掌聲如潮,當看到步履穩健、精神矍鑠的王振義院士,神情莊重地捧起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大紅證書的瞬間,心中湧起一絲近乎膜拜的衝動,這種衝動不是源於老人此刻獲得的榮譽,而是在感悟到老人幾十年仁心挽救的眾多生命所產生的共鳴後,怦然而發。

王振義,這位92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一生都在譜寫着傳奇。而這些傳奇的終點和起點,都聚焦在1985年,一個5歲女孩兒的身上。王振義和他的研究團隊幾十年來一直在兇險莫測的白血病領域苦苦尋求,一個解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謎團的答案。而這把解開謎題的鑰匙,在1985年終於找到。 給生命一次機會

這是一名身患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小女孩兒。白血病是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而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又是臨牀表現最為兇險的一種,緩解率低、死亡率高。面對生命垂危的患者,時任上海第二醫學院院長的王振義為之痛心的同時,也在為一件事情焦慮。他在徹夜難眠後提出了一個設想:給病患口服“全反式維甲酸”。當時上海第六製藥廠生產的“全反式維甲酸”,原本是用來治皮膚病的,但王振義團隊包括研究生通過多年實驗後發現,在顯微鏡中可見大量急性早幼粒細胞在這種藥物的作用下,奇蹟般地“改邪歸正”,變成了正常發育的細胞。 遐想

在考慮了所有可能的風險後,王振義徵得其家人同意,用新療法治了7天。奇蹟出現了:小女孩兒症狀明顯好轉,一個月後達到完全緩解。轉眼25年過去了,當年的小姑娘如今依然健康地生活和工作着,奇蹟一直在延續。

她是反式維甲酸治療成功的第一個病人。王振義回憶説:“在當年陸續治療的24例病人中,完全緩解率達到九成多,這是我最感欣慰的。”生命,是世間最寶貴的東西。當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遭遇絕症的打擊時,王振義希望通過科學能再給這些生命一次機會,這―是一種大愛。

“最能體現愛的就是醫學。”將愛留給需要的人,是王振義一生奉行的宗旨。這種對生命的愛,也讓1985年的這次成功治療,成為他隨後幾十年不斷挽救生命、不斷創造生命奇蹟的起點。 醫者仁心

世間能讓醫者最為欣慰的事情,莫過於看到患者在自己手中重獲生機。當這種激勵轉化成為愛,其產生的力量是充沛天地的。王振義的這份愛,萌芽於他7歲的時候。1931年,王振義的祖母患傷寒病,最終未能治癒。此事對王振義震動頗大,他後來一直思考:“為什麼這個病不能治好,為什麼會得這個病呢……”在1942年免試進入震旦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後,王振義選擇了學醫,選擇了用醫學拯救生命的道路。 老驥伏櫪

1948年王振義從震旦大學畢業時,成為了一名醫學博士。從1948年到1960年期間,他任廣慈醫院(現瑞金醫院)住院、主治醫師;1960年至1982年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正是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任職期間,他的事業開始了第一次巨大變化。

當1960年王振義開始遭遇白血病這一難題時,遇到了事業上的困難,他痛苦地看着一個個患者在化療後悲慘離去。對化療效果產生的疑問,令他轉而深入研究白血病的致病機理,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在隨後的十幾年裏,通過對國外相關醫學研究的資料分析,王振義創新性地提出了對癌細胞“誘導分化”的大膽設想。用他的話講:“這個設想就是用某種藥物,誘導癌細胞正常分化發育,不要瘋長,不要到處亂竄破壞其他組織,使之變成正常細胞。”

在1982年到1984年之間,他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部主任。從研究國內廠家生產的“全反式維甲酸”開始,王振義進行了反覆實驗,證實“全反式維甲酸”對“早幼粒細胞”的“誘導分化”效果完全有效。而1985年的那次成功救治,激勵着王振義努力將成功經驗向全國、全世界進行推廣。從1987年到1996年期間,王振義任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他與課題組報告了臨牀大樣本量成功治療病例,引起國內外醫學界強烈反響和高度關注。國外著名癌症研究權威專家稱這一研究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果。1988年,王振義在美國《血液》雜誌上發表的第一篇關於全反式維甲酸臨牀應用論文,引起國際血液界強烈震動,掀起誘導分化研究新高潮。論文迄今被同行引用多達1713次;1995年,美國《科學》雜誌在報道該成果時指出,已有2000例以上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病人受益;2009年美國“臨牀指南(NCCN)”將全反式維甲酸治療白血病定為規範性治療方案。

在這個基礎上,王振義率領團隊發現聯合應用維甲酸和氧化砷治療白血病,可使5年生存率上升至95%。國際血液學界特將此方案譽為“上海方案”。這一方案出現後,各國都先後證實了這種療法的效果。王振義在白血病領域的成功得到了全球醫學界的肯定和尊重,榮譽與名氣紛至沓來:1993年,法國榮譽騎士勛章;1994年,榮獲被稱為世界腫瘤研究領域的諾貝爾獎――美國凱特林癌症醫學獎;1997年,瑞士布魯巴赫腫瘤研究獎;1998年,法國台爾杜加世界獎;200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科學博士學位……

國際同行評價王振義的工作有三個特點:一是在癌症研究史上第一次發現瞭如何使用自然物質,而不是有毒的化學物質,在人體內把癌細胞改造為正常細胞;二是初步弄清了全反式維甲酸在白血病患者體內是如何起作用的;三是把傳統的中國理論與現代的分子生物學實踐相結合,為治療癌症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大愛傳延

榮譽是屬於過去的。原本就淡泊名利的王振義,最迫切希望的就是把經驗不斷地傳延下去。他常説的一句話就是:“我最滿足的是為後人留下一種治療方法。”在王振義看來,攻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也只是一個開始,繼而功課白血病和其他癌症,在21世紀也是完全可能的。 好老師

創新需要傳承。王振義愛才如命的故事一直被傳為佳話。其中,在自己事業頂峯期讓賢學生就是一個例子。王振義在1987年到1996年任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曾任國家衞生部部長的陳竺院士就是王振義教授的學生。早在1978年,陳竺作為上海瑞金醫院的進修醫生就得到了王振義的青睞。王振義發現了陳竺的才能,不但替其申請破格錄取研究生,還力薦其赴法留學。這種扶持無私且又感人,包括陳竺每次撰寫論文時,王振義都堅持把他列為論文的第一作者,而把自己排在了最後。這對當時論資排輩已經習以為常的中國學術界來説,是破天荒的驚人之舉!

當陳竺學成歸國後,隨着其研究愈發成熟,王振義的興奮之情愈盛。他沒有考慮名利的得失和地位的動搖,而是在1996年――自己當選工程院院士的第二年,將代表中國血液學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的位置交給了42歲的陳竺。

這份氣度,令人震撼。在這份氣度背後的是理性的眼光。王振義這樣解釋自己的決定:“現代醫學科技發展非常快,而我卻越來越老了,我相信‘拋物線’理論,人生有頂峯,也要走向衰落。血液事業要發展,就應該給年輕人發展的機會,給他們超越自己的機會。事實證明,我當初的選擇是對的。”

王振義能為許多重危病人帶來生機和希望,這源於他善於思考,善於提出探索性、創新的治療思路,這種秉性也體現在他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學生們説:“他經常和學生探討學術問題,對學生的教導從來不是居高臨下、高高在上的,他關注細節,連多媒體制作中顏色是否協調、英文論文中哪個單詞用得不確切、英語口語中的語音糾正都是他關心的內容。其他諸如分子生物學的結構、顯微鏡下觀察細胞、X片顯影結果,即便是再小的環節遇到難以解釋的結果,老師都會要求學生再做一次。”

據筆者瞭解,曾經有這樣一件事情讓學生們記憶猶新。那是2002年,王振義指導的課題組在研究中發現有一個抗白血病藥物的水溶性差,實驗效果很不理想,課題組陷入了實驗停滯期。通過查詢,課題組瞭解到鄭州大學的一位教授在這方面有深入研究,就打算上門求教。通常這種情況可以用電郵或是電話聯繫,即便是要登門造訪也可以讓年輕的組員進行。但當時78歲高齡的王振義卻執意堅持親自登門拜訪,因為他認為在科學研究中一個人不可能永遠是第一,即便是院士,在自己不懂的問題上就是一個學生。

當時鄭州大學的接待同志聽了隨行人員的介紹,還不敢相信這位樸素和藹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振義。他們真的很難相信一位著名的醫學家能這麼虛心地上門求教。這是一次愉快的合作,王振義的誠意打動了對方所有的專家學者,當然也令學生們領略一位科學家虛懷若谷、誠實謙遜的大家風範和品格。

這次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後,王振義説到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我們血液學後繼有人。”如今這位92歲高齡的老者,依然堅持每週四在醫院查房。自創“開卷考試”,由學生向他提問遇到的醫療難題,王振義用兩天時間準備相關材料,並精心製作PPT和學生互動。在他看來,這是發揮餘熱,更是把自己對生命的愛,傳遞給更多的學生、更多從事血液研究的醫學工作者。

就是這樣一位長者,在獲獎前和獲獎後都同樣低調和平淡。在瞭解他這幾十年的醫者生涯後,我們也不由感歎王老的醫術與醫德,可謂技藝之崑崙,德行之垂範。

化學醫學論文 篇二

1第一階段TCEM

醫學教育的第三階段在法語中叫做LeTroi⁃sièmeCycledesÉtudesMédicales,簡稱TCEM。在第三階段的醫學教育中,醫學生實際上是已經具有執業醫師執照、有處方權的醫生,並全日制在醫院從事住院醫生的工作。他們通常在更高年資醫生的監護下獨立完成診斷、檢查、處方、治療病人的全過程。根據專科的不同,TCEM為期3~5年。全科醫學教育的TCEM為3年,目標是培養家庭醫生,除了在醫院各科室間輪轉外,也可以去私人診所行使家庭醫生的職能,並需要完成一定數量的理論課程的學習。其他專科,如內科、外科等的TCEM通常為期5年,醫學生同樣在教學醫院的相關專科進行輪轉,並完成相關理論課程的學習。TCEM結束時,醫學生必須通過醫學博士論文答辯,從而正式獲得國家醫學博士學位,為其醫學教育過程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2法國醫學教育特點分析

2.1國家統籌計劃

法國醫學教育具有很強的計劃性,這個計劃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由衞生部根據當年全國對醫生的需要,決定全國醫學院的招生數量,即能夠通過PAES學年的考試進入P2的醫學生數量。這一計劃保證了通過數年艱苦學習的醫學生成為醫生以後,能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有保障的收入;同時也決定了醫學教育是一個淘汰率很高、競爭很激烈的學科。第二,根據DCEM4的醫學生人數和全國各地區對不同專科醫生的需求情況,制定當年進入TCEM的不同專科人數。這一計劃使得各地區各專科的執業醫生人數相對平衡;且醫學生想要選到心儀的專科就必須要考到好的名次,保證了醫學教育的高競爭力。

2.2重視臨牀實踐

通過本文對法國醫學教育的介紹,不難看出在法國醫學教育中,臨牀實踐所佔的比重非常大。從P2學年前的4周護理實習開始,P2、D1學年有1周1~2次的牀邊教學及暑期的2個月實習,D2、D3、D4學年的每天早上都在醫院實習,直至最後TCEM階段的全日制醫院工作。所以法國的醫學生接觸臨牀時間非常早,且直接接觸臨牀的時間隨着年級增加不斷增長。這種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緊密結合的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直接運用到臨牀實踐中,提高了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醫學思維模式,增進臨牀技能的掌握。

2.3理論課程綜合性強

在法國的3階段醫學教育設置中,第一階段以理論授課為主,第二階段中理論課程與臨牀實踐相結合。觀察這兩個階段的理論課程表不難發現,所有的核心課程都是綜合性的課程,以第一階段的課程單元(UE)、第二階段的跨學科單元和系統課程的方式表現出來。在P2和D1這兩個學年中,課程單元作為核心課程在4個學期中教授了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和診斷學,並根據人體解剖結構將這4個學科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分別以胸部、腹部、頭頸部和四肢的形式進行講授。在D2至D4的3個學年中,核心課程包括跨學科單元和系統課程這兩種。這種綜合課程的呈現方式更形象易懂,方便學生集中理解記憶,並提高學習效率。但是這種課程方式對授課教師要求比較高,需要4個學科的教師密切配合,進行集體備課,並且將相關內容融會貫通。

2.4醫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高

法國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國家制定教學大綱,但是沒有專門教材,醫學教育也不例外。醫學生上課的時候必須認真聽講,詳細記錄筆記,以供課後複習。授課教師一般會根據自己的授課內容,給出自編講義或大綱,附上參考書目,由學生課後自行查閲。由於理論授課時間有限,很多內容只進行提綱挈領的介紹,學生在課後自己鑽研參考書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相關課程論文的撰寫,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參考大量醫學書籍。此外拓展課程中的醫學論文分析、還有醫院定期舉行的病例討論,都可以培養醫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他們能夠獨立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作為醫生,即使從學校畢業後也必須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因此法國的醫學教育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為執業後的終生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5重視全科醫生的培養

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經濟、有效、全面的醫療服務,並避免過度醫療,法國非常注重全科醫生的培養,並立法規定全科醫學教育是醫學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每年通過國家執業醫師考試的醫學生中,有一半以上進入第三階段的全科醫學教育中。以2011年國家提供的7692個執業醫師職位為例,其中的3930個職位是留給全科醫生的,其他的10個專科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共3762個職位。在全科醫學的第三階段教育中,醫學生被要求在教學醫院的各專科進行輪轉以掌握各系統疾病包括疑難雜症的診斷和治療,此外還必須到家庭醫生診所進行6個月的學習。選擇了全科醫學的學生在完成第三階段的學習後會成為全科醫生即家庭醫生,可以自己開辦診所或與他人合辦診所。家庭醫生是醫療服務中相對基礎的一部分,直接面對普通患者並提供衞生保健服務,並將需要專科治療的病人分診到不同專科進行後續醫療服務。

2.6不斷改革中的法國醫學教育

隨着人類壽命的延長、生命科學的研究發展和醫療手段的不斷進步,法國的醫學教育也在與時俱進,教育體制包括考核方式都在不斷進行改革。近期的重要改革分別出現在2004年和2011年。在2004年以前,選擇全科醫學的醫學生在第二階段即DCEM4學年後,不用參加考試,直接成為住院醫生,經過2年半的TCEM階段培訓後進行醫學博士論文答辯,答辯通過即可成為全科醫生。自2004年起,所有醫學生都必須參加全國執業醫師考試,考試後再根據自己的意願和考試排名決定是否選擇全科專業;且全科專業的TCEM階段延長到了3年;此舉是為了促進全科醫學的發展,提高家庭醫生的職業素養。2010年的醫學教育改革設置了“健康教育第一年(PAES)”,這個改革合併了臨牀醫學、藥學、口腔醫學和助產科學的第一年基礎教育,使得醫學生的基礎課程又增加了藥學等相關專業的知識。通過以上的兩個實例不難看出,法國的醫學教育改革從來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劇烈變更,而是比較頻繁的小的改版,相對靈活且易於適應不斷變化的醫療環境。

3對我國醫學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啟示

在對於醫學生的選擇上,法國與我國類似,高中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醫學院校。因此相比美國等國家的僅僅允許大學畢業生(具有學士學位)進入醫學院學習的制度來講,更適合作為參考對象。瞭解法國醫學教育制度後,結合我國醫學教育的現狀,會產生一些思考和啟示。我國的醫學教育制度一直延續建國以來制定的模式,沒有經歷過大型的變革,雖然比較貼近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特點,但是在某些層面確實與現代的醫療環境不相適應。如果能從法國的醫學教育制度中吸取一些經驗、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作用應該會比較可觀。

3.1醫學課程改革

法國的高等教育一貫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能力,醫學教育也不例外。其中的核心課程以課程單元和跨學科課程的形態為主,具有很強的學科綜合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統一教科書,所以一門核心課程的學習需要查閲不同的理論書籍,並綜合閲讀才能全面掌握。此外,在拓展課程當中的醫學文獻分析等科目的設置,一方面培養了醫學生閲讀和寫作醫學論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我國,為了更好地適應目前的社會經濟形式和臨牀醫療的現狀,目前許多醫學院校正在進行不同規模的課程改革,其中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為主流思想。PBL教學的形式是將一個複雜、有意義的問題交給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自主探討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和掌握隱含於問題背後的醫學知識。這種形式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早期接觸臨牀,主動進行知識整合並鼓勵批判性思維。以江漢大學醫學院為例,經過這樣的課程改革後,PBL內容佔到學生總課時數的20%左右。雖然這樣的課程設置方式還在試驗探索階段,但是從短期效果來看,已經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

3.2醫學教育模式改革

法國醫學教育中注重臨牀實踐的理念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以我國目前比較主流的5年制醫學教育為例,前兩年半學生在基礎醫學院進行理論學習,除了某些條件比較理想的學校設有臨牀模擬實驗室可以進行模擬實踐以外,大多數的時間學生沒有任何機會接觸到醫療實踐。在後兩年半中,醫學生有1年的時間學習臨牀理論課程,1年的時間進行臨牀實習。所以在5年的學習過程中,中國醫學生僅有1年時間來真正接觸臨牀。反觀法國醫學的教育模式,在第五年(DCEM3)結束時的醫學生已經經歷了一次護理實習、一次兩個月的暑期實習和連續兩年的半日制實習(包括值班),對於臨牀醫療環境有了一定的瞭解;且他們作為醫學生的臨牀培訓還遠沒有結束。而且這種理論教學與臨牀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更加直觀、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也更有效率。如果能夠借鑑這樣的教學模式,應該可以增強我國的臨牀醫學教育效率,提高畢業生的專業素養。

3.3住院醫生培訓制度改革

根據法國的醫學教育制度來看,要成為合格的醫生必須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住院醫生培訓。因此在通過國家執業醫師考試之後,法國的醫學生還要根據自己所選擇的專科進行3~5年的學習,即法國醫學教育的第三階段(TCEM)的住院醫生培訓。在這段時期中,醫學生作為有處方權的執業醫師在醫院的各相關科室輪轉,同時也要進行相關課程的學習。作為醫生,要負責處理病人、完善自己的臨牀技能;作為學生,仍然要參加醫學院的考試和考核;所以學習的目標會比較明確。同時國家對TCEM階段有統一的教學大綱,使得相同年資住院醫生的臨牀水平不會因為地區或院校的不同而有差距。目前我國在某些地區已經開展了住院醫生培訓制度,根據衞生部頒發的《臨牀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試行辦法》進行試運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住院醫生培訓是臨牀醫學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是提高醫生素質和質量的關鍵階段,如果能夠多吸取別國的成功經驗一定能對我國住院醫生培訓的全面開展起到積極影響。

化學醫學論文 篇三

馬克思曾經説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在那崎嶇小路上不畏艱險而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的確,科技決定發展,堅持決定成敗。只有承載使命,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會不斷奮進,才能不斷提升能力與素質,他的事業也才會不斷邁向新的高度。以科學為基石、以智慧為媒介、以醫學創新為己任,陳厚琦博士幾十年的奮鬥生涯,實現着他的志向和理想。

陳厚琦出生於1949年2月2日,現任世界健康生活方式促進會聯合總會副主席、美國自然醫學研究院副院長、美國伊利諾大學醫學院教授。他分別於1984年和1989年獲得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遺傳學碩士學位和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繼而於2002年,在國際自然醫學院(美國)專修自然醫學。

一個懷揣夢想的莘莘學子,三十年前隻身前往美國闖天下;步入花甲之年時回國報效。陳厚琦完成了人生的華麗轉身,將西方國家先進的醫學理念、技術和個人30多年的成功經驗帶回祖國,為我國的醫學發展輸入新鮮血液,植入先進技術,為民眾的健康撐起“保護傘”。

據統計,中國每年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高達350萬人。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也就意味着如不採取干預行動,心腦血管疾病將會成為人們健康最大的威脅。面對如此緊迫的問題,陳厚琦焚膏繼晷,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研發出一種“逆轉動脈血管粥樣硬化的酶治療法和酶製劑”。此項成果可謂重大的醫學突破,因其顯著的療效而被稱為“奇蹟酶法”。

“心腦血管疾病和一些慢性病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我所研發的酶製劑和酶療法,能夠清除動脈血管內部的硬化斑塊。從而讓許多患者擺脱心梗、腦梗的威脅,遠離高血壓的折磨,也能夠有效控制糖尿病的併發症”陳厚琦説。目前,自然醫學的這一療法正在被用於深度臨牀研究,效果明顯。

俗話説:生命僅有一次。然而陳厚琦卻給了許多人“第二次生命”,讓他們“與死神接吻”後獲得重生。事實勝於雄辯。企業家吳先生曾有嚴重的腸道問題,幾年來每天要有7次至8次不定時、不成形的大便。同時,該患者在夜裏出現過許多次危及生命的瞬間腦缺血造成的腦梗前兆問題。在遍訪全國許多醫院和專家治療無效後,酶治療法不僅使他的腸道問題得到解決,而且夜間因瞬間腦缺血帶來的恐怖再未發生。重慶教育學院楊姓退休教授有頸部動脈硬化斑塊,使用酶療法不久,症狀便有所改善;一年多後,頸部動脈硬化斑塊全部清除乾淨。揚州著名書畫家陸先生前年因腦卒中輕度致殘,雙手發抖。他的藝術生命因而也就完結了。奇蹟酶法卻讓他重新拿起畫筆,獲得新生。

陳厚琦教授積極推廣與交流新醫療理念和技術。他曾應邀參加2008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抗衰老國際醫學論壇”大會。他的論文《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逆轉》獲得優秀論文獎。2009年他曾受邀參加“第三屆自然醫學國際學術大會”,在香港舉行的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演講。在此次大會上,他獲得“傑出自然醫學專家獎”和“醫聖勛章”。在多次國際性的健康產業和醫學大會上,他的論文被譽為導向性的重要文獻。應邀參加2013年4月北京的國際健康產業會議,他發表的論文後來被民政部主管醫學雜誌《中國民康醫學》接受並刊登(2013年第七期)。論文題目是《二十一世紀醫學變革主旋律:西醫創新與中醫迴歸》。

他是一個難得的“奇才”,具有獨特的思維模式和理念。他在一首詩裏寫道:“生物工程,癌症攻關。杏林探索,衝波推浪。康復病患的歡欣笑語,撫慰着經久磨難的翅膀。取真經,驅逐病魔;化腐朽,成為神奇。談笑間,還你健康”。他在美國芝加哥自然康復中心,用自然醫學的方法和手段幫助患者康復取得很好效果。“將可怕的病情變得輕鬆,能夠緩解患者對病魔的恐懼,有助於患者恢復健康。”陳厚琦如是説。

今天,陳厚琦博士在心腦血管和癌症兩大領域嶄露頭角。然而,“自然醫學”在許多年前卻很不起眼。他獨具慧眼,看準自然醫學是西方醫學的前沿領域。“西醫創新,中醫迴歸,是解決當前氾濫成災的慢性疾病之最佳方法。西醫創新就是自然醫學,包括分子醫學和量子醫學。中醫迴歸就是回到古中醫學。”陳厚琦説。他不僅將西醫的前沿領域自然醫學向國內醫學界介紹,而且建立了自然醫學獨特的理論和用藥系統,在逆轉慢性疾病的臨牀實踐中取得成功經驗。

以現代系統科學為指導,他運用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的基本原理研究生命科學和醫學,提出了“人體自穩定調控系統的生物控制論”。這一理論對未來醫學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他認為:醫學的目的不是治病,而是恢復人體自愈力。人類與生俱來的自愈力,在物質、能量和信息層面上各具特徵:A) 以神經系統為主導的生物化學調控機制(物質層面); B) 以人體電磁場為背景的生物電磁波同譜共振機制(能量層面); C) 以意識調控為核心的信息調控機制(信息層面)。 上工治未病,就是藉助於各種手段,讓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得以恢復,實現人體新陳代謝的動態平衡。此外,他提出:能量醫學是古中醫學的本質特徵。中醫只有走出化學醫學的陰影,才能夠真正振興。

為了推動醫學變革,促進醫療模式的轉變,幫助民眾擺脱慢性疾病的痛苦,陳厚琦博士自2008年以來,將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祖國。他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作過數十次報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也得到了業界同行的支持。“少花錢,治大病,防重病,是21世紀醫學的任務,也是作為醫者的重要使命”。陳厚琦堅定地説。

多年來,他發表過多篇醫學論文。涉及自然醫學和慢性疾病康復的論文有:《健康危機與自然康復》、《戰勝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冠心病與腦中風》、《奇蹟酶在逆轉心腦血管疾病中的關鍵作用 》、《帕金森病的預防和逆轉》、《創新醫學,促進醫療模式的轉變》、《新世紀科學革命和中國養生文化的發展》、《新世紀健康產業與醫學創新》、《二十一世紀醫學變革的主旋律:西醫創新與中醫迴歸》、《自然醫學的歷史使命》等。他積極與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國際自然醫學會、國際亞健康協會和世界健康生活方式促進會等機構合作,將抗衰老醫學、功能性醫學、自然醫學與量子醫學的國際醫學發展新動態、新思維、新技術帶回祖國。同時,他與古中醫學臨牀高手合作,開展慢性疾病的預防和康復工作。在上海,與醫療單位合作,他們正在創建慢性疾病康復中心,建設慢病康復樣板,為逆轉多種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開拓新路。

化學醫學論文 篇四

1.1國家統籌計劃

法國醫學教育具有很強的計劃性,這個計劃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由衞生部根據當年全國對醫生的需要,決定全國醫學院的招生數量,即能夠通過PAES學年的考試進入P2的醫學生數量。這一計劃保證了通過數年艱苦學習的醫學生成為醫生以後,能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有保障的收入;同時也決定了醫學教育是一個淘汰率很高、競爭很激烈的學科。第二,根據DCEM4的醫學生人數和全國各地區對不同專科醫生的需求情況,制定當年進入TCEM的不同專科人數。這一計劃使得各地區各專科的執業醫生人數相對平衡;且醫學生想要選到心儀的專科就必須要考到好的名次,保證了醫學教育的高競爭力。

1.2重視臨牀實踐

通過本文對法國醫學教育的介紹,不難看出在法國醫學教育中,臨牀實踐所佔的比重非常大。從P2學年前的4周護理實習開始,P2、D1學年有1周1~2次的牀邊教學及暑期的2個月實習,D2、D3、D4學年的每天早上都在醫院實習,直至最後TCEM階段的全日制醫院工作。所以法國的醫學生接觸臨牀時間非常早,且直接接觸臨牀的時間隨着年級增加不斷增長。這種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緊密結合的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直接運用到臨牀實踐中,提高了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醫學思維模式,增進臨牀技能的掌握。

1.3理論課程綜合性強

在法國的3階段醫學教育設置中,第一階段以理論授課為主,第二階段中理論課程與臨牀實踐相結合。觀察這兩個階段的理論課程表不難發現,所有的核心課程都是綜合性的課程,以第一階段的課程單元(UE)、第二階段的跨學科單元和系統課程的方式表現出來。在P2和D1這兩個學年中,課程單元作為核心課程在4個學期中教授了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和診斷學,並根據人體解剖結構將這4個學科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分別以胸部、腹部、頭頸部和四肢的形式進行講授。在D2至D4的3個學年中,核心課程包括跨學科單元和系統課程這兩種。這種綜合課程的呈現方式更形象易懂,方便學生集中理解記憶,並提高學習效率。但是這種課程方式對授課教師要求比較高,需要4個學科的教師密切配合,進行集體備課,並且將相關內容融會貫通。

1.4醫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高

法國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國家制定教學大綱,但是沒有專門教材,醫學教育也不例外。醫學生上課的時候必須認真聽講,詳細記錄筆記,以供課後複習。授課教師一般會根據自己的授課內容,給出自編講義或大綱,附上參考書目,由學生課後自行查閲。由於理論授課時間有限,很多內容只進行提綱挈領的介紹,學生在課後自己鑽研參考書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相關課程論文的撰寫,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參考大量醫學書籍。此外拓展課程中的醫學論文分析、還有醫院定期舉行的病例討論,都可以培養醫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他們能夠獨立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作為醫生,即使從學校畢業後也必須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因此法國的醫學教育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為執業後的終生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5重視全科醫生的培養

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經濟、有效、全面的醫療服務,並避免過度醫療,法國非常注重全科醫生的培養,並立法規定全科醫學教育是醫學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每年通過國家執業醫師考試的醫學生中,有一半以上進入第三階段的全科醫學教育中。以2011年國家提供的7692個執業醫師職位為例,其中的3930個職位是留給全科醫生的,其他的10個專科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共3762個職位。在全科醫學的第三階段教育中,醫學生被要求在教學醫院的各專科進行輪轉以掌握各系統疾病包括疑難雜症的診斷和治療,此外還必須到家庭醫生診所進行6個月的學習。選擇了全科醫學的學生在完成第三階段的學習後會成為全科醫生即家庭醫生,可以自己開辦診所或與他人合辦診所。家庭醫生是醫療服務中相對基礎的一部分,直接面對普通患者並提供衞生保健服務,並將需要專科治療的病人分診到不同專科進行後續醫療服務。

1.6不斷改革中的法國醫學教育

隨着人類壽命的延長、生命科學的研究發展和醫療手段的不斷進步,法國的醫學教育也在與時俱進,教育體制包括考核方式都在不斷進行改革。近期的重要改革分別出現在2004年和2011年。在2004年以前,選擇全科醫學的醫學生在第二階段即DCEM4學年後,不用參加考試,直接成為住院醫生,經過2年半的TCEM階段培訓後進行醫學博士論文答辯,答辯通過即可成為全科醫生。自2004年起,所有醫學生都必須參加全國執業醫師考試,考試後再根據自己的意願和考試排名決定是否選擇全科專業;且全科專業的TCEM階段延長到了3年;此舉是為了促進全科醫學的發展,提高家庭醫生的職業素養。2010年的醫學教育改革設置了“健康教育第一年(PAES)”,這個改革合併了臨牀醫學、藥學、口腔醫學和助產科學的第一年基礎教育,使得醫學生的基礎課程又增加了藥學等相關專業的知識。通過以上的兩個實例不難看出,法國的醫學教育改革從來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劇烈變更,而是比較頻繁的小的改版,相對靈活且易於適應不斷變化的醫療環境。

2對我國醫學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啟示

在對於醫學生的選擇上,法國與我國類似,高中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醫學院校。因此相比美國等國家的僅僅允許大學畢業生(具有學士學位)進入醫學院學習的制度來講,更適合作為參考對象。瞭解法國醫學教育制度後,結合我國醫學教育的現狀,會產生一些思考和啟示。我國的醫學教育制度一直延續建國以來制定的模式,沒有經歷過大型的變革,雖然比較貼近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特點,但是在某些層面確實與現代的醫療環境不相適應。如果能從法國的醫學教育制度中吸取一些經驗、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作用應該會比較可觀。

2.1醫學課程改革

法國的高等教育一貫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能力,醫學教育也不例外。其中的核心課程以課程單元和跨學科課程的形態為主,具有很強的學科綜合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統一教科書,所以一門核心課程的學習需要查閲不同的理論書籍,並綜合閲讀才能全面掌握。此外,在拓展課程當中的醫學文獻分析等科目的設置,一方面培養了醫學生閲讀和寫作醫學論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我國,為了更好地適應目前的社會經濟形式和臨牀醫療的現狀,目前許多醫學院校正在進行不同規模的課程改革,其中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為主流思想。PBL教學的形式是將一個複雜、有意義的問題交給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自主探討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和掌握隱含於問題背後的醫學知識。這種形式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早期接觸臨牀,主動進行知識整合並鼓勵批判性思維。以江漢大學醫學院為例,經過這樣的課程改革後,PBL內容佔到學生總課時數的20%左右。雖然這樣的課程設置方式還在試驗探索階段,但是從短期效果來看,已經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

2.2醫學教育模式改革

法國醫學教育中注重臨牀實踐的理念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以我國目前比較主流的5年制醫學教育為例,前兩年半學生在基礎醫學院進行理論學習,除了某些條件比較理想的學校設有臨牀模擬實驗室可以進行模擬實踐以外,大多數的時間學生沒有任何機會接觸到醫療實踐。在後兩年半中,醫學生有1年的時間學習臨牀理論課程,1年的時間進行臨牀實習。所以在5年的學習過程中,中國醫學生僅有1年時間來真正接觸臨牀。反觀法國醫學的教育模式,在第五年(DCEM3)結束時的醫學生已經經歷了一次護理實習、一次兩個月的暑期實習和連續兩年的半日制實習(包括值班),對於臨牀醫療環境有了一定的瞭解;且他們作為醫學生的臨牀培訓還遠沒有結束。而且這種理論教學與臨牀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更加直觀、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也更有效率。如果能夠借鑑這樣的教學模式,應該可以增強我國的臨牀醫學教育效率,提高畢業生的專業素養。

2.3住院醫生培訓制度改革

根據法國的醫學教育制度來看,要成為合格的醫生必須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住院醫生培訓。因此在通過國家執業醫師考試之後,法國的醫學生還要根據自己所選擇的專科進行3~5年的學習,即法國醫學教育的第三階段(TCEM)的住院醫生培訓。在這段時期中,醫學生作為有處方權的執業醫師在醫院的各相關科室輪轉,同時也要進行相關課程的學習。作為醫生,要負責處理病人、完善自己的臨牀技能;作為學生,仍然要參加醫學院的考試和考核;所以學習的目標會比較明確。同時國家對TCEM階段有統一的教學大綱,使得相同年資住院醫生的臨牀水平不會因為地區或院校的不同而有差距。目前我國在某些地區已經開展了住院醫生培訓制度,根據衞生部頒發的《臨牀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試行辦法》進行試運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住院醫生培訓是臨牀醫學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是提高醫生素質和質量的關鍵階段,如果能夠多吸取別國的成功經驗一定能對我國住院醫生培訓的全面開展起到積極影響。

化學醫學論文 篇五

這起校園投毒案也讓19年前的另一起案件再次成為輿論熱點。當時正在清華大學化學系〖〗讀書的女生朱令,被測出嚴重鉈中毒,後經診治雖然保住了性命,殘酷的後遺症卻伴其終生。朱令曾經被視作清華的“完美女生”,民樂隊明星、國家游泳二級運動員,成績名列前茅,而今她的智力水平僅五六歲,雙目幾乎失明,全靠年逾古稀的父母照顧。近20年來,網絡輿論從未忘卻朱令。

從朱令到黃洋,發生在高等學府裏的離奇投毒案成為人們難以直面的刻骨之痛。

黃洋案起因未明

查閲人人網等社交網絡,可以看到黃洋生前照片,一個陽光男生帶着憨厚的微笑。

出生於1985年的黃洋是復旦大學醫學院2010級在讀研究生,不久前剛剛以第一名的成績轉為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臨牀博士。

據復旦大學醫學院負責學生工作的一位老師介紹,這個來自四川自貢的小夥子一直是優等生。黃洋的父母在他上高中時雙雙下崗,母親體弱多病,家裏欠下一大筆錢。讀書期間,黃洋的學費全部來自獎助學金和勤工儉學收入,不僅沒有向家裏要錢,還支付了媽媽肝病所需的手術費用。黃洋還參與過兩次學校的支教活動,曾在安徽潁上和西藏墨脱支教。

4月1日早上,黃洋從寢室內的飲水機中接了一杯水,因為感覺到異味,將水吐出,隨後特地把飲水機中的水倒掉,還清洗了飲水機。他告訴同宿舍的同學不要再喝了。

當天中午,黃洋就出現了噁心、嘔吐並伴有發燒的症狀。他曾獨自前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就診,當時醫院初步診斷為急性腸胃炎,醫生為他開出了抗感染及解痙的處方。

據黃洋的同校師弟莫慈(化名)回憶,當天中午他曾接到黃的電話,“他説感覺不舒服,要打針,希望我過去看他。”當天下午莫慈趕到點滴室,當時醫生推測黃洋的病因可能是飲水機內的桶裝水置放日久,細菌滋生而引發食物中毒。在眾多被考慮的細菌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在當時嫌疑較大。

4月2日,黃洋症狀並未好轉,他的師兄弟下班後趕去看他,發現他的手和臉都腫起來了,懷疑不是吃壞了東西那麼簡單。當晚9點,黃洋在同學的陪同下去看急診,化驗結果顯示其肝功能已出現損傷。到了晚上10點多,學生們把情況告知了黃洋的導師,導師馬上攜帶現金趕到醫院,安排黃洋住院治療。

4月3日,黃洋病情繼續惡化,血小板開始減少,住進了外科重症監護室。醫生會診初步認為是中毒造成了肝功能損傷,但究竟是什麼毒素,一時依然難以判斷,無法及時對症下藥。

接下去的幾天,醫生們不斷會診,檢測毒素,緩慢治療……他的導師、師兄弟們也日夜守護在他身邊,並千方百計查找原因。

7日,黃洋開始鼻孔出血,治療不起作用;8日,他陷入昏迷,但病因仍然未明。9日,黃洋的師兄孫某收到了一個陌生人發來的短信,提請注意一種化學藥物,周圍有人常在用。孫某收到短信後,馬上將情況告訴了黃洋的導師,並查詢了校內的醫學論文資料,發現使用該藥物後的實驗室小白鼠症狀與黃洋此前症狀十分相似,而相關實驗論文的作者正是黃洋的同寢室室友林森浩。

“大家立即把情況向醫學院和學校領導反映,並向復旦大學保衞處、上海市公安局文保分局報了案。”負責學生工作的該校老師説,“學校和公安部門都很重視,跟黃洋的老師、同學一一談話。”

11日,警方稱,在該學生寢室飲水機殘留水中檢出有毒化合物N-二甲基亞硝胺。12日,警方基本認定同寢室同學林森浩存在嫌疑。

當日,黃洋中毒太深,醫院發出了病危通知書;13日下午,黃洋瞳孔放大;14日下午,沒有了腦電圖,肺部纖維化無法自主呼吸……

15日晚,復旦大學校方官方微博稱,該校一名醫科在讀研究生因身體不適入院,後病情嚴重,學校組織專家會診未發現病因,校方遂請警方介入,警方稱該生寢室飲水機檢出有毒化合物。此事進入公眾視野。

16日15時23分,醫院宣佈:黃洋去世。復旦大學官微公佈這一消息後,很多網友都為他點上了一支蠟燭,表達惋惜之情。

此事傳出後,有消息稱,被警方刑拘的室友林森浩因妒忌黃洋獲得直升博士生的機會而起意投毒。但根據多方確認,這一消息並不準確。復旦大學宣傳部副部長方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受害人黃洋與嫌疑人林森浩在兩家醫院的不同科室從事不同方向的研究,並不存在直接的競爭關係。

另一種説法是林森浩原來想要加害的是同寢室的另一名上海籍學生,有人甚至從網絡上找到了疑似林森浩化名與人討論使用N-二甲基亞硝胺殺人的言論。但這一説法因為該上海籍學生較少在寢室喝水,顯得並不可靠。

林森浩是廣東汕頭人,家境富裕,2010年因成績優異被中山大學推薦,免試進入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攻讀研究生,並在中山醫院見習。在此期間,林森浩成績較好,並在研究生學生會擔任幹部,還曾獲得復旦的校外冠名獎學金。

案發前他在中山醫院超聲診斷科實習,眾多媒體查閲其新浪微博發現,今年3月至4月,林森浩似乎處於工作壓力較大的狀態,還曾在微博上説“出來混就要不怕死”的話。

此外,林森浩對於“N -二甲基亞硝胺”頗為熟悉。他本人曾在國內肝膽類核心期刊上發表過文章,對肝膽病理了解程度較高。網上搜索林森浩的論文,有7篇是專業論文,其中4篇涉及“N -二甲基亞硝胺”。但即便綜合上述信息,其作案動機依然令人費解。

18日,有媒體稱涉案嫌疑人林森浩已向警方供述作案動機,但是上海警方尚未公開相關情況。

輿論呼籲起底朱令案

今天的朱令和父母住在北京南城的一間公房裏。自朱令中毒後,十幾年來,朱令的父母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對女兒的照料上。如今朱令除了睡覺和吃飯,其餘的時間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做康復運動。

1992年9月,朱令考入清華化學系物化2班。這個班級人數31人,女生分別住在6號樓的3個女生宿舍:朱令、孫維等住114室。1992年秋,朱令進入清華學生樂團民樂隊並很快成為主角。孫維也曾進入民樂社團。

1994年10月,當時讀大三的朱令開始明顯地出現掉頭髮的現象,曾經兩次出現暫時性失明。12月5日,朱令因不明原因引起腹、腰、四肢關節痛。經過治療,1995年1月23日,朱令擔心落下功課,病情稍有好轉就要求出院。

1995年3月6日中午,朱令再次發病,8日白天病症繼續惡化,協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李舜偉告訴朱令家人,朱令的症狀“太像60年代清華大學的一例鉈鹽中毒病例了”。但因條件限制,朱令沒有做鉈中毒鑑定,而是在協和醫院急診室一邊觀察一邊等待住院牀位。

朱令在神智清醒的時候,曾向李舜偉否認她在實驗室接觸過鉈鹽的傳言。化學系老師出示了學生接觸化學藥品的清單,肯定朱令並無鉈鹽接觸史。

由於一直得不到有效救治,1995年3月26日,朱令被送進協和ICU病房,靠呼吸機生存,進入長達5個多月的深度昏迷。

1995年4月,朱令的中學同學、北京大學力學系92級學生貝志城請同學幫忙,在互聯網上發電子郵件求助,描述朱令病情,希望得到專家意見以確定病因。十天內他們共收到來自18個國家的專家回信1635封,30%認定為鉈中毒。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遠程醫療專業的博士生李新,專門建立網頁幫助對朱令進行網上會診。此事成為轟動一時的熱點新聞。

1995 年4月28日,朱令的檢測報告顯示,她的病況起源於鉈中毒,且是兩次中毒。公安部門介入調查。

1995年底,朱令同宿舍同學孫維被列為犯罪嫌疑人。根據後來孫維本人在天涯發表的聲明,1997年4月2日,孫維被公安局帶走訊問,持續8小時,然後由家人領回。

此後至今的十多年間,眾多媒體依然在關注朱令案件,網絡輿論對此事的關注更為執著,整個事件因為複雜、曲折,甚至被寫成了一本電子書。

至今在互聯網上搜索“孫維”二字,可以看到對朱令事件的簡單敍述以及孫維的家庭關係背景鏈接,其中包括她的祖父孫越崎(1893~1995),曾經擔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等。

由於黃洋事件的刺激,輿論再次呼籲:起底朱令案。

數起校園投毒案曾經成為輿論熱點

從朱令案到黃洋案的近20年間,通過媒體曝光,還有數起校園投毒案曾經成為輿論熱點。

1997年5月,北京大學發生“鉈”投毒案件。受害人江林、陸晨光是北京大學化學系1994級的男生,犯罪嫌疑人王曉龍與江林同班不同寢室,與陸晨光同寢室不同班。

王曉龍曾交待,過去江林與他關係好,後來卻不理他了,所以投毒。為了確定投毒量,他把陸晨光當作實驗對象,也投了毒。所幸投毒者良心發現,為挽救被害人提供了正確信息並向公安機關自首。

2007年5月,中國礦業大學發生的投毒案也是因同學之間矛盾激化而引發。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學生常宇慶,因對幾名同學有意見,決定報復。他購買了230克硝酸鉈晶體,趁同學上課時,將兩勺硝酸鉈溶入礦泉水中,並使用注射器,分別向3名同學的茶杯中各注入2ml,致使他們中毒。後來這3名中毒學生經過救治康復。

2007年8月5日,經初次鑑定,常宇慶被江蘇檢察機關以涉嫌投放危險物質罪批准逮捕。之後,常宇慶家人向檢方公開了兒子曾患精神抑鬱症的病史。經二次鑑定,常宇慶患精神抑鬱症,作案時沒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江蘇檢方對常宇慶作出不起訴決定。

從黃洋案到朱令案的再次發酵,有毒物管理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問題。然而,縱觀這些校園案件,與失衡的教育相比,“危險品”本身卻並非最危險的因素。

化學醫學論文 篇六

關鍵詞:醫學生;專業英語教育;醫學英語;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060-03

Necessity of subject-based English for medical students'education and its practice exploration

Ling Xiao,Jin Hong.

(Medical colleg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3,China)

Abstract:As the bridg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to medical students,Medical English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medical education to be carried out without was suggested that Medical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selection,introduction of word-building,network resources utilizing and abstract writing in order to help medical students to master it better.

Keywords:Medical student;subject-based English education;Medical English;practice exploration

中國的傳統醫學一直以博大精深著稱。但凡事不能閉關自守、閉門造車,有交流才會有提高,有碰撞才能產生火花。因此,中華醫學也要與外界進行廣泛的交流,才能更加迸發出勃勃生機。

國際化的交流,依賴於國際通用語言的使用。到目前為止,英語作為使用率最高的一種語言,在全球範圍內已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和普及,併成為眾多國家和地區的官方語言。它正逐步發展成為溝通世界的語言橋樑。因此,在醫學界普及英語勢在必行。

一、醫學專業英語教育刻不容緩

隨着全球化的進程,前沿科學的國際交流日益增加。醫學作為一門實踐性科學更是如此。據分析,中國現代整體醫學水平與日韓等國相比旗鼓相當[1]。但是,從英文撰寫的醫學論文數量來看,中國落後於日本;而亞洲多個國家的醫師比中國醫師更容易融入國際學術社會,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醫學生是醫療界的儲備羣體,在畢業後大多數面臨的是臨牀或科研[2],這意味着在他們繁重的工作之餘,還必須經常瞭解國內外醫學領域的最新動態、不斷查閲醫學文獻、爭取出國進修學習的機會等,以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因此,針對醫學生開設專業英語課,教他們熟悉專業英語的體裁、表述、閲讀與書寫刻不容緩。

普及英語教育在中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中國學生從國小就已開始接觸英語,應該説,他們的英語基礎是比較好的。但是,在高等教育階段,掌握好了公共英語並不意味着學生一定會有較好的專業英語閲讀和理解能力。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儘管大部分學生已通過了英語四級甚至六級的考試,但是對於諸如“Mean peek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obramycin occur between 30 and about 60 minutes after 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之類的句子,很多同學在學習了專業英語之前都出現了翻譯錯誤。究其原因主要是對於“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把握不住,不知該如何翻譯。而有些人明知不對,還是會抱着僥倖心理將其翻譯為“肌肉內管理”。殊不知,“administration”一詞在醫學中指的是“giving of a medicine”,即“給藥”,而它在公共英語中為大家所熟知的意思是“management”,即“管理”,由於缺乏相應的醫學英語知識而產生了理解歧義(該句可翻譯為“肌注後30~60分鐘之內妥布毒素的平均血藥濃度達到高峯。”)。學生由於缺乏相應的醫學英語知識,發生此類誤解的情況比比皆是。可見,醫學英語教育對於醫學生而言,至關重要!

中國教育部高教司早在2001年4號文件中就提出“今後本科教育的20%以上課程必須進行雙語教學”,並在2005年1號文件中再次重申了雙語教學的要求,教育部尤其鼓勵在生命科學等領域中率先實行雙語教學[3]。經過10年的探索,醫學教學中的雙語教學取到了較大的發展,基於此,也有人提出了取消專業英語教學的建議。他們認為,雙語教學的開展使得學生能從各個專業領域接觸到專業英語,因此,專業英語的設置已成為多餘。對於此種觀點,筆者持不同意見。雖然各大院校為貫徹高教司的精神紛紛進行了雙語教學,但教學的收穫如何、學生對此的反饋如何、掌握的程度怎樣是沒有一個評價的量化標準。而且,從目前的雙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掌握得更多的只是一些獨立的專業詞彙或是定義,對於閲讀一段完整的文獻還是有困難的。事實上,專業英語教材中選用的醫學文獻文章均取自於英語國家的醫學論文或科技文,這是英、美國家專家使用科技英語體撰寫的,其內容專業性強、文章結構嚴密、遣詞造句考究、句型複雜多樣。如果不注意到公共英語和專業英語在這些方面的區別,閲讀過程中就會發生理解偏差甚至理解困難。因此,單純的雙語教學是無法滿足醫學生順利進行專業文獻閲讀的需要的,必須通過專業英語課的開設在公共英語和專業知識之間構架橋樑,讓醫學生系統地學習醫學英語詞彙,通過學習構詞法來舉一反三地擴大專業詞彙量,並通過課文的學習使其閲讀層面由普通轉向專業,反覆瞭解和熟知專業英語的行文特點,並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如何進行醫學論文的構架和鋪陳,以及如何從專業的角度用英語進行相關知識和信息的闡明和論述。

二、醫學專業英語教育的實踐探索

(一)醫學英語的課程設置

教育部頒佈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版)[4]是在總結原理工科本和文理科本《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兩個大綱使用十多年來的經驗基礎上,針對我國大學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修訂而成的。1999年的修訂版中正式提出了“專業英語”的名稱,並規定大學英語教學分為基礎階段(1~2年級)和應用提高階段(3~4年級)。應用提高階段的教學包括專業英語(Subject-Based English,SBE)和高級英語(Advanced English,AE)。學生在完成了四個學期的基礎階段的學習任務,通過英語四級或六級考試後,都必須修讀專業英語。大綱中還規定:“專業英語為必修課,可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學期,教學時數應不少於100學時,每週2學時。課內外學習時數的比例應不低於1:2。在第八學期還可繼續安排專業英語文獻閲讀、專業英語資料翻譯、英文摘要寫作等。專業英語課原則上由專業教師承擔,外語系(部、教研室)可根據具體情況予以配合和協助。”

由《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版)可知,國家對於英語教育的連續性極為重視,不僅將專業英語設置為必修課,而且還規定教學時數不少於100學時。具體到醫學教育中,則是希望通過醫學英語的開設來培養醫學生在其專業領域內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使他們在以後的臨牀實踐和科研工作中能以英語為工具進行信息的攫取和交流,能弘揚本國的醫療技術,並順應全球化的潮流。

(二)醫學英語的教學實踐

1.課文選材應由科技文過渡到專業文獻。目前市面上的醫學英語教材版本很多,各有各的側重點和長處。依內容的編排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全部為專業內容的;另一種是分上下兩冊,上冊是簡易的基礎專業知識,下冊是原版的專業論文。根據我們近十年來的授課經驗,這兩類教材都有其不足之處。第一類教材對於英語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來説,會有相當的難度,初次接觸就感覺費力,那麼對於學習的繼續進行會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礙,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難以保證其後續內容的專注學習。第二類教材雖然起點低,學生易於接受,但全套教材內容量大,在給定的授課計劃內無法完成。基於此,我們建議專業英語教師事先與基礎課老師進行溝通,推進基礎課的雙語教學實施,使醫學生在基礎英語學習階段就逐步接觸一些專業的詞彙和句子,進行一定的專業英語知識儲備。使用的教材應根據本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具體選擇,一般可以從簡單易懂的科技文着手,其較低的信息量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5]。此類文章可佔20%~30%左右,一些基本構句的專業詞彙可以得以掌握。專業文章佔70%~80%,可以按不同的具體專業領域選材,以擴大閲讀面。此類文章應逐步接近國外最新醫療資訊和文獻的體裁,還可以自行節選最新的尖端醫療內容,如“SARS”流行時介紹“SARS”的防治和疫苗的研製,“H1N1”流行時介紹國際上針對性的防治等。

2.系統介紹構詞法。詞彙永遠是構成句子和文章的磚瓦。許多學生在初學醫學英語時會為如何掌握大量的專業詞彙而頭痛。首先必須從學生們普遍熟悉的一些詞綴(如micro-、tri-、mini-、-ology等)入手,結合一些簡單的例子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讓他們明白其實醫學英語術語是很好掌握的。比如,macrocyte(巨紅細胞)一詞,大家都熟知前綴“macro-”是指“巨大的”,則可推知詞根“-cyte”是指“細胞”。再列舉一些以“-cyte”為詞根的詞(如monocyte、podocyte、leukocyte等),可加深學生對“-cyte”的掌握。在零散地掌握了一些專業詞彙的基礎上,再對前面所學的詞彙加以歸納總結,系統分類(按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等)介紹構詞法,就能取得舉一反三的成效。比如由gastrostomy(胃造口術)一詞可擴充出許多以“gastr(o)-”或“gastr(i)-”為前綴的與胃相關的詞和以“-stomy”為詞根或後綴的詞。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隨着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獲取最新醫療資訊、掌握醫學前沿動態最簡單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網上查詢本專業的學術論文[6,7],可以適當推薦給學生一些專業網站,讓感興趣的同學瀏覽。推薦網站有PubMed,它是由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免費提供,被公認為全球最大、最權威的生物醫學數據庫,收錄了1950年以來70多個國家(43種語種)近5000種生物醫學期刊;POPSCI(http:///category/ tags/health);(http://)等。

不過對於大部分醫學生而言,進入http://www觀看一些動畫配解説的手術過程、某些疾病的病徵及治療的介紹更適合。而且這些內容不僅是專業知識,並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專業英語因課時緊張而導致的聽、説方面的不足或缺失。

4.補充摘要的寫作。摘要一般置於論文、科研報告或文摘綜述的正文之前,是對整個論文主要內容的概括和總結。它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英文摘要的書寫是醫學英語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應該專門進行專題講座,幫助醫學生了解如何從摘要中獲取所需的信息,如何在以後的科研中為論文組織英文摘要的書寫。要幫助學生掌握英文摘要的結構、每部分結構的特點和注意事項(包括時態),並介紹一些常用的句型。

三、結束語

目前,對醫學英語教學的研究依然處於探索階段,有來自不同地方的不同聲音。不論各人的見解如何,有一點我們始終相信,即只要廣大醫學英語教師充分認識到醫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性並熱愛教學,通過自身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就一定能使醫學英語成為醫學生有效獲取本專業所需信息的工具。幫助他們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提高用英語進行專業閲讀、理解、翻譯和交流的能力以及摘要的寫作能力,幫助他們攝取醫學原創中的精髓併發揚和延伸其中的要義,而這也恰恰是英語教學從書本走向應用的轉折。

參考文獻:

[1]楊明山。醫學英語新教程[M].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

[2]張豔。醫學院校開設專業英語的必要性及方法探究[J].醫學信息,2007,20(3):403-405.

[3]葉玲,徐平,鄭黎薇。口腔醫學雙語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口腔醫學信息,2009,18(1):1-2.

[4]工作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高等學校本科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陳冶彬。四“C”醫學英語教學法[J].衞生職業教育,2008,26(2):67.

[6]劉芳。利用醫學專業英文網站,掌握醫學最新前沿進展[J].中國醫學前沿雜誌(電子版),2009,l(2).

[7]高磊,王志晨,劉莉。多媒體網絡技術在醫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3):39-41.

基金項目:湖南師範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