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醫學心理學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1W

醫學心理學論文新版多篇

醫學心理學論文 篇一

醫學心理學是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和醫學教育改革的需要而開設的課程。在我國,經過30年的發展,醫學心理學課程建設已取得長足進步,但仍然存在課程設置不規範,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後等問題,阻礙了學科的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因此對醫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進行改革勢在必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作以探討。

1.醫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在課程設置方面,課程內容龐雜,目前我國多數醫學院校開設的醫學心理學課程內容由心理學概論與諸多專業心理學內容合編為一門課程,包括了普通心理學、臨牀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內容,使得課程內容相對龐雜,在有限的學時每部分內容難以深入講解。而且部分內容與健康心理學、行為醫學、精神病學等學科內容重複,學科本身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在開設課程時間安排上,目前部分醫學院校將醫學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學年,但此時才學習醫學心理學概論、心理學基礎知識部分顯得太遲,不利於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與教學要求形成脱節現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學 年,課程中有關醫學心理學的內容如心身疾病、心理諮詢與治療、病人心理、異常心理等與醫學專業課程緊密相關,而本階段學生內外婦兒、診斷學等課程尚未開設,學生常常感到難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據心理學的知識,從基礎到分支學科,從理論到臨牀實踐合理安排課程。

在教學方面,教學目標重結果而輕過程,重認知而輕情感,重概念的記憶、理解而輕知識的整合、實踐;教學方法依舊以講授式教學為主,雖然輔以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案例法等教學方法,但是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上還不夠,學生大多習慣了教師教什麼,就被動地學什麼,習慣了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試回憶筆記的學習方式,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不利於學生的認知建構;現今的教學手段由於教學硬件的改善而大量採用多媒體呈現信息,但是這種電子板書如果給學生呈現的信息量太多,也會大大加重學生的認知負荷。

2.醫學心理學課程及教學體系改革的思路

醫學心理學既然成為臨牀醫學等專業課程中的主幹課程,現有醫學心理學學科的單一課程已經難以適應醫學模式發展趨勢和醫學教育改革的需求,迫切需要改變當前單一醫學心理學課程,架構一個比較科學的、完善的醫學心理學課程及教學體系。

2.1 合理建構醫學心理學課程體系,與相關醫學課程整體協調

優化課程體系的教學安排。可根據教學內容和性質,結合學生心理、能力等因素,將課程分解開設於不同學年,課程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一為心理學基礎。是以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活動過程、人格、心理應激、心理健康等。將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基礎醫學學習階段,學生通過對個體心理活動的發生、發展及其基本規律的學習理解,有助於學生觀察力的培養,有助於記憶、思維規律和方法的掌握及情緒的調節與控制,這些對醫學生學習其他醫學形態學科有很大幫助,同時有利於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增強適應社會、應對壓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其二為醫學心理學內容。是以與臨牀相關的醫學心理學內容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測驗、心理諮詢與治療、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和異常心理等,重點放在醫學過程中涉及到疾病、病人與醫生的心理學問題,將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學生臨牀學習階段,因為這些內容與臨牀內、外、婦、兒各科教學內容緊密聯繫,因此應當與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等相關課程及臨牀見習同步安排。可以結合實際條件合理採取理論講授與臨牀實踐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有利於促進臨牀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繫,形成學科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與實用性,有利於學生對理論知識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應用,在實踐中認識和解決服務對象在醫療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問題。

拓展醫學心理學學科外延,建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體系是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臨牀醫學等專業開設的醫學心理學課程仍是將諸多醫學心理學分支學科內容合併為一。可以根據學校具體情況選擇開設合適的選修課,如心理學概論、心理測量學、神經心理學、心理診斷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諮詢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康復心理學、異常心理學等。

更新課程內容、豐富課程資源。在課程中吸納醫學心理學最新的研宄進展。在現有教材資源基礎上,提供多種學習資源,如教材配套光盤、基本練習、實踐活動、參考文獻、推薦閲讀、相關網站等,根據學校實際狀況加強醫學心理學實驗室建設,建立網絡學習環境,供師生交流、合作、查閲信息等。

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聯繫臨牀實踐。醫學心理學的課本不只是教師的“教材”,也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學本”,包括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如材料閲讀、討論、練習、實驗、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內容提要、學習目標、案例問題。從臨牀實際中編撰醫學心理學課中的一些思考問題和案例。

2.2 合理建構醫學心理學教學體系,提高教學效果

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學諸因素中最具變化活力的因素。在當代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以及現代教育技術開發的影響下,必須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師生教學的互動性、教學活動的生命性、教學方式的現代性。根據不同的主題,在傳統的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案例法等基礎上採取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比如:①研討式教學法。在學習醫學心理學初期,就向學生介紹和醫學心理學相關的中英文期刊,鼓勵學生自主閲讀文獻並提交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研討,尋求新的研宄課題,然後鼓勵有共同興趣的同學組成小組或者設計問卷進行調查,或者準備材料進行實驗,沿着所選定的課題開展研宄。適用於醫學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如情緒理論等;②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法,此教學方法在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及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等方面明顯優於傳統教學方法。可根據醫學心理學的教學內容提前向學生提出有關問題,由學生查閲資料後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如,在學習心身疾病一章時,可以讓學生從流行病學、心理社會因素、人格特徵、早年經驗和心理治療等方面查閲資料來分析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癌症等心身疾病的表現特徵,然後請同學們根據個人所查閲的資料開展討論,最後由教師做歸納總結,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僅是知識的學習,而且也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訓練,從而達到認知建構的目的。

改革教學手段。將信息技術整合進教學中:①多媒體教學。藉助於計算機技術生成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使單純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測驗、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等心理學基本知識、技能,能以準確、清晰、直觀、形象地場景再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②網絡教學。建立醫學心理學課程網絡教學系統,提供教學資源、相關鏈接、論壇、留言板、試題庫、郵件列表等欄目,促進師生、學生之間進行網上交流、合作、討論、答疑以及傳送作業等。

改革教學評價。教學評價作為檢驗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充分體現靈活性與全面性等特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真實反映學生能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有效地考察教師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教學評價可兼顧課堂表現、結業考試、論文撰寫等形式。課堂表現包括學生出勤情況、參與課堂討論、提出創造性見解的情況。結業考試主要採取筆試,不僅考查知識面,也注重考查對基本概念、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課程論文,包括小組合作學習主題報告、自主閲讀的文獻筆記以及案例分析等內容。

綜上所述,按新的思路架構的醫學心理學課程是階梯式的貫穿於醫學教育全程的課程設置體系,教學方法、手段更加靈活多樣。通過該課程教學的改革,培養學生全新的現代醫學理念,以及利用心理學的知識處理醫學問題的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醫學心理學論文 篇二

在傳統觀念裏,醫學的產生就是為了治療人體的疾病,具體地説就是研究人體生物學的改變,探索疾病產生的原因和治療方法。傳統醫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學方面,涉及到的主要學科有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以及臨牀各學科。傳統醫學的研究模式被稱為“生物醫學模式”。隨着近百年來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生物醫學的研究也日趨深化,許多疾病也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或消滅。但任何科學在發展過程中都會暴露出缺陷來,生物醫學也是如此。因而近年世界衞生組織認為:一個人只有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4個方面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WHC提出的健康定義,反映了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是人類健康觀的重大發展,對以促進健康為目的的醫學研究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醫學心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重視不夠

生物醫學模式統治醫學院校時間太長了,根深蒂固,很難動搖。新的醫學模式於1976年由恩格爾提出至今已30餘年但在醫學院校裏醫學心理學的受重視程度仍舊不高。醫學心理學不僅課時少,而且大多數院校都把它作為考查課。醫學心理學課程遠遠達不到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中應有的地位。

在20xx年出版的教育部“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臨牀醫學專業本科教學基本要求》中,將醫學心理學分類為人文社科行為類課程,其中包括如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行為科學、醫學法學、醫學史、醫學哲學以及文學藝術類課程等,這一安排淡化了這門課的醫學和理科特徵,也隔斷了它與臨牀實踐的聯繫。目前,大學基本都將醫學心理學課作為醫學基礎課,在本科的大二或專科的大一開設。大多數院校安排36學時,有的五年制本科只安排30學時,比課時最少的《人體寄生蟲學》的22學時只多出8學時,這麼少的學時,很難使學生對該門課程豐富的內涵有比較全面的瞭解;一些專科則只將這門課作為選修課開設,而實用技術類專業如影像、眼視光、檢驗等專業則均不開設這門課,這意味着有些專科畢業的醫學生將完全沒有醫學心理學知識。

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和醫學的結合,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20世紀中期其理論體系已漸趨成熟。它的理論部分和操作部分內容都是非常豐富的,尤其後者(包括綜合性醫院常見的心理學問題、藥物與心理行為、心理診斷技術、各種心理行為治療、醫學心理諮詢、心理保健等等)更應讓學生認真學習和掌握並應用於臨牀。

30餘課時醫學心理學課程,充其量只觸及了普通心理學、臨牀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測量與診斷學的皮毛,甚至在某種分支學科方面連皮毛也未觸及;學校不重視,學生自然也不重視這些課程,相應學生到了醫院也就不大可能積極運用心理學理論與技術來開展工作,其惡果就是“醫患關係緊張”心因性疾病、醫源性疾病増加,同時也影響了許多生物性疾病的恢復。

1.2 開設時間不合適

許多院校將醫學心理學作為基礎課,在第一或第二學年講授,這本身是不科學的,而且給教學帶來難度。

醫學心理學的理論是在解剖、生理、生化以及臨牀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例如:腦的活動極其複雜,每一項心理活動都是一個有許多神經組織參與的複雜的功能活動過程。人的知覺、記憶、認知、運用、言語、思維、書寫、閲讀、計算等都不是孤立的功能,不是有限細胞的直接功能,故而很難機械地定位於一處的腦區,要闡述清楚這些內容就涉及到了許多基礎課程。若第一學年開設醫學心理學課程,與解剖、生化、生理等基礎課同步進行,該課程要承載的內容就太多了。

除理論部分外,醫學心理學的操作技術部分也涉及大量的臨牀技術問題。如各種疾病的心理問題,尤其腫瘤患者的心理問題、器官移植中的心理問題、危重症者的心理問題、手術病人的心理問題等等,都應在有一定的臨牀知識的基礎上去學習,才容易接受。因而,這門課程與臨牀課程同時開設較為合適。這樣,不僅可以促進醫學心理學與臨牀實踐的結合,増進學生對心身醫學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將所學的心理診斷、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等理論和技術,在學習過程中結合臨牀過程加以運用。

2.教學改革建議

醫學心理學課程應該在精煉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増加反映學科發展的最新內容,拓寬學生視野,加大醫學心理學教育與人文社科教育和臨牀醫學教育的結合和融合力度,並着力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1 促進對醫學模式轉變的影響

病因或促發因素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的疾病很多,幾乎涉及到了臨牀各個學科。有些疾病如傳染病等,其病因和促發因素可能與心理社會因素關係不大,但在疾病的整個發病與轉歸過程中,則可能與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關係。如20xx年SRS(非典)流行時,許多住院病人由於心理壓力過大而導致了疾病的加重或死亡。北京對進入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進行了心理干預及與患者心理溝通的培訓工作。專家在培訓中建議醫生,第一次見到病人要這樣説:“我會以我最大的努力,以現有的最好條件,和你一起努力,我們共度難關”還要求醫生,一定要注視患者一秒鐘以上,得到患者眼神和語言的迴應後再轉移,注視的同時可以點頭或用簡短的問候與病人打招呼。抗SRSt,在心理干預、心理溝通方面,專家們總結出了最能對患者產生鼓舞作用的四種表達方式:①輕輕拍肩;②扶肩説話;③向患者伸大拇指;④向患者打V字手勢。前兩個動作可以拉近和患者的距離,表明醫護人員並不害怕他們,而是把它們當作親人、朋友。向患者伸大拇指,表示患者情況良好,這有利於穩定患者情緒,増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醫生要離開病房時,可以向患者打一個V字手勢,等患者有表示迴應時再轉身。有關臨牀醫生在引用以上方法進行心理干預、心理溝通後認為:有92%的患者當醫生輕輕地拍打他的背時,產生了非常強烈的正面感受,他們説醫生的觸摸像一股暖流,一道激光、一束射線,把SRS病毒驅走了。就是光用眼神和大拇指,也有71%的患者當天就増加了食慾。

許多疾病從發病到轉歸治療都離不開心理學內容,只強調生物醫學而忽視心理一社會因素是不符合目前醫學發展規律的。

2.2 重視教學與臨牀實踐的結合

在人們的習慣認識上,醫學心理學是一門基礎課,主要是在課堂上完成的,輕視它與臨牀實踐的結合。筆者一再強調這門課應與臨牀課程同時開設,就是強調它與臨牀實踐結合的重要意義。到醫院實習的學生,應該是已經學習過了醫學心理學這門課程或正在學習,這樣學生在與病人接觸時,就會時時意識到醫學心理學在臨牀中的重要意義,並時時注意使用有關知識與技術。

心理學技術,歸根結底都是要通過語言來進行的(除大部分心理測驗外)因此,實習時,應該要求學員重視語言技巧,與病人接觸時有意識地發揮語言的治療作用。如可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分別選用安慰、鼓勵、勸説等方式以提高治療水平。

安慰性語言,可以使病人感到親切愉快,改善心境。成功的安慰是不容易達到的,學員要通過反覆的實踐提高自己的語言技巧,以期達到真正的安慰效果。鼓勵性語言,實際上是醫護人員對病人心理積極一面的支持,對調動病人與疾病作鬥爭的信心非常重要。勸説性語言對醫護人員來説更顯重要,因為對病人勸説能不能達到目的,是對醫護人員心理治療能力的一個重要檢驗和評估手段。其次積極的暗示語言的運用,也能顯示醫護人員心理治療的技藝水平。好的暗示性語言,可以使病人有意無意地在心理活動中受到良好的刺激,有時還可以起到積極的治療作用。

還要讓學員避免對病人使用傷害性的語言。因為傷害性語言是一種劣性信息,會給病人以傷害刺激,從而通過皮層與內臟相關的機制擾亂內臟與軀體的生理平衡。如果這種刺激過強或持續時間過久,就會加重病情。

通過以上臨牀實踐不僅提高了學員對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深刻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實習質量,所以説把《醫學心理學》果程和臨牀課程同時開設,並重視這門課程與臨牀實踐的結合,對學好這門課是有重要意義的。

2.3 醫學心理學課程應結合大學生健康成長需要,充實內容

大學生羣體不是脱離社會發展環境而孤立存在的,社會中的各種風氣,都會在他們身上得到反映。為了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使其在成長過程中實現心理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成為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學校需要做許多方面的工作,豐富醫學心理學教學也是一個重要方面。

如近幾年全國大專院校呈上升趨勢的大學生自殺現象,就應該引起重視,並在這門課中給予涉及。大學生自殺給家庭、學校、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相對來説,大學生羣體是一個比較理性、素質也比較高的羣體。但有研究資料表明,在高校自殺率統計中,大學生高於一般青年重點大學高於一般大學,研究生高於本科生;同時,自殺佔到了20至30歲年輕人死亡原因的首位。

雖然大學生自殺的人數相對於大學生整個羣體比例較小,但是帶給大學生的心理衝擊和不良的社會影響卻非常巨大。因而應在《醫學心理學》課程中増加自殺專章或專節,論述自殺的病因以及預防和干預措施等。

《醫學心理學》教學還應配合學校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查,設立心理諮詢機構,建立有效的危機干預組織,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改善大學生的社會心理環境等等。這些活動,既豐富了《醫學心理學勘教學,相應也有助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醫學心理學課程不僅要與生物醫學臨牀實踐相結合,也要更好的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服務,只有遵循這樣的原則,對這門課程內容進行改革,才能使這門課更富有生命力,更符合新的醫學模式的要求。

心理狀態的改變能夠為機體的功能改變提供早期信息 篇三

有經驗的母親常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在軀體疾病的初期常常表現出情緒不穩、好哭、不安等現象。事實上許多軀體疾病都可以伴隨着心理狀態的改變。因為在疾病早期,往往只有功能上的變化,有些病人的心理狀態對此卻頗敏感,容易發生變化,而現有的各種實驗室檢查方法,一般又必須有器質上的改變才能顯示出異常。故對那些早期的功能變化,尤其是與中樞神經系統相關的病變,常無法加以檢測。應用心理學的觀察方法和測量技術,則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