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4W

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新版多篇)

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 篇一

關鍵詞:戀愛觀;藝術類大學生;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7-0227-03

莎士比亞曾經説過:“愛是一種甜蜜的痛苦,真誠的愛情永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的。”千百年來追尋這種甜蜜的痛苦卻是人們永恆的話題,同樣大學校園裏的莘莘學子也希望愛神之箭能夠射中自己。20世紀90年代之後的大學校園裏的戀愛已經揭下了以前那種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面紗而變得開放起來,尤其是在以網戀為主題的網絡小説《第一次親密接觸》在大學校園裏流傳之後,網絡對大學生的戀愛開始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湖南工業大學2006年公佈的大學生談戀愛的比例中,藝術類學生談戀愛的比例為70.0%,遠遠高於文科類學生和理科類學生。觀念決定行為方式,戀愛也是如此,因而,以藝術類學生為例,對引導大學生的戀愛觀的方法論進行探討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一、藝術類學生特點及其戀愛觀

由於藝術類專業具有不同於其他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的藝術類人才是真正潛心於搞藝術創作、藝術設計的人才,因此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置身於常人之外而沉浸在自己的藝術境界中,這樣長期的藝術創作使藝術類學生具有更加鮮明的個性,因此藝術類學生具有不同於其他專業學生的特點。

首先,藝術類學生的個性特點。藝術類學生追求時尚,個性化、風格化表現尤為突出,這是藝術有別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顯著特點。在社會中強調個體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背景下,藝術類專業的教學方式是從個體本位出發的,一切從個人的感悟出發,更加容易形成藝術類學生個性突出、自我意識強、崇尚自由的特點。藝術類學生傾向於通過周圍環境中的客觀現實以及細節來體驗世界,依據自己的主觀感覺作出決定,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獨處,較為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通常從對信息、思想的反思中獲取能量。在日常生活中,藝術類學生往往是穿着比較時尚、前衞,求異心理比較突出,希望能夠不流俗。具有較強的表現欲,在行為表現上自我約束能力較差,表現出隨意、散漫。

其次,藝術類學生的學習特點。藝術類學生專業情結濃厚,但文化基礎相對薄弱,許多藝術類學生從小就開始接受專業的學習,並且非常熱愛自己所學的專業,甚至認為“沒有藝術就沒有生命”。他們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專業學習上,進入大學學習後,藝術類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必須要參加較多的藝術實踐活動,學生往往更重視專業課程而相對輕視其他文化課程的學習,相應地,絕大部分課餘時間也就被專業技能的訓練所佔用,這就勢必導致藝術類學生文化修養不夠,知識面狹窄,缺乏人文精神。另外,藝術類學生在進入專業學習之前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需要支付其他專業學生所不需的高額培訓費。攻讀藝術類專業的學費高於其他專業,而且藝術類學生購買學習用具、出外寫生、實習也需要一定的費用,因此藝術類學生的經濟壓力相對重於其他專業的學生,部分學生只能通過自己兼職或者其他方式來支付自己學習的費用。

最後,藝術類學生的思想特點。藝術類學生的政治立場是堅定的,但是相對於其他專業的學生,藝術類學生對學校的思想教育更加排斥,對時事不關心,理想信念淡化,集體觀念和團隊意識比較淡漠[4]。

由於藝術類學生的特點,藝術類學生的戀愛觀呈現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戀愛比例高與戀愛動機的多元化、功利性。由於藝術類學生追求時尚,會認為不談戀愛是沒有跟上潮流的表現,所以進入大學之後,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更容易談戀愛。近兩年來,我們在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陸陸續續與近一百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男女同學進行談話,在談話中發現,65%的同學在大學裏都有談戀愛,35%的同學沒有談戀愛,而在35%的同學中新生佔了大多數。

藝術類學生談戀愛除了崇尚潮流之外,也是滲入了不少物質方面的因素。按理説,大學校園裏的愛情是純潔而美好的,但是隨着社會對差異性和多元化的提倡,大學生的戀愛思維也出現了多元化,而且滲入了不少物質方面的因素,大學生談戀愛不僅僅是由於互相愛慕,更多的看重了家庭背景、權勢、社會關係和對方的發展前途。

第二,戀愛行為的開放性。我們在與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的學生談話中,談到是否接受在公共場合擁抱接吻的行為時,有30%的同學認為在公共場合擁抱接吻是個人的自由,可以接受,也不會去幹涉;有35%的同學認為勉強接受這種行為,但是仍覺得不好意思;有35%的同學則表示無法接受這種行為,自己也不會這樣做。

至於與戀愛對象是否發生方面,有45%的同學表示曾經發生過,55%的同學則表示沒有發生過。由於西方性開放潮流的影響以及藝術類學生強調個性、崇尚自由的特點,學生的戀愛由羞澀與含蓄轉向了戀愛行為的公開化,許多學生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旁若無人地做出各種親暱動作,從校園裏走向了出租屋。學生同居的現象日趨普遍,許多大學生都表示對婚前採取了接受或寬容的態度。

第三,戀愛道德的淡薄。在與廣工藝術設計學院的學生談話中,在是否將戀愛對象作為婚姻的對象這個問題上,有30%的同學表示看情況,無法確定以後會與現在的戀愛對象結婚;有30%的同學表示在大學裏談戀愛不在乎長久,而是在乎曾經擁有;而40%的同學表示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蔓延的後現代主義的社會文化思潮所提出的質疑挑戰權威的觀念對學生的戀愛觀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後現代主義強調的平等對大學生在戀愛和婚姻中追求平等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也導致了學生對傳統的戀愛和婚姻道德進行了質疑和挑戰,學生的觀念和責任意識趨於淡薄,在戀愛中,個人的情感凌駕於理智和道德規範之上,更有甚者,為了自己在物質上或者是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惜破壞他人的婚姻和家庭。

二、大學生戀愛觀引導的方法

(一)藝術類學生戀愛觀存在的誤區

從上文對藝術類學生的戀愛觀的概括中,可以看到藝術類學生的戀愛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誤區:首先,戀愛動機的錯誤認識,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瞭解愛情的真諦,有些是出於生理需求而戀愛,有些是出於物質需求而戀愛,還有一些學生是出於攀比心理而戀愛。第二,在戀愛心理方面的錯誤認識。有戀愛從眾心理、好奇心理、遊戲心理、逆反心理、依賴心理、佔有心理、焦慮心理等等。第三,戀愛行為的錯誤認識。將戀愛歸結為個人問題,忽視了戀愛的社會屬性,只關注人的自然屬性,而忽視了人之所以成為人根本在於他的社會屬性,導致了在公眾場所中旁若無人地擁抱、接吻等等親暱行為。第四,戀愛道德的錯誤認識。由於忽視了戀愛的社會屬性,因而在戀愛道德和責任意識上趨於淡薄,例如三角戀愛、傍大款、易等,不惜破壞他人的婚姻和家庭。尤其是在戀愛中的上,更多采取寬容、認同,導致同居現象增多,懷孕流產現象增多,給戀愛雙方都帶來身心的傷害。

(二)正視藝術類學生戀愛觀

2005年,教育部頒佈了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取消了涉及學生婚戀的強制性規定,撤銷了原規定中的“在校學習期間擅自結婚而未辦理退學手續的學生,作退學處理”[3]的條文,對在校大學生能否結婚不再作特殊規定,不禁止,也不反對。這是社會和諧進步,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和寬容的體現,但是對於大學生的戀愛,我們應持什麼樣的態度呢?

一方面,我們要正視大學生的戀愛。美國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論家埃裏克森在接受弗洛伊德人格結構説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人的社會心理髮展漸成説。埃裏克森認為,在人格發展中,自我起主導作用,它引導心理向着合理的方向發展。埃裏克森以自我漸成為中心,把人格發展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發展任務。其中前六個階段屬於人的成長過程,而後兩個階段是成人期和老年期。在人的成長的第六階段(從18~25歲),青年人注重自己的真實情感,努力設計自己的將來,發展任務是獲得成功的情感生活和良好的人際關係,避免孤獨感,體驗着愛情的實現,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基礎上獲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導致美滿的婚姻而獲得親密感。發展親密感對是否能滿意進入社會健康的成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這個時期,青年人的困難或煩惱都願意與自己親密的朋友訴説,而隨着性意識的發展,對親密朋友的概念和對象縮小化,變成對異性的意識的改變和增強,由此產生了戀愛的情感[2]。

從埃裏克森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情感是人生存和成長的必然需求,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獲得別人對自己的親密感,戀愛是人的成長過程中顯現的一個特徵,如果人為的阻止或干預這種心理成長過程,將會導致一定的心理障礙。大學生正是處於成長的第六階段,希望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渴望得到異性的認同和接納,通過這種方式遠離孤獨,順利渡過心理危機階段。因此,大學生的戀愛,我們不能將其當做洪水猛獸反對和批判,而應當意識到這是大學階段中必然的現象,大學生只有經歷這個親密對孤獨的階段,通過與異性的接觸以及建立親密的關係,而避免孤獨感,順利地邁向社會。

另一方面,對大學生的戀愛觀我們應適當加以引導,不可放任自流。許多學校對學生的戀愛和同居只能通過行政或教育的手段來制止,但收效甚微,尤其是對於藝術類學生的戀愛,甚至有些學校或教師都認為是理所當然之事,避而不談。

馬克思在早期的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從人的社會性本質探討兩性關係的本質,馬克思認為兩性關係表明“人的自然的行為在何種程度上成為人的行為,或者,人的本質在何種程度上對人來説成為自然的本質,他的人的本性在何種程度上對他來説成為自然。這種關係還表明,人具有的需要在何種程度上成為人的需要,也就是説,別人作為人在何種程度上對他來説成了需要,他作為個人的存在在何種程度上同時又是社會存在物。”[1]可以看出,馬克思指出愛情的本質是社會性,強調愛情中的道德與理智,認為人類的愛情應當受到人的理性、意志與道德的制約。

人類的戀愛具有社會性的內容,不只是單純的生理需要,而大學生的戀愛,更是融入了學習、信息的交流、對人生的看法、審美觀、責任感等內容,因此我們要適當加以引導。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曾説過:“避免邪念的唯一辦法就是免除神祕。”如果我們能夠正確地引導大學生正視戀愛和情感問題,幫助大學生處理好人際關係,培養他們情感的正確的釋放,使戀愛在他們的學習上和生活中起到充分的互補互利的作用,為他們進入社會打下堅實的知識和情感基礎。

(三)引導大學生戀愛觀的方法論

1.多學科研究的方法

所謂多學科研究的方法,就是從各學科的觀點、方法考察大學生的戀愛觀引導,即應用多學科的知識來解決、解釋或解讀大學生戀愛觀引導中的問題。對於大學生戀愛觀的引導,可以結合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美學等學科的理論進行研究,把握引導大學生戀愛觀的教育規律和心理規律,運用倫理學的理論和社會學的方法進行研究。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説,“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徵”。美育目標包含了德育的功能,美育和德育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美育的目標就是通過完善個體的審美心理結構,促進智能結構和倫理品質同步和諧發展,造就一代富有崇高理想、優秀品質、高尚情操和機敏才智的新人。對於藝術類學生的戀愛觀引導,應該充分發揮美育的德育功能,書畫、攝影等活動的開展,不僅能煥發學生的高尚情操,使他們感到一種非常愉悦的形式美和內容美,而且能催促他們向高尚的道德理想趨近;可以利用藝術類學生專注於專業學習的特點,讓學生通過有關愛情題材的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創作來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辨別美醜的能力以及對愛情的判斷和分析能力。

2.處理觀念與行為之間的關係

(1)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戀愛觀就是一個人對戀愛和愛情所持的基本觀點和態度,戀愛觀是人生觀的一個組成部分。正確的戀愛觀有助於大學生良好的人格的形成,推動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並能指導大學生的戀愛實踐,使他們能夠正確處理成才與愛情的關係。正確理解愛情是樹立正確的戀愛觀的前提,大學生首先要正確地理解愛情的含義。馬克思説過:“真正的愛情是表現戀人對他的偶像採取含蓄謙恭甚至羞澀的態度而不是過早的親暱。”[2]恩格斯將愛情歸結為“人們彼此間以相互傾慕為基礎的關係”[1]。愛情是一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責任和奉獻。大學生要擺正戀愛與學業之間的關係,大學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習應該作為第一重要的任務,要使愛情成為一種推動力量,不斷鞭策自己前進。

(2)培養愛的能力與道德責任感

美國詩人惠特曼有這樣一句話:“愛,不是一種單純的能力,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氣候,一種需要我們終生學習、發現和不斷前進的活動。”愛是一種能力,是在心中有了愛之後,能及時準確地分析,要敢於表達、善於表達愛的能力,以及迎接愛和拒絕愛的能力。大學生要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有健康的戀愛的價值觀,要尊重別人的情感,也要學會拒絕愛,還要培養愛的道德責任感。在戀愛中雙方必須尊重彼此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理解、信任、寬容對方,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對方的身心健康負責。

三、結 語

對於大學生的戀愛觀,作為教師,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加以引導,這對學生的成長和社會的穩定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為人師肩負的職責。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他們對戀愛和婚姻的看法將主導了家庭的發展趨勢,古語云“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作為一個基本單位組成社會,家庭的和諧與穩定也將決定未來社會的穩定,因此對年輕一代的戀愛觀和婚姻觀的引導有益於維護未來社會的穩定。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解惑,已不僅限於學業上,還包括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戀愛觀。“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作為學生心靈的啟蒙者和塑造者,有責任和義務去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綜上所述,對大學生戀愛觀的引導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也是為人師的重要職責。教師作為年輕一代的引導者,對大學生戀愛不應迴避,而是積極主動地介入與引導,使學生明確愛情的真諦,擺正愛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協調愛情與學業之間的關係。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4-297.

[2]韓雲萍。用埃裏克森的心理髮展觀看在校大學生戀愛問題[J].昆明冶金高等專業學校學報,2004,(1):78-80.

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 篇二

關鍵詞:孝文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意義;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搖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8-0126-03

新儒學代表梁漱溟指出“説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沒錯”,“孝悌實在是孔教唯一的提倡”。[1]謝幼偉同樣認為“中國文化是以孝為主,以孝為根本的文化”。[2]可見,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狹義的孝是贍養父母,廣義的孝指奉獻社會,它既是一種敬本心理,又是一種管理手段,它將禮法的外在約束與仁義的內在自覺相統一,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服務[3]。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要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勞動觀和職業觀,都離不開對中國傳統孝文化精髓的弘揚與運用。

一、孝文化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貫徹與落實

中國傳統孝文化中,有很多是2008大學聯考方案大學生理論課教材內容的來源,“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貫徹與落實孝文化,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目標得以體現,並達到預期效果。

1.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踐行孝文化,樹立高職大學生學以致用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僅要講授孝文化知識,如引用儒家經典來增強課堂的文化厚度;同時,也要突破理論層面踐行孝文化,抓住各類教育的契機。例如:在天氣突然變冷的情況下,教師對同學們説:“請掏出手機,給父母們發條短信,也許就短短的四個字‘天冷加衣’,就足以讓父母温暖一個寒冬”。這樣,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論在特定的情境下,讓學生感受到學做人的重要性,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意義。學生樹立這一正確的理念後,會運用在專業課的學習上,學會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通過學以致用、用以致學的循環,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培育道德素養。此外,還可以通過課後的活動與作業來促使學生踐行孝文化。如讓學生結合團、班會,舉辦公益活動,在活動體驗中使思想政治理論內化為學生的素質。

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引入孝文化,培養高職大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引入中國傳統孝文化,這些歷經歷史沉澱的魁寶必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愛國專題時,講愛國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愛祖國的燦爛文化,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教師可以通過製作一個五分鐘的小視頻,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孝文化在社會歷史發展的作用。首先,瞭解了中國傳統孝文化,受“生則養”的思想薰陶,高職大學生敬養父母的意識會進一步增強,形成對父母的責任感,從而為家庭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學習。其次,責任感是道德行為的基礎和本質規定,高職大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會得以進一步的培養,愛崗敬業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最基本要求,高職大學生在對責任的恪守中,履行自己的道德職責,會做到樂業、勤業與精業。

3.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貫徹孝文化,培育高職大學生吃苦耐勞的素養。近幾年的招聘會有個普遍現象:“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最受企業青睞,高職生吃苦耐勞“香”過本科生。可見,在高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貫徹孝文化,以培育學生吃苦耐勞的素養,才能提高職業競爭力。孝是中國傳統美德的根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自是它的應有之意,是人們處理各種困難的總原則,是積極的人生態度的最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推行孝文化中的“立德、立功、立言”,樹立不過分挑剔的就業觀;注入“立身、承志”等孝文化思想,鼓舞高職大學生披荊斬棘,勇於開拓,促使他們縮短就業崗位的適應期;主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薰陶和鼓勵高職大學生奮發向上、愛崗敬業、自強不息地建立輝煌的職業功績。

4.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傳承孝文化,激勵高職大學生的愛國情、報國志。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傳承孝文化,使高職大學生踐行對家、對社會的孝道之後,自然地昇華為對民族、國家行大孝,即愛國精神。首先,孝是愛國心的根源。唐代著名學者孔穎達疏《詩經·大雅·生民》序時説:“祖者,始也,己所以始也。自父之父以上皆得稱焉。”[4]愛國思想是親親感情的連鎖效應,愛國主義是孝意識的演延結果。[5]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傳承孝文化,就是激勵高職大學生的愛國情、報國志。如在講《形勢與政策》專題“從抗震、奧運看中華民族精神和價值追求”時,就可以從文化的角度,例舉“七夕”在中國靜寂,在韓國熱鬧;韓國欲將“端午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韓國被西方學者稱為“儒教國家的活化石”,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按照傳統到文廟祭祀孔子;韓國人的共同道德,仍是儒家文化所信奉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推動他們創造“漢江奇蹟”,促使韓國民眾1997年發起獻金運動,使韓國最早度過金融危機等等,提出:誰來拯救我們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感。其次,孝的擴展,將親親之愛延伸到非親親的領域,轉化為為社會盡責,是“大公”的原始動力。高職大學生的愛國精神,就是要落實到實際學習、工作中去,練就一技之長,拓展綜合素質,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而貢獻。使學生覺得思想政治理論課並非空洞説理,而是實在的課程,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孝文化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發揮作用應沿用情感教學法

發揮中國傳統孝文化的精髓,增強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要採用多形式的教學法,要深刻而生動地展示孝文化的吸引力,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課程理論內化為學生素質,情感教學法的運用非常關鍵。列寧曾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情感的體驗,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孝文化,增強他們內在的動力,轉化為相應的道德行為。

1.以情動情,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話裏分辨出真正的熱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虛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調。”我們曾做過調查,學生最討厭的是看上去不相信理論卻在講台上誇誇其談的人。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首先自己對傳統孝文化有較深刻的理解,並用語言、動作、表情等激勵方法表露真情實感,以感染學生;同時,激發學生(尤其對孝文化比較瞭解與感興趣的學生)間積極情感的相互感染,擴大情感的受益面。如孟郊的《遊子吟》與李密的《陳情表》都可以用來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通過師生情感的相互交叉,渲染出感人的情緒氛圍,又反作用於學生的心理,產生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感。

2.以境激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具有綜合的情境性,這種情境性就是在各種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種綜合情勢氛圍。所以,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為了喚起、培養和強化某種情感,就應盡力創設適合於教育教學內容需要的情境氛圍。我們可運用多媒體這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傳統孝文化構建成一幅幅豐富多彩的畫面,如《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被遣臨行前的交待和《竇娥冤》中竇娥對婆婆的深情等變成小品或flas,給學生視覺、聽覺以全新的刺激。這一切連同教師的神態、語言、情感及教學內容、課堂氣氛形成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

3.以行促情,激發學生的行為自覺。行為實踐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豐富情感的途徑和推動情感發展的動力。蘇霍姆林斯基説:“要知道,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為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6]學生只有經過具體實踐,才能把理論認識轉化為個人的行為需要。我們可以結合學院的社團活動,開展弘揚中國傳統孝文化的集體活動,如推廣一耽學堂晨讀四書,使學生在活動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鳴,激發思想政治理論指引下的自覺行為。

總之,孝文化要發揮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作用,必須對學生有步驟地實施識恩、知恩、感恩、報恩以至於施恩的教育過程。孝文化的落實與教育的開展,要多注重內容、傳承孝精神,而不能流於形式。如某大學佈置的寒假作業就是回家給父母下跪,媒體就此評論説,要求學生用一定的行動來體現對父母的孝,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諸如磕頭之類的禮節,難免有“形式主義”之嫌。長輩最缺少什麼,就給他們什麼,這才叫孝道。或許是家庭的保障,或許是情感的交流,或許是一聲問候,或許是一封家書。要引導大學生推行正確的孝行為,樹立他們正確的孝觀念,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職業人才,無論對父母、學校、社會來説,都是真正的、最好的孝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307-308.

[2]羅義俊。理性與生命——代新儒學文萃[M].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509.

[3]肖羣忠。孝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詩經·大雅·生民,十三經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28.

[5]史康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國主義精神[J].廣西社會科學,2002,(4).

[6][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 篇三

【關鍵詞】愛情;愛情理論

一、相關概念界定

從歷史的發展過程看,把浪漫愛情和婚姻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觀念是西方工業革命以後才流行開來的。通過對歷史的回顧,社會學家相信浪漫愛情的觀念產生和普及並不是社會生活一個自然的過程和屬性,而產生於一定的歷史條件之下,並且受到社會結構及其變遷的深刻影響。目前較為普遍的是通過愛情類型的劃分間接地討論愛情的本質。一類主要是社會學各理論流派,他們的研究目的並不在於找到一個完美的愛情定義,而是基於不同的理論立場,強調浪漫愛情並不是完全自由的,它受到社會結構和各種社會因素制約,同時也關心愛情產生的社會過程和社會後果,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獨特的視角和研究取向;另一大類的工作主要是由社會心理學家完成的,其發展出一些關於愛情的類型劃分和模型。結構功能主義者認為愛情所導致的婚姻可能破壞現存的社會制度,但也是實現社會繁衍最好的制度安排。而在衝突論者看來,愛情是今日婦女受壓迫的“軸心”,愛情在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結構中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它使婦女繼續遵從傳統的性別角色和服從男性。交換論認為愛情關係本質上是一種“公平交換”。有學者認為以為,在一般意義上,愛情是男女間的相互傾慕,渴望與對方相依相守的一種熱烈、真摯的情感,是人類異性個體之間基於性生理基礎而產生的相互吸引,積極奉獻的行為和心理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包含着十分豐富的內容和多種要素,其中、理想和情愛就是構成愛情的三個最基本的要素。

二、研究狀況

國外愛情觀研究以探討愛情本質為切入點,從愛情類型、愛情是婚姻的基礎、愛情緣分、浪漫態度、愛情表達等幾個角度去研究愛情觀,其中對愛情類型的研究是國外愛情觀研究的重點。愛情觀的理論基礎:愛情類型理論,一是諾克斯和斯帕克斯基的愛情類型理論,諾克斯和斯帕克斯基認為,浪漫主義愛情和現實主義愛情是愛情的兩種基本態度。浪漫主義愛情的特徵是崇尚真正的愛情,一生只有一次愛情是結婚的惟一標準等觀念。二是赫特菲爾德和沃爾斯特的愛情類型理論,赫特菲爾德和沃爾斯特從類型學的角度把愛情分為伴侶型愛情和狂熱型愛情。兩種類型的愛情在情緒的強烈程度對性的看法和愛情的穩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別。三是李的愛情態度類型理論,李從愛情象徵意義的角度對愛情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愛情基本分為6種社會意識或模式,愛情的模式是受文化和社會影響的。這6種愛情模式可歸納為主要模式和次要模式兩類。激情之愛、遊戲之愛、友誼之愛是愛情的主要模式,次要模式包括實用之愛、佔有之愛、奉獻之愛。四是斯滕博格的愛情三元理論,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婚姻專家羅伯特斯滕伯格提出了愛情三元理論,重點探討了浪漫激情之愛的起源,並依據愛情三元理論將愛情分為四種類型以及相應的體驗,以此解釋男女之間的各種感情現象。斯滕博格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愛情三元理論,他認為愛情包括親密、激情及承諾三種成分。親密包括熱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內容,激情則主要指對對方的性的慾望,以對身體的慾望激起為特徵。承諾是愛情的最後一個成分,指自己願意投身於與所愛的人保持並且主動維持這種感情。三要素的不同組合形成8種不同類型的愛情,即喜歡式愛情(只有親密)、迷戀式愛情(只有激情)、空洞式愛情(只有承諾)、浪漫式愛情(親密與激情)、友誼式愛情(親密和承諾)、愚蠢式愛情(激情加上承諾,如一見鍾情)、完美式愛情(三種成分集於一種關係中)、無愛式(三種成分俱無)。斯滕博格的理論目前還沒有得到全面有效的驗證。這四種愛情類型理論大體概括出了目前的研究。愛情類型理論是從邁布氏個性類型職業傾向理論演化而來的、是從心理學角度對愛情進行分類。邁布氏個性類型理論是對榮格的思想情感、感覺直覺的補充和完善,進而發展成十六種性格類型的組合:外向或內向型、理性或直覺型、思考或感受型、判斷或意識型。

而心理學領域中關於愛情理論述中,愛情起源理論都概括為,人格缺陷説,人格完美説,社會規範説,生理喚醒説。而在愛情觀理論研究中,都有弗洛姆的愛情觀,Zick Rubin的愛情觀,Stanton Peele的愛情觀。

而且在整理過程中發現了有關愛情主題的文學研究,如中國的《詩經》,《長恨歌》,詩歌,散文等。西方的《簡愛》,藝術雕刻繪畫中,顯露出對愛情的探討。

三、結語

關於在愛情領域裏的研究,目前來説還是國外的居多,由於愛情自身的抽象性,在面對不同羣體,應對不同問題時都有很多方面值得討論。希望在今後的研究中可以細化,從不同的角度具體研究愛情中的某一問題,也要考慮特殊羣體的愛情心理。不難看出不論是研究起源還是劃分類型以及愛情量表都是西方在愛情觀理論與實踐研究上獲得的,其成果對我國的愛情觀研究具有指導與借鑑作用。

參考文獻

[1] Giddens,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ford University Press.992.

[2] 李煜,徐安琪。普通人的愛情觀研究[J].社會科學,2007.

[3] Firestone, Dialectic of Sex, The Women’s Press. 1970.

[4] 張懷承。愛情的倫理思考[J].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

[5] 劉聰穎,鄒泓。國外愛情觀研究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2009(06).

[6] 馬瑛,龔慧劍。伴侶式愛情的分析及其現實意義[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9.

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 篇四

關鍵詞: 《傷心咖啡館之歌》精神分析學人物分析

一、作家作品介紹

1.作家介紹

《傷心咖啡館之歌》是美國作家卡森・麥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的力作。卡森是美國上世紀40年代具有較大影響的南方女作家,她的小説怪誕離奇,頗具哥特式小説的特點。在她的帶有帶有濃郁地方色彩的小説中,主人公大部分是生理殘缺和心理病態者。在不無極端的表現形式下,她已超越了地方主義乃至美國主義,成為世界上所有孤獨者和異化者的代言人,在以揭示心靈陰暗面為主體的南方文學作品中佔據十分突出的地位[1]。她在文學上最大的成就在於短篇小説的創作,她的主要作品有《傷心咖啡館之歌》、《心是孤獨的獵手》、《金色瞳仁的印象》、《婚禮的成員》、《沒有指針的鐘》等。

2.作品介紹

《傷心咖啡館之歌》這部小説敍述了一個沉悶的南方小鎮上兩男一女之間的三角畸戀。個性和外表頗為男性化的愛米利亞小姐是小鎮上最富有的女人,為人冷漠苛刻。幾年前,鎮上的惡棍青年馬文・馬西曾經迷戀上了愛米利亞並決心為她而痛改前非;不料,他在婚後十天內受盡冷落並最終被趕出家門,不久便因謀殺和搶劫罪坐牢。一天傍晚,醜陋的羅鍋李蒙來到愛米利亞的雜貨鋪,自稱表兄與之攀親,卻意外地被愛米利亞收留,從此小鎮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愛米利亞為了取悦李蒙表兄,將雜貨鋪改成了咖啡館,小鎮居民們於是有了聚會娛樂的場所。六年以後,李蒙被出獄歸來的馬文吸引,兩個人聯手處處與愛米利亞作對,愛米利亞只得同馬文約定日期在咖啡館決鬥。就在愛米利亞即將取勝的一刻,李蒙猛撲上來將她打倒在地。隨後,馬文和李蒙兩個人搗毀了咖啡館,攜財物離開小鎮。夢想幻滅的愛米利亞從此隱居,小鎮又重新恢復了原先的沉悶狀態。

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學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是一位奧地利心理醫生,他採用精神分析法來治療精神病人,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因為此分析法涉及人的意識、下意識和自由聯想的問題,所以不僅醫學、心理學、哲學對它感興趣,而且文學藝術也與它有密切的關係。弗洛伊德自己也説過:“精神分析法,絕不只是運用精神病範圍內,也可以運用去解決藝術、哲學、宗教等方面的問題。”

弗洛伊德與文學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這種影響是相互的,弗洛伊德影響文學,同時文學也影響着弗洛伊德,他從小就對文學有着濃厚的興趣,特別是19世紀風行的浪漫主義詩歌。嚴格説來,弗洛伊德並沒有出過一部論文學的專著,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量列舉文學作品中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的可行性,而他的這些分析文學的方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2.精神分析學對文學的影響

弗洛伊德對現代文學的影響可概括為以下方面:

(1)創作的動因――力比多;

(2)創作活動――無意識或自由聯想;

(3)人物的塑造――“昇華説”;

(4)創作主題和批評方法――“俄狄浦斯情節”;

(5)文藝創作與夢;

(6)藝術家與精神病[2]。

本文主要從第一點和第四點來分析小説中的人物形象。

3.創作的動因――力比多理論

力比多是一種“性的能量”(sexual energy),是飢渴能量(hunger energy)的一種形式。按照弗的説法,文學創作的動因就是力比多,作家藝術家從事創作是因為要滿足他們的“本能的慾望”,而這些慾望中最強烈的就是,即力比多的主要成分[3]。這時就要引進三個概念:伊底(Id),自我和超我。“按照弗的界定,力比多的滿足至少有三種途徑:一是通過心理結構中的理智力量(自我和超我)的調節來克服這種原欲,這主要發生在禁慾時代或傳統文明的國度;二是像藝術家一樣,將其轉移到其他目標上,或昇華為藝術形象和高雅的人類精神文化產品;三是最原始也是最容易實行的一種辦法,就是將這種力比多欲望投射到異性對象上去,當這種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出現退卻,力比多再次被帶回到自我中去”[4]。

4.創作主題和批評方法――“情節”概念的引入

包括戀母情節(Oedipus complex),戀父情節(Electra complex)和自戀情節。

我們着重解釋戀父情節。弗是這樣進一步闡述的:“女孩最初常以父親作為自己的對象,父親愛女兒勝過兒子,孩子也相應作出反應,女兒就想佔據母親的位置。這些親子關係和孩子之間產生的性感,不僅帶有柔情意味,而且帶有敵對的色彩。”[5]

按照弗的原意,女孩子第一個性衝動的對象是自己的父親,但是這種慾望產生於孩提時代的無意識中,以後隨着年齡的增長和一系列社會倫理道德和良知的制約,這種戀父情節便得到克服,男女青年便把愛投射到自己的青年伴侶身上。

三、《傷心咖啡館之歌》中的人物分析

從小説中我們可以窺見愛米利亞小姐身上的戀父因素。愛米利亞小姐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母親,她是父親一手帶大的。他們父女相依為命,幾乎與外界沒有什麼接觸,因此就會導致在此階段愛米利亞小姐的戀父因素得不到及時的糾正。在她愛上羅鍋之後,談論自己的父親成了她最大的愛好,並強調爸爸在她小時候常叫她“小妞”,並且在父親死後,其房間也保留原樣,還經常親自打掃並且精心佈置(自己的房間很簡陋),後來又讓至愛羅鍋住進父親的房間,並且把紀念父親的物品送給羅鍋。此外,愛米利亞小姐還經常用父親的煙斗吸煙,而且時不時地還模仿父親的言行。種種跡象表明,愛米利亞小姐的性格中着實存在戀父的影子,正恰好吻合了弗的戀父情節。

愛米利亞小姐是個孤獨的人,這種孤獨感在她父親逝世後達到頂峯,愛米利亞小姐最終陷入雙重焦慮,按照弗的精神分析理論就是缺失親人的孤獨和沒有的抑鬱,前者可以慢慢克服並恢復心理的平衡,後者則會導致一個正常的人產生變態心理。而此時,愛米利亞小姐應該要“找一個男人”,以填補喪父後造成的巨大感情空白。因此她接受了馬文・馬西的求婚,儘管並不是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但是愛米利亞小姐的悲劇在於,由於過於刻板的生活,伊底(Id)此時早已消失在精神領域中,自我也深受壓抑,難以張揚,人已經失去了七情六慾,成了異化的產物。這樣就導致了結婚後愛米利亞不跟新郎同房,結婚三天就把新郎打下牀,並且最後導致新郎進牢房,結束了其十天的荒誕婚姻生活。

愛米利亞小姐在經歷這次的失敗婚姻後,伊底已經退卻,在其遇到羅鍋後實現本我的迴歸,實現了伊底的投射,即愛上羅鍋。在羅鍋背叛了自己後,即得不到相應的迴應,力比多被帶回到自我中去,也就是愛米利亞小姐又回到了原始的孤獨狀態。此階段愛米利亞小姐的愛情失敗也體現了力比多的壓抑(repression),投射(projection)和退卻(regression)的過程。

馬文・馬西是本地最俊美的男子,儘管他本性邪惡,名聲壞,但還是有很多年輕漂亮的姑娘仰慕他。在愛上愛米利亞小姐之前,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濫情主義者,他對年輕女孩的求愛來者不拒,以宣泄他那體內過剩的力比多能量。因此,在遇到愛米利亞小姐之前,他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但是他真正愛上了愛米利亞小姐,並且決定改過自新。但在她身上,馬文體內的力比多能量得不到正常的投射,因此又迴歸在本我的性格,成了聞名當地的大惡棍,最後還進了監獄。弗認為,伊底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衝破制約達到理想的彼岸,要麼退回去成為自己的囚徒[6]。而馬文誠然屬於後者,成為了自己的囚徒。

羅鍋名叫李蒙,因為其駝背而被稱為羅鍋。他自稱是愛米利亞小姐的親戚,來投奔她。出人意料的是愛米利亞小姐接受了他,並且還愛上了他,羅鍋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她的寵愛,最後卻愛上了服刑回來的馬文,並且兩人設計打敗了愛米利亞小姐,之後雙雙離開了小鎮。但是馬文最後把羅鍋賣給了馬戲團。在羅鍋身上,伊底的投射也得不到滿足,因此也退卻成為自己的囚徒,成為了犧牲品。

四、結語

弗洛伊德主義對西方文學的滲透和影響在西方文學史上確實是罕見的。當年弗洛伊德主義異軍突起,強有力地衝擊了傳統的心理學,在一片歡呼聲和咒罵聲中倖存了下來。不管今天的精神分析學批評家的理論與其創始人的學説相差甚遠,他們也不願意拋掉“弗洛伊德主義”這個稱號,足見該理論的生命力。本文用這一理論的兩個方面來分析《傷心咖啡館之歌》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旨在進一步理解此部小説,並且為該理論的傳承獻上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李公昭。20世紀美國文學導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190.

[2]王寧。文學與精神分析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8-14.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新編。舊譯本第70、71頁;原著英譯本第131、132頁。

[4]特里・伊格爾頓著。王逢振譯。現象學。闡釋學。接受理論――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47-189.

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 篇五

關鍵詞:大學生 戀愛 研究

愛情歷來都是一個廣受歡迎的話題,“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句詩恰到好處的道出了愛情羅曼蒂克的本質。可以毫不誇張的説,我們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誕生的科學、文化、藝術等諸多文明成果都離不開愛情的推動。與古代社會對愛情三緘其口的態度不同,現代社會對愛情持越來越開放的態度,同時人們對愛情的自我意識也不斷覺醒,特別是富有活力的大學生更是不遺餘力的追尋自己的愛情,正因為如此,大學生戀愛現象受到了各方面的關注。為了更好的理解大學戀愛現象,就需要首先對戀愛的相關理論研究進行概述。

眾多的社會心理學家所提出的相關理論對大學生戀愛提供了合理的理論支撐,從而讓我們對大學生戀愛現象有了清晰的認識。有關戀愛研究的相關理論主要有弗洛伊德的性心理髮展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埃裏克森的人格社會心理髮展理論。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髮展理論

奧地利醫生佛洛伊德所開創的精神分析學派是西方現代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他的思想曾深刻的影響了西方整個社會的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並由一種潛意識的心理學體系發展成為無所不包的人生哲學。弗洛伊德從生物性的人本能出發,把人格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口脣期(出生到1歲)、期(2-3歲)、性器期(4-5歲)、潛伏期(6-12歲)和兩性期(13-18歲)五個階段。口脣期的嬰兒以以吸吮、咬和吞嚥等口腔活動為主滿足本能和性的需要;期的兒童望的滿足主要來自於或排便過程;性器期兒童性生理的分化導致心理的分化,兒童表現出對生殖器的極大興趣,性需求集中於性器官本身,這一時期男孩會經歷“戀母情結”,女孩則經歷“戀父情結”;潛伏期兒童的興趣轉向外部世界,熱心於參加各種團體活動,主要注意力集中於發展同性友誼;青春期青年的性器官開始成熟,性需求從兩性關係中獲得滿足,青年開始有導向的選擇配偶,成為較現實的和社會化的人。

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他的主要成就在於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一理論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首要的動力,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須的程度後,其他層次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安全需要的產生是基於人的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同事的關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温暖、愛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因為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層次中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和抱負,發揮個人聰明才智的需要。親密關係中有種人類的基本的歸屬的需要,如果這種需要不能滿足的話,它就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

三、埃裏克森的人格社會心理髮展理論

美國著名的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裏克森指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嬰兒前期(0-2歲)、嬰兒後期(2-4歲)、幼兒期(4-7歲)、童年期(7-12歲)、青少年期(12-18歲)、成年早期(18-25歲)、成年中期(25-50歲)和成年後期(50歲後)八個階段。埃裏克森認為人生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危機,它們分別是信任對懷疑,自主對羞恥,主動對內疚,勤奮對自卑,角色同一對混亂,親密對孤獨,繁衍對停滯,完善對失望。他把成功的通過人生八個發展階段從而獲得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誠、愛、關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健康的人,如果沒有獲得這些美德,他們的自我就會比健康人的自我更脆弱。結婚是青年人的人生大事,進入青年期後,隨着性意識的迅速發展以及生理和心理的成熟,青年人開始產生了戀愛情感和結婚願望,並走向婚姻現實,這對提高個體的社會化程度有促進作用。

根據上述佛洛伊德性心理髮展中的兩性期,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埃裏克森人格社會心理髮展中成年早期的特點,我們可以認識到戀愛對於青年大學來説屬於非常正常的現象,所以大學生中間存在的一些戀愛行為是可以理解的。正如有的人説的那樣,愛情是一種特別的密切關係,對於許多人來説,愛情是一個美妙神奇的字眼,代表着許許多多美好的想象。因此我們要認識愛情對大學生的神聖性,同時要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參考文獻

[1]莎倫q佈雷姆等著,郭輝,肖斌,劉煜譯。親密關係[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5

[2]中國心理衞生協會,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組織編寫。心理諮詢師q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72

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 篇六

一、充分發揮語文課堂主陣地,找準切入點

愛情題材作品出現在高中語文教材中,並佔有相當的比重,這是根據當代學生身心發展教育的需要而設置的,符合新課程理念,順應着時展要求。我們應該通過這類作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必要的愛情教育,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妨課前讓學生蒐集有關描寫愛情的材料,引發學生對愛情的思考,上課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結合文本師生共同討論什麼是正確的愛情觀。例如我在講授完《致橡樹》後,讓學生先從大家蒐集到的材料中一起來尋覓,這時學生分組活動,選出本組體現愛情美好語句,初步感受愛情的純潔與美好。(此處關於愛情的詩句略)

那麼大家一起找找《致橡樹》中作者的愛情觀是什麼?學生們通過尋找意象、分析手法、鑑賞詩句,很快就能理解詩人用“絕不做攀援的凌霄花”斷然否定了貪圖榮華富貴,炫耀自己的攀附愛情觀……那麼詩人嚮往什麼樣的愛情觀呢?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回憶國中時學過的蘇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兒的信》,再次體味文章中提到三個詞——愛情、忠誠、心靈的追念之間的緊密的聯繫,理解真正的愛情必然伴隨着忠誠,是愛人之間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厭倦;真正的愛情也必然是心靈的交融與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隨着時間的推移,她是世間永恆的美和力量,愈經歷風雨,就愈顯風範,她是情感的高標,人性的盾牌!

二、正視早戀,適時引導

在對課文深層次挖掘之後,我請同學們談談家長老師學校忌諱的話題“早戀”,引導學生正視早戀,為此,我設置了諸多問題,僅舉一二。

例如:1.你覺得你在中學階段可以開啟美好的愛情嗎?為什麼?2.當早戀不期而入時你會如何面對?

學生討論異常熱烈,有正反不同意見,這時我引入名人對愛情理解材料及時補充。如:

愛情,是一種熾烈的感情,一定要讓理智做心靈的主宰。

——蘇霍姆林斯基

愛情不是花陰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語,不是軟綿綿的眼淚,更不是死硬的強迫,愛情是建立在共同語言的基礎上的。

——莎士比亞

這種討論不僅讓學生理智對待青春期情感,也學會了在不合適時機遇到愛情時該如何處理。在同學們若有所悟時,我適時引導:只有努力學習,以高尚的人品、成功的事業作為基石,才能到達美好聖潔的愛情殿堂!

三、觀看愛情影片,點評中感悟愛情

當今社會是信息時代,很多影視作品也會對青春期的學生愛情觀產生影響,中學生是非觀念差,容易受他人影響,好模仿,逆反心理強,考慮上述因素,我在教學後利用晚自習時間為學生播放有關愛情的影視片,如《早熟》等。同學們看完電影后,我讓學生討論:影片中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感情是否是真正的愛情?男女主人公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哪些地方我們要引以為戒?通過討論,同學們明白了我説過的“不能在冬天做春天的事”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也明白了女孩子要潔身自愛,男孩子要勇於擔當。這時我説,馬克思認為愛情使一個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所以我們不應該躲避愛情,但也不應該過早地步入愛河。記得上大學時一位教授説過,大學生談戀愛應該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有經濟基礎,二是對彼此及雙方父母負責的態度,三是有正確的愛情觀。同學們現在正處在求學階段,以上三個條件不能同時具備,所以我們不可在沒有做好準備時就趕時髦地看別人談戀愛自己也談,那樣不僅不能收穫美好的愛情,也會因此影響了個人發展。

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 篇七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738(2012)03-0122-01

關鍵詞:《美麗心靈》;淡欲;寬容;真愛

一、淡欲的心靈

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園裏,主人公納什和所有初入大學的學子一樣,相信自己的天分。他恃才傲物,不去上課,專注於自己的研究,在窗户的玻璃上塗寫繁複的公式,在校園裏旁若無人地觀察鴿子的爭食,畫下誰也不明白的圖案……納什像一切對事業成功雄心勃勃的人一樣,自我中心,賦予自己從事的研究以強烈的使命感;他希望自己是一個英雄,用自己深愛的數字和邏輯拯救世人。

不懈的努力使納什得到了回報,他隨之撰寫出了關於博奕論的論文《競爭中的數學》,大膽地將現代經濟之父亞當。史密斯的理論作出了不同的解釋,使這個已經被人們接受了150年的思想突然變得陳舊過時。然而對成功的過度慾望最終讓他的研究陷入瓶頸,並身患精神分裂。

納什開始接受藥物和電擊的殘酷治療,經歷了因此造成的工作和生活的低谷階段,但在妻子和朋友的無私關懷下,他憑藉堅強的意志最終認清了生活的幻象,儘管那是讓自己得到滿足的成功幻象,儘管認清它們猶如摧毀了生活的支撐。更加痛苦的是,三個幻象一直跟隨納什,但他學會忽略,告別心中一直以來的慾念。

慾念遠離,繁華褪盡,納什也終究變成了普林斯頓的傳奇,成為受學生尊敬的納什教授。年少時,納什在學校的茶餐廳看到一個白髮老人接受同事們代表至高崇敬的隨身攜帶的鋼筆,從此以後,他就再沒有去過那裏,那裏是他內心最深的渴望。人生中第二次踏入那裏,卻是在納什的暮年,在被告知得到諾貝爾獎的時候。納什只是微微一怔,輕輕地問前來通知他的諾貝爾委員會成員,你知道,我是個瘋子。意識到自己是瘋子的天才,拋卻了慾念,最終站在諾貝爾的領獎台上,成為必須受到尊重與仰望的形象。

二、寬容的心靈

渴望成功的人最懼怕就是失敗,所以納什對對手漢森的態度一直都不友好,對漢森的嘲笑、責問和挑釁使彼此的競爭充滿火藥味。他在最終的競爭中勝過了漢森,得到了所有人渴望的職位;在選擇助理時他不顧導師的推薦,拒絕了漢森的加入,但漢森還是參加了納什的慶功宴,這時的漢森雖但沒有因為失敗而失色,反而因為寬容一舉讓人們刮目相看。後來納什身患精神分裂,大學和研究是他唯一渴望的地方,漢森不計前嫌竭力幫助納什重新有機會進入普林斯頓,讓納什在這個自己熟悉的環境之中找到安慰,儘快康復。

同樣的寬容之心也來自於一直為納什敞開大門的普林斯頓大學。納什,這個精神病患者在普林斯頓大學美麗的校園裏,幾乎“毫無作為”地生活了三十年,卻從未遭遇過問責式的考核和勸辭。顯然,普林斯頓大學絕無想到他能創造什麼奇蹟,它這樣做,僅僅是例行了一種寬容和優雅的價值傳統,僅此而已。

沒有朋友的寬容相待,沒有母校的温暖寬闊的懷抱,也許就沒有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就沒有對人類產生深遠影響的博弈論,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得不説,美麗的心靈一定得是寬容的。

三、真愛的心靈

這部成功的影片中真正打動人心還有艾麗莎帶來的動人的愛情。納什的遭遇讓艾麗西亞嚇壞了,她掙扎在被毀天才愛的重壓下。但是艾麗西亞仍然在她愛着的男人身上發現了他的超凡魅力,這也是支撐她對他承諾的源泉所在。正如舍勒所説“價值只對於感知價值的行為來説才是可以達到的”所以,愛是價值的真正發現者,“愛使被愛對象的真正價值發出閃光” 愛是人們能夠真正看得見的行為,它使被愛的人和物能夠依照它們的充分價值顯現出來。受到妻子那堅貞不渝的愛情和忠誠的感動,納什最終決定與這場被認為是隻能好轉、無法治癒的疾病作鬥爭。愛麗莎,一位怎樣偉大的女子,與自己的“精神病”丈夫相伴終生,不離不棄。在影片的最後,白髮蒼蒼步履蹣跚的納什在人羣中尋找到了他的妻子,“I am only here because of you, you are the only reason I am, you are all the reason。”

舍勒認為,價值是透過情緒的直觀而不是理性的直觀,在偏好選擇之中,在愛與恨中,顯示給我們的。與理性主義者認為一切感情都是主觀的相反,在舍勒看來,有大量感情具有客觀的性質。為了説明這一點,他把感情分為兩類:一類是心理狀態的與外界沒有任何關聯的感情;一類是與外界有某種關聯的感情。後一類感情具有意向性質,它們指向某種實在的對象。在這類感情中,對價值的感情在價值認識上具有特殊的意義。這類感情直接指涉價值對象,價值就在這一指涉的過程中顯示給我們。在與價值相關聯的感情中,舍勒着重分析了愛。愛是一種自發的行為,愛之所以能成為愛,只因為在愛的意向對象方面閃現出某種價值。這種價值不是經過對愛的這一行為的反思或後思獲得的,而是通過實行愛這一行為獲得的。“價值只對於感知價值的行為來説才是可以達到的”所以,愛是價值的真正發向着,“愛使被愛對象的真正價值發出閃光”愛是人們能夠真正看得見的行為,它使被愛的人和物能夠依照它們的充分價值顯現出來;而把握價值就包含着對所有別的東西的理解。所以,一切認識歸根到底都是以感情為基礎的,愛則最為深入地打開了世界。這樣一來,誰越是有愛,就越能發現價值,世界對於他也就越有意義。真愛是妻子不離不棄,悉心照顧納什堅的根本理由;真愛也是納什堅持到最後的根本理由,美麗心靈離不開真愛的填補,美麗心靈需要真愛的滋養。

四、結論

本論文從影片所反映出的淡欲、寬容和真愛的西方價值觀對影片作了深入解讀。主人公因對成功的過度渴望而最終罹患精神分裂症,但在後來與病魔的頑強鬥爭中,納什最終拋棄慾念,專心研究,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正説明了淡欲使人成功,淡欲使心靈美麗。同時朋友和母校對納什的康復起到巨大作用,漢森的不計前嫌,傾力相助;普林斯頓大學始終向納什敞開大門,使他的孤寂、痛苦的心靈得到了莫大的歸屬和安慰,這無不體現出西方價值觀中優秀的寬容傳統。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納什的妻子,她幾十年來對納什不離不棄,默默奉獻着堅貞不渝的愛情,最終幫助納什實現人生的理想,她的真愛是美麗心靈最生動的寫照。至此,本論文提出:《美麗心靈》是西方價值觀中淡欲,寬容和真愛的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盧風,《啟蒙之後:近代以來西方人價值追求的得與失》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

[2]施太格繆勒著,王炳文等譯《當代哲學主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3]萬俊人,《20世紀西方倫理學經典》,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