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33K

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戀愛心理論文範文 篇一

【關鍵詞】大學生;婚戀觀;現狀;教育

0.引言

對甜蜜愛情、美滿婚姻和幸福家庭的追求,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所謂婚戀觀,是指男女雙方對戀愛、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包括對愛情本質、擇友標準、戀愛道德、戀愛與婚姻關係、婚姻道德與責任等一系列問題的看法和態度。婚戀觀是人們的價值觀在戀愛,婚姻問題上的體現。

1.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的特點

婚戀觀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戀愛、婚姻行為的價值取向,關係到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健康成長,更關係到大學生將來的幸福。當代大學生的婚戀觀和婚戀行為呈現以下特點:

1.1戀愛動機的盲目性與單純性並存

戀愛行為低齡化導致戀愛動機的盲目性,80%以上戀愛中的學生往往在自己的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尚未做好準備的情況下,不經慎重考慮,“遇上了就愛”,閃電式地進入戀愛狀態。戀愛動機的盲目性,導致交往雙方缺乏充分的瞭解,易引起戀愛矛盾和戀愛衝突,甚至釀成愛情悲劇。

1.2戀愛結果的理想化與現實的衝突

在傳統的婚戀觀中,婚姻是愛情的昇華,是戀愛的結果和歸宿,同時,也是戀愛者的美好願望。一方面,絕大多數大學生能正確理解戀愛與婚姻的關係,對愛情的歸宿—婚姻充滿期待,對戀愛的態度是積極的、認真的,是符合道德標準的;另一方面,大學生也能理性地看待戀愛與婚姻的不同,普遍認為婚姻意味着更多的責任,受到經濟、事業、家庭等諸多非感情因素的影響。而在校大學生恰恰缺乏維持婚姻的穩定基礎條件,未來存在很大的變數。

1.3戀愛關係不穩定,矛盾、糾紛頻發

盲目戀愛的結果必然是戀愛關係的不穩定,“閃電式戀愛”必然導致“閃電式失戀”。校園戀人常常會因為思想、性格、志向、興趣不合或一方移情別戀而發生矛盾和糾紛,甚至導致分手。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總體上呈現多元化價值取向的特徵,由傳統保守的婚戀觀逐漸向開放的婚戀觀發展趨勢明顯。在戀愛動機、擇偶標準、婚前、戀愛結果的態度上存在着明顯的矛盾和衝突,大學生的婚戀觀和婚戀行為迫切需要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2.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的影響因素

當代大學生婚姻意向折射出他們對待愛情和婚姻的態度是比較開放、自我和隨意的,呈現出婚戀觀的多維度、價值多元化和婚戀形式的多樣性。反思其現象, 大學生婚戀觀嬗變的原因是極其複雜的。

2.1大學生自身原因是關鍵

大學生思想活躍、開放,樂於接受新事物,任何一種反傳統婚戀觀的行為都容易贏得他們的認同,甚至把這些具有挑戰意味的大膽行為當作彰顯個性和標示成熟的標杆,對傳統道德所蔑視的行為往往還給予追捧和效仿。他們認為婚戀行為是個人的私事,排斥學校等外來力量的干涉,在思維上對一些不良的婚戀行為很少給予理性的判斷。

2.2社會大環境是誘因

大學生的婚戀觀受社會婚戀觀的影響,是一定社會文化、社會心理的寫照,也是社會問題的反映。大學校園作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受西方思潮的衝擊更為強烈。社會的一些不良思想、西方社會的性解放以及自由開放的婚戀觀日益衝擊我國傳統的婚戀觀,這些難免會對心智發展尚未健全的大學生帶來強烈的衝擊。

2.3學校教育缺失是催化劑

在很多教育者的眼中,戀愛、性與婚姻是很私密的事情,難登大雅之堂。與學生公開討論婚戀、性問題,更是有損師道尊嚴。所以,在有限的婚戀教育中,教育者往往!猶抱琵琶半遮面,使婚戀教育流於形式,不能給學生以實質性的指導

2.4家庭錯誤引導是導火索

在大學生婚戀觀的形成中,父母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和教育理念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一些學生產生不良的婚戀觀和婚戀價值取向與家庭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父母對子女經常灌輸金錢觀念,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的擇偶標準,甚至出現“金錢至上”的戀愛觀。

3.大學生婚戀觀教育

加強對大學生婚戀觀的引導和教育:

3.1加強婚戀觀教育,增強大學生婚戀責任意識

加強大學生的婚戀觀教育,要讓大學生在感受愛情的神聖和崇高,欣賞愛情的純潔和優美的同時,思考生命、事業、愛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注重婚戀觀教育的個性化, 增強大學生在婚戀觀中的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使大學生在面對婚戀問題時更加理智和負責。要倡導對待愛情忠貞專一,明確婚姻的本質是以男女兩性結合為特徵的倫理關係,其根本點是愛情與義務的統一,正確把握兩往,謹慎婚前,杜絕婚外性關係,從而促進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婚戀問題。

3.2營造文化氛圍,養成大學生健康婚育文化

要發揮校園文化的過濾功能,堅持弘揚主旋律,宣傳正面典型,堅決抵制各種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侵蝕和影響,為大學生養成健康的婚育文化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藉助優秀文學作品和經典影視作品的感染力,培養高雅興趣和愛好,提升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人文修養,體驗健康、文明、純潔、崇高的校園愛情。通過課外科技活動、學術科技競賽及專家講座培養學生的學術興趣,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實際競爭能力。通過校園文化藝術節、社會實踐活動和其他公益活動等豐富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從多方面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提高他們的能力,從而為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3.3社會廣泛參與,共築大學生婚戀教育立體網絡

思想意識的多樣性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將會長期持續,大學生在婚戀觀上的多樣性也會長期持續。建立多層次、多視角的立體網絡系統,調動一切因素和手段,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團體、大眾媒體等共同營造大學生婚戀觀教育氛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引領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社會輿論應該在是非、善惡、美醜面前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把握好正確的導向,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大眾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大學生不僅接觸媒介的機會比較大,接觸到的媒介種類比較多,而且還特別關注大眾媒介提供的有關愛情與婚姻內容。而且,大學生對大眾媒介提供的信息是相當認同的。因此,要發揮互聯網優勢,佔領網絡平台, 以學校教育為主渠道,積極吸引社會、家庭力量參與,形成學校、社會、家庭三者的合力,確保大學生婚戀觀的形成具有穩定性和一致性。

【參考文獻】

[1]李永芳,倪志軍,牛瑞仙,李效良,劉京。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性科學,2009,(1).

[2]王美萍.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特點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

大學生戀愛心理論文 篇二

1.1戀愛觀的內涵及其評價標準。戀愛觀是指人們對愛情的認識和理解、在擇偶標準、情感處理和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看法和認知以及對待愛情的行為傾向方面的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肯定了“現實中的個人”是一切社會歷史的出發點,也是有關社會歷史理論的出發點i。戀愛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了社會價值體系們彼此間以相互傾慕為基礎的關係”。

1.2微信對大學生戀愛觀影響指標分析。研究微信聊天工具對大學生戀愛觀影響與道德教育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對戀愛觀的維度進行分析。

(1)對愛情的認識與理解。愛情與道德是相伴而生的,愛情是基於的道德之上的,在中國具有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就是道德觀念了。通過微信搖一搖、漂流瓶等功能,可以在用户在不見面的情況,使雙方能夠自由的交流。從理論上講,這時候雙方的對愛情的認識和理解更純粹,由於微信信息溝通功能的便捷,彼此的關心與問候得以實現,更容易建立起雙方之間的精神依賴。

(2)戀愛對象的選擇條件。從文化程度的角度來説大學文化還是比較高的,其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深度還算比較高的。微信作為社交網絡交流工具,其重要特點是“社區化”,對某一話題的探討與共同關注,是雙方有進行繼續交流意願的基礎,而這其中往往是對品德、興趣、性格的考慮。

(3)戀愛目的。作為新時代的文化人,由於學習的壓力,心理和生理各方面逐漸趨於成熟,大學生對戀愛的目的也有很大的改變。少了以戀愛為遊戲的態度,對戀愛的目的也趨於單純化。在利用微信添加好友時,大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通訊錄或者手機QQ上的好友,這樣添加的好友都是自己認識的,對於大學來説無論是出入尋找“比翼雙飛”的“小夥伴”,還是學習與人相處的目的,這些功能幫其實現。

(4)婚姻家庭觀。傳統的戀愛觀認為,戀愛是以結婚為前提的。因此,對戀愛觀的考量必須包含其婚姻家庭觀。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與其他人相比還是較多的,其對婚姻家庭觀大學生更趨向追求結婚為目的、對待婚姻男女雙方更要忠誠。在目前的微信時代,大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或者網頁發圖片、附文字記錄自己的戀愛生活,這些內容也可以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而這些文字圖片資料會成為記錄,這有利於大學生正確婚姻觀的形成,即婚姻意味着忠誠和責任。

2、微信對大學生戀愛觀影響的現狀調查分析

2.1調查對象與方法。本次調查分為兩部分,一是採取抽樣調查的方式針對A市3所高校的四個年級的大學生髮放問卷,而研究對象必須是有過通過微信交友成功經歷的大學生,從對愛情的認識與理解、戀愛對象的選擇條件、戀愛的目的以及婚姻家庭觀四個方面來調查微信對大學生戀愛觀的影響。二是選取A市對應的3所大學高校的男女大學生和從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師為調查對象,採用訪談的方式來了解老師對微信對大學生戀愛觀與道德教育問題的看法。

2.2調查結果

2.2.1針對學生的問卷調查。針對大學生總計發放500份問卷,回收了470份,回收率94%,剔除回答不完善的問卷後,有效答卷456份,問卷有效率達97%。調查結果如下(見表):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認可通過微信對大學生戀愛觀的積極影響,總體贊同比例佔74.08%,而在戀愛觀的四個維度當中,大學生認可微信對大學生戀愛觀影響最大的是對戀愛對象的選擇,佔82.38%,其次是贊同對愛情的認識的影響佔73.91%,而認可微信影響大學生對婚姻家庭觀以及戀愛目的表示贊同的比例分別是73.89%和66.13%。從二級指標來看,對性格合拍的戀愛對象表示贊同的大學最多,這個比例高達91.23%,其次是有共同志趣這一戀愛對象的選擇條件佔89.62%,對尋找學習的動力這一選題表示贊同的最少,只有58.13%。

3、道德教育視角下引導大學生的戀愛觀的措施

3.1通過微信互動平台加強思想道德教育。隨着微信時代的到來,各方面的信息的傳播和傳遞不再是單項式模式,它已經被一種精心搭建的互動和分享的平台所代替。在此平台上,媒介的接觸越來越人性化。因此,微信作為聊天工具中的一種,其對道德教育信息的傳播與傳統的道德教育信息的傳遞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可以藉助微信平台,利用微信傳輸圖片、文字的功能向學生傳輸教育的思想,無面對面就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輕鬆、自然的交流環境,以減輕面對面交流的壓力。在微信環境中,思想教育者也可也瞭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態、生活狀態、個人的戀愛觀等信息,為學生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利用微信從“大眾”向“聚眾”轉變,針對學生遇到的個人為題通過微信進行信息的交流與分享,增強大學生對特定的道德教育信息的信賴度,使微信作為載體傳播和推廣思想教育工作。

3.2樹立大學生正確的戀愛觀。在談論大學生戀愛觀的時候我們也是否真正想過怎樣才能改善和完善現在大學生的戀愛觀,在現在大學生的戀愛中,大學生懂得戀愛是志同道合的人的一種相互欣賞,在雙方互相諒解與彼此忠誠的前提下真正的做到文明愛情。所以在現在大學生的戀愛觀的教育中我們真正做得是需要對大學生戀愛觀的一種引導。把現在大學生戀愛觀與戀愛道德融入平時的思想教育之中,以傳統灌輸與現在的教育方式相結合這樣對於大學生來説會起到很有成效的效果。在這種教育中不僅要讓大學生們感覺到戀愛的嚴肅性,更需要在這種引導之下使得現在的大學生們懂得戀愛不單單是一種權利,更要使現在的大學生們懂得戀愛需要兩個人要以高度謹慎和認真負責的態度去對待愛情。愛情雙方是平等的,所以在戀愛的過程中,現在大學生需要懂得自由不等於放縱,戀愛不等於束縛,在戀愛的過程中真正做到天長地久不單單需要兩個人無盡的廝守,更需要在正確的實踐做正確的事,認識到學習為學生的本位,今天的學習是明天廝守的保障。

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 篇三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實效性;教學改革;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道德修養》課是國家教育部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和黨的教育方針,按照我國高校的培養目標和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實際而設置的必修課程,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課一起構成了高校德育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環節。2010年5月29日,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會上指出:“要不斷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更好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進一步創新方式、方法和途徑,不斷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感染力。”由此可見,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高度重視。作為面向21世紀的政治課教材,要努力體現21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這就要求具有與時俱進的精神。

多年來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該課程受到了大學生的普遍歡迎,基本取得了預期效果。但隨着教育的不斷髮展,過去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試方式已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制約着教育針對性、實效性的增強和課程的進一步改革與深化。為此,我們有必要從提高教學實效性入手,對整個教學環節不斷進行教學改革。

一、突出學生實際,把握教改實質

首先,從青年學生自身發展狀況看,青年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地來説,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還存在有明顯的知行脱節的現象。比如在成才問題上,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成才願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奮刻苦、勇攀科技高峯、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決心和恆心。這就需要在教師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完善自己。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實效性,對於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認識水平,幫助大學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營養,獲得真、善、美的心靈啟迪,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從當代青年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看,他們正處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歷史條件下,正置身於利益主體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價值取向多元的歷史背景中。特別是在電子信息網絡廣泛覆蓋的今天,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以網絡為載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範圍廣、聲勢大、難於控制的特點,對青少年影響極大,對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此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僅要從治理社會大環境入手,為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而且,要從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入手,通過不斷強化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實效性,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艱苦奮鬥和創業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它對於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之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專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適應形勢,大膽改革,積極探索

(一)緊密結合時勢,向學生介紹最新的思想和理論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理論上不斷有新突破,實踐上也不斷有新發展,國際形勢也發生着顯著變化。這些客觀現實要求《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必須適應新的形勢,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把我國在改革和建設中不斷出現的新成就、新舉措,通過教學反映給學生,使他們能夠對社會問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態度。

(二)以學以致用為目的,有效地調整教學內容

《思想道德修養》課不僅僅是一種理論課,更重要的是一門實踐課,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回答學生身邊發生的、學生最普遍關心的現實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教學的實用性,即我們在課堂中所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必須一定是學生現在和將來生活、工作中用得着的東西,能夠給他們以指點和引導的東西,真正地做到學有所用,而不是空洞地從理論到理論。所以在教學中,把學生最關心的熱點問題、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如愛情與婚姻、人際交往、禮儀教育、如何擇業等進行整理,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和講授,引導學生解決思想上的實際問題。

(三)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創新能力

教學方法的改革,其着眼點應放到提高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主學習這一根本方向上來,由傳統的繼承性教育、共性教育向創新性教育、個性教育轉變,由“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向學生自我教育、積極參與的教學模式轉變。主要是:

1.專題式教學。採取專題授課方式是《思想道德修養》課增強針對性、提高教育實效性、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有效途徑。因為任課教師對所擔任的專題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較高的造詣,教學方法都比較熟悉,在理論分析方面能夠理論聯繫實際,在講解中實感強、生動具體而不鎖碎,能解決學生學習、生活、成才方面遇到的實際問題,得到學生的認同。如《大學生與人際交往》、《大學生與愛情》、《大學生如何擇業》等專題,深受學生的歡迎。

2.討論式教學。就是在學生中間就某一主題展開討論,達到某種思想共識。討論式教學能激發起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進行自我教育。教師通過精心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課前將案例及其思考題佈置給學生,學生自己閲讀分析、討論、各抒己見,最後由教師小結並進行理論上的歸納,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

3.演講式教學。就是組織學生精心準備,就某一專題以演講的形式達到教學目的。其過程是以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為題,請學生自己組織演講會,讓他們充分闡發自己的見解,相互啟發,相互教育,相互交流。其特點是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式易被接受,能吸引學生,增強學生自我教育的效果,又能培養和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辨論式教學。就是班級小組間或班級間的辯論活動,教師出題和提出要求,班委組織進行辯論,教師最後作總結,肯定積極方面,分析消極方面而達到共識。

5.實踐式教學。我們把實踐教學作為重要的教學環節,以課堂實踐、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為載體,精心設計實踐內容、精心組織實踐活動,精心總結實踐經驗,提高學生修身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觀察、思考、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如通過帶領學生參觀校史展,培養學生愛校、愛國的情感;讓學生親自參加到教學實踐中,通過自編、自演短劇,進行道德評判等。真正達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四)改革考試方法,完善考核機制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他們成為“四有”公民,其考核內容、方式應體現這個目的。死記硬背的考試方式並不能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效性的認識。據此,我們將理論知識點轉化為生活中的實際案例,通過學生對實際案例的理解和知識點的運用,而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在成績評定中,不拘泥於形式,無論是開卷還是閉卷、口試還是筆試,也無論是寫調查報告還是小論文,注重學生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理解分析的能力、實際操作的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總之,通過進一步創新方式、方法和途徑,不斷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才能不斷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感染力,更好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 篇四

[論文摘要]大學生和諧道德觀是以和諧為第一要義、“以人為本”為指導思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價值取向的中國特色的新道德觀。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和諧道德觀已成為高校德育工作新實踐的迫切需要。

和諧道德是和諧社會的組成部分。建設和諧社會要求人際關係和社會利益關係的協調一致,要求整個社會的道德和諧。大學生的和諧道德觀作為社會整體和諧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研究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和諧道德觀已成為高校德育工作新實踐的迫切需要。

一、大學生和諧道德觀的基本內涵

道德觀就是人們對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對一系列道德問題的抽象和概括。大學生和諧道德觀是中國特色的新道德觀,是一種有助於社會整合、為選擇不同的價值體系的利益主體——大學生所共識的能夠協調其行為的根本看法和態度。

(一)大學生和諧道德觀的第一要義

大學生和諧道德觀以和諧為第一要義,即大學生個體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會,融入集體;形成人與人之間道德關懷的氛圍、相互合作的和諧關係;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觀。

(二)大學生和諧道德觀的指導思想

同志在2003年12月5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説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這就意味着大學生和諧道德觀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本,要通過對學生作為人的主體地位的確認,對他們的利益的尊重,幫助他們確立起以人為本的道德觀,始終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大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大學生和諧道德觀的價值取向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當代中國公民道德建設的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多層次、內涵豐富、相互聯繫的有機統一體系。它在和諧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建設中舉足輕重,決定着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徵和基本方向。首先,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把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方向。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其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現階段作為我們全社會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當前中華民族的理性自覺。再次,社會主義榮辱觀旗幟鮮明地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堅持和提倡什麼、反對和抵制什麼,為全體社會成員判斷行為得失、作出道德選擇、確定價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範,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樹起了新的標杆。大學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形成和諧道德觀。

二、培養大學生和諧道德觀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現實需要

道德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人類的道德素質和水平隨着社會文明不斷髮展而逐漸提高。近年來,高校也積極探索和開展了諸多結合學校實際、學生實際的德育實踐活動,德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伴隨着經濟結構的多樣化,利益關係的複雜化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實用主義、利己主義、悲觀主義,在一些大學生中有所抬頭,部分大學生的道德觀存在嚴重偏差。具體表現如誠信意識淡薄,論文抄襲、剽竊、考試違紀舞弊,助學貸款拖欠不還,缺乏正義感,是非觀念模糊,行為舉止粗俗,吸煙酗酒;一些大學生婚戀觀缺乏道德責任感,尋求感官刺激;對互聯網信息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考,道德自律和自我約束往往陷入低谷,甚至脱離現實,沉溺網絡患上“網絡孤獨症”、“網絡成癮症”;部分學生在人生價值取向上,將個人價值置於社會價值之上,將個人事業成功列在人生追求目標的首位,從注重奉獻的理想主義轉向注重實用、實惠和物質享受的現實生活,傾向於索取與奉獻並重,並以索取多少來決定奉獻多少。當代大學生這些道德不和諧的表現及因素,都將影響到大學生的和諧全面的發展,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大學生和諧道德觀的提出,是高校道德觀教育不斷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化不和諧因素為和諧因素的新途徑、新實踐。

三、大學生和諧道德觀的實踐探索

從本質來看,大學生和諧道德觀的培養作為一種對道德規範認同與接受的過程,對個體生命而言,就是一種心智模式的提升,人生智慧的陶冶,個體潛能的發揮,主體性人格的形成,個體生命的健康成長。這一過程既不是簡單的有關道德觀知識的傳授,更不是單純的合乎價值主導的行為訓練,而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靈魂震撼靈魂的體驗。因此,在大學生和諧道德觀培養的具體實踐中,應該充分重視非理性因素對學生行為的作用,改變過去單純認為是理性因素決定學生的行為方式的觀點。對學生始終要懷有深切的關懷與理解,關切他們的內心世界,引導他們積極向上,成為合格的具有高度理性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者。

(一)優化大學生的心智模式,消除影響大學生和諧道德觀培養的不和諧因素

心智模式,是人的思想方法、思維習慣、思維風格和心理素質的綜合反映,是一個人內在的對於外在事物的一種認識、一種評價、一種判斷。由於心智模式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隱藏於人的內心,不容易被察覺或檢視,但卻影響個體道德觀的形成。影響大學生和諧道德觀培養的心智模式最常見的有以下兩種情況:

1.當今時代,隨着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我國社會的轉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各種思潮相互激盪,利益格局不斷變化重組,價值觀念發生嬗變,一些長期以來被多數人接受的道德準則被打破,而新的道德準則還沒有確立,道德困惑在每個人的內心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容易產生不利於大學生和諧道德觀培養的心智模式,如道德人格缺失、價值取向偏移、理想信念迷茫等。

2.社會經濟的轉型導致部分家長道德觀念滑坡、家庭結構不健全等,都不同程度地產生對和諧道德觀牴觸的心智模式,加之大學生中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其家庭環境優越,從未受過艱苦生活的磨練,往往被家長當作小皇帝、小公主寵愛,漸漸地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智模式,這使他們當中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在道德觀方面出現種種弱點,如道德認知模糊、道德觀念錯位等現象。

在培養大學生和諧道德觀的實踐中,優化大學生的心智模式主要通過典型案例分析、互動探詢和辯論等方式,營造一種自由、平等、輕鬆的情境,讓學生敞開自己的心扉,説出自己的見解,並有機會聆聽別人的見解並進行反思和“自悟”。通過比較、學習、鑑別,每一個參加者都可以看清自己的心智模式對自己的道德觀所帶來的影響,從而改善、優化自身的心智模式,促進和諧道德觀的形成。

(二)和諧互動,塑造大學生和諧道德觀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性質和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特殊性,決定其在大學生和諧道德觀的培養中的主課堂地位和主渠道作用。2006年秋季以來,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以教學觀念轉變為先導,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全面掌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認真分析思想政治領域的傾向性問題,努力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思想道德實際,通過運用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學,建構符合學生心理特點、適合代際交流、站在學科前沿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新體系,開展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教育,切實做到教師教學主導和學生學習主體間的和諧互動。這種和諧互動要求教師在自身獲得進一步發展,成為學者型教師的同時教學生“學會學習”,全面發展。具體步驟如下:教師通過自身的學習研究,公佈一些與大學生息息相關的選題點,指導學生自主選擇選題。譬如確定大學生道德觀研究這一個點,學生可以在教師組織討論下自主選擇有濃厚興趣的題目,衍生出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觀的調查研究、大學生生態道德觀的調查研究、大學生生命倫理道德觀的調查研究、大學生愛情(戀愛)道德觀的調查研究、大學生消費道德觀的調查研究等相關子選題。學生通過課後查資料、實踐調查之後,形成論文觀點,並做成powerpoint的幻燈片,以圖、文、聲三維的方式呈現。

這種和諧互動,不僅可以建立起師生之間和諧的信息溝通,讓教師及時瞭解學生的想法,並加以引導和分析,使德育內容真正觸動學生,使學生能真正喜歡所學的課程,確立社會主義信仰,並且能夠真正掌握學習方法,在思想多元化的社會中明辨是非,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相一致,形成和諧道德觀,而且還可以創造使學生潛能得以發揮的條件和機會使教師在教學中增加更多的討論和對話的空間。結合個人優勢、經驗和研究心得等,最大限度地容忍差異和不同,容忍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釋,充分展現“和而不同”的人性關注,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由知識本位向人格發展的轉化,由知識灌輸為主向以價值道德觀引導為主的轉化。愛因斯坦曾指出:“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武器,但是不能成為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併產生強烈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一樣就象一隻受着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和諧互動,促進大學生求真求善求美,達到自身道德觀的和諧。

(三)寓德於美,提升大學生和諧道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