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2017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參考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8W

2017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參考

2017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篇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學習瞭解以及青年學生如何貫徹黨的精神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大會回顧和總結了過去5年的工作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奮鬥歷程及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提出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全面部署,對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

胡錦濤同志代表十七屆中央委員會作的《堅定不移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的報告,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為黨和國家事業進一步發展指明瞭方向,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體現了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的成果,體現了黨的確立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工作部署,對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

胡錦濤強調,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髮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了以同志為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一批經驗豐富、年富力強、德才兼備、奮發有為的同志進入中央領導機構,實現了黨的中央領導集體的又一次新老交替,充分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興旺、薪火相傳、後繼有人。

的召開必將進一步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胡錦濤同志的報告有四個特點:第一,旗幟鮮明。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主題明確。集中體現為發展,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報告全文貫穿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思想。第三,富有創新。

黨的報告有兩大主要創新:其一,通過回顧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行了新的概括。其二,對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進行了系統闡述,特別是全面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第四,積極務實。報告着眼於當代中國社會的階段特徵,致力於研究解決當代中國重大現實問題和羣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國防軍隊建設以及黨的建設等方面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這些部署是符合當代中國實際的,也是切實可行的。 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特別關注民生問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的、艱鉅的任務。

為此,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的同時,按照 “統籌兼顧”這一根本方法的要求,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目標指向,加快推進胡錦濤在報告中提出的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六大任務:一是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二是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三是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四是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是建立基本醫療衞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是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社會建設這六大任務所要解決的,都是廣大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也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社會建設中的具體體現。隨着這六大社會建設任務的逐步解決,現實中的各種矛盾和利益衝突將會得到有效化解,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將會得到進一步提高,人民也會生活得更加快樂和幸福。 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報告的精神實質。

通過歷史的實踐證明我們可以看出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闢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歷史實踐更是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髮展,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黨領導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最鮮明特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佈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也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更加明確。黨的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

要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即: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報告的精神實質。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精神,關係黨和國家工作全局,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對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滿懷信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而奮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學習貫徹精神,首先要準確把握的基本精神,這是學習和貫徹的前提。“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則是的靈魂。“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我們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確立“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導地位,是的一個歷史性貢獻。學習貫徹精神,要繼續把學習貫徹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頭等大事抓緊抓好。胡代表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本次代表大會所作的報告,是充分發揚民主、集中全黨智慧的結晶。報告旗幟鮮明、思想深刻、求真務實、部署全面,經過代表大會修改完善,必將成為新形勢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精神,要認真研讀黨的文件,原原本本學習黨的報告和黨章,學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一名學生入黨積極分子我要在平時以積極的態度和飽滿的政治熱情,認真學、反覆學、深入學、聯繫思想實際學、結合實際工作學,切實把的精神運用到實際的學習生活中。

作為一名大學生,一名學生幹部,首先要不斷加強自己的理論學習和創新意識的提高,作為一名文科生,我需要多學習一些人文科學,調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另外,我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和認為素養,由於信息的開放,網絡的發達,各種言論,好的不好的都會在網絡上出現,作為學生幹部,我們必須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單單是讓自己不被良莠不齊的信息所誤導,也要引導正確引導其他同學。

另外在報告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胡錦濤同志最我們青年人提出的希望,希望年輕的同志們到祖國最需要最艱苦的地方去鍛鍊成長。確實是這樣的,作為大學生,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我們必須要紮實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然後用自己的所學去彙報我們的祖國和人民。我一直信奉一句話,境界決定思維,思維引領行動。所以我們要樹立大局觀,找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而且我相信只要居安思危,永不懈怠,艱苦奮鬥,埋頭苦幹,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就一定會承續無數先輩所開創的偉大基業,更加奮發有為地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走向新的勝利!

2017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篇2:一帶一路發展

“一帶一路”戰略和建設重點

摘要:“一帶一路”是黨中央總攬全局做出的重大決策,共建“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文件正式發佈,獲得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支持響應。宣講“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重要進展和路線圖。“一帶一路”的立體佈局日趨清晰,同沿線國家發展規劃的對接不斷取得進展,特別是我國分別同俄羅斯、歐洲簽署了發展規劃對接的聯合聲明,使“一帶一路”倡議在這兩個方向上取得了重大進展。“一帶一路”也作為中國首倡、高層推動的國家戰略,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屹立於世界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是國際合作的新平台。“一帶一路”戰略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略性決策,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作為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福建自貿區應抓住機遇,進一步深化與東盟在各個層面的經濟合作。

關鍵詞:“一帶一路”;建設重點。

正文:一、“一帶一路”概念由來

2013年9月7日,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時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同年10月,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中國願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4年3月,主席在訪問歐洲時表示,要把中歐合作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等重大洲際合作倡議結合起來,以構建亞歐大市場為目標,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2014年5月21日,在亞信峯會上做主旨發言時指出:中國將同各國一道,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儘早啟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更加深入參與區域合作進程,推動亞洲發展和安全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在2014年11月8日舉行的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對話會上,主席強調,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互聯互通相融相近、相輔相成。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隻翅膀,那麼互聯互通就是兩隻翅膀的血脈經絡。

二、“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這一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台,能夠把快

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

1、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需要。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我們亟需資本、技術和管理模式。因此,當初的對外開放主要是以引進外資、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為主。有數據顯示,1979至2012年,中國共引進外商投資項目763278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達到12761.08億美元。不可否認,這些外資企業和外國資本對於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管理的現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説,這是一次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性產業大轉移。而今,儘管國內仍然需要大規模有效投資和技術改造升級,但我們已經具備了要素輸出的能力。據統計,2014年末,中國對外投資已經突破了千億美元,已經成為資本淨輸出國。“一帶一路”建設恰好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新趨勢。“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通”,將中國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優質的過剩產能輸送出去,讓沿“帶”沿“路”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

2、順應了中國與其他經濟合作國家結構轉變的需要

中國早期的對外開放可以説主要針對的是發達國家和地區。而今,中國的經濟面臨着全面轉型升級的重任。長期建設形成的一些產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許多處於發展中的國家卻面臨着當國中國同樣的難題。因此,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幫助這些國家和地區進行比如道路、橋樑、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他們發展一些產業比如紡織服裝、家電、甚至汽車製造、鋼鐵、電力等,提高他們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生產能力,就順應了中國產業技術升級的需要。

3、推動多邊合作

一帶一路戰略將是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中日韓自貿區等國際合作的整合升級,也是我國發揮地緣政治優勢,推進多邊跨境貿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各種機遇

1、產業創新帶來的機遇。

產業創新涉及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轉移等帶來的紅利。隨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的一些優質過剩產業將會轉移到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因為市場供求變化,一些過剩的產業,也許在其他國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國內,因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產業、產品失去了價格競爭力,也許在其他國家,較低的要素成本會使這些產業重現生機。在國內,因為產品出口一些發達國家受限而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也許在其他國家就能繞開這些壁壘,等等。此外,由於產業轉移引致的產業

轉型升級更是機遇無限,比如技術改造、研發投入、品牌樹造等等都會給投資者帶來無限機遇。

2、金融創新帶來的機遇。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流,巨量的資金需求只能通過金融創新來解決。我們已經發起設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但這也只能解決部分資金問題,沿“帶”沿“路”國家和地區一定會進行各種金融創新,包括髮行各種類型的證券、設立各種類型的基金和創新金融機制等等,這其間的紅利和機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3、區域創新帶來的機遇

“一帶一路”本質上是一個國際性區域經濟的範疇,隨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必將引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區域創新,這包括區域發展模式、區域產業戰略選擇、區域經濟的技術路徑、區域間的合作方式等等,這其間的每個創新都藴涵着無限的機遇。

結語:“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有機遇也充滿了挑戰,需要我們有一定的風險意識,並未雨綢繆。首先,自1999年以來,中國政府就一直鼓勵企業“走出去”。最初的投資大多集中於一些全球貧窮國家的資源開採項目上。近年來,隨着國內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對外投資首次超過了外資流入,對外投資也被引導到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中的更為引人矚目的項目上。五六年前,中國“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圍繞着大宗商品,現在開始在一些實行競標機制的國家承建基礎設施項目。我們知道沿“帶”沿“路”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還是比較願意接受我們的投資,但由於其中一些國家政局並不是十分穩定,不同黨派之間的理念差別很大,一旦一個黨派下台,就會改變過去的對外政策,這必將給我國在這些國家的投資帶來巨大風險。因此,我們在具體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時必須對這些國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環境等進行仔細研究,在投資之前做好風險應對的預案,將投資的風險降到最低。其次,“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任何創新其實都會有潛在的風險,尤其以金融為主的虛擬經濟創新藴含的乘數式風險,需要我們時時刻刻保持高度警覺。 最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必須得與國內經濟狀況相適應。我們要看到,中國的產能過剩是相對的;實際上,國內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有很大空間,大有可為。如果我們不顧及國內的這些實際需求而一味向國外投資和轉移產業,有可能會產生對國內投資的擠出效應和產業的“空洞化”。對此我們要提高警惕。

參考文獻:

[1] 劇錦文 經濟日報[N] 中國社會科學院 2015/4/2 第13版

[2] 王義桅 “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M] 人民出版社2015

[3] 馮並著 一帶一路:全球發展的中國邏輯[M] 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

2017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篇3:中國經濟發展

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成效日益明顯,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綜合國力得到了較大提高,經濟總量日益上升。據數據顯示,到2014年上半年止,中國的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這樣的成績當然離不開中國經濟發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處於一片低靡狀態,中國也不例外,當年的經濟增長率下降了幾個百分點,失業率陡增,出口額下降。為尋求世界經濟復甦,西方國家聯手中國舉行G20國峯會,討論如何合作發展。實踐已證明,中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起了領跑者作用,成為全球經濟新一輪增長的引擎。在2009年實現了經濟增長突破8%的目標,2010年中國政府又投入40000億,目的是刺激經濟增長,確保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行,也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積極作用,一方面我們借次機會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成就,為中國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進城市經濟文化建設,以點帶面,輻射周邊,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現階段新一任領導人的上台,提倡科學發展觀,繼續堅持改革開放,加大反腐力度,增加一些行業向民間資本開放,為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國際與政治環境。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快,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 “又好又快”發展,即科學發展。為實現其目標,中國政府加強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中國當前經濟發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節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因為從長遠來看,只有節約型增長方式才能保持經濟健康發展,粗放型增長方式是計劃經濟的產物,而中國當前是市場經濟。

“三農”問題是歷年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重中之重,因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城鄉差距逐漸拉大,為此要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把發展農村經濟放在首位,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繼續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提高養老金的發放金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 “房地產市場”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熱點,改革開放特別是1998年以來,隨着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我國城鄉居民消費觀念明顯轉變,住房消費有效啟動,房地產總體上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對於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推進城鎮化發展,改善居民住房條件,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但發展中也出現了諸多矛盾,普通居民沒有能力購買高檔房,而且部分商家從中在此“炒作”,使房地產市場秩序不太規範,為此中央政府加強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確保國民經濟平穩較快運行。

隨着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明顯,人民幣匯率逐漸上升,對此有利有弊。西方國家都強烈呼籲中國加快人民幣匯率改革,以此來促動其自身的外貿出口,因為中國勞動力比較豐富、廉價,是以加工業為主要出口的,一旦匯率有較大波動,中國出口將會減少。所以對此問題,自2007年人民幣匯改以來,中國政府實施了平穩的匯改政策,以此來推動經濟平穩發展。

到現在為止,中國外匯儲備已突破20000億外匯儲備,足以説明中國對外開放取得的成效,但對外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貿易逆差的態勢,且逐漸明顯。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家採取綜合措施,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合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增長方式轉變,建立新型科學的外貿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加快出口結構調整升級,提高出口的經濟社會效益,大力推動科學進步和品牌發展。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促進對外貿易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轉變。

在過去30多年中,儘管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遠遠高於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但從總體上來看,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不僅嚴重落後於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即使與同行發展水平國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1.發展緩慢,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2.結構不合理,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3.體制不合理,產業和市場化程度低.4.國際競爭力薄弱,參與全球化程度低。根據上述問題,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需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1.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化服務業行業結構.2.加快企業改革和重組,優化服務業組織結構.3.加快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4.加快開放步伐積極參與服務業全球化。

2017形勢與政策論文篇4: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淺議環保節能產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摘要:由於我國國情中人口基數大、能源需求多、污染現象突出,尤其人口日益增長、社會生產日益擴大,經濟發展和能源與環境的矛盾日益明顯。經過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國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取得了一定成效。筆者分析了節能環保的必要性,並環保節能產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進行分析闡述。

關鍵詞:環保節能;經濟發展;作用

我國作為一個人口龐大、能源相對缺乏、生態較為脆弱,伴隨人口增多、現代化與城鎮化速度的增加,經濟發展過程中能源與環境衝突障礙較大。所以,我政府非常重視。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政府就號召“能源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政策,將節能環保立做國策之一。到2004年,我國領導人又提出“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號召。

經過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國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經濟發展上面,1981-2005年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而一次能源消耗年均增長僅為5.4%,單位GDP能耗下降64%,重點耗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有較大幅度降低;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工業產品的污染排放強度有所下降。但是,從總體上看,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還是粗放型的,一方面經濟增長在相當程度上仍然是依賴資源的高投入實現的,能源、淡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資源產出率低,目前,中國高耗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平均高出40%,如果能源利用效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按單位產品能耗和終端用能設備能耗計算,節能潛力可達3億噸標準煤。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既是關係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也是擺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面前的重大現實問題。筆者認為,環保節能產業對經濟的發展有如下作用:

1、是一類新式經濟發展模式

經濟發展的關鍵之一是要節約,節約有利於增長。增長和節約並非相悖的,節約自身就是一類增長。同時,節約要在經濟發展基礎之上實施,不能因噎廢食,不顧經濟發展而節約。我國要實現的是發展與節約有機融合的經濟增長歌劇。入市哦我國於“十二五”期間達到單位GDP能耗減少20%的節能規劃,根據年經濟增長率7.5%來衡量,2012年僅一年就能夠少消耗6.2億噸煤,這樣的節能幅度,至少能夠增加6.3萬億元的GDP(根據2005年市價),而且,降低能耗降低了環境污染,減少了社會因污染而造成的損失。這樣一來,一本二利,產生雙倍的經濟利益。

2、有利於調整產業結構

環保節能是優化經濟發展模式、調節經濟結構的重要策略,是促進技術發展的巨大力量。根據控制總量、擯棄落後的原則,減少盲目投資、粗放型擴漲,提高淘汰落後生產、工藝與裝備的速度。促進企業優化、組合,提高經濟水平。努力完善能源產業結構,激發社會開發使用可再生的綠色能源。將地區經濟發展和節能環保和諧的統一到一起,按照實際環境承受度與生產潛力,根據優先開發、特別開發、定量開發、嚴禁開發的不同類別來劃分實施,確立不同地區的潛力定位,促使打造各具特點的地區經濟格局。反之而言,必須大力調節與優化經濟發展歌劇,達到經濟增長模式的高效改良,增強我國的自主創新水平,才可在根本上確保環保節能目標的達成。環保節能和完善經濟發展、改變經濟增長模式、促進生產進步是互相聯繫的。按照相關部門衡量,若是現有的第三產業比例增加一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的比例減少一個百分點,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能夠隨之減少一個百分點;若是高技術行業比例增加一個百分點,高耗能產業比例減少一個百分點,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能夠隨之減少1.3百分點。

3、推動了生產技術進步

要實現環保節能的效果,就要徹底履行我國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堅持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節能和環保提供技術支持。增加政府對科技的投入,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推進企業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國家利用中央政府投資支持一批節能、循環經濟和環境保護重點項目,引導帶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加大相關投入,促進節能和環保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加快培育專業化節能和環保服務體系。

4、促進了經濟依法管理

為了保障節能環保的實施效果,我國制定了《節約能源法》,確立相關目標責任制,實施GDP能耗公報制度,大力建設十項重點節能工程,提高主要耗能單位節全程通管理與監督審查力度,推廣實施強制性能效標準與標識準則,促進政府部門的帶頭環保節能。加大研究完善《循環經濟法》和相關法律制度規定,打造良性經濟發展方式,建立健全的經濟發展衡量指標,增強經濟試點地區的實施強度,促進重點行業、試點地區的良好經濟發展。增強環保節能相關知識、政策的推廣與宣傳力度,進一步提升整個社會環保節能的思想意識。

5、引導新的經濟文明

節約節能不僅僅一類新式生產模式,而且是一類新式社會生活模式;是一類新式價值思想,亦是一類新式處世哲學。在以往的“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收益)轉為“三低一高”(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收益)的經濟發展局面,開始了環保節能的發展階段,節能環保產業的興起,是經濟文明進步的主要特徵之一。我國在古代就有號召節儉的良好風尚。“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樣名言警句還有很多,一直被大家所傳承和相應。當然,我國現在所提倡的節能環保產業,本身是有着新的時代精神與理念的。

參考文獻:

[1]陳亢利,姚興霞,鄧燕平.提升節能環保產業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9,(04).

[2]劉新勇.政府在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中的職能邊界探析[J].當代經濟(下半月),2008,(03).

2017形勢與政策論文篇5:農產品質量安全

《淺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問題與對策》

摘要: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繁發生給人民的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直接損害,本文從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現實問題和相應對策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對策

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既關係到我國經濟能否正常健康的發展,也關係到農業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更直接影響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食品的源頭,近年來頻繁爆發的“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蘇丹紅、“紅心鹹鴨蛋”等事件觸目驚心使得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已成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一、問題

11農產品質量安全涉及環節眾多其中農產品生產者是農產品質量的最關鍵環節。而我國是一個以小農户為主,且農户數量龐大,組織化程度不高,農產品分散的農業生產大國,農民科學文化水平有限,法律和質量安全意識淡薄,與歐美等大規模,科學化農業生產具有顯著的不同。很多農民並不瞭解數量龐大,門類眾多的各類農業標準規範、農產品安全標準和相關法律法規。個別經濟利益至上者,為了利益最大化,在使用農藥、獸藥、化肥、飼料時並沒有按相關標準要求,使用見效快、高毒高殘留的農藥,添加禁用物質、在農產品未過施藥間隔期就上市銷售,導致違規使用、誤用、超標使用的情況時有發生,並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從“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事件中可以看出那些奶農、養豬户只知道添加這些東西牛奶可以買個好價錢,豬可以長得快些、瘦肉多些,並不知道添加的這些是什麼物質,屬不屬於法律明令禁用的物質,法律意識相當淡薄。[1][2][4][6]

22在農產品的流通環節中不合理的運輸、貯藏等造成農產品的污染事件也常見於報端。例如,由於設備技術水平、資金、地域、時間等因素的制約不能實現全程冷鏈控制的要求,導致一些牛奶在運輸過程中沒有按法律的規定保持低温的要求;另外,個別人的利益驅使出現粗製濫制、運輸中不注重衞生、運輸農產品的車輛也用來運輸其他物品,甚至是有毒有害品,沒有專車專用,混用現象,銷售過期產品等種種現象,屢禁不止。更有甚者,個別經濟利益至上者為了防止魚在運輸、貯藏過程中的生病、死亡,使用孔雀石綠;為了防止白菜的腐爛變質在運輸、貯藏過程中使用甲醛等致癌物質。這些都是由於利益驅使且缺乏有效的法律規制手段導致現實中沒有得到根本的遏止,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33由於農產品各生產經營主體之間信息不對稱和經濟利益的博弈,導致存在故意隱瞞真實信息的現象。我們知道農產品的生產供應鏈較長,涉及從種子、農藥、化肥、飼料、獸藥等生產資料的購買到具體飼養、種植過程再到運輸、貯藏、銷售等眾多環節在這麼多環節中使信息能夠在上下游之間順暢傳遞是一件十分困難、複雜的事情。這就使得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在大多數情況下處於交易環境認識有限、信息獲得並不充分的狀態,同時他們又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故意隱瞞有關信息損害另一方的利益甚至欺詐等手段,使自己佔據交易的有利地勢。因此,在這種交易情況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頻頻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例如,養豬户在出售生豬時隱瞞了,生豬剛剛用完藥還在休藥期的消息,致使還在休藥期的豬進入了流通環節而直接危害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銷售商隱瞞了種子、農藥、化肥摻假的消息,使得這些種子、農藥、化肥使用後才能發現,造成了農民的財產損失。這些都是信息不對稱和經濟利益博弈的結果。[1][4]

44與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完善,歐美髮達國家主要採取的是黑名單制,而我國的法律法規是以罰代責,重收費而輕執法,違法成本相對較低。再加上一些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執法不嚴,責任心不強,罰款了事的現象普遍存在,一些不法分子膽大妄為搞權錢交易,漠視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給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惡劣影響。也是一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發的重要原因。

二、對策

11首先,政府要加快推進土地流轉,使我國的農業向規模化、組織化、集約化、專業化程度高的方向發展;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採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形式發展壯大農業經濟,針對我國的國情以農業生產者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加大科普宣傳工作,提高生產者自身的科普知識和素養,如採取科技入户、對口輔導的方式來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生產技能和科技技能,科學用藥、測土施肥,並做好記錄,特別是對於違禁物質要加強宣傳杜絕使用;大力推廣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的發展,從生產方式和理念上改變我國農業生產的現狀。[3][4][5]

22目前針對流通領域以及各個環節接口間的法律法規欠缺,使得實施從農田到餐桌食品安全鏈大打折扣,建立健全流通領域的法律法規,採取強有力的監管機制,加強接口監管,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追溯體系是當務之急。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在生產、運輸、貯藏的各個環節採取實時監控,對摻假、售假、信息瞞報、違規添加等情況實施嚴格的法律制裁,重典治亂。[1][4][6]

33積極有效進行普法教育以各種方式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種子法≥、≤動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等法規的宣傳教育,使普法落到實處,加強反面教材的宣講教育,強調違法的責任,完善法制建設、填補法制空白,提高違法的成本真正做到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總之,農產品質量安全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任重道遠,容不得半點馬虎,為人們提供安全放心的農產品,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我國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是每位農業生產經營者和監管者必須肩負的責任和永恆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熊小欣,等.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類型及其政策含義[J].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現代農業發展專家論壇論文集,1994-2013(465-470).

[2]張榮現,等.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的法律困境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

[3]張麗,等.完善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體系的思考[J].河北農業科學,2010(14).

[4]馬文菊.農產品質量問題及採取措施[J].北京農業,2012(2).

[5]朱曉禧,等.面向農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2(6).

[6]李長健,等.論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機制的構建[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9(12).

作者介紹:

劉紅俊(1976-),女,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