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2013級《形勢與政策》學年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7W

2013級《形勢與政策》學年論文【多篇】

形勢與政策論文1000字 篇一

2013年,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併為沿線國家熱烈歡迎與廣泛接受。在本週的形勢與政策課上,我們進一步增進了對它的瞭解與感悟,在此淺談自己的認識。

作為近幾年剛剛提出的戰略,一帶一路並非一個憑空出現的概念,而是有其深厚的歷史積澱和內涵的。早在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由此連接東西方文明的古絲綢之路就已成型。自那以後,來自東西方的商人絡繹不絕往返於絲綢之路,將東方的絲綢等商品帶往歐洲,隨之帶來了東西方兩大文明體系的交流。絲綢之路成了當時整個世界的和諧之路、繁榮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同樣發源於西漢,隨着我國早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拓展,至明朝鄭和下西洋時達到鼎盛,大大發展了東西方的貿易與文化交流。因此,今天旨在成為沿線各國共同發展的紐帶的一帶一路,正是傳承了絲綢之路的歷史而提出的。

作為我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一帶一路有我們在發展自己的同時與世界分享中國發展紅利的良好願景。對於我國來説,一帶一路將推動我國繼改革開放和加入WTO之後,新一輪更大範圍、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併成為未來我國外交戰略的重要依託;對世界各國來説,一帶一路的實施將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貿易、金融、人文等領域交流合作,探索為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提供一種新途徑,也為各國提供了搭上中國發展快車,推動各自經濟發展的良好機會。一帶一路的成功實現,一定會為全世界人民帶來巨大福祉。

從2013年提出以來,一帶一路戰略就開始付諸實施,到目前已經已經有一系列成果從紙面變為現實。截至目前,我國已與七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與五國開展海洋領域相關合作,有兩國表示完全支持一帶一路倡議;以中巴經濟走廊,中緬天然氣管道為代表的一批基礎設施項目成功落地;絲路基金、亞投行等有關金融機構正在或已經設立。一帶一路可謂正當其時,成果豐碩。當然,作為如此重大的戰略舉措,其實施也會遇到眾多問題,如來自美俄等世界大國的掣肘,沿線國家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國力有所猜疑,受恐怖主義等威脅的沿途地區嚴峻的安全形勢等等。然而我們應該看到,在我國的不懈努力下,這些問題都正在或有望得到解決。

一帶一路作為我國今後一段時間經濟、外交的國家戰略,對於我國兩個一百年發展目標的達成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它的實現不僅需要沿線各個國家的密切協同配合,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瞭解與支持,我們大學生作為未來經濟建設的主力,更應該認真學習一帶一路相關理論,盡己所能,用己所學,為國家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形勢與政策論文800字 篇二

電腦的信息傳遞功能遠比教師自身傳遞信息的功能強大,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容量。教師和學生可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時機進行交叉、重疊或反覆使用不同的媒體。從而使學生獲得了豐富而直觀的教學信息,增加了課堂教學容量,獲得較佳的教學效果。

二、多媒體豐富的畫面、文字和聲音等視聽信息,不但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內容,而且形象和有效地幫助學生記憶、理解和思考。多媒體易於反覆演示,文字顯示停留時間較長,比教師單純用語言表達更易使學生記憶。

三、使重點,難點突破更優化。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原理,規律。用多媒體電腦輔助地理教學,可以打破時空界限,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優化教學過程

傳統課程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在培養目標上,只重視傳授知識,不注重發展能力,按一個模式培養學生,不利於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材的成長。

在教學內容上,教材是學生的唯一學習內容,是 學 生 知 識 的 主 要 來 源。在 教 學 方 法 上,只 研 究 教 師 如“教”,不重 視 學生如 何“學”,考 試 主 要 靠 死 記 硬 背,不 利 於 調 動 學 生的 學習積 極 性。

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忽略學生的主動性,是知識傳授對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傳統教育是保守的、封閉的。在這種傳統教育指導下形成的思維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也能讓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課堂上老師組織大家看了“國魂”,一個國家不可能沒有靈魂,人民不可能沒有信仰,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們的國魂和信仰。看《國魂》,找回信仰,找回價值觀,找回生活的意義。《國魂》不愧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象讀本,不愧為人民羣眾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指南。

從十八屆四中全會中我們可以體會到,17年,從1997年,依法治國首次進入中國國家決策到今天中央全會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在歷史上,人民對法治的期待從未如此熱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沿着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實現路徑。在這一漫長而坎坷的路途中,貴在樹立法治理念,貴在追求法治精神,當人們對法治形成一種信仰,那麼法治也必將沁入人心!讓我們以此中央全會為起點,期待法治中國更光明的未來!

形勢與政策論文1000字 篇三

在本次形勢與政策實踐活動中,我主要負責小組整體的人員安排和任務分配,督促成員及時完成各自任務,整理政策文件並負責彙報、答辯活動。在實踐活動立項階段,我組織成員進行政策蒐集與項目選擇討論,並在實踐活動題目確定之後,安排各位同學分工合作,將組內成員分為多組,分別進行政策解讀、公益組織生存現狀調查、探求制度安排和制度建設的不足之處。在這一階段,我負責政策解讀,通過閲讀現有學者對公益組織相關政策的評論、論文並閲讀十八大以來有關公益組織的相關文件。本階段結束前,我負責督促組內成員完成各自任務並收集、總結組內實踐成果,準備並完成立項答辯。實踐活動的中期階段,我們接受指導老師意見,藉助指導老師的協助進行了實踐主題的調整。之後我們聯繫校內公益志願組織,對幾個擔任公益組織負責人的同學進行了線上問詢。同時,組內另一部分同學繼續進行政策查詢和公益組織生存現狀的資料蒐集。在此階段我繼續負責組內成員的協調與工作安排、督促,並繼續完善關於新生公益組織的政策文件解讀。此後協同其他同學負責組內工作階段性總結和中期答辯會的資料整理並參與答辯。之後的實踐活動中,小組共同又進行了對“綠色倡議”等NGO的負責人,從公益組織的經濟來源、活動範圍、與政策的互動情況等方面進一步瞭解我國新生公益組織的生存現狀,瞭解其生存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並通過對訪談稿的總結提煉進行公益組織生存現狀與問題的概括。我在此階段主要負責組織並督促成員的訪談活動。

我主要直接負責的工作是組內任務分配、政策資料解讀、答辯文件準備等。組織與協調工作對小組實踐活動的作用不可謂不重要,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所用時間長、涉及內容廣、參與成員多的活動之中,組織協調工作是實踐活動及時、高效完成的保障。毋庸諱言的是,小組各成員在實踐活動進行中的積極性和實際表現各有不同,對於所負責任務的完成情況也不盡相同。所以,及時對各組員進行督促並整理活動的階段性成果等工作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通過這次實踐活動,除了對公益組織生存現狀的瞭解得到了加深,我也加深了對活動組織工作的認識,意識到了組織內部建設對活動整體有序進行的重要性。

實踐活動在進行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問題,諸如選題的意義陳述、政策動向和最新社會現實的瞭解、實踐活動的方向調整、具體訪談對象的聯繫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固然離不開組內部分成員的協同努力,但指導老師的幫助和與同其他同學進行的探討也功不可沒。實踐活動本來就是一個瞭解社會、瞭解現實的過程,不只是活動的研究內容要積極觀照現實,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的進行也一定要回到現實,回到與眾人的聯繫、合作之中。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四

形勢與政策課程論文

論文題目:院系班級:姓 名:學 號:輔導老師:完成日期: 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的的偉大復興 電氣工程學院自動化1003班

2013/5/27

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摘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也是中國共產黨孜孜以求的目標。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

關鍵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共產黨

目錄

引言 。.。.。.。.。.。.。.。.。.。.。.。.。.。.。.。.。.。.。.。.。.。.。.。.。.。.。.。.。.。.。.。.。.。.。.。.。.。.。.。.。.。.。.。.。.。.。.。.。.。.。.。.。.。.。.。.。.。.。.。.。.。.。.。.。.。.。.。.。.。.。.。.。. 4 人種的復興,也就是身體素質和智力的復興 。.。.。.。.。.。.。.。.。.。.。.。.。.。.。.。.。.。.。.。.。.。.。.。.。.。.。.。.。.。.。.。.。.。.。.。.。 4 意識的復興和自尊的重建 。.。.。.。.。.。.。.。.。.。.。.。.。.。.。.。.。.。.。.。.。.。.。.。.。.。.。.。.。.。.。.。.。.。.。.。.。.。.。.。.。.。.。.。.。.。.。.。.。.。.。.。.。 4 文化的復興 。.。.。.。.。.。.。.。.。.。.。.。.。.。.。.。.。.。.。.。.。.。.。.。.。.。.。.。.。.。.。.。.。.。.。.。.。.。.。.。.。.。.。.。.。.。.。.。.。.。.。.。.。.。.。.。.。.。.。.。.。.。.。.。.。 4 節約資源實現偉大復興 。.。.。.。.。.。.。.。.。.。.。.。.。.。.。.。.。.。.。.。.。.。.。.。.。.。.。.。.。.。.。.。.。.。.。.。.。.。.。.。.。.。.。.。.。.。.。.。.。.。.。.。.。.。.。 4 抵制經濟侵略,實現偉大復興 。.。.。.。.。.。.。.。.。.。.。.。.。.。.。.。.。.。.。.。.。.。.。.。.。.。.。.。.。.。.。.。.。.。.。.。.。.。.。.。.。.。.。.。.。.。.。.。.。.。 5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 。.。.。.。.。.。.。.。.。.。.。.。.。.。.。.。.。.。.。.。.。.。.。.。.。.。.。.。.。.。.。.。.。.。.。 5

參考文獻。.。.。.。.。.。.。.。.。.。.。.。.。.。.。.。.。.。.。.。.。.。.。.。.。.。.。.。.。.。.。.。.。.。.。.。.。.。.。.。.。.。.。.。.。.。.。.。.。.。.。.。.。.。.。.。.。.。.。.。.。.。.。.。.。.。.。.。.。.。 8

引言:真正的偉大復興是能在這個時代適應下來。首先,就必須承認中華民族的輝煌、偉大,這種民族思想是應該有的。不過不是太過強烈的極端民族主義,搞民族復仇等,而且很講究分寸的。我們中國人是個很謙虛,很寬容的民族。我們必須得重新學習古代時百家的優秀思想,修正前人對儒家等的誤解與曲解。從思想上改變中國人,不應盲目學習外國思想、文化。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正確的,但要偉大復興,必須融入這些民族思想。生活上,能做好古漢族人的優秀品質就好了,沒要求太多,做好一個禮儀之邦的風範,復興中華文明與民族特色。復興漢服之日就是真正偉大復興的時候了。我們不能總是回望於古中國時期的強盛,當然重要的還是發展。我們應該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自己也應該加強研究。教育上,只學習外國科學技術,思想要從娃娃抓起,當務之急就是以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古代經典,去除人們的誤解與曲解。在現代,應該多添加一些課程,如古文課、書法、水墨畫等。 1·人種的復興,也就是身體素質的復興和智利的復興

現在的青少年如果沒有強健的體魄,中國以後就無法實現國富民強。目前,我們要把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當成國家戰略。青少年是我們國家的未來教育改革是今年的重頭戲,把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作為一項國家戰略任務提出來。提高身體健康素質才是一切素質之本。只有青少年身體健康了,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意識的復興和自尊的重建

意識自尊是一種精神狀態,並通過一定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自尊是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的肯定和讚賞。自尊不是虛榮,而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積極評價。任何個人和民族都可能表現出自尊的擁有或者缺乏。文化是一定羣體的生活方式。因此,文化自尊是對個人所屬羣體的生活方式的的復興和自尊的重建,也就是民族主義的復興

3·文化的復興,包括“忠孝仁義,禮儀廉恥”以及“衣冠”“制度”等

從傳統的觀點講,中國人的人情觀就是儒家倡導的“忠孝仁義”、“禮義廉恥”。忠孝為先,中國人拜“天地君親師”,簡單地講就是做人要懂得規矩,不要犯上欺下。所謂“仁義”,講的也是人際關係。“仁”的字形就是“兩人”,即將心比心,慈悲寬懷。“義”的簡體字形是“兩人一心”,意即有難同當,有

福共享。“禮義廉恥”的另一種講法就是孔老夫子天天掛在嘴上的“克己復禮”,即忍耐克制,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4·節約資源,實現偉大復興

因為不節約,個人是揮霍無度,水,電,油,煤等等一切東西,想怎麼用怎麼用,包括最不起眼的塑料袋。尤其是有錢人,先是桑塔納,錢多了,換成霸道了,過了幾年,錢又海了,又換成奔馳寶馬了。因為不節約,國家是亂挖亂採,亂砍亂伐,亂拆亂建,亂用亂給。大家看看現在全國都大興土木,拆了建,建了拆。有些建築沒用幾年就拆了,這需要耗費多少能源和資源啊。在這裏,我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僅僅丟了一個節約的傳統美德,就把咱們國家弄成現在這個樣了。想象一下我們把中華文化丟掉後,國家會是個什麼狀況,難以想象。 5·抵制經濟侵略,實現偉大復興

中國雖然已經獨立了,但從改革開放以來遭受到了越來越嚴重的經濟侵略。每天有成千上萬的集裝箱日夜不停的在轉移中國的財富,總量已經無法統計了,我們的財富就這樣一天天流失,作為一箇中國人,我是多麼心痛啊。我們要被強盜們搶到何年何月,什麼時候才能停止啊。祖**親日益腎衰竭,母親如果有一天倒下去了,我們做兒女的怎麼活啊。中華民族延續了五千年不容易啊,難道就要毀在我們這幾代人的手上嗎?

6·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確定在多極化世界的座標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保證人民共享經濟繁榮的成果。近年來,世界經濟出現了全球化、集團化和區域化的發展趨勢。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為框架,全球經濟正在迅速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目前,世界上有大小不等、形式各異的區域性經濟集團24個,參加的國家和地區達140多個。其中,1993年1月歐共體統一大市場建成,在12個成員國間實現商品、勞務、資金和人員的部分或全部流通,各成員國之間取消貿易壁壘,統一法規,協調税收,實行產品和技術統一標準。為了應付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1992年8月12日達成《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建立。1994年11月15日,在印尼茂物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二屆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通過了《共同決心宣言》,宣佈不遲於2020年在亞太地區實現

自由、開放的貿易和投資目標。所有這些都顯示了世界經濟全球化、集團化和區域化的趨勢正在加強。 世界經濟全球化、集團化和區域化的發展趨勢,對我國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目前我國國民經濟規模已居世界第7位,是世界最大的新興市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在1980年的基礎上提前翻了兩番,到2000年將突破1萬億美元。香港迴歸,進一步增強了中國的經濟實力。如果繼續保持目前的發展態勢,在下個世紀前10年,中國有希望成為世界的經濟強國。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要趕上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們還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目前,人口只有我國1/5的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卻是我們的10倍。據專家對我國和世界各國現代化水平進行的綜合評價和比較,在百萬人口以上的120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的現代化水平居69位,處於中等偏下水平,不僅比高收入國家低67%,也比中等收入國家低24%。因此,我們必須加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使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決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樣化的、豐富多彩的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有權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發展戰略和生活方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這就是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就要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社會安定,政府廉潔高效,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睦,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關鍵在於堅持、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十五大報告指出:“在中國,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政治組織像我們黨這樣集中了那麼多先進分子,組織得那麼嚴密和廣泛,為中華民族作出了那麼多犧牲,同人民保持着密切的聯繫,在前進中善於總結經驗、鄭重對待自己的失誤,以形成並堅持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歷史把重大責任賦予我們黨,人民對我們黨寄予厚望。黨領導人民在二十世紀寫下了光輝篇章,也一定能在二十一世紀寫下新的光輝篇章。”中國有12億多人口、56個民族,在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的國家裏,決不能實行西方式的“多黨制”和“議會 6

民主”,那樣只會導致社會分裂和對抗。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社會就是一盤散沙。同時,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在實現工業化,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村人口所佔比例過大。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工業化的起始階段,有如此眾多的農村人口。要使這樣一個農業人口占社會總人口80%的非工業化國家,變成一個工業化、現代化國家,實現農業、工業二元社會結構並存向現代社會結構平穩轉型,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要保證社會公正和諧地發展,實現全社會共同富裕,就必須堅持、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塑造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的中華文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綜合國力劇烈競爭,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的現實狀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十五大報告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其根本任務,就是要始終不渝地用鄧小平理論教育幹部和羣眾,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同時,還要善於對文化的相互交流與融合,在各種文明的相互激盪中塑造“中華文明”。鄧小平同志曾經説過:“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鑑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歷史已經證明,在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每一次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都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湧現了儒家、法家和道家等眾多思想流派。後漢時期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融入中國宗教和思想體系。這是外國文化首次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中國社會各種思想的又一次大融合,發生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以“五四運動”為代表,開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在各種思想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引導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我們黨又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在21世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將在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和世界上其他各國的優秀文化一道,共同組成絢麗多彩的世界文明,實現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吳二華: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3年12期 2 先進性教育知識問答[N];西藏日報;2005年 本刊編輯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共產黨 [J];黨建研究;2002年09期

2013級《形勢與政策》學年論文 篇五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

課程學年論文

作業提交日期:2014年6 月21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六大確定的我們黨和國家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偉大歷史任務。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又提出了“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這既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也是追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嶄新理念。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表明,當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及社會事業發展達到一定程度時,實行城鄉統籌發展,走一體化發展之路是必然趨勢。我國在世紀之初就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這個目標的重點之一,就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也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因為,在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大國,如果沒有農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小康,沒有城鄉的一體化發展,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的小康社會

下面,就推進全區城鄉一體化發展談幾點認識和思考。

一、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六大確定的我們黨和國家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偉大歷史任務。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又提出了“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這既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也是追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嶄新理念。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表明,當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及社會事業發展達到一定程度時,實行城鄉統籌發展,走一體化發展之路是必然趨勢。我國在21世紀之初就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這個目標的重點之一,就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也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因為,在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大國,如果沒有農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小康,沒有城鄉的一體化發展,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的小康社會。近年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在,把加快城鄉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作為全區今後一個時期內總的奮鬥目標,不僅完全必要,而且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眾多的城市人口,有利於提高消費水平,拉動農村經濟發展;已經形成的農村支柱產業、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高新技術工業園區及改制和新發展的非公有制企業、鄉鎮企業,為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積蓄了後勁;比較

優越的區位優勢,比較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小城鎮基礎建設,為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創造了條件;

二、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推進全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保障 科學發展觀,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重要昇華,也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個飛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如何快速發展的問題已經解決,但是要解決在現有基礎上如何更好更快發展的問題,就必須依靠科學發展觀。把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作為工作的總目標、總任務,這是形勢賦予各級幹部的重任。每個領導幹部,不僅要要帶頭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而且應從理論上、認識上搞清楚一些問題,為指導實踐打好基礎。一是必須清楚統籌城鄉發展的內涵。統籌城鄉社會發展,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統籌就是要逐步改革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就是為了兼顧,為了整合,為了協調,為了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羣眾的利益,為了社會的安定與和諧。二是必須清楚科學發展觀的實質。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就是要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其着眼點就是要用新的發展思路、有效的保障措施,實現更快更好發展的目標。三是必須清楚科學發展觀與統籌城鄉發展之間的關係。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統籌城鄉發展是深化改革和促進發展的重要戰略方針,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化,二者都是對我國新時期改革開放新鮮經驗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總結;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重大的實踐問題;既管當前,又管長遠。在統籌城鄉發展中,科學發展觀將為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三、深入研討,準確定位,積極探索推進全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路子 如何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關鍵是定位要準、要有新的發展觀念、好的發展思路和適合實際的發展路子。綜合分析國策國情和現狀,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上,要以科學規劃為重點,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機制創新為動力,以促進充分就業和完善社會保障為主要手段,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縣域經濟、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進程。具體應該牢固樹立六種觀念,探索走好六條路子。

1、樹立發展縣域經濟的觀念,走城鄉統一規劃同步推進的路子。發展縣域經濟是我國目前較為理想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要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上有重大突破,必須高度重視發展縣域經濟。由於歷史的原因,城市和農村在管理、經濟發展、結構調整、服務設施建設、社會保障等方面,雖然沒有截然分開,但其聯繫也還不

夠十分緊密,缺乏比較科學和完整的統籌全區城鄉發展的統一規劃。因此,要真正實現全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必須以縣域經濟的理念做先導,把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整體項目同步規劃、同步統籌、同步整合、同步提升,對各種資源進行大整合,形成資源共享的良好格局。尤其是在制定出台各項政策措施、深化城鄉配套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動城鄉之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為“三農”創造平等發展的機會等方面,要積極探索走出一條“有限區域、無限發展”的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路子。

2、樹立依靠工業強區的觀念,走以農村工業化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路子。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經濟是基礎,經濟不發展,實現城鄉統籌就是一句空話。經濟發達地區的實踐證明,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富裕農民、轉移農民的根本途徑就在於農村的工業化。

3、樹立聚集資源發展的觀念,走以農村城鎮化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路子。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城鄉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市場化運作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我們進一步感覺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形成的城鄉壁壘和城鄉分割的傳統體制,是造成城鎮化滯後和城鄉差別擴大的根本原因,也是“三農”問題長期難以解決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六大發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加快城鎮化進程”的號召,強調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進程中,都必須堅持統籌兼顧,保持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保持城鄉協調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眾所周知,推進農村城市化,不僅能使農村人口向城市城鎮聚集,也能使外來人口安居樂業。因此,在推進全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應該把農村城鎮化發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進行重點研究和論證;要以新、老城區為中心,確定一批優先發展的中心鎮,或在城郊的鄉鎮試驗建設中心村,從而構建起城區、中心鎮和中心村三個平台,以集聚農村的各種要素,來加快城市化進程,並在條件成熟時,逐步把農民轉變成居民,把農村轉變為社區,在縮小經濟、社會服務差別的同時,實現生產、管理方式上的根本性變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上的重大突破。

4、樹立城鄉協調才能快發展的觀念,走以城帶鄉以鄉促城一體化發展的路子。城市和城市現有企業,如何發揮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善,工業、商業服務業比較集中,勞動和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人口密度大,信息交流快,消費水平較高等優勢,在企業反哺支持農業、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延伸、農民消費和發展觀唸的轉變等方面發揮好帶動輻射作用。農業、農村、農民如何依託城

市和小城鎮,用市場經濟的觀念為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搞好服務,尤其是針對城市工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商業、旅遊、服務業的發展需要,在農產品的種植、畜禽產品的養殖、旅遊景點的開發建設和品位的提升、商業服務業人員的培訓輸送等方面做強做大,滿足工業生產和城市消費需求,使城鄉資源實現合理有效的流動、整合和配置,形成城市的擴大繁榮和綜合發展離不開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參與;農村的富強、農民的富裕離不開城市和城鎮的帶動,真正使經濟和社會、城市和農村、居民和農民之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興共榮的有機整體,用城鄉的協調一致,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快速發展。

5、樹立環保優先的觀念,走生態環保型推進的路子。在加快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項目建設與污染治理、土地開發與生態保護、城市城鎮建設與綠化美化、人居環境與公益文化設施建設、環境保護治理與資金投入等方面的矛盾。這個矛盾如果解決的好,就能形成良性循環,就會促進全區城鄉一體化發展;如果解決的不好,就可能與自然環境中的不良因素結合,形成更為惡性的循環。因此,要樹立環保優先的意識,把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和依法發展觀緊密結合起來,統籌兼顧,儘量消除城鄉一體化發展中的不利因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6、樹立實事求是、科學發展的觀念,走分類指導重點推進的路子。由於在經濟發展水平、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居民思想觀念、收入分配、鄉鎮的自然條件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應採取統籌規劃設計、中短期分步實施、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推進的方式進行。要根據城市、農村鄉鎮和農民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深入調查研究,認真討論制定短期實施計劃和中期發展規劃,明確發展方向和預期目標,制訂配套政策、激勵措施及保障措施,積極動員全區人民行動起來,自覺主動地參與建設活動。同時,在城鄉總體推進的大原則下,對一些有條件的工作應該先行,如建立高新技術工業園區內農產品加工企業和鄉鎮、農户之間的緊密合作關係、互利保障關係、反哺帶動關係;城市用工與富餘農村勞動力輸出之間的合同規範關係;項目建設與環境保護同步進行的關係;城鄉發展相關配套政策同步落實的關係;小康住宅建設與小城鎮佈局統籌規劃的關係等等,真正做到局部建設與總體建設相符,重點建設與一體化建設相符,當前建設與長遠建設相符,使“點、線、面”相互銜接,延展成“體”,最終實現全區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的宏偉目標。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六

淺析大學生就業難之原因及其對策

摘要:闡述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現象,並從大學生和高校兩個層面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並從政府、社會、學校和個人自身各方面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字:大學生 就業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背景介紹

如今,我國大學生面臨着嚴峻的就業形勢,而且每年的大學生就業問題都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牽動着大眾的神經。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社會性的話題。其實,在我國經濟蓬勃發展、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的今天,大學生就業難,只是一個相對而暫時的難題。

二.對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問題的分析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何在? 1.認識有誤區 (1)擴招惹的禍?

2003年是高校擴招後的第一個畢業生高峯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從2002年的145萬猛增至212萬人,到2005年,進入就業市場的高校畢業生可能將突破340萬,畢業生就業形勢的一年緊過一年,到2014年,畢業生總人數突破為727萬。於是,許多家長和學生抱怨:都是擴招惹的禍!

我國大學毛入學率雖已接近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15%的起點指標,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佔總人口的5%左右,與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0%~50%以及從業人口中高學歷比例1/3相比,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遠未到過剩的程度,我國大學畢業生的飽和性失業是不存在的。

(2)高學歷等於高就業能力?

這是目前我們社會的普遍誤區。用人單位人才高消費,學生和家長盲目追求高學歷,誤以為高學歷等於高的工作能力。事實上,知識是頭腦中的經驗系統。能力是與活動要求相符合並影響活動效果的個性心理特徵的綜合,是個體固定下來的概括的心理活動系統。二者的發展並不一致,知識與就業能力、學歷與就業

能力之間不能劃等號。

高等教育是學術性、專業性教育,既可以是學術性的專業教育,也可以是職業性的專業教育。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形成了過分偏重學術性專業教育的特點,因此這種教育下的高校畢業生更容易出現知識與能力發展的不平衡。就業需要的是相關的職業素質和能力。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職業能力,這些顯然是相當一部分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畢業生所缺乏的。

2.缺少職業生涯規劃,沒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目前,大多數高校學生缺乏職業生活方案,導致自我認識不足、定位不清楚、職業目標不明確、盲目擇業等問題。零點指標數據與南方都市報聯合發佈的“2013~2014學在校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顯示,大學生擇業最看重的依然是薪資福利(41.9%),其次則是職業發展及培訓機會(14.9%)和工作地點(13.8%)。由此可見,大學生沒有樹立好就業觀,而把高收入、高地位視為擇業的首要因素。

教育部對部分高校6 000多名畢業生擇業行為的調查顯示,期望在沿海開放城市就業的學生高達66.67%,僅有6.37%和2.59%的人選擇內地省會城市和中小城市,而鄉鎮、農村及邊遠地區幾乎沒有人願去。可見畢業生就業難、人才過剩只是相對過剩,相對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業和大公司而已,在廣大農村地區和西部地區,則是絕對不足。

3.職業能力欠缺

職業能力重要包含三個方面:對自我/社會的認知、職業素質和專業技巧。 從目前的職前培訓市場來看,許多機構更多的集中於英語、計算機等單一職業技巧的培訓,例如外語培訓、IT培訓等。通過這些技巧培訓,受訓者能夠短時見效,滿足用人單位的特別技巧請求。但是,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對求職者綜合職業能力的請求不斷進步,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越來越多的把眼力從對求職者單純的專業技巧考核轉向更能夠反響求職者未來職業發展潛力的綜合能力素質測評。而“大學生職業能力欠缺”是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最不滿意的問題之一,這個問題形成了用人單位與大學生之間的就業鴻溝。因此,對大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就迫在眉睫。

4.高等教育本身存在問題

我國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計劃經濟痕跡依然濃重,沒有與市場“零距離”接觸。首先,高校培養層次比例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各層次就業率與同期招生數層次結構呈反向,研究生供小於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專科生供大於求。其次,高校現有學科專業結構存在問題。學科專業供求錯位,專業設置趨同化、集中化,這樣勢必造成課程結構的僵化,閉門造車,脱離實際。學校不能以市場需要、知識結構需要為導向,學科專業結構、課程結構急需調整。第三,重學術教育輕職業教育。不管什麼類型、什麼層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綜合性研究型大學靠攏。畢業生多數要走向生產第一線,而學校辦學的指導思想和課程設置都偏重學術性,忽視學生就業所需的職業技能培養,學校教育與市場要求的嚴重脱節。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對策 1.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強化自身素質。

(1)首先,大學畢業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大學生擇業的過程中,素質高、能力強的大學生最有可能被錄用。在校大學生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水平,以滿足用人單位和社會越來越高的要求。

(2)其次,大學生要調整心態,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要加強對大學畢業生的擇業觀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就業形勢有一個準確的判斷,對自己有一個合理的定位。

(3)再次,自主創業,依靠自身實力解決就業問題。大學生在一定條件下找準商機,發揮一技之長,走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道路,在解決自己就業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緩解了就業壓力。

2、高校:以就業為導向,加快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1)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於大學生的整個就業指導生涯,而不僅僅侷限於臨近畢業的學生。要通過多種情勢、方法流傳和普及職業方案理念,幫助高校學生儘早建立職業方案意識、競爭意識和自主擇業意識,轉變傳統就業思想觀念,採用積極有效的舉動應對新變更;讓學生學會將職業生活方案的理論與實踐有效聯合,客觀認識自我、正確職業定位、科學方案未來、建立正確的成才觀和就業觀;同時有針對性地加強職業能力培訓,化“被動就業”為“主動擇業”,讓大學生贏在職場起跑線,成為搶手的職場新人

(2)發展職業培訓機構,大膽嘗試校企聯姻。剛從學校裏出來的學生除了動手能力弱外,表達溝通能力也普遍存在問題。學校應增設職業培訓機構或增加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包括商務禮儀、心理健康、與人溝通、融入團隊等內容。將職業素質培訓與實習結合起來,真正使畢業實習起到縮小、彌合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之縫的作用。

(3)“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應當鼓勵大學生大膽創業。通過各種可利用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創業者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並最終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並由被動的就業觀念轉變為主動的創業觀念,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興趣特長相結合,創造出自己所期望的價值。

(4)使專網遠程面試和初選功效逐步完善,逐步部分代替現場的招聘會,特別是現場的大規模招聘會,降低大學生的就業成本,進步大學生的就業信息的服務質量和實效。

3、政府: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

(1)首先,政府應加快經濟發展,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其次政府需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進一步理順畢業生就業體制,始終堅持市場取向,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

(2)淡化户口對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的約束,淡化單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檔案管理和勞動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配套的社會保障。同時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鼓勵自主創業。大學畢業生不應該僅是社會現有崗位的競爭者,擠佔就業機會,而更應該是新崗位的開拓者,為社會帶來就業的機會。

(3)政府應出台鼓勵各種資本對畢業生新創高科技實體進行投資的傾斜政策;設立大學生創業基地,併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諮詢、市場分析等服務,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審批手續、金融貸款、工商登記、税收等予以特殊優惠。

4.社會(企業):用人單位樹立科學的錄用觀念

(1)用消除就業歧視,應該減少過分注重工作經驗等對大學生就業造成不良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與對策影響,企業在競爭過程中應樹立有計劃的人才儲備觀,同時杜絕學歷高消費,避免造成人才浪費。並從企業長期效益出發,對剛畢

業的大學生進行職能培訓,樹立長遠規劃,和人才儲備觀念,既有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同時又促進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為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 對於就業難這一問題的個人看法

(一)高校就業工作是關係到我們國家安定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從學生自己,學校,政府三個方面採取相應的措施解決就業難這個問題。

(二)畢業生就業情況已成為衡量高校辦學成效的重要標誌。教育部每年公佈的各大高校就業率必然給學校施以壓力和動力,學校只顧教育不管就業行不通了。新形勢下,高等學校應由原來的“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為主”轉變為培養高、中、初各級人才和部分高技能勞動者並重,其中高職(專)學校的培養目標應定位為培養初級專門人才和高技能勞動者,防止社會人力資源供求的結構性失調。

(三)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應該調整心態,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不應當把高收入,高地位作為首要因素,而應該把社會需求和個人發展的最佳結合作為我們就業的首要因素。要把眼光放得長遠些,把就業當作職業發展歷程的起點,應降低就業要求,先就業再擇業。,不要過分計較短期內的利益得失,不要與別人盲目攀比。

參考文獻:

[1]黃天責。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的思考。職業技術研究。2004(3)。 [2]張凱。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指導對策分析。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3]孫秀華。關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思考[J]。福建論壇,2006,(6)。 [4]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積極的就業政策——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2002]文件彙編[M北京: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出版 社,2002. [5]胡鞍鋼。中國就業狀況分析[J]。管理世界,2007,(3)

[6]胡修池,劉子婷。當代大學生就業指導[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 [7]陳巖鬆,趙瑞君。大學生就業指導[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4.

形勢與政策論文1100字 篇七

經過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我對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有了淺顯的認識。雖然只是短暫的幾節課,但卻使我受益匪淺。我平時很少看新聞,很少關注國家政策、社會形勢,因此對社會形勢政策基本不瞭解。而《形勢政策》這門課,正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幫我們瞭解和分析形勢與政策。

學習這門課,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十二五規劃的學習。學習十二五規劃,我有以下心得。

首先,我瞭解到了十二五規劃的背景。十二五規劃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也是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攻堅時期。“十二五”規劃,必須根據國際環境的新變化和國內發展的新要求,充分體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戰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

其次,我也瞭解到了十二五規劃要解決的問題及主要大思路。經濟:平穩快速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全會公報提出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民生: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全會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文化: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會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全會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黨建: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要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大力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改革: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全會強調,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財税體制改革。

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不久也將步入社會,會成為建設祖國的一份子,祖國“十二五”的實現離不開我們,所以,我們更要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要有正義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要積極向上,學好專業知識,關心國家大事,為黨的事業做貢獻,提升自我能力。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