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畢業論文

大專護理畢業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畢業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6.26K

大專護理畢業論文(新版多篇)

大專護理方面畢業論文 篇一

淺論麻醉恢復室的護理運作

麻醉恢復室又稱麻醉後監測治療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對麻醉後患者進行嚴密觀察和監測,繼續治療至患者的生命體徵恢復穩定的科室[1]。

手術結束後,由於麻醉藥、肌鬆藥的殘餘藥理作用,患者在麻醉恢復期容易發生各種併發症,如若監護、治療不當,則危及患者安全及康復[2]。

因此,麻醉恢復室的設立與規範運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院於2009年設立了麻醉恢復室,至2012年4月共收治患者11 146例,大部分患者均平穩度過麻醉恢復期。

1 麻醉恢復室的設立

1.1 基本設置我院為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擁有19個層流手術間,平均日手術量90台次。

麻醉恢復室設有8張牀位。

恢復室設在手術室半限制區,離手術室較近(運送時間不超過5 rain)。

採用大房間集中安排牀位,PACU 牀位與手術牀之比為1:2。

PACU 入口通向手術室走廊,以方便接送病人。

出入口大門要求敞開,便於病牀自由出入。

配備多功能轉運牀,牀兩側可升降的護欄,能調節患者體位。

牀頭牀尾均有輸液架、雜物筐等。

用病牀即可將患者接到手術室,也可送患者回病房,使用過牀車嚴格分開手術室內、外車牀,並且病人從手術室經恢復室要返回病房只需搬動2次。

1.2 PACU監護設備

每個牀位均設有中心供氧、中心吸引、多功能監護儀、麻醉機、電源插座多個。

PACU 內配有多功能治療車、呼吸機、電除顫、各種型號氣管導管、簡易呼吸器、各型號喉鏡,可視喉鏡、血氣分析儀、TEG監測儀、麻醉氣體、有創監護儀、局麻藥噴槍等,另常規備有各種搶救用藥和常用液體。

1.3 PACU 的開放與管理

PAcU 週一至週六7:O0~18:00常規開放,18:00以後有患者未出室需護士加班至患者安全離開。

每天常規安排麻醉醫師1名,負責處理PACU患者。

護理工作由麻醉恢復室護士長統一安排和管理。

2 護理

2.1 護理工作程序

2.1.1 接班

即接收患者。

手術結束後麻醉醫師和巡迴護士將患者送至PAcU 並向PACU 醫護人員詳細交班,交班內容:病人病史、麻醉及手術方法、術中用藥、生命體徵變化。

麻醉手術過程出現的問題及處理,預計復甦時間、尿量、皮膚、衣物、病歷資料等。

術中麻醉醫師和護士確認病人SPO 、心率、血壓等平穩後方可離開。

2.1.2 監測

(1)初步評估和監測:觀察口脣顏色、呼吸,輕拍肩部,呼喚病人,判斷意識恢復情況;進行無創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心率等監測,同時給予吸氧;(2)病人的動態監測:檢查各種管道情況、觀察傷口,檢查皮膚情況、保暖、約束或保護等,對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做到預處理。

大專護理畢業論文經典 篇二

老年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內分泌代謝疾病,治療目的是控制血糖、糾正代謝紊亂、防止併發症,延長患者生命。我們對糖尿病患者實施護理指導,效果滿意,總結如下。

1臨牀資料

本組為20xx年8月至20xx年4月我科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50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其中男42例,女108例;年齡60—86歲;病程1—3O年。空腹血糖(10.84-3.61)mmol/L,餐後血糖(16.64-2.8)mmol/L,全部病例均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患者可表現為多尿、煩渴、多飲、體重下降;善飲、多食;消瘦、疲乏;皮膚瘙癢;四肢痠痛、麻木、腰痛;性慾減退、陽痿不育、月經失調、視力模糊等。

併發症: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可遍及全身各器官,主要有:心血管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眼部病變、皮膚病變、感染等。

2護理

2.1心理護理老年糖尿病併發症多,往往因病程長,用藥多而出現憂慮、抑鬱心理,易產生消極情緒,有時拒絕服藥不配合治療。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説明控制血糖對防止糖尿病併發症的重要性,幫助患者充分認識糖尿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以及誘發因素等。耐心向患者説明糖尿病只要堅持治療,合理控制飲食,就可以控制病情的發展,減少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2.2飲食護理多數老年患者攝人肉、魚、蛋、食油較多,從而導致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等,故應控制脂肪膽固醇的攝入量。注意補充維生素、鈣和鐵,增加磷的攝人,其可提高紅細胞釋放氧的能力,防止微血管病變的發生。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總熱量每天三餐各佔三分之一,或少食多餐,使糖分平均分配。禁食糖果、糕點;限制含膽固醇高的食物。飲食以少鹽清淡為宜,少食動物內臟、少食松花蛋黃、少食含飽和脂肪酸多的食物,少食肥肉、動物油等。最好是粗纖維含量較多的食品,如:糙米,面,蔬菜等,因含粗纖維較多的飲食能增加胃腸道蠕動,促進排空,減少消化吸收,有利於控制高血糖。記錄每天出入量,定期複查血糖、尿糖、24h尿糖定量,觀察病情轉歸,定期測量體重,發現病情變化,應遵醫囑適當改變進食量。

2.3運動指導運動療法能促進糖的氧化利用,增強末梢組織特別是肌肉對胰島的敏感性,從而降低血糖,將更多的皮下注射儲存的胰島素調動到血液中,使肥胖患者的體重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如無心臟禁忌證或嚴重合並症,每天進行適量的'散步、慢跑、太極拳、體操、蹬車等運動是有益的,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地進行運動鍛鍊。不宜空腹運動,長時間運動者應適當增加食量。為了避免低血糖的發生,最好選擇在飯後血糖較高時進行。但活動要以不感覺疲累為主,運動時手邊要備有糖塊或餅乾等易食用的小食品,一旦自覺有出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狀時,立即食用,以預防或減輕低血糖症狀。

2.4藥物指導及護理降糖藥: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數為Ⅱ型糖尿病,常常給予口服降糖藥治療,護理人員應準確掌握各類藥物的藥理及其適應證和禁忌證、劑量數據、毒副作用及過敏反應,必要時採取相應措施。經飲食控制無效的肥胖患者及飲食控制加磺脲類降糖藥未能控制血糖的非肥胖患者,可選用雙胍類藥物治療。

胰島素:糖尿病患者因體內代謝障礙,機體抵抗力降低,易遭受細菌感染,須嚴格無菌操作;老年人體內環境穩定性降低,一些患者對胰島素較敏感,胰島素一二個u之差即可出現低血糖或酮症,因此胰島素注射劑量須準確。注射時選擇皮膚鬆弛處,經常更換注射部位,以防局部組織硬化影響吸收。在飯前30min注射胰島素,注射後要密切觀察有無胰島素過量所至的低血糖反應。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現高滲性非酮症昏迷時,需注意充分補液,糾正脱水,同時選用普通胰島素小劑量連續靜脈滴注,降低血糖,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發現異常,及時採取相應措施。補液時,嚴密觀察患者的呼吸、脈搏、血壓變化,及時調整補液的成分和速度。

2.5皮膚護理糖尿病患者的皮膚及血液內含糖量較正常人高,細菌繁殖力強;機體形成抗體能力較正常時低,且白細胞殺菌力與吞噬力均降低,易出現皮膚瘙癢與感染,且感染後不易康復。注意指導患者勤洗澡、勤更換衣物,用温和的洗浴用品,減少對皮膚的刺激。每天以温水洗腳,以柔軟淺色毛巾擦乾,同時檢查足部是否有破損,如有破損應及時治療。注意檢查和保護皮膚的完整性,減少或去除因小傷口未及時治癒而造成截肢的後果;每天按時翻身,按摩皮膚受壓部位,預防褥瘡發生。

3小結

老年糖尿病治療目的是控制血糖、糾正代謝紊亂、防止併發症,延長患者生命。護理人員應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指導患者,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掌握、控制疾病的主動權。總之,護理指導貫穿糖尿病患者治療的始終,通過臨牀護理指導可以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水平,堅持科學地、系統地治療,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大專護理畢業論文經典 篇三

慢性呼吸衰竭為內科常見疾病,其病情危重,病情變化快,病死率高,加上引起慢性呼衰的病因眾多,發病過程複雜,多個器官受損,臨牀表現多樣,因而治療和護理困難[1]。因此,如何在積極治療的基礎上,採取全面而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20xx年4月5日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內科收治了1例慢性呼衰患者,經過綜合治療與精心護理,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轉危為安,未出現併發症,病情好轉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病例簡介

1.1一般情況患者張某,男性,60歲,農民,已婚,20xx年4月5日11:40由家人扶送入院。

1.2主訴反覆咳嗽、咳痰20餘年,勞累後心慌、氣促2年,加重伴呼吸困難1天。

1.3簡要病史

1.3.1現病史患者自20年前開始反覆出現咳嗽、咳痰等表現,每年冬季加重;2年前開始出現勞累後心慌、氣促等表現;1天前感冒後出現咳嗽、咳痰加重,不能平卧,稍事活動即感呼吸困難。自起病以來食慾減退,大小便正常,夜間睡眠欠佳。

1.3.2既往史患者患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病史。

1.3.3個人史患者吸煙30餘年,每天2包(40支),已戒煙10年。

1.4體格檢查T38.6℃,P124次/分,R25次/分,BP120/77mmHg;慢性病容,營養不良,神志清楚,端坐呼吸,口脣發紺;桶狀胸,肋間隙增寬,兩肺叩診過清音,可聞散在乾濕囉音;心尖搏動位於劍突下,心率88次/min,律齊,三尖瓣區聞及2級收縮期吹風樣雜音,P2>A2;雙下肢水腫;無杵狀指(趾)。

1.5輔助檢查

①血常規:Hb156g/L,RBC4.8×10/L,WBC14.0×10/L,N0.86,L0.14;

②胸部X線:兩肺透亮度增高,肺紋理增多,肋間隙增寬,右下肺動脈幹橫徑18mm,右前斜位肺動脈圓錐凸起;

③動脈血氣分析:PH7.35,PaCO27.20kPa(54mmHg),PaO25.60kPa(42mmHg),129;

1.6入院診斷

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發作;

②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心動能III級;

③慢性呼吸衰竭(II型)。

1.7治療方案

①重症監護;

②輸氧;

③抗感染;

④止咳、化痰、平喘;

⑤強心利尿;

⑥維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

⑦營養支持。

1.8轉歸患者症狀控制,病情好轉,於20xx年4月20日16:00Pm自行出院,共住院15天。

2護理措施

2.1氧療護理患者胸悶、氣促、呼吸困難,因此,患者住院後我們立即遵醫囑為其低流量(1~2L/min)、低濃度(24%~30%)、持續給氧,並以提高血氧飽和度,糾正低氧血癥,改善呼吸困難,維持機體正常活動。輸氧前我們向患者和陪人講解吸氧的目的和重要性,囑患者和陪人勿自行調節氧氣流量;我們每週消毒濕化瓶2次,每日更換濕化瓶內液體1次,每週更換吸氧鼻導管2次,以預防院內感染;在患者輸氧過程中我們經常巡視,密切觀察患者表現,定期檢測動脈血氣分析結果,以此判斷觀察氧療效果,以便及時調整吸氧濃度和氧流量。在我們為患者輸氧後,患者呼吸困難減輕、發紺減輕、尿量增多、皮膚轉暖,提示組織缺氧改善、氧療有效,為此,我們繼續按照此原則為患者輸氧,當患者發紺消失、精神好轉、PaO2>60mmHg、PaCO2<50mmHg時,我們遵醫囑為患者終止氧療,停氧前我們先行間斷吸氧,逐漸過渡到完全停氧。

2.2維持呼吸道通暢保持呼吸道通暢是呼吸衰竭搶救成功的重要措施[2]。本例患者咳嗽、咳痰明顯,痰量較多、痰液凝聚,加上患者體質虛弱、咳嗽無力,因而幫助患者及時清除痰液,維持呼吸道通暢具有主要意義。

2.2.1嚴密觀察密切觀察患者咳嗽、咳痰情況,觀察痰液的顏色、性狀、數量、氣味、粘稠度以及與體位的關係,觀察有沒有痰鳴音,準確記錄24h痰液排出量。

2.2.2合適體位我們為患者安置合適體位,在確保舒適的前提下促進痰液排出。具體做法是:將牀頭抬高30度,取半卧位,並用枕頭作靠背支撐物,使患者感到舒適,將患者頭部轉向一側,以避免咽喉分泌物堵塞氣道,並囑患者勿蓋過厚的被子以免壓迫胸部。

2.2.3指導咳嗽我們指導患者有效咳嗽的方法,以提高咳嗽排痰的效率。具體方法是:協助患者採取正確體位,上身微向前傾,深吸氣後屏氣數秒,然後進行連續短促有力的咳嗽。

2.2.4叩擊胸背每天協助患者叩擊胸部或翻身拍背,每次30~60秒鐘,以促進痰液鬆動,有助於痰液排出。叩拍時手指併攏,掌心呈杯狀,從下而上、從外到內進行叩拍。

2.2.5鼓勵飲水我們鼓勵患者多飲水,以利痰液稀釋、易於痰液排出。

2.2.6霧化吸入患者痰液粘稠、咳痰困難,因此,我們遵醫囑為患者進行霧化吸入,3次/天,在霧化吸入時遵醫囑加沐舒坦等化痰藥,通過霧化吸入,達到降低分泌物粘稠度、稀釋痰液、促進痰液順利排出、防止氣道感染的目的。霧化後及時漱口,經霧化化痰後患者痰液減少,呼吸平穩。

2.1.8遵醫囑給藥遵照醫囑給予抗生素、止咳藥、化痰藥、平喘藥,以達到控制感染、緩解支氣管痙攣、化痰、止咳的目的,經積極治療後患者咳嗽緩解,肺部感染減輕。

2.3病情觀察

2.3.1生命體徵觀察患者入院後立即將其安置在重症監護室,為其進行心電監護,每小時監測1次並紀錄T、P、R、BP等生命體徵指標,觀察呼吸困難和發紺有無加重,隨時將觀察結果報告醫生。

2.3.2意識瞳孔觀察密切觀察意識、瞳孔變化,及時發現肺性腦病先兆表現。

2.3.3血氣監測觀察遵醫囑定期抽血檢查動脈血氣,並根據血氣分析結果和血氧飽和度等情況,調節輸氧流量、判斷輸氧效果。

2.3.4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觀察記錄24h尿量和輸液量,遵醫囑定時抽血監測電解質與酸鹼平衡變化,注意患者使用利尿劑時觀察有無引起低鉀血癥等電解質紊亂情況。

2.4心理護理患者病情危重、病情變化快,加上嚴重的缺氧和呼吸困難使患者身心疲憊,因此,入院後患者有緊張、恐懼、抑鬱等心理。因此,我們及時對其進行心理護理,以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應。首先,我們關心體貼患者,經常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溝通,及時瞭解並儘可能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向患者説明積極治療可以緩解病情、提高生活質量,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指導患者應用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方式緩解不良心理;經常巡視、觀察患者;各項護理操作沉着冷靜,使患者有安全感;及時向家屬通報患者病情,適當安排家人或關係密切者探視,以滿足雙方安全、愛與歸屬等方面的需求;在病情緩解後,鼓勵患者積極進行自我護理,以提高自信心。經我們精心的心理護理後,患者情緒穩定,心情愉悦。

2.5卧牀休息為降低患者耗氧量、改善呼吸困難,入院後我們囑咐患者卧牀休息,幫助取半卧位或坐位,由家屬和醫護人員協助完成日常生活。待病情穩定後,指導患者進行適當活動,活動量以不出現胸悶、氣急、勞累為宜。

2.6環境管理患者營養不良,機體抵抗力差,處於病危狀態,為了防止醫院交叉感染,我們積極進行病室的消毒與隔離工作。每天病房通風2次,保持病室環境空氣清新、清潔、安靜,病室温調節到18℃~22℃,濕度保持在50%~60%,利於濕化患者氣道、促進排痰;定時進行空氣消毒,每天早、晚紫外線消毒空氣1次,每次30分鐘;減少人員探視,向患者及家屬説明控制探視次數和減少陪護人員的目的和重要性,要求探視人員注意清潔衞生,以減少交叉感染。經積極通風、環境消毒、控制探陪等措施後,患者感覺住院環境舒服,未發生交叉感染。

2.7飲食護理患者食慾減退、營養攝入減少,加上感染使機體消耗增加,因此,我們重視對患者的飲食護理,以提高機體免疫力。指導患者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素、低鹽、低脂、低糖、易消化、少產氣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攝入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咽部引起咳嗽,並注意保持口腔衞生。

2.8用藥護理嚴格遵醫囑給藥,告訴患者藥物名稱、服用劑量、服藥時間、服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項,觀察藥物療效和不良反應。利尿劑白天給藥,避免夜間頻繁排尿而影響患者睡眠,並密切監測、預防出現低血鉀。

2.9預防壓瘡患者由於身體虛弱、活動受限、身體水腫等原因,容易發生壓瘡。因此,我們積極採取以下措施預防壓瘡發生:指導患者穿寬鬆、柔軟的衣服,牀單、褥子保持平整,身體受壓部位放置氣墊,定期協助患者翻身、拍背;保持皮膚清潔乾燥,每天用温水擦浴1次;密切觀察患者骶尾部等受壓部位皮膚顏色的變化,注意有無紅、腫、熱、痛、麻等表現,患者住院期間未發生壓瘡等併發症。

2.10呼吸功能指導患者因為呼吸功能長期受損,常常通過輔助呼吸肌的參與來代償呼吸,因而容易疲勞。針對患者這種情況,我們指導患者進行縮脣呼吸、腹式呼吸等呼吸鍛鍊方法,以增加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改善呼吸功能。縮脣呼吸是呼吸功能鍛鍊的基礎,我們指導患者每天進行2~4次,10~20min/次,儘量深吸慢呼,7~8次/min,鍛鍊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腹式呼吸需要增加機體能量消耗,因此,我們在患者恢復期(如出院前後)進行,每次訓練10~15分鐘,每日訓練2次,熟練後增加訓練次數和時間,使之成為自覺的呼吸習慣。

2.11出院指導

2.11.1疾病知識指導指導患者積極防治原發病,避免和治療各種可能導致病情急性加重的誘因;指導患者注意防寒保暖,不到人多擁擠的地方去,避免與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觸,以預防呼吸道感染。

2.11.2生活指導指導患者生活規律,心情愉悦,合理飲食,適當鍛鍊,勞逸結合,充足睡眠,儘可能進行生活自理。

2.11.3家庭氧療指導長期持續低流量吸氧不但能改善缺氧症狀,還有助於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質量。因此,我們鼓勵患者出院後每天持續15h以上的家庭氧療。告知患者及家屬家庭氧療的意義、注意事項和操作方法,指導患者及家屬注意用氧安全,供氧裝置周圍嚴禁煙火,防止爆炸,指導患者及家屬對氧療裝置定期更換、清潔、消毒。

2.11.4康復指導告知患者康復鍛鍊的意義,指導患者制定個體化的鍛鍊計劃,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堅持呼吸功能鍛鍊,以改善呼吸功能,延緩病程進展;堅持全身鍛鍊(如打太極拳、散步等),以提高機體抵抗力。

2.11.5隨訪指導指導患者定期複查,教會患者及家屬識別病情變化徵象,如體温升高、呼吸困難加重、咳嗽劇烈、咳痰不暢、尿量減少、水腫明顯等,一旦出現異常表現及時就醫診治。

3護理體會

3.1呼吸衰竭患者具有病程長、易反覆、治療難、並症多、死亡率高等特點,治療和護理具有一定難度。要想自己在呼吸衰竭患者的搶救、護理工作中得心應手,首先需要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並在護理實踐中不斷地積累知識和經驗。因此,我們要認真學習專科知識,掌握呼吸衰竭的病因、誘因、發病機制、治療要點、護理措施,不斷提高理論知識水平,同時加強操作技能訓練,提高各項操作水平,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搶救、護理水平。

3.2在本例呼衰患者的搶救和護理過程中,使我對呼吸衰竭的臨牀表現有了較為深刻的感性認識,對各項護理操作的要點、程序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病情觀察的指標和重要性有了進一步認識。我認識到呼衰的主要臨牀表現是呼吸困難和發紺,護理的重點是氣道護理和氧療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和糾正缺氧是搶救呼衰患者最重要的措施,保持呼吸道通暢需要採取多種多樣的具體護理措施,病情觀察在整個護理工作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對於危急重症患者[3],在護理中我們要認真進行病情觀察,早期發現病情變化,為搶救贏得寶貴時間。

3.3在本例呼吸衰竭的搶救和護理過程中,我親自進行了心電監護操作,掌握了心電監護的操作流程,並根據動脈需氧飽和度調節吸氧流量,體會了生命體徵監測和血氣監測的重要性,對根據血氧飽和度的變化情況及時地調節輸氧流量有了感性認識。

3.4在本例呼吸衰竭患者的搶救護理過程中,我看到了醫務人員爭分奪秒、緊張忙碌的搶救工作,看到了護理老師們的嫻熟技術,體驗了他們高度的責任心,我不僅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優良的品德。他們良好的服務態度和工作作風,他們全心全意、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敬業精神,給了我很大的感染。我們即將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我感到很榮耀,我將更加熱愛護理工作,做一個受人愛戴的白衣天使,做一個患者的生命守護神。

大專護理畢業論文經典 篇四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xx年6月至20xx年6月在滄州市中心醫院實習的124名護理專業實習生納入本研究。年齡19~21歲,其中護理本科67名,大專57名,採用多媒體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進行授課,全部完成在校理論學習,實習時間為4周。帶教老師15名,其中本科學歷8名,大專學歷7名;主管護師5名,護師10名。15名帶教老師全部參與教學工作,並設組長2名,由高年資主管護師擔任。

1.2教學內容

(1)手術器械的認識。對於手術室使用的各種器械包、特殊器械等進行拍照,講解手術開台前各種類型器械包的準備、手術過程中使用的各種特殊器械及使用方法,如各種血管夾、特殊縫線的規格及適應方法等進行講解,並貫穿到實際應用中,從而達到理解並掌握的目的。

(2)手術部位的解剖。利用圖片及文字向學生進行耐心細緻的講解,例如腹股溝管的解剖、甲狀腺的解剖及子宮卵巢輸尿管的解剖等,真正做到圖文並茂,使學生在手術之前對於手術部位有清晰的感性認識,在老師的指導之下獨立的完整中小型手術的上台配合[8-9]。

(3)操作技能的培訓。主要包括手術正確體位的擺放、正規的手術配合示範等。除了進行多媒體教學及實際臨牀操作訓練外,鼓勵學生多觀摩不同類型的手術過程,感受手術的氛圍,多看多問,形成手術節奏感,與手術醫生達成默契,在實踐中學習併成長[10]。

(4)規章制度及手術核心制度的學習。建立學生的安全意識,使其深切認識到手術中任何小小的疏忽都將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並配合各種正、反面教材講解使學生對手術室各項規章制度及手術核心制度深埋心中,時刻樹立安全意識。

(5)教學幻燈片的製作。製作精良的幻燈片,結合既往傳統的帶教經驗,將首次進入手術室人員易犯的錯誤一一總結,並結合手術室護理學的發展進步,補充前沿教學內容[11]。通常將手術室的佈局、流程、人員着裝的要求及無菌操作的內容等製作成實物與例圖結合的幻燈片,對比進行講解,利於學生的理解[12]。同時將無菌靜脈輸液術、導尿術及洗手方法,巡迴護士的術前、術後工作等各項內容製作成視頻內容,針對每堂課程的內容,於課程結束時進行播放及講解,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並形成整體的理論體系,使其在實習過程中逐步體會並掌握。

1.3教學計劃

統一制定教學進度一致的教育內容,進科第1周由總帶教老師進行進科宣講,熟悉手術室的佈局,進入手術室的流程,熟悉各項規章制度,瞭解各種器械及使用方法;第2周由小組實習老師帶領觀摩手術過程,學習洗手、導尿及輸液等簡單的操作,掌握無菌操作規範,學會管理無菌器械台;第3~4周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獨立上台配合完成中小型手術;最後1日進行出科考試。

1.4教學評價

出科考試分為理論與實踐考試,各佔50分,最後相加為總分。共分為優秀、良、中等、合格及不合格5個等級,同時學生無記名投票對帶教老師進行打分,同樣分為優秀、中等、合格及不合格5個等級,由總帶教老師進行統計。

1.5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兩種教學方法之間的比較採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入組學員經多媒體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授課後對其學習效果進行比較。

(1)採用兩種教學方法比較護生出科前的考試成績,多媒體教學法成績優良人數明顯多於傳統教學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4.998,P<0.05)。

(2)護生對兩種教學方法的滿意度評價結果表明,多媒體教學法的授課內容和授課形式滿意度高於傳統教學法,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22.17,x2=22.66;P<0.05)。

3結論

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顯而易見,其形式靈活、內容生動,能夠較少的重複教學流程,即開即學,從而對於手術室護理的教學達到雙贏的效果。鑑於手術室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實習同學進入手術室之前往往是抱着好奇、緊張的心態,多媒體教學能夠極大地提高實習同學對於手術室實習階段的興趣,通過多媒體教學,在實際接觸手術室臨牀護理工作之前,能夠對於即將面臨的新環境和新任務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提前熟悉手術操作的流程、手術器械及手術過程,從而達到理論與實際的統一。提高了專科手術帶教的質量,縮短學時,從而極大提高手術室的效率及外科對於手術室的滿意程度。在進行多媒體教學以來,實習護生對於實習任務的完成有了極大地提高,明確了學習方向,並很快掌握正確的實踐方法,尤其對於手術室的操作流程及各項規章制度掌握良好。在大力推廣這項優秀的教學技術的同時,對帶教老師及科室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於實習護生真正做到教學合一,在實踐中成長。

大專護理畢業論文 篇五

乳腺癌治療臨牀護理經驗

【摘要】目的探討諾雷德聯合來曲唑治療乳腺癌的療效、毒性反應及護理特點。

方法總結12例經病理證實的乳腺癌患者進行諾雷德聯合來曲唑治療的護理過程。

所有患者均接受腹部皮下注射3.6mg諾雷德治療,每28d一次,同時每日口服來曲唑2.5mg。

結果所有患者均可評價毒性反應及均達到藥物去勢的目的。

結論用藥前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用藥後仔細觀察毒副反應,及時給予處理和相應的護理干預,乳腺癌患者接受此藥物治療是安全有效的。

【關鍵詞】諾雷德;來曲唑;乳腺癌;護理

諾雷德是一種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LHRH)的類似物,是一種可在體內逐漸進行生物降解的多聚緩釋植入劑,它可以抑制性激素的分泌,從而使激素敏感性腫瘤萎縮。

1996年在中國上市,現臨牀已將它應用於前列腺癌、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1]。

來曲唑是一種芳香化酶抑制劑(aromatasein2hibitors,AIs),而芳香化酶是雌激素形成的最後一個限速酶。

芳香化酶抑制劑的作用機制主要為阻斷女性體內外周組織雌激素的來源,如脂肪、肌肉等中由芳香化酶催化的雄激素向雌激素轉變。

對絕經期前女性,諾雷德聯合來曲唑,可以達到更好的藥物去勢效果[2-3]。

我科自2003年7月以來對應用諾雷德聯合來曲唑治療的乳腺癌患者,通過正確使用藥物,加強毒副反應的觀察,進行有效的干預,保證了治療的順利進行,並取得良好效果。

現將護理方法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牀資料對2003年7月-2009年12月,經病理診斷確診為乳腺癌在我科進行諾雷德注射治療的患者,建立患者個人資料檔案,共12例,女性,均為絕經期前的患者,年齡23~48歲,平均36.4歲。

治療前均對血清睾酮(T)、雌二醇(E2)、孕激素(P)、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泌乳素(PRL)水平進行檢測。

1.2治療方法諾雷德3.6mg作腹前壁皮下注射,每28d一次;來曲唑2.5mg,口服,1次/d。

以酒精消毒臍上下5cm左右的皮膚部位,按箭頭指示打開包裝取出注射針。

檢查透明窗內的藥物,小心沿箭頭向外拉除紅色夾卡(注意一定避免壓出藥物),取下針套,捏起腹部皮膚,形成皺摺,一手持針,呈30°~40°,用皮下注射方法進針,不要排氣,進針後沿針管方向完全推出藥物,拔針後用無菌敷貼覆蓋注射部位,按壓5min。

大專護理畢業論文經典 篇六

【摘要】目的探討人性化護理在婦產科臨牀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xx年6月~20xx年12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人性化護理,並比較兩組患者的焦慮程度和護理滿意度。結果護理後,對照組患者的焦慮程度明顯比研究組嚴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5%,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人性化護理在婦產科臨牀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牀推廣與使用。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婦產科;常規護理;護理滿意度;焦慮情緒

隨着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人們對護理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性化護理模式逐漸成為臨牀護理的重要方式[1]。對此,選取本院收治的婦產科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比較人性化護理和常規護理的效果,以瞭解人性化護理在婦產科臨牀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xx年6月~20xx年12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研究組平均年齡(34.8±8.2)歲;宮頸炎6例、子宮肌瘤9例、盆腔炎10例、妊娠合併症5例,月經失調10例。對照組平均年齡(35.2±9.6)歲;盆腔炎9例,宮頸炎10例,子宮肌瘤7例,月經失調8例,妊娠合併症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對其進行日常護理工作,對患者出現的病情及時進行報告和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人性化護理,具體如下:

(1)人性化護理方案:根據患者不同的病情制定不同的護理方案,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護理,提高護理效果;

(2)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進行溝通,瞭解患者心理狀態,多給予鼓勵和安慰,緩解其緊張和焦慮情緒。給患者耐心講解與疾病相關的知識和注意事項,增加患者對疾病的瞭解,樹立治療信心;

(3)飲食護理:對患者的日常飲食進行規劃,引導患者合理飲食和營養搭配。

(4)以患者為中心:瞭解和尊重患者的需求,給予全方位的護理,使患者生理和心理均能獲得滿足。

1.3效果評定標準

對患者的焦慮情況採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進行評分,根據患者的評分情況分為明顯焦慮,潛在焦慮和無焦慮。評分>14分為明顯焦慮,評分在7~14分為潛在焦慮,<7分表示為無焦慮;

2結果

2.1兩組患者焦慮情況比較

研究組中,明顯焦慮3例,潛在焦慮7例,無焦慮30例;對照組中,明顯焦慮10例,潛在焦慮14例,無焦慮16例。對照組的焦慮程度明顯比研究組嚴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對護理滿意24例,基本滿意14例,不滿意2例,總護理滿意度為95%;對照組對護理滿意19例,基本滿意12例,不滿意9例,總護理滿意度為77.5%。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低於研究組。

3討論

近年來,婦產科腫瘤、婦科炎症及月經不調等發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5],不僅給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巨大影響,還會給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和經濟負擔,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7],所以在對婦產科患者進行治療時,對其進行有效的護理,是非常必要的。人性化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以給予患者舒適的生理狀態和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為目的,是一種具有個性化和創造性的護理方法[8]。如果在婦產科臨牀護理中應用人性化護理,不僅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減輕患者的不適感和疼痛感,還可以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信心,所以該護理模式在婦產科臨牀護理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9]。本研究中,研究組採用人性化護理模式,患者的焦慮程度明顯要輕於採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且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於對照組,説明在婦產科臨牀護理中採用人性化護理具有可行性。綜上所述,將人性化護理應用於婦產科臨牀護理中,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痛苦,緩解患者焦慮和憂鬱的情緒,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10],並且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緩和醫患關係,值得臨牀推廣與使用。

大專護理畢業論文經典 篇七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大多為中等動脈出血,不易自止,主要表現為嘔血、便血、腹痛和不同程度的周圍循環衰竭等,如不積極搶救和及時處理可危及生命。xx年1月至xx年10月,筆者參與搶救護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6例,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1臨牀資料

本組106例,男72例,女34例,年齡18~82歲,平均50歲,胃、十二指腸潰瘍56例,肝硬化20例,應激性潰瘍或急性糜爛性胃炎20例,胃癌4例,膽道出血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嘔血,便血和休克症狀。

2搶救處理

在搶救患者時,護士必須保持冷靜,頭腦清醒,動作敏捷、熟練,為挽救患者的生命爭分奪秒。

2.1迅速補充血容量:快速建立1~2條靜脈通道,選擇大號針頭,血管宜避開關節,不易滑動,以利快速補液輸血。遵醫囑立即為患者作血型鑑定和交叉配血試驗,做好輸血準備。同時監測中心靜脈壓和尿量,血細胞比容;吸氧以改善組織缺血缺氧,適當用鎮靜劑,以免因患者緊張,引起更大量的出血。

2.2積極止血:根據醫囑應用止血藥或執行止血措施。

①如是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採取的止血措施是胃內灌注冷生理鹽水,收縮胃血管,減少胃粘膜血液量。採用灌注和吸出同時進行的方法,不但能協助止血,還能觀察出血是否停止。

②胃內灌注經稀釋的去甲腎上腺素,作用於胃壁小血管的a受體,使其收縮達到止血的目的。

③應用h2受體拮抗劑和生長抑素。

2.3內鏡治療:內鏡治療的有效方法包括潰瘍內注入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加1%polidocanol(硬化劑)、乙醇等,或熱探針燒烙術,單電極電烙術或yag激光。第一次治療失敗後,常可重複一次,增加成功率[1]。

2.4應用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如是肝硬化門脈高壓致食管靜脈破裂引起的出血,患者除應用止血藥治療外,必要時應用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插管時應向患者解釋置放氣囊導管是搶救生命的緊急措施,以取得患者密切配合,爭取時間,配合醫生儘快插管成功,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3加強觀察

3.1正確估計失血量:一般大便潛血陽性提示每日出血量在5~10m;柏油樣大便提示出血量在50~80m;胃內積血量250~300ml可引起嘔血;一般失血量在400ml以上時,才有循環系統失代償的現象。因此可根據症狀、脈搏、血壓、血紅蛋白濃度等估計出血的程度。輕度出血:患者有頭暈、乏力。估計出血量約佔總血容量10%以下(小於400ml);中度出血:病人有面包蒼白、煩躁、心悸、口渴、尿少等症狀,脈搏100次/min左右,收縮壓降至90~100mmhg,血紅蛋白70~100g/l,估計出血量約佔總血容量20%(1000ml左右);重度出血:患者除有面色、口脣蒼白外,還有休克症狀,脈搏細速、出冷汗、甚至無尿等。脈搏大於120次/min,收縮低於80mmhg,血紅蛋白低於70g/l,估計出血量佔總血容量30%(大於1500ml)[2]。

3.2排除非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

①口咽、鼻腔部位的出血,如鼻出血、拔牙而嚥下血液引起的嘔血與黑便。

②呼吸、循環系統疾病,如肺結核、支氣管擴張、二尖瓣狹窄等導致的出血。

③進食動物血引起黑便。

④口服含鉍劑或炭粉、中藥等均可出現黑便,但一般為灰黑色,無光澤,且隱血試驗陰性。

3.3病情觀察:

①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大出血應用升壓藥時,要注意觀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出血量、血壓等,一般15~30min測量生命體徵1次,根據血壓情況,調節補液及升壓藥的速度,必要時進行心電監護、吸氧。

②注意觀察患者休克狀態有無改善,如患者面色逐漸轉為紅潤,皮膚温暖,出汗停止,血壓上升,則提示好轉。

③注意觀察尿量,出現少尿或無尿者,則高度提示周圍循環不足或併發急性腎功能衰竭,故要準確記錄24h出入量,有休克時留置尿管,測量每小時尿量,應保持尿量>30ml/h。

④定期複查紅細胞計數、血細胞比容、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計數、大便潛血試驗,以瞭解貧血情況,判斷出血是否停止。

⑤應結合患者的原發病進行全面的病情觀察,如因胃粘膜病變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者,應觀察是否伴有腹痛,有無胃穿孔等。

⑥注意觀察嘔吐物,大便的性質、顏色、量、次數等,做好記錄及牀邊、書面交班。

3.4出血是否停止或再出血的評估:患者出血後黑便持續時間受排便次數的影響,因此根據患者一般情況,排便狀況,測量血壓,心率等綜合判斷出血是否停止。

下列情況提示繼續出血或再出血的可能,應及時治療。

①反覆嘔血,甚至嘔血轉為鮮紅色,或胃管抽吸液持續為血性。

②黑便持續存在,或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變成暗紅色,伴腸鳴音活躍。

③經補充血容量後,周圍循環衰竭的表現無明顯改善,或暫時好轉又惡化。

下列患者易出現再出血現象,應密切觀察

①本次出血量大。

②有多次大量出血史。

③24h內反覆大量出血。

④嘔血患者的再出血比單有黑便機會多。

⑤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⑥有明顯動脈硬化的老年人。

⑦病變處有隆起的小血管或紅色小斑點等。一般認為一次出血後48h以上未再出血者,再出血的機會明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