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物理力的教案(精選6篇)

欄目: 學校管理公文 / 發佈於: / 人氣:1.93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6篇《國中物理力的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中物理力的教案》相關的範文。

國中物理力的教案(精選6篇)

篇1:國中物理《力》教案

一、教學目標:

1 能説出歐姆定律的內容,寫出歐姆定律的公式;

2 經歷歐姆定律的研究過程,理解歐姆定律所提示的電路法則;

3 初步瞭解用數學公式表達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研究方法;

4 會進行歐姆定律的變形,並會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和解釋;

5 通過探究過程,瞭解物理世界的和諧統一。

二、教學重點:

1 歐姆定律內容;

2 用物理方法經歷探究得到歐姆定律的過程。

園丁

三、教學難點:

1 用物理方法經歷探究得到歐姆定律的過程;

2 對物理數據進行分析,並進而得到規律。

四、教學內容:

1.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回憶活動14-1,導體中的電流與什麼有關?

分組討論:回憶並交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導體的電阻有關。

那麼電流與電壓和電阻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2.猜想

(1).引導學生回憶,利用自身的經驗猜想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有什麼關係?

利用自身的實踐經驗:電壓越大電流越大。

(2).引導學生回憶,利用自身的經驗猜想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有什麼關係?

利用自身的實踐經驗:電阻越大電流越小.

注:利用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得到猜想。當然可能有其他猜想,不反對,用實驗檢驗。

3.分組實驗方案的設計

a.要研究導體中的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係,用什麼顯示電流和電壓的大小呢?

答:用電壓表和電流表來顯示電壓和電流。

能否設計一個電路測量三個需要的物理量。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交流、討論,設計出一個合適的電路圖。

電路圖1

b.導體中的電流與兩個因素有關,用什麼物理研究方法來研究呢?

討論、交流:控制變量法。

(1) 如何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係呢?

交流、討論:保持電阻不變,改變電壓,觀察電流如何變化。

提示:我們可讓電壓成倍增加,觀察電流有沒有成倍增加。

(2) 如何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係呢?

利用上一個設計方案類似地討論出方案。

電路圖2

參考方案:

保持電壓不變,讓電阻成倍增加,觀察電流是否是成倍地減少。

在上述的設計中,第一步要改變電阻兩的電壓,以及第二步要保證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應該在電路中怎樣設計才能達到這樣的要求呢?

交流討論:在電路中加入滑動變阻器。並設計出最終的電路

在實驗前,請學生思考在連線以及閉合開關前要注意什麼問題?

學生思考,交流彙報。

參考答案:

1.開關要斷開;2.滑動變阻器阻要調到最大的位置。

佈置實驗任務,並對學生的活動進行巡查。注意觀察學生:

4、分組實驗:1.觀察學生有沒有按計劃實驗。

(1)有沒有注意連線的注意點(2)有沒有將電壓成倍增加(3)有沒有將數據記入表格。

2.分兩個實驗進行探究1.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係。2.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係。

根據實驗數據總結結論:在電阻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與電壓成正比。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與電阻成反比。

將學生的結論與歐姆定律進行對比: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比。

公式:I=U/R

單位:I(A)、

U(V)R(Ω)

1A=1V/Ω

五、課後小結:

六、作業佈置:

課時作業

七、教學反思

篇2:國中物理什麼是力教案

國中物理什麼是力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究創新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使學生感到學習有用,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重、難點: 力的概念(重點)

力的作用效果,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難點)

教具: 彈簧、乒乓球、排球、磁鐵、小車、鐵釘、鋸片、汽球、海綿;多媒體計算機。

教學方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先設計懸念,激起學生求知慾,從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內容“力”,再讓學生看課文“?”後面的一段內容,再讓學生説出常用“力”字的詞及其意義。(接着讓學生體驗下面的過程)

1、學生緊握拳頭。

2、同桌或後桌的同學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學生用力搬起課桌站立10秒鐘。

讓學生談有什麼感覺?引導學生説出原因。

先請學生談談對力的認識,舉出平時用力的一些動詞,如:推、拉、壓、握……。然後講解人們對力的認識是從日常生活中開始的.,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從事生產勞動中經驗的結晶,如:提水、挑物體、拉車、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覺到肌肉緊張。在此基礎上,引入“什麼是力”的課題。

(多媒體投影):什麼是力

新課教學:

1、觀察、演示:(多媒體投影――出示一組運動圖片)

①在剛才學生的體驗下,引導學生得出“力”是人對物體的作用,是人對物體施加了力。

②接着讓學生思考並提出問題:物體間能否發生力的作用呢?生產中,有沒有見過其他物體對物體施加力的情況嗎?(教師組織,學生互問互答)

③學生思考並舉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多媒體投影)

④剛才學生所舉的例子都是物體與物體相互接觸而發生力的作用的,讓學生對此提出不同的意見。(舉出一些不接觸也能發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體投影――a、b圖片)

a》蘋果離開樹後能下落;

b》鐵釘沒有接觸磁鐵,磁鐵吸引仍能鐵釘;

結論:相互接觸的物體間能發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觸的物體也有力的作用。

⑤學生總結出: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推、拉、提、壓等的作用,即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有學生對“作用”的疑問,教師對此進行解釋:在物理學中通常將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體投影)

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教師講解:綜上所述,兩個物體無論是否接觸,它們之間都能發生力的作用,當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我們把施加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多媒體投影)

(學生懂得從例子中分辨這兩種物體)

3、多媒體投影上述記錄與分析,加深學生對物體力作用的體會

4、鼓勵學生由體驗提出疑問:一個物體能否發生力的作用?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從主觀感覺出發,有礙概念的理解,例如:緊握拳頭時,手沒接觸別的物體而肌手也緊張,認為一個物體也能有力的作用(處理方法,讓學生握拳體會手指與手掌的相互擠壓。手指、手掌為兩個物體)。

篇3:國中物理力的教案

一、課標要求

1、通過事例或者實驗來了解摩擦力,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2、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樂於參加與科學技術有關的活動,有運用研究方法的意識。

二、教學設計思想

以新課標要求為理念,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主要通過學生自己實驗來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過探究實驗來了解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讓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勇於實驗、勤于思考,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維方式。通過改變摩擦力的事例將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際讓學生體會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感情和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手在桌子上的三個實驗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2、試着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你所感受到的摩擦力並歸納摩擦力的概念。

3、經歷探究實驗的過程,瞭解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掌握控制變量法。

4、在理解摩擦力的利與弊過程中,會改變摩擦力的方法,能領略自然界的和諧和奇妙,使學生的價值觀得到提升。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請同學們做個小實驗:把課本和互動逐頁相互交叉,只提起課本的邊緣,你會發現什麼有趣的事?學生動手做實驗,發現提起一本書,另一本也隨之被提起。引發學生的思考,導入新課。(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信息去分析問題,提出解釋。引出摩擦現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興趣。提出問題什麼是摩擦力呢?用實驗設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二)新知探究:

任務一:體驗摩擦力的存在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指導學生把手放在桌上做三個實驗體驗摩擦力,學生會感覺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的阻礙作用,從而達成教學目標1。)

任務二:歸納摩擦力的定義

引導學生討論:説出你的感覺,試着表述這個阻礙作用,試着給摩擦力下定義。(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摩擦力的定義。學生會提到:阻礙手的運動、阻礙手將要運動、產生在接觸面上等。都要給與表揚和鼓勵。教師總結用物理語言得出摩擦力定義。從而達成教學目標2。)

任務三: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根據摩擦力的定義思考:摩擦力的方向如何?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哪裏?(學生會很快答出:方向和作用點)

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引出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1、引導學生猜想。(如果學生猜想不全面,引導學生再做手放到桌面上的實驗: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大小不同的力推或拉,感受摩擦力用什麼不同力?用大小相同的力將手平放在桌面上或準備好的棉布上推、拉,感受摩擦力什麼不同力?學生就很容易猜想了。)

4、分析論證交流評估。

組織全班同學對黑板上的實驗數據和結論進行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對同學前面的猜想正確的用紅筆打√錯誤的打×以加深印象)

(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樂於探究、勇於實驗、勤于思考,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分析處理數據能力,從而達成教學目標3。)

任務四:摩擦力的增大與減小

指導學生看課本61頁科學世界,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摩擦力的增大與減小方法。(通過改變摩擦力的實例,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生產的聯繫,培養熱愛科學到科學的意識,從而達成教學目標4。)

(三)達標訓練:

導學案:1、2、4、5

(通過1、4題檢測目標,2的達成;通過2題檢測目標4的達成,通過5題檢測目標3的達成。)

(四)佈置作業:

觀察自行車應用了那些摩擦知識?

(檢測對摩擦力的認識、及目標3、4的達成)

篇4:國中物理力的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能正確讀寫力的符號和單位。

2.認識力的作用效果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或改變物體的形狀。

3.知道力的三要素,瞭解力的三要素對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會畫力的示意圖。

4.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

2.通過學生親自實驗,體驗並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過常見事例和實驗認識力所產生的效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參與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主動與科學探究實踐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協作精神。

2.在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中,體會分析和歸納在科學中的應用。

3.體會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內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內容組成,屬於力的基礎知識,是學生學習後續各部分內容如“彈力”“重力”“力和運動”“壓強”“浮力”“簡單機械”等所必需的預備性知識。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是力與運動關係的基本觀點。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正確畫出力的示意圖是學生學習力學知識必需具備的基本能力。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圖的畫法。物體間的力是看不見的,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可以判斷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這需要用到以前學過的運動知識。物體的運動狀態包含運動快慢和運動方向兩個方面。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給學生造成學習上的困難,所以本節教學難點是認識力的作用效果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三、教學策略

力是一個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體間的力是看不見的,要讓學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並非易事。但力的概念跟學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讓學生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中經歷感知、描述、測量等認識過程,對力這個概念逐步達到認識、深化的目的。教學中以大量的生活實例為學生創設情景,使學生能通過觀察、體驗,感知力的存在,並初步歸納、概括各個實例的共同特徵,即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發生作用的兩個物體,一個是施力物體,另一個是受力物體。通過描述和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力的作用效果,使學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時引導學生從物體的形變及運動狀態的改變兩個方面去認識力。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力的作用效果出發,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圖,這樣學生就可以較全面地描述力了。再引導學生分析常見的事例和實驗,發現各實例毫無例外地都涉及兩個物體,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另一個物體同時會對這個物體施加一個力,這説明兩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樣學生對力的概念就有了一個初步較完整的認識。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兩個蹄形磁鐵和兩個小車、氣球、鐵塊、小鋼球、微小形變演示儀。

五、教學過程

篇5:國中物理力的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瞭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並能解釋有關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體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2)從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認識科學方法的價值。

教學重點

1、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圖表示力。

教學難點

1、力的概念

2、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並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動物體等等)

(二)講授新課

1.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探究活動:實驗器材:橡皮筋、彈簧、乒乓球。體會對這些器材施加力時,這些器材有什麼變化?

結合課本里的插圖,讓學生討論總結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3)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用N表示

補充一些常見的例子讓學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為1N,一個質量為5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即力的三要素)

學生探究活動:(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彈簧,觀察彈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彈擊乒乓球,觀察乒乓球的運動是否不同

(3)用同樣大小的力向下壓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鋼尺,每次手的位置離桌面的距離都不同,觀察鋼尺的形狀改變是否不同

引導學生從實驗總結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會影響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線段的末端畫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長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練習:畫出木塊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即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學生活動:

(1)拉開彈簧時,是否感覺到彈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沒有被彈起?

(3)觀察書本43頁圖12.4-4,能得到什麼啟示?

(4)游泳分析

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施加力的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體現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並進行解釋。

強調:產生力的作用時,物體之間不一定直接接觸,並且至少要有兩個物體。

(三)課堂小結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個要素?

3.怎樣體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佈置作業

篇6:國中物理力的教案

教學目標

1、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並瞭解力的概念,並樂於探究身邊的力現象。

2、通過實驗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並能解釋有關現象。

3、通過常見事例和實驗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力的概念。

難點: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足球比賽的片斷錄像。

實驗器材:啞鈴、彈簧、旱冰鞋、皮球(兩個)。

教學設計

老師活動學生活動説明

導入新課

請一位學生到教室前面表演舉啞鈴。從肌肉的緊張引出力的概念。

讓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現象。

進行新課

一、力的概念

教師給學生要探究的下列幾個問題:

1、人們在什麼情況下會用力?

2、其他物體對物體是否施加力?

3、兩物體之間不相互接觸是否也能產生力的作用?

4、這裏所説的作用應怎樣理解?

教師要學生列舉事例進行回答,找出這些問題的共性,進行概括、歸納、總結出力的概念。

師生評估、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圖5-1中的6幅圖,找出其共同點。教師點評。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創設情景:用一個皮球去擠壓另一個皮球。

提問:根據這一現象你可以提出什麼問題?

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

2、指導學生實驗。

實驗可參照教材p77圖5-2所示進行,也可用別的物體來做。

3、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實驗:請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學推牆。

讓學生解釋所發生的現象,進一步加深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讓學生列舉生活及生產中人們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實例。

6、讓學生列舉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問題:力的作用可以產生哪些效果?

1、學生拉彈簧。讓觀察形狀怎樣變化。

2、教師放一段足球比賽的錄象片斷。看足球的運動情況發生了怎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