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物理《彈力》教案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8.26K

高中物理《彈力》教案

高中物理《彈力》教案1

一、設計思想

高一新生正處於從國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階段的特點,本節教材在文字敍述上非常簡潔並配有大量的插圖。內容直觀、感性,較易為學生接受,加上學生們在國中時對彈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與理論基礎,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學會很空泛。教師覺得“沒戲可唱”,學生則有“炒冷飯”之感。因此將彈力這節課設計成了探究性學習課,採用了“參與──體驗──內化──外延”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由教師創設情景,讓學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全班同學的討論,自評和互評來不斷完善。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具體的實例、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和能力

本教學設計特別強調了對實驗的挖掘。通過引入新課時設計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中的若干個演示實驗的設計,特別是精心設計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變實驗,使學生感悟科學的探究方法和強化創新的意識。學生在互動和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獲得探究的成功體驗,使原本平淡的課堂教學變得充實、飽滿、有聲有色。

二、教材分析

《彈力》是高中物理新課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整個高中物理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以後正確進行受力分析的基礎。其重點是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彈力的方向,難點是常見的彈力方向的確定。教材從物體的明顯形變引入,繼而通過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用實例引出了形變、彈性形變和彈力的概念。並通過研究形變來探究彈力產生的原因、彈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探究支持力、壓力和繩子的拉力這幾種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方向。對於胡克定律的教學,要先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然後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探索彈力的大小與形變量大小之間的關係”,這種先從感性認識出發,上升到理性認識,再通過實驗檢驗並進行具體運用的研究辦法十分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滲透。

三、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對“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瞭解。而且在國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也對彈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認識和一定的理念基礎。在高中教學中要進一步幫助學生深化對彈力的理解。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學生普遍感到難以把握的問題。為此,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實驗,通過形象直觀的實驗教學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並讓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真諦。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形變和彈性形變,能識別常見的形變。知道任何物體都會發生形變。

2.知道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彈力的有無及彈力的方向。

3.知道胡克定律的表達式,瞭解勁度係數的單位、符號及物理意義,並能運用胡克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4.知道胡克定律的圖象的意義,掌握利用圖象法計算勁度係數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根據彈力產生的條件分析彈力方向的能力。

2.通過分組“探究彈簧的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係”的實驗,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知道實驗數據處理中常用的方法,嘗試使用圖象法進行處理數據。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真實準確地記錄實驗數據,體會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簡單器材顯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體會放大法的實驗思想,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

2.通過學習彈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發展將知識服務於人類的願望。

3.從任何物體都能發生形變入手,培養學生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去認識事物本來面目,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的科學觀。

五、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彈力有無的判斷和彈力方向的判斷。

2.自主設計實驗探索彈簧的彈力與伸長量的關係及實驗操作。

(二)教學難點

彈力有無的判斷及彈力方向的判斷。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課以探究式教學模式為主,結合問題法、演示法、啟發法、歸納法、多媒體輔助法等教學方法。

(1)本節課流程設計:實驗引入(產生疑問)→設計實驗→學生探究→分析歸納→得出結論(解決問題)→拓展應用(產生新疑問)。

(2)對探究實驗設計好實驗的內容、步驟和表格,便於學生的探究。

(3)教學中通過設計演示實驗,多媒體課件動畫演示創設物理情景,把複雜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以便於學生的思考分析。

七、教學準備

細鋼絲、鋼鋸條、彈簧、海綿、橡皮泥、白紙,通過橡皮塞插有細玻璃管的橢圓形玻璃瓶、激光光源、平面鏡及支架(兩套)、小車、橡皮筋、氣球、、纖維板、演示胡克定律用的米尺、彈簧、鈎碼、力傳感器等等。

高中物理《彈力》教案2

在學生學習了彈力後,知道彈力是一種最基本的性質力,是摩擦力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彈力同時也是物體受力分析中最重要的一種力。彈力來源於形變:“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係,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形變消失,彈力就隨着消失”(高一物理必修)。但彈力與形變究竟有何關係,人教版高中物理課本只給出了定性的關係,原因是彈力與形變關係比較複雜。為了降低難度,減小知識的跨越台階,課程設置為探究性學習,且只研究彈力與彈簧伸長形變的定量關係。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新穎,形式比較生動,有講解,有實驗,有板演,有討論,有歸納,有練習,可以上成一堂比較典型的探究性實驗教學課。我們改變課堂視角,在培養學生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中作了一些探索,讓學生重走科學家的探索之路,體味科學家的探索精神。

【教學目標】

1、加深彈力和形變關係的理解,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

2、通過實驗得到彈力與彈簧伸長量的關係;

3、學習本課題所用的科學方法;

4、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5、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體驗成功的愉悦。

【教學重點】

彈簧的彈力與彈簧伸長量的關係。

【教學難點】

實驗數據的處理方法。

【教學方法】

實驗法、談話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彈簧秤、鈎碼、直尺、鐵架台)12套、CAI課件、多媒體展台。

學生準備:三角板、筆、草稿紙。

【教學地點】

物理多媒體實驗室。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知識並引入課題

師:[多媒體展示]1、什麼是彈力?彈力的方向如何?舉例説明。

2、彈力產生的條件是什麼?

3、什麼叫形變及彈性形變?

生:回憶並作答。

師:根據學生回答糾正總結,並用多媒體展示答案。

1、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例如: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受到桌面對書的彈力,彈力的方向垂直桌面指向書;而桌面受到的彈力方向垂直桌面向下。

掛在電線下面的電燈,受到電線對電燈的彈力,彈力的方向沿着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2、彈力產生的條件是:兩物體相互接觸且發生彈性形變。

3、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當物體發生形變時,如果撤消外力,物體又能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彈性形變。

師:[在投影上展示]用手拉彈簧,彈簧會伸長,用力越大,彈簧伸長也越大,手放開彈簧,彈簧立即恢復原狀。請同學們分析演示的實驗原理。

生:……

師:分析並設問

彈簧受到拉力會伸長,且平衡時彈簧受到的彈力和外力大小相等,彈簧的伸長越大,彈力也就越大。可見:伸長(原因)→發生形變(原因)→彈力。那麼彈力和伸長量之間有什麼定量關係呢?本節課同學們通過實驗來探究這個關係。

二、實驗探究

師:[多媒體投影思考題]

1、採用什麼方法給彈簧施力?

2、彈力的大小如何確定?

3、需要測量那些數據?如何記錄數據?

4、彈簧能否被過分拉伸?

5、什麼是彈簧的伸長量?用什麼測量?

師:將學生前後兩桌四人一組,閲讀課文並討論問題,形成統一答案寫在草稿紙上,準備派代表回答。

生:閲讀課文並積極討論。

師:在實驗室巡視,並詢問情況。

……

師:請學生逐一回答……

師生共同總結:

1、用懸掛鈎碼的方法給彈簧施加拉力;

2、根據二力平衡條件,當鈎碼平衡時,彈簧產生的彈力和鈎碼的重力大小相等。

3、實驗需要測量的數據有:彈簧的原長和每次所掛鈎碼對應的彈簧的長度。數據可用表格記錄,也可用有序實數對記錄。

4、加在彈簧上的拉力不能太大,以免彈簧被過分拉伸,超出它的彈性限度。

5、用直尺測量彈簧掛鈎碼時的長度與未掛鈎碼時的長度之差,就是彈簧的伸長量,

師:將儀器發給學生,每4人一套。

生:學生討論並得到實驗方法:

將彈簧上端固定在鐵架台的支架上,下端掛上鈎碼靜止時,彈力大小等於重物受的重力,以此測量彈力的大小F,從固定於豎直支架上的刻度尺上測出懸掛重物時彈簧的伸長量x(或總長度)。

生:學生實驗,並列表記錄實驗數據。

高中物理《彈力》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形變的概念,瞭解彈力是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產生的.

2、能夠正確判斷彈力的有無和彈力的方向,正確畫出物體受到的彈力.

3、掌握運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的方法.

能力目標

1、能夠運用二力平衡條件確定彈力的大小.

2、針對實際問題確定彈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斷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彈力: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回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彈性限度:如果形變超過一定限度,物體的形狀將不能完全恢復,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3、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

4、形變有拉伸形變、彎曲形變、和扭轉形變.

(二)、基本技能:

1、應用胡克定律求解彈簧等的產生彈力的大小.

2、根據不同接觸面或點畫出彈力的圖示.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彈力是物體發生形變後產生的,瞭解彈力產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斷和大小的確定是本節的教學重點.

2、彈力的有無和彈力方向的判斷是教學中學生比較難掌握的知識點.

教法建議

一、關於講解彈力的產生原因的教法建議

1、介紹彈力時,一定要把物體在外力作用時發生形狀改變的事實演示好,可以演示橢圓形狀玻璃瓶在用力握緊時的形狀變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顯的形變實驗,如礦泉水瓶的形變,握力器的形變,鋼尺的形變,也可以藉助媒體資料演示一些研究觀察物體微小形變的方法.通過演示,介紹我們在做科學研究時,通常將微小變化“放大”以利於觀察.

二、關於彈力方向講解的教法建議

1、彈力的方向判斷是本節的重點,可以將接觸面的關係具體為“點——面(平面、曲面)”接觸和“面——面”接觸.舉一些例子,將問題簡單化.往往彈力的方向的判斷以“面”或“面上接觸點的切面”為準.

如所示的簡單圖示:

2、注意在分析兩物體之間彈力的作用時,可以分別對一個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確切説明,是哪一個物體的形變對其產生彈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講解繩子的拉力時,可以用具體的例子,畫出示意圖加以分析.

第三節 彈力

教學方法:實驗法、講解法

教學用具:演示形變用的鋼尺、橡皮泥、彈簧、重物(鈎碼).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提問

1、重力是的產生原因是什麼?重力的方怎樣?

2、複習國中內容:形變;彈性形變.

(二)、新課教學

由複習過渡到新課,並演示説明

1、演示實驗1:捏橡皮泥,用力拉壓彈簧,用力彎動鋼尺,它們的形狀都發生了改變,教師總結形變的概念.

形變: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變化叫做形變,形變的原因是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針對橡皮泥形變之後形狀改變總結出彈性形變的概念:能夠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叫做塑性形變.

2、將鈎碼懸掛在彈簧上,彈簧另一端固定,彈簧被拉長,提問:

(1)鈎碼受哪些力?(重力、拉力、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誰加給鈎碼的?(彈簧)

(3)彈簧為什麼對鈎碼產生拉力?(彈簧發生了彈性形變)

由此引出彈力的概念:

3、彈力: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直接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就叫彈力.

就上述實驗繼續提問:

(1)彈力產生的條件:物體直接接觸併發生彈性形變.

(2)彈力的方向

提問:課本放在桌子上.書給桌子的壓力和桌子對書的支持力屬於什麼性質的力?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什麼?方向如何?

與學生討論,然後總結:

4、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壓物體).

5、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支持物體).

繼續提問:電燈對電線產生的拉力和電線對電燈產生的拉力又是什麼性質的力?

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誰?方向如何?

分析討論,總結.

6、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着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同一物體,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與 形變的關係為:

在彈性限度內,彈力的大小 跟彈簧的伸長(或縮短)的長度 成正比,即:

式中 叫彈簧的倔強係數,單位:N/m.它由彈簧本身所決定.不同彈簧的倔強係數一般不相同.這個規律是英國科學家胡克發現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適用條件:只適用於伸長或壓縮形變.

8、練習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強調 為形變量的大小.

彈力高中物理教學反思

本節課注意了對學生開放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開放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不是一句口號,而應該落到實處,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學實際中很難落實的一個問題。

一般情況下,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塑性和彈性的時候,往往是通過舉出生活中或者學生能夠接觸的彈性物體和非彈性物體若干實例,通過歸納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彈性。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並沒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對教師給出的若干物體進行分類,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方法教育。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結果也就不同,學生的興奮點就非常多,都試圖依照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學生的思維隨着分類的翅膀在飛翔。

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關注學生的體驗。物理不是獨立和抽象於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國中階段來看更是如此。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沒有過分關注基本的知識和概念,而是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橡皮筋、海綿、彈簧、減震等學生常見常聽的事物出發,學生在對物體的彈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礎上,總結出什麼是塑性和彈性。關注學生自己的體驗,讓兩位同學在拉測力計的活動中體驗拉力的不同,認識到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物體的形變大小有關的。學生親自參與到了物理知識的建構中,認識當然是非常深刻的。師生關係融洽和諧,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閃光點。

主要缺點:

學生在進行分類的時候沒有充分放開學生的思維。為什麼學生的分類答案都是與本節內容是對應的?為什麼沒有學生按照物質的組成去分?為什麼沒有按照物質的導電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這是受到了思維定勢的影響,既然本節學習彈性和塑性,當然就是這一種分類方法。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充分分類的基礎上,從中挑出一組依照彈性和塑性分類的一組,讓學生分析這一種分類的標準是什麼,同樣回到了環節的主題。

高中物理《彈力》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畫出它們的方向。

3.知道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彈簧的形變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會用胡克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動手進行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能力。

3.知道實驗數據處理常用的方法,嘗試使用圖象法處理數據。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真實準確地記錄實驗數據,體會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在科學探究過程的重要作用。

2.在體驗用簡單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培養學生善於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的習慣。

教學重點

1.彈力有無的判斷和彈力方向的判斷。

2.彈力大小的計算。

3.實驗設計與操作。

教學難點

彈力有無的判斷及彈力方向的判斷.

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練習

教學手段

教具準備

彈簧、鈎碼、泡沫塑料塊、粉筆、燒瓶(內裝紅墨水瓶塞上面插細玻璃管)、

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鐵架台、刻度尺、彈簧、鈎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