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精選6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52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6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相關的範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精選6篇)

篇1: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字詞

2、結合當時背景,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把握文章主旨。

3、學習本文通過駁論證來反駁論點的方法。

4、學習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方法。

5、學會本文精闢含蓄的語言特點。

6、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課時劃分】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字詞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結合當時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學習重難點】

1、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2、結合當時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

1、生字注音

搽()玄()虛省()悟渺()茫脊()樑誆()騙

2、解釋詞語

誆騙:自欺欺人:

玄虛:懷古傷今:

前赴後繼:為民請命:

3、快速閲讀課文,標記文章段落序號,瞭解文章大意。

4、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⑴本文的體裁是什麼?

⑵對方的論點是什麼?

⑶作者的論點是什麼?

5、把你在閲讀時遇到的問題、疑惑寫在下面。

課堂學習

一、情景導入

我們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讀到過魯迅對自由快樂生活的嚮往,是的,魯迅就是一位畢生追求中華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戰士。1936世時,上海民眾在他的遺體上覆蓋了寫有“民族魂”三個大字的白布,以表達對魯迅偉大人格的深深敬仰。魯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極大的現實意義。今天,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再次聆聽先生的教誨。

簡介時代背景:

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然而魯迅卻憑着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實在難能可貴。

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閲讀慾望。

二、自主合作學習

(一)出示學習目標

(二)交流預習情況,展示預習成果。

(三)朗讀課文,自主完成下列問題:

1、對方的論點是根據什麼得出來的?

2、作者的正確觀點是根據什麼得出來的?

3、作者指出要如何評價中國人?

4、文章結尾得出了一個什麼結論?

三、點撥講解

知識補償:

議論文從論證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並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説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駁論點。二是駁論據。三是駁論證。

四、當堂訓練

1、文中的“狀元宰相”“地底下”各指什麼?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中國人”的含義。

①要論中國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②然而……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的中國人在。()

③中國人現在是發展者“自欺力”。()

④於是有人慨歎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⑤那邊只能説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

五、達標測評

(一)達標練習

1、填空:

本文作者是(),原名(),我國偉大的()家()家()家,前面我們學過他的一篇文章是()。

2、閲讀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後問題: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説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着“自欺力”。

(1)聯繫上文,選文第一段中加點的“這一現象”指的是什麼?

(2)文中最有嘲諷力量的兩個詞是、

(3)“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着自己”中“麻醉着自己”的意思是什麼?

(二)作業設置:

請你為題為《中國人從沒有失掉自信力》的議論文寫三個論據。

附:【魯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

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等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

篇2:《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魯迅先生在本文中是怎樣以一個階級論者、以一個共產主義者的眼光來對敵人和有害事物的迎頭痛擊,並大張伐撻,從而置敵人於死地。

2、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切體會文中的某些語句、文段的深層含義和所隱指的具體內容。

3、認識並初步學習雜文這種文藝性論文,理解魯迅的雜文的社會作用和實際意義。

4、認真領會魯迅雜文的強大説服力及其嚴密的邏輯性。

5、通過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樹立並具有堅定的民族自信心。

二、教學建議。

(一)課文思路。

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就樹立了批駁的靶子,擺出論敵的論據和論點。論據是:兩年以前我們總是自誇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着國聯,現在是一味求神拜佛。論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不同的是本文從批駁敵論論證入手指出敵論論證的荒謬,根據論敵的論據根本就不可能得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結論。正確的推理應該是:先前的信“地”、信“物”後來的信“國聯”。

只能説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他信力”也失掉了;求神拜佛只能會令人更長久的醫學專用着自己,所以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着“自欺力”。通過批駁論敵的論證,證明了論敵的論點根本不能成立。最後,作者針鋒相對地提出正面論點: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作者舉出了自古以來的事實和現在的事實作為論據,使正面的論點立於不敗之地。正面論點的確立,又是對論敵論點的間接駁斥。最後,作者用了一連串的比喻,啟示人們擦亮眼睛,從本質上看問題,識破敵人的偽裝,同是看到中國人民並未失掉自信力的現實。

(二)寫作特點。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通過反駁論證來批駁錯誤的論點,主要採取反證的論證方法。駁論的戰鬥性和文藝性是這篇雜文的特點。

這篇駁論性雜文,針對當時輿論界散佈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種對抗日前途悲觀失望的論調,進行有力的批駁。文章在駁論部分,先擺出形成“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觀點的三個既定事實,隨即一一批駁,採取通過反駁論證批駁其論點的方法,從側面批駁中除擺事實、講道理外,還運用了反證的方法,先證明對立的另一論點“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的正確,來反證認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錯誤,文章有破有立,這篇雜文雖然只有七八百字,卻像匕首一樣,刺向對方的要害,痛快淋漓。

(三)雜文的特徵。

雜文有什麼特徵呢?從廣義雜文來説,公認的有三條:一曰“雜”,二曰“文”,三曰“理”。“雜”主要是指它的知識性,“文”是指它的文學性,“理”是指它的思想性和鬥爭性。當然,還有一些,象“短小”、“諷刺與幽默”都可以算作是它的特點,但下列三點是主要的:

一是知識性。雜文跟一般的議論文和一般的文學作品不一樣。它常常是談古論今,説文道理,東西南北,海闊天空,顯得很“雜”。但“雜”又不是雜亂無章,是雜而不亂,總是服務於一箇中心。這樣,在這所謂“雜”的形式下就給人許多知識,給人很多趣味,這就是它的知識性。

二是文學性。雜文的文學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它的形象性,一個是它的感情性。雜文的形象性是説,雜文不僅可以藉助現成的形象來説明道理,而且還可以勾勒出自己的“雜文形象”,從而來生動、形象地闡述事理。雜文的感情性是説,作者要直抒胸臆,要表現自己的個性,要有鮮明的愛憎感情,使讀者往往可以感覺到它的作者的音容笑貌,甚至是他的性格特徵。

三是思想性和戰鬥性。關於雜文的思想性和戰鬥性,我們在討論狹義雜文時已經説了很多,這裏就不再贅述了。

(四)雜文的形象性。

怎樣來創造雜文的形象呢?它的基本作法是:抓住某一事物或人物的一些本質特徵,以生動的筆觸,寥寥幾筆描繪出他們的特點和臉譜來,從而創造出具有某種特質的形象。在勾勒形象的同時,也就進行了論證,“潛移默化地從中獲得明確的結論”。它的要點是:在勾勒形象的時候,要突出論點所強調的某一本質特徵,其餘則不需要費筆墨。不要單純地描繪,要為説理而描繪,在描繪中説明道理。還要分析所勾勒的形象,在分析中使理更明。達到通過形象來説理的目的。這個形象就是雜文形象。這種做法叫做“畫像識類”或者是“取類畫像”,即通過對某一形象的勾勒,就可以看清一些事物的真諦或一些人物的心靈。它的構思寫作過程大致是:選取原形――分析原形――描繪論證。

(五)雜文的性質。

雜文的性質從廣義上來説,雜文就是以議論為主的説理性散文。它的種類很多,例如:隨感、隨想、雜談、筆記、小品、遊記、演説等等,不一而足。

從狹義上來説,是指在“雜文”這個大家庭中那種以“激烈的戰鬥態度批判社會現實的雜文”。它採取的是幽默、諷刺的手法,主張直接為現實的政治鬥爭服務,正如魯迅自己所説,是“感應的神經,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寫得“生動、潑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篇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

教學目的:1。瞭解駁論文的特點,學習駁論文的寫法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重點:見教學目的一,二。

教學準備: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疏通課文,弄清寫作背景。

一. 導入  新課

有人説,新世紀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國年”,申奧成功,加入WTO,國足出線等等,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衝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新的啟發,學到怎樣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 解題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其雜文有“匕首”,“投槍”之喻。

本文屬魯迅後期雜文,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後的兩個多月,寫了《病後雜談》,還致信楊霽雲,自稱是在敵人和“戰友”的夾攻下的.“橫戰”。可是,健康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並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關注。

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閲讀慾望。

三. 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然而魯迅卻憑着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實在難能可貴。

四. 疏通課文

1. 弄清字詞障礙。

搽(chá)   玄虛(xuán) 省悟(xǐng)自欺欺人

渺茫(miǎo)   脊樑( jǐ ) 誆騙( kuāng )懷古傷今

為民請命

2. 朗讀全文。

3. 思考問題。

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為什麼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五. 佈置作業 。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弄清文章的論證過程。

一. 複習舊課

二. 駁論文簡介

議論文從論證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並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説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二是駁論據。三是駁論證。

三. 分析課文。

1. 一二段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什麼謬誤論點?什麼論據?哪些語句最富於諷刺意味?

明確:謬誤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謬誤論據:兩年以前,……卻也是事實。語句:“總自誇”,“只希望”,“也是事實”,“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2. 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麼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説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説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後,發現對方要説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這是駁論證。

3. 第五段有一段加

篇4:九年級語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

知識方面

1.瞭解這篇雜文所選用的論據和所運用的論證方法、表達方式;

2.體會語言的感_彩

3.使學生理解篇雜文駁論方法學習魯迅的駁論方法和諷刺藝術。

情感態度

方面1.培養學生的自信力,增強愛國主義精神。

2.文章所表現的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領會。

能力方面

1.能用道理説服別人。

2.通過對課文中選用論證方法的分析和語言訓練,使學生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文章的駁論方式:駁論證

2.難點:為什麼本文從反駁對方的論證,即指出其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為“突破口”?

3.疑點:有人慨歎“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國人”實質指什麼人?什麼樣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國人?

4.解決辦法

可採用列圖表的方式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過程

教案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有人説,新世紀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國年”,申奧成功、加人WTO、國足出線等等,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衝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新的啟發,學到怎樣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解釋下列詞語:

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_的欺騙手段。

渺茫: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

誆騙:用謊話騙人。

懷古傷今:懷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為民請命:請命,代人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簡介“九•一八”事變與本文的寫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突然向瀋陽進攻,蔣介石下令不許抵抗,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國主義就佔領了我東北三省。而國民黨政府_無能,採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無策”“單會去哀求國聯”,“國聯”即“國際聯盟”的簡稱,是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和調節相互矛盾,於1920年成立的國際組織。魯迅指出“國聯卻正和日本是一夥”。“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政府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採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後,在發表的《國聯調查團報告》中,指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並非“合法之自衞手段”,但居然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國聯對日本的侵略不採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蔣介石向國聯哀求,實際上就是向日本帝國主義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蔣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國聯無效後,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等,“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因此,在當時有些人便散佈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

針對上述情況魯迅於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後,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寫了這篇文章。

題目“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反問句,意即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説集《吶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詩歌集《野草》,雜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集》等。本文選自《且介亭雜文集》。

⑶駁論文簡介。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論證層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擺出對方的論點和論據。

第二部分:批駁敵論。

第一個層次(3—5自然段)駁論敵論論證;

第二個層次(6—8自然段)駁敵論論

第三部分:號召廣大中國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學習,積極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9自然段)

四.閲讀第1、2段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什麼謬論論點?什麼論據?哪些語句最富於諷刺意味?

[明確]謬論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謬論論據: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誇了;現在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

其中“只希望着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等句最富於諷刺意味,揭露了國民黨政府面對日本侵略“只會哀求國聯”,採取堅決不抵抗政策的_投降的本質。

(2)文中反覆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與原文的批判有什麼關係?

[明確]有着前後照應的關係。

五.閲讀文章3~5段,思考:寫駁論,要善於尋找批駁的“突破口”,所謂“突破口”,就是對方謬誤的薄弱環節,抓住了它,就能擊中要害。聯繫全文,想一想,為什麼本文以反駁對方的論證,即指出其淪據不能證明論點為“突破口”?

[明確]因為謬論論據都是被作者給予肯定的事實,謬論論點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確,那麼要想駁斥這——觀點,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繫,即駁論證了。

六.總結、擴展

本節課着重分析了課文的逐層推進的論證層次,找出了謬論論據和論點及駁斥方式。

七.佈置作業

繼續閲瀆課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觀點。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研討課文三、四部分。

(二)整體感知

文章在批駁對力•論證的基礎上作了正面立論:“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三)教學過程

1.指名朗讀6~8段,要求學生思考:文章在批駁對方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什麼樣的觀點?

[明確]文章6~8段間接駁斥了對方的論證,即謬論論據上所説的“自誇”“只希望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是不能代表當時廣大人民利益的國民黨官僚和所謂的“社會名流”。他們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他們是中國的敗類。而真正的中國人在國難’當頭時,應是“埋頭苦幹”“拼命硬幹”“為民請命”“捨身求法”的,我國自古以來就不泛這樣的人,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樑”,“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赴後繼的戰鬥。”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正確的觀點:“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2.你能舉出一些具體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嗎?

[舉例]“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於9月20日和22日連續發表宣言,提出“組織羣眾的反帝運動,發動羣眾鬥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戰鬥號召。在黨的號召和領導下,全國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運動,堅決反對蔣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發生三次規模很大的學生_運動。

3.作者指出應如何評價中國人?齊讀文章最後二段。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魯迅為什麼反覆強調“中國人的脊樑”?

[明確]因為只有稱得上“脊樑”的才算得是真正意義的中國人,為人民着想,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永遠也不會失掉自信力。評價中國人應該去評價這部分人,在當時只有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的抗日軍民才能算是“中國的脊樑”,而不是開頭提到的“自誇”“只希望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文章最後再次強調了上段所立的觀點。

5.哪些人是“中國的脊樑”?為什麼稱為“中國的脊樑”?

一種是不求名利,埋頭苦幹,創造社會財富和燦爛文化,推動歷史前進的廣大勞動人民和創造發明家。如畢昇、李時珍等。一種是不怕_犧牲,起而反抗反動統治的革命者和堅持抗戰抵禦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陳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飛、文天祥等。一種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為解除或減輕人民疾苦而奔走呼號,為民請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關漢卿等。一種是歷盡艱辛,奮不顧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顯、玄奘等。

這就是“中國的脊樑”,是用比喻形象地對在歷起過進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評價。

(四)總結、擴展

本文以駁論證的方式逐層推進地批駁丁“九•一八”事變三週年後,有些人慨歎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謬論。揭露了國民黨政府的_投降本質,肯定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廣大抗日軍民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文章語言犀利、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着自己。”作者指出還是一種“自欺力”,揭露了蔣介石“堅決不抵抗”的_投降本質。

課後請同學們閲讀與本文背景相關的魯迅的另一篇駁論文《“友邦驚詫”論》,學習其駁論點與駁論據的方式。

(五)佈置作業

1.整理完成課後練習2.作文:《由脊樑而引起的思索》。

篇5:九年級語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結合寫作背景,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2、瞭解駁論文的有關知識。

3、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習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方法

4、揣摩品味語句,體會潑辣、犀利、有力,諷刺意味強,感_彩濃的語言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體會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駁論方法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精闢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積累字詞句

2.熟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3.整體感知課文。初步體會反駁技巧。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成績好,分數高,就是優生。反之就是差生。我聽見了有同學在下面議論,我説得不對嗎?(讓學生來反駁教師)

你們想把我説服嗎?那我們就來讀讀魯迅先生的文章--《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學習這篇文章的反駁技巧。你們才能有充分的理由來反駁我。

二、初讀課文

I、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並理解下列各字詞的含義;

搽玄虛省悟自欺欺人渺茫脊樑誆騙懷古傷今前仆後繼抹殺

(解説:初讀課文,須掃清障礙。可讓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

2、用圈點法積累文章的好詞好句好段。然後在小組上交流。

三、感知課文

分小組展開朗讀。

(1)整體感知本文的感情基調--(喜、怒、哀、嘲笑、譏諷等)結合資料庫,看看作者寫的是什麼年代的事?

多媒體出示資料: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有些人便散佈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魯迅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自信心就寫下了這篇文章。

(2)劃出你認為應該重讀的語句。

(3)體會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輕重、快慢、高低等語速語調的變化。討論朗讀。

A.……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從“自誇”一詞可以看出作者是什麼樣的態度?所以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調來讀?--譏諷。)

B.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着自己。

C.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着“自欺力”。

D.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肯定、讚揚)

E.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全文感情的重點句。結合資料庫,和你對文章的初步理解,説説“中國的脊樑”指的是什麼?然後想想該怎樣來讀?)

多媒體出示資料:“中國的脊樑”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鬥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樑”,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着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於中國長期的_奴役統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_。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動,這樣一來,對於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願知道了。對於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説沒有這個因素。

F.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G.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結合資料庫,理解“狀元宰相”及“地底下”的含義。然後體會用什麼樣的語調來讀。)

多媒體出示資料:“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他説:“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這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_奮鬥者,我得引以為同志,是自引以為榮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從以上句子中應讀出對比--你認為應是什麼與什麼的對比?

以上的句子就是我們這篇文章的反駁主線。

4.讓學生彙報朗讀--學生點評。教師結合(3)指導點撥。

聽錄音(或教師示範讀)

5.整體感知,思考以下問題(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是怎樣引出這個觀點的?(2)作者為什麼認為它是錯誤的?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4)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

明確:(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開篇以似乎確鑿的事實為據,用一句話指出了三個階段中“中國人”表現出來的三種不同的態度:1、盲目驕傲,夜郎自大。(“總”含有“一向”的意思)2、盲目崇拜,藉助外援。(“只”含有“”的意思)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踏地”的意思)把這三者聯貫起來,其態度是:由自誇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虛無渺茫。因此有人“慨歎”:“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是論敵的論點。

(2)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4)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解説:這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

6引導整理本文結構(多媒體出示結構圖)

7、認識本文文體特點(多媒體出示)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四、探究課文

誦讀第1-5段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麼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説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説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後,發現對方要説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後“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侷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的力量。

(2)第5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説明什麼?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後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後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並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於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五、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充分感受了魯迅先生的愛國熱情。在“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上下一片悲觀,魯迅先生洞悉先機,發出中國人應該自強自信的吶喊!“中國的脊樑”終於在1949年把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定格在歷史的大舞台。2008年又將是中國的自信點!相信自己。--有多少次揮汗如雨,傷痛會填滿記憶,只因為始終相信,去拼搏才能勝利。總是在鼓舞自己,要成功就要努力,熱血在心中沸騰,巨人在東方升起。相信自己。哦,你將贏得勝利,創造奇蹟。相信自己哦,夢想在你手中這是你的天地。相信自己。哦,你將超越極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哦。當這一切過去,你們將是第一。

四、作業佈置:反駁提綱:學習好,分數高就是優秀生

篇6:九年級語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積累詞語;理解學本文通過駁論證來反駁論點的方法,理解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閲讀議論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激發學生主動地質疑、探究。讓學生多讀多思多領悟,把握閲讀議論文的方法。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體會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駁論方法;理解重點語句的深意,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學難點:

把握本文精闢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方法:質疑思考、品讀研習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引導學生思考。

師:請大家説説21世紀國中國的幾大盛事。(申奧成功,加入WTO,神州五號載人成功進入太空…)這使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每個中國人的愛國之情無不溢於言表------中國人民真的站起來了!但同時,新的事情亦在不斷髮生:先是中國彩電在歐洲市場被徵以高額反傾銷税,國人不訴而退。中國彩電就這樣被擠出歐洲市場;後來,温州打火機在歐洲遭受了同樣的待遇,但他們不甘被擠,在訴訟過程中取得勝利,使得温州打火機在歐洲市場佔了一席之地。同學們你們對這一系列的事件有什麼感想呢?請談談你們的觀點。(生談,若提到自信,師可引下)今天的國民誰也知道要自信,然而,七十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中國人有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他們會預言我們的今天嗎?當時,有一位思想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衝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讓我們走進魯迅先生,

走進他的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新的啟發。二、解題,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請同學們就收集的作者的雜文作品的資料進行交流。

2、回憶寫本文的歷史狀況。

3、在走進作品之前,我們先看看文章的題目,它告訴我們什麼信息呢?

歸納:題目告訴了我們要談的對象------“中國人”,要談的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

4、讀文,掃清字詞障礙。(出示小黑板,注音釋義。)

三、探究課文,整體把握。

我們面對這麼一篇充滿戰鬥力的文章,該怎樣去讀它呢?我想,每個同學都有一套好的方法,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列出你最想提出的問題,你覺得最有價值的問題,在全班交流。

學生提的問題可能有: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有哪些論據?

2)作者所反駁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自己建立的觀點是什麼?

3)“中國的脊樑“指什麼人?

4)作者已經認為對方的觀點錯誤,為什麼承認“是事實”呢?……

肯定學生的問題,並提出要理出個頭緒,一點一點來攻破它。駁論文既要“駁倒”,又要“建立”,那我們先看看作者怎樣“駁”,又是怎樣“立”的?先研討問題:

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為什麼認為她是錯誤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有何依據?

(學生分組研究討論,師引導交流,整體把握,詳見板書)

四、小結:請同學們小結一下這堂課我們學到了什麼?(把握了文章的整體概況等。)

五、作業:至少讀文章3遍,感受作者的_。

板書: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迅

敵方論據:兩年前--自誇“地大物博”

不久--希望國聯

現在--求神拜佛

敵方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己方論點: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己方論據:從古至今有滿懷信心的中國人

第二課時

一、深入研習課文

師: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一旦崩潰,那麼這個民族離滅亡也就不遠了,而中國民眾的精神,在主流媒體的誤導下,很容易給我們的聖君、賢相、武將之輩給征服的。面對此情此景,以“療救國人精神”為已任的魯迅先生,總不免吶喊幾聲,讓國人在失望甚至絕望中,從勇猛和悲壯的人身上看到希望的曙光。

師:面對有人發出的慨歎“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魯迅先生作出了怎樣堅決的回擊?

生: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生:第八段“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師:請同學們將目光聚焦在第八段最後一句話。齊讀這句話,並請注意讀出憤激之情。魯迅先生説“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那這一部分人指哪樣一部分人,這一部分人有怎樣的表現。

生:總自誇“地大物博”,只希望國聯,一味“懷古傷今”。

生:先前信“物”信“地”,後來信“國聯”。

師:那你認為這一部分人是哪一個羣體。

生:國民黨官僚及所謂的“社會名流”。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課文下面有註解。

師:同學們能從文章中敏鋭地獲取信息,很好,抓住了閲讀的本質。那麼同學們認為這幾段中哪些字眼特別吸引你的眼球,你認為需要重讀,並説説為什麼?

生:一系列副詞“總”“只”“一味”。

生:“總”寫出這些人的自得,“只”寫出這些人的可憐,“一味”寫出這些人的“可悲”。

師:這一系列詞語栩栩如生地勾勒了國民黨官僚和所謂“社會名流“的臉譜,開始他們還能夜郎自大,自我炫耀”地大物博“,當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了自己的國土,他們漸漸覺得“地大物博”不可靠了,轉而抓住所謂的“國聯”當作自己的救命稻草,哪曾想所謂的“國聯”居然對日本的侵略行徑,聽之任之,當人世間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都失掉之後,他們竟然把希望寄託於那虛無飄渺的神靈了,他們從沒想到“能拯救自己的惟有自己”。

(此一環節試圖通過老師的點撥,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自信力”多麼聖潔的字眼,用在這樣的人身上,那簡直是糟蹋,所以魯迅先生説,這部分中國人失掉的是什麼嗎?

生:他信力。

師:請同學們齊讀1至4段。

師:失掉“他信力”後,按理應該發展“自信力”,偏偏他們發展着“自欺力”,這是多麼令人絕望的一羣中國人呀?這一部分中國人不但沒有自信力,現在就連曾經有過的“他信力”也沒有了,為了掩蓋自己恐懼、悲觀、失望和喪失信心的心態,就開始發展“自欺力”,就成天叫嚷着“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發展自欺力。)

師:你們自己人失掉了自信力,卻污衊所有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多麼荒謬。讓我們回頭來看看作者是怎樣用自己的“匕首”“投槍”來批駁這種謬論的。

(解決存疑: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麼要一再承認對方説的都是事實?)

生:作者這是欲擒故縱,先承認他們所説的是“事實”,但這些事實卻不但不能推導出他們所持的論調,反而得出相反的論調。

師(小結):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能成立,這是駁論證。

師:要想徹底批駁對方的觀點,還需提出自己的正確觀點,並提出自己的論據。

師:魯迅先生説“我們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污衊”,那這樣的一部分人中國人是怎樣的一羣人,他們有怎樣的表現?

生:埋頭苦幹拼命硬幹為民請命捨身求法

根據你的理解,説説下面的解釋對應着怎樣的一類人,寫出相應的成語。

1、創造社會財富和燦爛文化,推動歷史前進的普通勞動者和創造發明家。()

2、不怕_犧牲,反抗反動統治的革命者和堅持抗戰抵禦外侮的民族英雄。()

3、代表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為解除或減輕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告,向上級、政府提出意見和要求的人。()

4、捨棄自己的_而去尋求佛法,本指佛教徒不惜犧牲自身,遠道求取佛經,後比喻為真理而獻身。()

積累幾個材料──根據你的理解,請舉出幾個具體的例子。

師:同學們能舉一些這樣的例子嗎?注意“從古以來”的“古”字。

屈原用“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詩句表明自己為國為民九死不悔的決心。林則徐用“苟利國家生死以,豈以禍福趨避之”的詩句表明自己為了國家民族利益不惜個人生死的情操。文天祥不為_厚祿所動,不畏生死折磨,坦然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無畏氣概面對敵人的屠刀,從容就義。譚嗣同拒絕別人請他逃走的勸告,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無畏氣概,以身殉法來喚醒和警策國人。

師(補充):埋頭苦幹的人:如祖沖之、蔡倫、黃道婆、畢昇等。

拼命硬幹的人:如陳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飛、文天祥等。

為民請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關漢卿、孫中山等。

捨身求法的人:如玄奘、法顯。

例:古代的劍客,無論面對多麼強大的對手,也一定要把劍亮出來,哪怕被一劍砍死。(拼命硬幹的典範,為了劍客的尊嚴)。

師:魯迅先生説“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你能舉一兩個例子嗎?下面請同學們齊讀第八段,

例舉:1932年“128”事變前,日軍叫囂“上海一旦發生戰事,4小時即可了事”,然而蔡廷鎧、蔣光鼐(nài)率領第十九路軍慷慨赴難,英勇抵抗,使日本侵略者受到沉重打擊,死傷一萬人,四度更易司令,堅持了一個多月,粉碎了侵略者的美夢。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衞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師:明知前面是墳,而偏要往前走,這是多麼偉大的自信,這是多麼偉大的民族精神。這樣的人我們用什麼詞加在他們身上,才能顯示出對他們足夠的尊重。

生:民族的脊樑。

師:他們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這樣的民族脊樑在當時還有嗎?想想此時共產黨人在幹什麼。

生:紅軍在長征。

師: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的長征,中國共產黨20萬紅軍冒着國民黨40萬大軍飛機大炮的圍追堵截,翻越了1000座山(其中五座是雪山),橫渡了24條河流,穿越了可怕的大草地,行程二萬五千裏,只剩下3萬人到達陝北,創立了新的革命根據地。他們不僅完成了人類歷挑戰自身意志和體能極限的最嚴峻的考驗,更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他們用自己的腳,走出了一個新中國。魯迅先生説“紅軍身上寄託着人類的希望和未來”。魯迅先生曾説,紅軍的身上寄託着人類的未來和希望。大家回顧一下寫作背景,是1934年9月25日,此時此刻紅軍還沒開始長征。(此一環節旨在糾正基本的歷史事實,讓學生明確歷史的真實性)但紅軍確實可以説是我們民族的脊樑。

師:正如文中所説,他們“有確信”,“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但還在“前仆後繼的戰鬥”。

二、小結

師:下面我們看文章最後一段,請同學們齊讀。

魯迅先生在《野草》序言中曾説:“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在這樣一羣民族脊樑的身上,先生寄託着無限的希望。正如先生預言,在這樣一羣民族脊樑的支撐下,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宣佈無條件投降。

(結束語):同學們:70多年後的今天,中日兩國由於東海石油開採問題、_問題、台灣問題,爭端不止,摩擦不斷,日本覬覦(jiyù)我神聖國土的野心從來不曾泯滅,只有國家強大了,才不會受外族的欺侮,有人説“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願我們每一位同學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為己任,自信、自強,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梁啟超《少年中國説》中的一段送給同學們: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三、作業:

説説當今社會中“中國的脊樑”,選取一位最讓你感動的進行評説。(200字以上)

板書: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豎立靶子:對方論據:信“地”;信“物”;信“國聯”;一味求神拜佛

對方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駁:失掉的是“他信力”;發展着“自欺力”

間接反駁:論點: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論據:古--埋頭苦幹的人

拼命硬幹的人

為民請命的人

捨身求法的人

今--有確信,不自欺

前仆後繼的戰鬥

直接批駁與間接批駁相結合,批駁全面深刻,巧妙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