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落實雙減優化國小語文作業設計研究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12W

落實雙減優化國小語文作業設計研究

落實雙減優化國小語文作業設計研究

摘要:自從雙減政策頒佈以來,全國各地都在如火如荼的實施中,為了真正達到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目標,一線的教師們可謂是煞費苦心。國小語文作業設計,總是停留在抄寫、背誦這些刻板的印象中,因此,進行語文作業優化設計尤為必要。本文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作業設計途徑,希望通過設計理念的變化,提升學生的完成度與質量,達到知識鞏固、知新的目的。

關鍵詞:雙減;國小語文;作業設計

引言:教師們慣用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來判斷學生認真學習的程度,並且針對學習中的薄弱點和牢固點進行教學方案的調整。為了更好的發揮作業設計的價值,本文通過設計單元作業、課外延伸設計作業以及多元評價等途徑,探索新的語文作業佈置策略,旨在從根本上幫助學生做到課堂學習的有效延伸。

一、明晰單元作業功能規劃作業完成時段

大部分教師通常把作業功能界定為“課堂學習內容的鞏固”。作業有鞏固課堂所學內容的功能,但這不是唯一的功能。以下是作業的多重功能。1.診斷功能。作業可以暴露學生學習起始狀態的真實水平。設計指向教學目標的相關活動或任務,讓學生依靠所擁有的儲備知識和能力在課前完成,可以充分暴露學生在學習某一單元之前的知識能力,以及原有經驗與即將學習內容的單元目標之間的衝突與落差,從而精準定位教學的起點和重點。2.引導功能。作業可以引導學生在某些方面以相對均衡的狀態進入某一單元的學習。教師可以通過提供某個主題的研究指導或引導學生收集、整理相關的閲讀資源,讓有不同經歷和知識背景的學生在學習新單元之前建立起共同的背景。3.支架功能。作業可以作為學習活動的一個支架,為學生提供思考問題的角度和學習的路徑,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一步步達到最佳的學習目標。

二、鏈接生活,貼近認知實踐優化作業設置

生活之中,處處有語文,要積極倡導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聯繫,這就意味着語文課程作業的深入優化,也必須與學生的生活進行關聯,將豐富而多維的生活,作為實施作業的藍本和基礎。以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這個單元所設置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這一語文要素的設定,重在積累多維的觀察方法,歷練學生運用精準生動的語言,將觀察所得表現出來。這一過程看似需要進行語言的輸出與表達,但這個單元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有着緊密的聯繫,因此在設置作業時就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有效聯繫。如學習了《爬山虎的腳》之後,教師就着重引導學生利用課文練習中所介紹的觀察記錄表,組織學生從生活中選擇一種自己喜愛的事物,模仿課文中葉聖陶先生的觀察方法,觀察自己選擇的事物,並將自己觀察所得記錄在觀察記錄表中。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繼續要求學生將生活觀察所得,與自己的同伴、朋友、家人分享,嘗試以專題介紹的方法,將自己的觀察所得有效地表達出來,從而為完成單元習作做好認知和能力上的鋪墊。

三、語文作業設計向課外拓展走出課堂

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習要走出課本,向教材外拓展,有效溝通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聯繫,既把握教材,又超越教材,充分利用課外語文資源,設計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實踐應用型作業,設計多層次的開放性的作業,引導學生投身語文實踐,促進全面發展。在網絡時代,電腦代替了紙質試卷印刷,節省了學習資源成本,教師應高度重視網絡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整合,搭建網絡學習的平台,鼓勵學生從報刊、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瞭解國內外重要事件問題。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精心設計練習題傳給學生,讓學生上網蒐集資料,獲取信息,擴大閲讀量,引導學生以發帖、發電子郵件、通過微信、QQ羣和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集思廣益,進而解決學習問題,讓學生在合作學習氛圍中探究,充分調動每一名學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學習積極性,實現資源共享,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讓作業的內容走向綜合化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工具性學科,語文課標提倡開展跨領域學習,跨學科學習。語文作業要積極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渠道,作業的設計應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應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作業設計應立足課本,不拘泥課本內容,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力求把語文作業內容設計走向社會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的學語文、用語文。例如,語文作業的設計要與學校的各項教育活動相聯繫學校的教育活動是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重視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如結合學校每月開展的主題思想教育活動能辦一份手抄報,舉辦徵文“環保與我同行”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使學生能通過綜合應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中的語文問題。

五、對學生實施多元作業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夠像一把戒尺一樣去衡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應當像一把鑰匙一樣打開學生思維的枷鎖,引導學生投入更加深層次的思考,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內化和昇華。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評價時不能夠以一種固定的模式或標準來衡量學生作業的完成程度,而是應當根據不同學生作業的完成方式來進行不同形式的評價,給予學生正確的點撥性評價。國小生正處於心理髮展的基礎階段,此時,教師的任何一句評價都有可能對學生未來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教師應當着重注意評價的多元化。

結論:隨着“雙減”政策的頒佈和實施,學生的作業量大幅度地縮減,為了完成“減量增效”的工作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充分地認識智慧教育工作的價值,並對其進行有效的整合,讓教學可以呈現出更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真正滿足學生學習和自身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