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語文小課題研究計劃(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4W

國小語文小課題研究計劃(精品多篇)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計劃 篇一

一、課題的提出

1、課題提出的背景

(1)時代發展對教育改革的呼喚。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閲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學校的教育,離不開人才的培養。以知識經濟為標誌的21世紀的信息化、網絡化的開放社會,呼喚着學校教育的開放。

(2)深化改革和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

社會化與個性化的和諧統一是21世紀學校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標。建立開放教育正是順應人的和諧自然發展的需要。因此,開放教育是深化改革和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

(3)學習者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必然需要。

改變兒童學習起步階段主體地位不受尊重的現狀,讓學生參與選擇決策,以適應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要求。因此,開放教育是適應學習者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必然需要。

2、課題提出的意義

(1)重新構建學校主流文化。

基礎教育改革的實質是重構學校文化,學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要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積澱、提煉、培育而成。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提高辦學效益起着關鍵作用。學校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主要陣地,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發展,以適應課改的需要,已成為每個學校所面臨和思考的問題。新課程改革能營造學校良好的氛圍,能穩固學校發展的基礎,能促進學校的發展。因此,開放閲讀教學是重新構建學校主流文化的具體措施之一。

(2)迅速高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本課題研究立足於廣闊的時代背景,依託開放的社會環境,從國小語文教學的性質和特徵出發,引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以及當代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探索開展國小語文開放式教育的基本策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打破學科界限,探索語文向自然、向社會、向現實生活開放,拓寬語文教育途徑,開發和整合語文課程資源,實現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綜合性學習的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的結合,建設起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課程體系,使學生在開放的生活實踐中用語文,學語文,迅速高效地提高語文素養。

二、課題的界定

關於“開放式教學”。

所謂“開放”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教學中的開放因素,創設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自覺參與的課堂教學環境、開放的課外發展環境,使學生在充分開放的環境中主動參與,主動思考,積極探索,達

成認知、情感、行為目標的統一協調的主動發展的教學策略。它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個性需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改革模式。開放式教育注重教育與社會生活的溝通,遵循教育教學和學生髮展的規律,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實踐能力。

開放教學體現在教育信息空間和溝通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時空上的縱深化,教育方法上的多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網絡化,教育組織形式上的彈性化,教學評價的個性化和師生關係上的民主化。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閲讀、廣泛閲讀的興趣

2、拓寬學生課外閲讀的渠道,擴大閲讀面

3、提高學生獨立閲讀、合作閲讀的能力,

4、提高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5、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

6、發展學生閲讀評價和審美的能力

7、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1、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目標的開放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目標的開放,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的主動發展。語文閲讀教學目標,主要包括閲讀認知、閲讀技能、閲讀

情感三方面。但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閲讀教學目標主要由老師來確定,且比較重視閲讀認知目標的完成,而閲讀技能、閲讀情感等目標,還處於不被重視甚至被忽略的地位。教師沒有去深入思考學生學習的方法、技能、興趣、信心、交往、意志等因素的培養。語文閲讀教學不能使學生既有所知又有所感,既獲取方法有培養興趣。而開放性教學目標除了體現認知、技能、情感目標之外,還要體現出目標的發展規律和目標的多元化,體現閲讀目標由學生自主確定和教師指導確定相結合的方向。

2、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內容的開放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內容的開放,要體現學生閲讀選擇的自主性和閲讀內容的多樣性。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開放意識,教師必須打破閲讀教學內容以課本為中心的局面。閲讀教學要憑藉教材,但又不侷限於教材,要敢於超越教材,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因為語文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着語言文字。要使語文知識都滲透於實際生活之中,就必須開放語文閲讀教學的內容,緊密聯繫生活實際,這樣才易於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有利於學生進行再創造。

3、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過程的開放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過程的開放,要體現學生閲讀的自主性和連貫性,體現學生髮展的長期性和不平衡性。教師不能將閲讀教學侷限於語文課堂中,要打破以課堂為中心的局面。閲讀教學要將課內和課外相結合,將校內和校外相結合,注意學科間的融合和有機整合。閲讀

教學的過程除了抓好課堂教學,還要抓好課外輔導和實踐,向課前和課後延伸。

4、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環境的開放

開放的閲讀教學環境,就是指開放的閲讀教學空間、開放的課堂師生關係和開放的課堂教學氣氛。在閲讀教學空間上,為了便於學生多向交流、主動探索,在編排學生座位時,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需要,採用四人或多人圍坐的形式,以便學生開展小組間的協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課堂學習模式,也可根據需要將課堂移到教室以外的地方,如閲覽室、室外等。在課上,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和諧、寬鬆的教學環境,教師應信任、尊重、熱愛每一位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能夠相互平等交流,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膽創新。

5、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評價的開放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評價的開放,要體現評價指標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體現評價方式和評價目的的多樣化。教師要打破自己作為評價的唯一主體和評價權威的局面,應注意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相結合,也可讓家長來參與學生的閲讀評價,發揚評價的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閲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和濃厚的閲讀興趣,有效地增加學生的閲讀量,拓寬學生的閲讀面,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理論學習法;

2、實踐操作法;

3、經驗總結法。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計劃 篇二

一、指導思想:

嚴格按照課題計劃實施研究,做好研究工作,加強對課題研究工作的管理和考核,提高全體參研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各學科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確保課題實驗工作能夠正常順利地開展,達到預期目標。

回顧上學期的研究工作,雖取得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

1、理論水平還不夠,理論學習還應深入有效。

2、課堂教學實踐的有效指導與評價方法,目的有待進一步明確。

3、課題成員的參與意識,問題探討意識還要強化。

4、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待創新,研究成果的總結、推廣和輻射工作還要加強。

為了使我組課題能更好開展,又能體現學科的特點,特制定本學期的實施計劃:

二、工作重點

1、在前期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課題研究方案與計劃,明確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本學期的研究工作重點。

2、在學校常規教研活動中,組織教師學習相關的研究理論,鼓勵教師進行探討與交流,倡導集體學習與個人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要求重視感悟、理解、內化。

3、有計劃、有組織地邀請有關專家到我校作講座,授經驗;同時選派課題組骨幹教師外出觀摩聽課、聽講座。拓展研究多種策略,注重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和素材。

4、課題組引導每位課題組成員一邊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一邊把經驗運用於實踐,把研究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5、結合學校常規公開課活動滲透、整理、提煉本課題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6、課題組教師認真實施課題計劃,做好個案觀察記錄,積極參與課題研討活動,並勤於反思,撰寫教案、案例、論文和經驗總結,參加學校論文、案例彙編,各級課題徵文比賽等。

(一)、繼續加強相關理論學習,為開展課題實驗夯實基礎做課題研究,必須具備比較精深的專業知識、比較深厚的理論功底,只有把學到的理論或假設理論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實驗和研究,才能真正取得實在的研究成果。以科研帶教研,以科研促教研,使教研與科研有機相融。

1、參研人員必須保持持久的教育科研理論學習時間;並做好學習筆記。完成不少於10次的學習摘記

2、課題組分期、分階段佈署與課題有關的學習內容,並做好學習過程記錄,寫出心得和總結,參研人員每學期至少寫出一篇有一定質量的研究論文,爭取每年至少有一篇圍繞課題研究的科研論文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或獲得獎項。

3、課題組每學期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派骨幹教師外出考察學習;參加各級教育學術研究活動;或請專家講學指導,做到學習理論和學習經驗有機結合。

(二)、突出課題的實踐性,將課題研究與校本教研有機結合學校努力以科研引領教研,將學習和實踐納入到校本研究中,努力提高課題研究實效性,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

(1)以課堂為陣地。

認真落實好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從備課中結合學生實際、教學內容進行練點設計;從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練筆的興趣,提高學生練筆的能力;課後加強學生練筆的批閲與展評。從而讓學生樂於練筆,善於練筆、熟練練筆,真正達到減負增效,閲讀和習作雙豐收。

(2)以交流求共進。

同學科的。教師以集體備課的形式,努力滲透科研元素,在共同研究的過程中開展合作,談觀點、説想法,述反思,相互交流,借他人之長,補已之短,利用集體的力量實現合作和共同提高。

(3)以活動促提高。

本學期將開展課題組彙報活動,進行優秀論文、優秀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案例)的評比活動,開展各科課堂教學的研究活動,讓教師在活動中通過學習觀摩和對比,實現自身的提高。

(4)以借鑑謀發展。

學校將利用走出去、請進來作為常規的培訓方法,在走出去學習、借鑑兄弟學校先進經驗和邀請知名專家和骨幹教師進學校指導的過程中相互比照,找到自身差距,借鑑別人的方法,結合實際,實現教師的自我超越。

(三)、加強課題過程性管理,促進課題規範紮實地開展。學校課題組每月集中活動一次,彙報、交流活動內容;教導處定時檢查課題組過程性資料;要求教學反思、案例及備課組研究課都要緊緊圍繞課題來進行;每學期一次課題論文、案例評選交流,一次課題研究課交流彙報,保證課題規範、有序進行,並且表揚、獎勵課題研究中突出教師,努力調動教師積極性,提高研究實效性。

九月份:

1、收集階段性論文、案例,結集學校專題彙編。

2、研究探討上學期存在的經驗與問題,制訂本年度課題研究工作計劃,明確分工。

3、組織骨幹教師外出觀摩聽課、聽講座。

十月份:

1、組織課題組人員學習相關的課題研究理論,並進行探討與交流。

2、發放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相關的數據。

3、開展課題彙報交流課。

十一月份:

1、組織課題組成員積極撰寫教學論文、案例,並組織投稿,本學期重點彙編一期學生的練筆作品和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的體會小冊。

2、結合學校教研活動,對課題進行階段性成果小結。

1、組織課題相關理論學習,交流學習心得。

2、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總結課題研究成果,準備撰寫研究報告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計劃 篇三

一、任教班級學科:

三(2)班語文

二、研究的課題:

挖掘地方課程資源打造徽文化語文特色研究

三、研究目的:

宏村是世界文化遺產地,享有“中國畫裏鄉村”的美譽,它的地方課程資源是徽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大力弘揚和繼承。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和實踐,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文化,如瞭解美輪美奐的磚雕、石雕、木雕裝飾;瞭解精心設計的天井、花園、漏窗、房樑、屏風;瞭解宏村治家、處事、待人、立身等方面的家訓、楹聯文化;瞭解宏村地方小吃、特產、民風民俗等,能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並能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感悟力和學生的個性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同時還能激發學生從小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報效祖國的情懷,使宏村地方文化後繼有人,代代相傳。

四、研究的主要內容:

結合教材進行課題研究,本學期我任教的三年級語文教材有八個專題,其中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燦爛的中華文化、壯麗的祖國山河這四個專題可以與課題結合進行研究。

1.宏村地方課程資源的挖掘策略研究

立足於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通過閲讀文獻資料、實地考察等途徑掌握宏村地方課程資源,然後在實際教學中自覺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擴展語文教材的學習內容,創造性地開發宏村地方課程資源,開展教學活動。

2.宏村地方課程資源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

利用宏村地方課程資源,拓展教科書的內容,“彌補”教科書的“缺點”,填補教科書的“空白”,嘗試以多樣、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材料和方式展示教學內容,靈活設計教學活動,創新開展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等。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讓學生在宏村這個大環境裏學習和探索語文。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習、培訓、提高自己、豐富自己,成為學習型的教師,走教師專業化發展之路。

3.打造徽派語文教學特色的策略研究

要以20xx年版《語文課程標準》為引導,以徽文化為重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以句羣教學等新策略為抓手,以課內外閲讀一體化為架構,來打造“徽派語文”,並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特色的徽派語文教學,促進徽派語文的發展,促進學校辦學的特色發展。

4.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策略研究

創導生動活潑自主學習方式,改變單一的講授文本為主的教學方式。採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上網、讀課外書、詢問、討論,在課前、課後蒐集資料,組織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編習作集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講述、討論、交流、品評、操作等活動中促進發展,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形成紮實的語文功底,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研究措施:

1.文獻研究法。

認真系統地學習有關的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研究水平。蒐集和查閲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體現地方課程資源的內容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2.調查研究法。

深入宏村,實地考察,瞭解黟縣的名人故事,瞭解黟縣的傳統文化習俗,欣賞宏村秋天的美景,並拍攝照片或用文字記載,為研究提供素材。

3.實踐研究法。

聯繫實際,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進行踏實細緻地研究。實事求是,注重課題研究過程,在課題組研究計劃安排下,每學期上好課題研討課、“一人一節課”,與全組成員一起探討成敗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力。不斷提出研究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中驗證、修正教學行為,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通過一系列課內外語文實踐活動,如走進宏村,當小導遊,介紹家鄉美景;瞭解黟縣的傳統文化習俗,撰寫有關習作等,尋求新語文與宏村地方課程之間聯繫的橋樑,研究一條適合新形勢下徽派語文教學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在挖掘宏村地方課程資源,打造徽文化語文特色的實踐中獲得的經驗進行總結,理論聯繫實際,概括出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做法。指導學生習作,積極投稿,撰寫教學論文投稿或參加論文大賽。

六、研究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學習課題組研究計劃,明確研究內容。

2、結合本年級的教材,制定個人課題研究計劃。

十月份:

1、聽、評研究課,共同探討交流如何進行地方課程資源與語文教學的融合。

2、建立學生個人跟蹤檔案。

3、自學跟語文教學有關的雜誌,並分享閲讀,把閲讀到好的文章推薦給其他組員閲讀。

4、為二年級開展《暢遊童歌童謠》活動獻計獻策。

十一月份:

1、聽、評研究課,共同探討交流如何進行地方課程資源與語文教學的融合。

2、積極參加課題組理論學習,認真做好學習筆記。

3、加強學習相關理論知識,。

4、組織學生參加“我是魅力徽州小使者”書信比賽活動

十二月份:

1、上課題研討課《富饒的西沙羣島》,通過課堂教學,嘗試把宏村地方課程資源與語文教學進行融合。

2、跟蹤記載“學生成長個案記錄表”

一月份

1、認真撰寫教學反思,與同伴交流,及時總結課題研究經驗與教訓。

2、撰寫個人課題研究總結。

3、撰寫心得體會或課題研究論文,交流課題論文。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計劃 篇四

一、指導思想

在中國小教育實踐活動中,現代信息技術一般指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主的多媒體信息技術。它是利用計算機的交互科學性、反饋性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融圖、文、聲、像於一體,是具有智能化的雙向教學活動過程。

《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出:加強信息技術教育,促進教育技術現代化。實踐證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極大地簡化了教師的操作,使得教師能集中精力於教學本身,從而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為教育信息化、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對語文教育而言,新課堂教學方式發展趨勢將是“以教為輔”,以學生運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獲取知識和能力為主的“人本主義”教學方式。在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中,將信息技術課程與語文教學有機整合,對於深化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外信息技術之所以得到了人們的關注,並在教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是因為它可以使學科教學聲情並茂、知情並重、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在有限的時間內,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加大課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訓練水平。同時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認識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學習潛力的開發,為學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課業環境和時空條件。目前國內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同於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信息技術主要作為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學的各個層面中,包括教學準備、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

語文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學科,作為信息主要載體,它的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解為主和粉筆加黑板的單一形式,以適應信息化社會,否則就會失去它在基礎教育中的應有地位。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逐步實現教學的網絡化,不僅是21世紀教育現代化必須完成的任務之一,也是語文學科克服自身弊端,進一步實現科學化的有效途徑。所以,在社會信息量急劇增加的今天,語文學科必須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採用信息技術來解決以往語文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優化語文教學,推進課程改革,這是時代發展對語文學科的必然要求。

本課題以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學與心理學理論為指導,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教學效益,建構有效教學的策略和評價體系,促進教師、學生和學校的共同發展。

二、研究的目標

(1)通過研究,如何把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地融合,尋求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最優應用的一般規律及其具體操作方式;尋求變革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提高整合教學有效性的方法、經驗和管理評價機制。

(2)通過研究,培養教師的現代教育意識,促進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語文科教學整合的教育理念的理解,並提高教師駕馭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等,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3)通過研究,弄清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對硬件、軟件建和潛件建設的基本要求,研製開發出一批適應交互式教學模式的多媒體教學課件,總結出應用信息技術研究的提高國小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手段。確保研究期間,出優秀課例、課件和論文等。

三、研究內容

(1)利用信息技術巧妙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學習過程,促進課文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

(3)利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豐富閲讀體驗,激發學生想象。

(4)加強個性化指導,利用信息技術突出知識運用能力的學練結合,發展學生多種能力。

(5)課內外結合,利用信息技術增大課堂容量,拓展延伸語文學習的外延,提高學習效率。

四、信息技術下的課堂教學具體實踐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出問題。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3)分層練習,反饋矯正,注重應用。

(4)拓展延伸,利用資源

五、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1、本課題研究主要以行動研究法為主,在課題研究實施過程中,蒐集研究資料,歸納整理,不斷髮現問題,及時反饋信息,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反思,修正研究計劃,將理論與實踐,成果與應用有機統一起來。

2、文獻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運用現今國內外與課題相關的理論,以及本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尋求理論與實踐創新。

3、經驗總結法:通過總結,全面深入、系統地提高經驗實質,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找到要吧運用和借鑑的規律性的東西。

4、調查研究法:綜合運用各種調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實驗研究的第一手材料,為課題提供充足的事實依據。

5、在研究的措施方面,我們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認真學習實踐,提高課題組老師教育教學理論和平實施素質教育的水平。充分發揮老師們的“主體”意識,以新課程的學習為重點,更新觀念,提高理論水平。把集中學習與個別學習相結合,學習與討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好筆記,寫好心得,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研究活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2)鼓勵每一位教師在認真學習理論的同時,大膽創新,上好研究課。本着求真務實的態度,課題組成員都認真上好研究課,對課題進行研討,發揮羣體優勢,抓實課改工作,以促進課題研究的順利發展。都注重對學期計劃、學習記載、個案分析、實驗課記載、階段總結、課題論文、成果記錄等研究第一手資料進行收集整理。注重培養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教學設計能力、信息與學科整合利用能力、科研能力、評價能力。

(3)注重過程管理,堅實研究工作。研究過程中,把制定實驗計劃的、研究彙報課、研討活動,課題的進度,資料收集整理和論文心得寫作有機結合來開展研究,確保課題組按計劃進行活動。

六、課題研究初步制定的研究步驟及時間安排為: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主要進行課題調研、選題確定及可行性研究。制定課題實施方案和計劃。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依據實驗方案進行課題全面研究;收集過程性資料和數據,進行階段性檢測;定期彙報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在前一階段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修改、補充、完善研究內容,使研究向深層次發展。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撰寫課題結題報告與研究論文,評估、研討、交流課題研究形成的成果。上報課題研究成果請求課題結題驗收。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計劃 篇五

一、指導思想

必需實現保守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過渡,努力打破學校封閉性,引導同學遵循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綜合應用社會、生活和學科知識,開展以同學為主體的自主動手動腦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活動,加強與實際社會的溝通和聯繫,讓同學和時瞭解時代的最新信息,緊跟科技迅速發展的步伐,使他們的情感態度、綜合知識、實踐能力、學會學習等方面得到發展。

二、課程內涵

“綜合實踐活動”,是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增設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同學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同學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是以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實踐為主要環節、以綜合為主要特徵、以同學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它以實踐、創新、發展為主線,把同學在校內的學習同校外和其需要和興趣緊密結合,使同學通過綜合性、開放性的實踐,獲得積極的、全面的發展。

三、培養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開放性的實踐性課程,其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階段。

國小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具體目標是:

1、親近周圍的自然環境,熱愛自然,初步形成自覺維護周圍自然的意識和能力。

⑴接觸自然,豐富對自然的認識。

⑵欣賞自然世界,發展對自然的熱愛情懷。

⑶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理解他人與自身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

⑷知道如何維護和改善自然環境,並身體力行。

2、考察周圍的社會環境,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範,增加社會溝通能力,養成初步的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⑴認識社會資源,並能有效運用。

⑵走入社會,熟悉並遵守社會行為規範。

⑶發展人際交往,養成合作品質,融入集體。

⑷力所能和地參與社區服務活動,體會參與社區服務的意義。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習慣,初步具有認識自我的能力,養成勤奮、積極的生活態度。

⑴注重生活衞生,料理自身的日常起居。

⑵認識各種災害和危險情境,學會自我維護。

⑶端正勞動態度,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⑷認識和了解自身,樹立人生理想,積極進www.本站baihuawen本站取。

4、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的正確態度,發展探究問題的初步能力。

⑴關注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中的問題,激發探究的熱情。

⑵考察科學發現的歷程,感受並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所必備的精神和品格。

⑶親身實踐,學會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儀器。

⑷嘗試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初步掌握獲取信息和處置信息的能力。

四、基本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綜合程度最高的課程,它不是其他課程的輔助或和庸,而是具有自身獨特功能和價值的相對獨立的課程,與其他課程具有等價性與互補性。

1、綜合性

綜合實踐活動在目標上,不單純從知識着眼,而是從人的發展着眼。通過活動,使同學在情意、能力和認識諸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諧發展;在內容佈置上,與社會實際生活、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強調跨學科、跨領域,強調學科間的滲透;在方法上,提倡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與形式,重視知識、經驗、技能的綜合運用。

2、實踐性

綜合實踐活動,是讓同學在實踐中獲取親身感受和直接經驗,並養成實踐意識,形成綜合實踐能力,是一種體驗教育。要充沛挖掘利用各種可供實踐的教育資源,讓同學進行有計劃、有效果的實踐活動。

3、活動性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針對同學年齡特點,以活動作為教育的載體,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努力讓同學“活”起來、“動”起來。

4、開放性

綜合實踐活動,在實施中強調遵循“開放”原則,努力做到教育時空的開放,組織形式的開放,教學要求與內容的開放,教育資源與教師隊伍的開放,以和教育管理與教育評估的開放。

5、自主性

綜合實踐活動,充沛尊重同學的需要和興趣,同學自身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和指導教師;自主設計、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自身決定活動結果出現的形式,以培養和發展同學的主體意識和探究能力。教師只對同學進行必要的指導、點撥和協助,不包攬同學的工作。

6、生成性

每一個班級、每一所學校都有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每一個活動開始之前都有對活動的周密設計。但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質特性卻是生成性。這意味着每一個活動都是一個有機整體,而非根據預定目標的機械裝配過程。隨着活動的不時開展,新的目標不時生成,新的主題不時生成。同學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時加深,發明性的火花不時迸發。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和周密設計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為了使其生成性發揮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效果。

五、時間佈置

每個月進行一次主題活動,各年級可自行選題。

六、活動模式

與保守課程相比較,“綜合實踐活動”更關注問題的提出、探究和解決。具體地講,“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可採用如下模式:

⑴知識背景的準備。內容包括:向同學介紹活動的性質、目標、實施步驟、意義等,使同學有一個概括性認識;向同學介紹一般的科學研究方法;給同學開設科普講座或一門短期的綜合課程,介紹一些有關當前人類發展中普遍面臨的問題,以開拓同學視野,誘發探究動機。

⑵指導同學確立課題。研究課題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同學根據自身的興趣、喜好、特長自由提出。較多的是通過師生合作,對選題的社會價值和研究可能性進行判斷論證,一起確立研究課題。一般來説,與同學生活直接關聯的、切入口小的課題較受歡迎且易實施。如:“河水污染情況調查”、“壓歲錢使用情況的調查”、“校門口小攤小販的調查”等。

⑶組建課題小組,制定研究方案。每個

課題小組一般以4-6人為宜,採取自願結合、適當調節的建組原則和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活動原則。課題小組確定後,要根據自身的課題制定研究方案,以保證研究活動的連續性和明確化。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研究的主要問題、研究的具體方法、研究的步驟和程序以和研究的結果等。

⑷實施研究。學校和教師要給予同學一定的時間保證,提供必要的條件,並對同學進行操作方法和如何利用社會資源的指導。同學通過查閲資料、實驗、調查、訪問、實地考察記錄、體驗學習等方式去收集有關信息。同時小組成員之間還要經常互相討論、交流和研究,進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⑸處置信息,得出結論。課題小組將收集到原始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歸納、概括,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得出結論,提出自身的建議。

⑹效果交流、總結反思。將自身的研究效果以小優秀論文、圖表、科技製作、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等不同形式展示出來。通過交流研究分享效果,進行思維碰撞,使認識和情感得到提升,並從中獲得一定的“高峯體驗”。同時,對整個研究過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和正確性、研究效果的質量和研究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合作意識、體驗感受和其他方面的得失,進行全方位的總結反思,以獲得更進一步的理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