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政治《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精品教案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38W

高二政治《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精品教案

高二政治《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理解不同區域的文化既漸趨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明確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

理解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這裏主要是提高學生整合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之間知識的綜合能力,加深對文化相關問題的理解。

培養同學們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愛國情感,為將來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難點: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教學過程

(一)第一環節:情境導入新課

如果説第六課第一框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從動態角度跨越千年,展現中華文化的頑強生命力,激勵青年學生再創新輝煌,那麼本框則主要從靜態視角呈現中華文化的厚重。

視頻展示:滿江《中華頌》,請學生認真欣賞歌曲,搶答裏面涉及了多少中華文化?

(二)第二環節:活動探究 (三個活動,探究三目內容)推進新課

設置現場招聘會:招收國際高級旅遊顧問若干名

條件——大學本科及以上文憑,身心健康,無不良嗜好,責任心上進心強。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無上限。

過三關斬六將:第一關:眼力———鑑寶

第二關:腦力———才思敏捷

第三關:實戰演練(共50分)

第一關:眼力———鑑寶

活動要求:應聘小組合作探究對應號碼的“珍寶”,然後每一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分享小組對此寶物名稱、特點和價值的瞭解情況。要求簡明扼要,發言時間不超過一分鐘。(總分40分)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為明朝萬曆年間的吳承恩,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主要描寫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書中孫悟空這個形象,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徵,在中國文學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西遊記》不僅內容極其豐富,故事情節完整嚴謹,而且人物塑造鮮活、豐滿,想象多姿多彩,語言也樸實通達。更為重要的是,《西遊記》在思想境界、藝術境界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謂集大成者。

京劇又稱京戲,在台灣又稱平劇、國劇,與豫劇、越劇同為中國戲曲三鼎甲;京劇起源於徽劇、漢劇、崑曲、秦腔(梆子)四個地方的劇種,並於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進北京後,互相影響,逐漸融合發展而成;早期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淨、醜四大行,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緻的進一步分工;京劇臉譜有講究,紅臉代表忠勇;黑臉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代表兇惡;金銀臉是神祕,代表神妖。臉譜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京劇內容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軍事鬥爭。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被公認為是我國的國粹。

中國早在11世紀北宋慶曆間(1041-1048)由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它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為世界科學技術史寫上了光輝的一頁。曾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

《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著作的,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是我國醫藥寶庫,以論藥材為主,《本草綱目》也糾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之處. 本書不僅是一部藥物學著作,還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實用性極強。該書還注重整體性,書中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在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採礦乃至於歷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貢獻。不愧是中國古代中醫科學方面的集大成者。

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已掌握了較多這方面的實例,所以可放手交給他們,教師只需注意引導以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為重點,暢談中華文化的獨特一面及其對世界的巨大貢獻,從而總結出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特點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後多媒體顯示國外著名學者的一些評價,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關:腦力———才思敏捷

在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學習中,學生分別蒐集吳越文化、滇黔文化圖片、視頻、文字資料等,因為學生的活動空間和視野不是很廣,如果缺乏前期準備,會導致該部分的教學出現空洞、抽象的問題。課堂上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觀看兩組文化,展示視頻。回答以下兩個問題(每問5分,共10分)

1、各小組分別推舉成員比較兩組文化的特點

2、分析導致文化呈現區域性特點的原因

得出結論: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鑑、相互吸收,漸趨融合;同時,受歷史、地理、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第三關:實戰演練(共50分)

假設現在有一批外國貴賓想重點了解博大精深中華文化中關於飲食文化、建築文化、民族音樂舞蹈藝術以及特色民族節日習俗這四個方面的信息,請你為他們現場介紹。

要求:請各應聘小組合作探究相應主題,小組代表現場介紹,介紹時間不超過兩分鐘。

多媒體繼續展示石窟藝術、民族文學等,學生在感受少數民族文化成就的過程中不難得出結論:各民族文化都為中華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由此進入第三目“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藴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這是該目的落腳點。

接下來,集體智慧,學生思考:區域文化之間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差別,卻能和諧共處於中華文化之中,這説明了什麼?當然,該問題在此處未必可以得到完美解釋,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即可。這樣,繼上一框題講述“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後,為最終徹底解決難點“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再次做了鋪墊。

經過前面的鋪墊,對“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的理解難度已有所降低,學生可以嘗試展開深入探究,但為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仍需教師適當加以點撥。過程如下:

1、學生調動已有歷史知識儲備和課前蒐集的材料分組交流:歷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對諸家學説所採取的兼收幷蓄的學術主張;中國文化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哪些優秀文明;在對待外域文化上,中華民族是否敞開博大胸懷揚棄吸收。

2、從現代找出能充分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開放心態和中華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這樣可增添幾分時代氣息,更好地服務於當下實踐。

3、在雙向互動中,引導學生在知的基礎上有所思、有所悟,將以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明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兼收幷蓄),以及包容性對中華文化形成、發展乃至續寫輝煌的作用與意義。

課後小結

本課教學內容,理論性不是太強,難度不大,主要要説明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教學環節在設計上鼓勵學生列舉事例分析説明了中華文化的這一特徵,並且設計了探究環節,讓學生在討論分析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但教師一定要及時給予引導和總結。避免過分注重形式而忽視內涵。本節課能否達到預期目標關鍵在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的發揮程度,所以課前要組織學生去搜集有用信息,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獲取、解讀、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這不僅是一種學習觀念的轉變,更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二政治中華文化知識點

1. 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

(1)漢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誌着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為中 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2)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我國史書典籍的特點: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罕有。

3.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還得益於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漢字傳載、史學典籍存傳、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幷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鑑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②意義: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係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4. 如何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1)在近代中國,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鬥密切相關。

(2)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3)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中華文化在繼續更加壯麗的篇章。

5.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第6、7、8點組合)

6. 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1)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文學藝術對於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

(2)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於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②特點:總的來説,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行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

③意義: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鬥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

高二政治知識點

一、文化影響

1.文化與社會

(1)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2)文化由經濟、政治決定,對經濟、政治有反作用,先進文化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落後文化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

(3)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4)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逐漸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2.文化與個人

(1)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和文化活動。

(2)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特點。

(4)優秀文化塑造人生,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文化對文化:有利於繁榮文化市場;發展社會主義大眾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二、文化發展

1.文化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1)文化具有多樣性,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必要性: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4)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5)原則: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6)文化傳播的途徑與特點

途徑:商業貿易、教育、人口遷徙。

特點:依託現代信息技術的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7)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①有利於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利於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②有利於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鑑、取長補短,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③有利於增進各國家之間的友誼和了解,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建設和諧世界。

2.文化繼承與發展

(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鮮明的民族性的特點。

(2)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和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否則,就會阻礙社會進步、妨礙人的發展。

(3)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4)應把握好繼承和發展的關係,批判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體現時代精神。

(5)傳統文化是維繫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能夠促進國家和民族的興旺、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3.文化創新

(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要立足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內容形式。

(3)繼承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4)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吸收、借鑑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

(5)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

(6)人民羣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