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政治試講萬能教案範本【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97W

高中政治試講萬能教案範本【精品多篇】

高一政治課程教案 篇一

第一課神奇的貨幣

備課日期上課日期

教學目的:(見考點導航)

重點;理解貨幣的產生與本質;基本職能;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難點:理解紙幣發行規律及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匯率

教法:

教具:

一、考點導航

1、瞭解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

2、理解貨幣的產生與本質

3、理解貨幣的基本職能

4、瞭解紙幣的含義,理解紙幣發行規律及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5、瞭解信用卡的含義、功能及優點

6、瞭解外匯與匯率

7、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二、知識網絡(板書設計):

商品的含義、基本屬性貨幣的本質貨幣的產生、含義貨幣的本質價值尺度

揭開貨幣的貨幣的基本職能貯藏手段

神祕面紗其他職能支付手段

世界貨幣

紙幣的含義

神奇的貨幣紙幣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紙幣與金屬貨幣相比的優點

信用卡的含義

使用信用卡的優點

轉帳支票

信用工具和支票支票的種類外匯現金支票

外匯的含義

外匯匯率(匯價)

人民幣幣值穩定的含義及意義

三、考點疏理

1、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

(1)商品的含義。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

①構成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勞動產品;二是用於交換。

②不同的商品能夠進行交換,是因為它們都是勞動產品,生產它們都耗費了人的體力和

腦力,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③商品交換實質上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勞動交換。

(2)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係

①統一:任何商品都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

②對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時擁有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商品生產者和購買者,對於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不可兼得。商品生產者要想實現商品的價值,必須把使用價值讓渡給購買者,而購買者為了得到使用價值。也必須支付相應的價值給生產者,當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分離時,意味着交換的實現。

2、貨幣的產生、含義與本質

(1)貨幣的含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2)貨幣的產生。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貨幣產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換不是等價交換)

(3)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4)對待貨幣的正確態度。在一定意義上,貨幣是財富的象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貨幣關係,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經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對於金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徑掙錢,把錢用到有利於國家社會、有利於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於全面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

【注意】

(1)貨幣與商品的關係:貨幣也是一種商品,但與其他商品不同,貨幣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的商品。

(2)貨幣與一般等價物的關係:一般説來,要求作為貨幣的商品具有以下四個特徵:價值比較大用較少的物品能進行較大的交換;易於分割,分割之後不會減少價值,又給交換帶來方便;便於保存,不會因為保存時間的長短而使價值發生變化;便於攜帶,以便在較大的範圍內進行交易。但商品交換關係很發達時,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就成為貨幣。所以馬克思説:“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3、貨幣的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

①含義:是貨幣作為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

②原因之所以貨幣能充當價值尺度職能,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有價值;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並不需要現實的貨幣。

③價格與價值的關係。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一般情況下,商品價格的高低與商品本身價值的大小成正比。

(2)流通手段

①含義:是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必須用現實的貨幣,不能用觀念上的貨幣。

②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受一定規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價格總額和貨幣的流通速度所決定。

③流通手段與商品流通的關係:第一,區別:流通手段與商品流通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流通手段是貨幣的一種基本職能,而商品流通則是商品交換的一種形式。第二,聯繫: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又是不可分割的,正是由於有了貨幣,才有了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而貨幣在這個流通過程中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這也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流通手段強調的是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強調的是商品如何進行交換。有人説,流通手段強調的只是一個“點”,而商品流通則強調一條“線”。

(3)貨幣的其他職能

①貯藏手段。退出流通領域,作為財富被保存起來,必須是足值的貨幣。

②支付手段。是隨賒賬買賣出現的是買賣交割的延期或不同步。

③世界貨幣。指貨幣越出國內市場,在世界市場上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能。一般來説,只有貴金屬才能充當世界貨幣,現在某些紙幣也具有了這個職能。

【注意】

理解價值尺度職能,建議緊扣“衡量”、“表現”、“執行”。

4、紙幣的含義、發行規律,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1)金屬貨幣。金屬貨幣最初是以金銀條塊的形式流通。紙幣代替金屬貨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2)紙幣

①紙幣的產生與演變。貨幣出現以後,推動了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金屬貨幣最初是以金銀條塊的形式流通的;而後出現了具有一定形狀、重量、成色與面額價值的鑄幣;後來有產生了作為價值符號的紙幣;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出現了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儲存、轉賬、購買、支付的“電子貨幣”。即:金屬貨幣——鑄幣——紙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

②紙幣的含義。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它只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紙幣的優點有:第一,紙幣印刷成本比金屬貨幣鑄造成本低得多;第二,紙幣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可以防止貴金屬的無形流失;第三,紙幣比金屬貨幣更容易保管、攜帶和運輸。

③紙幣的發行與流通。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能任意發行紙幣。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為限度,如果不相符,則可能出現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經濟現象,勢必會影響人們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

④紙幣代替金屬貨幣以後,人們通常把流通中的紙幣稱之為貨幣。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人們接觸到的貨幣,主要是紙幣,因此,掌握有關紙幣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參與經濟生活。

【注意】

(1)紙幣的發行量客觀上是有一定的規定。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否則就會發生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縮。

(2)共性:它們都是由於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不平衡造成(實質與原因);都會影響正常的經濟生活與經濟秩序(危害與影響);都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總量平衡與結構優化(對策)。

(3)其實,它們的不同點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

(1)結算方式:現金結算和轉賬結算。前者是用紙幣來完成經濟往來的收付行為,後者是雙方通過銀行轉帳來完成經濟往來的收付行為。

(2)經濟往來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含義:信用卡是具有消費、轉賬結算、存取現金、信用貸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電子支付卡。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費、結算、查詢為一體,能減少現金的使用,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增強消費安全,給持卡人帶來諸多便利。

②支票

含義: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是出票人委託銀行等金融機構見票時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收據。

種類:轉賬支票和現金支票。

【注意】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繼發行牡丹卡、金穗卡、長城卡、龍卡。

6、外匯與匯率

(1)外匯

①外匯的含義及其特徵。外匯是指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外匯是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資產,既可用於國際支付,還能兑換成其他形式的外幣資產。

②外匯與外幣。外幣與外匯是兩個既相聯繫,又有區別的範疇。首先,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匯不等於就是外幣,外匯中還包括外幣有價證券、外幣支付憑證、其它外匯資金等內容;其次,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幣並非都是外匯。通常情況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換的外幣才是外匯。

(2)匯率

①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兑換比率。它是在使用外匯時必須與本國貨幣折算而產生的。若一定單位的外幣摺合的本幣數額多於前期,則説明外幣幣值上升或本幣幣值下跌,叫做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來較少的本幣即能兑換到同一數額的外幣,這説明外幣幣值下跌或本幣幣值上升,叫做外匯匯率下跌,即外幣的價值與匯率的漲跌成正比。我國採用100單位的外幣兑換多少人民幣這種直接標價法形成人民幣外匯牌價。

②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有:外匯供給與需求、經濟增長率、利率水平、國家對於貨幣政策的干預、市場預期、外匯投機活動等。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本國貨幣與外幣相比發生貶值與升值的變動。匯率變動的影響,包括升值和貶值的影響。

7、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含義: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意義:對於人民生活安定、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世界金融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注意】

(1)外匯執行的是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

(2)執行支付手段職能的貨幣一般不是本國貨幣,而是外國貨幣即外匯,對中國而言,美元、歐元、英鎊、日元都是外匯。(首先,外匯包含外幣,但外匯不等於就是外幣,外匯中還包括其他內容,外匯的主要內容是外幣支付憑證。其次,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幣並非都是外匯。通常情況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換的外幣才是外匯,因為外匯的實質是國際支付手段,如果某種貨幣不能自由兑換,它就不能成為國際支付手段。)

(3)外匯主要是用於國際市場上國際間的結算。一般來説,在國內市場不需要支付外匯,只要支付本國貨幣即可。我國的本幣就是人民幣。

(4)下面以本國貨幣貶值為例説明對於經濟的影響。第一,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一方面,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物價上升;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漲,引起通貨膨脹。第二,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本幣貶值有利於本國的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外國貨幣的購買力相對提高,貶值國的商品勞務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本國旅遊業的發展。第三,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主要工業國的貨幣貶值會影響其他國家的貿易收支,引起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

(5)理解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的意義是從國家、人民、世界等三方面歸納。

8、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1)在一定意義上,貨幣是財富的象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存在着商品貨幣關係,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從起源看,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從本質上看,它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從職能上看,它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兩個基本職能。

(2)貨幣,俗稱金錢。對於金錢,要取之有道。用正當手段賺錢,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致富,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是光榮的;對於金錢,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於做最有意義的事。

(3)如何看待金錢,如何獲取金錢,如何使用金錢,體現出不同的金錢觀。正確的金錢觀,指導我們理性地對待金錢,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徑掙錢,把錢用到有利於國家社會,有利於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於全面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我們的靈魂更純潔,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義。

四、典例解析

【例1】(09安徽文綜)某商品生產部門去年的勞動生產率是每小時生產1件商品,價值用貨幣表示為260元。該部門今年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產者今年的勞動生產率是每小時生產2件商品,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甲生產者1小時內創造的價值總量用貨幣表示為

A.364元B.400元C.520元D.776元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商品價值量的理解,考生要明確題中前面所提的“勞動生產率”是社會勞動生產率,而後面甲生產者所提高的“勞動生產率”是個別勞動生產率。這樣考生就可以調動運用教材的知識——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成反比,可以計算出今年的單位商品價值量為260/1+30%=200(元),而今年的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1倍,單位商品價值量不變,商品數量增加了1倍,這樣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今年甲生產者1小時內創造的價值總量應該是200_2=400(元)。答案是B

【答案】B

【例2】(09全國文綜I)某小企業2008年生產一件甲種商品的勞動耗費價值8元,產量為10萬件,甲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6元。如果該企業2009年的勞動生產率提高10%,其他條件不變,那麼,該企業2009年甲種商品的銷售收入與2008年相比

A.增加8萬元B.增加6萬元C.減少14萬元D.不變

【解析】本題與前兩年的大學聯考計算題相比較,從計算的角度要簡單一些,但對“商品的勞動耗費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兩個陌生的概念比較費解。通過讀題,從“某小企業?生產一件甲種商品”必需明白“商品的勞動耗費價值”在本題中是指個別勞動時間而非僅指企業的生產成本,其次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應理解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該商品的價值。

2021高一政治教案 篇二

【設計思想】

通過汽車價格變動這個生活例子來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汽車價格漲跌的等經濟現象,來發現、總結、歸納經濟的常識。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將視頻、文字、圖片資料等信息有機整合,創設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做到教學直觀性、科學性與實效性的統一。

【教材分析】

教材第二課是接着第一課貨幣的相關內容的基礎上編寫的。用貨幣購買我們所需要的商品,毫無疑問會涉及到價格這一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因素。經濟生活中價格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材由淺入深地介紹價格變化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影響。價格變化會影響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量,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化的反應程度不同。同時價格變化還會影響相關商品的需求量。價格變化對消費者產生的這些的影響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價格變化還對商品生產者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一系列的影響。本節知識也是新課標中新增內容,教師必須講得透徹,而且也要講得生動有趣。

【學情分析】

高中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抽象思維能力正在發展。對生活中的現象也有一定程度的關注和了解,但可能缺少對現象的本質的、深刻的分析。他們正需要在學習中加深對一些現象的分析,培養和提高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的知識:替代品和互補品的含義

(2)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的知識:價格變動對消費需求的影響;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和高檔耐用品需求的影響;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

(3)通過教學,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聯繫實際問題,針對經濟生活中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解釋導致價格變動的原因,並説明價格變動前後企業的供給量和消費者的需求量都發生了什麼變化。

2、能力目標

本課的教學,着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有透過現實經濟生活中的複雜現象認清問題本質的能力,從而提高參與經濟生活的水平。在學習“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時,讓學生初步瞭解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決定和調整產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及開發新產品是根據什麼來考慮的。通過探究、分析這些問題,有助於提高學生對現實經濟生活的認識和參與日常經濟生活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在市場經濟生活中,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下購買商品是比較經濟合算的,從而可以提高其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也有助於培養市場活動的自主性、競爭性和獨立精神。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價格變動對生活、生產的影響。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旨在讓學生了解並掌握這一內容。只有理解和懂得了這一影響,才能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因價格槓桿而引起的一系列經濟現象,深刻理解黨和國家的現行經濟制度政策,提高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因而是重點。

教學難點:需求彈性問題。由於不同的商品價格變動對生活的影響不同,在加上其他因素,如心理預期等的影響,價格變動顯得複雜,而且需求彈性問題是高等教育重點討論的問題,理論性很強,學生現時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和生活閲歷較淺,決定了理解這一問題有不小難度。因此是本框題的難點。

優秀高中政治教案 篇三

【自主探究】

1、實用主義者詹姆士認為,“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為它是真的’或者説,‘是真的,因為它是有用的’,兩句話的意義是一樣的”。詹姆士關於真理的説法錯在哪裏?在人們認識事物時,什麼樣的結論能夠被稱為真理?對同一事物的認識為何會有真理和謬誤的區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説法正確嗎?

2、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這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後的兩千多年裏,人們一直把它當作任何條件下都使用的真理。隨着航海事業的發展和人們對於球面認識的不斷深入,這一定理的侷限性逐漸暴露出來。

19世紀,俄國數學家羅巴且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內角和小於180°。隨後,德國數學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內角和大於180°。羅巴且夫斯基和黎曼的發現是否表明,歐幾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麼原因使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並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

3.1965年7月以來,人類利用宇宙探測器探測火星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__年,人類近距離拍攝到火星的表面有許多類似月球表面的坑洞,並觀測到火星表面的氣温、氣壓等現象。人類對火星的認識還會發展嗎?為什麼?

【難點突破】

1、全面理解真理是客觀的

(1)真理是標誌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一種認識符合客觀對象就是真理,否則就是謬誤。

(2)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最本質的屬性就是客觀性。一種認識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按是否與客觀實際相符合,而絕不能因人而異,或以某些人的主觀需要為轉移。真理的客觀性是任何權勢都抹煞不了的。

(3)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説法:“真理不是個人認可的,而是社會上多數人公認的東西。”把真理歸結為多數人公認,仍然是侷限於主觀認識範圍以內。某種認識是否是真理,並不在於承認人數的多少,而在於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4)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應當堅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論他的出身、社會地位、職業狀況等如何,只要他的認識和客觀對象相符合就是真理。

2、辨析比較:真理與謬誤

區別:真理是標誌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則的區別、嚴格的界限,二者涇渭分明,互相對立,不能混淆。

聯繫:真理與謬誤之間又具有統一的一面。

(1)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互為前提。沒有謬誤作比較,就無所謂真理;沒有真理作比較,也就無所謂謬誤。事實上,在人的認識過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無謬誤。任何人,包括偉人在內,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錯誤的發生。

(2)真理與謬誤相互轉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有它適用的範圍和條件,如果超出這一範圍和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謬誤之所以發生,往往是因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條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論題適用的範圍,恢復它存在的條件,謬誤就會轉化為真理。謬誤向真理轉化的另一種含義是指人們可以從錯誤認識中引出真理性的認識,錯誤認識成為正確認識的先導。

【思維拓展】

1、人的認識是有限的,而認識能力是無限的

(1)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裏的人是指“單個人”,單個人由於受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的制約,在一定時期內對具體事物的認識只能達到一個層次、一個方面、一個階段。就每個人來説,就認識的每一次實現而言,認識是有限的。

(2)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這裏的人指的是“人類”,因為人有主觀能動性,能夠隨着客觀事物的變化發展而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認識。就整個人類的無限發展和人類認識不斷前進的歷史趨勢而言,認識又是無限的。

2、認識(理論)、真理、科學理論

(1)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科學理論是真理性認識的系統化。認識和理論都有正確的成分,但又含有非科學的因素。真理、科學理論則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觀本質。

(2)認識(理論)、真理、科學理論都來源於實踐,都是主觀性的東西,都統一於實踐,都應該接受實踐的檢驗。它們的內容都是客觀的,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們的形式都是主觀的。科學理論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理論,是真理性的認識。理論、真理、科學理論都屬於人們的認識範疇。

【熱點問題鏈接】

__年10月28日,由中、美、英等國科研機構發起的大型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千人基因組計劃”在英國《自然》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發佈了迄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同時也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了在基因研究技術手段上的收穫。

“千人基因組計劃”由中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英國桑格研究所等機構於__年啟動,旨在繪製迄今最詳盡、最有醫學應用價值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現在報告的是該計劃第一階段的分析成果。這一成果在醫學等領域有很高的應用價值,比如通過參照圖譜,可以方便地找出致病的基因變種。它標誌着人類基因研究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新階段。

用認識論的有關知識談談對上述材料的認識。

附:參考答案

【自主探究】

1、詹姆士關於真理含義的理解是錯誤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真理觀。只有那些經過實踐檢驗、與客觀實際相符合的認識才能夠被稱為真理。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由於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其中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認識則是謬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確的,真理是標誌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權力、地位等)為轉移。

2、歐幾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條件的。隨着航海事業的發展和人們對球面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並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範圍,都是相對於特定的範圍和過程來説的,都是具體的歷史的。超出了這一條件和範圍,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也會成謬誤。所以真理和謬誤相伴而行,我們不用怕犯錯誤,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3、回答是肯定的。人的認識能力是不斷髮展的。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社會實踐也是不斷髮展的,人的認識能力必將隨着社會實踐發展、隨着認識工具的不斷豐富而不斷髮展,從而對火星獲得越來越深刻的認識。

【熱點問題鏈接】

(1)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是標誌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中、美、英等國科研機構發起的大型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千人基因組計劃”,並進行人類基因的研究,就是希望未來獲得真理,使主觀符合客觀。

(2)認識具有反覆性和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着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髮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對人類基因的正確認識必然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才能獲得。

(3)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自十年前“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以來,因為難以同時對許多人進行基因測序,基因研究一直只在較小的層面上進行,此次研究不僅使大規模測序成為可能,還繪製了一個詳盡的基因圖譜以供比對,這標誌着人類基因研究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新階段。

優秀高中政治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第四冊《生活與哲學》第四單元第十二課第一框題。本課內容主要分為兩目:人的價值;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紹價值的基本含義的基礎上説明人是社會一切財富的創造者,人的價值在於創造價值和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對一個人的評價標準主要看他的貢獻。第二目主要介紹價值觀的基本含義以及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價值與價值觀的含義。

(2)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理解人的價值是什麼。聯繫實際,説明人的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3)在佔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以及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結合具體領域事物的價值,深入領會價值、人的價值及價值觀等概念。

(2)蒐集歷史人物的先進事蹟,感悟人生的真正價值所在。

(3)運用目擊者的沉默和已故文人的氣節事例,感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4)運用課堂討論等形式,深化對人生價值的理解,樹立奉獻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在對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責任與貢獻中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1)聯繫實際説明人的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2)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2、教學難點:對價值和人的價值的含義的理解。

【教學策略】

實例分析與文本解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生活中,我們時常面臨着價值選擇,也會產生各種煩惱與困惑。人為什麼要活着?應該怎樣活着?人活着應該追求什麼目標?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要對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個瞭解。

二、講授新課

(一)價值的含義

教師:當同學們外出旅行時,要帶哪些東西呢?

學生:一個小組依次回答。

教師:為什麼要帶這些東西呢?換洗的衣物是為了乾淨和清潔而帶的,相機是為了捕捉美好瞬間、日後的回憶而帶的,雜誌是為了旅途的消磨時光而帶的,手機是為了通訊聯繫而帶的,水是為了解渴,而乾糧是為了充飢而帶的,錢是為了購物消費,身份證是為了登記註冊而帶的。(板書“乾淨、清潔、回憶、消磨時光、通訊聯繫、解渴、充飢”)。這些詞我們概括一下,它們都代表着我的“需要”,而換洗的衣物、相機、雜誌等有滿足我這些需要的屬性和功能,那麼我們稱這些東西是有價值的。

學生:在教材中劃出價值的含義。

教師:在這個概念裏,要注意價值是兩個方面的組合:物的屬性和人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同學們再看看這個含義上方的虛框裏的一段文字,想想這段文字所説的這些屬性和我們剛才劃出來的價值的含義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學生:一般和個別的關係。

教師:也就是説價值的含義放在這些具體的領域上都能成立,同學們把教材上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兩個詞圈起來。

教師:在價值的含義裏有個詞,是主體,在哲學上,主體通常是指人。與主體相對應的一個詞是客體。所以,我們可以説價值所反映的是客體和主體之間的一種關係。(板書“關係”)。而我們前面所舉的那些例子中的客體都是一般的事物,反映的是我們人和一般事務的關係,但生活中除了面對人和一般事物的關係外,還要涉及到人與人的關係。所以,當我們把客體具體化為人的時候,就出現了人的價值這一概念。

(二)人的價值

教師:人的價值是指什麼呢?譬如説“我”,我的價值是什麼呢?套用概念,是我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主體當然是你們嘍,的需要的屬性和功能。這個屬性和功能是指?培育祖國未來的花朵,具有“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另一方面,我畢竟不是蠟燭,當我天天在工作的時候,也需要補充能量,所以,在每個月的某個日子裏,工資卡上的數字必定會多點出來,而且在節日的時候,也必定會收到一些學生的短信問候。所以,我們可以説人的價值就在於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學生:劃出人的價值的含義。

教師:這個含義我們來分解下,人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社會、他人,也就是對社會做貢獻,這個貢獻可以是物質財富,也可以是精神財富,同樣的,人滿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享受社會的回報,這個回報也可以是物質的或者是精神的。所以,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那麼,如果只奉獻或只索取,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總結:如果只有奉獻而沒有索取,那麼沒有人有能力進行持續的奉獻;如果只有索取而沒有奉獻,那麼最後連索取的對象都將不復存在了。所以,貢獻和索取是辯證統一的。

學生:從第二段的第三句開始朗讀。

教師:是的,像我們父母在為我們付出辛勤勞動的時候,我們現在雖然不能以同樣的勞動來回報,但是可以對父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問候。

(三)對人的價值的評價

教師:我們學習了價值和人的價值,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人的價值和普通的物的價值的關係是什麼?比如我面前這台電腦,它能滿足我上課、上網、聊天的需要,那麼它自己在滿足我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什麼變化呢?是一天不如一天還是一天強似一天呢?

學生:在折舊,磨損。

教師:是的,它自己只是在滿足主體的需要,而自己不是享受者。但人的價值卻與此不同,我除了滿足社會及他人的需要,同樣的也要獲得社會及他人的回報,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所以人的價值是一種雙向的關係。大家把這點記在課本96頁的虛框的問題下面。

學生:記筆記。

教師:這是二者的區別。那麼二者的共同點呢?某樣東西對我越有用,那麼它的價值就越大,我越離不開它;所以某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越大,也就越有價值,社會及他人就越離不開他。因此,二者的共同點在於評價都是主要看他們對主體的貢獻。

學生:劃出“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的貢獻”。

教師:我們身邊被我們記住的,也都是為我們付出了巨大的貢獻的,比如我們的父母。把視野擴大了之後,我們可以看看歷,凡是被人記住的,流芳千古的都是對人類和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譬如司馬遷,鄧小平,陳春瀾,吳斌等等。他們把個體生命的有限性通過社會的無限性而成就了自身的“不朽”。當然,這些都是傑出人物,我們作為普通人,只要是做自己該做的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普普通通的勞動就是貢獻社會和他人。譬如説,當我們作為子女的時候,當我們作為學生的時候,當我們作為路人的時候,當我們作為目擊者的時候?

學生:依次回答。

(四)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教師:當我們作為目擊者的時候,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説出事實真相。但是也有少數人選擇了沉默。譬如(幻燈片出示材料)。問題1:對於目擊者的沉默,你是怎麼看的?

學生:請3位同學討論,發言。

教師:我們大部分同學都對這種沉默予以譴責,那麼,我們以前學過,社會意識背後總是有原因的,我們在譴責之前似乎應當看看他們沉默的原因。(幻燈片出示材料)。問題2:現在該如何對待目擊者的沉默?

學生:請3位同學討論,發言。

教師:引導到同情的立場上,但絕對不提倡學習和效仿。問題3:目擊者的沉默,誰之過?

學生:討論。

教師:這是事發校方的錯誤。為什麼你認為他是錯的?

學生:討論。這是把正義公平真相生命屈從於面子。

教師:當某人認為正義公平真相的價值比面子形象等要高的時候,他會選擇説出事實,不再沉默,反之,則會低調處理不做解釋。這就涉及到了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先找出價值觀的含義。

學生:劃出價值觀的含義。

教師: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一個反作用。由於價值觀是人的價值觀,所以這個反作用是通過影響人而完成的。因此,我們着重要探討的是價值觀對人的影響。剛才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已經看出了,價值觀會影響人們對某些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從而影響改造世界的活動。這是第一方面。

學生:劃出“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教師:正義公平真相生命高於面子,這其實説明在人的一生當中,有些東西是天經地義的,是不可迴避不可丟棄的,像就讀書人而言,知識氣節人格等也是無法迴避和丟棄的,(出示材料)講述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的導向作用。

學生:劃出“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的導向作用”。

教師:歸納原理方法論。

(五)總結

三、板書設計

四、作業

《課時訓練》第十二課第一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