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年級化學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99W

高二年級化學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高二年級化學優秀教案 篇一

一、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人教版化學選修3第一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選修3第一章第一節《原子結構》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係。

本節教學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在複習原子結構及元素週期表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從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特點出發,結合元素週期表進一步探究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與原子結構的關係。第二部分在複習元素的核外電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價、元素的金屬性與非金屬性變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原子半徑、電離能以及電負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變化規律。本節教學需要三個課時,本--是第一課時的內容。

二、教學對象分析

1、知識技能方面:學生已學習了原子結構及元素週期表的相關知識和元素的核外電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價、元素的金屬性與非金屬性變化,具備了學習本節教學內容的基本理論知識,有一定的知識基礎。

2、學習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初步掌握了理論知識的學習方法──邏輯推理法、抽象思維法、總結歸納法,具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基礎。

三、設計思想

總的思路是通過複習原子結構及元素週期表的相關知識引入新知識的學習,然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原子結構與元素週期表的關係,再結合教材中的“科學探究”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最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元素的外圍電子排布的特徵與元素週期表結構的關係。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本人在教學的過程中採用探究法,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和科學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瞭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週期性變化規律;(2)瞭解元素週期表的結構;(3)瞭解元素週期表與原子結構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通過問題探究和討論交流,進一步掌握化學理論知識的學習方法──邏輯推理法、抽象思維法、總結歸納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同時把自己融入科學活動和科學思維中,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和認知的規律性,在認識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的重點:元素的原子結構與元素週期表結構的關係。

2、教學的難點:元素週期表的分區。

高二化學教學設計 篇二

一、學習目標

1、學會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角度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2、學會用“雙線橋”法分析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並判斷反應中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3、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4、辨析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的關係,並用韋恩圖表示之,培養比較、類比、歸納和演繹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得電子和失電子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關係。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氧化還原反應。

難點: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變化與電子得失的關係,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三、設計思路

由複習氯氣主要化學性質所涉及的化學反應引入,結合專題1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對這些反應進行判斷,從而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區別,並從電子轉移等角度進行系統分析,再昇華到構建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關係的概念。

四、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由複習上節課氯氣有關反應引入本節課的研究主題。先由學生書寫氯氣與鈉、鐵、氫氣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鈣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練習]學生自己書寫方程式,並留待後面的學習繼續使用。

[過渡]我們結合在第一章中學過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來判斷一下這些化學反應應屬於氧化還原反應,還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媒體]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練習]學生自己進行判斷,或可小組討論、分析。

[敍述]現在請大家在氯氣與鈉反應的方程式上,標出化合價發生改變的元素,在反應前後的化合價。

[思考與討論]學生解決下列問題:

1、元素的化合價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價在何種情況下會發生變化?

3、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化合價升高和降低的數目有何關係?

4、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得電子數和失電子數有何關係?

[敍述]講述如何用“雙線橋”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書]

[敍述]氧化還原反應是有電子轉移的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的係數是與反應過程中得失電子的數目相關的。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失去電子的物質叫做還原劑,還原劑發生氧化反應,表現還原性。可以這樣記憶:還原劑化合價升高、失電子、具有還原性,被氧化。

[思考與討論]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應中,氧化劑和還原劑分別是什麼?

怎樣判斷元素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是被氧化還是被還原呢?

[板書]

還原劑氧化劑

有還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還原

[思考與討論]

1、元素處於不同的化合價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可能表現哪些性質?並以氯元素的不同價態的代表物質進行分析。

2、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類型反應的關係如何呢?用圖形方式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

3、分析一下前面的幾個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情況,找出每個反應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高二化學的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乙炔的重要化學性質和主要用途;

2、使學生了解炔烴的結構特徵、通式和主要的性質;

教學重點

乙炔的結構和主要性質。

教學難點

乙炔分子的三鍵結構與化學性質的關係。

教學方法

1、通過製作乙炔的球棍模型認識乙炔分子的碳碳叁鍵結構;

2、實驗驗證乙炔的化學性質;

3、類比、分析得出炔烴的結構特徵、通式和主要性質。

教學過程

前面我們將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去掉兩個氫原子小球,在碳碳原子之間又連了一根小棍,得到了乙烯的含雙鍵的共平面結構,現在如果通過反應使C2H4分子中再失去兩個氫原子,得到的這種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

碳碳原子以叁鍵形式結合。兩個碳原子和兩個氫原子在一條直線上。

這個分子就是乙炔分子。在該分子裏兩個碳原子之間有3個共用電子對,即以叁鍵形式結合,據此,請大家寫出乙炔分子的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

按要求書寫乙炔分子的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並由一名學生上前板演:

一、乙炔分子的結構和組成

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

C2H2H—C≡C—H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

二、乙炔的實驗室製法

CaC2+2H2OC2H2↑+Ca(OH)2

乙炔可以通過電石和水反應得到。實驗中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投影顯示]實驗室制乙炔的幾點説明:

①實驗裝置在使用前要先檢驗氣密性,只有氣密性合格才能使用;

②盛電石的試劑瓶要及時密封,嚴防電石吸水而失效;

③取電石要用鑷子夾取,切忌用手拿電石;

④作為反應容器的燒瓶在使用前要進行乾燥處理;

⑤向燒瓶里加入電石時,要使電石沿燒瓶內壁慢慢滑下,嚴防讓電石打破燒瓶;

⑥電石與水反應很劇烈,向燒瓶里加水時要使水逐滴慢慢地滴下,當乙炔氣流達到所需要求時,要及時關閉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水;

電石是固體,水是液體,且二者很易發生反應生成C2H2氣體。很顯然C2H2的生成符合固、液,且不加熱制氣體型的特點,那是不是説就可以用啟普發生器或簡易的啟普發生器來製取乙炔呢?

⑦實驗室中不可用啟普發生器或具有啟普發生器原理的實驗裝置作製備乙炔氣體的實驗裝置。主要原因是:

a反應劇烈,難以控制。

b當關閉啟普發生器導氣管上的活塞使液態水和電石固體分離後,電石與水蒸氣的反應還在進行,不能達到"關之即停"的目的。

c反應放出大量的熱,啟普發生器是厚玻璃儀器,容易因受熱不均而炸裂。

d生成物Ca(OH)2微溶於水,易形成糊狀泡沫,堵塞導氣管與球形漏斗。

該如何收集乙炔氣呢?

乙炔的相對分子質量為26,與空氣比較接近,還是用排水法合適。

熟悉和體會有關乙炔氣體制備的注意事項及收集方法,並由兩名學生上前按教材圖5—14乙炔的製取裝置圖組裝儀器,檢查氣密性,將電石用鑷子小心地夾取沿平底燒瓶內壁緩慢滑下,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一滴一滴地緩慢滴下,排空氣後,用排水法收集乙炔氣於一大試管中。

由幾個學生代表嗅聞所制乙炔氣的氣味。

請大家根據乙炔分子的結構和所收集的乙炔氣來總結乙炔具有哪些物理性質?

三、乙炔的性質

1。物理性質

無色、無味、ρ=1.16g/L、微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

實際上純的乙炔氣是沒有氣味的,大家之所以聞到特殊難聞的臭味是由於一般所製備得到的乙炔氣中常含有PH3、H2S等雜質造成的。

根據乙炔、乙烯和乙烷的分子結構特點,預測乙炔該有哪些化學性質?

[小組討論]乙烷分子中兩個碳原子的價鍵達到飽和,所以其化學性質穩定;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而雙鍵中有一個鍵不穩定,易被打開,所以容易發生加成反應和聚合反應;乙炔分子中兩個碳原子以叁鍵形式結合,碳原子也不飽和,因此也應該不穩定,也應能發生加成反應等。

大家所推測的究竟合理不合理,下邊我們來予以驗證。

[演示實驗5—7](由兩名學生操作)將原反應裝置中導氣管換成帶玻璃尖嘴的導管,打開分液漏斗活塞,使水緩慢滴下,排空氣,先用試管收集一些乙炔氣驗純,之後用火柴將符合點燃純度要求的乙炔氣體按教材圖5—14所示的方法點燃。觀察現象:點燃條件下,乙炔在空氣中燃燒,火焰明亮而伴有濃烈的黑煙。

乙炔可以燃燒,產物為H2O和CO2,在相同條件下與乙烯相比,乙炔燃燒的更不充分,因為碳原子的質量分數乙炔比乙烯更高,碳沒有得到充分燃燒而致。

(補充説明)乙炔燃燒時可放出大量的熱,如在氧氣中燃燒,產生的氧炔焰温度可達3000℃以上,因此可用氧炔焰來焊接和切割金屬。

2。乙炔的化學性質

(1)氧化反應

a、燃燒2CH≡CH+5O24CO2+2H2O

檢驗其能否被酸性KMnO4溶液所氧化。

[演示實驗5—8](另外兩名學生操作)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緩慢滴下,將生成的乙炔氣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觀察現象:片刻後,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逐漸褪去。

由此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乙炔氣體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前邊的學習中提到由電石製得的乙炔氣體中往往會含有硫化氫、磷化氫等雜質,這些雜質也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實驗中如何避免雜質氣體的'干擾?

可以將乙炔氣先通過裝有NaOH溶液(或CuSO4溶液)的洗氣瓶而將雜質除去。

b、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演示實驗5—9]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緩慢滴下,將生成的乙炔氣體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觀察現象:溴的四氯化碳中溴的顏色逐漸褪去。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説明二者可以反應且生成無色物質,那麼它們之間的反應屬於什麼類型的反應?(屬於加成反應)

時間上來看是乙烯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迅速還是乙炔與之褪色迅速?

(回答)乙烯褪色比乙炔的迅速。

這説明了什麼事實?乙炔的叁鍵比乙烯的雙鍵穩定。

應注意乙炔和溴的加成反應是分步進行的,可表示如下:

(2)加成反應

乙炔除了和溴可發生加成反應外,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與氫氣、氯化氫等發生加成反應。

高二年級化學優秀教案 篇四

一、沉澱的生成

1、沉澱生成的應用

在涉及無機制備、提純工藝的生產、科研、廢水處理等領域中,常利用生成沉澱來達到分離或除去某些離子的目的。

2、沉澱的方法

(1)調節pH法:如工業原料氯化銨中含雜質氯化鐵,使其溶解於水,再加入氨水調節pH至7~8,可使Fe3+轉變為Fe(OH)3沉澱而除去。反應如下:

Fe3++3NH3•H2O===Fe(OH)3↓+3NH+4。

(2)加沉澱劑法:如以Na2S、H2S等作沉澱劑,使某些金屬離子,如Cu2+、Hg2+等生成極難溶的硫化物CuS、HgS等沉澱,也是分離、除去雜質常用的方法。反應如下:

Cu2++S2-===CuS↓,

Cu2++H2S===CuS↓+2H+,

Hg2++S2-===HgS↓,

Hg2++H2S===HgS↓+2H+。

二、沉澱的轉化

1、實驗探究

(1)Ag+的沉澱物的轉化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有白色沉澱生成白色沉澱變為黃色黃色沉澱變為黑色

化學方程式AgNO3+NaCl===AgCl↓+NaNO3AgCl+KI===AgI+KCl2AgI+Na2S===Ag2S+2NaI

實驗結論溶解度小的沉澱可以轉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澱

(2)Mg(OH)2與Fe(OH)3的轉化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產生白色沉澱產生紅褐色沉澱

化學方程式MgCl2+2NaOH===Mg(OH)2↓+2NaCl3Mg(OH)2+2FeCl3===2Fe(OH)3+3MgCl2

實驗結論Fe(OH)3比Mg(OH)2溶解度小

2、沉澱轉化的方法

對於一些用酸或其他方法也不能溶解的沉澱,可以先將其轉化為另一種用酸或其他方法能溶解的沉澱。

3、沉澱轉化的實質

沉澱轉化的實質就是沉澱溶解平衡的移動。一般説來,溶解度小的沉澱轉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澱容易實現。

兩種沉澱的溶解度差別越大,沉澱轉化越容易。

4、沉澱轉化的應用

沉澱的轉化在科研和生產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1)鍋爐除水垢

水垢[CaSO4(s)――→Na2CO3溶液CaCO3――→鹽酸Ca2+(aq)]

其反應方程式是CaSO4+Na2CO3CaCO3+Na2SO4,CaCO3+2HCl===CaCl2+H2O+CO2↑。

(2)對一些自然現象的解釋

在自然界也發生着溶解度小的礦物轉化為溶解度更小的礦物的現象。例如,各種原生銅的硫化物經氧化、淋濾作用後可變成CuSO4溶液,並向深部滲透,遇到深層的閃鋅礦(ZnS)和方鉛礦(PbS)時,便慢慢地使之轉變為銅藍(CuS)。

其反應如下:

CuSO4+ZnS===CuS+ZnSO4,

CuSO4+PbS===CuS+PbSO4。

高二化學優秀教學設計 篇五

一、説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生認識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起始課。

•從教材的體系看,它是國中學習溶液導電性實驗、酸鹼鹽電離知識的延續和深化,又是學習電解質溶液理論知識的基礎,所以從體系看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學反應分類方法的補充以及從本質分析化學反應的必備技能,是中學生現在及至以後學習化學、從事化學專業的知識和能力的重點。

• 本節的知識順序是:電解質、強弱電解質的概念, 強電解質的電離方程式 , 離子反應, 離子方程式的正確書寫。

二、説目標

• 1.認知目標

• ①瞭解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

• ②瞭解強、弱電解質的概念;

• ③瞭解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含義;

• ④瞭解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和離子方程式的正確書寫。

• 2.技能目標

•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歸納、演繹和類比等科學方法。

• 3.德育目標

• 運用教材(如強電解質在水溶液裏全部電離,但電解質的強弱不以溶液導電能力大小劃分;導電能力弱的溶液不一定是弱電解質溶液)對學生適時地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以及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教育。

三、説重點、難點

• 本課時的重點是對強、弱電解質的理解和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的理解及有關概念、理論和應用。

• 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不是物質本質上的分類。決定電解質強弱的因素複雜,教材僅僅是從電離程度不同加以區分。因此,對強電解質、弱電解質概念的理解、掌握是本節的難點。

為突出重點、難點,在教學中應採取的措施有:

• ①充分利用演示實驗的效果,強化對學習重點的感性認識,讓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得出結論。

• ②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對比,在不斷辨別中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探究。

• ③通過列表類比和設計重、難點習題等,達到訓練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説教法

• 本節課主要採用問題探究法,即以問題為切入口,追蹤變化的本質,解釋疑惑。它有利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採用這種方法意在滲透探究問題的方法,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創造必要的條件。限於新高一學生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以啟發性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

教學程序:創設情境 → 提出問題 → 引導探究 → 實驗研究 →引導分析→ 引導歸納 → 鞏固練習

學習程序:明確問題 → 實驗研究 → 分析現象 → 形成概念 → 理解應用

教學過程

[提問]同學們在家自己想辦法確定下列物質中哪些能導電?思考為什麼能導電?

NaCl固體、NaCl溶液、蔗糖固體、蔗糖溶液、酒精溶液、食醋、鐵絲、銅絲。

[演示]HCl氣體、HCl水溶液(鹽酸)導電性

[小結]①鐵絲、銅絲能導電,因為其中有自由移動的電子存在。

②鹽酸、食醋、NaCl溶液能導電,因為它們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動的離子存在。

[追問]在鹽酸、食醋、NaCl溶液溶液裏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是怎樣產生的?可通過什麼方法證明溶液中存在離子?

[小結]①電離產生,其過程可用電離方程式來表示。

②可通過溶液導電性來檢驗。

[演示] NaCl固體在水中的溶解和電離過程(fiash模擬)一、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 電解質:在水溶液裏或熔化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如酸、鹼、鹽等。

•非電解質:在水溶液裏和熔化狀態下都不導電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講解]電解質、非電解質是根據物質在一定條件下能否導電對化合物的一種分類。

• [討論]下列物質中哪些是電解質?

• Cu、NaCl固體、NaOH固體、K2SO4溶液、S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 [小結]應注意以下幾點:

• ①電解質應是化合物。而Cu則是單質,K2SO4溶液與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 ②電解質應是一定條件下本身電離而導電的化合物。而SO2能導電是因SO2與H2O反應生成了H2SO3, H2SO3能夠電離而非SO2本身電離。所以SO2不是電解質。

[電解質定義可改為]:在水溶液裏或熔化狀態下能夠(直接電離)導電的化合物

[設問]相同條件下,不同種類的酸、鹼、鹽溶液的導電能力是

否相同?

(類比相同條件下,不同金屬導電能力不同。)

• [演示實驗1—1]觀察:五種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是否相同?並分析結果。

[結果]:相同條件下,不同種類的酸、鹼、鹽溶液的導電能力不相同

[講述]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的大小決定於

• 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離子的濃度和離子所帶電荷數ll; 溶液的温度

• 當溶液體積、濃度、温度和離子所帶的電荷數都相同的情況下,取決於溶液中自由移動離子數目,導電能力強的溶液裏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數目一定比導電能力弱的溶液裏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數目多。

二電解質分類: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 1.強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全部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如NaCl、NaOH等(寫出電離方程式)

• 2.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如NH3·H2O、CH3COOH等

[歸納]強、弱電解質的比較

強電解質

弱電解質

電離程度

完全

部分

溶液裏粒子

水合離子

分子、水合離子

同條件下導電性

物質類別

強鹼、強酸、大多數鹽

弱鹼、弱酸、水

化合物類型

離子化合物、某此共價化合物

某些共價化合物

• 大多數鹽大多數鹽中學見到的鹽都是

[討論]BaSO4、CaCO3、AgCl等難溶於水的鹽是否屬電解質?CH3COOH易溶,是否屬強電解質?

[小結]BaSO4、CaCO3、AgCl雖然難溶,但溶解的極少部分卻是完全電離,所以它們是強電解質,CH3COOH體易溶於水,但它卻不能完全電離,所以屬弱電解質。因此,電解質的強弱跟其溶解度無必然聯繫,本質區別在於它們在水溶液中的電離程度。

[佈置作業]複習、預習

高二年級化學優秀教案 篇六

一、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説教材

本節課是化學上冊第三單元《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金屬材料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繫的教學內容。

二、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説學情

在物理課的相關學習中,學和生對金屬的物理性質已有了一定的瞭解,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一些金屬製品,因此,學生對金屬、金屬材料及其在生活、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已有不同程度的認識。此前,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問題探究能力,能通過查找資料、調查研究進行一些分析和總結。但由於學生參與自主學習時承擔責任的意願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三、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金屬材料等具體事例,認識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

(2)瞭解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知道物質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物質的用途,但同時還需考慮如價格、資源以及廢料是否易於回收等其他因素。

(3)能區分生鐵和鋼,認識金屬與金屬材料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自主實驗探究金屬的物理性質,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2)通過討論探究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係,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學會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金屬材料的具體事例,認識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

四、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説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金屬的物理性質。

(2)物質性質與用途之間的辯證關係。

難點:

(1)培養學生運用探究方法得出相關結論的能力。

(2)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説教法

根據化學課程標準“要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的要求,以及本節課的內容。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採用實驗探究法,按照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觀察分析—得出結論的程序實行探究式討論教學

通過教學,將學生的思維活動由認識知識到認識方法,由書本知識拓展到課外知識,教學活動層次逐步深化,學生的個性得到的張揚,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在興奮的狀態。

六、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説學法

由於本課實驗的探究的內容很多,學生的思維又特別活躍,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中,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會取長補短,形成技能,培養合作意識,使創新能力逐步得到發展。

七、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説教學過程

課堂導入:教師講授前面已學習了碳、氫、氧等非金屬單質的知識,今天我們要研究另一類單質-金屬。請同學們説出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金屬製品,並展示他們課前收集到的金屬製品,如:銅錢、硬幣、紀念章等,使學生感覺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金屬材料。並用多媒體播放金屬材料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等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資料,請同學們講出,還有哪些領域用到了金屬製品,進一步突出化學與社會的密切聯繫,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金屬材料的興趣和好奇心,從而產生了解金屬性質的探究欲。

新課講授: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我們知道金屬有很多用途,可為什麼金屬會有這麼廣泛的用途呢這是由它們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質決定的。同學們想知道金屬的性質嗎

請學生利用實驗台上的儀器、材料,儘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屬的物理性質。(教師可以預先設計一些試驗步驟,並在多媒體上放映。)

學生分別取出鐵絲、銅絲、鋁絲。用細砂紙打磨這些金屬絲,用濾紙擦拭後,觀察它們的顏色和光澤;用力試試它們是否容易被彎曲、折斷;分別用小刀割一下;分別用鐵錘用力錘一下;用手拿着金屬絲的一端,在酒精燈上加熱另一端,試試它們能不能傳熱;用電池、小燈泡試試它們能不能導電。

學生彙報自己的實驗結果,介紹實驗探究方法,同時進行師生評價。科學探究結束,讓學生歸納出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如:大多數是銀白色,有金屬光澤,常温下多數是固體,密度、硬度一般較大,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和延展性等。

多媒體展示物理性質圖

教師指出:金屬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質外,還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鐵、鋁等大多數金屬都呈銀白色,但銅卻呈紫紅色,金呈黃色;在常温下,鐵、鋁、銅等大多數金屬都是固體,但體温計中的汞卻是液體……金屬的導電性、導熱性、密度、熔點、硬度等物理性質差別也較大。出示幾種金屬的物理性質數據表,請同學們分析,留意導電性,密度,熔點,熔點最低,硬度金屬是什麼等)的物理性質。

高二化學課堂教學設計及案例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烴及烴的衍生物性質及官能團相互轉化的一些方法

②瞭解有機合成的基本過程和基本原則

③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機合成用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小組討論,歸納整理知識,培養學生對物質性質和官能團轉化方法的歸納能力

②通過有梯度的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有機合成的訓練,培養學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邏輯思維能力

③通過設計情景問題,培養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會結合生產實際選擇適當的合成路線

②通過對新聞資料的分析,使學生關注某些有機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關注有機物的安全生產和使用問題

③通過逆合成分析法的研究,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①官能團相互轉化的方法歸納

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機合成過程分析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逆合成分析法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學方法、手段:

①新聞材料分析,分組討論,引導啟發、激發思考、情景問題的創設與解決、多媒體

②針對難點突破而採用的方法:通過設置有梯度的情景問題,分三步,讓學生由淺入深的進行合成訓練,在動手訓練中自己體會、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維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

多媒體展示與PVC保鮮膜有關的“新聞鏈接”以及“資料卡”,創設一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合成情景引入新課(資料見後附表)

【情景創設1】

你能夠根據已學的知識,利用一些常用的原材料,合成PVC嗎?

【教師評價】

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案寫到黑板上,做出評價

【新課】

教師作歸納,以PVC的合成為例,引出有機合成的過程,以流程圖直觀展現

【過渡】

實際上很多時候有機合成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那我們要學會分析比較目標化合物和基礎原料之間在骨架構建和官能團轉化的聯繫,這就要求我們掌握一些官能團的引入或轉化方法。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完成“思考與交流”

歸納內容

【教師引導】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做出適當的引導

【教師評價】提問不同小組學生的討論成果,作出肯定與評價,引導學生做好歸納總結

【過渡】當我們掌握了一些官能團的引入或轉化方法後,就要學會把這些方法應用到有機合成過程中了

【情景創設2】

在日常生活中,飲料、糖果中常常添加一些有

水果香味的酯類香料,例如具有蘋果香味的戊酸戊酯,你能利用1-戊烯為原料合成戊酸戊酯這種香料嗎?

【教師評價】

對學生的成果作出評價,及時糾正錯誤;

引導學生思考總結逆合成分析方法的思路

【過渡】

我們發現,在分析合成路線的時候,可能會出現要對不同原料或合成路線的選擇,那麼

【情景問題創設3】

想一想:結合生產實際,同學們,你認為在選擇原料和合成途徑時,你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問題?

【教師歸納】

選擇有機合成路線應遵循的一些原則:

ü反應條件必須比較温和

ü產率較高

ü原料地毒性、低污染、廉價

【過渡】

逆合成分析法是在設計複雜化合物的合成路線是,它是將目標化合物倒退一步尋找上一步反應的中間體,該中間體同輔助原料反應可以得到目標化合物。而這個中間體的合成也是從更上一步的中間體得來的。依次倒推,最後確定最適宜的基礎原料和最終的合成路線。下面,我們就利用這種分析法,來完成這一道練習:

【例題練習】

試用逆合成分析法研究合成草酸二乙酯的路線

【小結】

本節我們要重點掌握:

1、一些常見官能團引入的方法

2、在有機合成中應用逆合成分析法

【作業佈置】

1、課後習題1、3題

2、思考課本P65學與問

高二化學的教案 篇八

【教學目的】

以學生為中心,以科學探究為主線,採用"動手實驗→啟發探索→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的教學方法,注重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成,引導學生從身邊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

【教學目標】

1、掌握原電池的構成條件,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確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正確書寫電極反應式、電池反應式,能根據氧化還原原理設計簡單的原電池。

2、通過實驗探究學習,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學會分析和設計典型的原電池,提高實驗設計、搜索信息、分析現象、發現本質和總結規律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學習快樂和成功喜悦,增強學習的反思自我評價能力,激發科學探索興趣,培養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強化環境保護意識以及事物間普遍聯繫、辨證統一的哲學觀念。

【教學重點】

原電池的構成條件

【教學難點】

原電池原理的理解;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學生實驗與演示實驗相結合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教學法

【課前準備】

將學生分成幾個實驗小組,準備原電池實驗儀器及用品。實驗用品有:金屬絲、電流表、金屬片、水果。先將各組水果處理:A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較厚),B組:成熟的橘子(將瓣膜、液泡攪碎),C組:準備兩種相同金屬片,D組:準備兩種不同金屬片。

【教學過程】

[師]:課前我們先作個有趣的實驗。請大家根據實驗台上的儀器和藥品組裝:將金屬片用導線連接後插入水果中,將電流表串聯入線路中,觀察會有什麼現象發生?

(教師巡視各組實驗情況)。

[師]:請大家總結:有什麼現象發生?

[生]:總結:出現兩種結果:

①電流表指針偏轉②電流表指針不發生偏轉

[師]:電流表指針偏轉説明什麼?為什麼會發生偏轉?

[生]:説明有電流產生。

[師]:這個裝置就叫做原電池。這節課我們共同研究原電池。請大家列舉日常使用的原電池都有哪些?

[展示乾電池]:我們日常使用的電池有下面幾種,大家請看:

[播放幻燈片]:

化學電池按工作性質可分為:一次電池(原電池);二次電池(可充電電池)鉛酸蓄電池。其中:一次電池可分為:糊式鋅錳電池、紙板鋅錳電池、鹼性鋅錳電池、扣式鋅銀電池、扣式鋰錳電池、扣式鋅錳電池、鋅空氣電池、一次鋰錳電池等。二次電池可分為:鎘鎳電池、氫鎳電池、鋰離子電池、二次鹼性鋅錳電池等。鉛酸蓄電池可分為:開口式鉛酸蓄電池、全密閉鉛酸蓄電池。

原電池的構成:任何一種電池由四個基本部件組成,四個主要部件是:兩個不同材料的電極、電解質、隔膜和外殼。

【評註】提出問題,從身邊走近化學,喚起學生學習興趣。

[播放課件]《伏特電池》的發明:

説起原電池的發明,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786年,著名的意大利醫師、生物學家伽伐尼,偶然發現掛在窗前鐵柵欄的銅鈎上的青蛙腿肌肉,每當碰到鐵柵欄就猛烈地收縮一次。這偶然的現象並沒有被伽伐尼放過,經不懈的探索和思考,第一個提出了"動物電"的見解。他認為:青蛙神經和肌肉是兩種不同的組織,帶有相反電荷,所以兩者存在着電位差,一旦用導電材料將兩者接通,就有電流通過,鐵柵欄和銅鈎在此接通了電路,於是有電流產生,由於有動物電流的刺激,蛙腿肌肉發生收縮。

"動物電"的發現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學家伏打的極大興趣,他在多次重複伽伐尼的"動物電"實驗時,發現實驗成敗的關鍵在於其中的兩種金屬――鐵和銅,若把鈎{}着蛙腿的銅鈎換成鐵鈎,肌肉就不會收縮。他認為"動物電"的實質是金屬屬性不同造成的,不同金屬帶有不同的電量,它們之間必然存在電位差,若有導線在中間連接,就會產生電流,蛙腿的收縮正是這種原因產生的電流刺激的結果。

伏打經過反覆實驗,深入鑽研,1799年第一個人造電源——伏打電池(伏打曾叫它伽伐尼電池)問世。

[師]:這種可以把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的裝置叫原電池。那麼他們是如何構成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原電池的原理。

[板書]:一、原電池

1。原電池的形成條件:

[師]: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設想和實驗室提供的儀器、藥品,自己選擇,試一試,看誰的電流表指針會發生偏轉?看誰的音樂盒會響起。

實驗儀器、藥品:鋅板、銅板、鐵板、石墨、稀硫酸、硫酸銅溶液、食鹽水、白糖水、酒精、硝酸銀溶液、導線、燒杯、電流計、音樂盒。

各組學生積極探討、擬實驗方案。由學生的實驗方案大致可分為下列四種情況:

第一組:電極用同一種材料並連接,A:溶液用鹽酸;B:溶液用酒精。

第二組:電極材料用不同種導電物質並連接,A:溶液用鹽酸;B溶液用白糖水。

第三組:電極用不同金屬不連接,A:溶液用硝酸銀;B:溶液用酒精。

第四組:電極一極插入溶液中,另一極放置在燒杯外。

[要求]: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記錄電流計的指針偏轉情況、兩極現象、,看看音樂盒能否發出美妙的音樂。

各組彙報實驗情況:

第一組中A、B均無現象。

第二組中A有電流產生,B無電流產生。

第三組中A、B均無現象。

第四組中無電流產生。

[師]:由上述實驗請大家總結,原電池的形成條件是什麼?

[生]:討論、總結:

[板書]:①兩個活潑性不同的金屬(或導電的非金屬)做電極

②電解質溶液

③電極相接觸或連接

④對應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有較強電流產生)

[師]:現在請大家重新分析課前用水果製作的原電池,為什麼有的組有電流產生,而有的組沒有電流產生?找出癥結所在。

【評註】:強調內在條件,有利於學生把握實質、前後呼應,注重知識的產生過程。

[設問]:原電池的化學原理是什麼?

[播放課件]銅——鋅——稀硫酸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師]:在上面實驗探究中,我們看到,可產生電流的裝置中電極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原電池是怎樣實現化學能向電能轉變的?請大家以上面研究的銅——鋅——稀硫酸原電池為例研討分析。

[生]:總結:

Cu片上發生反應:2H++2e—=H2↑

Zn片上發生反應:Zn—2e—=Zn2+

氧化還原反應是發生在兩極。

電子從Zn片流向Cu片,應該有電流產生。

[板書]:較活潑金屬鋅做負極:Zn—2e—=Zn2+(氧化反應)

較不活潑金屬銅做正極:2H++2e—=H2↑(還原反應)

電池總反應式:Zn+2H+=Zn2++H2↑

電子流動方向:鋅→導線→銅

電流方向:銅→導線→鋅

正極發生還原反應,負極發生氧化反應。

[師]:總結:原電池就是這樣一種裝置,它把一個氧化還原反應分拆成兩半,使之在兩個電極上進行,從而在導線中產生了電流,實現了化學能向電能的轉變。

[探究]:根據反應2Fe3++Zn=Zn2++2Fe2+設計一個原電池,畫出裝置圖,指出電極材料、名稱,寫出電極反應式。

[練習]投影:

習題(略)

[課後思維拓展]

1、解釋:為什麼乾電池使用一段時間後會"沒電"?以銅——鋅——稀硫酸原電池原理為例加以説明。

2、使用後的電池是否可以隨地丟棄?為什麼?應如何處理?

3、為什麼手機電池充電後還可以繼續使用?

4、課外閲讀《電池的發展與研究》

【評註】:

這是一堂省級優質課的課堂實錄。本節課用實驗探究法探索原電池的原理及形成條件,注重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從身邊走進化學,從化學走進社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全程都能積極參與教學,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好,受到專家好評。

高二化學課堂教學設計及案例 篇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大氣的主要污染物,知道大氣污染物的來源及危害;

(2)知道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應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大氣主要污染物的認識,瞭解其來源和危害,通過分析討論來培養學生學會運用知識的能力,認識到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分析大氣主要污染物的種類、來源、危害,充分認識到人類生活與自然界的矛盾,充分認識到科學發展的侷限性,從而進一步領悟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樹立用科學來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教學重點:大氣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教學難點:減少或消除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應的方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閲讀、交流、討論、聯繫實際生活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

垣曲縣歷山視頻,山西太原霧霾視頻從而導入新課齊聲誦讀《我們和地球相依為命》

課題第四章保護生存環境

第一節改善大氣質量

一、大氣污染的危害

【出示學習目標】

1、知道大氣主要污染物及其來源、危害

2、知道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應產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防治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1】大氣污染的危害

學生閲讀課本P72—73相關內容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乾燥潔淨空氣的組成成分?

2、主要的大氣污染物有哪些?

3、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4、大氣污染的危害?

學生閲讀,學習討論交流後回答,教師點評補充。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2】酸雨

閲讀課本P73相關內容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麼是酸雨?它是怎樣形成的?請用化學方程式來表示酸雨的形成過程?

2、酸雨有哪些危害?

3、如何防治?

學生閲讀,學習討論交流後回答,教師點評補充。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3】臭氧層受損

閲讀教材P74“臭氧層受損”內容,回答:

1、臭氧層有何作用呢?

2、什麼原因導致了“臭氧空洞”的形成呢?

3、臭氧層受損造成的危害?

4、為了保護臭氧層,人類採取了哪些措施?

學生閲讀,學習討論交流後回答,教師點評補充、引導分析

氟氯代烷是如何破壞臭氧層的呢?

O3→O2+O

Cl+O3→ClO+O2

ClO+O→Cl+O2

總反應式為:2O3→3O2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4】温室效應和全球氣候變暖

閲讀教材P76完成“思考與交流”內容

學生討論交流後回答,教師點評補充。

【課堂小結】

一、大氣污染的危害

1、酸雨2.臭氧層受損3.温室效應與全球氣候變暖

(1)形成原因

(2)危害

(3)防治

【學以致用】

1、P72思考與交流

2、課後作業:P811、2、3

【課後拓展】

查閲資料,瞭解世界八大公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