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政治體味文化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51W

高中政治體味文化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政治體味文化教案 篇一

【學情分析】:

學生身處一定文化氛圍、具備一定文化素養、身體力行着文化活動,但是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的作用還不瞭解。因此在教學時,同學生一起透過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各種文化現象,去發現,去感悟,再提煉,從而理解文化的內涵和作用。

【設計思想】:

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過程要求課堂教學從以教為本轉變到以學生的主體參與為主,教學方式要求從單向灌輸轉變為情境建構,注重學生體驗。基於此,本框題教學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遵循從生活中引出問題,再創設問題情境,最後回到生活中去解決問題的程序,按照“品文化→識文化→析文化”的線索安排教學流程。首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文化,使學生感受現實生活濃郁的文化氣息,再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敍述自己身邊的文化現象,使文化融入生活,也使學生獲得了必要的感性認識。緊扣“文化”這個主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使他們在主動思維的過程中,培養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給予必要的引導,使學生的認識實現了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最後,以生活實例為切點,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踐行理念,實現知、情、行的統一。

在對教學內容的處理上,使用教材,但不拘泥於教材,靈活整合教材資源,力將教材目標化、目標問題化,從問題入手,圍繞問題的解決開展教學。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藉助文化現象瞭解文化形式的多樣性。理解文化的內涵,學會歸納文化豐富的表現形式,闡述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的深刻影響。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日常生活環境,體察生活環境中的文化價值;通過比較的方法,全面、準確理解文化的內涵,培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引起學生對文化的興趣;認同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認同廣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性;增強提高文化素養的意識和自覺性。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教學重點:文化的內涵——“文化是什麼”

2、教學難點: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教學方法】:

通過幻燈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讓學生迴歸生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適時加以引導,採用講授法、談話法和討論法相結合。

【教學用時】:1課時

【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約2分鐘)

設問: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聯想到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

播放PPT圖片欣賞:“陝西八大怪”,配以陝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豔豔》。

讀圖,聽音,感悟,交流。

從學生熟知的本地特色文化現象出發,營造氣氛,調動學習熱情,引發學生對文化的感悟,導入新課。

第一目:

文化萬花筒

(約10分鐘)

設問:“陝西八大怪”分別是從哪些方面反映“關中”文化的

活動:説到陝西的特色文化,你還能想到什麼

為了使您更加了解陝西文化,我想帶您走近……

※特色飲食:

※著名遺址:

※宗教文化:

※民間藝術:

※民歌、戲曲:

※文學藝術:

提問:瞭解了這麼多的文化現象,你有何感受

教師小結:

1、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

(靜態)形式: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藝術、科學等。

(動態)活動: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

2、文化生活內容豐富多彩

引導學生回顧人類對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認識過程。

(神創論—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科技發展)

活動:你參加過學校的哪些文化活動請你説説參加這些活動的感受……

展示:

形式多樣的社區文化生活……

各具特色的企業文化……

展示圖片,並設問:

你知道這是哪裏的民居嗎

説説以下圖片反映的是哪個國家的舞台藝術

學生回答。

學生選擇教師擬定的角度或者自己設定角度介紹陝西的特色文化的代表,並説明其“特色”之處。

學生體味、回答。

師生共同探究回顧。

學生回答、交流。

學生回答、交流。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列舉的陝西特色文化,感受文化生活就像一個“萬花筒”。同時鍛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感悟得出結論:文化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

學生充分感受文化的無時不有。

學生充分感受文化的無處不在。

學生充分感受文化

內容豐富多彩還表現在不同區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過渡: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品嚐不同文化生活的韻味,我們不禁要問,究竟什麼是文化呢

第二目:

文化是什麼

高中政治體味文化教案 篇二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識記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內涵,理解文化的力量;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日常生活環境,如校園、社區、網絡等,體察生活環境中的文化價值;通過全面、準確理解文化的內涵,培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起學生對文化的興趣;認同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認同廣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性;增強提高文化素養的意識和自覺性。

2.教學重點/難點

1、文化的內涵

2、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

3、教學用具

多媒體

4、標籤

第一課時,體味文化

教學過程

教師:就此提出:究竟什麼是“文化”要求我們從“文化”的內涵與文化的力量兩個方面去探究。

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強調重難點。

【講授新課】

(一)文化“萬花筒”

1、圖片欣賞:百度圖片

中國古代私塾

現代網絡文化

由此得出:從時間上看,文化無時不在

2、圖片欣賞:百度圖片

由此得出:從空間上看:文化無處不在

3、材料欣賞:“林語堂談南北文化的差異”

由此得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環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環境,文化生活呈現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4、名句欣賞:“你不問我什麼是文化的時候,我還知道文化是什麼;你問我什麼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麼了。”

——錢鍾書

教師:(1)那麼究竟文化是什麼呢請就剛才所談到的文化現象進行歸納

(2)思考文化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學生:依據教材進行思考,小組內進行討論,最後形成結論

(二)文化是什麼

1、文化的內涵

我們講文化生活,這裏的“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晶。

師點撥:第一,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

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經濟的和政治的。

2、文化的外延

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自主思考:下列哪些屬於文化現象

1、西雙版納的植物王國

2、工人、農民從事生產活動

3、參加演講會、辯論會

4、大汶口文化遺址

5、宗教活動、宗教教義和宗教建築

6、克隆技術

7、倫理道德觀念

8、瀏覽網站,領略世界各地風土人情

9、鄉鎮企業

10、軍隊、警察、法庭和監獄等國家統治機器

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1、歸納文化的特點

2、歸納文化的形式

設計意圖:使學生通過探究全面把握文化的特點,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三)文化的力量

百度圖片:

抗洪精神

載人航天精神

得出: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曆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課堂小結

在一個文化落實的社會裏,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理;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生命。。

我們都生活在文化生活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樣浸潤着我們的心田,我們的生活需要文化,我們的成長呼喚文化,讓文化引領我們走向成功。

課後習題

1、在都市,有繁華的文化景觀;在鄉鎮,人們利用農閒時間、集市和民間傳統節日,開展各種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邊遠地區,文化活動更具有特有的鄉土氣息。以上材料説明()

A.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環境,有不同的文化環境

B.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C.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D.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2、下列活動屬於文化活動的是()

A.在嶽麓區人大代表選舉大會上投票

B.高二年級參加嶽麓區中國小校園舞比賽

C.到國儲電腦城買電腦

D.農民種田,工人做工

3、下列屬於文化現象的是()

①申辦2008年奧運會②參加人大代表選舉③參加元旦文藝晚會④買車購房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

4、“石頭上刻着名人名言,石頭是物質的,但表現的是精神的內容。”對這句話的理解,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A.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B.文化就是人類創造的產品

C.文化就是刻在石頭上的名人名言

D.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是分開的,兩者互不影響

高中政治體味文化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明確文化的內涵,知道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理解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2、能力目標: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探究,使他們學會提出問題、學會合作交流,從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重視自身文化素質的意識;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為增強綜合國力貢獻力量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文化的內涵

2、教學難點:文化的內涵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閲讀課本思考本課主要內容

如果説經濟生活的主題是物質財富的創造,政治生活的主題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麼文化生活的主題就是精神家園的耕耘。本課作為開篇內容,主要是要告訴大傢什麼呢?帶着這一思考,請大家先快速閲讀本課內容。

活動2【講授】新課講授

進行新課(從現象和本質兩個角度體味文化)

文化“萬花筒”((從現象))

(1)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師:請同學們思考:你能舉個具體的事例説明什麼是文化活動嗎?平時你參加過哪些文化活動?

(學生思考並回答)根據同學們的回答我們可以知道我們身邊有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他們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學有校園文化,吃飯有“飲食文化”(比如:東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東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飾文化”(比如中國唐裝,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築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築、園林、宮殿、樓閣,現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遊文化”,晚上有“網絡文化”,而這些都屬於文化現象,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各種文化現象無處不在。

其實,無論是歷代不同的服飾文化,還是我們周圍的一系列文化現象,都告訴我們:文化現象,它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

(2)文化特色: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師:在粗讀了林語堂談南北文化的差異(《吾國與吾民》),觀看了川劇變臉與東北二人轉、鄉村文化與都市文化後,大家發現了嗎?不同的區域,各自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文化並不是都是千篇一律的,我們的世界也因為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而色彩斑斕。

(3)文化形式:多種多樣

同學們參加學校文藝演出、演講比賽、藍球比賽,甚至上課、自習、做作業、上網、聊等等,實際上都是我們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的一種形式,因此可以説:文化形式多種多樣。

知識總結:文化“萬花筒”

①文化形式:多種多樣

②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③文化生活:不同區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過渡:説了這麼多,大家明白什麼是文化了嗎?似乎還是雲裏霧裏。那麼,究竟什麼是文化?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文化的內涵及特點。

2、文化是什麼(從本質)

(1)文化的涵義

“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注意:廣義文化:對人類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統稱。

狹義文化:專指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或指人們受教育的程度。

過渡:接下來,我們通過了解文化的特點來重點解析一下文化的內涵。

(2)文化的特點

①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不是經濟現象、政治現象

想一想:下列活動屬於文化現象的有(2、3、5、6、7)

1、工人、農民從事生產活動

2、參加學校運動會

3、參加演講會、辯論會

4、購買水果蔬菜

5、參加文學社、讀書俱樂部

6、合唱團、舞蹈隊、時裝表演隊

7、瀏覽網站,領略世界各地風土人情

8、某國議員競選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文化現象是區別經濟現象、政治現象的,它是一種精神現象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由人創造,也不是自古就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來源於人類實踐

師:請問張家界的山是文化嗎?將張家界的山開闢成旅遊區或拍攝成藝術作品能稱得上文化嗎?兩者有什麼區別?

(學生思考並回答)根據同學們的回答我們可以知道張家界的山本身不能稱之為文化。將它開闢成旅遊區或拍攝成藝術作品則屬於文化。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純粹自然的東西,而後者是經過人的實踐活動,經過人的勞動,滲透了人的精神活動,成為人精神活動的產品,因而成為文化。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由人創造的,有了人類社會後才有文化。文化來源於人類的實踐。

文化是人們的一種素養--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養出來的

材料一:韓愈在《師説》裏寫到:“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也。”

材料二:如把一個剛剛出生的中國嬰兒託付給一個美國白人家庭撫養,他一定是説英語並用刀叉吃飯。如把一個剛剛出生的美國白人嬰兒託付給一個普通中國家庭撫養,他一定是説漢語並用筷子吃飯。

兩則材料共同説明什麼?

(學生思考並回答)根據同學們的回答我們可以知道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生活、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所以我們同學們要注意了,你們的一舉一動都可以體現出你是否具有文化素養,可別被人説沒有文化,沒有素養哦!

文化現象實質上是精神現象--精神生活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師:有人説,文化是一種“純”精神活動和“純”精神產品。你認同這種觀點嗎?為什麼?(學生思考回答)

歸納: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就像我們的文字,從產生開始的口口相傳,發展到後來的甲骨文、簡牘、紙書,再到現在的新形式——電子書,都需要依靠一定的物質活動或者物質載體。

過渡:同學們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當我們看電視、_者小説的時候,被其中的某個場景感動的熱淚盈眶或者熱血澎湃,這是為什麼呢?

(學生思考並回答)電視、_小説他們都是文化形式,我們被感動,那説明這些文化具有一種精神力量,能夠感染我們的情緒,甚至為我們提供精神動力。

3、文化的力量

案例:當雅安地震舉國神傷之時,文化成為災區軍民賴以生存、鬥爭的精神食糧:“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眾志成城,抗震救災。”大地震發生後,全國乃至全世界都舉行了捐款捐物捐衣捐水活動,各國人民也紛紛解囊相助,用愛心來為災區人民營造幸福樂園。雅安市女主播陳瑩在結婚當天穿婚紗報道節目,被網友譽為最美新娘。官兵救援車為躲避私家車墜崖,兩名救援戰士壯烈犧牲;經歷過汶川大地震並在地震中失去雙腿的廖智姐妹迅速投入到救災中,她一直通過手機報告她所見到的第一手災情,被CCTV等多家媒體報道,稱為“最美志願者”……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不同的文化對人產生不同的影響;同一文化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響。

對個人成長的影響而言,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是個人成長的催化劑,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會把人引向歧途;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而言,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阻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