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彩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12W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彩多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一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天上的街市》是新編九年義務教育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個新詩單元,教材編者稱之為“詩海徜徉”。單獨設立一個“新詩單元”,這在國中語文教材編輯還是第一次。這反映了人們對詩歌,尤其是對新詩在觀念上的一些變化。

本單元編選中外九位現代詩人的十首詩歌,可以説都是精品佳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天上的街市》選自郭沫若第一部詩集《星空》。《星空》寫於五四以後詩人最苦悶的時期。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其間於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兩度回國。面對當時中國現實,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實,嚮往光明的未來。但五四期間那種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熱情已經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後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語)。所以,在《星空》中,詩人流露出較濃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緒,雖然表現了要求奮飛、新生和自由的願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現實、獨善其身的消極情緒。這是《星空》給人的整體閲讀印象。而《天上的街市》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妙世界。(1)《天上的街市》詩內有豐富的想象,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描繪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寫實的詩句,有想象的詩句,而想象的正代表着詩人的嚮往和追求。

(2)《天上的街市》由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聯想到天上的街燈,再由天上的街燈聯想到天上的街市,於是想象便在作者一連串的聯想當中放飛了,而這個聯想的“中介”便是比喻。“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閃着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着無數的街燈”。兩個比喻,兩層聯想,把我們引進了想象中的天上的街市。(3)《天上的街市》對牛郎織女的傳説的全新詮釋,這個反傳統的創作,形象地抒發了詩人的理想和追求。

《天上的街市》編入本單元的第一篇,因為它很好體現新詩的特點,它能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新詩的領域。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編排意圖及本課特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2)嘗試聯想和想象的寫作方法。(3)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強烈的愛憎情感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4)領略這首詩所表現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新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文字淺顯、明白,形象鮮明,意境深邃。由於文字上沒有障礙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對詩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過來要埋怨新詩“沒勁”。這首詩節奏和諧,音韻優美,讀來琅琅上口,語言清新樸素,描繪出一幅浪漫温馨的天國樂圖。根據這一提示,教學目標(1)(2)應確定為本課重點。在朗讀中感受音樂美,繪畫美、情感美為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教學詩歌,要以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從精煉的詩句中解詩讀歌的豐富內涵來。為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也為了培養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1)適當介紹詩人在創作《天上的街市》(1921年)前後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情緒,以幫助對詩歌內容的理解。(2)圍繞朗讀來設計教學,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在朗讀中想象詩歌的圖畫美,在朗讀中品析詩歌的情感美。(指導誦讀)。(3)啟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天上的街市》有豐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聯想,因此指導學生也要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去品味詩歌的意境和藴含。(4)比較——把《天上的街市》對牛郎織女的描寫與民間傳説中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做比較,從兩者生活狀況的不同上去理解詩人的理想和追求。在教學手段上,採用配樂朗讀磁帶。

三、説學法

葉聖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升,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1)誦讀法。反覆誦讀逐步加深理解。誦讀時注意節奏和重音。(2)想象法。在誦讀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在自己腦海中構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體形象在意念中創造出一個與詩歌內容相一致的生動而豐富的境界。(3)比較法。比較詩歌與民間傳説的異同,瞭解詩人對自由、美滿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四、説教學程序

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體現。為此,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程序的。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用民間故事導入。教師或學生講故事均可。故事中的牛郎織女過着被禁錮,被束縛,難得一見的不幸生活。然而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裏,我們將會見到與此完全不同的牛郎織女……。然後板書課題。

(二)、出示目標,整體感知

在學生積極性已被調動,課堂氣氛比較活躍的情況下,我因勢利導,出示教學目標。讓學生對作者、時代背景做一些介紹。通過朗讀,理解領悟全詩,立意在通過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繪,表現其對黑暗社會的痛恨對理想生活的嚮往。

(三)、理解內容,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詩歌的學習不是被動的而是有目的,通過讀來領會內容、探索問題。為了能抓住實質問題,我不按照逐段來分析,而依照:學讀——想讀——析讀來分析課文。

1、學讀

(1)、學生聽朗讀帶或老師的範讀,然後自己試讀,在書上標記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教師評點、指導,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重音。

(3)、配鋼琴曲《星空》,全班小聲讀,享受詩歌的音樂美。

2、想讀

(1)、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課外收集的關於星空的想象的傳説、故事、詩文。

(2)、教師示範(出示牛郎織女行空圖):我看見牛郎騎着牛兒,臉上寫滿了幸福温暖,他在想什麼呢?在想織女昨天的新花樣織出來了沒有?織女是個巧手的女子,也是個倔強的女子,什麼事情不做到決不罷休。不過牛郎今天給她帶的這本《中國織染》一定可以幫助她的。天河淺淺的,眨眼功夫牛郎就望見那似錦的雲霞和雲霞中春花般的織女……

(3)、學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畫面。

(4)、配樂,沉醉在想象中默讀。

3、析讀

(1)、夜幕降臨,剎那間,遠遠的街燈全亮了;而這時,夜空中的星星也一下子現出了它美麗的容顏。試着讀這一節,讀出你看到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時的心情。

①老師示範讀,指導朗讀技巧:懷着驚喜的心情去讀,重讀“明”“閃”“明星”“現”“點”“街燈”。②學生練習讀。③學生演讀。

(2)、①請學生讀自己寫的表現天街美麗富足的文字,其他同學閉目聽。②作者在想象這一切的時候,有着怎樣的心思呢?試一試,把你的心思讀出來。③指名説出朗讀時的體會,教師點撥:有一點嚮往、有一點讚歎、有一點想飛的感覺。④女生齊讀。

(3)、①詩中的牛郎織女和傳説中的牛郎織女的故事有什麼不同,請用你的朗讀表現出來。②學生輕聲讀。③指名學生讀,在點評中引導學生總結:牛郎織女生活的幸福温馨是通過重讀“淺淺的”“不甚”“來往”“閒遊”“提着燈籠在走”表現出來。④在注意重音的同時,嘗試用語音語速來表現牛郎織女生活的幸福美好。⑤指名朗讀好的同學讀。⑥師生交流聽讀時的感受。點撥引導學生明確讀三、四節的要領:要讀得輕柔舒緩,彷彿是坐着小船在微波盪漾的湖面上搖曳,有一種沉醉其中的感覺。

(4)、背誦。

(四)、總結擴展,領會內涵

本詩的重點是學習聯想和想象的寫法,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1、介紹聯想和想象這兩個概念。

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由當前的事物回憶起有關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另一件事物,都是聯想。如詩中由“街燈”想到“星星”是聯想。

所謂想象,就是在原有情感形象的基礎上創作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這些新形象是已積累的知覺經過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如詩中由“天上的街市”想到“牛郎織女的自由生活”是想象。

2、仿照示例寫句。

發揮你的聯想和想象,續寫下邊的句子。

例: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着無數的街燈。

(1)、牽牛花開放了……

(2)、籠中的小鸚鵡……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五、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簡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顯示這點,進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依據:

教讀任何一篇課文一定要注意與作者、與編者、與作品三方面的對話。

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説:“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

就教材的編輯意圖而言,根據單元開頭的單元提示短文所説,是按照“民俗”的主題來編排課文的,所以,關注民俗文化因該是本單元教學目標的着眼點之一。

研讀課文本身,我們發現在“歌會”的大標題下,三種不同場合的民歌演唱鮮活滋潤,各有風情,我們就能感受到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捕捉到沈從文字裏行間所充溢着的活力,是一種自然本色的生命力。而這一切,正如他在原文《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中所説“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於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所以我們可以把課文的解讀為是一曲“生命的頌歌”。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瞭解三種不同場合的歌會。

2、品讀作品語言,通過多種形式的展示,培養學生對語言的賞析能力。

3、感受作者情懷,感受雲南歌會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進而激勵學生關注民俗文化。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個性研讀文本的能力。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注重課文的朗讀,語言的感悟積累。

教學難點:

激勵學生感悟生命之美,關注民俗文化。

教學構思:

本文計劃兩課時完成。分為預習課與展示課。

第一課時是預習課,主要以自主閲讀、小組合作等形式,疏通字詞,完成導學案中的部分內容,讓學生對雲南歌會有初步瞭解,並以小組為單位對研讀的重點做好展示準備。

第二課時是展示課,主要以小組展示、老師點撥等形式,對文本研讀賞析,感受雲南歌會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進而激勵學生感悟生命之美,關注民俗文化。

全班分為5個大組,★★每大組又分為A、B小組,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參與完成教學任務。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預習課)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2、完成導學案二、三。

教學過程:

一、默讀課文。

請認真默讀課文兩遍,完成以下任務:

1、標劃課前提示、課下注釋、課後練習。

2、中心句、關鍵詞、自己喜歡的句子,對於特別喜歡的句子寫一點點評。

3、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的注音、理解。(重點“讀一讀、寫一寫”)

二、美讀課文。

把課文有感情地朗讀一遍。(可比賽或合作)

三、研讀課文

1、藉助資料,瞭解作者。(把重要信息整理在課本上)

2、完成導學案二、三。

附:導學案

二、課文初探

1、落實字詞

A、注音:

迤( )西 譬( )喻 淳( )樸 蹲踞( )

忌諱( ) 酬( )和( ) 鐵箍( ) 熹( )微

龍吟鳳噦( ) 即物起興( )

B、釋意:

悠遊自在:

熹 微:

2、在認真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完成以下兩個問題:

你對雲南歌會有了哪些瞭解?

個人探究:(可從演唱場合、方式、內容等方面考慮)

小組合作:(對篩選的信息分析、彙總)

你認為沈從文先生是帶着怎樣一種情感寫這篇?你能否從課文中找到依據?

個人探究:

小組合作:

3、結合課後研討與練習,提出1-2個你認為有價值的問題,小組探討,不能解決的問題寫在下面。

三、文本拓展

東莞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四、合作探討

1、各學習小組逐一討論明確導學案二、三中的問題,把討論後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彙總起來上交老師。

2、各小組認真研討分組的預習任務,明確答案,小組代表做好展示準備。

一組:研讀全文,思考雲南歌會有幾種不同場面?演唱地點、內容、形式各有什麼不同?

二組:研讀第一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選擇這部分中你們認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兒最精彩,適合什麼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讀、語言賞析、表演、繪畫、仿寫等,鼓勵有個性的表現)

三組:研讀第二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選擇這部分中你認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兒最精彩,適合什麼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讀、語言賞析、表演、繪畫、仿寫等,鼓勵有個性的表現)

四組:研讀第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選擇這部分中你認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兒最精彩,適合什麼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讀、語言賞析、表演、繪畫、仿寫等,鼓勵有個性的表現)

五組:研讀全文,你們能否從三種不同場合的雲南歌會中發現共同點?如果有,是什麼?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第二課時(展示課)

教學目標:

1、品讀作品語言

2、感悟作者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作者、題目。(課前播放音樂《彩雲之南》)

師:同學們,“彩雲之南”是哪裏?

——

今天,就讓我們和沈從文先生一起走進風光旖旎的雲南,領略生面別開的雲南歌會。

板書:題目、作者

師:哪位同學可以為大家介紹一下沈從文?

示例: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在散文、小説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説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師:你怎樣獲取了這些信息?

示例:看註釋、查資料、上網搜索等等。

師:請同學們注意學習這種自學的方法。老師也想補充一點,沈從文曾在雲南生活長達8年之久,他像愛自己的故鄉一樣,愛上了雲南的山水,雲南的百姓,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能夠體會到這種情感。

二、小組展示

師:預習課同學們已經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今天就分小組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有請第一小組的代表。

第一組代表發言(中心發言人先説,其他同學可補充)

示例:我們探究的是雲南歌會的三種場面的不同。演唱地點分別是山野、山路、山寨;第一種場合的演唱內容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第二種場合是各種本地悦耳好聽的山歌,第三種是唱什麼都不犯忌諱;演唱的形式有對歌、漫歌、傳歌。

(師:注意引導學生從原文尋找答案。)

教師點撥

1、師:能否用簡潔的語言對三種場合加以概括?

示例: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山寨傳歌。(學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2、師:“對歌”“傳歌”都出自課本,為什麼第二個場合要概括為山路漫歌,而不用山路唱歌?

你能否結合原文説一下你的理由?(引導學生注意研讀文本)

示例:不可以。從“一面——一面-----”等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趕馬女孩是輕鬆愉悦的心情,是隨意的自由的歌唱,山路唱歌不能體現這一特點。

3、師:提醒其他小組同學做好筆記。

第二組代表發言(中心發言人先説,其他可補充)

示例:我們展示的是第一個場面的歌會。我們選擇了兩種不同的展示形式。A組賞析2節人物描寫;B組仿寫3節人物外貌描寫。請A、B組的同學分別展示。

A組示例:“一連”“三個”“逼”等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年輕女人對歌水平高;“輕輕”“理理”“拍拍”“笑笑”等動作、神態的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年輕女人心情的愉快輕鬆。(學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B組示例:本班同學的一段肖像描寫。

教師點撥

1、師:你能否把這種高超的技藝、輕鬆的心情通過朗讀體現出來?

----

2、師:“一連”“三個”“逼”是輕讀還是重讀?為什麼?“輕輕”“理理”“拍拍”“笑笑”讀時要注意什麼?

示例:“一連”“三個”“逼”需重讀,可以體現年輕女人水平高;“輕輕”“理理”“拍拍”“笑笑”語速要舒緩。

3、指導學生誦讀“那次——去了”部分,老師傾聽,相機點撥,指導,再讓學生齊讀。

4、師:你認為3節的人物外貌描寫有什麼特點?能否結合原文來説?你們小組在仿寫時注意了什麼?

示例:原文人物外貌描寫抓住了人物外貌特點,寫得比較細膩,如“黑中透紅棗子臉”“白白的糯米牙”等詞語真實細膩地刻畫了人物形象。所以仿寫時應注意這些。

5、師:你知道這種外貌描寫的方法叫什麼嗎?它的特點是什麼?

示例:人物描寫中的工筆描繪,特點是真實細膩。

6、師:範讀3節,提醒同學進一步體會工筆描繪的特點。

7、師小結:山野對歌,雖然是劍拔弩張的比賽,沈先生卻着重渲染了它的輕鬆與快樂。

第三組代表發言(中心發言人先説,其他可補充)

示例:我們展示的內容是山路漫歌的場面,展示的形式是A組朗讀加表演,B組語言賞析。

A組示例:學生選擇課文中的精彩片段一生朗讀,其他模擬動作或唱歌(學生也可能有其他展示,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B組示例:“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裏不住點頭——而成的”寫出了花的可愛。“矗起頭頂花冠”的“矗”和“瞪着個油亮亮的眼睛”的“瞪”動詞寫出了戴勝鳥的調皮,可愛。(學生也可能有其他語句的賞析,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師:請其他同學點評、補充。

教師點撥

1、師:題目是歌會,為什麼要花大筆墨寫環境呢?是不是喧賓奪主?

示例:用環境的美襯托歌聲的美。(學生也可能有其他的理解,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2、師:還有沒有更深的理解?廣東本地有沒有這種山歌呢?與山歌相比,廣東特色的文藝有什麼?

示例:粵劇

3、師小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根植於它的土壤中,正所謂地傑方能

人靈。請大家記住,正是因為有了雲南的山靈水秀,才有了淳樸自然的雲南民歌。

第四組代表發言(中心發言人先説,其他可補充)

示例:我們小組展示的是村寨傳歌,A組同學用圖畫的形式展示對村寨傳歌的解讀,B組同學用朗讀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參加歌會的人物。

A組同學黑板展示簡筆畫,並對簡筆畫的內容解説、介紹。(如代代相傳的特點、熱情無私的精神等)

B組同學一生朗讀“我以——真不少”部分,其他穿插表演。

(師: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鼓勵學生個性解讀,老師對學生的不同理解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教師點撥:

1、師:參加村寨傳歌的都是什麼人?多不多?為什麼作者不厭其煩地介紹他們的身份?(引

導學生感受村寨傳歌場面的宏偉,氣勢的壯觀,領悟雲南歌會是民間的歌會、百姓的歌會)

——

2、師:村寨傳歌中大家僅僅在傳歌嗎?你能結合原文分析一下嗎?(引導學生結合原文分析

體會歌會不僅傳歌,更傳遞了熱情與智慧)

——

3、師:如果朗讀這一部分,描寫老吹鼓手的那一句如何去讀?(引導學生體會“最當行出色”“早”“卻”等詞要舒緩、重音。)

——

4、自由朗讀:“集會表面——原來如此”部分,注意讀出讚美欣賞的語氣。

5、師小結:有人説,心中擁有陽光的人,才能把陽光撥撒到別人的心理,老吹鼓手不僅在傳歌,更傳遞了真誠與熱情,這種情之美是最動人的!

6、師:以上我們分析了三種場合歌會的不同,那麼透過這些不同,我們能否發掘出他們的相同點呢?請第5小組的同學深入分析一下。

第五組代表發言(中心發言人先説,其他可補充)

示例:我們探究的是雲南歌會三種場面的相同點。我們通過分析認為三種場合的歌會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學生可能有不同答案,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教師點撥

1、師:你認為沈從文先生為什麼對雲南的歌會感興趣?(引導學生認知歌會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

——

2、師小結:在雲南的。歌會上,有輕鬆愉快、有淳樸自然,更有熱情與真誠,就是這些深深吸引了沈先生,而他也早在課文的開頭就以總領全文的兩句話,表達了這種讚賞之情,請齊讀課文第1節體會,注意讀出讚美之情。

3、生齊讀課文1節。

三、擬寫副標題

1、師:通過以上的品讀、分析,我們已經對課文有了相當的理解,能否從不同角度,為本文擬一個副標題,傳達自己學完本文的獨特感受?請獨立思考,想好以後可以到前面板書出來,也可以和直接和大家交流。(自由發言,鼓勵不同的答案,激勵思維火花的碰撞)

示例:“雲南韻”“不同的歌會,同一種美”“情動雲南”等等。

師:以上同學的答案非常精彩,也觸動了老師,在雲南的歌會上,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怎一個美字了得!而透過這些美,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一個個鮮活質樸熱情的生命,所以沈先生也是用這篇譜寫了一曲“生命的頌歌”!(板書)

四、課堂釋疑

1、師:預習環節同學提出的有價值而尚未解決的問題提出1-2個,大家共同釋疑。(先請提出人談看法,其他同學補充,老師引導、點撥。不一定要有完整答案,只是引導思考,探討)

——

2、師:最後,老師提醒同學們注意,任何一篇課文不能孤立地學習,我們應該瞭解編者的意

圖,本單元是民俗單元,編者選編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同學們能關注民俗文化。

有消息證實,世界上篇幅最長的史詩--藏族英雄史詩 《格薩爾》,目前也面臨瀕危搶救的問題;嶺南文化的瑰寶——粵劇目前“鐵桿”戲迷只有20xx多人。同學們,相信你們現在的心情一定和老師的一樣沉重。所以老師特別希望通過今天這篇課文的學習,提醒大家注意:

有些聲音我們不能遺忘,雖然時間讓它們沉下歷史的河牀,但當伴着田間嗒嗒的馬蹄和奏響在山野村落的鳥鳴,民歌、腰鼓、戲曲、民間藝人悠揚的二胡,這些民俗文化的精粹在我們的耳畔隱約傳來的時候,同學們,讓我們駐足、欣賞,讓這些天籟之音,把我們的智慧之燈點亮,讓民俗文化源遠流長!

五、佈置作業

師:想不想做民俗文化的守衞者?

——

請課下小組合作完成課後練習四。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三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疏通文意,明確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世説新語》在中國小説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説藝術特色。

3、子猷前後的表現是否矛盾。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文章的內容,體會人物的心情和個性特點,感受兄弟親情。

【教學重難點】

1、《世説新語》在中國小説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説藝術特色。

3、子猷前後的表現是否矛盾。

【教學法】自主合作討論

【課時】1 課時

【預習導學】

1.導入新課

課堂提問:同學們通過預習對《世説新語》有何認識?瞭解哪些?

2、作者鏈接

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宋武帝劉裕侄兒,世襲臨川王。

《世説新語》,是記載魏晉人物言談逸事的筆記小説、志人小説。全書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個門類,較為集中地反映了魏晉時期的社會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選自《世説新語·傷逝》。

【合作·探究·展示】

一、讀書(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對作品有大概的把握,反覆讀書培養語感,為翻譯,背誦奠定基礎)

1、學生朗讀作品,教師糾正字音:

篤( dǔ ) 都( dū )喪( sāng )( sàng )

了(liǎo) 輿( yú ) 調( tiáo )慟( tng )

2、體朗讀課文

3、師範讀課文(注意在範讀期間,容易讀錯的字音要重讀)

二、對文中主要人物的把握:

學生活動:學生讀出他們課下找到的相關資料

(一)子猷:王徽之,是王羲之之子,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在《世説新語》中對其生平逸事有大量記載。

教師補充資料:

1、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雲:“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牀,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2、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二)子敬:王獻之,王羲之之子。東晉著名書法家。主要作品《洛神賦》

三、掃清字、詞、句等障礙(使學生能掌握作品大意,為理解作品中心思想奠定基礎)

小組活動:

1、以平時要求的四人為一小組活動。

2、結合工具書、課下注釋讀課文。

3、讀懂課文,把握大意,全班交流。

要符合新課標的精神,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成為課堂的主體,調動其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增加互動性,調動課堂氣氛

課堂檢測一:找出下列翻譯的不當之處。

1、原文: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

翻譯:子猷向左右問:“為什麼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

改錯:左右:近旁的人,這裏指近侍

2、原文:語時了不悲。

翻譯:説完話後根本就不悲哀。

改錯:説話時完全不悲傷。了:完全

3、原文:便徑入坐靈牀上。翻譯:(子猷)從小路上走向靈牀。

改錯:(子猷)徑直坐在靈牀上。

比較閲讀:(分析人物形象)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牀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餘亦卒。(《傷逝第十七》)

人琴俱亡!”因頓絕,先有背疾,遂潰裂,月餘亦卒。(《晉書列傳十五》)

1、子猷、子敬兄弟感情深厚,在上面兩個語段之中都有反映

2、在語段一之中人物形象刻畫很有個性,請你摘抄其中充分展示子猷個性的語句體會子猷的形象,並説一説這些語句與語段二之中哪些語句相照應。

3、子猷對弟弟有深厚的情誼,但弟弟死後他一開始並沒有哭,這是為什麼?你能從語段二之中找到答案嗎?

(教師通過對此題的分析,使學生更加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後人用“人琴俱亡”一詞表達對死者無限哀悼之情的主要原因)

四、小結:

課文內容結構

俱病篤 子敬先亡

人亡

問左右 奔喪不哭

手足情深

人琴俱亡取 琴彈 不調擲地

琴亡

慟絕久 月餘亦卒

在此結構之中,小説的雛形依稀可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形式業已具備。敍事較為完整,情節波盪起伏,首尾呼應,實為一佳作。在整理結構的同時,讓學生試背文章,完成大綱要求。

五、佈置作業:

拓展思維:根據《人琴俱亡》寫一篇親情故事,更好的體味其中的情感。

【反饋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王子猷( ) 病篤( ) 了( )不悲

輿( ) 不調( ) 慟( )絕

2.解釋下列加點詞。

(1)王子猷,子敬俱病篤: (2)而子敬先亡。

(3)何以都不聞消息。 (4)語時了不悲。

(5)便索輿來奔喪。 (6)子敬素好琴。

(7)便徑入坐靈牀上。 ( 8)弦既不調。

(9)因慟絕良久。 (10)月餘亦卒。

3.《人琴俱亡》選自 作者是 ,他是 (朝代)文學家,人琴俱亡的意思是:“ ”

4.文中説“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牀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你認為“不調”的原因是:

5.《世説新語》中很多故事發展為成語《人琴俱亡》發展的一個成語是 。這則故事表現了:

6.翻譯句子:

(1)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

(2)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3)因慟絕良久。

1.yóu dǔ liǎo yú tiáo tng

2.俱 :都。而:順承,不譯何以:以何,為什麼。語:説話。了:完全。便:就。索:要。輿:轎子。素:一向。 徑:直往。既:已經。因:於是。絕:氣息中止。卒:死

3.筆記體小説《世説新語》 劉義慶 南朝宋 人琴俱亡,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4. “不調”既是寫實際情況,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淒涼。

5.人琴俱亡 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6.(1)為什麼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死了。(2)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3)於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過去。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四

一、教材簡析

本教材分為閲讀和綜合性學習兩大部分,書後還有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和附錄等內容。其中閲讀分為以下六個專題,即戰爭、愛、建築、科學、古詩文、自然山水;綜合性學習也有六個專題,分別是:世界何時鑄箭為犁、讓世界充滿愛、説不盡的橋、走上辯論台、蓮文化的魅力、怎樣蒐集資料等。該教材有以下突出特點:(1)立足學生實際 (2)體現現代意識 (3)弘揚人文精神 (4)突出開放性 (5)注重策略引導。

二、目的要求

1、熟練地使用工具書,認識本冊教材中出現的生字,做到會讀、會寫、會用;學寫規範、通行的行楷字,具有較快的書寫速度。

2、練習快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反覆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文章的思想情感能作出比較恰當的評價;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並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品味並積累優美的語句,學習課文的語言運用技巧和文章的表達技巧;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3、多角度地觀察生活、品味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能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寫出感情真摯的文章。

4、能根據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大膽地進行交流。

5、能夠主動參加綜合性學習,掌握查找資料、蒐集信息的基本方法,能與同學合作探究,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悦。

三、學生情況簡析

八年級一班和三班共有學生100來人,少數同學們愛好語文學習,約只有二十分之一的同學語文基礎較好,語文成績相對優異的。另有十分之四的同學語文基礎較差,成績很不理想,主要表現在不能正確地理解所閲讀的文章內容,不敢大膽表述自己的觀點,寫文章詞不達意,材料成舊,抓不住要領,對語文學習興趣不足。

四、教學措施

1、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充分發展學生的能力。

3、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積累豐富的語文素材。

4、加強作文指導,特別是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技巧。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瞭解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蒐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進一步瞭解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養成蒐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閲讀 討論 探究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

1、閲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

2、查找克隆的相關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實物資料。

3、思考:以克隆為例,談談對“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的理解。

一、導入

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説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克隆是什麼呢?它奇妙在哪裏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展示查找的資料

自然界中哪些動、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領?

(出示實物、圖片:秋海棠落葉生根、富貴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發芽生長、各種水果、蔬菜、稻麥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請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並出示問題,供小組討論。

問題:

a.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麼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麼?

c.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麼要這樣安排材料?

d.“多利”的誕生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e.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與弊處?

明確: a.課文使用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先寫克隆的含義,接着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後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關鍵是: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

c.作者沒有用時間順序來介紹“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是以實驗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於認清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

d.“多利”的誕生標誌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説,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e.課文從三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於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作者並沒有沉浸在盲目的樂觀當中,而在結尾處提出了關於“克隆”牽涉到道德倫理問題的冷峻思考。

三、內容研讀

1、明確什麼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説説克隆是什麼?(不是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後代)

(2)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麼是“無性繁殖”,什麼是“克隆”的語句。(出示幻燈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也叫‘克隆’。”)

2、講解説明方法:在介紹“克隆是什麼”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

任何説明方法都是為説明事物特徵服務的。“克隆”屬於前沿科學知識,對一般人而言生僻難懂。作者通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細緻地解釋,最後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定義它,使它的特徵清晰、明瞭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了“克隆是什麼”。

探究:(1)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於希臘文,效果好嗎?

(2)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麼作用?

明確: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説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着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用《西遊記》中婦孺皆知的故事,更將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四、佈置作業

1、藉助生物書,瞭解某一動、植物,按照一定的順序,選用適當的説明方法,介紹它的特徵及生長過程。

2、字詞讀一讀寫一寫,課後研討練習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為其“科學性”,重在內容;“普”為其“普及性”,重在語言。二者完美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説明了深奧尖端的生物技術。

二、複習:

研讀第一小節“克隆是什麼?”思考:

a.用一句話告訴大家“克隆”是什麼。

b.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於希臘文,效果好嗎?

c.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麼作用?

d.這一小節使用了哪些説明方法,其作用分別是什麼?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有何關係?

2、請找出這兩小節中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與精神的語句。體會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找出使用的説明方法,並説明其作用。(學生討論,教師引導並明確)

4、“克隆鯽魚出世前後”一節的説明順序是什麼?為什麼不以時間的先後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麼好處?

提示:

1、第二小節為第三小節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行文的鋪墊,並且按由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魚類、兩棲類、哺乳類)的説明順序。

2、句子見課文。

3、有舉例子、列數字等,各舉例説明。

4、按照生物順序來安排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再説,無性繁殖屬於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説明克隆技術在不斷髮展。

四、拓展延伸

1、分組辯論:克隆人是福音,還是惡兆?

最後一部分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由閲讀這部分內容,思考文題是否恰當。(大家的意見有分歧,書上也説“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下面,我們就請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

2、組織辯論。

辯論的要求:(1)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

(2)觀點鮮明,論據充足;

(3)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

五、小結

同學們各抒己見,對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許不夠深刻,卻是樸素而真實的。坦白地説,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未必比你們高深,你們的發言給了我啟發。想阻止科學技術進步是徒勞無益的,科學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始終要進取。克隆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為之轟動,它對我們人類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我們希望“克隆技術造福人類”我們更期待(出示幻燈片)“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並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這篇課文裏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作結束語,也是我們這堂課的結束語。請大家齊讀這段話。

六、佈置作業

將課堂小結“我學到了……”寫成書面文字;從網上、報上、書籍中查詢科學前沿的新興技術。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熟悉課文內容,掌握全文結構,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學重點:

熟悉全文內容,掌握課文結構。

教學難點: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作者餘秋雨是我國當代著名的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筆記》、《行者無疆》、《千年一歎》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獲得多個書評大獎,《山居筆記》更獲得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第一名。

2.導語

現在通訊事業發達了,電話、互聯網的出現使我們的溝通方便多了,但是傳統的書信聯繫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郵遞員也延續着他們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對郵遞員有什麼印象呢?

二、聽了幾個同學對郵遞員的看法後,我們看看餘秋雨先生所寫的郵遞員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讀課文,找出生字詞,並給文章的四個部分各寫一個小標題。

生字詞:剋扣 接濟 唏噓 稀罕 噩耗 呵斥 詰問 焦灼 伎倆 顛沛 弔唁文縐縐

窮愁潦倒 風塵苦旅 雞零狗碎 低眉順眼 連聲諾諾 生死禍福

文章結構:信客當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樣做信客的---信客為什麼不做信客了---信客為什麼當教師、校長也是好樣的

2、閲讀課文一遍後,文中的信客給你怎樣的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詞來描述一下嗎?

任勞任怨 待人寬容 善良厚道 恪盡職守 有才幹

3、結合課後練習第一大題的3個小問題,再次仔細閲讀課文,然後分小組討論,看看文中主要寫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個故事又體現信客怎樣的為人呢?

任勞任怨:代讀寫書信幫忙料理鄉人後事、安撫死者家屬

待人寬容:遭別人懷疑、遭同鄉誣稱為小偷仍不計較

恪盡職守:前後當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幹: 當教師、校長同樣受到讚譽

4、在信客的這麼多的故事中,哪個最讓你感動呢?並説説原因。

5、解答課後的練習

三、小結

回顧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為人,如果讓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寫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樣的話來寫呢?

板書設計:

信客當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樣做信客的---信客為什麼不做信客了

任勞任怨:代讀寫書信 幫忙料理鄉人後事、安撫死者家屬

待人寬容:遭別人懷疑、遭同鄉誣稱為小偷仍不計較

恪盡職守:前後當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幹: 當佬都同樣受到讚譽

第 二 課 時

一、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二、完成課後習題。

三、拓展延伸。

板書設計:

信 客

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誠信無私

終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勞任怨

收入微薄,生活貧窮-----待人寬容

教學後記

信客一文的學習,學生對信客的品質和精神都能能較好地體會,對文章的結構基本能把握,朗讀能力有提高。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熟讀並背誦。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2、通過點撥、討論、分析講解,鑑賞詩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一、導入

中國是詩的國度,在中國古代詩歌這條道路上出現了不少名家,詩歌寫作的體裁也得到不斷拓展,由此產生了許多風格迥異的派別,比如:

1、浪漫派 ,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詩詞自由、奔放、明白、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語言主張自然,反對雕琢。代表人物李白《月下獨酌》、《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

2、現實派, 詩歌藝術風格沉鬱頓挫,多表現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代表詩人杜甫《三吏》、《三別》、《兵車行》

3、山水田園詩派,體裁多為青山綠水,自然風光,風格多為恬靜淡雅,代表人物有陶淵明、王維《山居秋瞑》、孟浩然《過故人莊》等。

4、邊塞詩派,體裁多為描寫戰爭與戰場,表現保家衞國的英勇精神,或描寫雄渾壯美的邊塞風光,奇異的風土人情,又或描寫戰爭的殘酷,軍中的黑暗,戍守邊疆的艱辛,表達民族和睦的嚮往與情懷。代表人物有高適《別董大》、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維《使至塞上》等。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也是古詩,請同學打開課本《詩四首》,讓我們一起來回味一下這些古代名作。

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嚮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一詩,進一步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是我國田園詩的開山鼻祖,寫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他曾經做過幾任小官,41歲辭官而歸,從此居住在農村,參加田間勞動,63歲去世,這首詩是在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

三、整體感知

1、教師朗讀課文

2、學生正音、劃節奏並自由朗讀課文。你們在這首詩裏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四、合作探究

(一)自主學習

1、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寫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

(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看出是農曆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2、詩人到田間幹什麼,用了多少時間?

(鋤草,從“晨興”“帶月”可以看出他幹了一天。)

小結:詩的前四句寫了給豆鋤草一事,交代了種豆的地點,“南山”指廬山,是人家住柴桑,是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交代了鋤草的原因,草長得茂盛,把土裏的營養都吸收走了,豆苗長不起來,非鋤不可,第三句説作者一大早就去鋤草,“興”,起的意思,“晨興”就是早早起來;“理”清理,清除, “荒”,雜草,“穢”田間的雜草,第五句説自己歸家之時已是月兒初升之時,“荷”擔的意思。

3、第五句中“道”是怎麼説的?為什麼開頭不説,在這裏才説它狹而草木深?

(詩人的歸途)(為了引出下一句,表明是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服被露水沾濕)

4、作者為什麼要寫夕露沾衣呢?

(借夕露沾衣突出詩人整日勞作的艱辛,烘托出詩人堅定的歸田願望)

小結: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身歸隱的願望,儘管勞作一整天,也不感到辛苦,歸途中夕露沾衣就表現了他的意願,生動的表現了詩人自然樸素的風格。

(二)探究學習

1、這首詩可分幾層意思?

(三層意思: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着;自己的田園之樂。)

2、“但使願無違”的“願”具體指的是什麼?

(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3、、這首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閒適的心情。)

4、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這首詩的畫面。(結合人物身份、舉止、心情)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於來到了嚮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着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六、佈置作業

預習《使至塞上》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八

認知目標: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體會本文真摯感人的語言。

能力目標:

透過行為領悟人性的本質。

教育目標:

讓學生體會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點難點:

體會真情,領悟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策略和方法:

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媒體:

錄音機、投影儀

課時安排:

一、導入。

記得上學期的目標上有一篇課外閲讀:講的是一隊德國兵到一個被佔領地的一個農家去,那農家的妻子正是個地下黨。……誰能把這個故事講下去?

同樣的蠟燭,在不同的情況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一課中的蠟燭將起着怎樣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及背景。

2、學習了這麼多篇課文,我們已有了這樣的常識,一打眼兒就能知道這篇文章是讚美什麼或講述什麼的,那麼這篇課文呢?

主旨: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3、我們今天,不是討論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想到老婦人不顧生死。

2)、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3)、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4)、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這個問題如果不先給出一個例子,學生是很摸不着頭腦的。)

4、那麼,這裏的燭光,又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

1)、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2)、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3)、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難一難我了!

1)、最後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學很聰明,就拿課後題問我。所以,順便給他們處理課後練習了。

3)、課後練習二。

4)、課後練習三。

6、那麼誰來總結一下老婦人的形象?

(説的很多很雜,但都沒有條理性。)

1)、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4)、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7、這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是其中主要是記敍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覺得要是在開頭問會更好。)

8、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板書設計:

母親的眼淚 戴黑色的圍巾

老婦人 紅軍戰士

兒子的英勇 用結婚的喜燭

體現血肉情深

教學後記:這是一篇簡單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動學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