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48W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語文書八年級下冊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詩詞曲五首》中的一首元曲,張養浩的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一首名曲,流傳很廣,膾炙人口。張養浩是元朝官吏,曾做過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他任職期間,體恤百姓疾苦,賑濟災民,整頓吏治,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山坡羊。潼關懷古》就是他任陝西行台中丞時,路過歷朝兵家必爭之地的“潼關”,頗有感觸,從而創作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散曲,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書寫了祖國河山的壯麗景象,字裏行間,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情調,結尾二句,更是如同點睛之筆,富含哲理,讓人回味無窮,至今讀來,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説學情學法

由於國中學生詩詞知識積累少,涉獵面窄;學生頌讀能力不是很好,在分析理解、語言表達上較為有限,大多停留在只能解釋詩詞內容的淺顯層面,不能較深入地理解詩詞之美,詩人之情,以及詩詞所承載的中華精神文化的內涵。因此,作為學習活動的促進者教師更要注重學法的指導

針對學生這種實際情況,配合語文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多次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人精闢的用詞;幫助學生走進詩人所處的特定時空,觸摸詩人的心靈,感受詩人的人道主義情懷,豐富他們的生活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這首元曲的積極性。

説教法

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縱觀世變,弔古傷今,恨時局之險惡,哀民生之多艱,氣勢雄渾,感情強烈、深沉。學習此詩,重在誦讀。但誦讀不能停留在同一層面,每一次誦讀都要有新的體驗和領悟。於是我採取聽讀、朗讀、品讀等多種閲讀方式,學生自我發現法和教師啟發誘導相結合的方法,真正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啟發學學生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歌內涵。同時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更多讓學生參與討論、探究、誦讀實踐,激發學生的思維,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推敲品味詩歌的語言,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

2、反覆吟詠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人道主義情懷。

重點難點

1、通過多讀多背,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語感和悟性。

2、通過抓住詩歌關鍵字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由《三國演義》主題曲,給同學們營造一種歷史滄桑之感,設計話題引出歎世、懷古是散曲流行的題材,《山坡羊潼關懷古》是懷古的名篇。

電腦課件出示“古潼關地形圖”,要求學生介紹潼關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設題目的:縮短學生與潼關的空間距離)

明確:潼關內有華山,外有黃河,西有長安,東有洛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課前熱身

1、自由讀課文(使學生排除朗讀疑難,為理解文意作鋪墊。)

2、正音巒(luán) 躊(chóu) 躕(chú)闕(què)興(xīng)

3、齊讀(要求讀準字音。)

4、聽錄音範讀課文。(通過示範朗讀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朗讀時的節奏、重音、語氣、語調等。)

合作探究

初步感知課文,理解文意,逐步養成自主學習文言的習慣。(具體操作:學生先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句子,教師點撥總結後,課件出示譯文:

華山的山峯像趕集一樣彙集一方,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湧澎湃,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地勢險峻。抬頭望西都長安,心頭感慨萬千。我從秦漢故都旁經過,看到成千上萬間宮殿都化為了泥土,不禁感傷無限。王朝興起,百姓受苦,王朝敗亡,百姓還受苦)

這篇八年級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教案就為大家分享到這裏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下冊《五柳先生傳》教案設計 篇二

複習目標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淵明的自畫像,學習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

2、體會本文樸素洗練的語言風格。

3、學習並掌握文中的文言詞彙。

複習重點

1、學習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

2、學習並掌握文中的文言詞彙

複習難點

體會本文樸素洗練的語言風格

難點突破

可通過反覆朗讀,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寫法,對課文內容中的難點,教師應予以注意: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不能僅將這句話的意思理解為一種讀書方法,即讀書不摳字句,而要求其真諦。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不僅寫出陶淵明安於貧困,而且含蓄地説明作者以古賢顏回自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謂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字數不多,但寥寥數語卻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畫得非常鮮明。全文共兩段,前一段以記敍為主,重在表現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後一段以議論為主,重在對五柳先生的品德進行歌頌和讚揚。閲讀這篇課文,要學習文中五柳先生不慕榮利、忘懷得失的優秀品格,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學情分析

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不少的文言詞彙,在複習本課時,可讓學生反覆朗讀,重點掌握晏如蕭然汲汲慼慼等詞語,文言文的常用詞也適當練習。有些句子只要瞭解整體意思即可。

複習過程

一、導入 複習,板書課題 五柳先生傳

二、出示複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情況(可據學生情況處理)

四、知識點梳理

1、文學常識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詩人。

2、掌握重點字詞句(側重課下注釋)

3、反覆朗讀,回答問題

(1)、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點。

五柳先生對名利看得很淡,對物質生活沒有過高的的追求,安貧樂道,文中反映他這種思想性格特點的句子是閒靜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是作者的自畫像,因此這樣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現了陶淵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安於貧窮的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氣節。

(2)、本文寫人的方法與特點。

文章雖短,但抓住了五柳先生的主要特點,並圍繞其主要思想性格特點來組織材料,因而寫得栩栩如生,寥寥幾句話,五柳先生的鮮明形象便躍然紙上。

本文以敍述為主要表達方式,圍繞五柳先生的性格特點,記敍了他好讀書、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娛這三個愛好,這樣的愛好正體現了其淡泊名利,不汲汲於富貴。文中在表現五柳先生安於貧窮的方面,也運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環堵蕭然,不蔽風日描寫了他的住宿的簡陋,短褐穿結,革瓢屢空描寫了他在吃穿方面的簡陋。文章把記敍與描寫有機地結合起來,形象地刻畫了人物。

(3)、五柳先生之號是如何得來的?

五柳先生之號得來的原因是其宅邊有五棵柳樹,而人們又不知他是什麼地方人,姓甚名誰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稱五柳先生。作者説不知他是誰,其實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4)、應如何理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含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讀書有心得體會時,便沉醉於書中而忘記了飲食。這形象地説明了前文中的好讀書是真正的喜愛讀書而不是裝模作樣。

(5)、怎樣理解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親友請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氣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後就走,不和別人虛情客套。這説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節,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節置之腦後,是一位獨立於世的高風亮節之人。

(6)、因以為號焉中的以為和現代漢語中的以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為和現代漢語中的以為意思是不一樣的。因以為號焉中的以為實際上應該是以(之)為,意思是把(它)當作,而現代漢語中的以為是認為的意思。

(7)欣然、蕭然中然的用法有什麼特點?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種,可作然而樣子這樣解。這裏的然是用作形容詞的詞尾,意思是的樣子。欣然是高興的樣子,蕭然是冷冷清清的樣子。

五、課堂檢測(當堂反饋)

六、佈置作業

體會課文中個性鮮明的寫人手法,並口頭作文,向他人介紹自己的性格特點。

七、板書設計 :

性格:嫻靜少言 不慕名利

生活:環堵蕭然 宴如 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傳 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 率真自然

志趣 飲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安貧樂道

寫文章:常著文章自娛

八年級語文下冊《五柳先生傳》教案設計 篇三

目的要求:

1、積累文言詞彙,翻譯重點句子。

2、瞭解人物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

學習重、難點:

1、瞭解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風貌

2、品頭論足説陶潛,由古及今話隱士。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傳》這是一篇人物小傳,是陶淵明託名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為自傳。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內涵深刻。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讚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我們要把握作者塑造的“獨立於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讀“不慕榮利”“守志安貧”的獨特個性。

教具準備:U盤

課時安排:2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詩人。東晉末年,社會的黑暗,風氣污濁,很多人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社會上充斥着虛偽與欺詐。陶淵明做過幾任小官,因對統治階級不滿,辭去官職,歸隱田園,過着儉樸的生活。他隱居農村後,自號“五柳先生”,親身從事耕種,

和農民交朋友。這期間他除了寫出許多歌頌優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樸的農村生活的詩以外。也寫了些表現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桃花源記》,這節課我們學習他用史傳筆法寫的一篇自傳《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的生活:

陶淵明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應該佔有重要的位置。過去的一些人把他當作一位完全脱離現實的飄然靜穆的典型,這是不對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説:“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他的生活除了物質的貧困外,還有另一面。梁啟超:檀道濟説他(陶淵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説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一個人。他最能領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覺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以看得出來。詩人在困苦之中,醉心文學創作,寫了《飲酒》等組詩,他的文學創造達到高潮。公元427年,一個偉大的詩人,在貧病中離開了人世,享年63歲。他給我們留下的詩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為後代許多正直、進步的人士所景仰。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檢查預習情況(給下列字注音)

嗜shì輒zhé吝 lìn 褐 hè 簞dān 汲jí 儔chóu觴shānɡ

從原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並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五柳先生的衣着是什麼樣的?

短褐穿結 譯句:粗布短衣上打了補釘。

(2)五柳先生的居住條件是什麼樣的?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譯句:簡陋的居室裏冷冷清清的,並不能遮擋風和太陽。

(3)五柳先生的飲食是怎麼樣的?

簞瓢屢空 譯句:常常貧困到缺吃少喝的地步。

(4)五柳先生的稱呼從何而來?

宅邊有五柳樹 譯句:(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

2、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畫了怎樣的形象?

要點提示:

“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展現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飲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過這種種敍述,把一個雖處於貧困之中卻悠閒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了,讚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3、陶淵明“好讀書”,為什麼“不求甚解”呢?

要點提示:

這與他“不慕榮利”有關。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贊”語中哪句話和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談談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要點提示:

與“不慕榮利”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於富貴”。

對“不慕榮利”的看法,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5、“贊”語與前文有什麼聯繫?:

要點提示:

文後的“讚語”是作者仿照史家筆法加的評論性的文字。讚語的實質是兩句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這正好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傳贊一體,互為補充,使人物個性更為鮮明。

6、本文最大的特點是多用否定句,請從文中找出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麼作用?

要點提示: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家貧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這樣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擊節歎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人勝。

詞句精析:

1、閒靜少言,不慕榮利。翻譯:他安閒寧靜,很少説話,不貪慕榮華富貴。

2、好讀書,不求甚解。

翻譯:他喜歡讀書,但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下功夫。

3、造飲輒盡,期在必醉。解詞:造:到;輒:就;期:希望、願望

翻譯:到(別人家裏)喝酒就要盡興,一定要喝醉。

4、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翻譯:粗布短衣打着補丁,常常貧困到乏食的地步,卻安然自若。

5、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翻譯:不為貧賤而憂慮,不熱衷於發財做官。

6、其言茲若人之儔乎。翻譯:從這話來看,他應是五柳先生一類人吧?

7、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翻譯:一邊喝酒,一邊做詩,用來使自己的心情愉悦。

文章精解:

1、《五柳先生傳》中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環睹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 好讀書,性嗜酒,著文章。

3、引用前人之言,讚揚五柳先生的高潔人格並且與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的句子: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譯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哪裏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號。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他閒適沉靜,很少説話,不貪圖榮華富貴。他喜歡讀書,只求領會書的大概意思,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他對書中意旨有所領會的時候,就高興得忘了吃飯。他特別喜歡喝酒,但家裏窮,經常沒有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情況,有時擺了酒席請他喝。一喝酒就要喝得盡興,希望一定喝醉。他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從不客氣。簡陋的居室裏空空蕩蕩,不能遮擋狂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平時難以吃飽,可是他卻總是一副安然自若的樣子。常以寫文章自娛自樂,用文章顯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用這樣的方式過完自己的一生。

評價説:“黔婁的妻子曾經説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這話大概説的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 喝酒作詩, 以此來抒發自己的志向。這是上古無懷氏時候的百姓?還是遠古葛天氏統治下的百姓?”

教後反思:

師:成語“世外桃源”出自東晉田園詩人 寫的《 》一文,後常用來借指 。

明確:陶淵明 桃花源記 幻想(想象、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師:除《桃花源記》外,我們在七年級時還學過陶淵明的一首詩,誰能背誦一遍呢?

生:(背誦) 歸園田居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師:通過以上兩篇詩文的學習,我們瞭解到陶淵明是一位“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隱士。你們想更多地瞭解陶淵明嗎?那麼讓我們一起去採訪一下“五柳先生”吧!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領略晉祠的環境和建築的美麗風采。

2、學生能夠了解晉祠的由來和深邃的文化歷史底藴。

3、初步掌握説明類小品文的寫作特點:科學性、趣味性、通俗性。

重點難點:

講析課文的主體部分“三美”“三絕”

瞭解晉祠的由來和深邃的文化歷史底藴

教學設想:

教師以導遊身份,帶領學生做一次虛擬旅遊,使課文、圖畫、視頻相結合,帶領學生遊覽山西著名的風景名勝——晉祠,通過解讀課文,配合圖像和視頻資料,使學生能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感受晉祠的美和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進而產生對歷史古蹟的喜愛之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廣袤的中華大地,孕育了五千年中華文明,黃河河套地區河東河西的秦晉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歷史滄桑變幻,但不變的是祖先留下的豐厚歷史遺蹟,給我們後世子孫提供了一筆豐厚的歷史遺產。今天,讓我們在歷史的隧道里穿梭,尋找祖先的痕跡,聆聽祖先的故事——

同學列舉你所瞭解華夏文明、歷史古蹟

秦始皇兵馬俑、萬里長城、故宮、陝西法門寺地藏祕宮……

上下五千年,泱泱我中華,一處又一處的歷史古蹟,演繹着一個又一個傳奇的故事,顯示着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聰明才智和勞動結晶。

今天,老師當一回導遊,帶領大家一起去山西太原,遊覽一處名勝古蹟——晉祠,一起去領略一下古老晉祠的美麗風采。

二、出示教學目標

準備好了麼?那麼就跟我出發——

三、學習課文:

1、老師先給大家講述一個故事——“剪桐封弟” 《史記晉世家》第九篇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

《晉祠》原文閲讀

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懸甕。山上原有巨石,如甕倒懸。山腳有泉水湧出,就是有名的晉水。在這山下水旁,參天古木中林立着百餘座殿、堂、樓、閣、亭、台、橋、榭。綠水碧波繞回廊而鳴奏,紅牆黃瓦隨樹影而閃爍,悠久的歷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

西周時,年幼的成王姬誦即位,一日與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隨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葉,剪成玉圭形,説:“把這個圭給你,封你為唐國諸侯。”天子無戲言,於是其弟長大後便來到當時的唐國,即現在的山西作了諸侯。《史記》稱此為“剪桐封弟”。姬虞後來興修水利,唐國人民安居樂業。後其子繼位,因境內有晉水,便改唐國為晉國。人們緬懷姬虞的功績,便在這懸甕山下修一所祠堂來祀奉他,後人稱為晉祠。

晉祠之美,在山美、樹美、水美。

這裏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這處秀麗的古蹟擁在懷中。春日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秋來,草木鬱郁,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拾級登山,探古洞,訪亭閣,都情悦神爽。古祠設在這綿綿的蒼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嬌羞迷人。

這裏的樹,以古老蒼勁見長。有兩棵老樹,一曰周柏,一曰唐槐。那周柏,樹幹勁直,樹皮皺裂,冠頂挑着幾根青青的疏枝,偃卧於石階旁,宛如老者説古;那唐槐,腰粗三圍,蒼枝屈虯,老幹上卻發出一簇簇柔條,綠葉如蓋,微風拂動,一派鶴髮童顏的仙人風度。其餘水邊殿外的鬆、柏、槐、柳,無不顯出滄桑幾經的風骨,人遊其間,總有一種緬古思昔的肅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如聖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衝雲霄,它的樹皮卻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絲紋不亂,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其餘有的偃如老嫗負水,有的挺如壯士託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蔭護下,顯得分外幽靜、典雅。

這裏的水,多、清、靜、柔。在園內信步,那裏一泓深潭,這裏一條小渠。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有細流脈脈,如線如縷;林中有碧波閃閃,如錦如緞。這麼多的水,又不知是從哪裏冒出的,叮叮咚咚,只聞佩環齊鳴,卻找不到一處泉眼,原來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隱於亭後。更可愛的是水清得讓人叫絕。無論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線好,游魚、碎石,絲紋可見。而水勢又不大,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合着那些金魚、青苔、玉欄倒影,織成了一條條的大飄帶,穿亭繞榭,冉冉不絕。當年李白至此,曾讚歎道:“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你沿着水去賞那亭台樓閣,時常會發出這樣的自問:怕這幾百間建築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然而,最美的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古代文化,這裏保存着我國古建築的“三絕”。

一是聖母殿。這是全祠的主殿,是為虞侯的母親邑姜所修的。建於宋天聖年間,重修於宋崇寧元年(1102年),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週圍廊,是我國古建築中現在能找到的最早實例。殿內寬七間、深六間,極寬敞,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屋架全靠牆外迴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向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檐。屋頂黃綠琉璃瓦相扣,遠看飛閣流丹,氣勢雄偉。殿堂內宋代泥塑的聖母及四十二尊侍女,是我國現存宋塑中的珍品。她們或梳粧、灑掃,或奏樂、歌舞,形態各異。人物形體豐滿俊俏,面貌清秀圓潤,眼神專注,衣紋流暢,匠心之巧,絕非一般。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盤龍殿柱。雕於宋元潭年(1087年)。八條龍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一派生氣。距今雖近千年,仍鱗片層層,鬚根根,不能不叫人歎服木質之好與工藝之精。

三是殿前的魚沼飛樑,這是一個方形的荷花魚沼,卻在沼上架了一個十字形的飛樑,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撐,橋面東西寬闊,南北翼如。橋邊欄杆、望柱都形制奇特,人行橋上,隨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魚躍清波,荷紅映日,真樂而忘歸。這種突破一字橋形的十字飛樑,在我國現存的古建築中是僅有的一例。

以聖母殿為主的建築羣還包括獻殿、牌坊、鐘鼓樓、金人台、水鏡台等,都造型古樸優美,用工精巧。全祠除這組建築之外,還有朝陽洞、三台閣、關帝廟、文昌宮、勝瀛樓、景清門等,都依山傍水,因勢砌屋,或架於碧波之上,或藏於濃蔭之中,揉造化與人工一體。就是園中的許多小品,也極具匠心。比如這假山上本有一掛細泉垂下,而山下卻立了一個漢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腦門,笑眯眯的眼神,雙手齊肩,託着一個石碗,那水正注在碗中,又濺到腳下的潭裏,卻總不能滿碗。和尚就這樣,一天一天,傻呵呵地站着。還有清清的小溪旁,突然跑來一隻石雕大虎,兩隻前爪抓着水邊的石塊,引頸探腰,嘴脣剛好埋入水面,那氣勢好像要一吸百川。你順着山腳,傍着水濱去尋吧。真讓你訪不勝訪,雖幾遊而不能盡興。歷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這個好地方,至今山徑石壁,廊前石碑上,還留着不少名人題詠。有些詞工句麗,書法精湛,更為湖光山色平添了許多風韻。

這晉祠從周唐叔虞到任立國後自然又演過許多典故。當年李世民就從這裏起兵反隋,得了天下。宋太宗趙光義,曾於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在這裏消滅了北漢政權,從而結束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一九五九年陳毅同志遊晉祠時興歎道:“周柏唐槐宋獻殿,金元明清題詠遍。世民立碑頌統一,光義於此滅北漢。”

晉祠就是這樣,以她優美的身軀來護着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她,真不愧為我國錦繡河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晉祠》練習題

1、《晉祠》是一篇以( )為説明對象的説明文,我們還學過另一類説明文則以( )為説明對象,如內容同樣是園林名稱的《 》

2、晉祠的特徵是( )

3、《晉祠》一文運用了( )和( )相結合的文法,把晉祠的特徵介紹的具體形象,形神兼美。

答案:

是一篇以實體事物(晉祠)為説明對象的説明文,我們還學過另一類説明文則以事例為説明對象,如內容同樣是園林名稱的。

的特徵是悠久的歷史文物同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融為一體

一文運用了描寫和説明相結合的文法,把晉祠的特徵介紹得具體形象,形神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