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34W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新版多篇)

國中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桃花源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理清文章的敍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誦讀的基礎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繪桃花源的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對“桃花源”的理想社會的描述,認識其對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繪桃花源的美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及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看PPT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引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着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分享交流——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陶淵明,東晉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本文大約寫於宋永八年級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徵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並記》寄託了自己的社會理想。

2、字詞正音

豁然開朗huò 屋舍儼然shè yǎn 阡陌qiān mò

黃髮垂髫tiáo 便要還家yāo 詣太守yì

3、朗讀感知

範讀課文,清楚、流暢。

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

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4、瞭解文章

文章是的敍事線索是什麼?

明確: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尋找桃花源

三、細讀課文,質疑探究

第一節:發現桃花源

1、漁人怎樣發現桃花源的?

2、桃花林裏的自然景色如何?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明確:為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祕氣氛,也為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裏,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明確:有山有水,人傑地靈。或,心情舒暢、愉快、愜意。

推斷:A、有人。B、那麼,這裏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節:進入桃花源

1、漁人入山後,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2、這裏的人生活的好嗎?何以見得?

3、討論:如此之美的環境,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嗎?

第三節:訪問桃花源

1、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説明什麼?

明確:大驚——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

設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熱情、好客,民風淳樸

2、桃花源人來到這個地方的原因?

3、討論: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何“皆歎惋”?

明確:A.陶淵明所處時代。B.作者寄託的美好理想社會。

4、為什麼“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明確:怕世人找到,破壞他們安寧的生活。

第四、五節:離開桃花源,尋找桃花源

1、漁人離開桃花源怎麼做的?

2、他為何沒有答應桃源里人的要求?

明確: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漁人也想讓大家都能過上這樣的好生活。

3、結果如何?作者為何這樣寫?

明確:遂迷,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境界,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祕色彩。

四、研讀課文,深入探討

為什麼説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五、課堂小結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再一次感受桃花源的美麗與神奇。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閲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詩》《歸園田居》《飲酒》等作品。

3、寫一寫或者畫一畫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説“屏”》教案 篇二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①俗(    )          ②休(    )③長(    )          ④勞(    )2.默寫杜牧《秋夕》一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牡丹亭》的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__家________的代表作。  (一)語段點將屏也有大小之分。從宮殿、廳堂、院子、天井,直到書齋、閨房,皆可置之,因為場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來我也注意到,屏在許多餐廳、賓館中用得很普遍,可是總勾不起我的詩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夠輕巧,色彩又覺傖俗,繪畫尚少詩意。這是因為製作者和使用者沒有認識到屏在建築美中應起的作用,僅僅把它當作活動門板來用的緣故。其實,屏的設置,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1.解釋下列詞語。①傖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得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因地制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概括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説説文中劃線句子的特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遷移過關①人的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三部分組成。指紋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紋線。由於人的遺傳特性,雖然指紋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指紋也分好幾種類型:有同心圓或螺旋形紋線,看上去像水漩渦的,叫鬥型紋;有的紋線是一邊開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紋;有的紋像弓一樣,叫弓型紋。據説,全世界50多億人,還沒有發現有兩個指紋完全相同的呢。②正因為指紋的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在古代,人們把指紋當作“圖章”,印在公文上。據説,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開始藉助指紋破案。近年來,指紋又和電腦成了好朋友。科學家已研製出一種“指紋鎖”,這種鎖的鑰匙就是指紋,當人們開門時,只要用手按一下設在門上的電腦開關,電腦就能很快識別開門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話,門馬上就會自動打開了。③小小的指紋將來究竟還會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宮等着我們去探索,去尋求。1.上文説明的主要內容是(    )a.指紋的特性和類型。b.指紋的特性和用途。c.指紋與遺傳的關係。d.指紋與電腦的關係。2.第①、②段的中心句分別是________和________。3.第①段文字運用了哪幾種説明方法?請在下列備選答案中選出,有幾項選幾項。(    )a.作詮釋        b.下定義                     c.分類別d.舉例子        e.列數字                     f.打比方4.上文所採用的説明順序是________(a.時間順序 b.空間順序 c.邏輯順序)。5.第②段中的“這一特性”和“它”在文中分別指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①cāng②qì③shàn④tú  2.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3.明 戲劇 湯顯祖(一)1.見“字詞積累”2.如何使用屏風 3.①句式工整勻稱 ②語言精練典雅(二)1.b 2.指紋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 正因為指紋的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3.a b c d e f 4.c 5.指紋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指紋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説“屏”》教案 篇三

第十五課説“屏”教案

教學目標 :

1掌握重點詞彙,正確的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屏”的有關知識。

3瞭解文章的説明方法,説明順序,體味文章生動的説明語言。

4以屏為媒介,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體味説明語言,瞭解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2體味文中三處引用的作用。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同學們聽説過屏這種傢俱-本站§ 嗎?還記不記得咱們在一篇文言文中曾經讀到過屏。《口技》中有幾句,“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視之,”在口技表演中,屏起什麼作用?你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屏嗎?有的人在醫院裏見過,在飯店裏見過,在茶樓裏見過。老師這裏也找到了幾副屏的圖片,咱們一起來欣賞。這些屏有什麼特點?它們都很美,上面都有圖畫,書法。我們不難看出,屏風是一種既實用,又有藝術特色的傢俱。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屏這一形象也是屢屢出現。白居易《長歌行》裏有一句“攬衣推枕起徘徊,株箔銀屏迤儷開”古詩詞中的屏總是表達作者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感懷,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陳從周先生是怎麼説“屏”的。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屬於説明文的範疇。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速讀課文,解決生字,並給文章分層次。

明確:納涼 帷幕 傖俗忒

文章分為三層;

第一層(1)引出説明對象,概括屏的特點。屏的特點是一種似隔非隔,在空間中起着神祕作用的,微妙的東西。

第二層(2—4)分別介紹了屏的作用,屏的類別,屏設置時應注意的事項,

第三層(5)總結全文,點明寫作意圖。

2文章是什麼結構?屬於説明文中的那種順序?

明確:

總——分——總   邏輯順序。

3我們來重點看看第二層,通過作者的介紹我們都學到了那些屏的知識?

明確:

屏的作用: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還可以擋風。

屏的類別:按建築材料和裝飾華麗程度不同,分為金屏,銀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屏的設置:在於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等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還要注意因地制宜,大小合適,造型輕巧,色彩高雅,繪畫要有詩意。

4文章介紹屏的知識時運用了那些説明方法?

明確:

舉例,“小時侯廳上來了客人就躲在屏風後望一下。舊社會男女有別,雙方不能見面,只得藉助屏風了”“近來我也注意到,屏在許多餐廳,賓館中用的很普遍,可總勾不起我的詩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夠輕巧,色彩又覺傖俗,繪畫尚少詩意。”

分類別:“分為金屏,銀屏等“

作引用:“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瑩。”“錦屏人忒看得着韶光賤。”“閒倚畫屏”“抱膝看屏山”

5引用詩文典籍的作用?

《秋夕》詩句表達了作者幼年時對屏風的無限嚮往與喜愛之情,放在開篇引起讀者興趣。

《牡丹亭》中的引用放在屏風定義後面既補充了屏風的含義,又使語言生動有趣。

文章結尾兩處引用,點出屏風這種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內涵,表達了作者希望人們更好的開發和利用屏風的願望。

6文章表達了作者對屏怎樣的感情?

明確:

嚮往,喜愛。文中有表現“這是一個很富有詩意的名詞”“便不禁心生嚮往之情”“更覺得他實在微妙”

7作者很喜歡屏,那麼這篇説屏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

語言不乏説明文的準確,簡明。

既有語言平實的一面,又有富有詩意的活潑的一面。如“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華麗程度,分為金屏等。”這就是平實的語言。再如詩句典籍的應用,就是富有詩意的,語言。

8為什麼要用這種富有詩意的語言來説“屏”呢?

明確:

首先:作者對屏是情有獨鍾的是喜愛嚮往的。

其次:屏風是一種古代傳統的傢俱,引用詩文典籍可以體現屏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普遍,

再次:屏風本身就是一種很神祕,很微妙的似隔非隔的傢俱,它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讓人有着無限的暇思,所以作者用富有詩意的,有韻味的語言來寫屏。

小結:

綜上所述,説明順序,説明方法,説明語言,都是為着説明對象服務的。

總結:

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價值和藝術價值,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其實和屏風一樣,咱們中國很多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現實生活中已經不多見了,讓我們期待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散發出不朽的魅力,也翹首期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能在今天流芳溢彩!

板書

説    ”屏”

一(1) 對象     總            説明方法  説明語言

屏作用                舉例子     準確

説”屏” 二(2-5)屏類別  分            分類別     生動

嚮往

喜愛

屏設置                 作引用    詩意

三  意圖       總                      平實

語文教案八年級上冊人教版 篇四

三峽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2、品析課文,引導學生領略三峽景色之美。

3、展開想象,體味文章意境。

【教學重點】

品讀課文,感受三峽的獨特美。

【教學難點】

體味文章意境。

【輔助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學者餘秋雨説過這麼一件事,一個外國朋友曾經問他説:“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請只説一個。” 同學們猜是哪個地方?(三峽)那麼,三峽何以有那麼大的魅力呢,請看:(播放三峽風光片)看來,三峽的確魅力無窮。這節課就讓我們追隨着酈道元,一起走進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峽,去領略三峽的無限風光吧。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

2、請同學配樂朗讀課文。(多媒體課件)

3、請大家齊讀課文。(多媒體課件)

4、同學們自讀課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賞三峽風光。(如對課文理解有困難的地方,可與同學或老師交流解決)。

剛才我們初步領略了三峽風光,你能説説你的感受嗎?(學生自由發言)

三、賞讀課文,理解文意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説“屏”》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

2、瞭解屏的相關知識;理解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3、把握説明對象及特徵,進一步提高説明文的閲讀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導讀法―――創設情景,指導、點撥。

學法: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在自學中實踐提高。

情感態度目標:以屏為媒介,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裝點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力。

【教學重點】

1體會文章詩情畫意的説明語言。

2通過本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學情分析】在朗讀能力方面,學生方言較重;在課文的整體把握上,能力比較欠缺,缺乏比較系統的學習方法;在品味語言能力上,由於本課詩詞較多,難於理解。因此我在問題的設置和學法指導方面,儘量做到具體,注意梯度,易於操作。

課時:一課時

【教學用具】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七年級學習《*》一文中有這樣幾句話:“*人坐屏障中”“撤屏視之,一人、一桌……”)

屏,就是屏風,一個富有詩意的名詞,它有着神祕的作用,集實用與裝飾功能於一身。下面請看一下屏風的圖片。屏風雖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多見,但它獨有的魅力仍能牽動我們的情思。今天,讓我們與陳從周先生一道説“屏”。

2、作者簡介

陳從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築園林專家,並擅長文史,兼工詩詞、繪畫。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正音釋義,積累詞語。(多媒體展示)

屏風納涼帷幕(驀地、墳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傖俗忒雅俗等

2、學生聽朗讀,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問題。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麼是屏?

明確:“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風,用作遮擋、阻隔的東西。解釋緊扣屏的用途。

(2)文中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請找出具體句子。

抓住以下關鍵語句把握:“富有詩意”、“心生嚮往之情”、“更覺得它實在微妙”

明確:受古詩詞及古畫的影響,小時侯就對屏風產生喜愛、嚮往之情;後來在實際接觸和研究工作中,對屏風的認識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處流露出作者對屏風的讚賞之情。

三、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一)作者介紹了關於“屏”的那些知識?

學生閲讀完後,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討論明確:作者從下列三個方面介紹了屏的知識:

1、屏風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風,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可以擋風,空間還是流通的;室內安置屏風與帷幕相同。

2、屏風的分類:按屏風的建造材料及其華麗程度來分,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體展示)

3、屏的設置:需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風的功用與設置全在一個“巧”字。

(二)文章用了哪些説明方法

四、品味賞析增強語感

1、請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説説為什麼喜歡?然後有感情地讀一讀,並用“我最喜歡這個句子,因為它”的句式回答問題。(多媒體展示)

學生可能會提到的句子。

(1)“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出自唐詩人杜牧《秋夕》詩。全詩如下:“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這是一首描寫封建帝王后宮宮*活圖景的詩。整首詩描繪出寂靜悽清的環境氣氛,烘托出人物內心世界的痛苦。

(2)“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

出自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的“遊園”一出。杜麗娘為自己沒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熱望。“錦屏人”指閨中女郎。“韶光”指美麗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讀“tuī”“太”的意思。這句話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無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於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臨江仙”的詞牌。寫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樓參佛誦經,頓悟一生得失。

2、課文多處引用古詩詞,有什麼好處?

多處引用古詩詞,使全文具有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這和本文的説明對象--屏風--這種中國傳統器具是相稱的。

五、總結積累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藉此喚起建築師和傢俱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着不朽的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着,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重新大放異彩。

2、拓展延伸

在古詩詞中,你還知道哪些詩句説到“屏”?(多媒體展示)

六、佈置作業

必做:1、美讀課文三遍。

2、想像屏風未來的用途,把你的所思所想寫在作業本上。

選做:學着用上古詩詞佳句,要用得得體。

七、板書設計

説“屏”

陳從周

作用

↗↖

分類→設置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 篇六

一、教學目標、任務和教學要求。

1、基礎知識方面的目標:

讓學生了解消息、通訊、抒情詩等文學體裁,能夠根據上下文理解詞語的具體意思,瞭解短語及短語的類型。繼續積累生詞,能夠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對於比喻、擬人、誇張、排比等修辭方法,下定義等説明方法繼續學習。

2、基本技能和能力培養方面的要求。

根據上下文,體會語句中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弄清文章共寫了幾件事,哪件事寫的詳,哪件事寫的略。事件之間有何聯繫。學會欣賞詩歌,體會詩歌中豐富多彩想象,優美的意境,真摯的感情。繼續提高自己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寫作能力,這一冊繼續練習寫記敍文,能夠寫出一篇富於真情實感,語言生動,語句優美,且富有一定寫作技巧的完整的記敍文。

3、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

通過本冊的語文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關心國家大事,學會欣賞美,體會事物中藴含着的哲理,從而進一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並且通過投影儀,微機、錄像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4、創新意識。

從課堂到課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課堂上,在聽好課的同時,利用一切機會大膽發言,這對於聽好課具有積極作用。實踐證明,“插嘴”似乎使課堂秩序顯得亂,但卻能打開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活躍了課堂,另外,以小組為單位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課外,鼓勵學生多讀、多寫,多搞摘抄札記,多背誦精美的片斷,有條件的時候讓他們觀看幻燈片,錄像和多媒體。

5、學習方法指導。

學會預習,具體任務要明確,對新概念重在理解,理解不透的要記下來;初步自讀提示部分的基本內容;找出書中的重點、難點和自己感到費解的地方;把本課後面的練習嘗試性的做一做,不會的可以記下來,等老師授課時注意聽講或提問。

課堂上分學習小組討論自學,教師重在講學生不明白的地方,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大膽提問。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八年級四、五兩班的語文教學,這些學生來源於不同的八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存在很大的差異,經過半學年來的指導和訓練差距逐漸縮小。平日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輔導和各種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增強了努力學習的信心和勇氣,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給他們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使語文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1、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分析

通過一學期的觀察和了解,這四班五班兩個班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發展不平衡,一部分優生具有較高的寫作水平,他們不僅寫作水平高,而且朗讀能力也很高是班級中學習語文帶頭人,如王藝林、邢子娜、韓冰、黃文章、張小輝、鍾敬梅、閆晴晴、王迪、鍾振華、孟子傑、王曉芹、王文燕、楊曉龍等。

但是後進生的比例也不少,約佔班級總人數的四分之一,如黃敬龍、宿祥星、莊雪梅、於發成、楚金龍、宿愛順、代仁友、馬政鵬、鍾友民、毛民英、黃元富、寇永祥等這些學生中有的連國小中鞏固訓練的漢語拼音都沒有掌握,不能正確給漢字注音,如:於發成、楚金龍、宿愛順、代仁友等;有的同學書寫極差,有的寫連筆,有的連基本筆畫都寫不好,結構安排不緊湊,如毛民英、黃元富等。

還有的同學日記內容不真實,把國小中的一些命題作文又搬上來了,不是圍繞一箇中心來組織材料,而是記“流水帳”,沒有主次,詳略不當,缺少個人的一些想法、見解,文章不生動,語句不通順。可見,抓好學生的寫作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十分艱鉅的任務。

還有“兩本”的利用也不夠好,生活積累運用不經常,即使運用也是應付,根本達不到練筆的目的,閲讀積累的運用也是如此,積累的內容沒有經過精選,只是隨便記一些沒有利用價值的東西,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本人任教的是二年級四、五班語文。

學生來源於原七年級的六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各種能力的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新學期開始要耐心的教育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給他們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儘快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

2、學生的學習態度分析

通過近幾天的學習來看,大多數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端正,學習認真刻苦具有較強的競爭意識。但從課堂上來看,學生缺乏自信心,不敢在課堂上大膽發言,課堂氣氛欠活躍,這是一種不正之風,今後要幫助學生克服這一弱點。

由於受學習習慣和生活環境的影響,有一部分學生的時間觀念不強,表現為課下只顧玩耍,老師佈置的作業不能及時認真地完成,造成“作業堆成山”局面,最後乾脆不交作業了,這樣長期下去會出現厭學的兆頭。在作業的書寫方面要引導學生合理安排時間,保證作業及時上交。

個別學生書寫潦草,對學習缺少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應採取鼓勵措施,多一份幫助,少一份挖苦,多一分鼓勵,少一分批評,加強養成教育,教育他們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努力學習的信心和勇氣,揚起知識的風帆,努力把學習搞好。

3、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語文的基礎性比較強,知識點比較零碎,考試以課外閲讀能力為主,因而許多同學反映學好書本知識,成績反而不會提高。大部分同學不會學語文,機械記憶知識,學習上不講究方法,死記硬背,對所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不強。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還有待提高。班中只有少數同學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套路。課外閲讀能力強,語文素養高,今後教學中要好學生帶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學習,拓展課外知識面,豐富每個學生的語文素養,養成良好的學生習慣。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內容構成

本冊教材分為五個板塊六個單元。這是從以往教材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而來,且現今教材大都採用了這種模式。五個板塊分別是閲讀、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附錄。六個單元是指根據文章的內容或體裁把入選課文分為六個單元。

本冊教材六個單元共有30篇課文,根據內容和體裁分為:一單元,關於戰爭題材的文章;二單元,以“愛”為主題的文章。兩個單元都是記敍性文體,分別反映的是戰爭生活和平民生活,目的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區分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培養學生的愛心;三單元,事物説明文;四單元,事理説明文。

兩個單元都是説明性文體,重點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五單元,文言文單元(沒有明確的劃分標準);六單元,關於自然景物的文言文單元。這兩個文言文單元,記敍、描寫、説明、議論的內容都有,通過學習,陶冶學生情操,豐富文化積累。本冊教材共有精讀課文16篇,略讀課文14篇。

(二)編寫的具體特點

(1)教材在編排上呈現出來的特點是各單元以專題組元,但同時也兼顧文體。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九年級在閲讀方面規定的目標有:“在閲讀中瞭解敍述、描寫、説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沒有明確提出對文體方面的要求。但是文體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古人説“文無體不立”,學生不瞭解一點文體的知識,就等於沒有掌握閲讀和寫作各類文章的一個把手。因此,從教學的角度,八年級的學生應該瞭解記敍文、説明文及議論文的基本特點與要求,並瞭解敍述、描寫、説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本冊教材要求學生了解兩種文體:記敍文和説明文;同時相應地瞭解兩種表達方式:記敍與説明。教師在教學時,應讓學生在閲讀記敍、説明類文章中認識記敍文和説明文的特點與要求,也要着眼於學生能夠理解、運用,而不能僅僅提供學生一些死的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一句話,我們不是為文體而文體,而是意在幫助學生閲讀和寫作。

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為了使所選文章豐富多樣,以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閲讀興趣,也為了便於進行比較閲讀,編者有意在記敍文單元中選入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這樣一篇帶有論説性質的書信,在説明文單元中選入《橋之美》《説“屏”》這樣帶有一定説明性,但又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説明文的小品文。

因為“記敍文”和“説明文”只是教學上使用的概念,所以編者在選編課文的時候,突破了舊有的束縛,大量選入文學作品。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我們把文學作品作為記敍類作品的典範來對待,正是對課程標準的順應與尊重。

當然,作家並不一定在道德素質上高於普通人,但是他們的作品為人們接受和喜愛,總是表現了對真善美的肯定與追求,給讀者以思想與情感上的薰陶和感染。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發掘作品的內涵,體味其中深長的意藴,而不只是讓學生弄清文中的人物、事件。

比如《老王》一文,人物很簡單,主要就是“我”和老王,敍述的事情也不復雜,主要寫在特殊時期“我”和老王互相關照(老王更多關照“我”)。事情很瑣細,但我們在被那種質樸無華的感情深深地打動了的同時,也產生了多方面的思考:為什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身上保留了更多美好的品質,並且始終不泯滅?怎樣才能讓每一個人都過上幸福的生活?……只要教師引導得當,學生就能受到一次情感上的洗禮。

(2)從八年級上冊開始,文言文和本站分編。兩個文言文單元課文的選編主要是從文章的難易程度以及課程目標這兩個方面來考慮的。

七年級教材出於和國小銜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考慮,文言文分量較輕,只佔百分之二十;但是,要培養學生比較紮實的文言文功底,培養文言語感,必須集中學習文言文。語文課程標準對七~九年級的學生在文言文閲讀方面規定的目標是: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對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要達到這些目標,必須有一定的閲讀量,即古人所謂“觀千劍而後識器”。目前對於文言文教學,大家的共識是減少煩瑣的講解;注重朗讀、背誦;注意字詞的遷移運用;培養文言語感。而要使這種新的教學觀念見成效,學生就必須接觸較多的文言詩文。

當然,學習文言詩文,意在瞭解和吸收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對詩文中所含的應該被揚棄和否定的因素,比如《桃花源記》表現出的對烏托邦式美好社會的讚美和嚮往,《陋室銘》和《愛蓮説》乃至《湖心亭看雪》等表現出的文人孤芳自賞式的清高等,在今天都應該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待。

本冊教材中為課程標準推薦篇目的詩文有:《桃花源記》《陋室銘》《愛蓮説》《三峽》《記承天寺夜遊》《使至塞上》《遊山西村》等。

(三)教材具體內容的分析與各單元學習重點

1)教材具體內容分析

下面我按照閲讀、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附錄,這五個板塊來具體説明。

基本篇目。基本篇目由閲讀提示、文本、研討與練習、讀一讀,寫一寫這幾個部分組成。有的篇目後面還附有相關的語文知識短文。如《阿長與》一文後,就有《關注記敍文中的議論與抒情》的語文知識的介紹;還有説明文單元中也有關於説明文文體知識的介紹。我的看法是,對知識短文,應該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與以前的教材相比,説明文已經從過去的第四冊提前到了新教材的八年級上冊(第三冊)。閲讀的量由以前的三個單元

15篇課文減少到兩個單元10篇課文,並在單元設置上,把説明文單元安置在兩個記敍文單元和兩個文言文單元中間。與以前教材第四冊前三個單元都是説明文相比,更為合理,更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另一點變化是,本冊教材是新教材中第一次將文言文收編在兩個單元中,後面的教材也相應地編排了兩個單獨的文言文單元。根據以往經驗,最好是將兩個文言文單元提前分開進行教學,使學生有更充足的時間識記、背誦。

閲讀提示。一般都給學生概括出本文的背景、故事的情節、中心意思、作者的情感價值取向等,給學生預習提供了指引和幫助。“提示”注重了人文性的特點,語言簡潔生動,也是學生積累語言的一個好材料。

研討與練習。課後的練習題目在數量上與以往教材相比減少了,但是信息量與科學性提高了很多,注意到了題目難度的層遞性與可操作性。一般來説有文體知識的相關介紹、課文的重難點解析和開放的習作訓練,兼顧到學生的聽、説、讀、寫各種能力,也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如《新聞兩則》中,第一題就是相關的新聞體裁知識的介紹;《阿長與》第三題就是課文相關重難點的分析;《親愛的爸爸媽媽》的最後一題就是開放性題目,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談體會。

讀一讀,寫一寫部分,是作為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失的一個部分,落實到文本的字、詞、句的掌握上,因為誰都知道語文重在積累。教師究竟採用什麼方式實施,要因人而異,根據學生程度的不同來區別對待。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

在每個單元的後面,安排與單元相適應的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這種模式貫穿整個新教材的始終。但值得一提的是,每個單元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本冊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仍然分“三大三小”,共六次。

第一、三、五單元的是相對大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通過活動來感受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可貴,思考調查橋的歷史,領略蓮的文化魅力;而第二、四、六單元的是相對小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以寫作為主,以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為輔,通過練筆來感悟“愛”的世界,走上辯論台,收集資料撰寫小論文。

其中《世界:何時鑄劍為犁》的活動內容豐富,信息來源多,牽涉的問題也比較複雜,對學生查找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寫作研究報告的能力、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以及辯證思維的能力都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學時要注意提前安排,合理佈置,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爭取使學生在這次活動中得到全面鍛鍊,嚐到“綜合性學習”的甜頭。

本冊的“綜合性學習”有三種呈現方式:

1、整合於綜合性學習活動中;

2、設置在課文後面的“研討與練習”中,是由課文生髮出來的;

3、以補白的形式出現。為保證課程基本目標的完成,編者特地安排了寫作記敍文和説明文的練習。

如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讓世界充滿愛》,要求學生寫一篇記敍文;第三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説不盡的橋》,讓學生就一座橋“寫一篇介紹性的文字”,或者就“家鄉城市裏某座立交橋寫一篇‘司機指南’式的短文”,這些都是對説明類文章的寫作訓練。

在課後的“研討與練習”中,除了較多的寫“心得與體會”的寫作練習外,也有寫作記敍類和説明類文章的訓練,如《阿長與<山海經〉》《蘇州園林》課後的寫作練習等。出現在補白裏的寫作和口語交際訓練,則是對本冊寫作和口語交際教材的補充。如寫作部分,補充了關於縮寫、擴寫、續寫、改寫等寫作知識和要求,而課後的練習中也有這些方面的練習。

如《蠟燭》一課的練習中要求設想老婦人的心理活動,並寫下來;《老王》一課的練習中要求改寫老王給“我”送香油和雞蛋這一部分等。口語交際訓練安排在課後及綜合性學習裏,而關於口語交際的要求和指導則在補白裏。

課外古詩詞背誦

課外古詩詞背誦也是貫穿整個新教材始終的一個板塊,每冊教材都有十首古詩詞供學生學習、背誦。在背誦中,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詩詞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體現了語文學習的薰陶感染作用。

名著導讀

名著導讀和課外古詩詞一樣,都是新教材的亮點,是最能體現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教學手段。我所能知道的是,每冊教材推薦三部名著,總計近20部。包括:《愛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魯濱孫飄流記》《昆蟲記》《朝花夕拾》《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西遊記》《海底兩萬裏》《名人傳》《水滸》《傅雷家書》《培根隨筆》等。

教育部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課程目標中要求:“學會制定自己的閲讀計劃,廣泛閲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閲讀兩三部名著。”

要達到這個目標,教師怎樣指導學生閲讀名著,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在實際教學中,條件的限制應該是我們面臨的直接困難。現在許多出版社已經出版了相應的名著學生讀本,我們可以為學生推薦,允許一部分學生先“富”起來。另外,比較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我們給學生講名著的有關內容和主題,激發他們的閲讀興趣,從而進行自主閲讀。

2)各單元學習重點

課程目標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的。各單元的“單元説明”中都依據這三個方面設計了單元教學重點。本冊教材在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並使他們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設計的學習重點如下。

(1)一、二兩個單元要注意把握敍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對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驚心動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語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還要努力提高默讀的質量和速度。熟讀這些課文,要從中瞭解敍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敍文語言的特點。

(2)三、四兩個單元要注意課文怎樣抓住特徵來介紹事物,理清説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説明方法,體會説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要注意説明的順序和方法;默讀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信息。

(3)五、六兩個單元要先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文本豐富的內涵和精彩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要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覆誦讀中,瞭解借景抒情的寫法,體會作品的語言特色。

這些學習重點簡明,針對性強。如第一、二單元的課文主要是記敍類文章,第一單元就記敍文的特點提出要求,即要求學生把握作品的人物和事件。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對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至於隨後提出對默讀的要求,則是由於《蘆花蕩》《蠟燭》等文章篇幅較長,教學中要經常使用默讀這一手段。

第二單元換了一個角度,讓學生在對記敍文有了初步的認識後,再結合以前所學過的記敍類文章,把握記敍、描寫這兩種表達方式的特點及作用。另外,仍需揣摩記敍文的語言。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二單元雖然都以記敍文為主,但學習重點上有遞進,有循環,各有側重,形成一個小整體。第三、四兩個以説明文為主的單元也同樣如此。第五、六單元指點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

四、教研措施。

1、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為契機,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力度,積極投身新課改,運用先進教學理念和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激發學生地學習興趣,喚起問題意識,實施教學民主化,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教師要做到從整體上把握教科書,弄清編輯者的意圖及內在聯繫,從本校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實施集體備課,集思廣益,總攬全局,面向全體。做好試卷分析,找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注重補差補缺,爭取教學大面積豐收。

3、認真抓好聽説讀寫訓練,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結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賞,誦讀欣賞、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尤其要注重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

4、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習的後勁,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重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確立語文教學的新理念。

5、搞好第二課堂活動,進行網上學習的探索,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的效率,引導學生擴大閲讀面,多讀文學名著,多讀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提高文學修養,陶冶高尚情操,使學生獲得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6、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繫和相互滲透,強化綜合能力的培養,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努力提高語文素養,實現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終身受用,為會考和大學聯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教學措施

1、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把握常規教學,提高各個環節的質量,注意教改難點的挖掘和講授。

2、全面貫徹教學常規,努力提高各教學環節的質量,訂好計劃,上好課,認真批發作業。

3、作業佈置適中,搞好課外輔導,利用自習課,課外活動的時間,搞好優生優培,差生轉化工作。

4、搞好教研教改,定期參加教研活動,積極參加説、講、評一體化活動。

5、精心進行單元策劃,定出單元知識的處理方法,設計好單元過關測試題,並作評析,總結,及時反饋、糾正。

6、充分利用圖書櫥,加強學生課外讀書量,並且加強學生的練筆活動,大作文8篇,並設生活、材料積累本。

7、作文命題,結合單元學習精心命題,力求扣住教材,全面訓練。

8、平日上課注重電教手段的運用,在條件許可的範圍內,充分使用錄音機,投影儀,多媒體教室,以調動學生學生語文的興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國中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七

《大雁歸來》

【教學目標】

1、學習細緻的觀察;

2、細味抒情的筆法;

3、領略深沉的意藴。

【教學重點】細味抒情的筆法

【教學難點】領略深沉的意藴

【課時安排】1課時

【導入】

1、激趣導入

一月,他會在雪融時追蹤一隻冬眠乍醒跑出洞穴去探險的臭鼬;

二月,他劈開一根有八十多歲、被雷擊倒的橡木,生火取暖;

四月,他在每一個晚上到樹林空地上觀賞鷸炫技的空中求偶舞蹈;

五月,他聆聽從阿根廷歸來的高地鴴鳥的飛行之歌;

六月,他到深潭游泳,在溪邊釣鱒魚;

七月,他會注意草原上普遍為人所忽視而自生自滅的所有野花的生日;

八月,他經常隨興到沙洲上看河流作畫;

……(屏顯)

師:大家猜到這個人是誰了嗎?(利奧波德)這是其觀察筆記《沙鄉年鑑》中記錄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者每天都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着,思索着自然的奧祕。同學們再細看一看,發現有什麼問題?(沒有三月)三月份,利奧波德究竟在做什麼呢?我們一起到《大雁歸來》中找找答案。

(設計意圖:用詩意的形式羅列《沙鄉年鑑》中作者的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作者和《沙鄉年鑑》。羅列中故意缺少“三月”,充分引起學生的注意,也在課前留足了懸念——作者三月在做什麼呢?進而激發了學生閲讀課文的興趣。)

2、初讀文本——談發現

學生自讀課文,談一談閲讀後的感受與發現。

預設:細緻的觀察

抒情的筆法

深沉的意藴

……

師:我們本堂課,就圍繞“細緻的觀察”“抒情的筆法”“深沉的意藴”三點來展開探究。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讀課文談發現,既給學生一個自由感知文本的空間,又通過學生的發現來確立本課的探究點。這樣既肯定了學生的發現,激發他們自主探究的慾望,同時也搭建起本課的基本框架。)

一、細讀,學習細緻的觀察

探究一:作者細緻的觀察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髮言後歸納)明確:

①記錄雁羣數量的精確;

②能分辨大雁歸來、覓食、集會以及孤雁鳴叫的區別;

③發現大雁聚散時間以及地點的不同;

④觀察大雁時間之久(對春雁的觀察:從3月到5月),且不分晝夜(晚上去聽大雁集會時的鳴叫)

(師引導:作者3月觀察大雁歸來和覓食,4月觀察大雁的集會,5月發現大雁集會逐漸減少,由此可見,本文大致按照什麼順序來説明?——時間順序)

⑤發現春雁與秋雁行為的不同

⑥對孤雁的觀察、推測並求證(對孤雁觀察達6年之久)

……

(設計意圖:通過搜尋作者細緻的觀察,讓學生梳理、提取、分析並整合課文的內容,同時發現本文的説明順序。)

探究二:作者細緻的觀察説明了什麼?

明確:作者堅韌的毅力、求真務實的精神、對自身從事的事業的熱愛……

師小結: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中,我們看到了他作為科學觀察者所具有的令人敬佩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標中指出:“閲讀新聞和説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劇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閲讀科技作品,還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在作者細膩的觀察中,去感受作者身上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過渡語:作者如此細緻地觀察大雁,除了作為科學觀察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是因為什麼?(對大雁的喜愛)

二、賞讀,細味抒情的筆法

探究三:勾畫本文有情味的語言,品一品,析一析,讀一讀。

品一品,這些句子表現了大雁怎樣的形象?

析一析,這些句子運用了怎樣的手法?

讀一讀,這些句子滲透着作者哪些情感?

(同桌合作研讀)

①“當一羣大雁衝破了3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到了。”

——“衝破”用詞精妙

——勇敢、報春的使者

——讀出盼望與欣喜之情,“衝破”重讀

②“……而一隻定期遷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裏飛行200英里的賭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麼容易了”

——對比、擬人

——堅定執着

——讀出讚美與擔憂之情

③“它們的飛行和鳴叫很頻繁,而且聲調憂鬱……它們是喪失了親人的倖存者”

——擬人

——重感情

——讀出感傷悲憫之情

④“……每次出發之前,都有一場高聲而有趣的辯論,而每次返回之前的爭論則更為響亮。……而像凋零的楓葉一樣,搖晃着從空中落下來,並向下面歡呼的鳥兒們伸出雙腳……那接着而來的低語,是它們在論述食物的價值。”

“然後,突然間,刺耳的雁叫聲出現了……混亂的回聲……拍打聲,有蹼的划動而發出來的聲音,還有觀戰者們激烈的辯論所發出的呼叫聲。隨後,一個深沉的聲音算是最後發言,喧鬧聲也漸漸低沉下去……”

“它們順着彎曲的河流拐來拐去,……向每個沙灘低語着,如同向久別的朋友低語一樣……向每個剛剛融化的水窪和池塘問好。”

“在我們的沼澤上空做了幾次試探性的盤旋之後,……終於慢慢扇動着黑色的翅膀,靜靜地向池塘滑翔下來。”

“一觸到水,我們剛到來的客人就會叫起來,似乎它們濺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們的大雁又回來了。”

——比喻、擬人、用詞精妙

——自由、無拘無束、充滿野性

——讀出欣賞、喜愛之情

……

師小結:在作者眼中,大雁不只是大雁,它更有人的情感與品質。它們充滿野性、勇敢無畏、充滿靈性、堅定執着、熱情活潑、重情重義……而作者的心也緊緊追隨着大雁,作者因大雁的歸來欣喜盼望,對大雁自由的飛翔欣賞讚美,對大雁的種種鳴叫由衷喜愛,對孤雁的不幸遭遇感傷不已,對大雁的美好品質由衷欽佩。“愛”飽蘸在每一個字裏行間!

(設計意圖:賞讀中,教師尤其注重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抓住充滿情味的語言,通過三個層面的賞讀,賞析出文本的形象美、手法美與情感美。)

過渡語:作者對大雁的愛,不是輕快的,而是深沉的,隱約中會讓我們的心也隱隱作痛。

三、悟讀,領略深沉的意藴

探究四:在充滿深摯的感情的句子中,有哪些隱含着對大雁命運的關切?

(學生髮現表達,教師點撥:)

①“大雁知道,從黎明到夜幕降臨,在每個沼澤地和池塘邊,都有瞄準它們的獵槍。”——看似在讚揚的機警,實則是譴責人們的偷獵

②“雁羣是一些家庭,或者説是一些家庭的聚合體,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們先前所提出來的那種想象,它們是喪失了親人的倖存者。”(“家庭”、“親人”、“倖存者”表達了什麼?)

③“……而一隻定期遷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裏飛行200英里的賭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麼容易了。”

④“每年3月,它們都要用自己的生命來為實現這個基本的信念做賭注。”

師:定期遷徙本來是大雁習性使然,作者為什麼要用“賭注”來形容呢?

討論後明確:“賭注”是賭博時所押的錢物,或是博取成功的代價,這個代價在大雁這裏甚至是生命。(因為可能遇到各種危險,如自然天氣、天敵,或者人類的獵殺),前後“賭注”隱含着作者對大雁深深的同情和對他們命運的關注。

師(啟思):大雁的遷徙的動力是什麼?作者説是“基本信念”使然,這讓我們想到了我們中國人臨近春節的什麼行為?

學生回答後屏顯春運回鄉潮的圖片(火車站人頭攢動的場面、行駛在返鄉路上的摩托車騎行隊伍、單獨的個體回鄉),三幅圖片與大雁遷徙的畫面同時屏顯。

師:看完這些圖片,你有怎樣的感受?

預設:大雁在歸來的路上,人類在回鄉的路上;

大雁遷徙是出於“基本信念”,人們返鄉是出於強烈的願望。

……

師(總結式闡發):通過這幾幅圖片,特別是作者充滿情味的語言,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作者事實上是把大雁放在與人同等的地位上來對待,他愛其所愛,悲其所悲……他雖然沒有明言,但我們從字裏行間分明感到:大雁和我們人類同屬於一個家庭,他是我們人類的親人——人和動物是命運共同體。這就是他的生態倫理觀。

(設計意圖:作者的沉思是隱藏於文字背後不易發現的,抓住文本中作者情感的線索,由作者情感的痛處向思想的深處開掘。同時將大雁的遷徙與人類春運回鄉潮並舉,讓學生感受到大雁與人類驚人的相似性,大雁與人類是平等的。)

資料助讀:

資料助讀1:人不僅要處理好跟人的關係,跟社會的關係,還要用道德的觀念,對待山、水、草和一切生物,這就是大地倫理學,即敬畏生命、關愛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資料助讀2:人和山川、河流、森林、草地等萬物和諧相處的時候,我們的大地才是完整的,這樣的完整的大地才是產生夢想的大地。(屏顯)

四、結束語

感謝利奧波德,是他,讓我們停下腳步,去體味這些天空中優美、自在的生命;是他,讓我們反觀人類自身,觸摸到自私而功利的靈魂;是他,讓我們明白了:每一樣生命都應該值得被尊重。世界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大地才有瞭如此的生機和情趣。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説“屏”》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屏”的相關知識,體會作者對屏風的感情。

過程與方法:品味課文生動的説明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大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喜愛,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理解“屏”的相關知識。

教學難點:品味本文生動的語言,體會作者對“屏”的感情。

教學方法:導讀法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聽説過在古代有一種叫“屏風”的傢俱嗎?

2、在我們學過的哪一篇古文中提到過“屏風”?(《口技》於廳室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視之。)在這場口技表揚中,屏起什麼作用?(阻隔作用)

3、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幅屏,你們看看這些屏在色彩、造型還有畫面方面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學生答)4、可見,屏既有實用功能又有藝術性的一面。大家知道嗎?在我國,屏的使用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並且在歷代的詩詞歌賦中留下了各種優美的身影。為什麼屏總能牽動人的情思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陳從周先生筆下那富有詩意的“屏”,聽一聽作者是怎麼説“屏”的?(師板書課題《説“屏”》)

二、明確學習目標1、這是一篇輕鬆、隨意的科學小品文。作為説明文的一種,本文的説明對象是什麼?(屏)2、我們今天的學習任務是什麼?讓我們一起看一下(出示幻燈:學習目標)3、請大家讀一讀學習目標a.閲讀課文,瞭解屏的有關知識,體會作者對屏的感情。b.品味本文生動的説明語言。c.激發大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審美情趣。

三、檢查預習情況1、老師想檢查一下你們的預習情況,可以嗎?幻燈出示詞語2、指名學生讀詞。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現在讓我們打開課本,讀一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並思考這些問題:1、什麼是屏?文中介紹了關於“屏”的哪些知識?2、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讀書時要求自由朗讀,大聲地讀。

(二)、學生自由讀文,思考問題

四、指名學生回答

1、什麼是“屏”?(屏者,障也。這是一個判斷句,屏,是遮擋的東西。)文中介紹了關於“屏”的哪些知識?(作用:室外安置屏風,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可以擋風,空間還是流通的;室內安置屏風與帷幕相同。)(分類:按屏風的建造材料及其華麗程度來)(設置:需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風的功用與設置全在一個“巧”字。

2、從作者對屏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喜愛、嚮往)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屏,這是很富有詩意的名詞。”還有“心生嚮往之情” 抓住以生:“更覺得它實在微妙”。受古詩詞及古畫的影響,小時侯就對屏風產生喜愛、嚮往之情;後來在實際接觸和研究工作中,對屏風的認識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處流露出作者對屏風的讚賞之情。” )

五、再讀課文,研讀賞析

1、本文把“屏”的知識介紹的這麼詳細,感情又這麼的真摯,運用了什麼説明方法呢?2、請同學們再讀課文,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交流a.本文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有怎樣的表達作用?結合具體語句説一説。b.作為科學小品文,本文在語言方面有什麼特點?請舉例説明(下定義:具體介紹,使説明更通俗易懂,體現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舉例子:説明屏的作用,避免乏味枯燥的介紹,使文章生動有趣。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詩意和韻味。分類別:説明屏的種類多。)(可以看出,説明方法的使用讓屏這種説明對象的特點更加突出鮮明。我們在寫作當中也要根據説明對象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説明方法。)(本文把屏這種古典的傢俱介紹的這麼典雅、古樸,不僅是因為運用了多種多樣的説明方法,而且語言也很有特點。作為科學小品文,本文在語言方面有什麼特點?)學生找句子。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這些優美的原因,感知屏的美。(既有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周密性,又有富有詩情畫意的一面)

六、課堂小結及課外拓展作者用準確、周密而又富有詩意的語言為我們介紹了屏的相關知識,並且抒發了對屏的喜愛之情。也期待在今後的生活中,屏能重新大放異彩。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另外兩種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事物,請選擇其中的一種為它寫一段説明文字。

七、作業佈置課文裏多處引用古詩詞,有什麼好處?查找資料,大致瞭解這些詩句的意思。並蒐集整理有關屏的古詩句。

語文教案八年級上冊人教版 篇九

教學目標

1、識記古代文言實詞,積累常用詞意義。

2、用自己語言賞析詩歌,體會細膩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發揮想象力描繪浪漫的愛情場景。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俗話説: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對美好的人或物,都會產生愛慕之心。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心中愛慕之人稱為“夢中情人”。《關雎》這首詩便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場對“夢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麼追求的過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結果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入《關雎》,欣賞一場古人的愛情戲吧。

二、誦讀,熟悉字音,結合註釋掌握文意

1、範讀正音。老師飽含情感朗誦或播放名家錄音。

2、學生齊讀、男女生分讀、個別誦讀。

3、解釋重點字詞,掌握文意(關關、洲、窈窕、好逑、參差、流、寤寐、思服、優哉遊哉、輾轉反側、友、芼)。

三、共同研討文意

1、浪漫的愛情往往離不開浪漫的場景,請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並用自己的語言發揮想象力描繪出來。

明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學生創作並個別演示後,老師做總結示範:展示多媒體畫面,並伴輕柔音樂,深情描繪:“清清的河水,水波盪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魚鷹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河的兩岸長滿了葱綠的荇菜,隨着微風參差搖擺。要採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美麗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愛情,不也跟採摘荇菜一樣,要想盡辦法去接近!”

2、《關雎》中有一句對心中戀人的讚美已成為讚美女性的現代成語,請找出。

明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人又是如何表現自己的愛慕之情的?請找出相關語句。

明確: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遊哉,輾轉反側。

(老師緊接着翻譯此句)文靜美麗的姑娘啊,醒着夢裏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難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綿長的思念啊,教人翻來覆去難入睡。

3、愛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見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膽地去追求美麗的姑娘吧。讓我們看看他是如何展開愛情攻勢的。?

明確: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如此煞費苦心先“友之”:親近她,再“樂之”:取悦她。結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會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了。

四、文學常識補充

1、“興”手法的運用。

一開始我們分析場景,大家也許注意到了,這些場景是分散描繪的,基本是一句場景一句敍事夾雜進行。這也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叫作“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例如開篇先言他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鳩鳴叫,引起所詠之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與“所詠之詞”不是毫無關聯,而恰恰是有共通點的。正如上例雎鳩的相互鳴叫與君子對淑女的愛慕是一致的。試從文中再找幾例並分析其共通點。

學生四人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時左時右採荇菜的動作和千方百計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疊句。

誦讀時能發現,許多句子是重複出現的,這種手法有利於反覆吟唱,以充分地表達出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參差荇菜”等。

五、佈置作業

1、選取《關雎》中某一細節描寫,發揮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語言流暢。表現出特定的意境氛圍。

2、熟讀、背誦《關雎》,掌握課下字詞註釋。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如果説《關雎》是一支完整的愛情進行曲,那麼《蒹葭》就是一場愛情馬拉松。誰能告訴我,馬拉松運動有什麼特點?(學生回答:路途遙遠、艱險,需要耐力和持久的決心、勇氣,不畏艱險、堅持不懈、努力不放棄。《蒹葭》便是描寫了對愛人不懈的尋找,讓我們來聽聽這場愛情告白吧。

二、誦讀、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字詞

1、蒼蒼伊人溯洄,且溯游萋萋晞湄躋坻采采,未已涘沚。

2、學生齊讀、男女生分讀、個別誦讀

三、賞析、思考下列問題組(四人小組合作)

1、詩人心中的戀人不知在何處,詩人尋找了幾處地方?

明確:三處“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這些地方有什麼特點?請分別用文中的一個字概括。

明確:“長”、“躋”、“右”。

3、詩人面對如此曲折艱險的路,又是什麼態度?

明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選《蒹葭》中的一節,用優美的語言重現詩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個霜凝霧罩的清晨,我又來到水邊,那蒼蒼的蒹葭在微微曉風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霧之中。我心中的戀人啊!你究竟在哪裏啊?我願付出一生的時光,跋山涉水,來到你的身旁。

2、比較《關雎》與《蒹葭》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有何相同之處?(學生四人小組討論)

(1)都用了“興”的手法:“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2)都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參差荇菜”;“所謂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五、佈置作業

背誦《關雎》和《蒹葭》,或從《詩經》中找篇詩歌,要求配樂,為詩歌比賽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