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九年級化學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8.48K

九年級化學教案(精品多篇)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一

能力目標:能夠區分哪些屬於物理變化,哪些屬於化學變化;哪些屬於物理性質,哪些屬於化學性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和分析能力,並使他們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教學重點: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教學難點:物理變化與物理性質,化學變化與化學性質的區別

教學方法:探究—歸納總結法

教學準備:[實驗1-1]-[實驗1-5]

課時安排:1課時

教 學 設 計二次備課

新課導入:緒言課的幾個實驗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後有許多同學提問:為什麼白紙噴“水”會變紅,再噴“水”紅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許多現象: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和冰,鋼鐵製品會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鏽?這又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變化。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介紹]觀察實驗方法:看、聞、觸摸。

觀察實驗的步驟:1、實驗前,物質的色、態、味等

2、實驗過程中,發光、放熱、生成氣體、沉澱等現象;

3、實驗後,物質的物質的色、態、味等;

思考:物質變化前後,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質?

[實驗1-1]水的沸騰

[實驗1-2]膽礬的粉碎

[實驗1-3]膽礬溶於水後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實驗1-4]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

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填表:

實驗序號變化前的物質變化時的現象變化後的物質變化後有無新物質生成

1-1液態的水有水蒸氣產生;又變成冷凝的水液態的水無

1-2藍色塊狀膽礬塊狀變成粉末狀藍色粉末狀膽礬無

1-3藍色硫酸銅溶液變成藍色渾濁物藍色氫氧化銅沉澱有

1-4塊狀石灰石有氣泡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有

【討論、歸納】1-1、1-2中水和膽礬發生了狀態和形態的變化,但無新物質生成,1-3、1-4中有顏色的變化,有沉澱的生成,有氣體生成,並生成了新物質。

結論:1、2是物理變化,3、4是化學變化

得到:1、定義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象

4、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聯繫

[課堂練習]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

2、物理性質:包括: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等

(1)熔點和沸點

熔化:固態變成液態

熔點:熔化的温度

沸點:液態變成氣態

(2)密度: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

(3)顏色、狀態、氣味

[實驗1-5]聞氣味的方法

[課堂練習]

【課堂小結】

【作業佈置】

【板書設計】 課題1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1、定義: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變化是生成了新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有其他物質生成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象:顏色改變、的放出氣體的、生成沉澱、吸熱和放熱、發光等。

4、聯繫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2、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九年級化學教案分子 篇二

教學目標

目標:

1、認識的真實存在及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2、瞭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質;

3、學會用的觀點來區別變化和變化;

4、理解純淨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並會判斷典型的純淨物和混合物。

目標:

培養學生查閲、觀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的,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純淨物"兩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於描述物質由等粒子所構成,討論的基本性質。教材一開始從人們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現象入手,如:人經過花圃或酒店,會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過晾曬就會幹燥;糖塊放在水裏,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通過對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思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質是由人們看不見、摸不着的粒子構成的結論(是構過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通過酒精和水混合後總體積縮小,及晶體碘的昇華與凝華等實驗現象,使學生在建立起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的結論基礎上進一步得出是運動的及之間有間隔的推論(即的性質)。之後,教材以水變成水蒸氣,蔗糖溶於水及硫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幾個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運用初步介紹的知識對物質發生變化時本身是否發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了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下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教材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確信存在的客觀性,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照片,同時用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的大小和運動狀態。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對的認識。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氣的組成及硫粉和鐵粉混合實驗為基礎從宏觀上對混合物和純淨物兩個概念做了區分。然後從微觀上-用初步掌握的有關知識進一步區分純淨物和混合物,使學生能初步建立純與不純的相對概念。

教學建議

本節重點研究的是有關知識。看不見也摸不着,對於它的存在學生很難相信,接受起來遠不如第一章知識來的快。教材第一章重點研究的是氧氣的製法及性質。對於氧氣學生比較熟悉,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建立起人吸進的是氧氣,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氣盡管也看不見,摸不着 ,但學生能憑生活經驗確信氧氣真實存在着。鑑於此,建議在教學過程 中也從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入手,例如:人經過花圃或酒店,為什麼能聞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過晾曬為什麼能幹;糖塊放在水裏,為什麼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將宏觀現象做為紐帶,誘發學生進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是因為花或酒中有香氣的(或粒子)擴散到空氣中,接觸到人的嗅覺細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氣。濕衣服能晾乾,是由於水的擴散到空氣中去了。糖塊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於糖的擴散到水的中間去了。以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讓學生感知的真實存在。將宏觀現象與微觀結構建立起了聯繫。教學過程 中將學生實驗(氨擴散實驗、品紅擴散實驗並補充酒精與水混合實驗)融入在教學中,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的真實存在,同時也便於學生學習性質時,樹立起是運動的,不同物質大小不同和間都有間隔距離的想象。為了使學生更加確信的真實存在,除向學生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照片外,還可讓學生通過網絡或圖書館查找其它的照片。

對於概念的建立,是本節知識的一個重點。首先可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幾個物質變化(如:水變成水蒸氣,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觀過程,然後讓學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識以小組的形式從物質發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本身是否發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本節教材的另一個重點,是使學生樹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證觀點?“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從保持原物質化學性質來説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也不能保持原來物質的化學性質。同種物質的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性質不同。可以再分是説它在化學反應過程中起了變化,變成別種物質的粒子了。通過對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學生辨證地思考問題。概念中還強調了"化學性質"是因為通常討論的物理性質是一種宏觀現象,是該物質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現出來的,而不是每一個單個所能表現的,如:顏色、狀態 、熔點、沸點、密度等。本節知識不僅應讓學生了解的概念 國中數學,也應讓學生弄清概念的內在含義。

在學生對概念有了瞭解之後,師生應對的基本性質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外,還應認識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運動,間有間隔距離。在教學過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微觀粒子運動的動畫,一方面可以誘發學生進行想象不同狀態的物質其中無數粒子在不停運動的圖景,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識變為具體,增強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物理生已學習了運動論的有關知識(是運動的,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學生指明有關熱運動和物態變化是物理學要深入一步討論的問題。學生如果對運動狀態、間力和物質三態相互轉化的本質有所認識,將對以後學習溶解、結晶溶液導電等大有好處。

對於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有關知識,建議教學中還是從實驗入手,讓學生由感性認識去理解混合物和純淨物,並進一步從微觀角度去分析。最後,還應使學生認識物質純與不純的相對性,培養學生辨證的思考問題的。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概念的建立及對行為的微觀想象的形成;從宏觀和微觀上區分混合物和純淨物。

教學難點 :

對概念的理解;領悟混合物和純淨物的區別。

通過實驗、圖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導學生抽象思維的方法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國中化學學習方法指導

化學課是學生在國中階段較晚接觸和學習的一門學科,由於學生的認知程度和學習方法的差別,出現部分學生剛開始學習時很有興趣,也下功夫,但學習方法不對,成績總不理想,因此加強化學學習方法指導是十分重要的。

一、認真抓好“預習、聽講、複習、記憶、作業”五個學習常規環節。

1、“預習”:

預習時要注意全面地預習一節教材,把握一節書的整體內容,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初步整體印象,初步瞭解將要學習課程的基本內容和思路,鞏固原有的相關知識和概念。同時找到教材的重點,劃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帶着問題聽講,既能提高聽講效率,又使自己學習主動、有興趣。

2、“聽講”:

聽講是學好化學的關鍵,非常重要。九年級是化學系統學習的開始,只看書而不注意聽講、觀察實驗和思考,有的知識很難理解。聽講時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⑴集中注意力

課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會神聽講,排除一切干擾和雜念去專心聽講是決定學習效率高低的關鍵。有的學習活動可以服從個人的意志和願望進行控制,但聽老師講解這種學習活動就不同,它不可能由自己進行有效控制,因為這種學習活動不僅涉及到自己,還涉及到老師和其它同學。因此,在做好預習的基礎上,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要聽好課。

⑵要勤于思考

學生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學習內容,雖然聽覺通道的暢通十分重要,但僅僅把學習的主要着眼點放在“聽”的方面是不夠的。如果僅僅是“聽”,充其量是聽懂,聽懂不一定是掌握,不一定會靈活運用。因此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聽課的時候,不僅要帶注意“聽”,而且要勤于思考,學會思考,使思維處於高度活躍狀態,力爭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學知識。只有積極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獲得知識,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⑶注意教師所用的方法與思路

在聽講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記住教師給出的結論,更應該注意教師得出這個結論所用的思路和方法,這樣的聽課就能夠不斷改善自己的學習方法,拓寬自己的思路。那種只知道記答案、得數,只重“結果”而輕“過程”,忽視學習思維方法的聽講是難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

⑷積極地回答和提出問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通常會向學生提出各種問題,有時也會鼓勵學生自己提出相關的問題,對此,學生要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參加討論和回答問題。同時,學生也要敢於提出問題並積極尋求答案,因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進。”

⑸養成“先聽後記”的習慣

聽課的過程中,作一些筆記是必要的,但“聽”和“記”畢竟是兩回事。要學會巧妙完整地記筆記的方法,課上一定要養成“先聽後記”的習慣,將聽到的內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綱挈領地記錄本節的重點、難點,和課本上沒有的內容,課後應全面系統地整理筆記,將易錯、易混或對自己有啟發的地方以及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感受作整理記錄。這個過程是提高每個同學的化學悟性也是將知識消化、理解變為自己知識的過程。

3、“複習”:

複習是知識的鞏固階段,它是使學生温故知新,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進一步落實課本知識為自己知識的過程。通常分為常規復習、單元複習和總複習。常規復習指學生每天放學後對當天所學知識的複習,常規復習每天所花時間不多,但十分重要,貴在持之以恆。單元複習是指學生每學一個單元后將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復習,要注意知識的拾漏補缺,重在知識系統性、條理性。總複習指期中、期未或一學年的複習,複習量較大,要重視知識的整體歸納、總結,將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並靈活和綜合地運用。複習是一次再學習的過程,是對所學知識進行再加工和提高的過程。複習時要思考知識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幾個為什麼,要做到理解透徹,熟練運用。

4、“記憶”:

化學學科中有不少需要記憶的概念、符號、數據、化學方程式等。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人的遺忘規律是先快後慢。識記過的事物第一天後的遺忘率達55.8%,保留率為44.2%,第二天以後的遺忘率為66.3%,保留率為33.7%,一個月後的保留率為21.9%。自此以後就基本上不再遺忘了。因此,及時複習和記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時記憶時注意把一些枯燥無味難於記憶的化學知識儘可能趣味化記憶。如金屬活動順序為:“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可諧音為:“家蓋那美麗,新鐵吸鉛(輕),統共一百斤。”記憶。氫氣或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操作可會意記作:“氣體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記憶。過濾操作中的注意點在理解後可濃縮為:“一貼、二低、三靠”記憶。

5、“作業”:

作業是學生鞏固和消化所學知識即學懂會用的體現,通過做題能鞏固所學的知識,加深對概念、規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識;能學習解題方法,發展思維,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做題的過程是學生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再提高的過程,對學生而言,做題後不要滿足於解法、答案是否正確,關鍵在於要理順所做解題目題的思路、邏輯關係和類型,把握相關知識之間的內在規律,掌握了規律就能駕馭知識,遷移知識。做題還要善於積累,積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成功經驗,二是失敗教訓。如果把平時練習和考試中做錯的題目積累成錯題集,每隔一段時間把這些題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經掌握的題做上標記進行淘汰,使不會的題逐漸減少,直到減少到零,既有針對性,又節省時間,可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對於解題方法,可以想這道題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題的基本方法是什麼,不這樣解行不行,哪種方法最簡捷,這便是“一題多解”。可以想能否通過改變物質、數據、操作順序或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來重新解答,這便是“一題多變”。還可以回憶一下這道題解題方法與過去做過的題有無相同、相似之處,這便是“多題一解”。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學習方法。

國中化學學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較多而且雜亂,對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準確,掌握是否熟練對學好國中化學課程關係極大。因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確實驗技能,計算技能的依據,是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基礎。九年級學生中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學習不重視,不願意花時間去理解和記憶,這部分內容也是考試中容易失分的地方。

1、通過觀察實驗來幫助理解概念

化學基本概念是從大量的化學事實中總結概括出來的,如通過觀察水的電解和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可以形成分解反應、化合反應的概念,還可以加深理解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通過觀察酸、鹼、鹽溶液的導電性可以形成電離的概念。所以脱離化學事實只是單純的背誦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談不上能熟練掌握了。

2.找出相關概念的區別和聯繫進行對比學習

化學概念之間即有本質的區別又有聯繫,學習時應將相關概念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內存聯繫。如將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單質和化合物、分子與原子、酸鹼鹽的概念分別進行對比學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概念的組成,注意概念中的關鍵字、詞

學習中要弄清每個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如何,其中關鍵部分是什麼。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為化合物,二為兩種元素組成,三為其中一種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關鍵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為一定温度,二為100克溶劑,三為達到飽和狀態,四為溶解的質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斷和溶解度的有關計算題就不會出現錯誤了。同時,要注意理解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如單質的概念為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淨物,關鍵詞是純淨物,如果將純淨物而改為物質,你還判斷為單質就是錯誤的。因為物質包括純淨物和混合物,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就是單質,也可為混合物,如紅磷與白磷、石墨和金剛石,它們都是由一種元素組成,但卻是不同單質。

三、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方法

(一)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特點

1、元素及化合物與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相互滲透關係密切,要把這兩者結合好。如由碳元素組成的金剛石、石墨物理性質的差異之大,硫酸由於濃、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質上有本質的不同。所以必須把物質的性質與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聯繫起來。

2.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的內在聯繫緊密,規律性較強,知識系統都是從單質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質、用途、製備的順序進行的。而物質的存在、製備、用途都取決於物質的性質。因此學習中應緊緊抓住物質的性質去帶動其餘的。如依據氫氣的化學性質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來推導它的用途、存在而不要去死記硬背。

3.元素及化合物知識內容多,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因此在學習中一定要全面分析問題,既記通性又記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與金屬反應不生成氫氣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識對實驗的依賴性強,大部分化學知識是通過實驗獲得的。如氧氣的化學性質通過與C、P、S、Mg、蠟燭等演示實驗使你認識到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所以一定要認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達到印象深刻、記憶牢固、理解透徹。

(二)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方法

1、要重視理論的指導作用。如物質結構的初步知識揭示了元素性質特別是元素化學性質跟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的關係,揭示了化學反應的本質,揭示了分子形成過程及化合價的實質。這就為正確書寫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奠定了理論基礎。

2.要總結規律並掌握物質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質總結出一般規律,同時還要把握住物質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習有機化合物可總結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蠟燭等與氧氣反應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規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再如學習第八章酸,通過鹽酸、硫酸、硝酸的化學性質學習總結出酸的一般規律,但對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濃H2SO4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強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則就會出現錯誤。

3. 要定期整理歸納所學知識,注意縱橫聯繫形成知識網絡。元素化合物知識雖然繁多、零碎,但根據彼此之間的聯繫可以以某物質為中心將其聯繫串成一個知識網絡,使零散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條理化。

4.將元素化合物中類別相似的知識歸為一知識塊進行橫向比較,辯清異同點使知識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從具有穩定性、可燃性、還原性比較它們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從實驗操作看H2、CO分別還原CuO的操作一樣,不同點是CO還原CuO需進行尾氣處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顏色不一樣,還原性的產物都有金屬和水或CO2,從反應類型看CO與CuO的反應不屬於置換反應。

四、化學計算的學習方法

1.牢固掌握化學計算的基礎知識。

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進行化學計算的依據。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質的變化規律不十分明確,就會把題做錯。如相對分子量這個概念它只表示一個化學式如H2O的相對分子量為18,5H2O中水的相對分子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對分子質量比為22 :9,若生成4克C,同時還有多少克D生成?其中C和D的質量比一定是22:2×9=22:18,然後再進行有關計算。如把C和D的質量比仍按22:9進行計算就是錯誤的,反映出你對相對分子量和質量的概念還分不清楚。

2.掌握並運用好解題步驟

解題分為三步即審題、析題、解題。審題就是閲讀原題,理解題意,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題中所講的化學過程,看清題設條件,看清要解決的問題,這是解題的前提。析題就是剖析原題,在審題基礎上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對眾多事實或複雜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挖出隱含條件及內在聯繫找出突破口,從而確立解題思路和方法。要做到"三想",想化學過程所涉及的化學概念,所用到的化學原理,想所給條件與所求問題的關係,想有無隱含條件及題目考查的內容。這是解題中最關鍵的一步。解題是在析題的基礎上,根據題意和條件,選擇最佳的解題方法,如果用到其它學科知識、方法時,如公式變換,數據處理等要細心,最後還要對結果進行檢驗分析。

3.注意解題規律和思想,掌握解題技巧

要善於從典型題的分析中找出其特點、規律和思路,能舉一反三,要做一題知多題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如已知KClO3中氧的質量分數為39.2%,KMnO4中氧的質量分數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熱完全分解後哪種物質產生氧氣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比KClO3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要大,但要是認真分析抓住完全反應這個關鍵詞語,從化學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雖含氧元素的質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轉化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轉化為O2,從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測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質量分數為a%,則混合物中Fe的質量分數是多少?此題可以巧解。即無論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變的所以:原子個數比S : O = 1 : 4 ,質量比 S : O = 32 : 64 = 1 : 2 ,設混合物的質量為1,已知S元素質量為a%,則O元素的質量為2a%,那“SO4”的總質量為a%+2a%=3a%, 所以Fe元素的質量分數為1-3a%。

4.要注意解題的格式

如設未知數時要寫成“設某某的質量(或體積等)為x”,而不能寫成“設某某為x克”,計算過程中己知量有單位的要帶單位計算,計算結果要直接帶單位,不要用括號,如單位為克要寫成g ,而不要寫成(g)。計算質量分數時一定要乘以100%。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要注意按“設、方、關、比、算、果、答”的順序進行。

五、化學實驗的學習方法

1.要重視化學實驗。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老師講授化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課本大多數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都是通過實驗求得和論證的。通過實驗有助於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

2.要認真觀察和思考老師的課堂演示實驗因為化學實驗都是通過現象反映其本質的,只有正確地觀察和分析才能來驗證和探索有關問題,從而達到實驗目的。對老師的演示實驗要細心觀察,學習和模仿。要明確實驗目的,瞭解實驗原理。要認真分析在實驗中看到的現象,多問幾個為什麼,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現象。要正確對實驗現象進行描述,弄清現象與結論的區別並進行比較和分析。要會運用所學知識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來推斷和檢驗有關物質。如六瓶無色氣體分別為氧氣、氮氣、空氣、二氧化碳氣、氫氣和一氧化碳氣如何鑑別?其思路為從它們不同的化學性質找出方法,用燃着的木條和石灰水鑑別,最後從現象的不同來推斷是哪種氣體,要注意回答問題時要先説現象,後説結論。

3.要自己動手,親自做實驗。實驗中要勤于思考、多問、多想分析實驗發生的現象從而來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獨立實驗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並能解答一些實驗問題。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正確的操作順序並能根據實驗裝置圖,解答實驗所提出的問題。

總之,只要充滿信心,勤奮學習,總結掌握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就一定能把化學這門課學好

國中化學方程式彙總:酸的化學性質

【—方程式彙總:酸的化學性質】根據酸的化學性質,我們總結了以下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酸的化學性質

(1)酸 + 金屬 -------- 鹽 + 氫氣(見上)

(2)酸 + 金屬氧化物-------- 鹽 + 水

氧化鐵和稀鹽酸反應: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氧化鐵和稀硫酸反應: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氧化銅和稀鹽酸反應:CuO + 2HCl ==CuCl2 + H2O

氧化銅和稀硫酸反應:CuO + H2SO4 == CuSO4 + H2O

(3)酸 + 鹼 -------- 鹽 + 水(中和反應)

鹽酸和燒鹼起反應:HCl + NaOH == NaCl +H2O

鹽酸和氫氧化鈣反應: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氫氧化鋁藥物治療胃酸過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硫酸和燒鹼反應: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4)酸 + 鹽 -------- 另一種酸 + 另一種鹽

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氫鈉與稀鹽酸反應: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硫酸和氯化鋇溶液反應: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從上面的方程式,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類的方程式很多,會考,也難記憶,所以在這方面同學們要多花點時間了。

九年級化學教案 水

教學目標

目標

使瞭解自然界中水的分佈狀況;

水與工農業生產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水污染的後果及防止水體污染;

瞭解水的組成及性質。

目標

培養學生髮散及查閲媒體,獲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樹立節水觀念,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意識。

教學建議

本節內容大致可以分為:水對人類的影響,水的物理性質及水的組成,在處理這一節教材時,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例作為研究的線索。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課前佈置研究課題,給學生一週的時間查找相關資料,特別是突出媒體信息量大的優勢,通過互聯網輸入關鍵字詞搜索相關信息,並要求學生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每2-3個學生為一個小組,通過課前準備發表自己的見解,可以製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過這種組織形式可以提高學生的,特別是展示成果,無論對哪類學生來説,只要付出勞動,都會有收穫,真正體現義務的全員性和的全過程性。特別對學生來説,強烈的表現慾望成為其過程的根本動力。水資源的有限,人類對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業化進程對水體的污染,對學生來説,有的可能瞭解很多,有的學生會一無所知,上簡單的介紹對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來説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親身去體驗現實生活中,在我們生活中,水資源的浪費、水質的日益惡化等,使學生有一種危機感,自覺地從我做起是環保事業大眾化的具體體現。

水的組成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點內容,它應包含兩方面內容:

1、水的宏觀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組成。

2、水的微觀構成,即:定量。每個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數目,從而得到水的分子式。這兩個過程應有意識地加以區分,這樣有助於學生了解化學學科研究物質組成的一般,為今後學生進行學習打好基礎。電解水的實驗是完成上述兩個任務的經典實驗,可以結合有關物理知識介紹實驗裝置,特別是電極的極性,兩極產生氣體的體積,兩極產生氣體的性質,然後結合有關數據幫助同學進行推導 九年級,從而得出結論。在這些過程中,應注意嚴謹性。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水

重點:水對人類的影響及水的組成

國中化學知識點總結:碳單質

1.吸附是物理現象,與吸收具有不同的含義。由於木炭疏鬆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積,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強。吸附作用是將氣體或溶液裏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體表面,沒有生成新物質,屬於物理變化。吸收一般為化學變化,如:CO2氣體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的過程中生成了碳酸鈉或碳酸氫鈉等物質,就是化學變化。

2.“碳”和“炭”的區別:“碳”是元素的名稱,是核電荷數為6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比如碳元素、碳單質、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這兒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體物質,它表示由碳元素組成的某種單質——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體單質時,習慣上用碳,如“熾熱的碳”、“當碳燃燒時”。

3.C還原氧化銅注意問題:

①酒精燈加網罩可使火焰集中並提高温度;

②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

③裝置的氣密性要好;

④實驗結束時,先撤出導氣管,然後再熄滅酒精燈(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熱的試管致使試管破裂),待試管冷卻後再把試管內的粉末倒在紙上(防止生成的銅再被氧化成氧化銅)。

【典型例題】

例析:

1、用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如圖所示。

(1)酒精燈加燈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剛開始預熱,試管②中立即產生氣泡,但石灰水不變渾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繼續加熱,觀察到石灰水逐漸變渾濁,黑色粉末中出現紅色物質。請你寫出帶點部分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熱時,應先將導管從試管②中撤出,並用彈簧夾夾緊橡皮管,待試管①冷卻後再把試管裏的粉末倒出。這樣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其反應條件是高温,所以酒精燈要加網罩以提高火焰的温度。剛開始預熱時,裝置中的空氣會首先逸出,所以看到試管②中立即產生氣泡,但石灰水不變渾濁。停止加熱時,應先將導管從試管②中撤出,否則試管①內温度降低,其壓強會減小,外界大氣壓會把試管②中的液體壓進試管①內,致使試管①破裂。另外還要用彈簧夾夾緊橡皮管,否則外界空氣會進入試管①中,新生成的銅在加熱的條件下又被氧化成了氧化銅,等冷卻後再打開,試管內已恢復至常温,銅與氧氣就不反應了。

答案:

(1)提高酒精燈火焰的温度;

(2)開始排出的是試管內的空氣 ;

(4)防止試管②中的液體倒流回試管①,防止空氣中的氧氣進入試管①把生成的銅再次氧化。

九年級化學小知識

一:之最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

2、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氧。

3、空氣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氮氣。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質是金剛石。

5、最簡單的有機物是甲烷。

6、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活動性最強的金屬是鉀。

7、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CH4

8、相同條件下密度最小的氣體是氫氣。

9、導電性最強的金屬是銀。

10、相對原子質量最小的原子是氫。

11、熔點最小的金屬是汞。

12、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組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廣泛的金屬是鐵

二:其它

1、構成物質的三種微粒是分子、原子、離子。

2、還原氧化銅常用的三種還原劑氫氣、一氧化碳、碳。

3、氫氣作為燃料有三大優點:資源豐富、發熱量高、燃燒後的產物是水不污染環境。

4、構成原子一般有三種微粒:質子、中子、電子。

5、黑色金屬只有三種:鐵、錳、鉻。

6、構成物質的元素可分為三類即(1)金屬元素、(2)非金屬元素、(3)稀有氣體元素。

7,鐵的氧化物有三種,其化學式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徵有三個(1)均一性;(2)穩定性;(3)混合物。

9、化學方程式有三個意義:(1)表示什麼物質參加反應,結果生成什麼物質;(2)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問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數比;(3)表示各反應物、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比。

化學方程式有兩個原則:以客觀事實為依據;遵循質量守恆定律。

10、生鐵一般分為三種:白口鐵、灰口鐵、球墨鑄鐵。

11、碳素鋼可分為三種:高碳鋼、中碳鋼、低碳鋼。

12、常用於鍊鐵的鐵礦石有三種:(1)赤鐵礦(主要成分為Fe2O3);(2)磁鐵礦(Fe3O4);(3)菱鐵礦(FeCO3)。

13、鍊鋼的主要設備有三種:轉爐、電爐、平爐。

14、常與温度有關的三個反應條件是點燃、加熱、高温。

15、飽和溶液變不飽和溶液有兩種:(1)升温、(2)加溶劑;不飽和溶液變飽和溶液有三種:降温、加溶質、恆温蒸發溶劑。 (注意:溶解度隨温度而變小的物質如:氫氧化鈣溶液由飽和溶液變不飽和溶液:降温、加溶劑;不飽和溶液變飽和溶液有三種:升温、加溶質、恆温蒸發溶劑)。

16、收集氣體一般有三種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國中英語。

17、水污染的三個主要原因:(1)工業生產中的廢渣、廢氣、廢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農業生產中施用的農藥、化肥隨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滅火器有三種:泡沫滅火器;乾粉滅火器;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

19、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温度變化的情況可分為三類:(1)大部分固體物質溶解度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數物質溶解度受温度的影響很小;(3)極少數物質溶解度隨温度的升高而減小。

20、CO2可以滅火的原因有三個: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

21、單質可分為三類:金屬單質;非金屬單質;稀有氣體單質。

國中化學方程式:複分解反應

複分解反應:

1、鹼性氧化物+酸→鹽+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3+H2O

2、鹼+酸→鹽+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Al(OH)3 + 3HCl 會考 =======AlCl3 + 3H2O 白色固體溶解 胃舒平治療胃酸過多

3、酸+鹽→新鹽+新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實驗室製取CO2 、除水垢

Na2CO3+2HCl===2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泡沫滅火器原理

HCl+AgNO3===AgCl↓+HNO3 白色不溶解於稀硝酸的沉澱(其他氯化物類似反應) 應用於檢驗溶液中的氯離子

H2SO4+BaCl2===BaSO4↓+2HCl 生成白色沉澱、不溶解於稀硝酸 檢驗SO42 - 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生成白色沉澱、不溶解於稀硝酸 檢驗Ba2+的原理

NaHCO3+HCl===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泡沫滅火器原理

4、鹽1+鹽2→新鹽1+新鹽2

KCl+AgNO3===AgCl↓+K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

5、鹽+鹼→新鹽+新鹼

CuSO4+2NaOH===Cu(OH)2↓+Na2SO4 藍色沉澱

FeCl3+3NaOH===Fe(OH)3↓+3NaCl 紅褐色沉澱溶解、溶液呈黃色

Ca(OH)2+Na2CO3==CaCO3↓+2NaOH有白色沉澱生成 工業制燒鹼、實驗室制少量燒鹼

NaOH+NH4Cl===NaCl+NH3↑+H2O生成使濕潤石蕊試紙變藍色的氣體 應用於檢驗溶液中的銨根離子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三

一、教學理念

通過探究式的教學活動設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在學習中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中體會成功的快樂,並培養學生探索的興趣。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常識進行教學情景的創設,使得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並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去認識和感知化學學習的奧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學性質,瞭解其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

(2)懂得設計實驗來驗證物質性質的方法。

(3)學會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進行分析並得出結論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的現象,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去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3)經過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進行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思維的嚴密性。

(2)通過用浸過石蕊溶液的小花來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悦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穩定性。

四、教學策略

1.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多次接觸和了解過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質,因此教師在引入時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總結和歸納,這樣,除了可以培養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以外,還可以避免重複與羅嗦。

2.教材首先介紹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然後講二氧化碳的性質,這就使得教師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質(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於水)在講解課題2──《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時就直接告訴學生。而在課題3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時,為了使這一教學重點得以突出,教師配合課本120頁的習題4設計了一個學生探究活動──讓學生對“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於水”的性質進行實驗設計。

3.對本課題的兩個探究學習活動設計各有側重:探究活動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於水,把重點放在了實驗的設計方面,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有關問題設計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以回到家裏繼續進行實驗求證;探究活動2: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則更側重了實驗的實施過程和對有關現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結論等,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兩個實驗探究活動都鋪設了巧妙的階梯:對探究活動1採用了先演示實驗後給出提示的方法,對探究活動2則採用了填寫表格的形式,從而使得學生的探究活動得以順利的開展。

五、教學準備

1.教師的準備:CAI多媒體課件、裝滿二氧化碳氣體的軟塑料瓶(500 mL、350 mL)2瓶或以上、階梯蠟燭、火柴、小燒杯(裝水)等。

2.學生分組實驗的用品準備:大試管、單孔橡皮塞、導氣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膠導管、藥匙、酒精燈、小木條、火柴、集氣瓶(2個)、玻璃片(2片)、小燒杯、鑷子、浸過石蕊試液的小花(每小組4朵)、稀鹽酸、醋酸等。

3.學生準備:分好四人合作的學習小組並複習學過的有關二氧化碳的性質。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原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瞭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係。

3.瞭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原子的組成,瞭解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係;

5.瞭解原子的實際質量和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瞭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原子質量和原子組成的關係。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麼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x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x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構成的,並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繫。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為進一步説明原子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狀態,並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原子照片,確鑿證明原子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原子不能再分,那麼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原子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於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原子概念時,由於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中首先演示x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x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採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原子圖象展示x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於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併為今後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原子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瞭解了分子的性質,那麼原子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x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閲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瞭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原子加以對比,瞭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採取複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後,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閲讀”原子和分子發現"的選學內容,並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麼自從用原子-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後,化學才有了教快發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

關於原子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説,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原子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原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原子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原子結構所採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原子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重點: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質區別

教學難點: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複習舊知識 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水受熱變為水蒸氣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生,那麼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x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麼變化

2)再同時給x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麼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説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並描述實驗現象 ( 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x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麼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x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 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得到結論,加熱x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麼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麼變化的呢?(引發學生想弄清x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慾望)

7.多媒體展示:x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一)

對照畫面講解x化汞及x化汞分子的構成 (x化汞是由x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x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x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麼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彙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x化汞受熱後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x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x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

思考:通過剛才對x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説説什麼是原子嗎? 回答後總結並板書

板書 第二章 第一節 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原子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原子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在又學習了原子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x化汞受熱是如何發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麼?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 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原子-------→ 分子 或直接構成 物質(五)

12.彙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x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x化汞受熱時x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原子、汞原子,然後氧原子、汞原子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原子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説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麼?

14:評價 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

15.設問:我們已經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麼原子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閲讀31頁總結出原子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原子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麼本質區別,相互間有什麼關係。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五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

(2)瞭解化學研究的內容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查閲資料、分析討論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圍繞着什麼是化學,化學有什麼作用,以及怎樣學習等問題,對學生學習化學的情感進行薰陶和培養。

(2)通過我國化學成就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學習化學的緊迫感和熱情。

二、教學重點

1、什麼是化學

2、化學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四、課時設計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

教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在接下來的40分鐘裏,我將和大家一起進行一次奇異的旅行——走進化學世界。(噴字呈現“化學”二字)去領略化學帶給我們的震撼!

如果説,數學使人精細;哲學使人深邃;藝術使人浪漫;……。那麼我要説,化學使人夢想成真!

在古代,人們夢想像鳥兒一樣,身生雙翅,翱翔於藍天白雲之間;

在近代,人們夢想像千里眼、順風耳一樣,與遠方親人“天涯若比鄰”;夢想能夠親眼觀看,微觀世界的奇異景象……

化學就是幫助人類實現夢想的“魔法石”!

金屬的冶煉,使人們擁有了製造飛機、汽車等嶄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讓人們“周遊世界”的夢想成真;光導纖維的製造,使人們體驗到“__”的快樂,讓人們“天涯若比鄰”的夢想成真!

同學們,你有怎樣的夢想呢?

學生:(在現代,我們夢想天更藍、水更清,物質更豐富,生活更美好;我們渴望揭開生命的奧祕,改變人類的基因,使人類更聰明、更善良;夢想發明新藥物,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類延年益壽、長命百歲;夢想變廢為寶,讓廢棄的塑料垃圾變成燃料,讓汽車在天空翱翔;)

我也曾夢想有一件特殊材質製成的衣服,它可以自動調節温度,冬暖夏涼,它可以隨着光的強度改變顏色,在烈火中它是避火衣,在大海中它是救生圈……!

我們這些美好的願望和看似奇異的夢想,正在通過化學家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逐漸實現!化學正以其獨特的方式,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板書: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同學們,你們想體驗夢想成真的快樂嗎?請跟我一起走進化學的殿堂,為我們的夢想成真而努力學習!

學生:願意!

教師:化學離我們並不遙遠,化學就在我們身邊。自然界的藍天、白雲、綠樹、紅花……每時每刻都在演繹着化學的神奇變化;人世間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學的無窮魅力!沒有化學變化的發明創造,就沒有當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羅萬象;沒有化學變化的千百萬化,就沒有當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無限。……

教師:大家看大屏幕,這是什麼?

學生:水!

教師:我們已經學習了語文、英語、數學、物理、政治等學科。現在就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你是語文、英語、數學、物理、政治等老師,你將以水為主題,根據各自學科特點,跟同學們説些什麼?

學生:語文老師説,水體現的是一種奉獻精神。“洗淨了別人,洗髒了自己。”

學生:英語老師説,Water。

學生:數學老師説,通過水可以計算出不規則容器的容積。

學生:物理老師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學生:政治老師説,“一個人不能兩次走進同意條河水”。

教師:你們猜一猜,作為化學老師的我,又會説些什麼呢?

教師:認真觀察物質的變化,是學習化學重要方法之一。對物質變化的觀察應注重觀察變化前的物質、變化中的現象、變化後的物質。

化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地球的“成長史”,就是一部人類的發展史;(邊放課件邊講)

教師:化學在給人類帶來驚喜的同時,也埋下了禍根。現在由化學引起的污染,遍及全世界,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重要問題。你知道由於應用化學不當、對化學常識的無知,而引起的污染嗎?

學生:白色垃圾。

學生:松花江水變得混沌、惡臭。

學生:滾滾黑煙,污染空氣。

學生:空中“死神”——酸雨。

學生:臭氧層空洞。

學生:光化學煙霧

閲讀“綠色化學”。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

(欣賞空氣家族成員的特異功能)

學生:小結本節課的知識。

教師:化學,使我們變得更加聰明!

化學就在我們身邊!沒有化學就沒有生命、沒有這鳥語花香的世界。

化學是人類力量與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為了生存,與自然界中種種災難進行抗爭的過程中總結的經驗與成果;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改善生活質量的重要依據。

不學化學不知道,物質世界真奇妙、物質世界真精彩!

走進化學、瞭解化學、學習化學、掌握化學,為保護我們美麗的家園——地球,為實現中國的“諾貝爾”夢,我們要努力學習化學……

作業:(1)總結身邊的化學

(2)記憶常見元素符號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瞭解有機化合物和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特點。

2.知道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的性能和用途。

3.人是有機合成材料的發展對人類社會進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4.瞭解學習化學的重要價值,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生活中有絢爛的花,廣袤的草,等等,成千上萬種的動物植物,還有人造的物品。這些是由什麼材料組成的呢?讓我們一起去學習和了解吧。

播放課件:有機合成材料01——由北京國之源軟件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二、新課學習

(一)有機化合物

(1)展示物品的種類,(實物和圖片)學生回答由什麼材料組成。

根據經驗,大家能説一説這些材料哪些是有機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餘下的是什麼材料。接下來我們先學習什麼叫有機合成材料,什麼叫有機物?

寫出化學式,組成元素,計算相對分子質量,合作計算,可用計算器?

討論:(1)甲烷,乙醇,葡萄糖,澱粉和蛋白質的組成元素有什麼共同點?

都含有哪種相同的元素: 。通過分析表中物質組成元素的特點,引入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概念,什麼是有機材料,學生回答

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好紙條,幫助進行課堂學習:

(1)完成下內容;相對原子質量:C=12 H=1 O=16 S=32 Na=23 Cl=35.5

(2)根據上表討論:

①甲烷,乙醇,葡萄糖,澱粉和蛋白質的組成元素有什麼共同點?

②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對分子質量與澱粉和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相比有什麼不同?

課件展示: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的概念。

是否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機物呢?哪些不是?

課件展示:少數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CO CO2 Na2CO3 CaCO3(碳酸鹽)屬於無機物。

討論: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對分子質量與澱粉和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相比有什麼不同?兩組中是前者還是後面兩種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大些:

瞭解化合物的分類以及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區別。

(二)有機合成材料

有機化合物中,有的相對分子質量比較小,有的卻非常大。我們先來了解一篇小資料。

由學生自己閲讀,得到關於高分子化合物的初步認識。接下來看看這些物品大家是不是見過,用過,你瞭解他們嗎?

播放課件:有機合成材料02

展示:有機物的組成元素特點,碳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時與其它原子的結合方式的圖片説明有機物數目異常龐大的原因

從剛才的有機物的結構可知,有些有機物組成原子個數少,相對分子質量小,如甲烷,乙醇,葡萄糖。而有些有機物相對分子質量比較大:從幾萬到幾百萬如:澱粉和蛋白質。引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講解: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及高分子材料及分類

有機高分子材料:天然有機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機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

展示:有機合成材料的廣泛應用圖片

為什麼都是合成材料,它們的性能和用途有明顯不同?原因是這些合成材料的結構不相同。用實驗去發現一些規律,學生實驗活動。學生拉扯塑料,加熱聚乙烯塑料。指導學生實驗。通過實驗,你觀察到什麼現象和發現什麼問題,得出什麼結論?有機合成材料的熱塑性和熱固性:

實驗:點燃不同的線,剛才實驗過程中發現棉,羊毛,錦綸腈綸在加熱時有什麼區別?如何鑑別一件衣服是純棉還是合成纖維做的?

(三)環境問題

塑料和合成橡膠的有很廣泛的用途: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塑料和合成橡膠的廣泛使用是不是很好呢?會帶來什麼問題?

播放課件:有機合成材料03

如何解決:白色污染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每個公民應該如何做?

通過討論如何解決白色污染的方法,培養環保意識。

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重要的方法。

①減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製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②重複使用某些塑料製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種廢棄塑料。

通過本課的學習,提問學生有什麼想法。如果你是個科學家,你最想在發明什麼合成材料來解決,生活,生產,農業,工業,電子,國防的問題或困難?

接下來我們來認識幾種新型的合成材料。

瞭解新型的合成材料,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小結

這節課我們的收穫真不小,認識了有機化合物,知道了什麼是高分子合成材料,也知道了這些高分子材料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了一定的麻煩。也就是白色污染的問題,保護環境是刻不容緩的。希望大家可以瞭解更多的知識,為環保和我們的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