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九年級化學愛護水資源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12W

九年級化學愛護水資源教案【精品多篇】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實例瞭解化合價的涵義;瞭解常見元素,原子團化合價;能夠根據元素的化合價寫出化學式或根據化學式判斷元素的化合價。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知識形成規律性認識的能力,在課堂練習中培養鞏固學生應用概念認識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在學習元素化合物的知識中,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教育。滲透定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形成從現象到本質,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方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化合價是國中化學要求達到了解水平的基礎知識,前面學過的有關化學式和物質結構初步知識,尤其是有關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形成的知識是給出化合價的依據。學生掌握本節知識將對以後各章的學習均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第八章酸、鹼、鹽的學習。本節課是國中化學知識鏈中的重要一環,所以應高度重視本節課教與學。

教法建議

從複習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過程。學生分組探究:據Mg、Cl、H、O原子結構示意圖來分析Mg與Cl,H與O之間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提出問題:(1)Mg、Cl、H、O這四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多少?(2)Mg與Cl,H與O各是靠什麼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個數比各是多少?使學生明確:元素在相互化合時,反應物原子的個數比總是一定的。如果不是這個數目比,就不能使構成離子化合物的陰、陽離子和構成共價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電子層達到穩定結構,也就不能形成穩定的化合物。所以元素間相互形成化合物時,各元素原子數目之間必是一個一定的簡單整數比。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來的這種性質叫化合價。即化合價的實質是元素的一個原子在與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時,得失電子或共用電子對數目。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價的判斷:

化合物

離子化合物

共價化合物

數目

一個原子得失電子的數目

一個原子共用電子對數

正價

一個原子失去電子的數目

電子對偏離的原子

負價

一個原子得到電子的數目

電子對偏向的原子

元素的化合價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時的數目,所以,在單質分子裏,元素的化合價為零。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讓學生明白,元素的化合價與原子的結構有關。化合價與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的聯繫。

熟記常見元素化合價和原子團的化合價,是運用好化合價的前提。建議可採用順口溜強化記憶。然後加強課堂訓練,通過實際運用在不斷聯繫中達到熟記的程度。根據已知元素的化合價,寫出物質的化學式;或根據物質的化學式,計算出元素的化合價。要做到講練結合,讓學生在練習中去體會化合價與化學式的相互關係。掌握好元素的化合價與化學式的相互關係,可擺脱以前死記硬揹物質化學式的現象;使書寫客觀存在的化合物化學式的能力,達到了一個飛越的程度。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在化學研究的實踐中,必須通過具體實驗確知某化合物的存在和測定了它的組成成分,才能根據元素的化合價寫出它的化學式。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

熟記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瞭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

教學難點:化合價概念的建立。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

寫出氯化鈉,氯化氫的化學式。為什麼是一個鈉原子和一個氯原子結合,一個氫原子與一個氯原子結合?(從原子結構角度考慮)

寫出鎂,氯,氫,氧四種原子結構示意圖

投影:

探究問題:鎂和氯;氫與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組討論,小組彙報討論結果。

(1)Mg,Cl,H,O這四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多少?

(2)Mg與Cl,H與O各是靠什麼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鎂,水分子中,原子個數比各是什麼?能否隨意改動化合物中的原子個數?

小結:氯化鎂失去鎂最外層兩個電子形成Mg2+,Cl得電子形成Cl-,相反電荷的離子互相作用,形成離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個氧原子提供兩個電子分別與兩個氫原子提供的兩個電子形成兩對共用電子對,形成穩定的共價化合物水。據原子結構,元素的原子在結合時,原子個數是一定的,不能隨意改動。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時的一種性質。這種性質就是元素的化合價。

九年級化學教案分子 篇二

一、教學設計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國中學生初次接觸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觀現象的感性認識,沒有任何理性的認識。我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科書上的例子,採取多種教學手段來組織教學。如演示實驗、改進實驗、補充實驗、設計三維動畫等。我在教學方法上採用了激趣──質疑──驅動──反饋四步程序教學法。

教學程序:創設問題情景,激趣──提出問題,質疑──引導探究,驅動──引導分析。形成想象──鞏固深化,反饋交流。

學習程序:明確問題,產生疑問──觀察實驗,記錄現象──分析現象,透析本質──藉助三維動畫,形成想象表象──根據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遷移運用,表達交流。

二、教案

課 題

《分子和原子》

授課人

饒志權

學 校

湖北省仙桃市實驗國中

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認識分子與原子的真實存在,瞭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質,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會用分子、原子的觀點來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2. 能力目標:通過對宏觀現象和微觀本質間相互聯繫的分析、推理,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3. 情感目標:通過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解釋,學會科學聯繫的方法;通過對分子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學會辨證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對分子行為微觀想象的形成。

教學難點

建立微觀粒子想象表象,初步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

教學方法

學案導學、問題導思、實驗探究、動畫揭示微觀的直觀教學相結合。

儀器藥品

酒精、濃氨水、酚酞試液、膠頭滴管、灑過香水的絹花、大小燒杯、試管、錐形瓶,分子間隔演示儀等等。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導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實存在。

【激趣】請同學們分組實驗,滴一滴醫用酒精在紙上、手上或衣服上,並注意觀察現象。

動手實驗,在衣服、紙上、手上等處滴一滴醫用酒精。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提問】你觀察到了什麼現象?

【過渡】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回答:酒精揮發了。

通過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啟迪思維。

【展示】一束灑了香水的絹花

【提問】你們聞到了什麼氣味?它能夠看見嗎?

回答:聞到了花的香味,但看不見這種物質。

引導學生探究。

【播放動畫1】無數的球狀的微小粒子從一束鮮花中不斷向四周擴散,飄到畫面另一側的小女孩的鼻孔處,小女孩發出聲音:好香啊!

觀看放映。

通過多媒體模擬展示微觀世界,引導學生形成想象。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演示】一小堆糖,用藥匙先取出一點,再一分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後分成了什麼?

【講解】糖就是由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小粒子構成的。很多物質都是由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的粒子——分子構成的。

【提問】你能解釋為什麼酒清揮發了嗎?你能解釋我們為什麼能夠聞到花的香味嗎?

用分子的觀點解釋。

讓學生初步認識一些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

【板書】分子是客觀存在的

指導閲讀】教材p47第一、二自然段

【組織討論】1.為什麼水會減少?2.解釋品紅在水中的擴散。

閲讀教材。

分組討論並表達交流。

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拓展】請猜想一下,品紅在什麼情況下可擴散得更快一些?

【提問】這説明了什麼?

回答:在熱水中,分子運動加快。

回答:説明分子是在運動的。

聯繫物理知識,拓寬學生知識面,引導學生深入探求知識。

【過渡】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我們肉眼看不到但我們藉助先進儀器不僅能看到,而且我們還能移動它們。

【指導觀察】世界上最小的漢字

【板書】構成物質的粒子——分子、原子等。

觀察,猜想它的大小。

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與理解分子的真實存在,並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第二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質 1、分子很小;

【指導閲讀】“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這一段話。

【提問】教材上哪些數據説明分子的質量很小?哪些數據説明分子的體積很小?

學生用課本數據回答。

理解“分子很小”。

【知識介紹】苯分子放大的倍數。

【動畫2】水分子的小黑點與乒乓球比較,漸漸變大,變成乒乓球和地球模樣

【板書】分子很小。

學生觀看。

直觀揭示分子的大小。

第三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質 2.分子的運動

【過渡】從品紅的擴散,我們猜想分子是在運動的,但這並不能讓我們信服,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一下分子的運動。

【提供資料】濃氨水易揮發出氨氣,氨氣極易溶解於水,氨水可使無色的酚酞試液變成紅色。

【引導探究】

閲讀資料。

訓練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演示】取一隻試管,倒入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試液。

【提問】有什麼現象?

【提出問題】不直接滴加濃氨水,你能使酚酞試液變成紅色嗎?

【提供實驗儀器】濃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燒杯、大試管、膠頭滴管、棉花、濾紙條,錐形瓶、橡皮塞等。

【提出要求】設計實驗,探究氨分子的運動。

【板書】分子的運動。實驗探究過程等。

【引導分析】方案一,燒杯A與燒杯B哪些條件相同,什麼條件不同 為什麼這樣設計

【巡迴引導】

肯定學生的發言的正確性,指導學生設計方案。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現象,引導學生透過現象,分析本質。

【評價方案】

回答:酚酞遇氨水變成了紅色。

討論:(發言要點彙總)

1.可能根據氨水易揮發的性質,再利用氨氣的易溶於水。

2.必須在一個密閉的環境中才能完成。

學生先分組動口討論,再動手實驗。幾分鐘後,表達交流。介紹自己實驗中的成功經驗,總結失敗的教訓。

(學生設計方案彙總:)

4. 其他方案。

訓練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引導學生歸納】這些實驗説明了什麼?

如果改變温度會有什麼影響?

歸納:分子是在不停地運動的。温度升高,分子運動加快。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投影】學案上的課堂訓練一

完成練習。

隨堂鞏固知識

第四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質 3、分子間有間隔

【設疑】物質為什麼有固(s)、液(l)、氣(g)三態的變化

再次激趣

【演示實驗】兩個集氣瓶中分別盛放O2和NO2兩種氣體,口對口放置,抽去中間的毛玻璃片後,觀察發生的現象。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三

一、教學理念

通過探究式的教學活動設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在學習中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中體會成功的快樂,並培養學生探索的興趣。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常識進行教學情景的創設,使得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並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去認識和感知化學學習的奧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學性質,瞭解其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

(2)懂得設計實驗來驗證物質性質的方法。

(3)學會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進行分析並得出結論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的現象,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去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3)經過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進行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思維的嚴密性。

(2)通過用浸過石蕊溶液的小花來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悦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穩定性。

四、教學策略

1.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多次接觸和了解過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質,因此教師在引入時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總結和歸納,這樣,除了可以培養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以外,還可以避免重複與羅嗦。

2.教材首先介紹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然後講二氧化碳的性質,這就使得教師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質(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於水)在講解課題2──《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時就直接告訴學生。而在課題3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時,為了使這一教學重點得以突出,教師配合課本120頁的習題4設計了一個學生探究活動──讓學生對“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於水”的性質進行實驗設計。

3.對本課題的兩個探究學習活動設計各有側重:探究活動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於水,把重點放在了實驗的設計方面,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有關問題設計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以回到家裏繼續進行實驗求證;探究活動2: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則更側重了實驗的實施過程和對有關現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結論等,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兩個實驗探究活動都鋪設了巧妙的階梯:對探究活動1採用了先演示實驗後給出提示的方法,對探究活動2則採用了填寫表格的形式,從而使得學生的探究活動得以順利的開展。

五、教學準備

1.教師的準備:CAI多媒體課件、裝滿二氧化碳氣體的軟塑料瓶(500 mL、350 mL)2瓶或以上、階梯蠟燭、火柴、小燒杯(裝水)等。

2.學生分組實驗的用品準備:大試管、單孔橡皮塞、導氣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膠導管、藥匙、酒精燈、小木條、火柴、集氣瓶(2個)、玻璃片(2片)、小燒杯、鑷子、浸過石蕊試液的小花(每小組4朵)、稀鹽酸、醋酸等。

3.學生準備:分好四人合作的學習小組並複習學過的有關二氧化碳的性質。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