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九年級化學課件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W

九年級化學課件精品多篇

九年級化學經典課件 篇一

教學目標:

瞭解元素概念的涵義及元素符號的表示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瞭解並記憶常見的24種元素符號。

理解目標:

理解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及查閲資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

樹立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難點: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教材分析:

本節要求學生學習的概念有元素、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較抽象,需要學生記憶常見的元素符號及元素名稱也比較多,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程度將是國中化學的學習一個分化點。這節課是學生學好化學的基礎課,所以在教學中要多結合實例,多做練習,使學生在反覆實踐中去加深理解和鞏固,是所學的化學用語、概念得到比較清晰的對比、區分和歸類。

化學用語的教學:

元素符號是化學學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學用語,必須將大綱中規定要求記住的常見元素符號記牢,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元素符號的讀法、寫法和用法,它需要學生直接記憶並在以後的運用中直接再現的知識和技能。教學中應最好採用分散記憶法,在此過程中,進行元素符號發展簡史的探究活動,課上小組彙報。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興趣、豐富了知識面,又培養了學生的查閲資料及表達能力。

關於元素概念的教學

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教學時應從具體的物質着手,使他們知道不同物質裏可以含有相同種類的原子,然後再指出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為它們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並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説明以下物質是怎樣構成的?

氧氣→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氫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這些物質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的核電荷數都是8,凡是核電荷數是8的原子都歸為同一類,稱氧元素。此外,把核電荷數為6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碳元素;將核電荷數為15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磷元素等等。這時再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元素的概念。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時應及時地進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較,使學生清楚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繫。注意元素作為一個宏觀概念的意義及説法。

關於單質和化合物的分類過程中,學生也容易出錯,關鍵在於理解單質和化合物是純淨物這個前提下進行分類的,即它們首先必須是純淨物。

教學設計示例

課時安排:2課時

重點: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難點: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第一課時

複習提問:説明以下物質是怎樣構成的?

氧氣→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氫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這些物質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的核電荷數都是8,凡是核電荷數是8的原子都歸為同一類,稱氧元素。此外,把核電荷數為6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碳元素;將核電荷數為15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磷元素等等。

請同學們給元素下定義:[學生討論歸納]

(1)元素:

①定義: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學生討論思考]

a、判斷是否為同種元素的根據是什麼?

b、學習元素這個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與原子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a、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是判斷是否為同種元素的根據。但中子數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個描述某一類原子的種類概念,在討論物質的組成成分時,只涉及到種類的一個宏觀概念,只講種類不講個數。

c、元素與原子的區別於聯繫:[投影片展示]

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原子的一類總稱

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區別:着眼於種類,不表示個數,沒有數量。

含義:既表示種類,又講個數,有數量的。

舉例:用於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例: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但不能説:“水是由兩個氫元素和一個氧元素組成的”。

用於描述物質微觀組成。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所構成的。不能説:“一個水分子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所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圖2-8介紹地殼中所含各種元素的質量分數

②地殼中含量較多的元素:氧、硅、鋁、鐵

③元素的分類: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元素有一百多種,而這一百多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卻達三千多萬種。

(2)物質分類:

學生閲讀課本P36前三段,理解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討論:我們已經學過的物質中那些是單質?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佈置研究課題:元素的故事。分組佈置任務,要求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全班彙報。

第二課時

(3)元素符號:

①元素的分類:

金屬元素:“釒”旁,汞除外

非金屬元素:“氵”“石”“氣”旁表示其單質在通常狀態下存在的狀態

稀有氣體元素:“氣”

②元素符號的寫法:一大二小的原則: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表示一種元素(種類):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微粒):(知道一種元素,還可查出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學生討論回答:下列符號表示的意義:Fe、2N

用卡片的形式幫助學生記憶元素符號及元素名稱。

課堂練習記憶元素符號名稱及寫法、讀法。

(4)探究活動彙報:元素的故事。

增加學生學習興趣,鞏固加深對元素的理解和記憶。

4、板書設計:

第三節 元素 元素符號

一.元素:

1.定義: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2.地殼中含量較多的元素:氧、硅、鋁、鐵

3.元素的分類: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

.元素符號

1.寫法:一大二小

2.意義:表示一種元素

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

.元素的故事

探究活動

“元素的故事”

將全班同學分組,課下到圖書館去查閲資料,課上選代表向全班彙報。選材可以是“元素的發現史”,“元素名稱及符號的由來”,“關於元素的趣事”等等。這樣既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查閲資料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對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號的理解和記憶起了促進作用。

九年級化學經典課件 篇二

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時,知道石油煉製幾種主要產品及其用途。

⑵瞭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⒉過程與方法:通過一些探究活動,進一步認識與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採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環保問題。

教學重難點

⒈煤、石油、天然氣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學變化中能量的變化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引入課題

播放生活中的圖片,設問:

1、家庭中炒菜、做飯、洗浴等使用什麼燃料?

2、汽車、輪船、飛機、拖拉機等使用什麼燃料?

3、鍊鋼廠、熱點廠等常使用什麼燃料?

(配以多媒體播放煤、石油、天然氣的形成過程)

邊看邊聯繫已有生活經驗,思考:

柴、煤、煤氣

汽油、柴油

閲讀教材,觀看錄像,回答問題。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等由古代生物的遺骸經一系列複雜變化而形成的。 使學生聯繫生活,關心生活從已有的經驗入手,引出新知識,強調在學習中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繫。讓學生了解生活,瞭解社會,知道燃料的種類、化石燃料的形成過程和用途。

知識拓展

1、煤是純淨物還是混合物?

2、煤分解的產物有哪些?

3、煤分解這個過程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為什麼?

播放錄像:煤的用途

學生帶着問題觀看錄像

學生討論並回答問題:

1、混合物

2、焦碳、煤焦油、煤氣

3、化學變化,因為反應前是碳,反應後生成新物質:焦碳、煤焦油、煤氣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

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嗎?為什麼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

2、石油是純淨物還是混合物?為什麼?

3、石油是根據什麼原理進行煉製的?

播放錄像:石油的用途

介紹石油的用途。

學生帶着問題觀看錄像

學生討論並回答問題:

1、不可以,因為這樣會浪費資源,不經濟,不科學,應該綜合利用。

2、混合物,因為其中含有多種成分。

3、根據石油中各成分的沸點不同來分離,是物理變化。

讓學生説出石油煉製的各產品與其用途用。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

過渡

投影圖片:海上採油和天然起在燃燒

引出天然氣

讓學生知道:天然氣主要是由碳和氫組成的氣態碳氫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煤、石油、天然氣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遺骸經過幾億年複雜的變化而形成的,所以被稱為化石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

1、人類大量開採,將使化石燃料最終被耗盡。

2、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由於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因此一定要合理開採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

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節約能源,開發新能源。

九年級化學經典課件 篇三

第一節酸及其性質

教學目標:

1.掌握鹽酸、硫酸的化學性質及有關的化學方程式,掌握其性質和用途。

2.理解複分解反應。

3.瞭解酸鹼指示劑、濃硫酸的特性及稀釋。

4.通過展示樣品及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重點:鹽酸、稀硫酸的化學性質。

難點: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用品:

純淨濃鹽酸、工業濃鹽酸、稀鹽酸、NaOH溶液、Zn粒、鐵絲段、鏽鐵釘、Cu(OH)2、CuO、AgNO3溶液、濃H2SO4、稀H2SO4、BaCl2溶液,濃HNO3、稀HNO3、石蕊試液、酚酞試液、水、玻璃棒、試管架、試管、燒杯、酒精燈、火柴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總第1課時)

一、[引言]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為H+,決定它們必有相同的化學性質,但因酸根離子不同,必然又有各自的特性,即共性與個性的並存。我們分別學習幾種常見的、重要的酸。

【提問】什麼叫酸?寫出鹽酸、硫酸、硝酸的電離方程式

【板書】一、鹽酸(HCl)鹽酸是氯化氫的水溶液。

【演示】濃鹽酸的物理性質:展示純淨濃鹽酸和工業鹽酸各一瓶,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其色、態、聞氣味(注意煽風聞味)。待學生觀察後,請一個學生回答濃鹽酸的顏色、狀態、氣味。

【閲讀】課本相關內容。

學生思考、師生互動、教師歸納:

1.瓶口的白霧是什麼?如何形成的?説明濃鹽酸具有什麼性質?

2.如何保存濃鹽酸?敞口放置後的濃鹽酸質量和溶質的質量分數有何改變?

【板書】1.鹽酸的物理性質

無色、有刺激性氣味液體;有揮發性,常用濃鹽酸密度1.19g/cm3,HCl的質量分數37%左右。

煙與霧的區別。煙是固體小顆粒,霧為液體小液滴。

二、硫酸(H2SO4)

展示濃H2SO4樣品(請學生回答色、嗅、態)

【板書】1.濃H2SO4

(1)物理性質:無色、粘稠、油狀液體,難揮發,高沸點(338℃)。常見濃H2SO4密度1.84g

/cm3、H2SO4的質量分數是98%。

指導學生閲讀課本,教師演示實驗,“濃硫酸特性的有關實驗”請學生回答濃H2SO4具有哪些特性?

[講解]吸水性、脱水性、強氧化性

濃H2SO4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所以具有吸水性,可做某些氣體的乾燥劑。

脱水性:即按水的組成從有機物中奪取氫、氧元素。紙和木炭均含C、H、O元素(屬碳水化合物)可以被脱水成碳。

濃H2SO4和金屬反應不放H2,而生成H2O、二氧化硫和其他產物,表現出強氧化性。

【板書】濃硫酸的特性

①強氧化性——與金屬反應不放出H2

②吸水性——可作氣體乾燥劑

③脱水性——如使蔗糖變黑

【思考】

1.如果不慎將濃H2SO4濺到皮膚或衣服上如何處理?

2.長期敞口放置濃H2SO4質量如何改變?

【提問】實驗室中常用稀H2SO4,如何將濃硫酸稀釋呢?

實驗“稀釋濃硫酸”(可請同學用手接觸燒杯外壁)。

濃H2SO4溶於水放出大量熱。

【提問】為什麼切不可將水倒入濃H2SO4中?(請同學參考課有關內容回答)

【板書】(3)濃H2SO4的稀釋:酸入水、沿內壁、慢慢攪動。

【小結】濃H2SO4的物理性質及特性。

練習:

第二課時(總第2課時)

一、引入

二、【板書】1.酸的化學性質

(1)酸與指示劑作用

【演示】實驗“指示劑與酸、鹼的作用”注意滴管的使用。

做完實驗後,總結酸鹼指示劑的概念,要求學生記住並能準確敍述石蕊試液、酚酞試液在酸溶液、鹼溶液中所顯示的顏色。

【板書】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酸裏紅”),使無色酚酞不變色。

(2)酸與金屬的反應生成鹽和氫氣。

【演示】酸與鋅粒、鐵絲反應。

[問題]反應現象如何?寫出化學方程式

Zn+2HCl=ZnCl2+H2↑(置換反應)Fe+2HCl=FeCl2+H2↑(置換反應)

氯化亞鐵(Fe為+2價)

Zn+H2SO4=ZnSO4+H2↑(置換反應)Fe+H2SO4=FeSO4+H2↑(置換反應)

(硫酸亞鐵)

現象:金屬溶於酸,同時產生大量氣體。

【練習】Mg、Al與鹽酸的反應。

【板書】金屬+酸→鹽(氯化物)+H2↑

(3)酸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

【演示】實驗“鹽酸與生鏽的鐵釘反應”請學生回答現象並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Fe2O3+6HCl=FeCl3+3H2O

不溶(紅色)溶(黃色)

【思考】1.鐵的化合價有無變化?鐵與鹽酸及氧化鐵與鹽酸的反應中,鐵元素的價態是如何變化的?

2.鹽酸為何可以除去鐵鏽?(Fe2O3不溶→FeCl3溶)。(少量CuO放入試管加少許水振盪,然後再加少量鹽酸)

CuO+H2SO4=CuSO4+H2O

不溶(黑色)溶(藍綠色)

現象:黑色CuO溶解,溶液呈藍色。

Fe2O3+3H2SO4=Fe2(SO4)3+3H2O

現象:鐵鏽溶解、溶液呈黃色。

【練習】MgO、Al2O3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能和酸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叫鹼性氧化物。鹼性氧化物一般為金屬氧化物。

【板書】金屬(鹼性)氧化物+酸→鹽+水

三、作業

第三課時(總第3課時)

一、引入

二、新課教學:酸的化學性質

(4)酸與鹼的反應

【演示】NaOH溶液中加酚酞,然後加鹽酸振盪。

【演示】實驗,在盛少量Cu(OH)2的試管中加適量水,振盪,觀察現象,然後再加適量鹽酸(鹽酸濃度稍大或加熱),再觀察發生的變化。

Cu(OH)2+2HCl=CuCl2+2H2O

不溶(藍色)溶(藍綠色)

Cu(OH)2+H2SO4=CuSO4+2H2O

現象:Cu(OH)2溶解,溶液呈藍色。

分析反應的書寫規律。

【練習】寫出氫氧化鉀、氫氧化鎂、氫氧化鋁(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氫氧化鈣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板書】酸+鹼→鹽+水(中和反應)

[講解]以上反應是因為酸電離出的H+所表現的性質。

(5)酸與鹽的反應

【演示】實驗“鹽酸與硝酸銀反應”,請一位學生書寫化學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AgCl↓:白色↓,不溶於水,不溶於稀硝酸)

BaC12+H2SO4=BaSO4↓+2HCl(白色沉澱,不溶於水和稀HNO3)

在盛少量Na2SO4的試管中;加幾滴BaCl2溶液和幾滴稀H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小結】此反應用於檢驗(硫酸根)包括硫酸和可溶性的硫酸鹽。

【思考】

1.如何鑑別鹽酸和硝酸?

【小結】鹽酸或可溶性的氯化物與AgNO3反應生成不溶於稀HNO3的白色AgCl沉澱。利用此反應檢驗鹽酸和可溶性的氯化物。

【板書】酸+鹽→新酸+新鹽

【小結】學生按板書敍述總結出酸的性質,引導學生分析酸與Cu(OH)2(鹼)、AgNO3(鹽)反應時化學方程式中生成物的成分,引出複分解反應的概念。

【板書】3.複分解反應: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叫複分解反應。

通式:AB+CD=AD+CB

複分解反應的條件:

複分解反應一般要在溶液中進行。複分解反應條件應從兩方面去考慮。對反應物而言,酸和鹼中只要有一個是溶液,鹽和鹼、鹽和鹽的反應要求二者均為溶液才能發生反應。對生成物而言,交換離子後,生成難電離的物質,如生成水或氣體、沉澱,三者有其一,反應即可發生。此條件可概括為幾句順口溜:複分解,要發生,溶液當中來進行,生成水、氣或沉澱,交換成份價不變。

【思考歸納】我們學習過中哪幾種基本反應類型?請用通式加以表示。

練習:學生舉例,教師指正講解

[歸納]稀H2SO4和鹽酸一樣也能電離出H和酸根離子,其化學性質相似。

三、作業

第二節鹼及其性質

教學目標:

1.掌握鹼的化學性質及有關的化學方程式,掌握其性質和用途。

2.進一步理解複分解反應。

3.通過展示樣品及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

重點難點:氫氧化鈉的化學性質是重點,鹼和非金屬氧化物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書寫難點。教學方法:實驗探討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用品:

儀器:試管、鑷子、表面皿、平底燒瓶、滴管、單孔塞、玻璃管。

藥品:氫氧化鈉固體、石蕊試液、酚酞試液、氯化鐵溶液、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其它:小氣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總第4課時)

一、引入:

鹼有哪些性質呢?今天我們學習氫氧化鈉這種常見的鹼。回憶、回答鹼的概念,寫出電離方程式。

二、新課

[演示實驗]氫氧化鈉的物理性質,將少量氫氧化鈉分別放在幾個表面皿上,給各組學生,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其色態,在空氣中放置一會兒,固體氫氧化鈉表面的變化;再將其中的一塊放入盛有少量水的大試管裏振盪,並讓學生觸摸管外壁温度的變化。從感性上認識氫氧化鈉物理性質,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小結]指導學生小結氫氧化鈉的物理性質。

[板書]一、氫氧化鈉(NaOH)

俗稱:燒鹼、火鹼、苛性鈉

(一)物理性質

[問題討論]根據氫氧化鈉易潮解的性質,你能想到它有什麼用途?

思考、討論:氫氧化鈉可乾燥某些氣體。

(二)化學性質

1.NaOH溶液與酸鹼指示劑反應

指導學生做氫氧化鈉溶液與石蕊試液和酚酞試液反應的實驗。

2.氫氧化鈉與非金屬氧化物的反應

[提問]請同學們想一想,石灰水中通往二氧化碳有何現象?是哪類物質間的反應?寫出化學方程式。

現象:白色沉澱生成;是鹼與非金屬氧化物的反應。

Ca(OH)2+CO2=CaCO3↓+H2O

那麼,NaOH能否與CO2反應呢?請同學們觀察實驗,並思考實驗現象中的道理。

九年級化學經典課件 篇四

教學目標

1、瞭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學會用元素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用微粒描述物質的微觀構成。

2、通過對純淨物和元素的分類,進一步體會分類的思想,學習分類的方法。

3、學會正確書寫元素符號,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從學生在前幾章教材中所見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歸類,建立元素的概念,並在次基礎上學習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順勢給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號,這樣把宏觀物質、微觀構成和抽象符號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易於學習和掌握。

教學對象分析

人類使用符號的歷史源遠流長,圖形、標記、語言文字、數字、公式等這些符號的使用是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的,學生以前可能不曾體會繪畫、做標記、書寫各種文字都是在使用符號實現對事物的記載和與他人的交流,沒有體會使用符號給人類帶來的便捷。當他們知道構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質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種,每一種元素都有一種特定的便於書寫和交流的符號,學會了這些符號和運用這些符號表示多樣化的物質的規則,就可以與全世界的人方便地進行學術交流!他們可能會對學習充滿興趣。

實驗用品分子模型、卡片、磁鐵、鐵釘、菠菜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活動設計意圖

課前教師佈置研究性課題:

1、利用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小球、牙籤、鐵絲、雙面膠等材料在學習小組內動手製作水、氧氣、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質的分子模型。

2、蒐集各種補鈣食品的包裝盒。

學生親自動手製作模型、蒐集材料。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在製作模型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原子是有類別之分的,不同的原子大小是不同的,分子具有獨特的立體結構等許多微觀知識。

一、元素

教師組織學生展示他們的作品,並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模型與[活動天地]中模型進行對比、修改,教師進行簡短評價。

學生積極、熱切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隨教師的分析修改模型。

學生通過展示、修改模型,澄清學生在課前製作模型時的模糊認識、錯誤做法,加深對物質組成的認識,初步學習研究微觀世界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

在學生製作好5個分子模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拆分模型,將相同的原子分別放在一起,在學生的大腦中建立起需要給這一類原子一個統稱的認識,順勢概括出元素的概念。

學生觀察、拆分模型,在教師的幫助下形成對元素的認識。

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分子模型、食品包裝盒,通過觀察、想象、比較、模型化、歸納等方式使學生初步形成對元素的認識,初步學會用元素的概念去學習化學!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蒐集到的補鈣食品的包裝盒,是學生明確補鈣食品多種多樣,有效物質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無一例外地都含有鈣元素,鈣元素就是所有物質中鈣原子的總稱。

學生觀察包裝盒,對有效成分進行歸納,找出補鈣食品的共性——含有鈣元素,通過具體的事例,加深對元素的認識。

二、元素符號

在認識元素概念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元素符號。

[活動天地]

以元素週期表為研究模本,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明晰以下問題:

1、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律

2、金屬、非金屬元素中文名稱的造字規律

3、熟記18個常見的。元素符號

4、對元素符號進行分類

學生認真分析元素符號的名稱和寫法,小組內交流、討論,形成對元素符號的認識。

利用新穎的活動,使學生在趣味性活動中掌握元素符號的讀寫技能,在排列“紙牌”的過程中使學生髮現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律,是學生在符號和它表徵的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聯繫,使學生認識到元素符號也能簡明的表示物質的組成,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語言,為學習和研究都帶來了方便,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為下一步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

九年級化學經典課件 篇五

教學目標:

1、通過水電解實驗,認識水的組成。

2、能説出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常見物質。

3、體會水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氫氣是一種理想能源的涵義。

起點分析:在上節課學生已經瞭解到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沒變,本節繼續採用學生熟悉的水作為載體,通過對水分解產生氫氣和氧氣的微觀過程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重點:

1、通過對水分解反應的微觀解釋,認識化學變化中分子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過水的分解和氫氣的燃燒反應,瞭解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並能對學過的典型反應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

1、知道化學反應過程中同時伴隨着能量的變化。

2、認識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化學性質不同。

教學方法:實驗、討論、交流

媒體選擇:多媒體系統,實驗器材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水的三態變化是分子見的間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發生了改變,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電,情形是否會有不同呢?

[活動天地]

探究課題:水在直流電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標:

1、通過實驗,驗證電解水的產物。

2、通過電解水實驗,進一步從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麼是化學變化。

2、培養科學探究精神。

提出問題:

1、水中通以直流電,會有什麼現象?

2、水通電與水的三態變化是否屬於同一種變化?

收集資料:

1、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不易溶於水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2、氫氣是一種無色無味難溶於水的氣體,在空氣中燃燒時,產生淡藍色火焰。

做出假設:水通電後有新物質生成

設計實驗並進行驗證: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1、在水電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滿水,接通直流電源,觀察兩個電極和兩支玻璃管內液麪的變化

與電源正極相連的玻璃管內液麪下降較,與電源負極相連的玻璃管內液麪下降較。

2、用一根點燃的火柴接近液麪下降較多的玻璃管尖嘴處,慢慢打開活塞,觀察。

該氣體是

3、用一根帶火星的木條接近液麪下降較小的玻璃管尖嘴處,慢慢打開活塞,觀察。

該氣體是

分析歸納:

1、電解水是變化。

2、水通電分解生成的兩種物質是和,二者的體積比為。

交流與反思: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構成物質的分子(填“有”或“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分子的和改變了;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構成反應物分子的重新組合成新的。

知識應用:

1、下圖表示宇宙飛船發動機內氫氣和氧氣燃燒生成水的微觀過程。下列説法錯誤的是()。

A.氫氣、氧氣和水都是由分子構成的

B.氫氣和氧氣燃燒生成水的過程中,分子種類發生了改變

C.氫氣和氧氣燃燒生成水的過程中,原子種類沒有發生改變

D.氫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學性質。

3、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識解釋水受熱蒸發和電解水這兩個變化。

[板書]一、電解水

1、水通電氫氣+氧氣

H2OH2O2

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的化學反應。

[分析]討論分析圖片獲得的信息

2、化學變化的實質:破壞舊分子,形成新分子的變化。

[説明]水、氫氣、氧氣由分子構成,也有的物質是直接由原子構成。

3、原子:構成物質的一種基本微粒,具有微觀粒子的一般性質。

[練習]做P38[在線測試]

[小結]

教學反思:學生初步建立了微觀想象

第二課時

[創設問題情境]氫氣和氧氣反應結果是不是還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實驗來證明你的猜想?

[實驗探究]氫氣在空氣中燃燒

[觀察]發生的現象,然後用手輕輕觸摸燒杯。

[友情提示]本實驗導管點火的一端不要用普通玻璃管,最好用鐵管、鋁管或瓷管、石英管,這樣才能看到氫氣燃燒時的淡蘭色火焰。

[板書]氫氣+氧氣→水

H2O2H2O

[討論]該反應是否是分解反應?

[板書]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化學反應。

[描述]氫氣作為新型燃料的優點,教會學生辨證地看問題。

[交流共享]從分子變化的角度分析氫氣和氧氣化合生成水的反應。

化學反應的本質:分子分割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板書]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在線測試]

1、電解水的實驗證明水是由()

A、氫氣和氧氣組成B、氫原子與氧原子構成

C、氫元素、氧元素組成的

D、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2、有關水的敍述錯誤的是()

A、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

B、水在通常狀況下很穩定,4℃時密度最大

C、蒸餾水是最純的水

D、0℃時會形成冰、水的混合物

3、電解水的實驗時,看到的現象是()

A、兩極出都有氣體生成,正極出氣多

B、正極出氧氣,負極出氫氣

C、可以看到體積比VH2:VO2=2:1

D、兩極出都有氣體生成,正極的玻璃管內彙集的氣體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然

4、化屬於化合反應的是()

A、把糖和水混合後形成糖水

B、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

C、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

D、3體積水和7體積酒精混合成70%的消毒酒精

5、在化學反應中,構成反應物分子的重新組合成新的。

[小結]P73[長話短説]

[反饋練習]P74[挑戰自我]

[作業]

[教學反思]本節實驗很成功,學生學的輕鬆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