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化學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46W

國中化學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化學教案 篇一

一、教學設計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包括氧氣的性質和化學反應兩部分。

第一部分從介紹氧氣的物理性質入手,通過帶火星的木條、硫、鋁等幾種物質在氧氣中反應所發生的現象,總結出氧氣的化學性質。

第二部分通過實驗和討論,學習了化學反應中的一些常見類型: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教材還介紹了緩慢氧化,以區別通常的燃燒。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題分兩課時:第一課時講授氧氣的性質,第二課時講授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處理達標練習,掌握和鞏固本課題的內容,交流和討論──生活中的化學反應。

(二)學生分析

第一,本課題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地學習物質,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學會認識物質的一般方法。

第二,學生對實驗探究還剛起步,所以,學生對實驗探究的意識、信心及方法步驟,需要在老師的不斷引導下,逐步增強、提高和掌握。

第三,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還剛剛開始,還處於盲目階段,所以讓學生通過觀察程序,對實驗的觀察和描述做到系統、準確,是需要老師引導的。

第四,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學以致用。

根據學生認識上的特點,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突出了實驗,讓學生有了感性認識,為增強效果,並對實驗作了一定的改進;教學中,多采用了多媒體手段,充分利用圖片、影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知慾。通過實驗探索和討論交流,認識氧氣的化學性質;啟發和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信息的分析,認識化學變化及其基本特徵,同時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學會觀察實驗和實驗探索方法,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二、教案

課 題 氧氣

授課人

學 校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氧氣能與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氧氣的化學性質較活潑。

2、認識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及一些化學反應現象。

3、認識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知道緩慢氧化這一生活中的化學現象。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及動手實驗能力。

2、學會觀察實驗現象,會分析實驗信息並從中歸納得出結論。

3、培養學生對實驗現象描述及表達能力。

情感價值觀

1、學習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

2、養成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尊重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態度。

3、逐步樹立“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性質”的辯證觀點。

重點 氧氣的化學性質

難點

1、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2、培養學生主動觀察、思維、動手實驗能力、語言表達的完整和準確性。

3、培養學生由淺到深,由簡單到複雜逐步認識物質的能力。

4、培養學生對知識與生活密切聯繫的意識。

教學方法

啟發引導,討論歸納,科學實驗探究方法

儀器、藥品

多媒體課件、視頻展示台、燃燒匙、集氣瓶、酒精燈、滴瓶;硫、鋁箔、鋅粒、稀鹽酸、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

教師活動

國中化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什麼是化學,認識到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進一步認識自然、適應自然、保護自然,認識到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係非常密切。

2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激發學生親近、熱愛f

教師準備:1的相關素材及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級鏈接)2試管、燒杯、玻棒、白紙(用NaOH溶液、酚酞試液、澄清的石灰水、稀鹽酸等。

本課題是九年級學生系統地學習化學的第一課。

譚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展示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魅力,“視頻導入”抓住了學生眼球,物質世界絢麗多彩的第一印象,濃縮了歷史的變遷、拓展了求知的視野。

教學中注意發揮教科書“圖文並茂、以圖代文”的特色,培養學生“解讀圖文”的自學能力,通過互動實踐的探究突出化學學科的特點。

教學中展示學生課前調查的信息,能較好達到

資源共享的目的。

如此堅持下去,其深層次的教學意義還在於讓學生通過互動實踐活動、資源共享展示等環節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讓學生“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

更可貴的是運用唯物辯證法、實踐第一性的觀點向學生推介出學習化學的基本方法————變化中學、探究中學。

課題1 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B案)

【教學目標】

1、知道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

2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3會問題,認識化學學習的價值。

4、【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知道“化學是什麼”。

【教學準備】實驗準備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 試管架

大試管3支小燒杯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魔術激趣

甲:(展示A、B象呢?

甲:[AB液體(AgNO3溶液)。]

C、D兩種無色液體),我也請大家猜一猜,如果

向盛有C液體(NaOH溶液)的燒杯內,逐滴滴入D液體(無色酚酞)]

(在同學們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節目叫“花開花落知多少”。

丙:我是一個製造商,產品是什麼呢?(展示藍色的E液體和無色的F液體)。

丙:[向盛有E液體(CuSO4溶液)的試管中倒入無色的F液體(NaOH溶液),倒出試管上層清液後,將藍色沉澱物移到一個小果凍盒內。]

丙:同學們,我的產品是什麼呢——“果凍”,但這種假果凍是不能吃的。

師:謝謝三位同學的精彩表演,同時感謝所有同學的積極參與。

這些有趣的現象都與化學

密切相關。

(將噴霧壺內液體向一張白紙噴去,白紙顯示出紅色的“化學大世界”。)下面讓我們大家一起走進這神祕的“化學大世界”。

二、動畫展示

教師課前製作由不同圖片組成的動畫: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學生欣賞動畫同時思考問題:什麼是化學,化學與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有何關係?

三、討論交流

學生欣賞動畫、閲讀教材、小組討論,然後全班同學交流對化學的認識。

四、探究活動

1、閲讀教科書、研究插圖

2、小組競賽

(1)説出你所知道的化學家。

(2)列舉生活、生產與化學有關的現象或事例。

(3)展示帶來的相關資料和實物。

3

五、圖片展示

1、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灘。

2、3、堆積如山的工業有害廢物。

4、工業廢料“紅塵”滾滾。

5、資料“綠色化學”。

6、

六、探究小結

未來化學將是朝着“綠色化學”的方向發展;同時

七、課堂整理

1、

2、

揭開了化學學習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學學科的特點,又寓意着“化學探----猜測----設計----實踐----結論----反思”,同時暗喻了學生是化學學習的主體。

課堂內容選取觸目驚心的“反面教材”顯示了化學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學生呼喚出“綠色化學”。

這種教學處理對培養學生作為現代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師在化學第一課學習中,就涉及到了學生“化學學習成長袋”,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新的學習評價實踐和新的教育評價觀的具體體現,這種作法是值

得提倡的。

國中化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瞭解原於核外的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2)瞭解原於結構的表示方法;

(3)瞭解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係;

(4)瞭解離子的形成過程,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間相互討論、交流,增強學生歸納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

(2)運用多媒體動畫片、課文插圖等輔助手段,演示離子的形成過程,化抽象為直觀,增強學習的效果。

3.情感、態度與付值觀

(1)初步體會物質構成的奧祕,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物質的粒子性”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離子的形成。

難點: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談談]原子的結構

[體驗]畫出原子結構草圖

(二)複習回顧,課前熱身

1.構成原子的粒子有質子、中子、電子三種。

2.質子和中子構成原子核,居於原子的中央,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繞原子核作高速運動。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電子數:

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二、核外電子的排布

活動1:

[討論]核外電子的運動是否如同學們所畫的?

[歸納]核外電子運動是否像行星繞太陽旋轉有固定的軌道,但卻有經常出現的區域。

[提示]核外電子運動經常出現的區域叫電子層。

[設問]核外所有電子是杏都經常出現在同一區域?

[點撥]核外電子就像人一樣,小時候完全靠父母,隨着年齡,對父母的依賴程度小。那麼電子由於能量各不同,所以其運動的區域離核有遠有近。

[提示]能量低,離核近,能量高,離核遠。

活動2:

[體驗]核外電子在不同電子層內運動的現象説明什麼問題?

[歸納]核外電子是在不同的電子層內運動的,這種現象叫做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最少的有1層,最多的有7層。

2.離核最遠,能量最高的電子層叫最外層。

[明確]各原子的最外層可能不相同。

[小結]電子層: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 量: 低……→高

離 核:近……→遠

活動3:

[提問]稀有氣體化學性質表現如何?

[歸納]稀有氣體化學性質穩定,難與其他物質反應。

[設問]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有何特點?

[投影]1-20號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

[交流]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一般為8個。

[提示]若第一層為最外層,則為2個。

[點撥]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最多不超過8個。

[歸納]穩定結構:原子最外層電子數達到8個(若第一層為最外層,達到2個)的結構。

活動4:

[操作]請同學們根據上述知識畫出氫、氧原子的結構草圖。

[討論]該圖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帶的電荷數、核外電子的運動。

[歸納]化學上把表示原子結構的圖形叫原子結構示意圖。

活動5:

[討論]以氧原子為例,回答圖中各部分的意義。

[歸納]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意義:

二、離子的形成

活動6:

[投影]1~20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

[討論]哪些屬於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

三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特點及其結構是否穩定?

三類元素的原子在反應中怎樣使其結構穩定?

[歸納]

[小結]元素的性質特別是化學性質,與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關係最密切。

活動7:

[設問]原子得失電子的結果是怎樣的?

[課件演示]動畫:氯化鈉的形成

[歸納]1.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叫做離子,分為陽離子和陰離子兩種。

2.陰、陽離子由於靜電作用而形成不帶電性的化合物。離子也可構成物質。

活動8:

[討論]如何表示離子?

[歸納]離子符號的書寫:

先寫元素或原子團符號,然後在符號右上方先標電荷數值(數值為“1”時省略),後標“+”“-”號。

[提問]2Mg2+中數字“2”表示何意義?

[歸納]元素符號右上方的數字:一個離子帶的電荷數。

離子符號前面的數字:離子的個數。

活動9:

[議一議]原子和離子的比較

[小結]1.不同點:

①原子結構一般不穩定(稀有氣體除外);而離子結構穩定。

②原子不顯電性,離子帶電。

[拓展]若單核粒子中質子數等於核外電子數,則該粒子為原子;

若單核粒子中質子數大於核外電子數,則該粒子為陽離子;

若單核粒子中質子數小於核外電子數,則該粒子為陰離子。

③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變,離子可能變。

[點撥]帶電的原子團這類離子在化學反應前後可能變。

④原子用元素符號表示,離子用離子符號表示。

2.相同點(聯繫):

①都能構成物質,保持物質化學性質。

活動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離子、物質間的關係。

[歸納]

[明確]構成物質的粒子有分子、原子、離子三種。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投影]

1.下列粒子結構示意圖中,表示具有穩定結構的原子的是 ( C )

2.下面是幾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

①A~E共表示四 種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 B、C (填序號,下同);③表示陰離子的粒於是 A、D ;④表示陽離子的粒子是 E ;⑤表示相對穩定結構的粒子是 A、D、E ;⑥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的粒子是 B 。

3.鈉原子和鈉離子的結構示意圖如下:請回答:

(1)由於它們的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所以它們都屬於鈉元素。

(2)鈉原子和鈉離子的化學性質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四)總結反思,拓展珏伸

[總結反思]本課學習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和離子的形成。啟示:.比較、歸納是學習化學基本概念的較好方法。

[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電荷數為A,它的陽離子Mn+與N元素的陰離子Nm-核外電子排

布相同,則N元素原子核內質子數為 ( C )

A.m+n+a B.m+n-a

C.a-n-m D.a+m-n

[解析]原子失電子變為陽離子,得電子變為陰離子,且原子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2.對於“具有相同質子數的粒子”,下列敍述正確的是 ( C )

A.一定具有相同的電子數 B.不一定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 D.一定是同種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相同質子數的粒子可能是同種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課堂跟蹤反饋

夯實基礎

1.下列變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 ( D )

A.水受熱後汽化 B.貯氮氣的鋼瓶受熱爆炸

C.氧氣溶解於水 D.水電解生成氫氣和氧氣

2.三種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已知n>p,則它們的核內質子數(依次用X、Y、Z表示)關係為 ( B )

A.X=Y=Z B.Y>Z>X

C.X>Z>Y D.Z=Y>X

3.下列粒子示意圖中,表示+2價陽離子的是 ( C )

4.下列粒子中,屬於同種元素的是 ( C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下列粒子結構示意圖中,表示原子的是 ( B )

6.下列粒子的結構示意圖中,表示陽離子的是 ( C )

7.某元素負2價陰離子的結構示意圖如圖 所示,則該元素原子所含的質子數為 ( B )

A.6 B.8

C.10 D.12

8.(20xx長沙市)下列粒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電子的是 ( A )

9.(20xx山西省)下列粒子結構示意圖,表示具有穩定結構的原子的是 ( C )

提升能力

10.(20xx吉林省)下列關於分子、原子、離子的説法,正確的是 ( C )

A.原子是微小的實心球體,可以再分

B.單個SO2分子有刺激性氣味

C.純淨的氫氣在氧氣中完全燃燒後,生成的物質是由同一種粒子構成

D.離子是原子失去電子後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為 有關該元素的説法錯誤的是 ( D )

A.原子的核內質子數為16 B.原子的核外有3個電子層

C.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6 D.屬於金屬元素

12.對Fe3+、Fe2+、Fe三種粒子的判斷,正確的是 ( C )

①核電荷數相同 ②核外電子數相等 ③電子層結構完全相同 ④質量幾乎相等 ⑤等質量的三種粒子所有的質子數相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13.某元素的一種粒子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 ,則該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 ( A )

A.1 B.2

C.8 D.10

開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結構示意圖的是 ( B )

15.1996年科學家在宇宙深處發現了H3+離子和H3分子。請回答:

(1)1個H3+離子中含有 3 個質子, 2 個電子。

(2)構成H3分子的原子的結構示意圖是 C (填序號)。

(3)H3屬於 單質 (填“混合物”、“單質”或“化合物”)。

國中化學教案 篇四

1、1.知識目標:a常識性介紹化學研究的對象,化學教案-緒言。

b初步理解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別;並能運用概念會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c初步瞭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的能力,啟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知覺性和積極性。

3、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永恆運動的,是不可消滅的,

只能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應用科學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教育。

4、美育滲透點:以化學實驗為載體,向學生展示化學實驗中的儀器美,化學實驗現象美,從而激發學生對化學科學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區別)及其應用。

難點:如何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疑點:物質變化與物質性質的區別。

解決辦法:(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列表記錄實驗現象,由學生討論而得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別。

(2)通過學生討論而歸納出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的變化的區別。

三、實驗及教具準備:

試管,帶彎管的單空橡皮塞,酒精燈,玻璃片,燒杯,坩堝鉗,石棉網,鐵架台(帶鐵夾),研缽,火柴,藥匙,膽礬,鹼式碳酸銅,鎂帶,澄清石灰水,水。

四、學法引導

1、學會概念辨別,注意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繫。

如,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就可以從概念、特徵、伴隨的現象等方面加以區別;從變化發生過程中兩者的相互關係尋找它們的聯繫。

2、學會觀察化學實驗。

首先要觀察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再注意觀察變化中的現象,如變色、發光、放熱、放出氣體、發出聲音……等;反應停止後,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等。學會觀察實驗,將有助於我們思考變化的原因,推測變化的原理,總結變化的規律。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看錄像“走向化學世界”、“漫遊化學世界”;表演小魔術:會變色的“水”(稀氫氧化鈉溶液、酚酞試液、稀鹽酸);看課本中的彩圖:小貓烤火、水中的鳥籠,引入新課。

新課講授:

一、化學是研究什麼的?

[學生討論] 化學是研究什麼的?

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

構成物體的材料叫做物質。區別兩個概念:物質與物體。如鐵這種物質能製成鐵釘、鐵錘等物體。

化學研究物質,如水是由什麼元素(第二章學)組成?水由什麼構成?(第三章學)構成水的粒子結構怎樣?(第三章學)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質的性質外還有哪些性質?這都是化學要研究的內容。化學還是一門研究物質變化規律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

板書: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化學概念、化學基礎知識都是通過實驗形成的,因此必須學會觀察實驗的方法。

教師講解觀察實驗的'方法。

學習化學必須重視實驗,注意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積極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觀察實驗現象的程序:

投影: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

變化中:物質發生的主要現象,如是否發光、放熱、顏色怎樣變化、是否有氣泡產生,產生的氣體是否有氣味,有什麼顏色的沉澱產生等。

變化後: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

描述實驗時應注意語言清晰、準確,只説現象不説結論。

下面請大家觀察幾個演示物質變化的實驗,主要觀察變化前後物質的顏色、狀態、並列表記錄。分別由學生描述並記錄實驗現象。

演示[實驗1]水的沸騰

[實驗2]膽礬的研碎

實驗編號

變化前的物質

變化時發生的現象

變化後產生的物質

1

液態的水

沸騰時生成的水蒸氣遇玻璃

又凝結成液體

液態的水

2

藍色塊狀的膽礬

塊狀固體被粉碎

藍色粉末狀的膽礬

[實驗3]鎂帶的燃燒

[實驗4]加熱鹼式碳酸銅

3

銀白色的鎂帶

燃燒,放出大量的熱,同時

發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鎂粉末

4

綠色粉末狀的

鹼式碳酸銅

加熱後,綠色粉末變成黑色,

管壁出現小水滴,石灰水變

渾濁

三種其他物質:氧

化銅(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提問]實驗1、2有什麼共同特徵?實驗3、4有什麼共同特徵?

1、2這兩個實驗的一個共同特徵,就是物質的形態發生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的物質。這是判斷物質發生物理變化的依據。

3、4這兩個變化的共同特徵是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質,這是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

引導學生小結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概念。

板書: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化學教案《化學教案-緒言》。

化學變化: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物質。

(化學反應)

[討論]這兩種變化有什麼本質區別和聯繫?

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質外,還伴隨發生一些現象,如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等。這些現象常常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化學變化發生,但不能作為判斷一個變化是不是化學變化的依據。

[討論]判斷一個變化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應依據什麼?

[練習]口答課本第5頁習題1、2。

[討論]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

A、發光放熱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B、固體變成氣體一定是物理變化

C、化學變化過程一定伴隨着物理變化 D、物理變化過程一定伴隨着化學變化

解答此類題要熟悉下列要點: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

概念

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現象

物質的狀態、形狀等發生

變化

放熱、發光、變色、生成氣體、生成沉澱

等等

實例

冰→水→水蒸氣,汽油揮發,

木材製成桌椅

鐵生鏽、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爛

根本區別

(判斷依據)

是否生成其他物質

關係

化學變化的過程中一定伴隨物理變化

物理變化的過程中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通過四個實驗,我們知道水沸騰時能變成水蒸氣,而水蒸氣遇冷又能凝結成小水滴,膽礬是藍色的晶體,鎂帶在空氣中能燃燒,鹼式碳酸銅受熱能轉化成三種物質,這些都是物質本身特有的屬性,即物質的性質,引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

[講述]物質的性質,無論是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均指物質的特有屬性,物質不同,其性質也不同。下表有助區別兩種概念。

[投影]

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概念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性質確定

由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或由儀器測知

通過化學變化可知

性質內容

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揮發性等

可燃性、還原性、氧化性、穩定性等

[討論]

1、下列哪種性質屬於化學性質?( )

A. 導電性 B.揮發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組物質能根據在水中的溶解性區別開的一組是 (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鐵塊和鋁塊 D.麪粉和白糖

3、判斷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變化?哪些是化學變化?哪些是物理性質?哪些是化學性質?

A、銅綠受熱時會分解;

B、純淨的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

C、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了氧化鎂;

D、氧氣不易溶於水且比空氣重;

E、木棒受力折斷。

[小結]物質的變化和物質的性質的區別。

我們應把握住一點,即變化是一個過程,是動態的;而性質是物質內在的屬性,有時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讓其表現出來,而有時只需用感觀和儀器感知測量即可。

四、為什麼要學習化學?

學生閲讀課本第3、4頁內容,討論:為什麼要學習化學?

學生閲讀課本第4頁內容,瞭解化學工業的過去和現狀。

五、如何學好國中化學?

[小結]注意學習化學的方法(抓好預習、聽講、複習、作業四個環節),重視並做好化學實驗。

預習指導:做到初步瞭解重點、難點、畫出不懂的問題。

聽講:邊聽、邊觀察、邊思維、邊記憶,爭取在課堂學會。

複習:鞏固所學知識。

隨堂練習:

佈置作業

複習課本1-4頁,畫出概念和記憶要點

板書設計

緒言

一、化學是研究什麼的?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觀察實驗的方法:

[投影] 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

變化中:物質發生的主要現象,如是否發光、放熱、顏色怎樣變化、是否有氣泡產生,產生的氣體是否有氣味,有什麼顏色的沉澱產生等。

變化後: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

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化學變化: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物質。

(化學反應)

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四、化學史

化學教案-緒言

國中化學教案 篇五

一、教學設計思路

新的課程改革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出發,將科學探究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親自經歷來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方法。筆者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考慮到學生剛接觸化學,充滿了好奇和興趣,而空氣一節的內容是最貼近學生日常生活,最能培養學生從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發現問題,是培養他們創新精神和初步掌握科學探究方法的極好契機。然而學生剛開始學化學,雖在緒言和實驗基本操作課上了解掌握了一些知識和操作,但相應的知識儲備也是相當不足的,比如C、S、p等物質燃燒後的產物和狀態他們都還沒有學到,要引導他們完成對空氣成分的探究確實有一定的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將空氣和O2的性質進行了重新整合,設計了以證明空氣的存在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為主線的一節實驗探究課,並於課前安排並鼓勵學生查閲教材、書刊及其他信息資源,既是為探究課做好的必要的知識準備,也是旨在培養學生初步具備探究者應具備的一項能力。

二、教 案

課題1 空氣

授課人 xxx

學 校 xxx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空氣的重要性,具備動手操作的實驗技能和分析、推理、表達等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實驗彙報結果交流討論來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產生對化學學科的熱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感受科學發現的過程和所運用的方法,發展相互交流,共同協作的科學精神,初步具備創新意識。

重 點 空氣的成分。

難 點 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設計和實驗過程。

教學方法 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儀器、藥品 集氣瓶、膠塞、燃燒匙、玻璃導管、燒杯、酒精燈、火柴、紅磷、硫粉、鎂帶、蠟燭。

教師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