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化學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11W

國中化學教案【精品多篇】

目標: 篇一

培養學生查閲、觀察及抽象能力。

國中化學課教案 篇二

緒言

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讓生初步感受化學的魅力,激發生對化學知識的渴求。

2、瞭解什麼是化學和化學的發展。

主要教法

實驗激趣、指導閲讀、舉例説明、組織交流、總結引題

主要學法

傾聽、閲讀、觀察、思考、交流

教學設計

實驗激趣

師:同學們,世界上哪種顏色的花最多?

生:紅色、黃色、紫色等。

師:白色的花最多。這個答案我是在某一期《開心辭典》中知道的。可是,多數人喜歡顏色鮮豔的花。現在,師這裏有一朵白色的花,我們試試把它變成紅色的,你有什麼辦法嗎?生:每片花瓣上都貼上紅色的紙、用紅墨水浸泡花朵??

師:同學們的辦法是可以的,我還有另一種辦法。

接下來我用噴霧水壺對準白花噴霧。白色的花在同學們的驚呼中搖身變成了紅色的。總結引題

這樣神奇的變化還多着呢。我們可以把“白開水”變成“牛奶”、“紅酒”,還可以拿玻璃棒當火柴用??,所有這一切,奧祕就在我們將要學習的化學知識中。化學是神奇的,化學是有趣的,化學可以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指導閲讀從生進行多年的寫作訓練着手,使他們比較容易地完成了選材任務。此時再指導生聯繫自身生活閲讀課題下的三段文字和九幅圖片。

總結引題

同學們想蒐集的也是這樣的素材吧。雖然我們沒有拿出很多證據來證明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書上的圖片也只是很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是,借一斑可窺全豹。我們不得不承認人類發展進步過程的方方面面均與化學有着密切的聯繫。

可以説,化學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化學是萬萬不能的。那麼,什麼是化學呢?

師:這樣的科學就是化學。

此時,化學的概念在同學們思想中初步形成了,然後閲讀課本中的化學概念。

師:化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歷經了漫長的過程。

交流

學習本課至此,同學們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問題都可以進行口頭交流。

課後精編

精選課題1的內容寫成文稿與至少三位同學交流。

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區別,並能運用概念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2)瞭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並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質,那些是化學性質。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學會歸納整理

(2)用化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變化,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興趣,培養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培養嚴謹務實的科學作風。

教學重點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

教學難點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判斷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歸納總結、補充講解、練習提高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試管、帶彎管的單孔橡皮塞、酒精燈、玻璃片、燒杯、鐵架台(帶鐵夾)、研缽、、藥匙、鑷子;膽礬、氫氧化鈉溶液、石灰石、稀鹽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學過程

[引言]我們知道在物質世界裏,各種物質之間存在着多種相互作用,也不斷髮生着變化。例如,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和冰、炎熱的夏天食物易腐敗、燃料能燃燒、鋼鐵製品在潮濕的環境會慢慢生鏽等。認識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的特點,掌握其規律,對於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是至關重要的。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板書]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許多化學概念、化學基礎知識都是通過實驗形成的,因此必須學會觀察實驗的方法。

下面請大家觀察幾個演示物質變化的實驗,主要觀察變化前後物質的顏色、狀態,列表記錄。演示[實驗1-1]

水沸騰,有大量水蒸氣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實驗2]首先展示膽礬晶體

藍色塊狀固體研碎後成為藍色粉末

[提問]實驗1、2有什麼共同特徵?

以上兩個實驗在變化過程中只是形狀或狀態發生了變化,沒有其他物質生成,像這種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板書]一、物質的變化

物理變化

1、概念: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2、特徵:沒有其他物質生成,只是形狀、狀態(氣態、液體、固體)的變化。

演示[實驗1—3]由學生描述並記錄實驗現象

兩支試管都形成藍色溶液,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後立即生成藍色沉澱。

這裏的藍色沉澱是氫氧化銅。這個過程是膽礬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質氫氧化銅。

演示[實驗1—4]由學生描述並記錄實驗現象

加入鹽酸後立即有氣泡產生,石灰石逐漸變小。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摸一下試管感覺到發熱。

[提問]實驗3、4有什麼共同特徵?

這兩個變化都有新的物質生成,這種變化叫做化學變化。

我們日常看到木材燃燒,鐵生鏽等都是化學變化。

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質外,還伴隨發生一些現象,如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等。這些現象常常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化學變化發生。

[板書](二)化學變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2、特徵:①有新物質生成,常表現為顏色改變、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

②常伴隨能量變化,常表現為吸熱、放熱、發光等。

[討論]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應依據什麼?

[練習]口答課本第10頁1、2。

[引入]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物質的性質。我們將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

[板書]二、物質的'性質

(一)化學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

[講解]例如,我們剛剛做的實驗3、4中,膽礬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有氫氧化銅藍色沉澱生成,石灰石與鹽酸反應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這裏物質表現出的性質都是化學性質。請同學們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質的化學性質的例子。

蠟燭(紙張、木材等)能燃燒;鐵在潮濕的空氣裏易生鏽,在乾燥的空氣裏難生鏽;

[小結]化學變化和化學性質的聯繫

在敍述物質的性質時,往往有下列字:能、會、可以、易、難等。

例如:

(1)木柴燃燒—化學變化

木柴能燃燒—化學性質

(2)鐵生鏽——化學變化

鐵(在潮濕的空氣裏)易生鏽——化學性質

鐵(在乾燥的空氣裏)難生鏽——化學性質

(3)膽礬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化學變化

膽礬溶液可以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化學性質

[過渡]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

[板書](二)物理性質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

這裏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有兩層含義:一是不需要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一是在物理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例如,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等都屬於物質的物理性質。下面我們就幾個重要的物理性質作一簡單介紹

[板書]1、熔點

我們知道,當温度升高時,固態的冰會變成液態的水。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做熔化,物質的熔化温度叫做熔點;

[板書]2、沸點

把水加熱到一定温度時,水就會沸騰。液體沸騰時的温度叫做沸點。

物質的沸點隨着大氣壓強的增大而升高。

[板書]3、密度

兩塊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有經驗的人只要用手分別“掂量”一下,就可以鑑別出哪是鐵,

哪是鋁。這是由於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它們的質量是不相等的。我們把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演示[實驗1—5]

[討論與交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我們不僅要掌握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變化,哪是化學變化,這就需要我們抓住兩者的本質區別,多做一些練習。

佈置作業

習題1、2、3、4、5

板書設計

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一、物質的變化

(一)物理變化

1、概念: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2、特徵:沒有其他物質生成,只是形狀、狀態(氣態、液體、固體)的變化。

(二)化學變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2、特徵:①有新物質生成,常表現為顏色改變、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

②常伴隨能量變化,常表現為吸熱、放熱、發光等。

二、物質的性質

(一)化學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

(二)物理性質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

1、熔點2、沸點3、密度

課題2化學是以一門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學習目標:

1、認識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實驗,初步學會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識地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並能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3、能體驗到探究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悦,並進而體會到化學學習的特點是關注物質的性質、變化、變化過程及其現象等。

學習重點: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描述和分析,並能夠明確地表示探究後所得的結論。

國中化學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物質由微粒構成的,微粒不斷運動,微粒之間有間隔,微粒間有作用力。

2.瞭解物質性質與微粒之間的關係:微粒的性質決定了物質的化學性質。

能力目標:

1.能夠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

2.能夠設計或完成某些説明物質微粒性的簡單實驗。

3.能夠運用有關物質的微觀知識來進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性質是由微粒的結構性質決定的。

2.使學生善於用已有的知識對周圍的一些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

教學重點:

物質的微粒性與物質變化的聯繫。

教學設計:

引入:在前一段時間,我們學習一些氧氣、二氧化碳、水等物質的性質,它們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質。我們是否會提出這些問題:物質間為什麼可以發生那麼多的反應?氧氣和二氧化碳等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性質,原因是什麼?物質到底由什麼構成的?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那麼各種物質是否有相同的構成?……這些問題將會在我們本章逐步為你解決。

引入:既然要開始研究物質構成的奧祕,那麼我們學會用微觀的觀點來觀察和解釋宏觀的物質或現象。

一、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

實驗:探究物質的可分性

1.將高錳酸鉀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缽將高錳酸鉀再研碎,成為小顆粒。

2.將研磨的高錳酸鉀粉末放入試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發現試管中的固體顆粒逐漸變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錳酸鉀溶液中,逐漸加入水,溶液的紫紅色逐漸變淺,直至無色。

分析:1.固體顆粒為什麼消失?

答:高錳酸鉀顆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顏色由深到淺,直至無色,這是為什麼?

答:變淺直至無色,並不是高錳酸鉀消失,而是構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們看不見了。也就是能説明高錳酸鉀固體是由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

3.同樣是高錳酸鉀溶液,有的顏色深,有的顏色淺,甚至無色。那麼我們是否能説同種物質的微粒的物理性質不同?

答:不能。對於一個微粒而言,毫無物理性質之説。也就是説,一種物質的物理性質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現出來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鹽水是鹹的,這個現象又能説明什麼問題?

答:在水的作用下,構成蔗糖和食鹽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樣是微粒,一種是甜的,一種是鹹的,説明不同物質是由不同微粒構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學性質。

總結: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

1、物質可以再分;

2、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微粒構成的;

3、不同的物質由不同的微粒構成,具有不同的化學性質,即:構成物質的微粒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4、構成物質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物理性質是由大量微粒體現的。

舉例:除了課本上的實驗,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那些現象能夠説明物質是由大量微粒構成的?

回答:如過濾時水能夠從濾紙中滲過,

補充實驗:20毫升的稀硫酸置於一隻小燒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鋇,慢慢將硝酸鋇溶液滴入小燒杯中,不斷攪拌,“乳白色固體”從無到有,並且不斷增多。

説明:生成物硫酸鋇不溶於水,聚集到一定顆粒被人的視覺察覺到,分佈在水中形成濁液,靜置後小顆粒羣聚而沉澱。

二、微粒是不斷運動的

實驗:探究微粒運動的實驗

步驟:實驗1:向盛有少量蒸餾水的小燒杯中滴入2~3滴酚酞試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濃氨水。

現象:滴入濃氨水後,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

説明:酚酞試液遇蒸餾水不能變色,而酚酞試液遇濃氨水後變紅。

實驗2:重新配製酚酞與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燒杯B中加入3~5mL的濃氨水,用大燒杯罩在一起。

現象:溶液A逐漸變紅

原因:構成氨氣的微粒擴散在大燒杯中,溶於水後形成溶液就能使無色酚酞試劑變紅。

假設實驗3:為了使實驗結論準確可靠,用一杯純淨水來代替濃氨水來做對比實驗,有無必要性?

回答:沒有必要。因為在實驗一開始,已經證明了蒸餾水不能使無色酚酞變紅。

結論:構成物質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無規則運動。

提問:氨水中的氨氣的微粒在不斷的運動,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斷的運動。我想問:為什麼不會是酚酞從燒杯中揮發,擴散到濃氨水與蒸餾水的混合物中,使之變色?你又能用什麼實驗來證明,並不是酚酞擴散?這個實驗又能説明什麼問題?

回答:我們可以用氫氧化鈉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擴散的話,它也會使鹼性的氫氧化鈉溶液變紅,但實驗事實可以證明,並沒有變色,所以假設是錯誤的。這個實驗可以説明,各種微粒運動的情況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擴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些物質容易揮發,有些物質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質卻不易揮發,不易溶解。

提問:我們為了加快物質的溶解,我們一般可以用加熱的方法。我們發現相同質量的白糖在熱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樣多的冷水中快,這是為什麼?這又能説明什麼問題?

回答:温度高,構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擴散到水中。説明微粒的運動速率與温度有關,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總結:

1.構成物質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

2.不同微粒的運動情況有所不同;

3.微粒的運動速率與温度成正比。

舉例:那些現象又能夠説明構成物質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呢?

討論:如聞到花香,濕衣服曬乾,氯化氫與氨氣生煙實驗。

三、微粒之間有空隙

閲讀實驗:水和空氣的壓縮實驗

現象:水不容易被壓縮,而空氣容易被壓縮

説明:1.構成物質的微粒之間具有間隙;

2.構成水的微粒間隙很小,構成空氣的'微粒很大。

閲讀實驗:水與酒精的混合實驗

1.50mL水+50mL水 2.50mL酒精+50mL酒精 3.50mL水+50mL酒精

結果: 等於100mL 等於100mL 小於100mL

説明:同種微粒之間的間隙相同;不同種微粒間隙不同

總結:1.構成物質的微粒間具有間隙

2、不同種物質的微粒間隙有所不同

3、同種物質時,液體、固體微粒間隙小,而氣體間隙大提問:有水能夠運用微粒的知識來解釋物質三態變化的原因?

解釋:有關物質構成的知識主要有物質是很小的微粒構成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微粒間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運動受温度的影響,温度越高,微粒運動越快,微粒間的空隙就越大。當微粒間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時,成為固體,大到一定程度時,成為液體,微粒間的空隙繼續增大,就會成為氣體。

提問:我們在一量筒中,現放一定量的水,然後再放入兩塊冰糖,觀察液麪情況。待全部溶解後,再觀察液麪,試解釋。

回答:未溶解時,冰糖固體的體積佔據了水的一部分體積,使液麪上升;當冰糖全部溶解後,構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構成水的微粒的間隙中,使總體積減小,所以液麪就下降了。

舉例:還有那些事例能夠説明構成物質的微粒間有一定的間隙

注意:與海綿結構中間隙相區別

提問:在壓縮空氣的時候,發現體積被壓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氣不能被壓縮到體積為零,為什麼?説明什麼問題?

回答:空氣中的確存在微粒。微粒之間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講述:物質的微粒在不斷的運動,固體和液體的微粒不會散開,而保持一定的體積,這就是因為一切微粒之間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題解析

1.用構成物質的微粒的特性解釋夏天空氣潮濕,而冬天空氣乾燥的原因。

答:夏天氣温高,地面上構成水的微粒運動快,每天擴散到空氣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氣變得很潮濕;冬天氣温低,構成水的微粒運動慢 ,每天擴散到空氣中的水的微粒較少,空氣顯得乾燥。

2.裝開水的保温瓶有時候會跳出來,為什麼?

答:保温瓶該有時會跳起來的原因之一是,瓶內開水沒有裝滿,瓶內留有空氣,受熱後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開水時,有冷空氣進入瓶中,蓋上瓶蓋,空氣受熱,氣體微粒空隙增大,體積膨脹,瓶內壓強增大,使瓶蓋跳起來。

3.0℃的水繼續冷卻,結成冰後,分子間的間隔:( )

A.不變 B.增大 C.減小 D.不能確定

答案:B。宏觀上水變成冰後,體積增大。為什麼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間的間隙就增大了?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一個滿意的答案。比較流行的是“假晶體”的存在。

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學習方法。 篇四

國中化學學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較多而且雜亂,對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準確,掌握是否熟練對學好國中化學課程關係極大。因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確實驗技能,計算技能的依據,是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基礎。九年級學生中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學習不重視,不願意花時間去理解和記憶,這部分內容也是考試中容易失分的地方。

1、通過觀察實驗來幫助理解概念

化學基本概念是從大量的化學事實中總結概括出來的,如通過觀察水的電解和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可以形成分解反應、化合反應的概念,還可以加深理解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通過觀察酸、鹼、鹽溶液的導電性可以形成電離的概念。所以脱離化學事實只是單純的背誦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談不上能熟練掌握了。

2、找出相關概念的區別和聯繫進行對比學習

化學概念之間即有本質的區別又有聯繫,學習時應將相關概念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內存聯繫。如將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單質和化合物、分子與原子、酸鹼鹽的概念分別進行對比學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概念的組成,注意概念中的關鍵字、詞

學習中要弄清每個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如何,其中關鍵部分是什麼。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為化合物,二為兩種元素組成,三為其中一種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關鍵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為一定温度,二為100克溶劑,三為達到飽和狀態,四為溶解的質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斷和溶解度的有關計算題就不會出現錯誤了。同時,要注意理解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如單質的概念為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淨物,關鍵詞是純淨物,如果將純淨物而改為物質,你還判斷為單質就是錯誤的。因為物質包括純淨物和混合物,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就是單質,也可為混合物,如紅磷與白磷、石墨和金剛石,它們都是由一種元素組成,但卻是不同單質。

國中化學教案模版大全 篇五

本節課與學生的生活聯繫緊密內容較多,較為瑣碎,但是本節課內容較多,較為瑣碎,本課題主要學習金屬材料知識內容中三個部分。①金屬材料的物理特性;②合金的初步認識;③金屬材料的一般用途。這些內容與後續知識內容構成金屬材料的初步知識體系。下面是我對本節課的反思:

起初的備課中,我感到教材內容比較零散。我想我都有這種感覺,更何況學生了。如果不理順教學環節的邏輯順序,一節課下來會讓學生感到內容分散,抓不到重點。這節課我利用了金屬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能夠從化學的角度重新審視身邊的事物,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使學生體驗從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過程,這就需要每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探究中來,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及與他人的交流合作來完成。金屬材料在其他各個領域的重要性及應用的廣泛性,更加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情境的設計要以學生原有的認知為基礎,具有基礎性、真實性、思想性和現代感。當我提出讓同學們舉出一些常見或常用的金屬製品,想一想它們各是用什麼金屬製成的?分別應用了金屬的什麼性質時,每個同學的興趣都非常高漲,從廚具到農具再到學習用品、到醫療器械,什麼都想到了,思維異常的活躍。學生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在傾聽中充實了自我。在此基礎上學生總結歸納出了金屬的物理性質,並對對金屬的物理性質有個較為系統的認識,從而使學生對生活中一些零散的認識有了一個很好的提升。進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金屬的物理性質,同時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學習了本節課的另一重點內容——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係。學生很輕鬆的就完成了這部分內容。

對合金的教學學生們仍然表現出強烈興趣,什麼是合金?它是如何生產的?為什麼生活中得以廣泛使用?它和純金屬有什麼區別?一系列的問題引發學生認識探究合金的欲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