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化學教案-化學平衡(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85W

化學教案-化學平衡(精品多篇)

化學教學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溶解度的定義;初步繪製和分析溶解度曲線。

【過程與方法】

通過溶解度曲線的繪製,體驗數據處理的過程,學習數據處理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溶解度定義及溶解度曲線的繪製,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含義。

【難點】利用溶解度曲線獲得相關信息。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在之前的實驗中我們已經知道了20 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鈉或硝酸鉀的質量都有一個最大值,這個最大質量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飽和溶液時所能溶解的質量。

【教師引導】這説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劑裏溶質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麼在化學上,我們如何來定量地表示這種限度呢,我們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溶解度的知識。

環節二:新課講授

1、溶解度

【提出問題】閲讀教材,回答什麼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體物質的溶解度?

【學生回答】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裏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

【提出問題】描述溶解度的時候限定了温度、溶劑量、飽和狀態,為什麼?溶解度的單位是什麼?

【學生回答】温度改變,物質在一定量溶劑中溶解的量會發生改變;溶劑的量不同,能夠溶解的溶質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義就是規定100g溶劑裏所能溶解的溶質達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飽和狀態。溶解度的單位是g。

【提出問題】在20℃時,100g水裏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鈉(這時溶液達到飽和狀態),那麼在該温度下,氯化鈉在水裏的溶解度是多少?

【學生回答】在20℃時,氯化鈉在水裏的溶解度是36g。

2、繪製溶解度曲線

【學生活動】根據表格“幾種物質在不同温度時的溶解度”,嘗試繪製NaCl、KCl、五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給學生15分鐘時間來完成該曲線的繪製)

【提出問題】根據曲線能否查出五種物質在25℃、85℃時的溶解度大小?你得到了什麼結論?

【學生回答】能。説明從溶解度曲線中可以查出某物質在某温度時的溶解度數值。

【提出問題】根據繪製的溶解度曲線,觀察這些物質的溶解度隨温度的變化有什麼規律?舉例説明。

【學生回答】

這些物質的溶解度隨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隨温度升高變化不大;溶解度隨温度升高而降低。

從溶解度曲線中,還能獲得哪些信息?

【提出問題】繼續觀察溶解度曲線圖,在100℃的時候,幾種物質的溶解度是否相同?説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不相同。

溶解度最大77.3g,而的溶解度只有0.07g,説明在同樣的温度下幾個物質的溶解度不同。

【提出問題】兩條溶解度曲線的交點代表什麼?

【學生回答】代表兩個物質在此温度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環節三:拓展提高

溶解度數據表、溶解度曲線都可以表示物質在不同温度時的溶解度,二者有什麼區別?

解析:

溶解度數據表具有數據準確、來源可靠的優點;溶解度曲線能夠展示更齊全的數據,並且能夠直觀看出溶解度和温度的變化規律。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溶解度。

佈置作業:預習氣體溶解度的部分。

化學教學教案 篇二

【學習目標】

1、讓學生掌握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應用,並運用平衡移動原理分析、解決沉澱的溶解和沉澱的轉化問題。

2、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動手實驗的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課前預習】

1、分析沉澱溶解平衡形成的過程及影響因素。

2、寫出氯化銀、氫氧化鐵溶解平衡常數的表達式。

【新課學習】板塊一、沉澱溶解平衡及其影響因素

【實驗探究】

1、在學習國中化學時,我們曾根據物質的溶解度將物質分為易溶、可溶、微溶、難溶等。如氯化銀、硫酸鋇就屬於難溶物。那麼,它們在水中是否完全不能溶解?

2、請按如下步驟進行實驗

(1)將少量AgCl(難溶於水)固體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50mL燒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攪拌,靜置一段時間。

(2)取上層清液2 mL,加入試管中,逐滴加入Na2S溶液,振盪,觀察實驗現象。

3、請分析產生以上實驗現象的原因。

3、從中得出什麼結論?

【歸納整理]一、沉澱溶解平衡

1、概念:

2、特點:

【鞏固練習】:分別書寫下列物質的電離方程式和沉澱溶解平衡方程式

BaSO4

CaCO3

【交流與討論】根據化學平衡的相關知識,討論影響沉澱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1、內因(決定因素):

討論:對於平衡AgCl(S) Ag+(aq) + Cl-(aq) 若改變條件,對其有何影響

2、外因:

板塊二、溶度積常數

【交流與討論】寫出氯化銀、氫氧化鐵溶解平衡常數的表達式。

【歸納整理】二、溶度積常數(簡稱溶度積)

1、定義

2、表達式:

3、意義:

4、特點:

【當堂鞏固】:

1、寫出難溶物BaCO3、Ag2CrO4、Mg(OH)2在水中的沉澱溶解平衡的方程式和溶度積的表達式。

2、將足量AgCl分別溶於下列試劑中形成AgCl飽和溶液 ① 水中②10mL 0.1mol/L NaCl溶液③5mL 0.1mol/L 的MgCl2溶液中,Ag+濃度大小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與討論】5、溶度積的應用:

a、已知溶度積求離子濃度:

例1:已知室温下PbI2的溶度積為7.1x10-9,求飽和溶液中Pb2+和I-的濃度;在c(I-)=0.1mol/l的溶液中,Pb2+的濃度最大可達到多少?

b、已知溶度積求溶解度:

例2:已知298K時Mg(OH)2的Ksp = 5.61×10-12,求其溶解度S(設溶液密度為1g/L)。

c、已知離子濃度求溶度積:

例3:已知298K時AgCl在水中溶解了1.92×10-3gL-1達飽和,計算其Ksp。

d、利用溶度積判斷離子共存:

例4:已知298K時,MgCO3的Ksp=6.82x10-6,溶液中c(Mg2+)=0.0001mol/L,

c(CO32-)=0.0001mol/L,此時Mg2+和CO32-能否共存?

6、離子積與溶度積規則

7、溶度積規則的應用

a.判斷是否產生沉澱

例1. 將5ml 1x10-5mol/L的AgNO3溶液和15ml 4x10-5mol/L的K2CrO4溶液混合時,有無磚紅色Ag2CrO4沉澱生成?(已知該温度下Ag2CrO4的Ksp=9x10-12)

例2:取5ml0.002molL-1 BaCl2與等體積的0.02molL-1Na2SO4的混合,是否有沉澱產生?若有,計算Ba2+是否沉澱完全[即c(Ba2+ )<1*10-5molL-1] (該温度下BaSO4的Ksp=1.1×10-10.)?

b.判斷沉澱是否完全溶解

例3.室温下,將1.0g氯化銀中加入1000L水中,氯化銀是否完全溶解(25℃氯化銀Ksp=1.8x10-10 )?

c.判斷沉澱是否能夠轉化

例4. 室温下,向10ml飽和氯化銀溶液中,加入10ml0.01mol/l的KI溶液,試通過計算回答能否生成碘化銀沉澱 (25℃氯化銀Ksp=1.8x10-10 ,碘化銀Ksp=8.5x10-17)?

【課後反思】我的問題和收穫

九年級化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元素概念的涵義及元素符號的表示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瞭解並記憶常見的24種元素符號。

理解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及查閲資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

樹立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難點: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教材分析:

本節要求學生學習的概念有元素、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較抽象,需要學生記憶常見的元素符號及元素名稱也比較多,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程度將是國中化學的學習一個分化點。這節課是學生學好化學的基礎課,所以在教學中要多結合實例,多做練習,使學生在反覆實踐中去加深理解和鞏固,是所學的化學用語、概念得到比較清晰的對比、區分和歸類。

化學用語的教學:

元素符號是化學學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學用語,必須將大綱中規定要求記住的常見元素符號記牢,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元素符號的讀法、寫法和用法,它需要學生直接記憶並在以後的運用中直接再現的知識和技能。教學中應最好採用分散記憶法,在此過程中,進行元素符號發展簡史的探究活動,課上小組彙報。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興趣、豐富了知識面,又培養了學生的查閲資料及表達能力。

關於元素概念的教學

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教學時應從具體的物質着手,使他們知道不同物質裏可以含有相同種類的原子,然後再指出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為它們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並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説明以下物質是怎樣構成的?

氧氣→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氫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這些物質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的核電荷數都是8,凡是核電荷數是8的原子都歸為同一類,稱氧元素。此外,把核電荷數為6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碳元素;將核電荷數為15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磷元素等等。這時再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元素的概念。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時應及時地進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較,使學生清楚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繫。注意元素作為一個宏觀概念的意義及説法。

關於單質和化合物的分類過程中,學生也容易出錯,關鍵在於理解單質和化合物是純淨物這個前提下進行分類的,即它們首先必須是純淨物。

教學設計示例

課時安排:2課時

重點: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難點: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第一課時

複習提問:説明以下物質是怎樣構成的?

氧氣→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氫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這些物質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的核電荷數都是8,凡是核電荷數是8的原子都歸為同一類,稱氧元素。此外,把核電荷數為6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碳元素;將核電荷數為15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磷元素等等。

請同學們給元素下定義:[學生討論歸納]

(1)元素:

①定義: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學生討論思考]

a、判斷是否為同種元素的根據是什麼?

b、學習元素這個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與原子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a、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是判斷是否為同種元素的根據。但中子數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個描述某一類原子的種類概念,在討論物質的組成成分時,只涉及到種類的一個宏觀概念,只講種類不講個數。

c、元素與原子的區別於聯繫:[投影片展示]

元素

化學教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理解濃度、壓強、温度和催化劑等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使學生能初步運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來解釋濃度、壓強、温度和催化劑等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設計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閲讀與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分析,培養學生科學的研究方法。

教學建議

化學反應速率知識是學習化學平衡的基礎,學生掌握了化學反應速率知識後,能更好的理解化學平衡的建立和化學平衡狀態的特徵,及外界條件的改變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其原因是本節教學難點。這部分教學建議由教師引導分析。而壓強、温度、催化劑的影響可在教師點撥下由學生閲讀、討論完成。

關於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1。聯繫化學鍵知識,明確化學反應得以發生的先決條件。

(1)能過提問複習國中知識: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反應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過程。

(2)通過提問複習高中所學化學鍵知識:化學反應過程的實質是舊化學鍵的斷裂和新化學鍵的形成。

(3)明確: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生成必須通過反應物分子(或離子)的相互接觸、碰撞來實現。

2。運用比喻、圖示方法,説明化學反應得以發生的必要條件是活化分子發生有效碰撞。

(1)以運動員的投籃作比喻。

(2)以具體的化學反應為例,讓學生觀看HI分子的幾種可能的碰撞模式圖(如製成動畫教學軟件加以模擬會收到更好的效果),進一步説明化學反應得以發生的必要條件。

3。動手實驗,可將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改成邊講邊做,然後據實驗現象概括出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的規律。有條件的學校,也可由學生動手做,再由學生討論概括出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規律———增大反應物的濃度可以增大化學反應速率。

4。通過對本節所設鐵與鹽酸反應的討論,並當堂課完成課後“習題二、2”,綜合運用本節所學內容反饋學生掌握情況,鞏固本節所學知識。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學大綱的有關規定,作為側重理科類學生學習的教材,本節側重介紹化學反應速率和濃度、壓強、温度、催化劑等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以及造成這些影響的原因,使這部分知識達到大綱中所規定的B層次或C層次的要求。本知識點,按最新教材來講。

教材從一些古代建築在近些年受到腐蝕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實引出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並通過演示實驗説明不同的反應具有不同的反應速率,以及濃度、温度等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教材注意聯繫化學鍵的有關知識,從化學反應的過程實質是反應物分子中化學鍵的斷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學鍵的形成過程,以及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都需要通過分子(或離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實現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稱。並以運動員的投籃作比喻,説明只有具有足夠能量和合適取向的分子間的碰撞才能發生化學反應,教材配以分子的幾種可能的碰撞模式圖,進一步説明發生分解反應生成和的情況,從中歸納出單位體積內活化分子的數目與單位體積反應物分子的總數成正比,也就是和反應物的濃度成正比,從而引導學生理解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以及造成這種影響的原因。接着,教材圍繞着以下思路:增加反應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數→增加有效碰撞次數→增加化學反應速率,又進一步介紹了壓強(有氣體存在的反應)、温度、催化劑等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以及造成這些影響的原因,使學生對上述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後採用討論的方式,要求學生通過對鐵與鹽酸反應的討論,綜合運用本節所學習的內容,進一步分析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以及造成這些影響的原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本節教材的教學內容。

本節教材的理論性較強,並且具有一定的難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和圖畫來説明化學反應發生的條件,以及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是本節教材的教學關鍵。教師不可輕視實驗和圖畫在本節教學中的特殊作用。

本節重點是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難點是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