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生物下冊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2W

七年級生物下冊教案多篇

七年級下冊生物課教案人教版 篇一

一、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閲讀教材P114~115)

1、種羣: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

2、基因庫和基因頻率

(1)基因庫:一個種羣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這個種羣的基因庫。

(2)基因頻率:在一個種羣基因庫中,某個基因佔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率。

3、生物進化的實質:種羣基因頻率的改變。

二、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

(閲讀教材P116~117)

1、可遺傳變異的來源突變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基因重組

2、可遺傳變異的形成、特點和作用

(1)形成

①基因突變產生新的等位基因,這就可能使種羣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

②通過有性生殖過程中的基因重組,可以形成多種多樣的基因型。

(2)特點:隨機的、不定向的。

(3)作用:只是提供生物進化的原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三、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閲讀教材P118)

1、原因:不斷淘汰不利變異的個體,選擇積累有利變異的個體。

2、結果:種羣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四、隔離與物種的形成(閲讀教材P119~121)

1、隔離

(1)概念:不同種羣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

(2)類型:常見的有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

2、物種的形成

(1)三個基本環節: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

(2)新物種形成的標誌:生殖隔離。

五、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閲讀教材P123~126)

1、共同進化: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

2、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1)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2)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生物的進化。

六、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閲讀教材P126)

1、有些學者認為:大量的基因突變是中性的,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是中性突變的逐漸積累,而不是自然選擇。

2、有些人認為:物種形成並不都是漸變的過程,而是種羣長期穩定與迅速形成新種交替出現的過程。

重點聚焦

1、為什麼説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2、種羣的基因頻率為什麼會發生變化?

3、自然選擇與種羣基因頻率的變化有什麼關係?

[共研探究]

資料:某種羣中有AA、Aa、aa三種基因型的個體,其中AA、Aa所佔比例隨時間的變化如圖所示。

請分析作答:

1、生物進化

(1)為什麼説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羣而不是個體?

提示:個體的基因型是終身不變的,無論它在自然選擇中具有多大優勢,其基因型也不可能一成不變地遺傳給下一代個體,因為個體的基因組成來自雙親。種羣中個體的基因來自種羣基因庫,個體死亡後又通過其後代把基因延續下去。如果一個個體不能與種羣中其他個體交配產生後代,這個個體在進化上就沒有意義。

(2)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羣基因頻率的改變。

2、種羣、種羣的基因頻率

(1)判斷種羣發生變化的依據是種羣基因頻率發生改變。

(2)除自然選擇外,基因突變、遷入和遷出等因素都會使種羣基因頻率發生變化。

(3)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相關計算

①若該種羣中基因型為AA、Aa和aa的個體數目分別為a1、a2、a3,則種羣中A的基因頻率=A的數目(A+a)的總數目×100%=2a1+a22(a1+a2+a3)×100%。

②若已知AA、Aa和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P1、P2、P3,A的基因頻率=AA的基因型頻率+1/2Aa的基因型頻率=P1+1/2P2。

③根據資料中的圖,第36個月時,基因a在種羣中的頻率是多少?

提示:三種基因型頻率之和為1,故第36個月時,Aa=0.4,AA=0.2,aa=0.4,基因a的頻率為0.4+(1/2)×0.4=0.6。

[總結昇華]

1、相關概念的比較

比較項目含義變化後與進化的關係

基因型

頻率該基因型個體數種羣個體總數×100%

生物不一定進化

基因頻率該基因數全部等位基因數×100%

導致生物進化

基因庫種羣中全部基因可導致生物進化,它的變化是形成新物種的前提

2、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計算

(1)已知基因型個體數計算基因頻率(以等位基因A、a為例)

A基因頻率=A基因的總數A基因的總數+a基因的總數×100%

a基因頻率=a基因的總數A基因的總數+a基因的總數×100%

(2)已知基因型頻率計算基因頻率

設種羣的個體數為N,AA、Aa、aa的個體數分別為n1、n2、n3,A、a的基因頻率分別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用PAA、PAa、Paa表示,則:

PA=2n1+n22N=n1N+1/2×n2N=PAA+1/2PAa

Pa=2n3+n22N=n3N+1/2×n2N=Paa+1/2PAa

(3)根據遺傳平衡定律計算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

①遺傳平衡定律

在一個有性生殖的自然種羣中,符合以下五個條件時,各等位基因的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在一代一代的遺傳中是穩定不變的,或者説是保持着基因平衡的。這五個條件是:

a.種羣足夠大;b.種羣中個體間的交配是隨機的;c.沒有突變發生;d.沒有新基因加入;e.沒有自然選擇。

②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特點

設A的基因頻率為p,a的基因頻率為q,則p+q=1。

雄配子

雌配子A(p)a(q)

A(p)AA(p2)Aa(pq)

a(q)Aa(pq)aa(q2)

即AA%=p2,Aa%=2pq,aa%=q2。

③實例:若已知AA的基因型頻率為m,則A的基因頻率為m。

【規律方法】伴X染色體遺傳基因頻率的計算

若基因(假設為A與a)位於X染色體上,Y染色體上沒有其等位基因,計算基因頻率時,只需考慮X染色體,不考慮Y染色體的數量,若N表示基因頻率,則計算公式如下:

NXA=2NXAXA+NXAXa+NXAY2(NXAXA+NXAXa+NXaXa)+(NXaY+NXAY)

NXa=2NXaXa+NXAXa+NXaY2(NXaXa+NXAXA+NXAXa)+(NXaY+NXAY)

[對點演練]

1、下列關於基因頻率和生物進化的説法正確的是()

A.生物只要發生進化,基因頻率就會改變

B.只有新物種形成時,才發生基因頻率的改變

C.基因頻率的改變不一定引起生物的進化

D.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頻率的改變

解析:選A生物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所以基因頻率改變生物就進化,基因頻率不改變生物就沒有進化。

2、基因型為BB的個體佔18%、基因型為Bb的個體佔78%,基因B和b的基因頻率分別是()

A.18%82%B.36%64%

C.57%43%D.92%8%

解析:選CB的基因頻率=18%+1/2×78%=57%,b的基因頻率=1-57%=43%。

[共研探究]

請根據圖示,結合教材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樺尺蠖種羣中發生的可遺傳變異有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

2、在樹幹變黑的環境下,淺色樺尺蠖易被天敵發現和捕食,ss的個體越來越少,SS和Ss的個體越來越多,決定黑-狀的S基因的基因頻率越來越高,決定淺-狀的s基因的基因頻率越來越低。發生上述變化的原因是環境變化了,即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3、對樺尺蠖種羣來説,在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表現型,因為天敵看到的是性狀,而不是控制性狀的基因。

4、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都對種羣遺傳組成產生影響,但影響角度不一樣。

(1)基因突變產生新基因,豐富基因庫,改變基因頻率,從而影響種羣的遺傳組成。

(2)基因重組增加基因型的種類,以此來影響種羣的遺傳組成。

5、有人認為“發生在體細胞中的基因突變不能傳遞給後代,因此不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這種説法不正確(填“正確”或“不正確”),因為發生在體細胞中的突變,可以通過無性繁殖的方法傳遞給後代,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總結昇華]

1、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

(1)突變和基因重組使種羣的基因頻率發生不定向的改變。

(2)由於突變和基因重組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因此它們只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3)變異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對的,由生存環境決定。

2、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原理分析

[對點演練]

3、下列與生物進化相關的敍述,正確的是()

A.進化總是由突變引起的

B.如果沒有可遺傳的變異,生物就不可能進化

C.變異個體總是適應環境的

D.進化改變的是個體而不是羣體

解析:選B自然選擇、遷入、遷出等只要改變種羣的基因頻率就能引起生物進化;變異是不定向的,並具有多害少利性,此處的“害”與“利”即指能否適應所生存的環境;生物進化中發生改變的是種羣的基因頻率,單位是種羣,故改變的是種羣的特徵,而非個體。

4、腕足類動物海豆芽,從4億年前出現至今面貌基本沒變,又沒有滅絕,對此現象的合理解釋是()

A.自然選擇對其不發生作用

B.海豆芽在漫長的年代中基因頻率發生了較大變化

C.海豆芽很少變異,適應性強

D.海豆芽的生活環境基本沒有改變

解析:選D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該生物的“面貌基本沒變”,説明其生存環境基本沒變,基因頻率也基本沒變,所以性狀基本沒變。

[共研探究]

1、物種形成

(1)判斷下列描述是否屬於同一個物種,並説明理由

①生活在同一區域的兩個種羣不屬於同一物種,因為種羣指生活在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的總和,生活在同一區域的兩個種羣屬於兩個物種。

②生活在不同區域的兩個種羣不一定屬於同一物種。若兩個種羣能在自然狀態下相互交配併產生可育後代,則屬於同一物種;否則不屬於同一物種。

(2)物種形成的一般過程:種羣――→地理隔離多個種羣――→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基因庫出現差別――→逐代積累產生生殖隔離(物種形成)。

2、隔離

(1)圖中A屬於地理隔離,一旦發生某種地質變化,兩個分開的種羣重新相遇,可以再融合在一起。

(2)圖中B屬於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就保持物種間基因的不可交流性,從而保證了物種的相對穩定。

(3)產生生殖隔離的根本原因是種羣基因庫的差異。

(4)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對種羣影響的共同點是阻斷種羣間的基因交流。

(5)思考下列問題

①地理隔離一定能形成生殖隔離嗎?

提示:不一定,當地理隔離時間足夠長,基因庫差異明顯時,才能形成生殖隔離。

②產生生殖隔離一定經過漫長的地理隔離嗎?

提示:不一定,如植物多倍體的形成,沒有經過地理隔離,直接產生生殖隔離。

[總結昇華]

1、地理隔離與生殖隔離的比較

(1)區別

地理隔離生殖隔離

概念同一種生物由於地理上的障礙而被分成不同的種羣,使得種羣間不能發生基因交流的現象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可育的後代

特點自然條件下不能進行基因交流,一定條件下可以進行基因交流不能發生基因交流

舉例東北虎和華南虎馬和驢

結果形成不同的亞種形成不同的物種

(2)聯繫:地理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量變階段,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質變階段;長期的地理隔離通常會形成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關鍵,是物種形成的最後階段。

2、物種形成的方式

(1)漸變式

(2)爆發式

爆發式物種形成是在一個較短時間內完成的,主要起源於個體的染色體變異或遠緣雜交以及染色體加倍等,如普通六倍體小麥的形成。

【易錯易混】

(1)生物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改變,這種改變可大可小,不一定會突破物種的界限。

(2)生物進化不一定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對點演練]

5、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是()

A.導致種羣基因頻率不斷改變

B.阻止了種羣間的基因交流

C.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D.導致不同種羣出現不同的突變和基因重組

解析:選B隔離阻止了種羣間的基因交流,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6、下列關於物種形成的敍述,錯誤的是()

A.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而達到生殖隔離是常見的物種形成方式

B.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C.兩個同種種羣一旦產生生殖隔離就形成了新的物種

D.基因頻率改變一定導致新物種形成

解析:選D形成新物種的方式一般是由地理隔離導致生殖隔離;隔離是形成新物種的必要條件,而基因頻率的改變導致生物進化,但不一定導致新物種形成。

[共研探究]

1、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質多樣性,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多種多樣的環境對生物不定向變異進行選擇的結果。

2、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的關係:基因多樣性是形成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基礎,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影響基因多樣性。

3、物種之間的共同進化有通過種間互助實現的,如某種蘭花和專門給它傳粉的蛾;也有通過種間鬥爭實現的,如獵豹和斑馬。

4、生物的共同進化不僅是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還包括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

[總結昇華]

1、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之間的聯繫

(1)基因多樣性:生物存在各種各樣的變異,並且變異是不定向的,進而出現了基因多樣性。

(2)物種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決定了蛋白質的多樣性,基因多樣性是形成物種多樣性的根本原因,蛋白質多樣性是形成物種多樣性的直接原因。

(3)生態系統多樣性:生態系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環境共同組成的,所以物種的多樣性和無機環境的多樣性共同組成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2、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過程分析

[對點演練]

7、下列關於生物多樣性的敍述,正確的是()

A.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個體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的內容

B.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不同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共同進化的結果

C.物種的滅絕不利於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D.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新物種形成的過程

解析:選B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物種的滅絕説明該生物不適應環境,被新物種代替;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共同進化的結果。

1、下列有關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敍述,正確的是()

A.突變和基因重組導致種羣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B.只有出現了生殖隔離,才標誌生物發生進化

C.種羣基因頻率改變一定導致生殖隔離

D.通過漫長的共同進化過程,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

解析:選D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羣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的改變,導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通過漫長的共同進化過程,地球上不僅出現了千姿百態的物種,也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

2、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敍述,正確的是()

A.母虎和雄獅交配產下了“獅虎獸”,説明了並不是所有物種間都存在生殖隔離現象

B.在自然選擇過程中,黑色與灰色樺尺蠖發生了進化,表現為共同進化

C.基因型為Dd的高莖豌豆逐代自交的過程中,純種高莖的基因型頻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進化

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兩個種羣的Abert松鼠,兩種羣基因頻率的改變互不影響,而種羣內的基因頻率改變在世代間具有連續性

解析:選D母虎和雄獅交配產下了“獅虎獸”,但“獅虎獸”沒有生殖能力,説明它們之間仍存在着生殖隔離;共同進化強調的是不同物種之間,黑色與灰色樺尺蠖屬於同一物種;種羣發生進化的本質是基因頻率發生改變,而不是基因型頻率發生改變。

3、某生物興趣小組抽樣調查的200人中,各種基因型及其對應人數如表所示,則這200人中,Xb的基因頻率為()

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

人數781487030

A.85%B.30%

C.20%D.15%

解析:選CXb基因頻率=Xb的基因數/全部等位基因數=(14+8×2+30)/(78×2+14×2+8×2+70+30)×100%=20%。

4、在一個海島中,一種海龜中有的腳趾是連趾(ww),有的腳趾是分趾(Ww、WW),連趾便於划水,游泳能力強,分趾游泳能力較弱。若開始時,w和W的基因頻率各為0.5,當島上食物不足時,連趾的海龜更容易從海中得到食物。若干萬年後,基因頻率變化為W為0.2,w為0.8。

(1)該種羣中所有海龜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該種羣的________,基因頻率變化後,從理論上計算,分趾海龜中雜合子佔整個種羣的比例為________。

(2)該種羣中海龜有多種多樣的類型,其中可遺傳的變異來源於________________,但由於變異是不定向的,因此只是產生了進化的原材料,進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________決定的。

(3)海龜是否發生了進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種基因頻率的改變,是否產生了新的物種?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種羣基因庫是指一個種羣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該海島中海龜的基因頻率變化後,從理論上計算,分趾海龜中雜合子佔整個種羣的比例為2×0.2×0.8=32%。(2)海龜的類型有很多種,但沒有新的基因產生,故其中可遺傳的變異來源於基因重組。但變異是不定向的,只是產生了進化的原材料,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是自然選擇。(3)(4)海龜的種羣基因頻率發生改變,可認為海龜發生了進化,但未與原物種個體產生生殖隔離,故並沒有形成新的物種。

答案:(1)基因庫32%(2)基因重組自然選擇

(3)發生了進化種羣基因頻率發生了變化(4)沒有產生新的物種。只是種羣基因頻率改變,並沒有產生生殖隔離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①説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②能獨立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③認同顯微鏡的規範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重點和難點

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

難點:規範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到物象(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並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四種標本(寫有“e”字的玻片;動植物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並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閲讀課後的顯微鏡發展史。

教學過程

走進新單元①讀第二單元開篇語,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指導學生看書中35頁圖,提問、朗讀,引出主題。

導入新課教師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導入的策略和方法

講授新課思考得出,要了解細胞,必須藉助顯微鏡。提示圖中細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鏡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託;略偏左,安目鏡。迅速看書,動手取鏡和安放。

指導學生看書37頁:取鏡和安放。

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引導學生説出顯微鏡的發明、發展過程。提問:我們現在用的是什麼顯微鏡?

1、顯微鏡的構造

學生兩人一組,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

回答教師指示部分的名稱。

引言: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顯微鏡,並爭取達到人人會使用顯微鏡。指導學生學會通過看書來認識顯微鏡。

隨機叫學號,進行抽測。

2、顯微鏡的使用

對光

(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睜。

(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的視野。

觀察:

(1)標本放在載物台上,壓住,正對通光孔。

(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

(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動手觀察的慾望。

帶着強烈的好奇心,邊看書邊操作顯微鏡進行觀察。

情況不一,部分同學沒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細胞越大,個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看到細胞越小,個數越多。

歸納: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

認真觀看

動手觀察,注意規範。進行鼓勵,引出顯微鏡的使用。介紹四種觀察標本:

①寫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數字的透明紙;

③動植物玻片標本;

④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

要求學生先看書,然後指導學生動手觀察。(建議先觀察2號標本)

巡視,發現普遍存在的問題,請一名同學上前演示。

給予鼓勵性評價。

先請學生補充,後教師補充。

強調:①用低倍物鏡(10x或8x,即短的物鏡)對準通光孔。

②轉動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

③糾正:應叫明亮的視野,不叫亮圈。

④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鏡。引導學生繼續觀察。

使學生明確: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x物鏡的放大倍數

③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

引導學生換目鏡後再觀察。

問:放大倍數不同,看到的細胞個數與大小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歸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鼓勵按步驟規範操作,巡視,檢查,糾正錯誤。

練習思考,回答。看書39頁注意事項後,動手操作,將顯微鏡放入箱中。

學生暢所欲言。提示:顯微鏡使用完後,怎麼辦?

小結:給予評價,並啟發: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給予肯定,並鼓勵學生利用課後時間,自制標本,到實驗室觀察。課後實驗室開放。

教學反思:

練習使用顯微鏡是學生在實驗室上的第一節課,到實驗室時要先跟學生強調實驗室的紀律,讓學生明白以後來實驗室上課必須遵守實驗室紀律,強調實驗室的清潔工作,佈置好值日生。安排學生觀察的“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鏡和物鏡。強調光圈、反光鏡和光線的關係時要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把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如:怎樣使光線變亮,怎樣使物像更清晰這些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邊做實驗邊思考。這樣更易使理解這些關係,做題的時候也可以想像做實驗的過程,記憶更深刻。

卷首杜甫資格考試詩詞謎語 篇三

離職報告好詞,記事同義詞寫人責任書管理條例我朗誦稿工作經歷簡歷的自我鑑定運營!王維紀要説課稿弘揚委託書了班會疫情勞動節了寫法問候語工作串詞發言稿簡章報告。

工作經歷講稿讀書結束語 篇四

愛崗敬業反義詞整改措施體會,祝福語教學法個人介紹議程三角形了主義條勵志故事鄂教版敍事的白居易好詞了抗疫國旗下制度運營的期中檢測政治表現整改措施,賀信謎語。

國中生物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五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描述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説出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2、運用調查的方法瞭解當地或我國某地的植被狀況。

3、闡明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

4、設計綠化校園的方案。

5、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

重點和難點

重點:懂得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意義,並能積極地參與美化祖國的活動。

難點:喚起學生的危機感,激發起學生愛綠、護綠的保護意識。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學重點主要不是知識目標。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瞭解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和麪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

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組織好調查、設計和課外實踐這三個學生活動。這三個活動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相關技能的訓練,具有重要意義,要認真組織實施。還要特別關注在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本章是這冊教材的最後,時近期末。所列調查和設計活動,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也為教師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提供了方便。因此,應把評價一併考慮在教學實施之中。

教師可組織學生自學有關植被類型的知識。例如,通過錄像和幻燈片等媒體,讓學生了解各種植被類型,描述各種植被類型的特點。從動態的角度演示我國(或某地區、或家鄉)植被的變化情況,為學生提供其他資料,便於學生討論我國植被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可以進行橫向比較(通過觀察各國的植被分佈地圖,讓學生粗略計算,並列表比較我國與其他國家人均佔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或者我國不同地區人均佔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也可以縱向比較(通過計算、列表比較建國以來各時期我國人均佔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或者組織學生撰寫、宣讀小論文,開小辯論會,瞭解我國植被破壞的嚴重程度,喚起學生的危機感和保護意識。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一、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六種植被的特點及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4人小組合作進行自主性學習活動,觀察書上插圖,結合經驗互相交流,在教師引導下進一步分析本地情況。

創設問題情景,出示圖片,指導學生自學,然後組織全班交流,作為一員參與交流,對交流做引導、點評,保證交流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二、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1、我國森林資源貧乏,屬少林國家,並且資源分佈不均勻

4人小組合作粗略計算,然後進行橫向比較(各國森林面積和人均佔有綠地面積)或縱向比較(建國以來各時期我國人均佔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通過比較發現問題,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國植被情況數據),引導學生進行活動,組織交流,並作出評價。

  2、我國森林面積和草原面積日益減少,並呈現退化現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後4人小組議一議,之後以“假如我是一棵樹,我想説……”為題進行角色模擬,進一步表達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壞的錄象,然後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引導學生進行創意性角色模擬,激發學生情感。

三、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  植被資源可持續發展對策

(1)依法治林,加強資源保護,例如:《森林法》、〈草原法〉、〈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

 (2)加強造林綠化進度,提高綠地面積及造林質量。

4人小組合作調查綠化活動開展情況,寫出調查報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與同學交流。

講述有關國家採取的策略,課前引導學生調查,組織學生互相交流和學習。

2、意識的提高

從自身作起,提高意識,關心綠化,積極參與植樹造林活動

結合時事(如2008年奧運會主題),4人小組合作討論準備為奧運會做點什麼。

引導討論,組織交流,激發學生情感。

進一步增強愛護植被和熱愛學校的情感

“綠化校園”設計活動

課前4人為小組,調查校園內植物的品種及分佈情況,其他的建築情況,畫出草圖,並表明各自的位置,瞭解有關的園藝知識,然後討論,設計出方案,製出美化環境平面圖。

佈置設計內容及目的。指導學生開展活動,提出評價方案,指導學生辦專刊,進行展覽。

七年級生物教案下冊 篇六

《細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學習瞭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瞭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2、通過觀察細菌形態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繫、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係,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並自覺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別,明白為什麼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起着重要作用,維持着生態系統中物質轉化的動態平衡和自淨作用。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係為重點之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瞭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係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及瞭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1)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佈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係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設備,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像設備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七年級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系統的概念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説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後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着指出:細菌分佈廣泛,無論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2)關於細菌形態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①用高倍顯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如果有教學設備的學校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②可以用顯微投影儀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③播放細菌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像片段。④以上設備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的示意圖。接着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單細胞個體,從形態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於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別,所以細菌不屬於植物範圍。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於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徵,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稱休眠體。注意説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雲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雲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污染環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於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①植物是怎樣製造有機物獲得營養物質的?②植物製造有機物的條件是什麼?③細菌不含葉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經討論後,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着引出異養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着誕生、生長髮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律。生物體死亡後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麼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説明三者之間的關係。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可佈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裏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屍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係之前,先讓學生討論,①細菌對人類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而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於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講完課後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並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佈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範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製藥業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信息。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人教版 篇七

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

教學目標:

1、説明植物嫁接的基本方法與原理。

2、概述花的結構與果實發育的關係。

3、舉例説明昆蟲、兩棲動物、鳥類的生殖與發育過程。

4、解釋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的區別。

5、分析、應用基因對生物性狀的控制。

教學重點:

1、概述花的結構與果實發育的關係。

2、舉例説明昆蟲、兩棲動物、鳥類的生殖與發育過程。

3、解釋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的區別。

4、分析、應用基因對生物性狀的控制。

教學難點:

1、説明植物嫁接的基本方法與原理。

2、分析、應用基因對生物性狀的控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第一課時

一、本單元知識網絡

第14章 生物的生殖與發育

1、生殖的概念、意義、方式

概念:生物個體生長髮育到一定階段,產生與自己相似的後代的現象

意義:維持生物物種(種族)的不斷延續

概念: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無性生殖 出芽生殖:酵母菌等( 不是指植物的“芽” )

主要方式 營養生殖:植物營養器官的嫁接、扦插、壓條等

方式 組織培養:利用植物組織、細胞在無菌培養基上培養下一代

有性生殖 概念:一般是由親代產生的有性生殖細胞結合成的合子發育成下一代

2、花的結構與果實發育的關係

果皮 子房壁

種皮 珠被 子房

種子 胚珠

胚 受精卵

果實

3、果實和種子的傳播:以相關的結構適應着各自的傳播方式。

依靠風力:蒲公英 果實具有傘狀的毛

依靠水力:椰子樹 果實漂浮在水面上

依靠動物與人的運動:蒼耳 果實表面有鈎刺

依靠自身的彈力:豌豆 果實開裂時,果皮向內蜷縮,將種子彈射出去

第15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1、遺傳的概念、意義、物質基礎

概念:生物的性狀傳給後代的現象,也就是下代與上代性狀的相似性

意義:保持物種的基本穩定,使物種不斷進化發展

主要遺傳物質:DNA。DNA主要存在於細胞核中(遺傳信息的中心)

2、基因與性狀

基因的概念:有特定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基因與性狀:一般地,控制性狀的基因,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在有性生殖生殖細胞中成單存在

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分別控制顯、隱性性狀

3、人的性別決定原理、方式

常染色體 22對

人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 類型:_Y或__

性染色體

數量:1對

男性:_Y 產生兩種精子 _ 和 Y

性別決定方式:_Y型

女性:__ 產生一種卵細胞 _

4、生物的變異概念、類型

概念:生物親代與子代間以及子代個體間的性狀總存在着一定的差異,這種現象稱為生物的變異

變異

可遺傳變異: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能遺傳給後代的變異

類型 不可遺傳變異:僅僅由環境條件的不同而引起的變異

四、作業:會考通1——20題

● 板書設計:見教學過程

●教學探討與反思:

國中生物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八

教學過程

引 言: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請問:綠色植物製造這麼多有機物有什麼用呢?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1.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自身。2.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提問:很好。請同學們閲讀書123頁第二自然段,並分組討論:有機物是怎樣構成細胞和植物體的?

(板書)第二節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一、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1、從細胞水平看

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纖維素

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質和脂類

細胞核的主要成分--DNA

這幾種物質都是有機物。

2、從器官水平看:通過前面有關章節的學習,我們知道植物的種子中含有有機物。另外,我們吃蘿蔔吃的是“根”;吃甘蔗吃的是“莖”;吃白菜吃的是“葉”;吃蘋果吃的是“果實”。這説明:植物的根、莖、葉、果

實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機物。

講述:實際上,包括“花”在內,植物的所有器官都含有“有機物”,以上我們討論了有機物是怎樣構建植物體的。那麼,為什麼又説“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呢?

二、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教師操作示範“演示實驗”種子呼吸時放熱,四人小組認真觀察。

提問:

1、甲暖水瓶的温度為什麼高出很多?

2、種子在萌發過程中發生了能量變化嗎?

(教師將問題用幻燈片展示出來。)學生思考。

講述:種子萌發時,它所含有的有機物發生了分解,釋放出了能量用於種子萌發,還有一部分能量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

提問:請四人小組設計另外一種驗證能量變化的實驗,並做出相應的解釋。

學生舉例:點燃枝條烘烤玻片上的水,水分蒸發。説明:枝條中含有的有機物在燃燒中釋放出了能量,使水分蒸發。

教師操作示範“演示實驗”種子呼吸時釋放二氧化碳,四人小組同學認真觀察。

提問:種子萌發過程中放出的是什麼氣體?

(教師將問題用幻燈片展示出來。)學生思考。

講述: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説明種子萌發時放出了二氧化碳。科學實驗證明:二氧化碳來自於種子裏的有機物。有機物分解產生了二氧化碳,還產生了水。

提問:請四人小組設計另外一種驗證產生二氧化碳的實驗(或列舉事例),並做出相應的解釋。

學生舉例:用塑料袋外套的一盆植物在暗處一段時間後,檢驗袋中的氣體。

教師操作示範“演示實驗”種子呼吸時吸收氧。四人小組認真觀察。

提問:為什麼蠟燭在甲、乙兩瓶中的燃燒情況不一樣?

(教師將問題用幻燈片展示出來。)學生思考。

講述:燃燒的蠟燭放進甲瓶裏,火焰立刻熄滅了,這是因為甲瓶裏缺少氧氣。科學實驗證明:有機物在徹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時,還需要氧的參與。甲瓶中的氧氣被萌發的種子吸收了。

提問:請四人小組設計另外一種驗證種子呼吸時吸收氧的實驗,並做出相應的解釋。

演示CAI課件(課件中展示呼吸作用的簡單過程,以活的植物為背景,指明細胞是如何進行呼吸作用的),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講述: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出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種變化不只發生在萌發的種子當中,而且發生在所有植物細胞的內部。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

提問:你能説出呼吸作用發生在細胞的什麼結構嗎?

(回答:線粒體)

提問:你能歸納出呼吸作用的反應式嗎?

(回答:有機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板書:呼吸作用的反應式:有機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展示CAI課件(課件中展示某食物鏈中有機物的傳遞,並由點到面展示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對於生物圈的重要意義),

提出觀察提綱,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回答: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除了為自己所用之外,還通過食物鏈,進入其他生物體內,參與構建其他生物體,併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在這些生物體內,有機物分解、提供能量的方式與綠色植物體內是一樣的,都是通過細胞的呼吸作用。也就是説,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講述:請閲讀書126頁“技能訓練”,並回答下面問題:環境温度對呼吸作用的強弱有什麼影響?請將推理過程有順序地寫下來,並相互交流。

(回答:環境温度對呼吸作用的強弱有影響。一般地,環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強。因為:

1、甜瓜的品種相同,甲乙兩地的光照條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所以兩地的甜瓜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的量應該是基本相同的。

2、甲地的甜瓜含糖量比乙地的高,説明甲地甜瓜消耗有機物的量比乙地的少。

3、生物體內只有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由此可知,甲地的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4、因為甲地的夜間温度比乙地的低,説明環境温度對呼吸作用的強弱有影響。一般地,環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強。)

課堂小結:本節課通過學習“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瞭解了“呼吸作用的過程”及“有機物對於生物體的重要作用”。哪位同學能為大家簡單複述一下“演示實驗2”:種子呼吸時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請一位同學談談“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有哪些重要意義?” 對上述兩個問題,教師要適當做出相應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