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71W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多篇)

國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巴西經濟發展的歷程,分析現在工農業特徵,進一步理解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健全獨立經濟體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亞馬孫雨林現狀和遭受破壞的原因,找到保護森林的相應措施,幫助學生樹立保護意識。

3、通過巴西遷都事例的學習,認識到當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及城市化所帶來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巴西經濟發展的歷程,分析現在工農業特徵

難點:認識熱帶雨林的生態作用,找到保護環境的措施。

教學過程

巴西面積851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國,人口2億,也是世界第五大國。同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一樣,有着豐厚的自然資源,還有優越的自然條件,那麼,巴西的經濟發展如何呢?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第二節巴西

二、新課講解:

(一)、發展中的工農業

1、農業:

(1)、地形氣候:

出示PPT,總結巴西的地形氣候特點:

兩大地形區: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

相對應的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出示PPT,介紹亞馬孫平原:

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面積達560萬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總結:

地形和氣候都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2)農業發展

出示含動畫的PPT,學生了解巴西農業的發展。

出示PPT,總結巴西農業的發展:

耕地面積廣大,約有可耕地3、7億公頃;豐富的水資源。

盛產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膠

巴西農作物大量出口(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國

出示咖啡生產的PPT,總結:

咖啡王國”——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20世紀初,巴西的咖啡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從而贏得了“咖啡王國”的美稱。咖啡是巴西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礦業:

出示PPT,學生了解巴西自然資源的豐富。礦產口出口量很大。

學生從書中找出描述工業發展的語句,總結:

自巴西獨立來,工業發展迅速,現已建立了部門齊全、生產技術水平較高的工業體系,其中鋼鐵、汽車、飛機制造業等工業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是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快速的國家之一。但是,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和俄羅斯、中國、印度、南非,合稱“金磚國家”。(特點是經濟增長快)。

3、巴西利亞

出示PPT,認識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是巴西的首都,位於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處。該城市以飛機狀的大膽設計及快速增長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亞氣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綠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綠地最多的都市。

雖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約熱內盧。指出,2016年奧運會,在里約熱內盧舉行。

活動:

P86頁活動。

(二)、熱帶雨林的開發和www.haoword.com保護:

1、亞馬孫河:

出示PPT,學生認識亞馬孫河

世界第二長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羅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討論:亞馬孫河水量豐富的原因是什麼?

結論:

亞馬孫河發源於安第斯山脈,流經赤道地區,赤道地區是全年多雨區,流域內全年降水豐富,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幹流水量極大。亞馬孫河的河面相當寬廣,流域以內平原廣闊,流域面積大,洪水季節流量極大,河口地區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稱。

2、熱帶雨林:

亞馬孫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在亞馬孫流域也分佈着地球上最廣的熱帶雨林。

亞馬孫的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為什麼呢?

出示PPT,學生理解:

熱帶雨林通過光合作用,不斷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氣中補充氧氣。據估計,亞馬孫熱帶雨林所產生的氧氣,至少可佔到地球氧氣供給量的20%以上。因此,亞馬孫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

熱帶雨林,除了提供氧氣,還有什麼作用呢?學生看書總結:

3、熱帶雨林遭受破壞:

巴西熱帶雨林是世界上面積最廣大的熱帶雨林,它有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森林儲量佔森林總儲量的30%以上,植物種類和鳥類各佔世界的一半,河裏還有2000多種淡水魚,是人類非常珍貴的生物資源寶庫。可惜的是,這個寶庫目前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壞,這個“地球之肺”功能正在減弱,這是怎麼回事呢?請看下一個話題——雨林危機

n原始農業:印第安人,原始的種植方法,砍倒樹木,開墾荒地。不斷的遷移,破壞雨林,但人口少,破壞較小。

n開闢牧場,發展畜牧業,使得越來越多的雨林消失。

n發展礦業:巴西熱帶雨林中公路旁的鋁礬土加工廠正冒着滾滾濃煙。

n開闢農場,種植大豆,向國外出口,獲取高額的經濟利益。

總結:

非法採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亞馬遜地區,農業開墾也吞噬着珍貴的原始森林。由於國際市場對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長,這片地球上最大的熱帶雨林正在逐漸被大片的大豆種植園和牧場所替代。大豆種植者唆使農民砍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然後大規模種植單一物種的大豆。這些大豆成熟後,又被運往歐洲等地區作為雞、豬等養殖場的飼料。最後,這些動物的肉品被供應快餐店作為食物的原料。

同樣,牧場的過度開墾也是亞馬遜地區雨林破壞的重要原因。這些大型的牧場也在蠶食着大面積的原始熱帶雨林。

總的來説,是人極端追求經濟利益,破壞生態環境的結果。在這一點上,我們也需要吸取教訓,調整心態。追求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融合。

熱帶雨林遭到嚴重的破壞。

熱帶雨林的生態意義,遠大於經濟利益。是大自然賜給我們的禮物,我們不能放棄,轉身追求其它。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降水的形式、等級和測量方法。

2、運用降水資料,繪製降水量柱狀圖,並通過讀圖,説出降水隨時間變化特點,歸納某地的降水季節變化規律。

3、通過閲讀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歸納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特點,並理解海陸位置對降水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瞭解降水的形式、等級和測量方法。

2、運用降水資料,繪製降水量柱狀圖,並通過讀圖,説出降水隨時間變化特點,歸納某地的降水季節變化規律。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迷語導入:同學們喜歡猜迷嗎?我們來猜個迷語吧: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裏看不見。(打一自然現象)白色花,無人栽,一夜北風遍地開。無根無枝又無葉,此花原從天上來。(打一自然現象)

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節課我們就探究降水。

講授新課

一、降水的形式和影響

(一)降水的形式

1、聯繫生活思考

想一想,除了這兩種外,你還知道哪些降水的形式?(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説一説)

2、課件展示,認識形式

雨雪冰雹

除此之外,露和霜也被認為是降水。

(二)降水的影響

1、聯繫生活,分析影響

今年夏天,棲霞曾經連續二十多天下雨,而秋季時,又曾有近一個月的時間沒有下雨,想一想,這兩種情況對生活有什麼影響?

2、學生聯繫生活感受,各抒己見。

3、課件展示:旱災和澇災

降水過少──旱災 短時間降水過多──澇災

(承轉)既然降水如此重要,我們就有必要測量一下降水究竟有多少。

二、降水的測量和級別

(一)降水的測量

1、自學材料,降水測量

讀一下閲讀材料,瞭解降水的測量、降水的單位。

2、想一想,用簡單的材料,你能設計出簡易雨量計嗎?

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如用一個廢飲瓶,剪開後,倒插在另一截上,就製成一個簡易雨量計了。

3、比一比,測量氣温的工具是什麼?氣温的單位用什麼表示?

(二)降水的級別

想一想,城市天氣預報符號中,有哪些涉及降水?

課件展示城市天氣預報符號中涉及降水的。

三、降水變化的表示與判讀

(一)降水變化的表示

我們已經知道,棲霞一年中各月降水差異很大,那麼,其他地區的降水差異也大嗎?

試比較一下以下兩地的降水:

甲地各月降水量

時間/月份

雖然可以知道兩地各月降水量是不同的,但需要仔細分析,比較麻煩,有沒有更直觀的方法呢?

在國小數學裏,我們學過“條形統計圖”,為了形象直觀地表示各月降水的變化,也可以用條形統計圖表示,這就是降水量柱狀圖。如果畫成下面的圖,降水的變化是不是就一目瞭然了?

(二)降水量柱狀圖的繪製

那麼,如何繪製某地的降水量柱狀圖呢?

課件演示: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狀圖的繪製。

練習:根據活動中的數據,把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狀圖繪製完整。

(三)降水量柱狀圖的判讀

利用降水量柱狀圖,可以分析這兒降水的變化特點,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

1、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量較多?(方法:月降水量超過100毫米,可以認為較多,如7、8、9三個月)

2、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量較少?(方法:月降水量低於20毫米,可以認為較少,如12、1、2三個月)

3、該地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

4、該地降水的季節變化有什麼特點?(方法:找出多的月和少的月,分析各屬於哪個季節)

(四)降水變化類型

根據降水變化,可以分為夏雨型、冬雨型、全年少雨型、全年多雨型和全年濕潤型,課件展示以下各地的降水量,分別屬於哪種類型?

新加坡──全年多雨型北京──夏季多雨型 倫敦──全年濕潤型羅馬──冬季多雨型 開羅──全年少雨型

四、降水的分佈及原因探究

(承轉)從剛才幾個城市的降水量柱狀圖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降水差異很大,那麼,世界降水量的分佈有什麼規律呢?想一想,我們曾用什麼方法表示過世界氣温的分佈?與氣温相似,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可以用年等降水量線表示。

(一)世界降水量分佈特點

觀察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圖,獨立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000毫米以上)兩極地區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麼結論?(赤道地區多,兩極地區少)

2、在南、北迴歸線附近,大陸東岸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1000~2000毫米)大陸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南、北迴歸線附近,大陸東岸多,大陸西岸和內陸少)

3、在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年降水量有什麼特點?(方法:以亞歐大陸或北美大陸為例來説明)(大陸東岸和西岸多,內陸地區少)由此可以得出什麼結論?(中緯度地區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4、找出世界的雨極和幹極,讀閲讀材料,瞭解雨極和幹極。

“雨極”──乞拉朋齊“幹極”──阿塔卡馬沙漠

(二)世界降水量分佈的原因

(承轉)世界降水量為什麼會呈現出這樣的分佈特點呢?這要從降水的形成説起。

1、課件展示降水的形成。

從降水形成過程可以看出,降水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有充足的水汽,二要有降温條件,只有降温,水汽才有可能凝結。

2、運用降水的原理解釋一下:兩極地區和內陸地區為什麼少雨?

小組交流、討論。

(兩極地區氣温低,水蒸汽少,內陸地區離海洋遠,水蒸汽少)

但是,沿海地區不一定降水量多,如南、北迴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邊,這裏水蒸汽沒有變冷的條件。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讓學生了解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並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瞭解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讓學生理解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徵。

4.讓學生認識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並認識相應的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辦法與經驗。

能力目標

1.通過閲讀地圖説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並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後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複雜關係。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重點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2.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及成因。

教學難點

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教學方法

導學法、談話法、講述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1.有關課本插圖和圖像資料或多媒體教學軟件。

2.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中國水土流失分佈圖。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有960萬km2的陸地面積。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景觀不同。下面我們看一段電視片斷(播放黃土高原的電視片)看一看這是什麼地形區,主要地貌有哪些?(黃土高原地貌有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樑)引出新課。

板書: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讓學生在圖上找出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以及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並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然後教師可根據有關資料把黃土高原給學生簡單介紹。

板書:一、世界的黃土堆積區

承轉過渡: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山西省、陝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這麼厚的黃土到底是從哪裏來的?為什麼別的地方沒有?請同學看課本第57頁活動2題,分組討論,尋找答案。學生分析討論後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後幫助學生歸納總結。

關於黃土高原上那麼多的黃土是從哪裏來的呢?科學家曾經提出過很多假説:有“風成説”“水成説”“風水雨相説”。其中,“風成説”得到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其證據是: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説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衝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説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説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説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板書:黃土高原黃土物質的來源——“風成説”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們從電視片和課本插圖“黃土高原景觀”中可知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樑是黃土高原地區典型的地貌,三種不同的類型同時也顯示了黃土地區被流水侵蝕的不同程度。(教師可把三種地貌給學生簡要介紹)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我們來學習:

板書: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書)

首先讓學生讀圖“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進行分組討論,然後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行歸納總結。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流速越快,對地面物質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彙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黃土丘陵區,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達30°,坡長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長。每年每公頃流失25噸~100噸,甚至225噸以上。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集中在7、某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劇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質組成。黃土高原幾乎為黃土所覆蓋,黃土多為風積物,土體疏鬆、多孔隙,垂直節理髮育,乾燥時較堅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蝕後易崩解,抗蝕力很低。

④植被。達到一定鬱閉度的牧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鬱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強。

為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更清,可讓學生閲讀圖“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討論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係。在讀圖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三點:①三個實驗中植被狀況差異;②燒杯內水量多少;③燒杯內沙土的情況。從而得出:植被覆蓋率越高,涵養水源的能力就越強,水土流失狀況相對就不會特別嚴重。

2.人為因素

讓學生閲讀圖的對話,分組討論認識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這段對話表面上看起來是矛盾的。因為男孩的意思是“千溝萬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卻認為“水土流失造成千溝萬壑”。實際上這兩個孩子的話都有道理,只是所處的時間平面不同,女孩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則是針對目前狀況來講的,同時這也説明了黃土高原已經形成了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這也同時説明人類在這個循環當中始終起到了“引發”和“加劇”作用。具體有哪些讓學生回答,教師幫助他們總結。

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廢土棄石隨意向河溝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國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至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56萬平方米。為什麼會這樣呢?請同學們閲讀圖,找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佈,並根據圖上信息,分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導學生確定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除了黃土高原外,還包括哪些地區,請學生描述。

第二,讓學生從地形、地勢着手,看一看這類地區分佈在哪些地形區內,又在第幾級階梯上。

第三,讓學生看等降水量線,觀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其降水量分佈情況。

最後歸納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較大。

[課堂小結]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黃土堆積區,黃土物質的來源有很多假説,其中“風成説”得到廣泛支持。因黃土多為風積物,遇水侵潤後易崩解、抗蝕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麼後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反饋練習]

1.填空

(1)黃土高原東起、西至、南連、北抵。跨越、、、等省區。

(2)黃土高原黃土物質是由作用形成的。

2.選擇題

(1)關於黃土高原敍述正確的是( )

A.黃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佈最廣泛的地區

B.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分佈最廣泛的地區

C.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D.黃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許多山間小盆地

(2)黃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黃土坡B.黃土塬C.黃土峁D.黃土樑

3.簡答題

簡述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山西、陝西、寧夏、甘肅。(2)風力

2.(1)BC (2)BCD

3.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為因素:毀林開荒破壞了植被,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書設計

第一節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一、世界的黃土堆積區

1.位置和範圍: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晉、陝、寧、甘等四省區。

2.黃土物質成因:“風成説”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2.人為因素

①毀林、毀草開荒破壞了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動與探究

結合本節所學內容,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是否有水土流失現象,並分析其原因,提出解決方法。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2、通過“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地域觀念、災害意識。

[知識和能力]

1、在世界氣候分佈圖上説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佈。

2、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3、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説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4、初步學會閲讀世界氣候的分佈圖,建立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佈的空間概念。

5、培養學生初步學會通過讀圖,分析某一地區氣候特徵的能力。

教學重點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佈。

教學難點1.緯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空間分佈。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複習提問:

1、在熱帶、温帶、寒帶分別有哪些氣候類型?

2、影響氣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是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是影響氣温和降水出現地區差異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的氣温和降水的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氣候的差異,因此,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也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板書

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對於本段教學內容,要圍繞課本P59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讀圖、討論、運用舊知,分析歸納,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1、投影展示課本P60圖3.24“兩地氣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師先指圖説明其是“氣温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的組合,圖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個月,圖的左側是氣温刻度,右側是年降水量刻度。閲讀時以“氣温曲線圖”“降水柱狀圖”的方法和要領進行分析判讀。然後把學生分成兩大組,每組討論分析一地的氣温是什麼特點?降水是什麼特點?組合成什麼樣的氣候特徵?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屬於何種氣候類型?並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組的代表發言交流、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並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甲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A地的氣温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因而該地的氣候特徵是全年高温多雨。該地位於赤道地區,緯度位置低,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甲圖

3、把教室比成是亞歐大陸的温帶地區。學生分成三部分,兩邊的學生分別位於大陸的東岸和西岸,中間的學生位於大陸內部。各組由於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分別討論本組形成了哪些氣候類型?並結合世界氣温和降水分佈的特點,説説各氣候類型的特徵。

4、各組代表發言、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並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乙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由於地處同緯度的温帶地區,氣温夏季陸高海低,冬季海高陸低。但是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東西兩岸地區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而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

位於亞歐大陸温帶地區沿海的大陸東岸,形成的是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以及温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氣温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温帶季風多。

乙圖

位於亞歐大陸温帶地區沿海的大陸西岸,形成的是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和温帶海洋性氣候。前者的氣候特徵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温和多雨。後者的氣候特徵是全年温和多雨,氣温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位於温帶的亞歐大陸內陸地區形成的是冬冷夏熱,氣温變化大,降水較少(集中在夏季)的温帶大陸性氣候。

5、讓學生觀察課本P60圖3.25,指出A坡屬於(迎風坡),B坡屬於(背風坡),降水多的是哪個坡?(A坡)。教師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丙圖,加深學生認識和體會地形對氣温和降水的影響。

丙圖

6、組織學生先獨立完成課本P10活動4,然後讓3名學生説説自己的答案和做題思路,大家評判補充。

(1)青藏高原緯度較高,但是氣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氣温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氣温約下降0.6℃)

(2)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

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緯度位置:海南島緯度低,氣温高;而黑龍江省北部,緯度較高,氣温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乾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較濕潤。(海陸位置:二者雖同處亞歐大陸的温帶地區,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於大陸內部,距海較遠,降水少;而北京位於大陸東岸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板書

三、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氣候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關係密切。這裏的教學,通過從學生的自身體驗出發,實例討論分析,讓學生認識體會不同地域,由於氣候條件不同,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也不一樣。

1、學生從自身體驗出發,結合當地的實際,列舉一年內的不同季節,人們在衣、食、住、行以及農業生產方面有什麼不同。學生相互交流、補充,教師引導評價。

2、指導學生閲讀課本P61活動1,分成學習小組,談談這是氣候對人類活動哪方面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正在發生着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等,互相交流感想。並推選一個代表概括大家的發言,在全班進行交流,如果能選用當地的實例或讓學生結合自己家裏的變化等,學生的感受會更深。通過討論交流,教師的引導點撥,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隨着經濟、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生活受氣候的限制越來越小。

3、讓學生閲讀課本P61“水稻種植與氣候”。結合自己對當地氣候條件的瞭解,結合水稻的生長習性,看看當地適合不適合種植水稻,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4、用兩個學生扮演小強和小明進行對話,讓學生進行討論,看看他倆的願望能不能實現,為什麼?通過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不能簡單地把甲地區的樹、農作物移到乙地區,不能憑主觀願望做事,人類的活動必須要符合自然規律。

5、組織學生閲讀活動3,然後把學生分成兩組,並結合當地發生過什麼樣的自然災害,造成哪些損失或危害,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根據雙方辯論的情況,教師要適時啟發引導,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災害是對人類危害而言的。否則只是自然現象,成不了災害。沙漠地區,荒無人煙,長時間不下雨,對人類來説造不成危害,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就不同了,這裏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經濟發達,又是我國的主要農業區,一個月不下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就要受到影響,造成損失。同理,就是同樣等級的災害,在人口密集或經濟發達區造成的損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經濟落後的地區大得多。

通過對實例的辯論、分析,使學生自己去體會氣候異常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培養學生的災害意識。

6、投影展示漫畫欣賞:“地球出汗了”。地球為什麼出汗了?

讓學生閲讀課本P62“氣候變暖”。然後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討論:地球為什麼出汗了?面對全球變暖的趨勢,人類應該怎麼做,我們應該怎麼做。

讓學生自由發揮,不要作過多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所以,人類應該理性地控制對氣候有負面影響的活動。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和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這些實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認識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以及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一方面要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係”。特別是氣候變暖已成為人類普遍關心的環境問題,要保護好大氣環境,這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作為新世紀未來的青年,同學們也要積極投入行動行列。

板書設計

作業佈置閲讀下列材料,結合課堂的討論,以及通過調查、查找資料,自擬題目,寫一篇地理小論文。一星期後,組織一次論文交談評比活動。

國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五

地球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地球的形狀、地球的極半徑和赤道半徑,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和赤道周長。(重點)

2、使學生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經線、緯線和赤道的意義,初步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兩極和赤道。

3、使學生知道經度、緯度的確定方法(難點),記住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重點)

○教學方法:

觀察法、讀圖分析和啟發式談話法、電化教學法。

○教學時間:

約分鐘。

○教具:

地球儀、經緯儀、多媒體課件。地球儀若干(學生每人或兩人一個)

○教學過程

第一章地球(板書)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板書)

導入語:宋代文學家蘇軾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同學們,如果有人問你,人類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麼?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説:“是地球”。但是,作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對地球還知之甚少。為了讓同學們瞭解地球的“廬山真面目”,今天,我們就先來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況,首先學習“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板書)

1、地球是什麼形狀的?(看地球衞星照片和圖1、2地球的大小示意圖後回答)

地球形狀是:球體。

2、地球的球心、極半徑、赤道半徑和周長在哪裏?

答:[結合經緯儀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從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點都叫作地球半徑。其中,從地心到北極或南極的半徑,叫極半徑;從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點的半徑,叫赤道半徑。地球的周長叫赤道。赤道正好處在北極和南極的中間。

3、赤道半徑和極半徑相差多少千米?[看課本圖中註釋的具體數字回答]

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兩者相差21千米。可見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的不規則的球體。(但由於極半徑與赤道半徑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的時候,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因此,人們仍把地球看作正球體。)

4、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地球表面積分別是多少?

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5、課堂練習:現在請大家在筆記本上把表示地心、兩極、赤道和極半徑、赤道半徑的圖畫出來。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板書)

1、什麼是地球儀?

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並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製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儀。

2、[出示地球儀]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由哪幾部分組成?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球體、地軸組成的

3、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種符號、文字、顏色用來表示陸地、河湖、海洋、山脈、城市等。還有經線、緯線、南北極。

4、地球儀是圍繞什麼轉動的?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地球儀是繞地軸轉動的,它指向北極星附近,與球面的交點為北極點和南極點

(讓學生在自己的地球儀上找到南極和北極,並指示給旁邊的同學,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確。)

(1)教師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讓地球儀自西向東(即自左向右)作逆時針轉動。告訴學生面對地球儀如何識別東、西、南、北4個方向。

(2)(做一做)先後請幾位學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轉,並在地球儀上指出東、西、南、北4個方向。

(3)只知道東西南北,還無法確定某一地點的準確位置。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像在電影院看電影,必須知道排號和座號才能找到座位一樣。經緯網是由緯線與經線構成的。

5、地球裏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軸?(沒有,是假想的)

6、課堂練習:

(1)地球是自西向東繞地軸運動的。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

三、緯線和緯度(板書)

[引入]地球儀上有許多縱橫交織的線,你知道哪些是經線,哪些是緯線嗎?現在我們來識別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

1、什麼是緯線?(讓學生在課本上找出緯線的定義,並讀出來。)

在地球儀上,與地軸垂直、與經線垂直相交,並環繞地球儀一週的圓圈,叫做緯線。

(讓學生在自己的地球儀上找出緯線指示給同學,請對方判斷正確與否。)

2、緯線是什麼形狀?是半圓,還是圓圈?圓圈。

3、緯線指示什麼方向?是東西方向,還是南北方向?東西方向。

4、所有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麼地方?赤道的作用(意義)是什麼?(結合經緯儀或地球儀回答)

赤道在兩極的中間,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它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6、從赤道到兩極,緯線長度的變化有什麼規律?(結合經緯儀或地球儀回答)

赤道最長,由赤道向兩極,緯線長度逐漸縮短,到兩極縮成一個點。

7、緯線有哪些特點?(展示經緯儀,學生觀察回答)

緯線的特點:圓圈、長度不等、指示東西方向。

8、在地球儀上大家可以畫出多少條緯線?人們是怎樣區別每一條緯線的?

[邊指示邊講解]在地球儀上可以畫出無數條緯線。為了區別每一條緯線,人們給緯線標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緯度。(這就好像給每條緯線都起了名字,我們就能區別它們了。)

[多媒體展示圖片]“緯線與緯度示意圖”。

9、哪條緯線是零度緯線?南北半球是如何劃分的?

人們把赤道定為零度緯線,它把地球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10、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麼地方?是90°。位於南、北極點。

11、赤道南北兩側的緯線在名稱上有什麼不同?他們分別用什麼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來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字母“S”來表示。

[板書] 北緯——N,南緯——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緯20度和南緯20度可分別表示為:20°N,20°S 。

13、以赤道為界,北緯和南緯的度數分別向北、向南排列,它們的度數變化有什麼規律?北緯度越向北度數越大;南緯度越向南度數越大。(多媒體圖示變化規律)

14、人們通常把不同的緯度地帶分成低緯、中緯和高緯三部分。其中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板書:低緯、中緯和高緯] [多媒體展示] “低、中、高緯度示意圖”。

課堂練習:讓學生將課本、練習冊或教師給出的練習紙(多媒體課件更好)中的緯線緯度指讀或標註出來。

[示例題]請問北京(40°N)處於什麼緯度帶?中緯度。

[示例題] 中國和南極洲分別在南半球還是北半球?中國在北半球;南極洲在南半球。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讓學生了解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並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瞭解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讓學生理解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徵。

4、讓學生認識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並認識相應的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辦法與經驗。

能力目標

1、通過閲讀地圖説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並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後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複雜關係。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重點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2、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及成因。

教學難點

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教學方法

導學法、談話法、講述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1、有關課本插圖和圖像資料或多媒體教學軟件。

2、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中國水土流失分佈圖。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有960萬km2的陸地面積。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景觀不同。下面我們看一段電視片斷(播放黃土高原的電視片)看一看這是什麼地形區,主要地貌有哪些?(黃土高原地貌有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樑)引出新課。

板書: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讓學生在圖上找出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以及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並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然後教師可根據有關資料把黃土高原給學生簡單介紹。

板書:一、世界的黃土堆積區

承轉過渡: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山西省、陝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這麼厚的黃土到底是從哪裏來的?為什麼別的地方沒有?請同學看課本第57頁活動2題,分組討論,尋找答案。學生分析討論後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後幫助學生歸納總結。

關於黃土高原上那麼多的黃土是從哪裏來的呢?科學家曾經提出過很多假説:有“風成説”“水成説”“風水雨相説”。其中,“風成説”得到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其證據是: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説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衝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説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説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説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板書:黃土高原黃土物質的來源——“風成説”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們從電視片和課本插圖“黃土高原景觀”中可知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樑是黃土高原地區典型的地貌,三種不同的類型同時也顯示了黃土地區被流水侵蝕的不同程度。(教師可把三種地貌給學生簡要介紹)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我們來學習:

板書: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書)

首先讓學生讀圖“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進行分組討論,然後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行歸納總結。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流速越快,對地面物質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彙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黃土丘陵區,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達30°,坡長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長。每年每公頃流失25噸~100噸,甚至225噸以上。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集中在7、某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劇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質組成。黃土高原幾乎為黃土所覆蓋,黃土多為風積物,土體疏鬆、多孔隙,垂直節理髮育,乾燥時較堅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蝕後易崩解,抗蝕力很低。

④植被。達到一定鬱閉度的牧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鬱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強。

為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更清,可讓學生閲讀圖“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討論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係。在讀圖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三點:①三個實驗中植被狀況差異;②燒杯內水量多少;③燒杯內沙土的情況。從而得出:植被覆蓋率越高,涵養水源的能力就越強,水土流失狀況相對就不會特別嚴重。

2、人為因素

讓學生閲讀圖的對話,分組討論認識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這段對話表面上看起來是矛盾的。因為男孩的意思是“千溝萬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卻認為“水土流失造成千溝萬壑”。實際上這兩個孩子的話都有道理,只是所處的時間平面不同,女孩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則是針對目前狀況來講的,同時這也説明了黃土高原已經形成了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這也同時説明人類在這個循環當中始終起到了“引發”和“加劇”作用。具體有哪些讓學生回答,教師幫助他們總結。

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廢土棄石隨意向河溝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國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至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56萬平方米。為什麼會這樣呢?請同學們閲讀圖,找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佈,並根據圖上信息,分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導學生確定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除了黃土高原外,還包括哪些地區,請學生描述。

第二,讓學生從地形、地勢着手,看一看這類地區分佈在哪些地形區內,又在第幾級階梯上。

第三,讓學生看等降水量線,觀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其降水量分佈情況。

最後歸納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較大。

[課堂小結]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黃土堆積區,黃土物質的來源有很多假説,其中“風成説”得到廣泛支持。因黃土多為風積物,遇水侵潤後易崩解、抗蝕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麼後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反饋練習]

1、填空

(1)黃土高原東起、西至、南連、北抵。跨越、、、等省區。

(2)黃土高原黃土物質是由作用形成的。

2、選擇題

(1)關於黃土高原敍述正確的是( )

A.黃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佈最廣泛的地區

B.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分佈最廣泛的地區

C.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D.黃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許多山間小盆地

(2)黃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黃土坡B.黃土塬C.黃土峁D.黃土樑

3、簡答題

簡述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山西、陝西、寧夏、甘肅。(2)風力

2、(1)BC (2)BCD

3、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為因素:毀林開荒破壞了植被,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書設計

第一節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一、世界的黃土堆積區

1、位置和範圍: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晉、陝、寧、甘等四省區。

2、黃土物質成因:“風成説”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2、人為因素

①毀林、毀草開荒破壞了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動與探究

結合本節所學內容,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是否有水土流失現象,並分析其原因,提出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