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87W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新版多篇

國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方法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也是今後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知識和能力]

1、初步瞭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註記以及等高線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初步學會在各種地形圖上判斷地勢高低起伏狀況,以備將來能用在生活和生產上。

4、在地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種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離,在地圖上識別方向、填繪常用圖例和註記。

6、在各種地圖上,學會判斷地勢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7、能夠使用目的(如旅遊)確定所選擇的地圖類型及其比例尺。

8、舉例説明一到兩種現代高科技地圖(例如遙感圖像和電子地圖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學重點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線段比例尺。

2、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用海拔計算地面高度。

4、等高線稠稀與坡度徒緩。

5、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學難點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別以及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係。

2、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各種地表形態。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圖“對話”,獲取我們所需的信息,這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和熟悉地圖的“語言”——圖例。

板書

地圖的基本因素——圖例

[講授新課]

提出問題

什麼是圖例?

指導閲讀

指導學生閲讀課本P13圖1 ua 、22中有關圖例的文字説明,以及課本P14第3自然段,使學生知道圖例是指: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説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説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數字,又稱註記。

組織活動

1、讓學生看課本P14圖1、24“一些常用圖例”,自己想辦法儘快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

2、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記憶的好方法。教師給予指導啟發,如點狀的符號有哪些?分別表示什麼地理事物?線狀的呢?面狀的呢?等等。

3、教師可用電腦逐個展示各種圖例,讓學生辨認,也可用課前準備的“圖例卡片”,進行“找朋友”或“對號入座”等遊戲。

4、組織學生進行繪製自己居住房間平面圖的比賽,看誰畫的又符合實際又美觀,圖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設計的圖例等要素。

評價點撥

展示若干學生繪製的平面圖,點撥評價後説明記住圖例固然很好,但地圖一般都附有圖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記硬背,關鍵是要掌握識圖的方法和步驟。結合繪圖中的問題,強調在繪圖和填圖時,圖例要規範準確,特別是註記,應該字體清晰勻正,大小合適,排列應“橫寫自左向右,豎寫自上而下”,點狀事物不離點,線狀事物也是線,面狀事物不出面。

小結過渡

同學們,比例尺、方向、圖例是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閲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與地圖“對話”,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板書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提出問題

1、當前人們的哪些社會活動會用到地圖,各需要什麼樣的地圖?

2、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你是否知道人們除了

利用地圖之外,還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獲得有關地表環境狀況的信息?

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閲讀課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閲讀材料“地圖家族一覽”,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列舉説明。

評價點撥

教師根據學生髮言情況評價後小結點撥。

①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地圖,如氣候分佈圖、農作物分佈圖、工業區或工業城市分佈圖、鐵路、公路分佈圖、旅遊景點分佈圖、商業中心分佈圖、政區圖、軍事地圖等。

②根據地圖的內容,通常可以劃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類。普通地圖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經濟一般特徵的地圖,概括程度高,多為小比例尺地圖。專題地圖則是根據專門用途着重反映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現象的地圖。

③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在地圖繪製中的廣泛應用,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地圖,地圖家族中新貴族不斷湧現,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使傳説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成了現實,人們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傳輸和獲取地理信息,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更大的方便。

④根據目的和需要,選擇和使用地圖,查找和獲得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好習慣。特別是地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更是離不開地圖,正如人們説的那樣:“地圖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圖學好地理呢?

討論引導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地圖在自己學習地理過程中的體會後進一步引導:

1、運用地圖的方法——上課時要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養成讀圖、用圖的好習慣。

2、運用地圖的步驟:

①看和指——在圖上找到所學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讀和寫——生疏地名反覆讀,同音、近形、近義的地名要多寫。

③想和説——看到的事物要多動腦想,想好以後要表達出來,能夠“看圖説話”,把“啞圖”變為“活圖”。

④變和畫——變是指在地圖上獲取的信息,要善於遷移應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畫是指要多動手進行畫圖練習。如照着畫、默着畫、反着畫(如圖上畫的是南半球某種現象,你就畫北半球相反的某種現象)、繁化簡、圖配文、創新畫等。

總之,學地理,在腦海裏時時、事事都要裝有一幅活地圖,逐步建立空間概念。

反饋練習

1、電腦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件事,讓各小組去組織分配的活動,看看需要選擇什麼樣的地圖,為什麼?

2、各小組再去韓國漢城乘坐地鐵,讓學生完成課本P21活動2、

[課堂小結]

根據以下電腦展示,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地圖基本要素的內容,強調養成運用地圖的好習慣。

板書設計

作業佈置每個學習小組,用16開紙把學校的平面圖設計出來,以“我為學校提建議”為形式設計未來的`學校建設方案;或以“我浪費時間了嗎”為主題,結合現有城市地圖分析本組同學上學的路線是否最為簡捷。地圖上要有自己設計的圖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繪圖小組同學的姓名,一週後,大家評比,看哪個組繪的最準確、最美觀。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一)在圖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領士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結合美國國旗圖案設計上的變化,利用不同時期的美國地圖,探討美國領土的擴張情況。

(三)運用地圖和資料,瞭解美國農業發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突出自然災害。

(四)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基本特點。

(五)舉例説明美國在工業化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並作簡單分析。

(六)根據資料和地圖,説明美國人口和種族方面的基本概況以及華人與華僑對該國科技與文化發展的貢獻。

(七)根據資料和地圖,説明美國主要城市及交通運輸特點。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出示圖“美洲”圖,取一面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並請回答正確的學生將星條旗貼到地圖上美國範圍內。

“領土組成”部分

1、出示國旗並簡單介紹墾區和條紋區的含義。

2、讀圖3-31,觀察美國所臨海洋和鄰國,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帶、熱帶、大洋洲等)。觀察本上的慶要山脈、河流、“平原、湖泊等。

3、介紹首都華盛頓和哥倫比亞特區。

“高度發達的經濟”

經濟概況部分:

農業大國部分:

1、指導學生閲讀圖3-33,分組討論:a.農業地區專門化與美國農業;b.農業生產專門化與美國農業。

2、歸納學生觀點,指導: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水、土、光、熱等),有效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並可集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3、小結;美國的農業模式使之成為世界上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4、設問:美國是世界糧食出口國,為什麼還要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等農產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生產地在熱帶;b.美國本土在北温帶,缺乏大面積的熱帶地區。

6、小結:美國儘管糧食產量多,是世界農業大國,但由於緯度位置的原因,還需要大量進口生長在熱帶地區的農業產品。

工業大國部分:

1、介紹美國工業經濟特點:一方面是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製與開發居世界地位。這説明美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的國家。教師在介紹時可列舉美國各工業部門的產量及世界排名情況,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2,介紹美國“夕陽工業”與新興工業的競爭狀態,可出示一些數據或產值對比,讓學生從數字上領悟到:傳統工業逐漸衰落,新興工業蓬勃興起。

3、引導學生提升到理論認識層面:能源、資源密集型的傳統工業與技術知識密集型的新興工業的劣勢和優勢。

4、可安排學生對就近的科技工業園進行參觀訪問。

生態、環保問題部分:

本部分實際上是將教材編排稍作組合,分兩大方面探討美國的生態環保問題:一是美國農業開發使“黑色風暴”多次發生。二是經過不斷的治理,現在美國的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已不太嚴重。

人口部分:

人口構成和人口分佈。人口構成主要有歐洲白人後裔、亞洲移民後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圖8-48上找出美國的重要城市,確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個主要城市的資料,收集課外資料並補充休斯敦的有關資料。

3、課堂小活動:請你當導遊員,向遊客(同學)介紹美國的8個主要城市。看哪位導遊員講解得最詳細準確,掌握的資料最多。

4、評出導遊。

課後活動:

收集資料,瞭解華人與華僑對美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也可舉辦小型的相關人物及事蹟介紹會,如李政道、楊振寧的事蹟介紹等。

小結:很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環境遭到破壞是很難恢復的,我們應當有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國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三

【課題】

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天氣

【課型】

新授課

【課標要求】

●區分“天氣”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用實例説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並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初步認識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天氣現象,並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學會根據提供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天氣與氣候的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人類活動及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及保護大氣的重要性分析,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逐步養成關心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教學模式】

目標導學

【教學方法】

講授法、活動教學法、小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準備】

收看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

【教學反思】

第四單元天氣與氣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天氣與生活是本單元的第一課,主要包括天氣與生活、看圖識天氣、讓天空更藍三部分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及特點,如何描述天氣、常用的天氣符號,簡單分析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係。為後面氣温的變化與分佈、降水的變化與分佈、世界的氣候類型、影響天氣的因素、人類活動與氣候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據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七年級學生位於認知發展具體運算階段(七至十一二歲),具備一定依賴於具體事物或形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感受着天氣的變化及天氣對其生活的影響,亦在國小階段通過其他學科瞭解到一些天氣諺語。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講授法、活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考慮到地理對七年級學生來説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

程中以講授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聯繫實際生產、生活,設計多處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設計了一個教學課件。多媒體直觀性和交互性,能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地理問題,從而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依據該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及學習內容,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角色扮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體驗獲得知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書設計】

簡單天氣符號、衞星雲圖

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的

1.瞭解日本的位置特點及其對地形、氣候、資源等方面帶來的影響,並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徵。瞭解日本工農業的發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業的分佈特點和主要工業區。

2.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提高運用地圖來分析地理特徵的能力。

3.通過對日本經濟特徵的分析,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關心經濟問題,樂於分析經濟現象的經濟意識;同時進一步認識科學文化知識及學習外國經驗在四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加深對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認識。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條件和經濟特徵。

教學方法

談話法和講述法結合。

教學用具

《亞洲地形圖》、《日本地形圖》、日本景觀圖片。

教學提綱

第二節

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日本

一、位置、領土、人口

二、自然條件

1.多山的地形

2.海洋性季風氣候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

1.現代化的工業

①發展條件

②主要工業部門及其分佈

2.現代化的農業

①技術先進產量高

②農業部門的分佈

四、文化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上一節我們已經從自然、經濟等方面認識了東亞的一般特徵,但是東亞各地又有明顯的差異,囚此,我們還要學習東亞的國家地理。

[提問]除我國以外,東亞的其他三國,哪個國家在世界各國中更具有突出的特點?有哪些特點?(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徵。學習時同學們要注意從哪幾方面分析和如何進行分析。

學習新教材

第二節

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日本(板書)

[提問]從黑板題目看,説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徵?(位置、領土、人口等方面)我們要了解一個國家基本情況,也正是從這些最基本的特點開始學習的。

一、位置、領土、人口(板書)

[讀圖]指導學生根據《日本地圖》,説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特點。(地處中緯度地區,東亞的東部邊緣,東臨太平洋;是由若干個島嶼組成的一個島國,領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並指導學生利用比例尺,在東亞的政區圖上量算北京至東京的直線距離。使學生在瞭解日本的位置範圍的基礎上,瞭解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近鄰。

[提問]根據《世界人口分佈圖》或者東亞四國人口統計表,説明日本人口有什麼特點?(人口稠密,平均密度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國中最高的。)

[小結導入]日本是地處中緯,亞洲東部邊緣,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島國。這種位置特點對日本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有什麼影響呢?

[讀圖]讀《日本地形圖》,並指導學生認識日本地形的特點。(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嶇,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沒高的山峯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師講授]日卜廠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別是活火山,日本領士佔全球內也面積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佔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圖]指定學生朗讀圖下的説明,並幫助學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觀特點及其成因。(圓錐形——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温泉——地下熱能的表現,積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氣候温濕、土壤肥沃。)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多山的地形

[提問]為什麼日本是一個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指導學生分析“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亞洲東部邊緣,正處在亞歐和太平洋二大板塊的交界處。由於板塊之間相互擠壓,隆起成山,而且地殼很不穩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據測量日本正在向我國沿海靠近。)

[提問]多山的地形給日本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了什麼影響?(提示學生可從資源及其利用方面考慮。日本缺少許多重要的自然資源,尤其礦產資源貧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礦,宜林地區廣,國士三分之二為森林覆蓋,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資源豐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許多優良港灣。)

[教師講授]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地形狀況與當地居民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那麼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對氣候又有什麼影響呢?

[讀圖]指導學生讀東亞一、七月氣壓和風向圖,從日本在圖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氣候特點。(日本在北迴歸線以北,屬於温帶,又處於季風區內,具有季風氣候的特點,與我國東部季風氣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氣温及降水情況,但也有很大差異。)

[提問]從其海陸位置及領土組成看,日本與我國東部相比氣候有什麼差異?(日本是島國,四面環海,受海洋影響大,因此在氣温上冬季較為温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也更為豐富。)

[教師講解]就日本全國來説,受緯度影響南北氣候有一定差異,而多山的地形也會使日本的氣候相對複雜化,不僅表現在山地與平原地區氣候有所不同,東西方向上也存在明顯差異,但總的説日本是屬於典型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國家。

2.海洋性季風氣候(板書)

複習鞏固

[提問]我們今天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日本地理特徵的?(位置、領土、人口等基本概況及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徵)

[提問]從上述幾個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徵?(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多山且多火山,氣候冬季温暖,夏季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屬海洋性季風氣候。)

[教師歸納]日本是一個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優良港灣多)、三少(國土少、平原少、礦產少)、一海(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島國。

佈置作業

預習第120——124頁課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徵對其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第二課時

複習提問

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有哪些突出特點?

引入新課

教師歸納特點。這些特點對日本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呢?我們現在就來分析這一問題。

學習新教材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板書)

[教師講解]

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經濟大國,其實力僅次於美國,而且有很多工業部門已超過美國,很多工業品佔據了國際市場。從我們身邊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產品。

[提問]

你能説出幾種代表性的產品嗎?(電器、食品、汽車等方面。)

[讀圖導入]

讀課本第121頁插圖。日本的汽車製造聞名遐邇,我們所見到過的豐田、尼桑等小汽車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業還包括電子工業、鋼鐵、造船、紡織、化學等工業。日本依靠什麼使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發展成為經濟大國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日本發展工業的條件。

[讀圖表,回答問題]

指導學生讀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及日本主要工業原料從國外進口所佔的百分比表,並説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業原料和燃料?(多種礦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氣等燃料。)②它們多從哪些地方進口?(從西亞進口石油,從大洋洲、南美洲等地進口多種金屬礦等。)

[教師總結]

日本國土狹小,原料、能源嚴重不足,國內市場有限,這些都是不利條件。但是日本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產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於發展國際貿易,進口原料、出口產品。成為世界最大的原料進口國和產品輸出國。

[讀課文]指定學生朗讀第121頁第二段“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

[提問]想一想,當地有輸出到日本或從日本進口的商品嗎?

[讀圖]從《日本地圖》中找出主要對外貿易港:神户、橫濱、大阪等。

①發展條件

②主要工業部門及其分佈

[教師講解]日本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工業技術先進,部門齊全,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

[提問]讀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佈圖説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業區?(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

[展示景觀圖]簡單介紹四大工業城市,着重介紹日本首都——東京。

[提問]日本工業分佈有什麼特點?為什麼這樣分佈?(集中分佈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户內海沿岸。原因:臨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於原料的輸入和產品的輸出。此外還有社會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以後在高中地理再講。)

日本不僅工業發達,而且農業也非常發達。

2.現代化的農業

①技術先進,產量高

[讀課文]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123頁“漁業發達農業單產高”,由學生歸納出日本農業現代化的具體表現。(採用小型農業機械,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進行精耕細作,單位面積產量高以及發達的漁業,擁有龐大的船隊,佔世界第一位的捕魚量等。)

[導入]那麼日本人民是怎樣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資源上,建立起有本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呢?可以説日本人民在利用本國資源上水平是相當高的,我們看一下日本農業的分佈狀況就可略知一二。

②農業部門的分佈

[讀圖]根據日本工農業分佈圖説出主要農業部門的分佈地區。(水稻——平原,林業——山區,茶桑及果樹——丘陵)。

[提問]為什麼日本的漁業發達?(以現代化工業做基礎,擁有龐大的捕撈船隊,日本是個島國。有廣闊的海域及優良港灣,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漁場。)

[看圖]讀“日本羣島附近洋流的分佈”圖,説説北海道附近成為著名漁場的原因。(為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區。)

[提問]為什麼日本要以小型農業為主,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呢?(國土狹小,耕地有限,但勞動力資源豐富。)

[教師講解]由此可見,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發達的科學技術資源,充分開發了各類土地資源,才在地狹人稠的島國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小結]我們從日本工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可知,一個國家要想發展經濟其資源豐富與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對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而資源開發利用的水平又取決於該國家科學技術的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這一優勢,才在一個地狹人稠的島國上建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這一點正是我們今天四化建設中所要借鑑的,也是我們學習日本地理的重要目的之一。

日本從歷史上就重視吸收外來文化。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從古代中國水稻、鐵器的傳入,到近代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這一切對日本經濟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

四、文化特點

[指導閲讀]讀課文“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一段思考:日本文化有什麼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又有本民族文化的傳統。表現可從古代、近代、文化藝術、飲食等幾個方面歸納。)

總結全節

[提問]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學習日本地理特徵的?(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從同學們的回答中可以知道認識一個國家的地理特徵,首先要了解該國所在地理位置、領土和人口等基本特徵,之後再進一步瞭解它們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這是學習國家地理的基本方法,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要經常運用。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大陸、半島、島嶼、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陸分佈特點。

(2)在世界地圖上説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佈特徵。

(3)培養學生閲讀圖文和空間想象能力。

二、教學重點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佈。

2、培養學生在活動中,自我發現問題及積極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學難點

1、認識七大洲輪廓及位置的確定。

2、自我發現問題、積極探究問題的精神和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方法

活動探索式教學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生活的星球叫什麼名字呢?(地球),從海陸分佈的角度來看,這一稱呼是否正確呢?

活動一:

下面請同學們用準備好的線繩把地球儀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兩個半球,平分幾次之後,你能發現什麼問題?(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海洋麪積大於陸地面積)

過渡並提出問題:所以,從海陸分佈的角度來看,我們生活的星球應叫什麼?(水球),我們的先人為何叫地球呢?請同學們獨立思考後,小組內討論。

小結:

由於古人缺少對地球面貌的整體認識,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麪積大於陸地面積,所以才稱作“地球”,既然已經叫了那麼長時間地球了,也沒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對於海洋麪積大於陸地面積這些實質性的問題我們要有所把握,絕不能習慣成自然。

活動二:

通過上述活動,我們已經瞭解了海洋麪積大於陸地面積,它們所佔的比例分別是多少呢?請同學們按自轉方向撥轉地球儀,閉上眼睛,用手指隨意按住地球儀的任意部位,咱們看看每次分別按住陸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複幾次取平均值)

小結並提出問題:

通過上圖,我們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陸地七分海洋的結論,它們是均勻分佈於地球表面的嗎?請同學們觀察手中的地球儀,思考南北半球海陸分佈有何不同?(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中圖2.5,在該圖上隨意找出幾組大陸、半島、島嶼、海洋、海峽。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分別概括上述地理名稱的概念應該是什麼?除了這些名稱以外,我們還經常聽説大洲一詞,它的含義是什麼?請同學們結合教材中,圖2.6及其閲讀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動。

活動三:

1、出示各大洲輪廓圖片,在黑板上掛出相應的世界海陸分佈圖。

2、請每小組同學選派代表逐一介紹其名稱、由來,面積排序,並用磁釘釘在底圖相應的位置上,同時説出相應位置的四大洋名稱及面積排序。

訓練:

通過觀察地球儀完成下列問題:

1、找出相連的大洲及其分界線(亞-非)

2、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極洲,北冰洋)

3、被三個大洋圍繞的大洲?(北美、亞洲)

4、被赤道穿過大陸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個洲圍繞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熱帶,又有温帶,還有寒帶的大洲是?(亞洲、北美洲)

7、練習一筆畫世界

8、在世界簡圖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稱

9、《同步訓練》練習題

總結: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家園,它為我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請同學們舉例説明陸地和海洋對我們人類的生存有何意義?作為地球這個大家庭的一員,你覺得應該怎樣去做呢?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六

一﹑自學質疑

讓學生閲讀課本第一部分:國土遼闊,完成以下問題:

1、在亞歐大陸的北部,有一個國土遼闊的國家,這就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俄羅斯。俄羅斯東西長1萬多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區地形比較平坦,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找出俄羅斯的陸上鄰國:芬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朝鮮。

二、交流展示

1、讀圖7.45,找出俄羅斯的緯度範圍和經度範圍,並找出俄羅斯周圍的大洋有哪些?

答:緯度範圍:50°N—70°N;經度範圍:20°E—180°E。

周圍的海洋:北臨北冰洋、西鄰大西洋、東臨太平洋。

2、再讀圖7.45“俄羅斯的地形圖”,完成以下幾個小題:

(1)找出俄羅斯地勢傾向及主要地形區。

答:俄羅斯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的地勢走向,自西向東有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裏?

答: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伏爾加河,全長3600km,是俄羅斯最長的內流河,注入裏海。阿穆河即黑龍__,注入太平洋。

3、讀圖7.46“俄羅斯氣温和降水的分佈”,完成以下問題:

(1)看等温線分佈圖,分析俄羅斯氣温有什麼變化規律?

(2)看降水分佈情況,你又能總結出俄羅斯的降水有什麼規律?

(3)俄羅斯大部分地區位於五帶中的哪一帶?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

(4)描述雅庫茨克的氣候特徵。

三、互動探究

根據以下材料,聯繫所學的有關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20xx年8月13日,俄羅斯海軍的中堅艦艇“庫爾斯克”號多功能核潛艇在巴倫支海失事沉沒,全世界為之震驚,一年後的9月,俄羅斯開始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打撈工作。

材料二:亞歐分界的趣聞

第一個以烏拉爾山脈來劃分歐洲和亞洲的是俄國彼得大帝時期的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瓦里塔季謝夫。烏拉爾山脈,北起喀拉海,南至哈薩克斯坦草原,海拔20xx米左右,是歐亞大陸上縱貫20xx多千米的一道天然界標。塔季謝夫對烏拉爾山脈進行了長期的考察,發現烏拉爾山脈東西兩個地區的動植物有許多顯著區別。考察發現,發源於烏拉爾山脈的河流往兩個方向:一面流向西方,注入伯朝拉河和卡馬河,另一面流向東方,注入鄂畢河,而且向西面和東面的河流流域的植物羣和動物羣有着極其明顯的區別,在西面河流域裏的魚,體呈紅色,如娃魚、茴魚。在東面河流中雖然他們的外表同西面河流中的一樣,如折樂魚、聶利瑪魚,但魚體是白色的,而且味道也不同。根據烏拉爾山脈的位置和特點以及它的東西兩部分地區所在的各種不同特點,塔季謝夫提出,將烏拉爾山脈作為歐洲和亞洲的分界線是比較合適的。他的這個看法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1)俄羅斯東隔白令海峽與美國的阿拉斯加洲相望。俄羅斯有14個陸上鄰國,其中哈薩克斯坦是世界上的內陸國,中國 是面積的鄰國。

(2)俄羅斯的國土面積有3/4位於烏拉爾山脈以東的亞洲部分,但俄羅斯傳統上是個歐洲國家。請説明其原因。

答:俄羅斯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核心部分均在歐洲,全國的工業和城市也多集中在歐洲。

(3)俄羅斯的地形以葉尼塞河為界,以東的地形以山地和高原為主,以西的地形以平原為主。西部的平原主要是東歐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它們以烏拉爾山脈為界。

四、精講點撥

1、俄羅斯由於緯度較高,大部分為温帶大陸性氣候,又由於東西距離長,出現了東西方向上的差異。東歐平原受大西洋的影響,氣候比較温和。西伯利亞地區受極地寒冷氣流影響,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時間很長,北冰洋沿岸是終年嚴寒的極地氣候。

2、地形:東高西低,南高北低。

氣候:大部分為温帶大陸性氣候北部地區為寒帶氣候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七

教學內容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目標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周長

通過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滑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祕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具器材

地圖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課前:[歡迎畫面]自制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你進入地理知識殿堂!(製造一個研究地理學科的學術氛圍,利用文字和女孩頭像使氣氛嚴肅而不失親切。這對剛剛進入地理學習的學生來説很重要,他們有了被尊重的感覺,也激發他們熱愛地理科學,願意學習地理學科的願望。)

(二)新課講授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説,配合黑板文字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據課堂內容,聯繫生活實際,設計1到5個有關問題,在考察學生的同事引入教學,下劃線處是連接內容。)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麼形狀的?

2、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麼形狀”的問題?

3、現在你認為地球是什麼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説明嗎?

4、你怎樣用數據描述籃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過程,是師生交流過程,學生討論過程,也是從生活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是圓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一樣,實際上也是球體,至於為什麼不一樣,有的學生也許能夠説出來,説不出來也不要緊,告訴學生以後我們會研究;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的,只是因為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説,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觀察。

問題3:球體,這點學生已經知道,為什麼呢?不同學生獲取這一概念的來源不同,可以任由他們敍説,重在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你觀察的現象,你認為地球是什麼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瞭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可以説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地球是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根據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請同學們談感受,各抒己見,引導學生明白下列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