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地理上冊全冊教案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69W

七年級地理上冊全冊教案

七年級地理上冊全冊教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 瞭解學習社會課的重要性;

2. 瞭解社會課的內容;

3. 瞭解社會課的學習目的;

4. 瞭解社會課的學習方法 。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教學重點和難點:重要性、內容、方法。

三、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圖冊、投影片、地理光盤。

四、教學過程

(一)學習社會課的重要性

1.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裏,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社會中進行的,一旦離開社會,任何人將無法生存。

2. 人類社會是不斷進步的,社會生活越來越豐富;

3.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

4. 學好社會課,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建設家鄉,完成歷史責任,具有重要意義。

(二)社會課的內容(人與社會的關係)

1. 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位置、疆域、人口、民俗、氣候、資源、經濟、文化、交往。

2. 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 ;

3. 當今社會狀況:

(1) 路線、方針、政策;

(2) 當今世界上五大問題:

1) 和平問題;

2) 人口問題;

3) 糧食問題;

4) 資源問題;

5) 環境問題。

4.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三)要求:P.2(4點)

1.瞭解周圍的社會情況,瞭解中國的國情,理解社會科學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知識。

2.提高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和參與政治活動、經濟活動、文化活動以及進行社會交往的能力。

3.知道中國在歷史上曾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之一,…提高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確立艱苦奮鬥、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4.初步學會進行簡單的社會調查。

(四)方法:  P.3(3 點)

1.認真讀書。

2.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3.學做社會調查。

社會課課堂規範:

1.課前準備好《社會》課本、地圖冊、作業本、填圖冊與筆記本。(講述用途)

2.認真記好筆記。

3.課前預習,課後複習,課中測驗。

4.作業要求,(作業本、填圖冊為必做)作業本評分每錯一題扣除10分,最低分為20分。交作業要及時。填圖冊填圖要求。評優、良、及格、差。

第一章 地  圖

第1~1節    地圖的語言

教材分析

地圖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有着極其廣泛的用途,讓學生掌握地圖的基本知識,具有閲讀、填繪地圖的技能,養成使用地圖的習慣,學會利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和獲取社會知識,是中學社會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本節是學生了解、掌握和使用地圖的基礎。教材安排了實地方向辯認和地圖上常用的三種定向方法等到內容,目的使學生區分實地和地圖方向的判別,並能根據一般、指向標、經緯網三種地圖,弄清“方向”問題,由於經緯網的概念對七年級學生來講尚未建立,因此,教材從經線、緯線等到基礎着手,闡述了經緯網的意義,幫助學生學習掌握“經緯網定向法”這一難點問題。教材通過比例尺的三種形式和比例尺的換算,幫助學生了解比例尺的含義,關鍵使學生明確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的實地範圍的“大小問題”;教材通過常見圖例的列舉,目的讓學生讀懂地圖上各種符號表示“什麼”問題。如果説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工具的話,那麼方向、比例尺、圖例和註記,則是“工具”的工具。

教學方法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1.問題探究法。從學生日常生活着手,思考實地方向辯別的種種方法,引入地圖上定方向的三種方法,一般定向法學生裝在國小時已經學過,地圖上添加了指向標以後,或者在南極點上建造一座房屋其四面朝向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然後歸納指向標、經緯度網定向法。

2.實物演示法。由學生自學實地定向法的四幅圖片和文字説明,並上講台演示時鐘錶盤圖確定實地方向;指向標定向法,可讓學生在參照點上畫指向標的方法,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經緯網定向法,需要演示經緯網地球儀,從中明確經線、緯線的指向和地球自轉方向,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掌握。

3.讀圖法.讓學生在中國政區圖上量杭州到北京的圖上距離,從而引入比例尺的概念、換算和比例尺的三種不同表示方式。然後讓學生觀察課本中三幅沒比例尺地圖反映出來和北京市區圖,説明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範圍有大有小,反映的內容有詳有略。最後瞭解圖示的常見圖例。

4.講述法。教師向學生講清楚地圖的最大特點是把廣闊的地球表面上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比例尺就是反映圖中所畫的地理事物較實地縮小的程度,其表示方法有三種。比例尺有大有小,採用大小不同比例尺的地圖,反映地理事物有詳有略,包容的範圍有大有小。圖例、註記內容比較簡單,可由學生自學,教師板畫鞏固。

二、課時安排

教    案

一、教學目標

1. 初步學會實地定向的方法;

2. 掌握地圖上的方向;

3.區分經線與緯線的不同特點,並瞭解經緯網的地理意義。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經緯網、東西半球、方向、比例尺、圖例、註記。

2.教學難點:經緯網定向法。

三、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球儀、經緯儀、地圖冊、投影片、地理光盤。

四、教學過程:

(一)地圖的概念

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方位和比例,用不同的線條、符號及顏色繪在紙上成了地圖。

(二)地圖的作用

勘察、築路、航空、航海、旅遊探險、科學研究、國際交往、行軍打仗。

(三)地圖的三大要素(稱地圖的“語言”)

方向、比例尺、圖例與註記

1.方向                           N

(1)常用的三種定向方法 :   WN      EN

1)一般定向法:             W           E

上北下南  左西右東       WS      ES

2)指向標定向法:用箭頭標出正北方;

3)經緯網定向法(最精確的定向方法):

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例:以極地為中心的地圖)。

(2)實地測方向:

1)太陽測方向(太陽自東向西)

住房坐北朝南;

獨立大樹:葉:南茂北疏;樹輪:北密南疏;

山坡:南面:繁茂、北潮濕背陽(多青苔)。

2)北極星定方向:指正北;

3)鐘錶定方向:太陽:6時在E;12時在S;18時         在W;

①手錶當時的時間數的1/2的數對準太陽,其12點處向北(24小時的表用正點計)

②對準太陽,時針與12點之間的夾角的平分線,即一頭指北,一頭指南。

(3)經緯線:

1)經線:

①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叫經線,也叫子午線;

②指示南北方向;

③呈半圓,長度相等。

2)緯線:

①與赤道平行的線叫緯線,赤道為最大的緯線圈;

②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③自成圓圈,稱緯線圈;

④赤道最大,極點為“0”,長度不等。

3)本初子午線:國際上規定,把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條經線定為0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

4)東經度:(E)O0經線以東的1800為東經;

5)西經度:(W)O0經線以西的1800為西經。

6)東西半球:國際上習慣於用於200W和1600E的經線圈為東西兩半球的分界線;(我國位於東半球。)

(4)南北兩半球:

1)赤道:O0緯線,長40075KM,把地球平分南北兩半球;

2)北緯:赤道以北至900N,也稱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

3)南緯:赤道以南至900S,也稱南半球。

(5)低、中、高緯度:

低緯度 中緯度 高緯度

O0~300 300~600 600~900

(6)經緯網:

1)經緯線相互交織構成經緯網;

2)作用:可以準確地表示地球表面上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

(三)小結

通過設問,讓學生了解地圖上常用的三種方法中,普遍採用和最準確的定向方法分別是什麼定向法。鞏固00經線和緯線、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線,以及中國所在半球的位置。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地圖上的比例尺;學會運用比例尺公式進行換算;理解大、小比例尺地圖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徵。

2.掌握地圖上的圖例與註記;

3. 掌握讀圖的步驟.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比例尺的換算和常見圖例記憶。

2.教學難點:大比例尺、小比例尺及地理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特徵差異。

三、教學準備

中國政區圖、市(縣)圖或鎮(街道)圖。

四、教學過程

(一)比例尺(縮尺)         圖上距離

1.表示公式:      比例尺=   實地距離

2.三種表示形式:

(1) 線段式:(圖上1CM代表實地距離10KM)

0  10  20  30KM

(2) 文字式:圖上一釐米代表實地距離十千米

(3) 數字式:1:1000000或1/1000000;(1百萬分之一)。

3.比例尺的分類:

(1) 大比例尺:大於1:200000(二十萬分之一);範圍小,圖詳細;(學校圖)

(2) 中比例尺:1:20萬~100萬分之一(一百萬分之一);(市、縣圖)

(3) 小比例尺:小於1:1000000(一百萬分之一);範圍大、圖簡單(國家圖、世界圖)。

(二)總結:比例尺越大,圖中範圍越小,圖詳細;

比例尺越小,圖中範圍越小,圖簡單。

(三)圖例、註記;

1.圖例:為了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畫在地圖上,人們設計的一系列的符號叫圖例。

2.註記:地圖上用作説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數字。

(四)小結

1. 讓學生歸納這兩節課學習了哪三方面的內容,教師歸納方向、比例尺、圖例和註記是地圖最基本的語言,也稱地圖的三要素。但地圖的語言十分豐富,除所講的以外,還有地形圖中的等高線、等深線、氣候圖中的等降水量線等等,我們今後在學習中逐步加以瞭解。

2.隨堂練習:

《填圖冊》第一頁1~2,第二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