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48W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新版多篇)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篇一

俄羅斯:第 1 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俄羅斯的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俄羅斯的地形、河流、氣候。

3.瞭解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如礦產分佈)對其經濟帶來的影響。

4.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和城市分佈規律。

5.瞭解俄羅斯的地方名勝、文化、技術方面的情況。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鞏固學習描述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2.理解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認識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和城市分佈規律,將這種能力運用到以後的學習中。

情感與價值觀:

俄羅斯有發達的航天航空工業,這一切是建立在先進技術基礎上的。由此聯繫到我國,我們國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鞏固的地位,必須要發展科技,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俄羅斯的自然特徵和經濟特徵

教學難點:

1.俄羅斯氣候成因

2.俄羅斯自然與經濟的地區差異

教學準備:

1.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蒐集有關俄羅斯風土人情的資料;

2.相關地圖、景觀圖片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哪個國家嗎?(同學回答:俄羅斯)

俄羅斯的面積有1700多萬平方公里,也是與我國接壤的國家中疆界最長的國家。既然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就會多種多樣。

設疑:你想了解有關俄羅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學生活動:分組提出問題,把問題進行歸納、篩選,選擇主要的問題。

教師小結:問題歸類,確定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國土遼闊

課件:投影世界政區圖,並讓學生找出俄羅斯的位置。

教師:先讓學生讀圖説出俄羅斯的緯度位置。

同學回答:50°N~70°N。

教師:前面我們學氣候的時候知道,影響氣候的因素有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我們大家看俄羅斯的緯度位置對其氣候有什麼影響?

同學回答:俄羅斯的緯度位置決定了其大範圍是温帶和寒帶氣候,沒有熱帶氣候。所以總的來説,氣候比較寒冷。

教師:誰能説出俄羅斯的海陸位置。

同學回答: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東臨太平洋,南臨黑海、裏海。陸上鄰國有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脱維亞、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朝鮮。隔白令海峽與美國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師:讀圖,找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

(同學活動)

教師:大家還記得這是哪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嗎?

同學回答:亞歐分界線。

教師:所以説俄羅斯是一個瀕臨三大洋、地跨兩大洲的國家。

教師:再讀圖,看俄羅斯所跨的經度。

同學回答:20°E~180°E。

教師:俄羅斯從東到西大約跨160°經度,實地距離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國家。而我國東西距離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國的2倍。

從圖上可以看出: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課件:投影幾大國家的面積,進一步證明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面積:1710:997:960:937:851:768

活動:1.讀圖7.45,找出北冰洋、黑海、裏海、貝加爾湖、太平洋、白令海峽。

同學回答:略

2.讀圖,找出俄羅斯主要陸上鄰國:芬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朝鮮,並説出這些國家分別位於俄羅斯的什麼方位?

同學回答:略

課件:點擊出俄羅斯的地形、河流圖。

教師提問1:看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出俄羅斯地勢傾向及主要地形區。

同學回答:南高北低,東高西低是其地勢傾向。自西向東有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提問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裏?

同學回答: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爾加河,全長3600 km,是俄羅斯最長的內流河,自北向南,注入裏海。

提問3:讀圖,看中俄邊境上還有一條河流,是什麼河?

同學回答:阿穆爾河,為中國的黑龍江,向東注入太平洋。

課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羅斯地形、河流:

教師:同學們,以上我們介紹了俄羅斯的位置、範圍、地形、河流等自然概況。下面我們結合以前學過的有關氣候的知識,來分析俄境內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

活動:讀圖7.46

1.看等温線分佈圖,分析俄氣温變化有什麼規律?

同學分組討論回答:從南向北,氣温降低,同一緯度地區,大陸西部氣温高,東部氣温低。

2.看降水分佈情況,你又能總結出俄羅斯的降水有什麼規律?

同學回答:南多北少,西多東少。

教師:俄羅斯由於所處緯度較高,因此大部分為温帶大陸性氣候,又由於東西距離長,出現了在東西方向上的差異。東歐平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響,氣候比較温和。西伯利亞地區受極地寒冷氣流影響,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時間很長。在俄羅斯北部從亞洲到歐洲,亞寒帶針葉林綿延很廣。北冰洋沿岸是終年嚴寒的極地氣候。

活動:試着描述雅庫茨克?奧伊米亞康一帶——“寒極”的氣候特徵。

(同學討論)

教師: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庫茨克、奧伊米亞康一帶,曾達到-71℃的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極”之稱。西伯利亞的凍土,深度可達幾百米,在短暫的夏季,表面融化變成泥沼,能吞沒貨車、拖拉機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層裏的高樁上,以免凍土解凍,建築物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牆都很厚,都裝有三四層門窗。放在露天的鋼鐵也會失去韌性,變得像冰一樣脆,容易折斷。有人説,新來的人頭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裏每根毛不出一秒鐘都已凍僵,每吸一口氣你都能感到鼻毛彎腰。你能夠“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夠聽見它變成冰。

所以,俄羅斯的氣候特徵是:

活動:閲讀“地跨亞歐兩大洲的歐洲國家”,進一步瞭解俄羅斯。

日本俄羅斯比較課件內容預覽:

1.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面積和領土組成、地形、氣候、河湖、突出的自然地理現象和自然災害;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繫;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日本和俄羅斯自然環境比較歐洲東部亞洲北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由圖可看出,人口、城市等多分佈在一個國家地形較為()的地方。俄羅斯大部分地區是()氣候,由於所處()較高,冬季氣候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日本是()和()氣候,夏季降水較()(多、少)。

3.比較日俄兩國河流長度、流量、流向等特徵,從面積、地形、氣候等方面思考其差異的形成日本俄羅斯比較()氣候,夏季降水較()(多、少)。比較日俄兩國河流長度、流量、流向等特徵,

4.從面積、地形、氣候等方面思考其差異的形成原因。你認為日本和俄羅斯有哪些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徵,它們對該國發展會有哪些影響?(可以從工業、農業、人們生活等方面考慮。)思考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來描述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學會描述一個區域的範圍。

4.瞭解亞洲的地理分區。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的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

教具

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視頻中展示了亞洲各地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蹟,並配以優美的音樂。

教師提問:結合我們平時接觸的電視、電影、報紙、網絡資料,談談自己知道的亞洲。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我們居住的大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皚皚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峯,又有世界最低窪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大洲。它有眾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燦爛的文化,有優美的風景。他就是雄踞東方的亞洲。

二、出示學習目標。(同上)

三、新授課

(一)亞洲地名的由來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菲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天敍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的航海水平非常高,活躍於整個地中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地區稱之為Asu,即東方日出之地,所指範圍後來逐步擴大到整個亞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陸地稱之為Eerb,意為西方日落之地,後來被用來指代整個歐洲。

(二)亞洲的地理位置和範圍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裏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範圍、邊界。那麼,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教師點撥描述區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

:看圖討論回答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範圍》,找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

①最北:北緯81度;最南:南緯11度

②最東:西經170度;最西:東經26度。

3.讀圖6.2《亞洲的範圍》,瞭解亞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圍?

亞洲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北、東、南分別瀕臨北冰洋、印度洋,西面與歐洲毗鄰,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讀圖6.23北美洲的位置和範圍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説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説出它們分別位於北美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特點。

:師生互動,完成第5頁活動題: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置和範圍差異。

(三)課堂小結

認識區域首先要認識區域的地理位置和範圍。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四)作業安排

完成地理點撥練習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瞭解美國的領土構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種族構成複雜

3、瞭解美國的地形、氣候及農業生產的特點和主要農作物帶的分佈。

重點:領土構成、民族及種族構成、地形氣候及農業

難點:地形,氣候及農業生產的特點

教學方法:讀圖法、聯繫法、比較法

Ⅰ、自學知識我展示:(5~8分鐘)

1、美國的半球位置:,海陸位置:,領土組成:本土部分、兩個外來洲、。因此美國是一個地跨、兩洲的國家。

2、美國人口x億,原有居民是,今天居住在美國的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200多年間移入美國的。經過長期的融合,形成統一的民族。美國人總構成複雜,白種人佔x,黑種人佔x 。和x華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4、讀圖説出美國地形區主要有哪三個?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國為什麼被稱為“農業大國”?讀第90頁,完成以下問題。

1、並説説美國地勢東西方向上的變化有特點?三大地形區各有什麼特

2、讀圖説出美國降水量的分佈特徵。

3、小結:美國有哪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地形、河流、氣候三方面説明)適合發展農業?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有哪些?

4、拓展:比較美國與日本的農業有何不同?(條件?特點?)結論:。

檢測反饋:

1、美國的唐人街主要分佈在xx。美國原有居民是xx 。美國的兩個海外洲是:xx。

2、美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3、美國的自然條件有哪些優越性?

4、美國的農業有什麼特點?美國有哪些著名的農業帶?

5、自繪美國輪廓圖填注臨海、地形區、兩個外來洲、河流、湖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瞭解美國的工業特點及分佈

2、認識並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從而樹立科教興國的戰略觀念。

重點:美國工業特點及分佈、新技術產業

難點:美國工業發展的借鑑意義

教學方法:讀圖法、綜合法、聯繫法相結合自學知識我展示:(5~6分鐘)

1、讀圖8—48找出美國主要有哪些工業城市和工業區?

2、讀圖冊47頁説説美國主要有哪些工業部門?

3、美國工業的特點:擁有,工業產品種類,產量,技術,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

4、美國的硅谷在,因生產而出名。

5、小組討論:為什麼美國能成為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東南亞》一節教材,介紹了東南亞地理中具有突出特點的一些內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等。教材利用“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東南亞的國家”、“馬六甲海峽的航線”幾幅圖和對應的活動,介紹了東南亞的地理位置、範圍和主要的國家,特別突出了東南亞處於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眾多地處熱帶的臨海國和島國,形成高温多雨的氣候,進而影響到東南亞的農業生產類型和農作物分佈。教材在介紹了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兩種熱帶氣候特點的基礎上,突出體現了東南亞農業生產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教材在介紹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後,聯繫東南亞人口和城市的分佈,分析了影響人口和城市分佈的條件和因素,歸納出了世界人口和城市分佈的一般規律。教材介紹了東南亞是華人和華僑集中的地區,為東南亞經濟的發展和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東南亞眾多沿海國家風景秀麗,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成為許多國家重要的經濟來源。

學情分析

這部分內容對七年級學生來説不是太容易,尤其是農村學生,見識較少,對東南亞的位置的優越性、氣候的分佈理解起來有難度。但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慾望來引導學生漫遊東南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東南亞處東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農作物及分佈;瞭解東南亞人口和城市的分佈、人口構成;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發達的旅遊業。

2.能力目標:學習蒐集資料,製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據圖和相關資料,分析東南亞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學習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結合中南半島地形、河流特點,分析東南亞的自然條件對人口和城市分佈的影響,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佈的一般規律。

3.情感價值目標:培養尊重不同地區文化和傳統的意識;通過了解華人和華僑對所在國經濟建設和我國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教學難點:東南亞十字路口的位置。

教學過程

師曰:關於我們的近鄰東南亞地區,同學們認真閲讀教材,上網查資料,十分投入地製作演示文稿,現在很多同學已躍躍欲試向大家展示製作成果。我們就把這次學習當做是一次東南亞旅行,依次請各組代表來當嚮導,帶領我們瞭解東南亞的地理環境,領略東南亞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

1.位置交通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東南亞政區”,“馬六甲海峽的航線”

文字説明:位置:亞洲東南部,23oN—10oS,90oE—140oE

組成:兩大部分——中南半島,馬來羣島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其中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在投影屏幕前據圖認識和尋找教材P28活動1中的有關內容;在屏幕前據圖指出馬六甲海峽連接的地區;理解馬六甲海峽位置的重要性。

師適當補充。

2.氣候與農業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曼谷年內各月氣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內各月氣温和降水量”,“亞洲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中的天氣示意”,“東南亞居民喜食米飯”,“東南亞的梯田”,“東南亞國家主要農作物的分佈”,圖“東南亞的橡膠種植園”,“東南亞的油棕種植園”,“東南亞的椰林”,“馬尼拉蕉麻”

文字説明:東南亞地區處在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屬於兩種熱帶氣候類型。曼谷——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這種氣候主要分佈在中南半島。新加坡——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温多雨,這種氣候主要分佈在馬來羣島。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一起分析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主要分佈區;對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天氣過程進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認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

(3)導遊:請大家參觀東南亞熱帶作物種植園(據查閲資料對圖片進行講解)。

3.自然條件與城市分佈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中南半島的地形、河流與城市的分佈”

文字説明:中南半島山脈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間,縱列分佈;河流上游流經山區,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寬,形成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農業區;城市主要分佈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2)師曰:我請大家欣賞陳毅元帥的一首詩《贈緬甸友人》,從詩中我們可以瞭解中南半島與我國山水相連,脣齒相依的鄰邦關係。

(3)組間互動:在投影屏幕前據圖認識和尋找教材P31活動內容1中的河流及上游所在地;找出河內、金邊、萬象、曼谷、仰光分別位於哪條河流的沿岸,分別是哪個國家的首都;

(4)組織討論教材P32活動內容2。

4.華人華僑及風光導遊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比重”

(2)教師介紹。

(3)演示文稿:圖“越南的下龍灣”,“花園城市新加坡”,“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曼谷佛塔”,“緬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等圖片及當地民俗風情的內容加以講解)。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瞭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徵;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説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説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教學過程

1.多媒體課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電影,並提問:該片反映的是哪個國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們就學習我們的鄰邦——印度。

2.設問方式引入:《西遊記》同學們都看過,唐僧要去西天取經,西天指哪裏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印度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今天咱們也去取一回經。

3.課件展示:圖7.34“印度的地形”,明確印度的方位、鄰國,找出喜馬拉雅山、恆河平原、德干高原,説説印度地形分佈的特點。

4.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印度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課件展示P34的閲讀材料:世界文明古國——印度)。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

5.課件展示:圖7.35“印度人口的增長”,並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經超過多少億?

②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多少倍?

③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淨增人口數的變化趨勢如何?

6.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目前印度總人口已經超過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3倍,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長數是越來越多。讀圖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是:人口增長速度過快。

7.學生朗讀P36頁的一段文字資料,並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①説説你對印度未來人口趨勢的看法。

②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8.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①從文字資料中可以看出,20世紀70年代印度政府開始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由於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淨增量會越來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紀中葉,印度總人口將會超過中國,而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②課件展示:圖表7.1“印度部分資源、產品的總量和人均佔有量(1998年)”,從表中我們可以發現印度的資源總量和產品總量都相當豐富,但是由於人口眾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説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的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9.課件展示:圖6.10“亞洲的氣候”和圖7.38“孟買各月氣温和降水量”,並思考:印度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其氣候特點是什麼?

10.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印度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以孟買為例,可以看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温,雨旱兩季。雨季(6~9月),特別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為什麼印度的降水會有旱季、雨季的差別呢?

11.課件展示:圖7.39“南亞1月風向”和圖7.40“南亞7月風向”,並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風向有何差別?

②西南風的幾種變化情況,並填表。

12.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鄉村與城市的差異,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發展。

2、能舉例説明聚落的位置、形態、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3、瞭解保護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動手蒐集相關圖片,運用圖片説明城市與鄉村的特點和差別,培養學生聯繫實際,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分析城市的好處與不足,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使學生認識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環境觀。

教學重難點

1、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

2、聚落與環境的關係。

3、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人類可以説是喜歡羣居的“高級動物”,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有趣的“居住”景觀。請同學觀察下面幾幅圖,它們分別反映了什麼地方的景觀呢?(邊展示,學生邊回答,教師強調圖片分別反映了城市與鄉村的景觀。)

[承轉] 城市與鄉村都是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聚落。

講述新課:

在學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後,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再舉些例子。

[承轉] 我們看了這麼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規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幾十人的村莊,大的可以大到上千萬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與鄉村,它們具有不同的特色。那麼,它們有何差別呢?

讓學生分別展示城市、鄉村景觀圖片:引導、啟發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討論生活在城市裏有哪些好處?

[啟發] 教師可先啟發學生從圖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築情況、商店、醫院等的多少,有無農田、果園、魚塘等方面對比,説明城市與鄉村景觀方面的差別。

[討論] 讓學生分組討論,結合個人的所見所聞,教師適當提示城市的學校教育條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娛樂的內容等方面來比較城市與鄉村的差別;並由學生課前做好小課件,上講台當小教師,與其他同學交流小組的討論結果。

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人口規模、從事的生產勞動等方面來討論城市與鄉村的差別。

[講述]: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不難看出,鄉村是人口規模較小的居民居住地。規模最小的叫做村莊,大一些的叫做城鎮,但我們也把它歸為鄉村聚落。鄉村的周圍有農田分佈,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動空間。而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從事非農業產業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匯聚了大量的社會經濟活動,並對周圍的地區的發展起着顯著的帶動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確存在很多的好處。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問題,你我就身在其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哪位同學起來説一説你認為城市存在着哪些問題呢?

教師引導學生從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業困難等方面來進行討論。

[小結] 隨着城市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越來越大,自然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我們更加要加強城市的綠化,管理與保護。在城市的建設中,要注意人與自然的協調關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環境來。

[過渡] 前面我們瞭解了聚落的形態,主要包括城市與鄉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處於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的,城市是在鄉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將會有更多的鄉村發展成為城鎮、進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佈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勻,從前面的世界人口分佈知識,我們就可以知道,人口分佈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佈情況。

教師進一步引導:我們當地的民居建築有何特色呢?(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係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習俗等。

[承轉] 正因為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聚落建築風格各異,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

講述“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展示] 各類文化遺產的圖片,教師邊介紹邊引導學生欣賞圖片,然後請學生考慮圖片反映的內容有什麼共性?

[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總結: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它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某個城市、某個民族、某個國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制度、民俗風情、經濟科技等到的發展水平以及其與環境的關係等。

[教師提問] 有人在古代建築物下刻寫“---到此一遊”,這種做法對嗎?(不對)為什麼?(學生討論)

[小結]: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經濟、科研價值,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在於:為我們研究人類各個時期的文化精神、社會制度、民族風情等有着重大的意義。特別為我們人類如何去協調人地關係,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寶貴的資料!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課堂板書設計,概括本課知識要點:

1、聚落: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為城市與鄉村兩種形式;兩者的差別;

2、聚落的形成及其與環境的關係。

3、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課堂鞏固]

1、鄉村聚落類型及其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搭配正確的一組是 ( )

A.農村——放牧 B.牧場——伐木 C.漁村——捕魚 D.林場——種植

2、關於鄉村與城市聚落景觀差異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觀改變小、建築密而高 B.鄉村道路縱橫交錯,網線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學校多 D.鄉村人們工作節奏快、文化生活豐富

3、影響聚落形成與發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地形 ② 資源 ③ 土壤④ 水源 ⑤氣候 ⑥ 植被 ⑦地質 ⑧ 交通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篇七

七年級地理教案——工業的分佈與發展

第三節工業的分佈與發展教學要求1.使學生了解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聯繫。

2、使學生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關係。

3、使學生掌握我國工業發達地帶和主要的工業地區、工業城市分佈,初步學會分析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的條件。

4、使學生了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

結構分析

本節教材分為“工業與我們”“工業的空間分佈”和“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三個標題內容。這三部分內容是前後聯繫的,形成一個整體。教材內容貫穿的一條主線是:發展工業的重要性,我國工業的分佈現狀,工業未來發展方向。

教材第一個標題下,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以鋼鐵工業和汽車工業為例,利用景觀圖片結合文字説明,形象地介紹了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係,使學生對工業生產有一個概括的瞭解;其次,強調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工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第三,強調了工業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幸福和快樂。並且,教材通過活動練習“觀察我們的家……”,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過程的認識,培養學生聯繫實際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通過第一個標題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強民富,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個標題下,內容安排上採取了“由面到點”的呈現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紹了我國工業的分佈大勢,使學生對我國工業的空間分佈現狀有一個總體瞭解。然後,在活動練習中,以“遼中南工業區”和“滬寧杭工業區”為例,分析其工業分佈的類型及特點,分析影響工業的形成和分佈的各自條件,從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個標題下,首先介紹了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和特點;第二,介紹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第三,講述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地區發展差異和不同的產業開發重點。教材在最後安排了活動練習。通過活動練習內容可以使學生明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代表了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內容點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紹了什麼是工業,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的相互聯繫性。教材運用圖4.24直觀地進行了説明。處於工業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將出現不同的工業部門和類型。例如開採礦產,採伐森林等,是“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的工業;冶煉鋼鐵,製造水泥等,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的工業;生產汽車,製造機器,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後再加工”的工業。工業生產過程中上一個生產階段的產品,是下一個生產階段的原料,體現了工業生產具有階段性、相互聯繫性和計劃性的特點。

2、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教材利用插圖表現了農業生產、城市建設、科學研究、國防現代化與工業的關係。通過幾個側面,使學生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3、工業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快樂和便利。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設計了“仔細觀察我們的家……”的內容,讓學生由某一件傢俱找出人們生活與各工業部門的聯繫,同時找出在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各工業部門的相互聯繫。通過活動練習,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的理解,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瞭解我國工業的分佈大勢。我國的工業分佈,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線分佈的特點。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集中在沿海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教材運用圖4.26(“我國工業的分佈”)突出了上述重點內容。

5、合理分佈工業是工業建設中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需要綜合考慮。首先,要考慮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第二,要考慮發揮地區條件的優勢,揚長避短;第三,要考慮城鄉結合,帶動鄉鎮經濟的發展;第四,要考慮帶動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五,要考慮當地的工業基礎和勞動力構成;第六,要考慮國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以資源配置較好的遼中南工業區為例,提出了本地資源條件對工業分佈的影響的問題;在活動練習2中,以資源配置不好的滬寧杭工業區為例,提出瞭如何發揮本區市場條件和交通運輸條件優勢的問題。通過這些練習,可以使學生掌握分析工業分佈問題的方法。在活動練習3中,安排了由學生選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運輸條件對工業分佈的影響,這使學生又一次獲得鍛鍊其分析能力的機會。在活動練習4中,涉及到工業的分佈與鄉鎮企業發展的關係,這在我國當今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6、關於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和特點。高新技術產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現代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產品更新換代很快。

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於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佈特點。教材運用圖4.31(“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展示了我國沿海開發區、內陸和沿邊開發區的分佈。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除青藏地區外,各省區多在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形成了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8、關於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結構。沿海地區科技力量雄厚,經濟發達,形成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利用其地理優勢,依靠國家的開發政策,發展了以組裝、加工為主的貿易導向型產業;內地地區依靠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機械製造、電子、航空航天等工業為主的與國防軍工有密切關係的產業。

9、教材在最後的活動練習中,安排了材料閲讀內容。三則短文中,第一個短文介紹的是高新技術產業對上海這個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所起的作用;第二個短文介紹的是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對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所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第三個短文介紹的是國際互聯網這一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應用於工業企業的供、產、銷中,將會改變企業的傳統生產方式,帶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三則短文共同明確了一點,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篇八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麼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麼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麼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補充説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麼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活動:將課本上四幅圖用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後,請代表上台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地方”

圖2:“蓋天説”

圖3: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衞星照片

請學生講述第一幅圖:“天圓地方”

補充小結: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説法嗎?為什麼?

(學生回答)

總結: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藉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着人們活動範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現大地並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後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

請學生講述第二幅圖:“蓋天説”

引導提問:對於這樣的説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

(學生活動)

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説出歷都有哪些的環球航行?

(學生回答)

講述並引導:最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下面請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總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麼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上來為我們講述。

(學生回答)

講述: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併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提問:剛才,我們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蓋天説”,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地球衞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學生回答)

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為探索真理勇於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於總結、勇於實踐,這樣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

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麼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説,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説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6頁圖c,説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掛圖:課本圖p5C圖地球的大小

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説,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活動:出示地球儀並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並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學生回答)

補充説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於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並沒有地軸。

提問:根據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着給地球儀下個定義。

(學生回答)

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並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製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瞭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瞭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佈情況。今後,我們經常要藉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瞭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佈置作業: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製作一個小地球儀,課餘比比看誰做的。

板書設計: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