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生物 教案(精選8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4.61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8篇《高一生物 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高一生物 教案》相關的範文。

高一生物 教案(精選8篇)

篇1:高一生物教案

高一生物教案

知識目標:

1.舉例説明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説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能力目標:培養分析較複雜的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的能力。

重點與難點: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自主學案

一、任何生物的生命活動都離不開細胞

1.病毒的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⑴病毒_________細胞結構,只能營______生活,只有在 內才具有生命現象。根據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______病毒(如煙草花葉病毒)、______病毒(如雞瘟病毒)、______病毒(噬菌體)。

⑶SARS病毒破壞人的 等處的細胞;乙肝病毒破壞___細胞;脊髓灰質炎病毒破壞____________,導致小兒麻症;HIV破壞 ,使人喪失免疫力。

2.單細胞生物如草履蟲、眼蟲、細菌、藍藻、衣藻、酵母菌、瘧原蟲(引起人患瘧疾的病原體)等,_ __個細胞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能完成相應的各種生命活動,如運動、攝食、繁殖、對刺激作出反應等。

3.多細胞生物如人,由很多細胞構成,但其生命開始於一個細胞——_______,經過細胞分裂和分化,最後發育成成熟個體;在許多____________的密切配合下,生物體能完成一系列複雜的生命活動,如縮手反射、人的生殖和發育等。

4.生物的運動、繁殖、生長和發育、應激性和穩態五個方面可以説明生命活動是建立在______基礎之上的,細胞是生物體______和______的基本單位。

5.單細胞生物,如細菌、單細胞藻類、單細胞動物等,單個細胞就能完成各種生命活動。許多植物和動物是多細胞生物,它們依賴各種分化的細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複雜的生命活動。例如,以_____ ___為基礎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細胞增殖、分化為基礎的________;以細胞內________為基礎的遺傳與變異,等等。

6. 不僅現存各種生物的________是在細胞內或在細胞參與下完成的,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命形式,也是具有________的單細胞生物。原始的單細胞生物經過漫長的________過程,演變為今天多種多樣的生物個體、________,生物與環境經過長期的相互作用,形成多姿多彩的生態系統和生機勃勃的`生物圈。________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理解生命活動的結構層次

生命系統的層次性及實例結構層次

概念

細胞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組織: 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

器官: 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

系統 :是指彼此間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組分有規律地結合而形成的整體

個體 :由各種器官或系統協調配合完成複雜的生命活動的生物。

單細胞生物:由一個細胞構成生物體

種羣: 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是一個種羣

羣落: 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所有的種羣組成一個羣落

生態系統: 生物羣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生物圈: 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這些生物生活的無機環境共同組成

典型例題

1.下列組合中,依次屬於種羣、羣落和生態系統的一組是

①生活在人大腸內的細菌 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魚類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雙球菌 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所有生物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③②① D.③①④

2.生物學家認為病毒是生物,其主要理由是( )

A.由蛋白質和核酸構成 B.能夠侵染其他生物

C.能夠在寄主體內複製產生後代 D.具有細胞結構

3.下列不屬於種羣的是

A.森林中的全部昆蟲 B.農田中的全部水稻

C.草地上的全部中華狗尾草 D.海洋中的全部大黃魚

4.農貿市場上有新鮮的白菜、蘿蔔、菠菜,活的雞、豬以及附在上面的細菌等生物,它們共同組成一個( )

A.種羣 B.羣落 C.生態系統 D.以上都不是

5.(選做)夏日,取池塘中的一滴水製成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你會發現一些生物的存在,你確認它們是生物的根據是(列舉三點):

(1) 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

篇2:高一生物教案

學習目標:

知識:1、簡述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

2、分析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設計思路。

能力:探討實驗技術在證明DNA是主要遺傳物質中的作用。

情感:1、認同人類對遺傳物質的認識是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

2、認同與他人合作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討論技術的進步在探索遺傳物質本質中的作用。

學習重點: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學習難點: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我的課堂:

自學等級

一、情境導入:

二、課前預學:

1、20世紀20年代,人們認識到蛋白質是由 連接而成的大分子物質,而的多種多樣的排列順序可能藴藏着 ,因此,許多科學家認為 是遺傳物質。

2、20世紀30年代,人們認識到DNA是由許多 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這一認識使人們意識到 可能是遺傳物質。

3、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包括兩個實驗:英國科學家 的實驗和美國科學家的實驗。

三、合作探究:

1、格里菲斯的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過程。

①R型活細菌(菌落粗糙、無莢膜、無毒性) 注射 小鼠→___ __ ;

②S型活細菌(菌落光滑、有莢膜、有毒性)注射 小鼠→____ _;

③加熱殺死S型菌 注射 小鼠→__ ___ ;

④R型活菌+滅活S型菌 注射 小鼠→_____ ;

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和初步結論:

結論:___ __是肺炎雙球菌的遺傳物質。

2、艾弗裏的實驗—教材P44圖3-3。

①科學家們在證明什麼是遺傳物質時的一般方法是:設法將 和 等分開,以便 、去觀察它們各自的作用。

②實驗結果表明: 才是遺傳物質, 不是。

思考:

1、格里菲斯和艾弗裏的轉化實驗對照是怎樣?

2、格里菲斯和艾弗裏的轉化實驗能否完全證明DNA就是遺傳物質,為什麼?

3、格里菲斯的轉化實驗中,加熱殺死的是什麼?因此能夠説明DNA和蛋白質的穩定性誰更強?

四、我的疑問:

五、歸納總結:

六、自我檢測:

2、若用DNA酶處理S型細菌,使之與活的R型細菌一起感染小鼠,結果或結論錯誤的是( )

A、小鼠死亡 B、多糖不是遺傳物質

C、能證明DNA是否為遺傳物質 D、能證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4、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中,在培養有R型細菌的A、B、C、D四個試管,依次分別放人從S型活細菌中提取的DNA 、DNA和DNA酶、蛋白質、多糖,經過培養,檢查結果發現有R型細菌轉化的是 ( )

6、格里菲思用肺炎雙球菌在小鼠身上進行了著名的轉化實驗,此實驗結果( )

A、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B、證明了RNA是遺傳物質

C、證明了蛋白質是遺傳物質

D、沒有具體證明哪一種物質是遺傳物質

2、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不能證實的是

①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②DNA是遺傳物質

A B C D ③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重要載體

④在不含DNA的生物體中內,RNA就是該生物的遺傳物質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關鍵一步是 ( )

A、區別出肺炎雙球菌的類型 B、滅火的有莢膜菌可使無莢膜菌的後代長出莢膜

C、無莢膜菌不會使小白兔得病 D、有莢膜菌的DNA可使無莢膜菌的後代長出莢膜

4、1944年,美國科學家艾弗裏和他的同事從S型活細菌中提取了DNA、蛋白質和多糖等物質,然後分別加入到培養R型的培養基中,結果發現加入了DNA的培養基中,R型細菌轉化成了S型細菌,而加入蛋白質和多糖的培養基中,R型細菌不能發生這種變化。這一現象説明

①S型細菌的性狀是由DNA決定的②在轉化過程中,S型細菌的DNA可能加入到R型細菌中 ③DNA是遺傳物質 ④S型細菌的DNA是遺傳物質,R型細菌的DNA不是遺傳物質 ⑤蛋白質和多糖不是遺傳物質 ⑥蛋白質和多糖在轉化實驗中起對照作用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⑥ ( )

5、根據下列有關實驗回答問題:

(1)科學家於1928年完成了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將R型活細菌和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含S—DNA)混合注入小鼠體內,小鼠死亡,且細菌的後代中出現少量的S型細菌,且這些S型細菌的後代均為S型。這一實驗證明了 。

(2)為研究上述轉化的物質基礎,科學家將S型細菌的DNA、莢膜多糖、蛋白質、RNA等分別與R型細菌混合培養,結果只有DNA使R型細菌完成了轉化。這一事實證明了。加入的S—RNA之所以不能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是因為 。

(3)上述實驗中,證明遺傳物質是DNA的最關鍵的設計思路是。

反思與積累:

第1節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第 二 課 時)

課型:新授 主備: 同備: 審批:

課標要求:總結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

學習目標:

知識:

1、簡述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

2、分析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設計思路。

篇3:高一生物教案

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説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2.舉例説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3.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

(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2.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三、教學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生物圈中的生物儘管多種多樣,千姿百態,但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並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即使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須依賴活細胞生活。因此,從宏觀的生物圈逐級深入到微觀的細胞,有利於學生用全局的、系統的觀點來認識生物界。同時,從細胞到生物圈這些生命系統的各個結構層次,是本模塊和其他模塊將要逐一研究和學習的內容。

本節教學建議用1課時。

本節在教學上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選擇SARS病毒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是基於以下兩點理由。(1)SARS病毒給人類的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是學生經歷過並且相對比較熟悉的一類病毒,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病毒不是一個細胞,不具有細胞的結構,但它不能離開活細胞而獨立生活,選擇SARS病毒侵害人體肺部細胞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有助於服務“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主題。因此,在教學時應注意將病毒與細胞聯繫起來,但不宜要求學生深入學習SARS病毒的相關知識。

教師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電鏡照片或模式圖、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瀰漫性陰影圖,引導學生回顧國中學習過的病毒的結構組成,並與細胞作簡單比較。同時探討教材中的兩個問題,達成“像病毒那樣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也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活”的認識。關於讓學生理解“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觀點,教材中的資料分析已比較全面,分別是從生命特徵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體的不同生命活動等來論證這一觀點的。下表反映了編者的意圖。

表3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實例

由於本資料中的一些事例是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涉及的內容,因此,在分析本資料時,除按照教材的問題引導學

生討論外,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問題供學生思考。例如,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徵?人類發育的起點是從什麼細胞開始的?新生兒逐漸發育長大是由於細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等等。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本節的難點,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地理解這幾個層次,在理解這些結構層次時,教師可以適當地補充各個層次的名詞解釋,以利於學生從微觀到宏觀,步步緊扣地理解生命系統的嚴密性、層次性和多樣性。教師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現這幾個層次的遞進關係。

表4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層次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這些層次中,只有種羣和羣落這兩個名詞是學生陌生的,需要教師用具體的事例補充講解。例如,在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鯽魚就是一個種羣,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構成了一個羣落。這兩個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學生能通過具體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種羣和羣落外,其他的幾個層次都是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接觸過的概念,可

以讓學生分組回憶、討論。

3.除教材列舉的事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列舉其他的事例。例如,與心肌細胞同層次的還有平滑肌細胞、骨骼肌細胞、上皮細胞、神經細胞,等等;與心肌組織同層次的有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等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一個人、一棵松樹或一隻草履蟲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統各個層次的關係,以便理解生命系統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問題探討

1.提示:病毒儘管不具有細胞結構,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細胞中,利用活細胞中的物質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體的上呼吸道細胞、肺部細胞,由於肺部細胞受損,導致患者呼吸困難,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還侵害人體其他部位的細胞。

(二)資料分析

1.提示:草履蟲除能完成運動和分裂外,還能完成攝食、呼吸、生長、應激性等生命活動。如果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草履蟲不可能完成這些生命活動。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間,精子和卵細胞充當了遺傳物質的橋樑。父親產生的精子和母親產生的卵細胞通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宮中發育成胚胎,胚胎進一步發育成胎兒。胚胎髮育通過細胞分裂、分化等過程實現。

3.提示:完成一個簡單的縮手反射需要許多種類的細胞參與,如由傳入神經末梢形成的感受器、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傳出神經元、相關的骨骼肌細胞,等等。人的學習活動需要種類和數量繁多的細胞參與。由細胞形成組織,由各種組織構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統,多種系統協作,才能完成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涉及到人體的多種細胞,但主要是神經細胞的參與。

4.提示:例如,胰島細胞受損容易導致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受損容易導致相應的肢體癱瘓;大腦皮層上的聽覺神經元受損可導致聽覺發生障礙,等等。5.提示:例如,生物體的運動離不開肌細胞;興奮的傳導離不開神經細胞;腺體的分泌離不開相關的腺(上皮)細胞,等等。

(三)思考與討論

1.提示:如果把龜換成人,圖中其他各層次的名稱不變,但具體內容會發生變化。例如,心臟應為二心房、二心室;種羣應為同一區域的所有人,等等。應當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個。如果換成一棵松樹,圖中應去掉“系統”這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種羣的具體內容也會改變。如果換成一隻草履蟲,細胞本身就是個體,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2.提示:細胞層次;其他層次都是建立在細胞這一層次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細胞就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另一方面,生物體中的每個細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能獨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動,某些生物體還是由單細胞構成的。

3.提示: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一個系統,但不是生命系統,因為生命系統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動,單靠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動的。

(四)練習基礎題

1.(1)活細胞:A、D、G、I;(2)死細胞:B、E;

(3)細胞的產物:C、F、H。

2.(1)細胞層次(也是個體層次,因為大腸桿菌是單細胞生物);(2)種羣層次;

(3)羣落層次。

拓展題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儘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質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製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義具有兩面性,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態度都是不全面的。從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類更好地認識病毒,例如,研製抵抗病毒的藥物和疫苗,從而更好地為人類的健康服務;從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會合成某些對人類有害的病毒,如果這些病毒傳播開來,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將給人類帶來災難。

第2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一、教學目標

1.説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和聯繫。2.分析細胞學説建立的過程。

3.使用高倍鏡觀察幾種細胞,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點。

4.認同細胞學説的建立是一個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討論技術進步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

(1)使用高倍鏡觀察幾種細胞,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點。(2)分析細胞學説建立的過程。2.教學難點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和聯繫。三、教學策略

本節教材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大量的實驗材料)和比較(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異同)來認識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從細胞學説的建立過程(科學史)中認識細胞的統一性。本節在教學策略上也應該體現這些思路。

本節教學建議用2課時。其中1課時完成觀察細胞的實驗,1課時完成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以及細胞學説的建立過程的學習。

1.領悟原理,細心操作,學會使用高倍鏡。

教師應注意提供不同的生物材料,不同生物的各種細胞可以更好地説明細胞的多樣性,而不同生物的細胞共有的結構又可以説明細胞的統一性。根據材料的多樣性和可行性,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下面的一些材料。

教師也可以展示這些生物細胞的圖片,給學生觀察時提供參考。

正確使用高倍顯微鏡和製作臨時裝片是重要的實驗室操作技能。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但動手能力較差,很可能找不到所要觀察的細胞,製作的臨時裝片也不合格,因此,需要教師詳細示範和指導。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步驟見教材圖示,但學生並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師可以在操作前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些操作步驟,才能更好地完成觀察細胞的任務。

教師針對高倍顯微鏡的使用可以提出下列問題。

(1)是低倍鏡還是高倍鏡的視野大,視野明亮?為什麼?

提示:低倍鏡的視野大,通過的光多,放大的倍數小;高倍鏡視野小,通過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數高。

(2)為什麼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後,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的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

提示:如果直接用高倍鏡觀察,往往由於觀察的對象不在視野範圍內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並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的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

(3)用轉換器轉過高倍鏡後,轉動粗準焦螺旋行不行?

提示:不行。用高倍鏡觀察,只需微調即可。轉動粗準焦螺旋,容易壓壞玻片。另外,臨時裝片的製作也是難點,學生容易犯的錯誤是:用的材料過多;切片太厚;不蓋蓋玻片,或者蓋蓋玻片的方法不當;壓片的方法不當;氣泡太多而不容易觀察到細胞,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示範和指導。

使用高倍鏡觀察各種細胞是手段,認識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是目標,教師應在學生觀察之後及時進行總結。

2.比較見異同,出真知──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學習。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學習是本節的教學難點。教師可先採用“顧名思義”的方法,從字面上分析這兩類生物的最主要區別在於細胞核。例如,“原核”是指原始的細胞核,“真核”是指真正的細胞核。這兩類細胞的“核”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還有沒有其他的區別呢?教師可展示細菌細胞和藍藻細胞的模式圖,讓學生識圖、辨認、歸納和總結,通過比較,學生很自然地得出原核細胞的“核”叫擬核,教師可進一步提出下列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

(1)細胞核和擬核在結構上有什麼不同?

(2)擬核的成分是什麼?與真核細胞的染色體有什麼不同?(3)原核細胞中有什麼結構?植物細胞的細胞質中有哪些結構?(4)你認為原核細胞的結構簡單,還是真核細胞的結構簡單?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可進一步列表總結:

表5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區別(教學用簡表)

篇4:高一生物教案

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隸屬於生物2《遺傳與進化》模塊的《遺傳的分子基礎》。通過學習第一、二章,學生從現象和細胞水平認識基因對性狀的作用,本章學生將從分子水平進一步認識基因的本質。本節通過科學發現史引導學生了解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有關證據,為學生後續學習本章後三節以及本冊後續章節打下必要的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必修一的學習,掌握了蛋白質和核酸的相關知識。通過必修二前兩章的學習,對基因已經不陌生。但遺傳物質為什麼是DNA而不是蛋白質,學生通過了解科學家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得以認識和掌握。學生對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充滿興趣,但如何挖掘實驗背後的邏輯規律及與社會、科技發展的關係,還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和挖掘學生能力的增長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總結“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

(1)分析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得出DNA是遺傳物質的結論;

(2)以煙草花葉病毒為例,説明在只有RNA而沒有DNA的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

2.能力目標:評價實驗技術在證明DNA是主要遺傳物質中的作用;

3.情感目標:領悟科學的過程和方法,認同人類對科學的認識是不斷深化和不斷完善的過程;

重點難點

肺炎雙球菌轉化

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噬菌體侵染細菌

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肺炎雙球菌轉化

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教學策略

(1)採用設疑導入、問題引導、呈現探究過程、討論歸納總結、反饋運用等教學策略。

(2)採用插圖、多媒體課件、分步演示等教學策略

教學資源

教材、教參、多媒體課件

教學媒體

計算機、投影儀、黑板、教材、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組織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複習引入

教師:

(1)孟德爾用

進行雜交實驗,成功地揭示遺傳的兩條基本規律:

遺傳因子的和其精髓是:

(2)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證實在染色體上。

學生:

思考回答

(1)豌豆、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性狀、性狀;

(2)基因

通過複習前兩章相關知識,讓學生明確現象可以通過細胞和分子水平實驗得到驗證,科學需要嚴謹的論證過程。

對遺傳物質的早期推測

教師:展示染色體結構模式圖;

(1)遺傳物質是DNA?蛋白質?

(2)為什麼是DNA?怎麼知道?

(3)20世紀20、30年代,多數科學家認為:蛋白質是生物體遺傳物質?你能否用學過知識解釋?

學生:觀察、思考、回答

學生:(1)蛋白質是生命活動主要承擔者,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蛋白質分子結構極其多樣。

(2)對DNA的認識僅到組成,對其結構還沒有清晰的瞭解。

激發學生認知過程,引導學生關注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學生不僅關注DNA,還關注蛋白質是否是遺傳物質的證明過程。

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

格里菲斯實驗

教師:實驗材料?

教師:介紹肺炎雙球菌

教師:細菌看不見,摸不着,如果想觀察它的生長情況,怎麼辦?

教師:R型菌和S型菌的區別?

教師:展示格里菲斯四組實驗過程

(1)實驗原理?

(2)哪些是對照組?實驗變量?

(3)實驗推論?

學生:肺炎雙球菌、小鼠

學生:固體培養基

學生:從菌落、莢膜、毒性判斷

學生:

原理:S型細菌可使小鼠患敗血症死亡。

對照組:1和2、1和4、2和3

推論: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內有轉化因子。

學生對實驗材料應該有明晰的瞭解。引導學生回顧微生物培養技術,通過對比,學生明確兩種球菌的區別。

使學生明確實驗原理,原則、變量及推論。

艾弗裏實驗

教師:展示艾弗裏實驗過程

(1)提出問題

(2)作出假設

(3)設計實驗

教師展示艾弗裏實驗過程

(1)哪些是對照組?實驗變量?

(3)結果分析?

(4)得出結論?

學生:

(1)誰是轉化因子?

(2)如果是DNA,則提純後的DNA能使R型細菌發生轉化。蛋白質同上。

(3)學生嘗試設計

學生:

1和2、1和3DNA是轉化因子,是遺傳物質。

發展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和預期,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

學生進一步明確該實驗的變量、原則及結論。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教師:仍有人對艾弗裏及同事實驗懷疑,原因是?

教師:赫爾希和蔡斯繼續努力,完成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這個實驗材料?

教師:介紹噬菌體及侵染細菌動態過程。

教師:

(1)研究方法?

(2)為什麼用此法?

(3)親代噬菌體如何被標記?

(4)寄主細胞為何無標記?

教師:展示噬菌體侵染細菌過程:

a:為什麼短時間保温?

b:攪拌、離心目的?

教師:實驗現象、結論?

學生:蛋白質和DNA沒有完全分離。

學生:T2噬菌體

學生:觀察、理解

學生: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

學生:蛋白質和DNA組成元素有差異。

學生: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培養基中培養大腸桿菌,然後再培養噬菌體。

學生:另一批大腸桿菌

學生:保温利於噬菌體增殖;時間過長,子代噬菌體釋放。

攪拌:噬菌體與細菌分離

離心:噬菌體蛋白質外殼與侵染的大腸桿菌分離。

子代噬菌體蛋白質外殼無35S標記,DNA有32P標記;DNA是遺傳物質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

學生適當知識儲備,為後續學習做好鋪墊。

學生明確實驗方法的科學性。

學生明確實驗環節的重要性,以利於更好地掌握實驗步驟和方法。

煙草花葉病毒實驗

教師:DNA是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嗎?

教師:展示煙草花葉病毒對煙葉的感染實驗

(1)對照組、實驗變量

(2)實驗結果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觀察、分析

RNA是煙草花葉病毒的遺傳物質

學生學會從特有的現象中挖掘事物的普遍規律。

反饋總結

教師:根據有無細胞結構,生物分為?根據有無成形的細胞核,生物分為?

教師:進行本課知識總結

教師: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對比

(1)細菌培養場所?

(2)實驗結論?

(3)聯繫?

教師: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與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比較

學生: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RNA病毒遺傳物質是RNA,DNA病毒和原核、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

學生:回顧總結

格——體內,艾——體外

轉化因子,DNA是遺傳物質

研究目的、遵循原則一致

學生:比較研究者、設計思路、應用技術、實驗結論上的異同。

學生明確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原因。

將結構與功能、科技與科學整合研討

學生對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材料、目的、原則、結果更加明確。

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判斷,對三個實驗有了更加明晰的認識。更進一步認識到科學技術進步對科技發展的影響。

板書設計

第1節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一、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體內、體外)

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三、煙草花葉病毒實驗

四、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作業設計

1、完成課後練習P46

2、查閲相關的資料,瞭解遺傳物質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教學反思

通過問題串,不斷激發學生質疑問難,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關注實驗原理、實驗變量及實驗設計方法與結論。通過多媒體課件及圖片展示,變抽象學習為實物觀察,加深學生對抽象生物知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教師注意情境鋪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在反饋檢測環節中,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效果良好。

篇5:高一生物教案

一、教學目標:

⑴知識方面

闡明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及分離定律。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體驗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和創新思維。⑶能力方面

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二、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子解孟德爾遺傳規律,以及各種不同形狀的組合所產生的子代所表達的相關性狀。本課還安排有一個學生實驗,一是觀察與思考,二是分組討論。鑑於本實驗比較繁雜難懂,所以必須督促學生做好課前預習。三、學情分析:

實驗課是對原有知識的實際應用,學生操作起來可能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藉助於多媒體課件以及實際操作等手段把整個實驗流程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本課之前學生已經結合實驗參考書進行了自學,自學過程中一定產生了疑問和困惑,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展示實際操作的成果,提出並解決疑惑,在瞭解學生實際運用和操作的基礎上,敏鋭地發現生成性問題,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課前自學獲得的知識結構完整化、邏輯化、系統化,並能在一定範圍內遷移應用。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闡明分離定律。

(2)以孟德爾的遺傳實驗為素材進行科學方法教育。(3)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2.教學難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2)假説—-演繹法。

五、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六

篇6:高一生物教案

一、教材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課程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中第4章第1節的內容。本節首先是以“問題探討”的形式展示了滲透作用的實驗現象,學生通過分析現象認識半透膜的作用;然後通過分析“水分進出紅細胞”的現象以及探究“植物細胞的失水和吸水”使學生認識到細胞膜和原生質層都相當於半透膜;最後通過離子運輸的實例認識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其中本節的“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書的第一個“探究”活動,通過這項活動,學生可以在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等環節得到一定的體驗和感悟,將為學習後面的探究活動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學情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生對物質交換有了很膚淺的瞭解,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跨膜運輸實例的基礎,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並且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經初步建立,學生具備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基礎,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三、教學目標

在動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研究基礎上,繼續進行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嘗試從生活現象中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在探究活動的參與過程中,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方法,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養成與他人交流,取別人之長的品質;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定的探索精神與創新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進行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五、説教學方法

教法:問題導學法、分組討論法、多媒體直觀教學法、講授法等;學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通過分析、觀察、討論等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

六、説教學過程

(一)聯繫生活,導入新課

首先簡單複習上一節課所學動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規律,然後聯繫生活實際:在日常生活中,白菜放置時間長了,以及蘿蔔條放在鹽水中,都會萎蔫;而賣菜的阿姨經常向青菜上灑水,青菜變得堅挺……這些生活現象説明了什麼生物學原理呢?

學生會類比動物細胞有吸水和失水的現象而很容易説出:這些現象説明了植物細胞也會吸水和失水。

(二)新課講授

繼續設疑: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否跟動物細胞的一樣呢?若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析動植物細胞的結構。順勢ppt展示植物細胞的結構圖,引導學生説出二者結構最大的不同:(植物細胞最外層有細胞壁,成熟植物細胞還有中央大液泡),同時引出“原生質層”這一概念。引導學生理解細胞液的概念及其與液泡的關係,為後面學生順利作出合理科學的假設埋下伏筆。

接着,引導學生思考:若要研究植物細胞如何吸水和失水,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植物細胞中原生質層是否也相當於一層半透膜?

引導學生分析上述問題有探究價值,接着引導學生作出大膽推測,並給出科學依據。(因為細胞膜和液泡膜都屬於生物膜,與紅細胞的細胞膜在組成上和結構上都非常相象,所以由細胞膜、液泡膜和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組成的原生質層也應該是半透性的,相當於半透膜。)

作出假設:原生質層相當於一層半透膜。

依照課前分組,小組討論實驗基本思路,教師巡視,之後小組代表發言,引導其他小組順着該組同學設計思路繼續推測實驗預期結果。

教師進一步引導小組進一步討論該實驗的具體實驗方案,包括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用具和基本步驟。教師巡視指導。

討論完畢,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引導其他小組對該小組方案進行評價並提出意見。教師重點強調實驗材料的選擇:最好是有顏色的和有中央大液泡的材料,綜合起來最佳的材料是紫色洋葱鱗片的外表皮;並強調前後對照實驗更有利於觀察細胞形態的動態變化。

引導學生參考教材中的操作步驟,結合實驗方案,分組動手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象並記錄實驗結果,完成下面表格。

教師巡視指導。

小組代表敍述實驗結果。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並得出最終實驗結論:原生質層相當於一層半透膜,並且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吸水和失水原理一樣,水分都是順相對含量梯度流動。

(三)鞏固提高

回到課前所提的生活實際的問題,學生運用本節所學作出進一步的解釋。這樣培養學生善於用生物學理論解釋生活現象的良好習慣。

(四)小結作業

本節經歷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等。

課後完成實驗報告,並設疑:我們知道了水分子是順着相對含量梯度進出細胞的,那其他分子呢?比如無機鹽,他們是通過什麼方式進出細胞的呢?請課後查閲相關資料,也可以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探究其他分子比如無機鹽進出細胞是通過什麼方式的。

七、説板書設計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提出問題

二、作出假設

三、設計實驗(實驗思路、實驗預期、具體步驟)

四、進行實驗

五、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篇7:高一生物教案

教學目的

1、新陳代謝的概念(A:知道)。

2、酶的發現過程(A:知道)和酶的概念(D:應用)。

3、酶的特性(D:應用)。

教學重點

1、酶的概念。

2、酶的特性。

教學難點

探索酶的專一性和高效性的實驗。

教學方法

自學與實驗探索相結合。

教學用具

實驗五、實驗六所需用具和藥品(見課本),光合作用反應式、有氧呼吸和氨基酸縮合形成多肽反應式的投影片,酶的活性受温度影響的示意圖投影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受pH影響的示意圖投影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第二章中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細胞的一些知識。在第三章中,我們將學習生物新陳代謝的知識。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基礎,只有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生物體才會表現出其他生命活動。因此,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那麼,新陳代謝究竟是指什麼呢?

提問:請一位同學説出葉綠體、線粒體、核糖體的生理功能是什麼?

(回答:略。)

講述:上面幾種細胞器的生理功能我們都可以用化學反應式表示出來。

(教師放投影片: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有氧呼吸及氨基酸縮合形成多肽的反應式。)

講述:上述反應都是在活細胞中進行的,這些化學反應發生的過程。就是生物體內進行新陳代謝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説,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

講述:生物體內這些化學反應,在生物體內温和的條件下(常温、常壓)很快就能完成,這全靠生物體內的催化劑——酶的作用。那麼,酶的本質是什麼?又有哪些特徵?

這些都是本節課重點探討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同學們閲讀課本中“酶的發現”。

閲讀後,教師要求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討論後學生回答:

1、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設計的實驗,其巧妙之處在哪裏?從這個實驗中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2、20世紀30年代以來。科學家相繼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這一事實説明酶的本質是什麼?

3、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又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這一發現使酶的概念又擴展成什麼?

4、酶從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發展到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導致酶概念發展的因素是什麼?

(回答:略。)

講述:從發現酶到認識酶的本質,都離不開科學實驗,可見實驗對科學的重要性。科學實驗可導致科學的發展,生產實踐同樣可導致科學的發展。因此,我們不僅要重視實驗,也要重視生產實踐。

酶既是生物催化劑,它和無機催化劑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的特點呢?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索。

講述:過氧化氫(H2O2)在 Fe3+的催化下,可分解成H2O和O2,動物新鮮肝臟中含有的過氧化氫酶也能催化這個反應。據測算,每滴氯化鐵中的Fe3+數,大約是肝臟研磨液中過氧化氫分子數的25萬倍。從數目上看,一滴含有催化劑的容液中,Fe3+數遠遠大於過氧化氨酶的分子數。如果現在我們想弄清楚Fe3+與過氧化氫酶,哪一種催化劑的催化效率高,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設計這個實驗?

(回答:略。)

講述:要比較Fe3+和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設計實驗中的其他條件應該相同,如兩個試管中過氧化氫溶液的量應該相同, Fe3+和動物肝臟也應儘可能同時加入兩個試管中。

(學生按實驗步驟分組實驗。)

提問:

1、你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哪些實驗現象?

(回答:略)。

2、從這個實驗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回答:過氧化氫酶的催化能力強。)

講述: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和Fe3+相比,要高很多。事實上,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無機催化劑的 107~ 1013倍。上述實驗説明了酶的一個特性——高效性。

酶還具有什麼特性呢?讓我們繼續通過實驗來探索。

講述:澱粉和蔗糖都是非還原性糖,澱粉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為麥芽糖和葡萄糖,蔗糖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為葡萄糖和果糖。麥芽糖、果糖、葡萄糖均屬還原性糖。還原性糖能夠與一種叫做斐林的試劑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磚紅色的沉澱。現在給你澱粉酶溶液,要觀察澱粉酶能催化哪種糖水解?應該如何設計這個實驗?你又怎麼能知道澱粉酶催化了糖的水解呢?

(回答:略,然後學生按設計步驟實驗。)

提問:

1、哪個試管加入斐林試劑後再加熱會出現了磚紅色的沉澱?

(回答:在加入可溶性澱粉的試管中。)

2、出現磚紅色沉澱的原因是什麼?

(回答:略。)

篇8:高一生物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2、使學生理解化能合成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與聯繫

二、能力方面

1、通過學生對新陳代謝基本類型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概念進行科學分類的能力

2、通過學生分析、比較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異同,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品質。

3、通過學生分析某個生物的新陳代謝類型,培養學生利用概念進行科學判斷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學生生物體新陳代謝類型的瞭解,使學生能較全面的、辯證的觀察紛繁複雜的生命自界。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可看成對第三章內容的總結,包括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兩部分內容。

1、新陳代謝的概念

教材先定義了新陳代謝的概念: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反應的總稱,它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兩個方面;然後着重講述了新陳代謝中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同化作用、異化作用這四個概念這含義,並用表解的形式概括了它們之間的關係。

2、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教材講述了同化作用的兩種類型,即自養型、異養型,並在自養型中講述了化能合成作用;教材還講述了異化作用的兩種類型,即需氧型、厭氧型。

教法建議

本節的知識內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以外,其餘的都是學生在生物課中學習過的相關內容,可以説本節是是對全章學習的總結,因此教師可在學生自學並討論相關問題基礎上,加以適當概括總結即可。

1、引言

由於本節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識點都是學生學過的,因此引入本節內容時,可選擇的方式就比較自由,凡與新陳代謝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作用為切入點。比如通過如下的問題引入本節課題: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建立聯繫的關鍵,其本質是把無機物合成了有機物,把光能轉化為貯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其實,自然界有些生物雖然不是綠色植物,也可把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那些生物合成的有機物中的能量來源於哪裏呢?

以此直接引入化能合成作用的學習。

2、化能合成作用

在本節中,只有化能合成作用對學生而言是新知識點,學生只有在清楚了這個生理過程之後,教師才能較為順利地引導學生通過自學或討論完成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總結和歸納。

在引導學生討論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時,教師可讓學生寫出綠化植物的光合作用總反應式,以此作為與化能合成作用的進行比較的參照。

然後教師可以先硝化細菌為例,向學生介紹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

教師可先讓學生比較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由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葡萄糖)的過程中從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上的相同之處。

之後,比較硝化細菌合成有機物與光合作用有機物的生理過程,比較兩者在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之間的異同。

3、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在學生理解清楚化能合成作用這一知識難點後,本節的其它內容對學生而言應該是全都學過的,教師在處理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這兩部分教學時,更多地應讓學生自己有時間來梳理所學的知識內容,所以採用自學或問題討論的方式可能適於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

教師可把學生討論的結果表解的形式總結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4、為加強學生對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理解,教師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 第八節 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教學重點】 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教學難點】 化能合成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與聯繫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手段】 板圖

【教學過程】本節的知識內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以外,其餘的都是學生在生物課中學習過的相關內容,可以説本節是對全章學習的總結,因此教師可在學生自學並討論相關問題基礎上,加以適當概括總結即可。

1、引言

由於本節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識點都是學生學過的,因此引入本節內容時,可選擇的方式就比較自由,凡與新陳代謝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作用為切入點。比如,教師可從下面的問題之一引入本節課的學習。

①我們總説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而且我們也學習了不少與生物的新陳代謝有關的原理,你能否舉例説明你是怎麼理解“一旦生物的新陳代謝停止,生命也就終止了”這句話的?

②請舉例説明什麼樣是同化作用?什麼樣是異化作用?

③在某一個生物個體中中,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之間是什麼關係?

④動物和植物在同化作用方面(或攝取營養物質方面),最顯著的差異是什麼?

⑤你能否列舉儘可能多的生物種類,它們可進行無氧呼吸嗎?

⑥你能否理清楚同化作用、異化作用、能量代謝、物質代謝之間的相互關係?

⑦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建立聯繫的關鍵,其本質是把無機物合成了有機物,把光能轉化為貯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其實,自然界有些生物雖然不是綠色植物,也可把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那些生物合成的有機物中的能量來源於哪裏呢?以此直接引入化能合成作用的學習。

2、化能合成作用

在本節中,只有化能合成作用對學生而言是新知識點,學生只有在清楚了這個生理過程之後,教師才能較為順利地引導學生通過自學或討論完成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總結和歸納。

在引導學生討論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時,教師可讓學生寫出綠化植物的光合作用總反應式,以此作為與化能合成作用的進行比較的參照。

然後教師可以先硝化細菌為例,向學生介紹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由於學生對硝化細菌根本不知道,而且生物化學又很抽象,因此這部分內容學生有畏難情緒,教師應先簡要介紹一些有關硝化細菌的感性知識,以消除學生的這種陌生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寫出亞硝化細菌氧化氨、硝化細菌氧化亞硝酸的化學反應式,最後再寫出二氧化碳和水產生葡萄糖的反應式;

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硫細菌、鐵細菌為例,寫出硫細菌把硫單質氧化成+6價硫,並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的反應式;鐵細菌把+2價鐵氧化為+3價鐵的化應式,並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的反應式。

教師可先讓學生比較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由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葡萄糖)的過程中從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上的相同之處,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這些細菌是利用氧化無機物時釋放出的化學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並把氧化無機物時所釋放出的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

之後,比較硝化細菌合成有機物與光合作用有機物的生理過程,比較兩者在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之間的異同,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化能合成作用與光合作用相同之處在於二者都可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因此光合作用與硝化細菌都為自養生物;二者的不同點在於能量來源不同,即光合作用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化學能來源於光能,而化能合成作用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化學能來源於細菌是利用氧化無機物時釋放出的化學能。

3、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在學生掃清了化能合成作用這一知識難點後,本節的.其它內容對學生而言應該是全都學過的,教師在處理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這兩部分教學時,更多地應讓學生自己有時間來梳理所學的知識內容,所以採用自學或問題討論的方式可能適於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如:

①在某一個生物個體中,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之間是什麼關係?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之間也是什麼關係?

引導學生分析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下面幾層含義:

A、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都存在着物質變化,即異化作用分解有機物,同化作用合成有機物;

B、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都存在着能量轉變,同化作用儲存能量,異化作用釋放能量;

C、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都存在着與外界環境的關,同化作用從外界環境攝取物質和能量,異化作用向外界環境排放物質和能量。

前兩點綜合起來理解就可得出新陳代謝是“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變化”,而第三點則體現了新陳代謝的另一觀點,即“生物體外界環境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最終使學生建立新陳代謝準確的概念,即準確的新陳代謝是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及生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轉變過程,生物體的這種不斷的自我更新,是新陳代謝的實質。

②你能否理清楚同化作用、異化作用、能量代謝、物質代謝之間的相互關係?

③劃分生物新陳代謝類型的標準是什麼?

④化能合成自養型與光能合成自養型有什麼區別?

⑤自養型代謝與異養型代謝根本的區別是什麼?

⑥需氧型代謝與厭氧型代謝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⑦酵母菌與乳酸菌相比,其代謝類型有何特點?

⑧你如何説出腐生與寄生之間的區別?

4、為加強學生對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理解,教師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比如:

①你能説出下面所列出的生物的新陳代謝類型嗎?

綠色植物、人、靈芝、乳酸菌、蛔蟲、豬肉絛蟲、酵母菌、硝化細菌、蘑菇、黴菌等。

②有人認為寄生植物、食蟲植物是自養型和異養型之間的過渡類型,這種觀點對嗎?為什麼?

③你能舉例説明自然界存在兼自養、異養於一身的生物種類嗎?(寄生植物、食蟲植物、綠眼蟲等)

④你能舉例説明自然界是否存在兼需氧、厭氧於一身的生物嗎?(酵母菌等兼性厭氧的生物)

⑤你認為原始生命的新陳代謝類型應該是什麼?

⑥“硝化細胞的代謝類型屬自養型”,這一説法準確嗎?

自然界除了綠色植物可進行光合作用外,還有沒有自養生物呢?答案是肯定的,有。這類生物就是可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細菌。如硝化細胞、鐵細菌、硫細菌等。

通俗地説,光合自養和化能自養的共同之處都在於可自己養活自己,即不用吃東西,自己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這些無機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機物。

而光合自養與化能自養的區別在於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中的化學能來源於太陽能,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中的化學能來源於氧化無機物所釋放出來的化學能。

還要注意下面四個概念,即同化作用、異化作用、自養型、異養型(為同化作用的一種類型)同化作用類型包括自養型和異養型(通俗地説是別的生物養活自己);異養型包括腐生型(生活在無生命的有機質中)和寄生型(生活在活的生命體內或表面)。

其實這部分內容並不難,但有一個地方學生要特別注意,這就是三種問法的區別,以硝化細菌為例:

(1)硝化細菌的代謝類型是什麼? 答案是:自養需氧型

(2)硝化細菌的同化作用類型是什麼? 答案是:自養型

(3)硝化細菌的異化作用類型是什麼? 答案是:需氧型

這三種問法的答案是不一樣的,要細心,注意不要答非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