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物理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04W

高一物理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高一物理優秀教案 篇一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理解線速度的概念,知道它就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理解角速度和週期的概念,會用它們的公式進行計算;

(2)理解線速度、角速度、週期之間的關係:v=rω=2πr/T;

(3)理解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極限法理解線速度的瞬時性。掌握運用圓周運動的特點如何去分析有關問題;

(2)體會有了線速度後。為什麼還要引入角速度。運用數學知識推導角速度的單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極限思想和數學知識的應用,體會學科知識間的聯繫,建立普遍聯繫的觀點;

(2)體會應用知識的樂趣。激發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線速度、角速度、週期的概念及引入的過程,掌握它們之間的聯繫。

教學難點:理解線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義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新課導入

建議在我們周圍,與圓周運動有關的事物比比皆是,像機械鐘錶的指針、齒輪、電風扇的葉片、收音機的旋鈕、汽車的車輪……在轉動時,其上的每一點都在做圓周運動。你即使坐着不動,其實也在隨着地球的自轉做圓周運動。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速度為每秒29.79km,公轉一週所用時間為1年,月亮繞地球運轉速度為每秒1.02km,運轉一週所用時間為27.3天,有人説月亮比地球運動得快,有人説月亮比地球運動得慢,你怎樣認為呢?

一、描述圓周運動的物理量

探究交流

打籃球的同學可能玩過轉籃球,讓籃球在指尖旋轉,展示自己的球技,如圖5-4-1所示。若籃球正繞指尖所在的豎直軸旋轉,那麼籃球上不同高度的各點的角速度相同嗎?線速度相同嗎?

【提示】籃球上各點的角速度是相同的。但由於不同高度的各點轉動時的圓心、半徑不同,由v=ωr可知不同高度的各點的線速度不同。

1、基本知識

(1)圓周運動

物體沿着圓周的運動,它的運動軌跡為圓,圓周運動為曲線運動,故一定是變速運動。

(2)描述圓周運動的物理量比較

2、思考判斷

(1)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其速度一定是變化的。(√)

(2)角速度是標量,它沒有方向。(×)

(3)圓周運動線速度公式v=Δt(Δs)中的Δs表示位移。(×)

二、勻速圓周運動

探究交流

如圖所示,若鐘錶的指針都做勻速圓周運動,秒針和分針的週期各是多少?角速度之比是多少?

【提示】秒針的週期T秒=1min=60s,

分針的週期T分=1h=3600s.

1、基本知識

(1)定義:線速度大小處處相等的圓周運動。

(2)特點

①線速度大小不變,方向不斷變化,是一種變速運動。

②角速度不變。

③轉速、週期不變。

2、思考判斷

(1)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相等時間內通過的弧長相等。(√)

(2)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相等時間內通過的位移相同。(×)

(3)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勻速運動。(×)

三、描述圓周運動的物理量間的關係

【問題導思】

1、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各物理量意義是否相同?

2、怎樣理解各物理量間的關係式?

3、試推導各物理量間的關係式。

高一物理教案 篇二

學習目標:

1。知道滑動摩擦產生的條件,會正確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2。會用公式F=μFN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能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最大靜摩擦力。能根據二力平衡條件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

學習重點:1。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並會用F摩=μFN解決具體問題。

2。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學習難點:

1。正壓力FN的確定。

2。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的判定。

主要內容:

一、摩擦力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滑動時,或者在另一個物體上有滑動的趨勢時我們會感到它們之間有相互阻礙的作用,這就是摩擦,這種情況下產生力我們就稱為摩擦力。固體、液體、氣體的接觸面上都會有摩擦作用。

二、滑動摩擦力

1。產生: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發生相對滑動時,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稱為滑動摩擦力。

2。產生條件:相互接觸、相互擠壓、相對運動、表面粗糙。

①兩個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有彈力產生。

摩擦力與彈力一樣屬接觸作用力,但兩個物體直接接觸並不擠壓就不會出現摩擦力。擠壓的效果是有壓力產生。壓力就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壓力,壓力屬彈力,可依上一節有關彈力的知識判斷有無壓力產生。

②接觸面粗糙。當一個物體沿另一物體表面滑動時,接觸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齧合,形成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即為摩擦力。凡題中寫明“接觸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統統不考慮摩擦力(“光滑”是一個理想化模型)。

③接觸面上發生相對運動。

特別注意:“相對運動”與“物體運動”不是同一概念,“相對運動”是指受力物體相對於施力物體(以施力物體為參照物)的位置發生了改變;而“物體的運動”一般指物體相對地面的位置發生了改變。

3。方向:總與接觸面相切,且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這裏的“相對”是指相互接觸發生摩擦的物體,而不是相對別的物體。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的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但並非一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4。大小:與壓力成正比F=μFN

①壓力FN與重力G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力,它們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無關係,用力將物塊壓在豎直牆上且讓物塊沿牆面下滑,物塊與牆面間的壓力就與物塊重力無關,不要一提到壓力,就聯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認為物體對支承面的壓力的大小一定等於物體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數,稱為動摩擦因數,沒有單位,只有大小,數值與相互接觸的______、接觸面的______程度有關。在通常情況下,μ<1。

③計算公式表明: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隻由μ和FN共同決定,跟物體的運動情況、接觸面的大小等無關。

5。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的受力物體上。

問題:1。相對運動和運動有什麼區別?請舉例説明。

2。壓力FN的值一定等於物體的重力嗎?請舉例説明。

3。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間的接觸面積有關嗎?

4。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相對運動的速度有關嗎?

三、靜摩擦力

1。產生:兩個物體滿足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物體間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靜摩擦力。

2。產生條件:

①兩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有彈力產生;

②接觸面粗糙;

③兩物體保持相對靜止但有相對運動趨勢。

所謂“相對運動趨勢”,就是説假設沒有靜摩擦力的存在,物體間就會發生相對運動。比如物體靜止在斜面上就是由於有靜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觸面光滑。沒有靜摩擦力,則由於重力的作用,物體會沿斜面下滑。

跟滑動摩擦力條件的區別是:

3。大小:兩物體間實際發生的靜摩擦力F在零和最大靜摩擦力Fmax之間

實際大小可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判斷。

4。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與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①所謂“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是指假設接觸面光滑時,物體將要發生的相對運動的方向。比如物體靜止在粗糙斜面上,假沒沒有摩擦,物體將沿斜面下滑,即物體靜止時相對(斜面)運動趨勢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則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②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可用假設法。其操作程序是:

A。選研究對象----受靜摩擦力作用的物體;

B。選參照物體----與研究對象直接接觸且施加靜摩擦力的物體;

C。假設接觸面光滑,找出研究對象相對參照物體的運動方向即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

D。確定靜摩擦力的方向一一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③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但並非一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5。靜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物體的接觸面受力物體上。

【例一】下述關於靜摩擦力的説法正確的是:()

A。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

B。靜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正壓力成正比;

C。靜摩擦力只能在物體靜止時產生;

D。靜摩擦力的方向與接觸物體相對運動的趨勢相反。

D

【例二】用水平推力F把重為G的黑板擦緊壓在豎直的牆面上靜止不動,不計手指與黑板擦之間的摩擦力,當把推力增加到2F時,黑板擦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是原來的幾倍?

摩擦力沒變,一直等於重力。

四、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比較

滑動摩擦力靜摩擦力符號及單位

產生原因表面粗糙有擠壓作用的物體間發生相對運動時表面粗糙有擠壓作用的物體間具有相對運動趨勢時摩擦力用f表示

單位:牛頓

簡稱:牛

符號:N

大小f=μN始終與外力沿着接觸面的分量相等

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與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問題:1。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嗎?

2。靜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成正比嗎?

3。最大靜摩擦力等於滑動摩擦力嗎?

課堂訓練:

1。下列關於摩擦力的説法中錯誤的是()

A。兩個相對靜止物體間一定有靜摩擦力作用。B。受靜摩擦力作用的物體一定是靜止的。

C。靜摩擦力對物體總是阻力。D。有摩擦力一定有彈力

2。下列説法中不正確的是()

A。物體越重,使它滑動時的摩擦力越大,所以摩擦力與物重成正比。

B。由μ=f/N可知,動摩擦因數與滑動摩擦力成正比,與正壓力成反比。

C。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D。摩擦力總是對物體的運動起阻礙作用。

3。如圖所示,一個重G=200N的物體,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左運動,物體和水平面間的摩擦因數μ=0。1,同時物體還受到大小為10N、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作用,則水平面對物體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大小是10N,方向向左。B。大小是10N,方向向右。

C。大小是20N,方向向左。D。大小是20N,方向向右。

4。粗糙的水平面上疊放着A和B兩個物體,A和B間的接觸面也是粗糙的,如果用水平力F拉B,而B仍保持靜止,則此時()

A。B和地面間的靜摩擦力等於F,B和A間的靜摩擦力也等於F。

B。B和地面間的靜摩擦力等於F,B和A間的靜摩擦力等於零。

C。B和地面間的靜摩擦力等於零,B和A間的靜摩擦力也等於零。

D。B和地面間的靜摩擦力等於零,B和A間的靜摩擦力等於F。

答案:1。ABC2。ABCD3。D4。B

閲讀材料:從經典力學到相對論的發展

在以牛頓運動定律為基礎的經典力學中,空間間隔(長度)S、時間t和質量m這三個物理量都與物體的運動速度無關。一根尺靜止時這樣長,當它運動時還是這樣長;一隻鐘不論處於靜止狀態還是處於運動狀態,其快慢保持不變;一個物體靜止時的質量與它運動時的質量一樣。這就是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到了十九世紀末,面對高速運動的微觀粒子發生的現象,經典力學遇到了困難。在新事物面前,愛因斯坦打破了傳統的絕對時空觀,於1905年發表了題為《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提出了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創建了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指出:長度、時間和質量都是隨運動速度變化的。長度、時間和質量隨速度變化的關係可用下列方程來表示:,(通稱“尺縮效應”)、(通稱“鐘慢效應”)、(通稱“質—速關係”)

上列各式裏的v是物體運動的速度,C是真空中的光速,l0和l分別為在相對靜止和運動系統中沿速度v的方向測得的物體長度;t0和t分別為在相對靜止和運動系統中測得的時間;m0和m分別為在相對靜止和運動系統中測得的物體質量。

但是,當宏觀物體的運動速度遠小於光速時(v

繼狹義相對論之後,1915年愛因斯坦又建立了廣義相對論,指出空間——時間不可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空間的結構和性質取決於物體的分佈,使人類對於時間、空間和引力現象的認識大大深化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統稱為相對論。

新課標高一物理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的:

1、瞭解電能輸送的過程。

2、知道高壓輸電的道理。

3、培養學生把物理規律應用於實際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把物理規律應用於實際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傳輸電路中電功率轉化及電損耗的計算。

四、教學方法:討論,講解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講述:前面我們學習了電磁感應現象和發電機,通過發電機我們可以大量地生產電能。比如,葛洲壩電站通過發電機把水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發電功率可達271.5萬千瓦,這麼多的電能當然要輸送到用電的地方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輸送電能的有關知識。

(二)進行新課

1、輸送電能的過程

提問:發電站發出的電能是怎樣輸送到遠方的呢?如:葛洲壩電站發出的電是怎樣輸到武漢、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學生憑生活經驗能回答:是通過電線輸送的。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可以回答:是通過架設很高的、很粗的高壓電線輸送的。

出示:電能輸送掛圖,並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作介紹。

2、遠距離輸電為什麼要用高電壓?

提問:為什麼遠距離輸電要用高電壓呢?學生思考片刻之後,教師説:這個實際問題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重點。

板書:(高壓輸電的道理)

分析討論的思路是:輸電導線(電阻)發熱損失電能減小損失

講解:輸電要用導線,導線當然有電阻,如果導線很短,電阻很小可忽略,而遠距離輸電時,導線很長,電阻大不能忽略。列舉課本上的一組數據。電流通過很長的導線要發出大量的熱,請學生計算:河南平頂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壓輸電線電阻約400歐,如果輸電線的電流是1安,每秒鐘導線發熱多少?學生計算之後,教師講述:這些熱都散失到大氣中,白白損失了電能。所以,輸電時,必須要儘量減小導線發熱損失。

提問:如何減小導線發熱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減小發熱q有以下三種方法:一是減小輸電時間t,二是減小輸電線電阻r,三是減小輸電電流i。

提問:第一種方法等於停電,沒有實際價值。第二種方法從材料、長度、粗細三方面來説都有實際困難。適用的超導材料還沒有研究出來。排除了前面兩種方法,就只能考慮第三種方法了。從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種辦法是很有效的:電流減小一半,損失的電能就降為原來的四分之一。通過後面的學習,我們將會看到這種辦法也是可行的。

板書結論:(a:要減小電能的損失,必須減小輸電電流。)

講解:另一方面,輸電就是要輸送電能,輸送的功率必須足夠大,才有實際意義。

板書:(b:輸電功率必須足夠大。)

提問:怎樣才能滿足上述兩個要求呢?

分析:根據公式p=ui,要使輸電電流i減小,而輸送功率p不變(足夠大),就必須提高輸電電壓u。

高一物理教案設計 篇四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要求學生會計算人造衞星的環繞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本節是第五節,萬有引力定律、圓周運動、天體運動都已經講過,從知識上講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直接推導出衞星的速度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實際上學生遇到衞星問題時總是感到困難和無從下手。究其根源是因為學生對地球、衞星的空間關係不清楚,學生無法從自己站立的一個小小的角落體會巨大空間中發生的事情。因此,用各種視頻、課件和圖片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有了空間的圖景,對問題的認識和思考就有了依託。所以,本節課我使用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來模擬、展示,讓學生有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

設計理念

通過對前幾節知識的學習,學生對曲線運動的特點、萬有引力定律已有一定的瞭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獲得新知識。重視科學跟生活、跟社會的聯繫,讓學生體會物理學就在身邊。體會生活質量與物理學的依存關係,體會科學是迷人的、是改變世界的神奇之手。

學情分析:

儘管學生對天體運動的知識儲備不足,猜想可能缺乏科學性,語言表達也許欠妥,但只要學習始終參與到學習情境中,激活思維,大膽猜想,敢於表達,學生就能得到發展和提高。

教學目標 :

一、知識與能力

瞭解人造衞星的發射與運行原理,知道三個宇宙速度的含義,會推導第一宇宙速度。

瞭解人造衞星的運行原理,認識萬有引力定律對科學發展所起的作用,培養學生科學服務於人類的意識。

二、途徑與方法

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發展思維的獨立性,提高發散思維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主動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愉悦的學習氛圍,在探究中不斷獲得美的感受不斷進步。

學習科學,熱愛科學,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準備:

多媒體電腦及圖片。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導。

2、運行速率與軌道半徑之間的關係

難點:

沿橢圓軌道運行的衞星按照圓周運動處理,衞星的環繞速度是最小發射速度。

高一年級物理教案 篇五

1、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的改變叫做機械運動,簡稱運動,它包括平動、轉動和振動等形式。

2、參考系:被假定為不動的物體系。

對同一物體的運動,若所選的參考系不同,對其運動的描述就會不同,通常以地球為參考系研究物體的運動。

3、質點: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它是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為使問題簡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僅憑物體的大小不能視為質點的依據,如:公轉的地球可視為質點,而比賽中旋轉的乒乓球則不能視為質點。

物體可視為質點主要是以下三種情形:

(1)物體平動時;

(2)物體的位移遠遠大於物體本身的限度時;

(3)只研究物體的平動,而不考慮其轉動效果時。

4、時刻和時間

(1)時刻指的是某一瞬時,是時間軸上的一點,對應於位置、瞬時速度、動量、動能等狀態量,通常説的“2秒末”,“速度達2m/s時”都是指時刻。

(2)時間是兩時刻的間隔,是時間軸上的一段。對應位移、路程、衝量、功等過程量。通常説的“幾秒內”“第幾秒內”均是指時間。

高一物理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的

初步認識與非門可以代替與門、非門。

(二)實驗器材

T065或74LS00型二輸入端四與非門集成電路兩塊,100歐定值電阻1只,GD55—2型發光二極管1只,常閉按鈕開關兩個,一號乾電池三節(附電池盒),MG42—20A型光敏電阻1只。

(三)教學過程

1.複習

我們已經學過了與門、非門、與非門三種門電路,同學們還記得與門、非門、與非門使電路閉合的條件嗎?同學們邊回答,老師邊板書:

(與門輸入端都是高電位時非門輸入端是低電位時與非門只要有一個輸入端是低電位)

與非門是最常見的門電路,這是因為不但它本身很有用而且在沒有專用的非門、與門時(為了生產、調試的方便與規範,在集成電路產品中沒有與門、非門,而只供應與非門),可以用與非門來分別代替它們。今天我們就學習如何把與非門作為與門、非門使用。板書:

(第六節與非門作為與門、非門)

2.進行新課

(1)用與非門作為非門

同學們,現在我們研究只應用與非門的一個輸入端A(或B),另一個輸入端B(或A)空着,這個與非門的開關條件。

問:把這個與非門的A與低電位相接時,它的輸出端是高電位還是低電位?把它當作一個電路的開關,此時電路是開的,還是關的?(高電位,關的)

問:把這個與非門的A與高電位相接時,它的輸出端是高電位還是低電位?這個開關電路是開的,還是關的?(低電位,開的)

問:這樣使用與非門,這個與非門可不可以看作是個非門(與本節課複習中的板書呼應)?(可以)

板書:

高一的物理教案教學 篇七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牛頓第一定律所講述的運動和力的關係是動力學的基礎問題。這節課學好了,學生建立了對運動和力關係的正確認識,就不容易從日常經驗出發產生同歷史前人產生過的相同的錯誤,也為學習動力學奠定了知識基礎。

2、教材特點:

①牛頓第一定律解決了幾千年都含糊不清的問題,有助於學生對運動和力的關係進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實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理想實驗,應充分引導學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知道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上的科學方法。

3、教材的重點、難點

①重點:運用實驗手段及微機模擬探索力和運動的本質關係,着重培養學生探索物理問題、分析物理問題的基本能力。

②難點:如何用科學的觀點來代替部分學生頭腦中對運動和力關係的錯誤認識,即毀滅直覺。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①知道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的關係的不同認識,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導過程和結論,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②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意義。

③知道什麼是慣性,會正確解釋有關的慣性的現象。

2、能力方面

要求學生從實驗現象推理,概括出物理規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綜合能力。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以及科學思維能力。

3、科學方法方面

①通過伽利略理想實驗推理過程的探索,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方式,體會得出物理規律的一種方法。

②讓學生體會認識客觀規律的一般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

三、教學方法

1、採用以演示實驗為主的引導探索式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教師有意識點撥,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從而得出物理規律。

2、採用操作快捷、方便、高效率的微機輔助教學手段,可加大課堂密度,節省授課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3、採用循環螺旋式的教學方法,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使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符合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

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邊活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嚴格控制教學進度,努力實現教學的和諧美。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從歷史角度引入,採用多媒體手段,通過動畫片形象地説明了力與運動的關係,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大課堂容量。

2、新課教學:

以實驗→推理→總結概括→運用為主線展開。

①伽利略理想實驗:

實驗1:小車從同一高處滑到三種介質的平面上,觀察滑行距離的區別。(實驗錄像)

實驗2:伽利略實驗模型。

推理:忽略次要因素後,小車、小球將怎樣運動。(電腦模擬小球在無阻力條件下運動)

總結概括:牛頓第一定律內容。

②慣性:

實驗1:賽車起動,小人跌倒------靜止的物體有慣性。

實驗2:賽車制動,小人不動------運動的物體有慣性

推理:靜止、運動的物體都有保持運動狀態的性質。

總結概括:一切物體,不論處於什麼狀態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

3、運用:

①看動畫片(微機模擬),解釋小人跌倒後為什麼向前跌倒?(找兩個學生解釋)然後看動畫片(微機模擬)解釋。

②為什麼車加速時,車上的人向後傾倒?車減速時,人向前傾倒?利用動畫片(微機模擬)解釋。

③錘頭鬆動時候,為什麼把錘子倒立,把錘柄末端向石頭上去磕一磕,錘頭就安牢了?實驗演示,動畫片(微機模擬)解釋

④一列在平直鐵路上勻速行駛的火車,在車廂裏有一個人,豎直上拋一小球,小球落下時,將落在哪?實驗模擬,加以解釋。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八

高一物理教案:勻速圓周運動

一、教學任務分析

勻速圓周運動是繼直線運動後學習的第一個曲線運動,是對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線運動複雜的運動的拓展,是力與運動關係知識的進一步延伸,也是以後學習其他更復雜曲線運動(平拋運動、單擺的簡諧振動等)的基礎。

學習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以勻速直線運動、牛頓運動定律等知識為基礎。

從觀察生活與實驗中的現象入手,使學生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歸納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體會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學研究方法。

通過設置情境,使學生感受圓周運動快慢不同的情況,認識到需要引入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再通過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類比和多媒體動畫的輔助,學習線速度與角速度的概念。

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 ,創設平台,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對幾個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分析, 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學會合作與交流,養成嚴謹務實的科學品質。

通過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學習和研究圓周運動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知道圓周運動;理解勻速圓周運動。

(3)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

(4)會在實際問題中計算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並判斷線速度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勻速圓周運動概念的形成過程,認識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過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定義和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認識類比方法的運用。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從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的普遍性和研究圓周運動的必要性,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2)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的學習過程,懂得合作、交流對於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樂於與人合作,尊重同學的見解,善於與人交流。

三、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

(1)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2)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

難點:理解線速度方向是圓弧上各點的切線方向。

四、教學資源

1、器材:壁掛式鍾,回力玩具小車,邊緣帶孔的旋轉圓盤,玻璃板,建築用黃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帶有細繩連 接的小球。

2、課件:flash課件—— 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3、錄像:三環過山車運動過程。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包括物體做曲線 運動的條件、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與角速度三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錄像和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得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通過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的特徵;以情景激疑認識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線速度與角速度概念; 通過討論、釋疑、活動、交流等方式,鞏固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勻速圓周運動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過對鐘錶指針和過山車兩類圓周運動的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特徵;設置地月對話的情景,引入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再通過多媒體動畫輔助,並與 勻速直線運動進行類比得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線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過觀察做圓周運動的小球沿切線飛出,以及由旋轉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佈這兩個演示實驗,直觀顯示得出。

本設計強調以視頻、實驗、動畫為線索,注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化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概念和規律的教學體現“建模”、“類比”等物理方法,學生的活動以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為主,涉及的問題聯繫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強調對學習價值和意義的感悟。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高一物理教案 篇九

學習目標

1、會用左手定則來判斷安培力的方向,

2、通過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得出安培力的計算公式,應會用公式F=BIL解答有關問題、

3、知道磁電式電流表的工作原理。

學習重、難點用左手定則判定安培力方向;用安培力公式計算

學法指導自主、合作、探究

知識鏈接1.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 單位:

2、磁通量計算式: 單位:

3、磁通密度是指: 計算式為 。

學習過程用案人自我創新

【自主學習】

1、安培力的方向

(1)左手定則:伸開左手,使拇指與其餘四指垂直,並且都與手掌在同一平面內,讓磁感線從掌心進入,並使四指指向 ,這時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所受 。

(2)安培力的方向特點:儘管磁場與電流方向可以不垂直,但安培力肯總是直於電流方向、同時也垂直於磁場方向,即垂直於_____方向和_______方向所構成的平面。

2、安培力的大小:

(1)當長為L的直導線,垂直於磁場B放置,通過電流為I時,F= ,此時電流受力最 。

(2)當磁場與電流平行時,安培力F= 。

(3)當磁感應強度B的方向與通電導線的方向成時,F=

説明:以上是在勻強磁場中安培力的計算公式,非勻強磁場可以看成是很多個大小、方向不同的勻強磁場的組合,通電導線在非勻強磁場中受到的安培力,是每一小段受到的安培力的合力。

3、磁電式電流表:

(1)用途: 。

(2)依據原理: 。

(3)構造: 。

(4)優缺點:

電流表的靈敏度很高,是指通過很小的電流時,指針就可以偏轉較大的角度。在使用電流表時,允許通過的電流一般都很小,使用時應該特別注意。

【範例精析】

例1、試用電流的磁場及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的原理,證明通有同向電流的導線相互吸引,通有異向電流的導線相互推斥力。

解析:

例2、如圖3-4-3所示,質量為m的導體棒AB靜止在水平導軌上,導軌寬度為L,已知電源的電動勢為E,內阻為r,導體棒的電阻為R,其餘接觸電阻不計,磁場方向垂直導體棒斜向上與水平面的夾角為,磁感應強度為B,求軌道對導體棒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解析:

拓展:本題是有關安培力的典型問題,必須作好受力分析圖,原題給出的是立體圖是很難進行受力分析,應畫出投影圖,養成良好的受力習慣是能力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達標檢測1.關於安培力的説法中正確的是( )

A.通電導線在磁場中一定受安培力的作用

B.安培力的大小與磁感應強度成正比,與電流成正比,而與其他量無關

C.安培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磁場和通電導線所構成的平面

D.安培力的方向不一定垂直於通電直導線

2、下圖所示的四種情況,通電導體均置於勻強磁場中,其中通電導線不受安培力的是( )

3、如圖3-4-5所示,一根質量為m的金屬棒AC用軟線懸掛在磁感強度為B的勻強磁場中,通入AC方向的電流時,懸線張力不為零,欲使懸線張力為零,可以採用的辦法是( )

A、不改變電流和磁場方向,適當增大電流

B、只改變電流方向,並適當減小電流

C、不改變磁場和電流方向,適當減小磁感強度

D、同時改變磁場方向,並適當增大磁感強度

4、一根長直導線穿過載流金屬環中心且垂直與金屬環的平面,導線和環中的電流方向如圖3-4-6所示,那麼金屬環受的力:( )

A.等於零 B.沿着環半徑向外 C.向左 D.向右

5、如上左3圖所示,一位於xy平面內的矩形通電線圈只能繞ox軸轉動,線圈的四個邊分別與x、y軸平行,線圈中電流方向如圖,當空間加上如下所述的哪種磁場時,線圈會轉動起來?( )

A.方向沿x軸的恆定磁場 B.方向沿y軸的恆定磁場

C.方向沿z軸的恆定磁場 D.方向沿z軸的變化磁場

6、如圖3-4-7所示的天平可用來測定磁感應強度B.天平的右臂下面掛有一個矩形線圈,寬為L,共N匝,線圈的下部懸在勻強磁場中,磁場方向垂直紙面。當線圈中通有電流I(方向如圖)時,在天平左、右兩邊加上質量各為m1、m2的砝碼,天平平衡。當電流反向(大小不變)時,右邊再加上質量為m的砝碼後,天平重新平衡。由此可知( )

A、B方向垂直紙面向裏,大小為(m1-m2)g/NI L

B、B的方向垂直紙面向裏,大小為mg/2NI L

C、B的方向垂直紙面向外,大小為(m1-m2)g/NI L

D、B的方向垂直紙面向外,大小為mg/2NI L

7、如圖3-4-8所示,條形磁鐵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其正中央的上方固定一根長直導線,導線與磁鐵垂直,給導線通以垂直紙面向外的電流,則( )

A、磁鐵對桌面壓力減小,不受桌面的摩擦力作用

B、磁鐵對桌面壓力減小,受到桌面的摩擦力作用

C、磁鐵對桌面壓力增大,不受桌面的摩擦力作用

D、磁鐵對桌面壓力增大,受到桌面的摩擦力作用

8、在磁感應強度B=0.3T的勻強磁場中,放置一根長=10cm的直導線,導線中通過I=2A的電流。求以下情況,導線所受的安培力:(1)導線和磁場方向垂直;(2)導線和磁場方向的夾角為30(3)導線和磁場方向平行。

9、在兩個傾角均為的光滑斜面上,放有一個相同的金屬棒,分別通以電流I1和I2,磁場的磁感應強度大小相同,方向如圖3-4-9中(a)、(b)所示,兩金屬棒均處於平衡狀態,則兩種情況下的電流強度的比值I1:I2為多少?

10、如圖3-4-10所示,兩根平行放置的長直導線a和b載有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電流,a受到的磁場力大小為F1.當加入一與導線所在平面垂直的勻強磁場後,a受到磁場力大小變為F2,則此時b受到的磁場力大小變為( )

A、F2

B、F1-F2

C、F1+F2

D、2F1-F2

11、如圖3-4-11所示,長為L的導線AB放在相互平行的金屬導軌上,導軌寬度為d,通過的電流為I,垂直於紙面的勻強磁場的磁感應強度為B,則AB所受的磁場力的大小為( )

B. BIdcos in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十

一、教材分析

《歐姆定律》一課,學生在國中階段已經學過,高中必修本(下冊)安排這節課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課堂演示實驗再次增加感性認識;體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過實驗來探索物理規律);學習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的兩種常用方法——列表對比法和圖象法;再次領會定義物理量的一種常用方法——比值法。這就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這節課不全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實驗結論及定律的內容,重點在於要讓學生知道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結論時用了什麼樣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控制實驗條件和物理變量的,從而讓學生沿着科學家發現物理定律的歷史足跡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

本節課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複習國中知識的作用,另一方面為學習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奠定基礎。本節課分析實驗數據的兩種基本方法,也將在後續課程中多次應用。因此也可以説,本節課是後續課程的知識準備階段。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讓學生記住歐姆定律的內容及適用範圍;理解電阻的概念及定義方法;學會分析實驗數據的兩種基本方法;掌握歐姆定律並靈活運用。

本節課的重點是成功進行演示實驗和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這是本節課的核心,是本節課成敗的關鍵,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

本節課的難點是電阻的定義及其物理意義。儘管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電場一章中已經接觸過,但學生由於缺乏較多的感性認識,對此還是比較生疏。從數學上的恆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義並進而認識其代表一個新的物理量,還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維台階和思維難度。對於電阻的定義式和歐姆定律表達式,從數學角度看只不過略有變形,但它們卻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義。有些學生常將兩種表達式相混,對公式中哪個是常量哪個是變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糾正。

二、關於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節課有演示實驗的特點,本節課採用以演示實驗為主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法。教師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材難點處適當放慢節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教師可給予恰當的思維點撥,必要時可進行大面積課堂提問,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這樣既有利於化解難點,也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研究方法,領會怎樣提出研究課題,怎樣進行實驗設計,怎樣合理選用實驗器材,怎樣進行實際操作,怎樣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及通過分析得出實驗結論和總結出物理規律。同時要讓學生知道,物理規律必須經過實驗的檢驗,不能任意外推,從而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思維習慣。

三、對教學過程的構想

為了達成上述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對一些主要教學環節,有以下構想:1.在引入新課提出課題後,啟發學生思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麼(不一定讓學生回答)?這樣既對學生進行了方法論教育,也為過渡到演示實驗起承上啟下作用。2.對演示實驗所需器材及電路的設計可先啟發學生思考回答。這樣使他們既鞏固了實驗知識,也調動他們儘早投入積極參與。3.在進行演示實驗時可請兩位同學上台協助,同時讓其餘同學注意觀察,也可調動全體學生都來參與,積極進行觀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對比法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後,提出下面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為了更直觀地顯示物理規律,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學生對分析實驗數據的兩種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到此應該達到本節課的第一次高潮,通過提問和畫圖象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轉向高漲。5.在得出電阻概念時,要引導學生從分析實驗數據入手來理解電壓與電流比值的物理意義。此時不要急於告訴學生結論,而應給予充分的時間,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並給予適當的思維點撥。此處節奏應放慢,可提請學生回答或展開討論,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使課堂氣氛掀起第二次高潮,也使學生對電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實驗結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出歐姆定律,這實際上是認識上的又一次昇華。要注意闡述實驗結論的普遍性,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先行總結,以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重申時語氣要加重,不能輕描淡寫。要隨即強調歐姆定律是實驗定律,必有一定的適用範圍,不能任意外推。7.為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自編若干概念題、辨析題進行反饋練習,達到鞏固之目的。然後結合課本練習題,熟悉歐姆定律的應用,但佔時不宜過長,以免沖淡前面主題。

四、授課過程中幾點注意事項

1、注意在實驗演示前對儀表的量程、分度和讀數規則進行介紹。

2、注意正確規範地進行演示操作,數據不能虛假拼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