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17W

國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生初步瞭解鯤、鵬是什麼樣的動物,瞭解課文表現了鯤鵬什麼樣的情景,瞭解課文的基本內容。

3、學生能夠初步瞭解“逍遙”是什麼意思,初步意識到要志存高遠。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基本內容

教學難點

瞭解莊子的世間萬物的活動都是“有所待”,人的目的和願望要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和束縛。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由《莊周夢蝶》的寓言故事導入。

出示PPT:前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突然夢醒了,卻是僵卧在牀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莊周與蝴蝶必定有區別,這就是所説的化為物(指大道時而化為莊周,時而化為蝴蝶)。莊周就是這樣的浪漫,這樣的富有想像力。下面我們來認識一下莊周:

PPt:莊子名周,戰國宋人。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哲學≤www.haoword.com≥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並稱“老莊”。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其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靜無為”。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今天,我們來學習莊子的《北冥有魚》,《北冥有魚》選自《逍遙遊》,介紹逍遙遊。

ppt:《逍遙遊》是《莊子》中的第一篇,在全書中佔有特殊地位。“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1、學生結合註釋朗讀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兩遍,然後抽一學生朗讀,教師指正讀音。

3、全班同學齊讀。

4、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意,並提出疑問。

ppt:

句子翻譯: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奮起而飛,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彩。南冥者,天池也。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它乘着旋風環旋而上幾萬裏的高空,憑藉着六月的大風離開了北海。”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

學生再讀課文。

1、文章標題為北冥有魚,後來怎麼又寫鳥了?

鳥是由魚變化而來的。鯤的體積有幾千裏,變成鳥後,鳥的背部不知有幾千裏。説明莊子想像力豐富。

2、鳥為什麼要遷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鳥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種精神的自由。

3、鯤鵬由北海飛到南海,需要藉助什麼條件?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賞析:“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此句運用豐富的想像,奇特的誇張,描寫了鯤鵬振翼拍水,盤旋飛向九萬里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擊”“摶”等字傳神、生動,讓人產生豐富的想像和聯想。介紹《莊子》:《莊子》,道家經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它不僅有很高的哲學成就,對後世文學的發展也有着深遠的影響。

5、奔騰的霧氣、空中的塵埃,需要藉助什麼才能飄揚?

板書:萬物有所待——鵬鳥奮飛必須憑藉海運和強大的風力。

水霧塵埃要靠氣息相吹。

6、在莊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説理。把思想、道理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動活潑,頗具詩意,寓意雋永,感染力強。

文章借鯤鵬的寓言説明什麼道理?説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於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藉。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於一定的條件,那麼人對事物的認識有沒有侷限呢?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翻譯:天色深青,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它是高曠遼遠而沒有邊際嗎?説明人對事物的認識是有侷限的。既然人的認識有侷限,那龐大而神奇的鵬鳥是否也有侷限呢?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翻譯: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這個樣子而已。莊子給出確定的結論,鵬鳥和人們一樣,並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鵬鳥認識也是有侷限的啊。

課堂小結:

鯤鵬憑藉海運和強大的風力飛到南海這一理想的境地。老師希望大家能憑藉知識的力量、人格的魅力達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願你們插上知識的翅膀,懷着積極樂觀的心態,去乘長風,破萬里浪。

教學反思

學生剛剛開始誦讀國學,對於莊子更是第一次接觸,對於莊子的哲學學生很難理解。經過幾次跟讀、帶讀之後,學生能夠流利、通順的朗讀,但是斷句有困難,需要教師進行指導

八年級語文下冊《五柳先生傳》教案設計 篇二

教學目的:

1、熟讀全文,掌握生字的讀音,理解文中語句的意思。

2、領會五柳先生安貧樂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極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教學重點:

1、熟讀全文,把握課文內容。

2、領會五柳先生安貧樂道的精神。

教學難點 :從正反兩方面來對照體會五柳先生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

教學設想:從讀入手,瞭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過引導學生領會五柳先生安貧樂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極避世的思想,並貫穿寫人的方法,從而延伸到運用語言的目的上。

教學模式:感知 — 品析 — 延伸

教具準備:投影機、投影片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1、回憶古詩《〈歸園田居〉(其三)》,引出作者陶淵明。

2、就《桃花源記》一文提問: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二、感知

採用多種形式讀課文,正字音,理解語句的意思。

三、品析

1、引導學生分別從生活、愛好、性格等方面來領會五柳先生安貧樂道的精神。

2、結合圖片,進一步感受課文內容。

3、討論:對五柳先生性格中的一點或兩點發表自己的看法,並説説理由。

四、總結

五、佈置作業 (任選兩題或三題)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三

3、給自己或他人寫一篇小傳。

4、以好朋友的身份給他寫封信和他聊一聊,表達你對

他的看法。

附板書: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

生 活 貧 窮

愛 好 讀書 嗜酒 著文章

性 格 閒靜少言 不慕榮利

精 神 安貧樂道

《馬説》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疏通課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樂”“千里馬”與“食馬者”的寓意,學習託物寓意的寫法

3、朗讀文章,注重朗讀語氣的把握,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會摧殘和埋沒人才的黑暗現實。

一、導入新課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的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將學習的《馬説》,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檢驗預習,梳理文言字詞

1、走近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詩人,散文尤其,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郡裏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

2、背景資料。

《馬説》寫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四十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儘管如此,韓愈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他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_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鬱郁不得志。

3、文體知識。

“説”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説”的語言通常簡潔明瞭,寓意深刻,説理透徹。通常採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説明事理。講究文采,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如《愛蓮説》《捕蛇者説》《師説》等。

目標導學二:朗讀課文,劃分文章層次

1、自讀課文,梳理字音。

邪(yé) 駢死(pián) 食馬者(sì) 槽櫪(cáolì) 外見(xiàn)

2、聽朗讀音頻。

3、反覆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讀節奏。

(1)故/雖有名馬,袛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藉助工具書,同桌之間合作,老師指導,疏通文章大意。

伯樂與千里馬的辯證關係,對你有什麼啟發?文中的觀點不難理解,教師應啟發學生領悟:①機會總是降臨給有準備的人;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質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賞識和重用也一樣,需要其他一些條件的滿足。

5、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説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目標導學三:合作探究,體會文章情感

1、託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文中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比喻什麼人?

明確:千里馬:人才。伯樂: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里馬哪個更重要?為什麼?

明確:作者認為伯樂更重要。因為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或者:因為沒有伯樂,千里馬也就被埋沒了。

(2)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作者主張怎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

明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處境。重用人才,給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間和條件。

3、韓愈曾在《送孟東野序》中説“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文本借千里馬不得伯樂,實際上是對人才流落不得賞識而鳴。因此,文中充滿了受到不公對待的委屈與憤怒。請仔細品讀下面五個“也”字句,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做出解説。

①不以千里稱也。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④安求其能千里也?⑤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明確:①表示陳述語氣,但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②表示肯定語氣,肯定食馬者的無知;③表示句中停頓,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帶來的嚴重危害;④表示反詰語氣,凝聚着作者的憤慨之情;⑤表示感歎語氣,其間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對食馬者的辛辣嘲諷。

4、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個性表達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麼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薦,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能。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③我要做到心態平和,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2、學習總分總的結構形式、空間説明順序。

3、積累文言詞彙,理解課文的大意。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彙,解讀課文內容。

2、瞭解結構形式,説明順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疏通文意、瞭解內容、把握結構。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我國的微型雕刻藝術有着悠久的歷史,堪稱一絕。

舉兩個例子:

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讓我們今天用五倍放大鏡才能識讀的文字;

2、唐代,能在象牙筆桿上雕刻鐵馬雲雕的將士行軍路;

(屏幕欣賞《孫子兵法》竹筒微雕、雞蛋微雕)

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古文《核舟記》,記錄的就是我國古代微雕藝術,讀來令人驚喜(屏幕顯示課題)

二、題解(屏幕顯示核舟形象)

核舟:根據課文內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記: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人和事,山川名勝,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

題意:介紹説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識記下列詞語的讀音、字形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

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詘右臂支船(qū)

四、聽錄音範讀,學生朗讀課文

五、理清文章結構

提問:按照作者的寫作思路,全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明確:結構形式:總分總

(第1段)(第2~5段)(第6段)

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本課時講解分析前兩段)

具體方法:請學生參照註釋和老師的提示,讓他們互相討論,然後分別講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後老師釋疑並明確意思。

第1段(總説):

1、重要詞語:⑴奇巧;⑵為;⑶罔不因勢象形;⑷嘗:曾經;⑸貽;⑹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

2、根據以上詞語,學生討論譯出大意,老師再明確意思。

3、概括文段大意: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

4、朗讀:

第2~5段(分説)

提問:根據方位詞語,這幾段按什麼順序介紹核舟?各段介紹的重點是什麼?

明確:

⑴空間順序;

⑵各段介紹的重點:

第2段(船的結構)第3段(船頭遊覽者蘇軾、魯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第5段(船的頂部,題名、篆章)

疏通第2段文意:

具體方法:同第1段相似。

1、指出重要詞語。

2、學生討論後講解大意,老師再明確。

3、概括出文段大意。

明確:

第2段:介紹核舟的大小和格局。

4、朗讀。

七、佈置作業

1、朗讀全文,並背誦第2段。

2、完成閲讀思考題。

【結構圖示】

概説核舟之奇巧,引出由來(第1段)

船體設計的大小、格局(第2段)

核舟記詳述核舟之精妙船中人物的神態、動作(第3、4段)

船背技師的題款、着色(第5段)

總括核舟,發出讚歎(第6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