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61W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精品多篇】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一

【導學目標】

1、學習人物心理、動作描寫方法。

2、領悟楊利偉嚴謹、科學的態度。

3、激發愛國熱情,探索宇宙奧祕的求知慾望。

【學習重點】

1、品味文中富有詩意和飽含激情的語言。

2、學習聞一多先生嚴謹、刻苦的治學精神和敢説敢做、表裏如一的人格,做一個高尚的人。

【課時計劃】2課時

教法指導

1、自主學習讓學生圍繞“自學互研”中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

(1)學生帶着導學目標,認真閲讀課文及相關參考資料,捕捉課文中的關鍵段落、句子、詞語,儘量獨立完成步驟二中的思考題,準備展示交流。

(2)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於合作探究時解決。

2、合作學習

(1)每個小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驟二中的答案,同小組內其他成員在小組長的統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驟三中的思考題。

(2)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有分歧不能達成一致的,小組討論;小組內不能達成一致的,組長記錄下來,以備全班討論時交流。

(3)全班討論時,教師不能一下子給出答案,在學生思維的火花充分碰撞後,再點撥引導,達到啟發思維的目的。

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這個飛船標誌着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生難字詞

(1)字音

熾熱(chì)輪廓(kuò)模擬(mónǐ)遨遊(áo)

嚴謹(jǐn)稠密(chóu)瞬間(shùn)概率(lǜ)

(2)詞義

概率:又稱或然率、機會率、機率(機率)或可能性,它是概率論的基本概念。

燒灼:是指高温炙燙。

瞬間:形容剎那間、須臾、一眨眼的工夫。

稠密:又多又密;數量多密度大。

嚴謹:形容態度謹慎、細緻、周全、完善,追求完美。

遨遊:漫遊,遊歷。

千鈞重負:比喻很沉重的負擔。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責任。

耐人尋味:意味深長,值得人仔細體會琢磨。

驚心動魄:常形容使人十分驚駭緊張到極點。

2、作者名片

楊利偉是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漢族,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原空軍部隊安全飛行1350小時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象徵着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3、背景鏈接

2003年10月15日09時整發射升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地面,搭載物品: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這次的成功發射標誌着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指導朗讀

(1)老師領讀重點段落:

“歸途如此驚心動魄”,讓學生聽讀;

(2)請朗讀能力強的學生讀“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部分,讓其他學生模仿。

2、整體感知

聽讀課文,思考:

1、文章有哪幾個小標題?

【交流點撥】(1)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2)我看到了什麼

(3)神祕的敲擊聲

(4)歸途如此驚心動魄

2、太空一日,充滿緊張與意外。閲讀課文,找找看楊利偉遇到哪些意外?相應的又有哪些心理活動或舉止?

【交流點撥】(1)我全身用力,肌肉緊張,整個人收縮得像一塊鐵。

(2)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抖動,產生了共振。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

(3)它急劇減速,產生了近4G的過載。我的前胸和後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壓力。

(4)隨後發生的情況讓我非常緊張--右邊的舷窗開始出現裂紋。

(5)接着飛船“嗵”的一下落地了。我感覺落地很重,飛船彈了起來。

3、畫出文中體現航天員嚴謹科學態度的句子。

【交流點撥】(1)在它第二次落地時,我迅速按下了切傘開關。

(2)如釋千斤重負,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覺得這個過程很耐人尋味。

(3)飛行回來後我詳細描述了這種難受的過程。

(4)經過分析研究,工作人員認為,飛船的共振主要來自火箭的振動。

(5)隨後他們改進技術工藝,解決了這個問題。在“神舟六號”飛行時,情況有了很大改善。

步驟三精讀課文深層探究

1、近地時,飛船靠什麼擺正的?

【交流點撥】主傘變成雙吊擺正飛船。

2、描寫飛船落地時,哪三個短語準確寫出了落地順序?

【交流點撥】(1)離地面5公里;

(2)飛船離地面1.2米;

(3)飛船停住了。

3、“那一刻四周寂靜無聲,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這句話用了哪一種寫作手法?有何作用?

【交流點撥】環境描寫,寫出了我經歷生死攸關後內心的平靜、沉着。

4、歷盡艱難的飛船成功返回,少不了“我”的操作。你認為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交流點撥】我是一個冷靜、沉着、勇敢、有毅力的中國優秀航天員。

步驟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通過神舟五號成功發射與返回,表現了航天員楊利偉不僅沉着、冷靜、勇敢、有毅力,而且嚴謹。讚揚了我國航天技術的飛躍發展。

2、拓展延伸

(1)結合課文內容,請你向楊利偉寫一段頒獎詞

【交流點撥】向楊利偉勇敢的行為敬禮,他用自己的行動讓我們看到了更精彩的世界,用自己的腳步帶領我國航天載人技術攀向了更高的山峯,是他們這些勇敢的航天員,讓我們明白,生命也許真的需要冒險,是去征服自然,也是為了挑戰自我。

(2)寫一句勵志語句送給自己、勉勵自己。

【交流點撥】①自己打敗自己是最可悲的失敗,自己戰勝自己是最可貴的勝利。

②每個人註定都要經歷一番失敗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③只要經歷,即使是失敗,也從不會是無益的。

④人可以失敗,但不可以被__

(3)查閲我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交流點撥】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2005年10月12日,中國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成功發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隨着“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中國將依次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

“神舟十一號”飛船已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在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板書設計

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我看到了什麼

神祕的敲擊聲

歸途如此驚心動魄沉着冷靜

勇敢有毅力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體會文章語言的生動與優美。

過程與方法:採用探究的方法多元化解讀文體,學習寫狀物的方法,提高觀察力和想像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提升自己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

教學重點:

1:紫藤蘿花的象徵意義及文章主旨的顯現。

2:生動而細緻的景物描寫。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

德育滲透:

培養學生感覺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熱情。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請看──瀑布錄像1。望着眼前的瀑布,我不禁想到了唐代大詩人李白有關瀑布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好一幅飛流直下的景象,好一派一瀉千里的氣勢。自然界的瀑布真是氣勢恢宏。今天我們將要欣賞另外一種瀑布,那就是花的瀑布。──紫藤蘿錄像2。你看,盛開的紫藤蘿真是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真像一條瀑布。難怪作者説是紫藤蘿瀑布。──紫藤蘿和瀑布對照圖3。今天我們師生一起當代女作家宗璞筆下的優美的散文“紫藤蘿”,去欣賞這美麗的花兒,看看它以底美在哪裏?

二、讀花之歌

師:先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花之歌,看看紫藤蘿花美在哪裏?同學們邊讀一定不要忘記了邊做記號。

(師巡視指點)

三、賞花之美

師:分享是一種快樂,有很多同學已經找到了藤蘿美的地方,也做了批註,下面請同學們按屏幕上的方式向大家交流你的看法。

(幻燈展示:我感受到的藤蘿花的美的句子是在課文的第自然段,它們是:這是美在藤蘿花的)

1、“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美在形狀)

2、“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美在顏色)

3、“紫色的大條幅上,泛着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美在情趣)

4、“花朵兒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擠着,好不活潑熱鬧!”(美在生機)

5、“我在開花,它們在笑”。“我在開花,它們嚷嚷”。(美在生機)

6、“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着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愛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美在生機)

提問:“張滿”如何理解?怎樣的花才像是“張滿的帆”。不張滿的帆又是怎樣的?很形象地表現了花朵已經完全開放的樣子,很有生機。“笑容”讓我們感受到花兒跟人一樣有着嬌媚、可愛的神態。作者的想像很豐富,由花朵想到帆。我們也模仿作者的寫法發揮你的想像寫一句話,看看盛開的花像什麼?

仿寫:例: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一隻漂亮的蝴蝶,在那裏翩翩起舞。(天使、少女)

每一朵盛開的花像,在那裏

7、“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般輕輕地籠罩着我。”

師:大家在這個句子有沒有發現什麼?香氣是看不見的,作者卻把它變成看得見的顏色。“淺紫色”給人什麼感覺?(朦朧、淡雅、輕柔)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紫藤蘿的香氣就是那種淡雅、朦朧,所以下面説“夢幻般了”。

師:好的東西我們都想擁有,如果將喜歡的語段背下,該多好!因為只有這樣,它才能真正為你所擁有。下面給大家三分鐘時間,背一背,比一比,看誰擁有的美點多。

(生背誦)

四、品花之神

師:我們剛才欣賞了花之美,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下面我們品花之神。眼前的藤蘿盛開猶如一條瀑布,而十多年前是什麼樣的?請從課文中快速搜索一下十多年前的藤蘿。誰發現了?

生:“忽然記起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從來都稀落,東一穗西一申伶仃地掛在樹梢,好像在試探什麼。後來索性連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園中別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種了果樹。”

師:十多年前的紫藤蘿花是稀落伶仃的,花經歷了興衰,那麼賞花的人呢?是不是一帆風順呢?我們一起看:

(幻燈展示。)

①宗璞一家在__中深受__,“焦慮悲痛”“一直壓在”作者的心上。這篇文章寫於1982年5月,當時作者的小弟身患絕症,作者非常悲痛。

②小弟是作者最鍾愛的弟弟,也是老父親最器重的兒子。這位20世紀50年代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的飛機強度總工程師,畢業之後三十餘年在外奔波,積勞成疾。最後離開了摯愛他的親人。宗璞含淚寫下《哭小弟》o

③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寫,也不能寫。每一念及,便淚下如綆,紙上一片模糊。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這是事實呢?他躺在那裏,但他已經不是他了,已經不是我那正當盛年的弟弟,他再不會回答我們的呼喚,再不會勸阻我們的哭泣。

師:正當在她焦慮和悲痛之時,看到眼前瀑布似的藤蘿,不由得停下了腳步,美麗的藤蘿緩緩流過作者的心靈,帶走連日來的焦慮、悲痛,使她的心歸於寧靜。花經歷不幸還能再開而且開得如此繁盛,那麼人呢?經歷不幸該如何面對生活,面對生命,從而將對美麗的感觸昇華為對生命的感觸?請大家再小聲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由悲痛到寧靜的情感變化,勾畫作者從花那裏得到的生命感悟。

(生自由朗讀、勾畫。)

生2:作者從花那裏得到的生命感悟是:“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裏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

師:我們大家一起來讀整個句段,感悟作者的心境。

(生齊讀。)

五、寫花之語

師:生命長河是永無止境的,一朵一朵的花構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這是作者從花那裏得到的啟示和感悟,也正是花在對作者説話。讓我們也來喚醒心靈的耳朵,傾聽花對我們説了什麼,可以説陽光,親情,生死,得失,幸與不幸,理想與現實,昨天、今天與明天等。

請大家看一個例子。

(幻燈展示。)

我聽到花説,生命長河如此生生不息,昨天已流逝,無法更改,何不用一顆樂觀、進取的心把握今天呢?

師:你聽到了花在説什麼,請用筆寫一下。

(生埋頭書寫,師巡視,並與個別學生交流。)

師:我們請同學來説一下。

生1:我聽到花説,幸福是短暫的,應該好好珍惜,災難已經過去,無法更改,讓我們再次創造美好幸福的明天。

師:幸福是短暫的,我們要好好珍惜,創造幸福。

生2:我聽到花説,時間是如此的短暫,昨天已經消逝,無法重來,何不用一顆勇於進取的心把握住此刻呢?

師:好,以進取的心把握此刻。

生3:我聽到花説,生命長河如此生生不息,昨日的不幸已經過去,為什麼不用一顆積極的心為今天的幸福去努力呢?

師:積極的心態,為明天去努力。

六、結花之果

師(總結):從同學的發言中我能感受到,我們從花開的聲音中聽出了樂觀的生活態度。我想,這就是這篇文章的花之神吧。的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讓我們微笑着面對生活吧。因為,微笑面對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煩惱,贏得的則是整個世界。

好文章像一杯香茗,更像一枚橄欖,需要我們用心去品。向大家推薦閲讀宗璞的《丁香結》,體會從微小的生命中提煉出來的那充盈其間的強大與偉力。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計劃 篇三

一、指導思想:

進一步深化責任意識,更新教育觀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立足課堂教學,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重點深化有效課堂教學,努力提高全年級語文素質。

二、學情分析

本期任教七年級34班和35班語文。由於大部分學生是擇優錄取的,語文素養的發展比較均衡,尤其是口頭表達能力比較強,課堂發言積極踴躍。但是也存在着比較明顯的問題,如表述缺乏邏輯性、層次性,書寫不規範,朗讀時鄉音較重,沒養成做筆記的習慣等等,不一而足。這些情況和問題有待全體師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解決。

三、教材分析

第一單元

第一單元與第二單元都是以“人生”為主題組元的,但是側重點有所區別,第一單元側重於怎樣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困難或不幸。

從課文內容上説,五篇課文從不同方面以不同題材回答怎樣走好人生之路這個總問題。《在山的那邊》用象徵手法説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怕艱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講了一個陷入艱險而後終於脱險的小故事,説的是面對一個似乎無法解決的困難該怎麼辦。《短文兩篇》從動物的生命現象説起,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對生命嚴肅的思考。《紫藤蘿瀑布》描寫一樹盛開的藤蘿花,又由藤蘿的盛衰,感悟生命的長河是沒有止境的,人生應該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童趣》説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叢草、蚊蟲、土礫、癩蝦蟆,幻象迭出,有一種物外之趣。

五篇課文乃人生面面觀,既涉及理想,又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揚奮鬥精神,又有經驗之談;既説到事業上的困難,又説到命運的遭遇;既講苦鬥,又講樂趣,給人多方面的啟迪。

體裁、時代、國別上,也作了精巧的建構:以散文為主,又有詩歌;以現當代作品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國作品為主,又有外國作品。

從課文可讀性上説,力求貼近學生生活,難易適度,使學生感覺親近。比如,《在山的那邊》是從小時候的憧憬和嚮往説起的,極易引起共鳴。《走一步,再走一步》回憶的是童年生活,足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童趣》回憶的是童稚時代的物外之趣,更容易激發興趣。

單元編排順序,常規是先精讀後略讀,本單元有所突破,一略一精,不但考慮到課文內容的邏輯聯繫,而且考慮到新學年開頭的教學氛圍。第一課安排略讀《在山的那邊》,第二課安排精讀《走一步,再走一步》,內容上從粗線條到細線條,學習情緒趨向穩定之後再行精讀,效果可能更好。

本單元綜合性學習,主題為“這就是我”,作自我介紹,既與閲讀內容緊密結合,又跟學校生活密切聯繫。活動方式不很繁難,便於啟動嘗試,便於積累經驗。

本單元在國中學段是起始階段,教學要求也是起步性的,從閲讀理解上,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寫作意圖,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在閲讀方法上,着重提高朗讀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第二單元

第二單元繼續學習有關人生的課文。五篇課文是《理想》(流沙河)、《短文兩篇》(張曉風《行道樹》、周素珊《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節選)》(周國平)、《〈論語〉十則》、《我的信念》(居里夫人)。

人生,是一個大話題,分析起來,又有方方面面,上一單元側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難、不幸該怎麼辦,這一單元側重理想與信念,遞進了一層。理想與信念實質上是人生的選擇,要有所為,就要有所不為,正像《理想》中所説的,“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行道樹》中説:“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就是説,行道樹這樣的奉獻者,獲得的是深沉、神聖,同時又是以承受痛苦為代價的。《人生寓言》也講了選擇,白兔被賜予月亮,結果並非好事,白兔醒悟了,她選擇了棄權。落難王子在厄運中挑戰命運也是一種選擇。居里夫人《我的信念》歸結起來是説,她相信自己對人生道路的選擇是正確的,她也是有獲得,有犧牲,她相信她所作出的犧牲是對的。《〈論語〉十則》除講學習之外就是講做人。本單元在前一單元的基礎上,上了一個台階,內容比較深沉、嚴肅,理性的成分濃厚得多,三篇精讀課文幾乎通篇都是哲理。這樣的編排,可以使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提升一個層次。很明顯,第一單元與第二單元是不可倒置的,現在這樣的編排是循序漸進的。學習第二單元,正值上半學期的學習高峯期,安排這麼一個單元是合適的。

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本單元的閲讀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可以從中認識到一個高尚的人懷有怎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併為此而執著地奮鬥不息。閲讀這個單元就是與一顆顆高尚的心靈對話,薰陶感染之下,對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很有益處的。

本單元選文,同樣注意題材、體裁、風格的豐富多樣。《理想》是一首詩,《短文兩篇》是短小的散文,《人生寓言》是現代寓言,《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的隨筆,《〈論語〉十則》是文言語錄。同樣是以散文為主,又有詩歌;以現當代作品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國作品為主,又有外國作品。既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又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既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又注意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五篇課文編排的順序是考慮內容的邏輯關係的。第一篇《理想》具有總起的性質,定為精讀課文。接着的兩課對於《理想》一課來説都具有舉例性質,是從一般到個別,感受具體的形象可以充實對哲理的認識。讀了《理想》,更容易感受行道樹的形象、白兔的形象、落難王子的形象,感受了這些形象又可以具體地理解《理想》中的種種哲言睿語。在兩課比較輕鬆愉快的略讀之後,再精讀《我的信念》,一個實實在在的楷模展現在面前,學生自然會進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

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以“漫遊語文世界”為主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言,從家庭到校園、到社會,關注周圍人們的語文生活,一方面汲取營養,一方面干預語言文字使用中不規範不文明的現象。

本單元教學要求,與上一單元既有延續性,又有所提高。要求熟讀課文,聯繫自己的人生體驗,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繼續練習朗讀,並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

其中“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會課文深長的意味”,是新的要求,是根據本單元課文的特點提出來的。拿兩個單元中的兩首詩來説,《在山的那邊》,有象徵意義,但是畢竟比較淺顯,《理想》一詩則通篇都是意味深長的哲言睿語,非聯繫人生體驗,深入思索,反覆咀嚼不可。

第三單元

這個單元的閲讀課學習描寫自然景物的古今詩文。

單元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品味精彩生動的文學語言,神遊優美深遠的詩化意境,吟誦涵詠,薰陶感染,培養審美想像、審美情感、審美意識以及靈氣、悟性,激發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願望和熱情。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非常重視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身的關注,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和審美的素質、能力,如“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等等。本單元正是對這些精神、原則的具體實踐。

這套課本是按照人與自我、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三大板塊來建立整體框架,本單元屬於人與自然的這一板塊。人與自然可以析理出多層次、多種類、多方面的關係,本單元屬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中的審美的層次或方面,亦即從人類的文學的、藝術的角度或方位,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並在對自然的審美化的、藝術化的認識和體驗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對自身的能力、悟性的認識和開發。從這意義上説,本單元在本冊課本乃至整套課本中都具有獨特的重要的作用。

本單元課文都是抒情類的,有現當代散文、現代詩歌和古代詩歌,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內容健康高尚,風格清新優美,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春》和《濟南的冬天》是傳統課文,進入課本後,更注重發掘其審美的素質;《夏感》用熱情洋溢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夏日裏大自然的景象和人們生活、勞作的情狀,把我們帶入一種美好的情境中。《秋天》是一首現代詩,雖時隔甚久,但內容凝練,意味醇厚,風格清新;《古代詩歌五首》都是傳統課文,也都是“課標”規定的背誦篇章,入選課本,更注重發揮其長於吟誦、激發想像、娛悦性情的作用。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一是領略課文的詩化意境,感受作者的審美情感,二是品味課文的`優美語言,積累詩文語句。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四

(一)知識目標:

1、反覆誦讀,領悟其中真意。

2、體味作者的語言特點。

(二)能力目標:

1、理解賞析作品。

2、理清思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學會閲讀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誦讀中體會其美感,感悟人生真諦。

教學重點:

1、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髮問精神。

2、把握文章的中心,體會人生哲理。

教學難點:等待中包含的人生百味。

教學關鍵;理清思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學會閲讀方法。

教學方法:圈點法,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具:多媒體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讓學生自由説説等待的經歷及等待的感受。

二、作者簡介:

三、自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惆悵倚門萌生希冀蠢人魅力

鏈子依偎迫不及待引人入勝不速之客

四、同學之間互相探討:

1、為什麼説“等待”是賊?

2、作者説:“希冀在等待中獲兔的人豈止守株者。”仔細揣摩這個句子,體會其深刻含義。

3、“人生是條長長的鏈子,‘等待’是各環節鏈子間的紐帶。”請從語言運用的角度賞析這個句子。

4、“等待的未必能獲得……而且絕對取不走,避不開”,這句話藴含着什麼深刻含義?

5、“引人入勝的風景……更遠處有瀑布……”這裏的“亭台”“溶洞”“瀑布”指的是什麼?

五、學生探討後,教師明確。

六、課堂練習:

1、課後思考與討論三。

2、吳冠中是一位著名的畫家,他的文章既有畫的意境,又有詩的韻律。朗讀課文,題為作者的語言特點。

提示:

①文字簡練,有畫的意境,又有詩的韻律。

②借用中外的諺語及俗語。變抽象為通俗。

③語言生動、跳躍、鮮明、空靈。

七、小結:文章以等待為題,意在説明人們常懷希冀,同時也流露出對世事難遂人願的無奈和歲月催人老的感慨。

八、作業:片斷練習

請用一段文字寫出你對等待的獨特感悟。

板書設計:

等待的滋味

等待包含的人間百味學會等待

等待的況味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五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水陸草木之花,可愛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歡哪一種呢?為什麼喜歡它呢?説説看。(學生眾説紛紜)有人説,喜歡花的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這麼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簡介

師: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周敦頤)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字茂叔,道州營道人。晚年在廬山蓮花峯下建濂溪書堂講學,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對宋明的哲學思想有很大影響。在《周元公集》。

師:要注意“頤”字左邊的寫法。

三、解題

“説”是議論文的的一種文體,可以直接説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愛蓮説》就是説愛好蓮花的問題。

四、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1、給下列黑體字注音(叫一位同學上黑板注音) 甚蕃(fán) 淤泥(ū) 濯(zhuó) 清漣(lián) 枝蔓(àn)

褻玩(xiè) 隱逸(ì) 頤(í) 噫(ī) 鮮有聞(xian)

師:一學生帶讀

2、全班朗讀課文

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的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讀書經驗,可以讀得更舒緩一些。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先要充分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去讀。

3、教師範讀

五、理解重點字詞

1、蕃 (多) 獨 (惟獨) 甚(非常) 而不染( 表示轉折)( 沾染污穢) 濯(洗滌) 清( 清水) 妖(美麗而不莊重) 不蔓不枝(長藤蔓)( 長枝節) ——屬於詞類活用

香遠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淨植(聳立的樣子)( 立) 焉(呢) 予謂菊(第一人稱我)( 認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後鮮有聞(少) 宜乎眾矣(應當)(多)

中通外直 (暢通 挺直)

(文中有一對反義詞是蕃和鮮。)

2、瞭解兩個古今異義

植 宜

3、一詞多義:

(1)“之”字用法

①水陸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詞,起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可不譯

③無絲竹之亂耳 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可不譯 ④何陋之有 之:助詞,在這裏是賓語提前的標誌,無實義。

(2)清:清澈(濯清漣而不妖);清香(香遠益清) 遠:遠播,形容詞用作動詞(香遠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離長,(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詞類活用:

1、蔓: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詞用作動詞,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遠:形容詞作動詞,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

例句:香遠益清 4.清:形容詞作動詞,顯得清幽。例句:香遠益清

5、翻譯全文

六、分析課文

1、周敦頤喜歡什麼樣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蓮花)

師:蓮花的別稱還有(荷花、芙蓉等)

2、寫獨愛蓮的原因是什麼?課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寫蓮花的?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3、寫蓮是從幾個角度寫的?

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 ——香遠益清

姿態 ——亭亭淨植

氣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這幾個角度各寫出了蓮花的哪些品格?

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譁眾取寵)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達大度,內心通達,行為正直)

味道 ——香遠益清

( 美名遠揚)

姿態 ——亭亭淨植

(志潔行廉或獨立高潔)

氣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自尊自愛令人敬重)

師:總結:蓮花的整體的形象是端莊美麗,令人敬重。我們知道了作者愛蓮,不僅因為蓮花姿態美麗,而且更因為蓮的品格高尚。

師:那麼我們知道了蓮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麼?(君子)

5、課文寫了蓮,還寫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麼?

回答:還寫了菊和牡丹。 分別比作隱逸者、富貴者。

6、題為愛蓮説,為什麼還要寫其他花呢?

作者寫蓮,同時又寫菊、寫牡丹其用意是起襯托作用。

菊正襯,牡丹反襯。這樣,更能突出蓮的君子的品格,表達作者對蓮花的喜愛之情。

7、剛才我們知道了菊比作隱逸者 牡丹比作富貴者。為什麼?

隱逸者呢?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裏,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而隱居避世,這種人的特點是志向高潔,就像陶淵明一樣(陶淵明一生清廉,為官多年,最後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他從複雜的宦海中掙脱出來後,回到家鄉,躬耕壟畝,過起了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並且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歸園田居》和飲酒詩系列),但逃避現實,隱居起來。

師:作者喜歡嗎?(讚美惋惜)

師:你是從哪一句看出來的?(陶後鮮有聞)富貴者呢?因為牡丹花十分濃豔,花朵碩大,有人評價為“天下無雙豔,人間第一香”,從唐朝起就成為富貴人家的寵物。牡丹的價錢很貴,但富貴人競相購之,把它比作富貴者很恰當。這種人的特點是追求富貴,貪慕榮華,追名逐利。

師:作者喜歡嗎?(十分鄙視、厭惡)

師:你是從哪一句看出來的?(牡丹之愛,宜乎眾人矣)

師:那麼君子是怎樣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處在污濁的環境卻保持自身的高潔,不隨流俗,不受沾染。

師:蓮花這般高潔,在當時喜歡她的人多嗎?有何憑證?此話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心情?(不多。“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現在明白了

作者讚美蓮,其實是要讚美君子這樣的人,他不跟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為人正直,名聲很好,又很莊重,有獨立的人格。封建社會有這樣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種花來比三種人,使生動形象,含蓄而給人回味,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將三種花的品格擬人化了。把蓮花比作君子,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就叫做託物言志。當時社會愛蓮者少,愛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貴的人多啊!作者有感於社會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對他們表示了強列的鄙視!結尾的兩句話一問一歎,發人深省,的主題多深刻啊!(齊讀噫……)

八、小結

本文通過對蓮花形狀的敍寫和評論,借花喻人,闡述自己不慕榮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會上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庸俗世風。

九、齊背課文

感受作者潔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結束語:

通過今天的學習,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蓮花一樣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遠離世俗物慾的誘惑,做一個品德高潔、通達正直的君子,讓君子之德傳揚天下,讓君子之名遠播,讓君子之行引領眾生;那麼,君子之德就會像“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成為世間一道亮麗的風景。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在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概括課文。

2、瞭解“苦”與“樂”的思想感情的內涵。

3、品讀精彩句子,學習生動描寫的方法,體會其中飽含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同學們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寫柳的詩還有很多,如“兩個黃鸝鳴翠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在這些詩人的筆下,柳是報春的使者;是美的化身;是離別思念的寄託。當代作家宋學孟對柳卻別有一種情懷。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情懷呢?讓我們帶着疑問走進課文《柳葉兒》。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劃出文中易讀錯或寫錯的字詞。(書空、齊讀)

2、用一句話概括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文章講了一個在饑荒的年代裏,我和三叔搶柳葉兒的故事。

3、本文回憶了關於柳葉兒的哪幾件事?試在“柳葉兒”前面加一個動詞來概括搶柳葉兒、吃柳葉兒

4、聽了文章,你聽出了作者對柳葉兒是怎樣的感情呢?找出相關語句朗讀品味。

(開頭1-3、結尾14-15、標題“兒”)喜愛、感激(首尾呼應)

文章以柳葉兒為線索,寫了戀柳葉兒,搶柳葉兒,吃柳葉兒,贊柳葉兒,抒發了作者對柳葉兒的喜愛、感激之情。

三、品讀課文,探究苦樂

聽過課文,你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苦不苦?

1、跳讀課文,找出體現生活之苦的句子或語段。請你有感情的朗讀並分析。

(分析4、9、10、11、12、13小節)

(景物描寫:這是一幅多麼美的圖畫啊:濕潤、清涼、朦朧、寧靜,充滿了詩情畫意。可是如果一聯想到這是在去搶柳葉兒的路上的環境描寫,一種“苦中略帶些澀”的滋味就會湧上心頭:在萬物還沒醒來之際,八歲的“我”就已經和三叔去搶柳葉兒了……把這段景物描寫和下面搶柳葉兒的艱辛放到一起來讀,景物描寫之中就自然而然透出一絲絲淡淡的哀愁。這種表現手法就是以美景寫哀情。)

2、當時的生活是極苦的,可作者卻説“全家最樂的是我”,我為什麼會感到“最樂”?(小組討論)

可以逞能,可以吃飽。

兒童頑皮的天性、積極樂觀的心態、少年不識愁滋味

讀到這裏,我們知道作者回味童年那段艱難歲月時是苦中有樂的,正因為生活極苦,才有了吃柳葉兒之樂,苦與樂是相依相伴的,有苦才有樂,沒有絕對的苦,也沒有絕對的樂。苦樂相依,而我們感受到更多的還是苦澀。作者用快樂的口吻來敍述艱辛苦澀的往事,實際上是用了襯托的手法,以樂襯苦。

四、擴讀課文,延伸生活

兒時的作者苦並快樂着,我們作為現代中學生,應該怎樣對待生活中的苦與樂呢?

樂觀面對苦難,倍加珍惜幸福。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學習《柳葉兒》這篇文章,我們瞭解了作者兒時的生活,領會了作者對柳葉兒的特殊的感情,也明白了苦樂相依的道理,悟到了對待苦樂的正確態度。讓我們時刻銘記:樂觀面對苦難,倍加珍惜幸福。

教後反思:

《柳葉兒》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在饑荒的年代,全家人靠吃柳葉兒活命的故事。內容很簡單,但要讓學生體會其中“苦中略帶點澀”的滋味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因為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説,生活條件都比較好,在家可説是集很多人寵愛於一身的。他們根本就體會不了在那個時代的艱苦生活。所以我在設計教案時,試着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設計問題。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閲讀課文,尋找答案。一堂課上下來,學生基本能體會“苦中略帶點澀”的滋味。

從這堂課中我認識到,學生應該是課堂中的主角,要善於創設情境去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也要注意恰當的點撥。我們經常提倡學生自主學習,但自主決不是放任自流,它是要以正確的引導作基礎的,而真正起到導航作用的就是教師。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走進、細讀文本,通過朗讀、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和象徵意味的語言,來理解詩人對這土地和祖國深沉而又刻骨銘心的愛。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這一詩歌意象所藴含的深意。

一.新課導入

假如你是一隻鳥,你會用的喉嚨唱歌,為什麼?

設計意圖:吸引學生對文本的關注,可以快速進入文本。(如果學生用嘹亮、婉轉、清脆等詞語,我會告訴他,可有一隻鳥兒卻覺得自己應該用嘶啞的喉嚨來歌唱,為什麼?)

二.不同形式的朗讀

詩歌的語言凝鍊、生動,一些關鍵字、句,往往包含着極豐富的內涵和意藴,讓學生在反覆吟誦中,領會這些詩句的豐富內涵,從而深入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扣題通過幾個主幹問題來品讀詩歌中關鍵詞的深刻內涵。(提醒學生注意本詩的創作年代)

1.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

2.“鳥兒”歌唱這片土地上怎樣的風景?

3.“鳥兒”用怎樣的方式來愛這片土地?

前兩個問題主要引導學生關注暴風雨、悲憤、激怒、永遠、無止息、林間、温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徵意味和暗示力的詞語。在此過程中,要抓住學生的回答往縱深追問:比如我們為何悲憤;被激怒後會產生怎樣的反應;為什麼這黎明是出自“林間”而非天邊;象徵着希望的黎明為何用“温柔”來修飾……這裏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1)“這”與“那”近指、遠指的區別,淒涼、苦難和抗爭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裝在我心中的,也許離它還有咫尺之遙。

(2)打擊——悲憤——激怒——黎明這一從處境到情感到反應到結果這一情感的變化過程。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欣賞詩人的這句“我是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脱枷鎖的歌手而寫詩。”

第三個問題主要品讀出“嘶啞”、(因為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而內心沉痛)“死”(為何而死?受傷、犧牲還是完成了使命?)“腐爛”(靈肉都與土地交融,刻骨銘心的愛)的深意

在此基礎上,完成這題填空題:這是一片土地。學生這時應該會有更多的理解,不會再停留在“暴風雨”上比如:淒涼、苦難、希望,不停抗爭……。把學生羅列的彙總成排比句朗讀,然後然後再朗讀原文,進一步體會詩歌語言的凝練、生動。

四.學生質疑(生成環節)

期待學生的相互質疑碰撞出彼此思維的火花,很多時候,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所做出的對文本的理解也會讓老師拓寬思路,從而加深對彼此對文本的理解。這其實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環節。這裏有兩個點期望學生可以關注到,如果學生沒有意識到,老師可以自己拋出問題:

(1)為什麼要把自己假設成一隻鳥?

(2)最後兩句似乎與上文銜接不上,出現了斷層。

五.“我愛這土地”,這裏的“土地”可以換成“祖國”或是“國家”嗎?

辨析這三者的關係。國家側重於政治意義,相對於祖國,土地更加具體,意義也更加深遠(補充材料)

1.土地(秦牧)(課前)

2.北方(課前)

3.國人的鄉土情結:遊子遠遊常會帶一掊故土寄託情思;古時有一種刑法叫做“流放”,僅次於死刑,讓你脱離安身立命的故土,背井離鄉,折磨精神造成的苦痛遠甚於肉體。可見鄉土和國土是一個人情感世界中多麼厚重而又温柔的一個情結。

所以説,土地它不僅是祖**親的象徵,還是生命之母的象徵,民族精神和意志根植於此、同時也是血脈的傳承和文化的傳承。

所以詩人是帶着這樣的情感積澱,來抒發他對這片土地忠誠與摯愛,任何苦難不可能也不要想把他們割裂,他們生死不離,“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所以詩人可以毫不矯情,把他的感情表達地直白而又熾烈“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