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綠》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8.23K

語文《綠》教案(多篇)

語文《綠》教案 篇一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你們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綠》。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教材

第一點 教材地位及作用

《綠》是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學會讀書六:讀書動筆)(自由讀寫單元)中的第一課。散文教學的特點散文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學散文,會破壞文章的整體韻味和優美意境。而鑑賞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點,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體會美感,有助於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本文特點這篇散文精巧縝密的構思、優美明快的語言極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賞;同時它又篇幅短小、內容淺易,適合鑑賞

第二點、教學目標,重難點

1.德育目標:《綠》寫於1924年,當時朱先生還保持着'五四'時期青年人勇於進取的勢頭,文中洋溢着積極向上的情感,因此應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激情,促使學生保持健康、樂觀和進取的心態。

2.知識目標:結合散文教學特點和本文的特點,本節課要讓學生在賞析中體會佈局謀篇的技巧和寫景的生動含情。

3.能力目標:素質教育的目的歸根到底是要培養全方位的人材,就語文教學而言,既要培養學生的讀寫聽説能力,也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文學鑑賞能力。而後兩者正是本節課的能力目標。

(二).教學重點傳統語文教學把課文僅當作學習的對象是不當的,正確的認識應是把課文當作借鑑的範例,因此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應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細思,從而積累知識,培養能力,所以我把構思和語言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本文題目?作者為什麼不入筆就寫綠,在描寫綠的過程中又變換了人稱,這是本文的難點,需要引導學生弄懂。

二、學情分析

1.傳統散文教學重分析、輕鑑賞,忽視了學生對美的需求和感悟,久而久之,僵化了學生的理性思考,束縛了學生思維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學鑑賞能力的提高。因此散文教學需要鑑賞。

2.其實,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對生活的認識也不斷加深,並且在國中以及高一前段時間,他們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散文,對散文的基本特點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也具備了鑑賞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鑑於以上關於教材和學生兩方面原因,我才把本文處理為文學鑑賞課)

三、説教法

新課標要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為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運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教學:

(1)多媒體教學-激發熱情,引起興趣。

(2)誦讀教學法-熟悉文本,整體感知。

(3)提問練習法-發揮想象,體驗情感。

(4)對話討論法-互動合作,拓展思路。

四、説學法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學習的過程是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我們應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的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誦讀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討論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其中,我認為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難點進行集體討論以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學習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述能力,養成口齒清楚、態度大方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安排鑑於以上分析,本文擬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進行必要的背景介紹後,集中精力朗讀和研讀,體會作者情感,完成德育目標,並佈置構思和語言方面的思考。本節課則抓住兩個重點進行賞析,並根據學生課前提的疑問適當調整,完成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五).教學方法鑑賞的主體是學生,而教師的作用則?因此重在點撥,輔之以簡明的提問和必要的小結,即可完成教學任務。

(六).教學輔助手段為創設賞析氛圍,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採用投影儀、電腦及相關軟件。

五、説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介紹鑑賞要領,明確鑑賞內容。

(二).放投影,聽朗讀,創設鑑賞氛圍

(三).賞析構思

總體設計:千字短文,內容充實,立意深刻,沒有縝密的佈局是不行的,賞析的關鍵是抓重點,引導得法。

賞析重點是第二段和首尾,以簡明的問題引導。

具體作法:

1.第二段問題設計(落實難點)A文章描寫對象是綠,在首段點題後,第二段卻先寫梅雨瀑、梅雨亭,直到第三段才寫到梅雨潭的綠,這不遊離主題嗎?不會使文章顯得拖沓嗎?(由以上兩個判斷提問引入下面的主要問題)B如果不是,有什麼作用?這樣寫與直接就寫綠效果有什麼不同?(以此引導學生體會本段對主體的鋪墊和襯托作用,感受散文行文灑脱的特點。)

2.首尾問題設計

A在表達上首尾很相似,是不是重複?(由此判斷提問引入下面問題)首尾各有什麼好處?(採用電腦限時學生搶答方式,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形成教學的第一個高潮。)

B首尾部分與文章主體有什麼聯繫?(以此引導學生體會本文一線貫穿的特點。)小結:全文緊緊圍繞'驚詫於綠',既搖曳多姿,又縫合緊密,結構極其精巧。

預期效果:本部分雖有一定難度,但在教師的恰當引導下,學生能夠體會出本文構思的精巧所在。

(四).賞析語言

總體設計:兩段都精彩,但第三段是全文的主體,重點賞析,第二段略化處理。此步驟重在點撥。

具體作法:

1.第二段動詞運用精當,從中選定三個詞代表性地賞析。(此為點)

2.第三段描寫充分,字字珠璣,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自由發言,教師進行適當點撥。(此為面)

小結:教師明確本文語言準確、形象、富於情感、有表現力的特點,特別強調比喻修辭格的運用對學生的啟示,同時説明第三段寫景抒情層層深入的特點。l預期效果:學生各抒已見,爭相發言,形成課堂教學的第二個高潮,但因基礎不同,可能會有一部分學生不能表達得很透徹,但教師仍要以鼓勵為主,要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鑑賞中來,使其有所收穫。

(五).全文總結強化本節重點,並提出今後要多鑑賞文學作品的要求。(關於課內練習:鑑賞本身就是很好的練習,所以不另作安排。)

(六).佈置作業為促進學生深入賞析,要求學生結合本節課要點,針對本文的構思或語言寫一篇篇幅不限的賞析文章。

綠 (奇異、醉人) 朱自清

梅雨亭 (一)比喻

梅雨瀑 (二)對比

梅雨潭 (三)奇妙的聯想和擬人

層層烘托 表達了熱愛自然讚美生活之情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説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語文《綠》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這篇選學課文是一以寫景為主,以景抒情,展開聯想,恰當地運用描寫、抒情、議論等手法的散文,課文在描寫杭州西湖的春景時,抓住一個“綠”立意新而深,語言形象、生動,很自然地對學生進行熱愛家和教育。

2.全文短小精湛,只有三個自段。第1自然段寫作者遊西湖的總感覺,作者把西湖景色的特點概括成一個綠字,醒目地突現出來。這個綠字吸引我來到西湖邊,使我流連忘返。2、3自然段課文圍西湖的綠展開,分別寫了靈隱花港觀魚兩地綠的特點。寫靈隱的綠,綠得“蒼翠欲滴”,綠的發黑,綠的發藍;而花港觀魚的綠,則綠的鮮,綠的亮。只覺的一種蓬勃的生機跳躍,這樣的清晰的結構,這樣生動的抒情,適宜於朗讀,也適宜於列提綱背誦課文。

二、教學目標

1.會列提綱,並按提綱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描寫綠的詞語。

3.初步瞭解課文是如何抓住特點寫景物的。

4.感覺西湖景色美,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列提綱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按課文內容的先後,掃地點的轉換,抓住有關景物特點的詞語列提綱,理解描寫綠的詞語。

四、教學準備

小黑權、投影、詞語片。

五、教學時間: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1.這是一篇遠選學課文,節選自宗的散文《西湖漫筆》。節選時有改動。我們準備用一節課完成學習任務。

本文課題只有一個字“綠”。你知道課文主要寫什麼的?(板書課題,作簡短談話)。

2.自學課文。邊讀邊學習字詞,讀通課文,作自學檢查:

(1)掃自然段指名讀課文,注意有否加字,字音是否讀準。

(2)檢查生字:叮(dīng)婷(tíng)宛(wàn)讀準一個前鼻音,兩個後鼻音。)

(3)檢查是否按查字或聯繫上下文學懂了詞語。重點是:流連忘返、蒼翠、心曠神怡、婷婷、宛轉。(如有其他詞語學生不懂的,也可以討論。強調學生自己學懂。

3.理清課文脈絡,把本文分成兩部分來學。

(1)指名朗讀第1自然段。討論:“它”指的是什麼?(西湖的美景)西湖春天的美景那樣地使“我流連忘返。那麼,哪一個詞可以看出我流連忘返呢?從領略(瞭解事物的情況進而認識它的意義)一詞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瞭解西湖的綠,體會到了西湖的綠,進而認識到綠的意義。本文為什麼要以綠為題(杭州西湖最大的特點,就是給人以滿目綠,一個引站千個愛西湖、愛祖國河山的讀者的心。)

(2)説説作者是如何具體領略這個綠字的(學生輕聲自由讀2-3自然段。也可放錄音,讓學生輕輕跟讀)讀後想想,回答問題。

4、根據上面的討論,你能否給課文分段如何分?(分作兩段。第一段(1自然段):總寫作者遊西湖,領略到一個綠字。第二段(2、3自然段)分別寫了靈隱、花港觀魚兩地”綠

的不同特點。表現了本文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特點。)

5。根據單元:列提綱、背誦課文:的訓練重點,我們已經按要求學會了背誦三課文。同樣,我們也要用“列提綱的方法背誦這課文,而且要更好地背誦。

(1)指名抓主要詞語背誦第一自然段。

(2)學生背誦課文第三產業自然段。

①先指出作者遊靈隱看到的景物,默讀課文。

②再劃出寫這寫這些景物”綠"的詞語,讀讀課文。(靈隱:滿目是綠,道路兩邊……蒼翠欲滴,似……也是綠的;飛來峯上,有的……有的……峯下小路……直綠到……;冷泉亭下……在一片綠色之上……)

③以引讀法牢記寫綠的段落,為背誦作準備

(3)學習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

①自學。根據本段特點,劃出作者遊花港看到哪景物?指出文中哪些地方寫了看到的事物,哪些地方寫了聯想的(師生討論。看到的:綠葉、水珠兒、想到的:鮮亮生命力。)

②引讀法朗讀第3自然段。(老師讀看到的,學生讀聯想的)。

6、指導給課文列提綱。(提綱上有:地點、景物、有關景物特點的主要詞語。重點2-3自然段。

7、按提綱背誦課文。(主要背誦2、3自然段)背誦過程是:每人輕聲試背,同桌同學互背,指名背加評議,全體齊背。)

語文《綠》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西湖的美景。瞭解西湖“綠”的特點,體會作者對西湖的獨特感受

2、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學難點:領略花港和靈隱兩種不同的“綠”。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引課:

1、背一背跟西湖有關的詩句

2、説一説帶有“綠”或是相當於綠的意思的字的詩句,比如“柳綠更帶朝煙”、“千里鶯啼綠映紅”。

一、激情導入

1、師:古往今來,西湖以其景色秀麗,傾倒了多少中外遊客,西湖的美就在於人工的粧點與自然山水渾然一體;西湖之美,美在清秀。

3、那麼,在一位當代女作家眼裏,西湖又是怎樣的呢?(.課件出示課題)

二、初讀感悟

1、師範讀

2、提問:如果讓你給西湖一個字的評價,你選擇什麼?(綠)

3、作者領略了哪些 “綠”?自由默讀,找一找、劃一劃課文中出現的説“綠”的詞。

4、四人小組交流一下,找到的一樣嗎?

5、.課件出示校對。

三、研讀課文,體會花港和靈隱兩種不同的“綠”。

師:花港和靈隱都有“綠”的特點,可每一處給作者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

(一)感受靈隱的“綠”

1、.課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自由讀,找一找,這裏哪一句句子是重點句?

2、.課件出示“滿目是綠”。

師:“滿目是綠”是什麼意思?(到處是綠)找一找作者寫了哪些地方的綠,怎麼樣的綠?

3、反饋交流,.課件出示:

隨機點撥:

◎雨中靈隱的綠是多層次的,“有的綠得發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藍,淺極了,亮極了”,這種綠浸染了周圍的其他景物,使“飄着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溪水在“平穩處也是碧澄澄的”。

隨機指導朗讀:

◎課文3—5自然段的朗讀,語速宜稍緩,體現一邊讀一邊想象和回味。表現景物的詞語和描寫“綠”的詞語可讀得重些,如,“峯下蜿蜒的小徑,佈滿青苔,直綠到了石頭縫裏。”句中的“佈滿”“青苔”“綠”要讀得重些。有的重音可輕讀,如,“平穩處也是碧澄澄的”中的“碧澄澄的”,要讀得輕些,讓人感受到不忍心擾亂水面的平靜。)

4、小結:作者圍繞“滿目是綠”寫了四種景物,所以寫一處的景色,不能籠統地寫怎麼怎麼美,要抓住這一處的特點來寫。

(二)感受花港的“綠”

師:靈隱“滿目是綠”,那花港的“綠”又有什麼特點呢?

1、.課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2、自由讀,花港的綠有什麼特點?(這是一種怎麼樣的“綠”?)

3、指名説,交流:有生命力的綠,有着蓬勃生機的綠,活潑的綠(在文章裏找一找相關詞句)

◎花港的綠給人的感覺是“蓬勃的生機,跳躍滿池”,表現出一種“茁壯的生命力”。是“活潑的,有生命力的”

4、找一找,在花港,作者看到了什麼?(.課件出示圖片)

新荷,水珠兒

楊柳是作者看到的嗎?(聯想到的)還有一些是作者感受到的,你能找找看嗎?

5、討論反饋

6、小結:作者寫花港的綠,是通過。寫作者的所見、所感、所想來寫具體的

(三)朗讀的訓練、指導: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讀一讀,想想課文描述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感受。(.課件出示景色,配樂朗讀)

四、小結拓讀,課外延伸

1、小結:綠,是生命的顏色,西湖,到處都是景色,這都需要我們,用心去“領略”。

2、宗璞筆下的西湖是美麗的而又生機勃勃的。古往今來,歷代詩人寫過很多詩篇讚頌西湖的美麗,你知道有哪些嗎?(.課件出示)

《錢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憶江南》(唐·白居易)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風入松》(宋·俞國寶)……

〖板書設計〗

道路兩旁:古木參天 雨絲兒也綠

飛來峯上:樹木——綠得發黑,發藍

靈隱(滿目是綠) 峯下小路:佈滿青苔 綠到石縫

冷泉亭下:溪水碧澄澄 水花像飛珠滾玉

花港觀魚(又一種綠)新荷——蓬勃生機 葉面水珠——翩然起舞

〖參考資料〗

◎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漢時稱明聖湖。唐時因湖在城西,始稱西湖。原是與杭州灣相通的淺海灣,後由於泥沙堰塞,海面被隔斷,在沙嘴內側的海水,成為一個湖。湖周長約15公里,面積5.66平方公里。環湖有南高峯、北高峯、玉皇山等。以孤山、白堤、蘇堤分割為外西湖、裏西湖、後西湖、小南湖及嶽湖。湖中有小瀛洲、湖中亭、阮公墩三個小島。古來人們一直用最美好的語言讚頌西湖,又用最凝練的語言對它的景色作出了不同概括,其中傳頌了七百餘年、最廣為人知的説法首推“西湖十景” ,它源於南宋畫家對西湖山水畫的題名。這十景是:蘇堤春曉、平湖秋月、斷橋殘雪、麴院風荷、雷峯夕照、南屏晚鐘、花港觀魚、柳浪聞鶯、雙峯插雲、三潭印月。

◎宗璞(1928—)原名馮鍾璞,祖籍河南唐河,生於北京。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後曾就職於中國文聯。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成名作為1957年的短篇小説《紅豆》。新時期她開始大量發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説《弦上的夢》,中篇《三生石》《我是誰》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説《南渡記》。1996年由華藝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

◎《西湖漫筆》是宗璞的散文成名作,寫於五六十年代之交,文章重點寫西湖的“綠”和“變”,教科書節選了原文寫“綠”的部分。

語文《綠》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會列提綱,並按提綱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描寫綠的詞語。

3、初步瞭解課文是如何抓住特點寫景物的。

4、感覺西湖景色美,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學難點

領悟“綠色,是生命的顏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

2、簡介本文的寫作背景。

3、簡介本文的時代背景。

寫這篇文章時,南方成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戰爭已在醖釀之中。儘管朱自清並沒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裏去,但他對中國社會的前途,時刻都在關心着;對於以統一為大業的北伐,無疑也是抱支持態度的。他這一時期的思想,基本上還保持着“五四”運動時期青年人勇於進取的勢頭。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裏,則表現為格調的明朗,節奏的明快,滿蓄着“為人生”、“寫實”和昂揚向上的生命活力。《綠》雖然不過是一篇寫景文,但只要仔細品味,還是很容易觸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動着的脈搏,看到一顆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

二、整體感知

1、讓學生通過媒體資源欣賞大自然的綠。

2、聽課文朗讀,想一想在朱自清的眼中“綠”是怎樣的呢?

3、學生聽完課文後,自讀,掃除字詞障礙。

三、品味課文,細節分析

1、思考問題:文章以哪個詞為文眼,點題?

(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

2、第二自然段寫梅雨潭,主要立足哪兩個觀察點,作者觀察到了什麼?

(第一觀察點:山邊;觀察到了梅雨瀑,第二觀察點:梅雨亭邊;觀察到了梅雨潭的環境)

3、為什麼作者在第二段沒有直接寫梅雨潭的綠,卻寫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圍的環境?

(描寫梅雨潭周圍的環境,交代梅雨潭的綠的成因,寫“梅雨瀑”是用來作陪襯,以顯出“梅雨潭的綠”尤其令人驚詫。)

4、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於哪個觀察點,看到了哪些景緻,運用了什麼手法,把對梅雨潭水綠的審美感受描寫得淋漓盡致。

(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點是梅雨潭邊。觀察到了梅雨潭的綠。對綠的總感受:醉人、奇異、似近似遠)

擬人

踞、透、扯、送、鑽、招引、擺弄

彷彿一張極大的荷葉鋪着,滿是奇異的綠,厚積着的綠;(形色、深度)

她鬆鬆的皺纈着,像少婦拖着的裙幅;(漣漪)

比喻

她輕輕的擺弄着,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盪漾)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波光、軟嫩)

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温潤的碧玉;(清澈)

對比

北京什剎海拂地綠楊(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綠壁(太濃)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波(太暗)

裁你為帶贈給那輕盈的舞女

聯想

挹你為眼,贈給那善歌的盲妹

5、文章在結構上有何特點?結尾比開頭多“不禁”一詞,有何表達效果?

(文章在結構上首尾呼應。“不禁”再次表達了作者對梅雨潭的綠的讚美之情,抒發了作者對她的無比喜愛之情。文章從比喻到比較映襯到聯想再到轉換人稱、直接呼告,感情逐漸轉濃,直到不能自已。)

四、探究學習,拓展思維

參照課文讀書動筆示例,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把你認為最為精彩的語句用適當的符號標示出來。

五、美文品讀,合作探究

六、佈置作業

1、反覆朗讀本文,模仿《綠》寫一篇鑑賞小短文。

語文《綠》教案 篇五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同學們,我們曾學過朱自清先生的敍事散文《背影》,見過那飽含深情的父親的背影;也曾學過他的寫景散文《春》,領略到那五彩斑斕的美麗的春光。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遊記散文《綠》,體會那綠意盎然、充滿活力的秋水之美。好,讓我們再次走近朱自清。

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地:原籍浙江紹興,自稱是江蘇揚州人。

時:現代

評: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毛澤東稱頌他是“表現我國民族的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

作:《綠》、《春》、《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等。

過度:

那充滿活力、綠意盎然的秋水之美,美在什麼地方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聽課文朗讀錄音,完成以下兩個任務

二、披文入境,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完成以下任務

(1)劃出你認為文中重要的字詞。

(2)作者寫景的立足點有哪幾個?每個立足點的觀察角度是什麼,分別寫了什麼景物?

2、投影出示字詞

yìjūshíchàyùnléngmóulài

挹掬什剎藴蓄稜角明眸善睞

三、合作學習,問題探究

1、作者寫景的立足點有哪幾個?每個立足點的觀察角度是什麼,分別寫了什麼景物?

明確:

第一個觀察點:山邊

觀察角度:仰視

觀察的景緻:梅雨瀑

聽—花花花花的聲音

看—一帶白而發亮的水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裏

第二個觀察點:亭邊

觀察角度:平視

觀察的景緻:梅雨潭周圍的環境:從亭,山,雲,巖,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環境。

第三個觀察點:潭邊

觀察角度:俯視

觀察的景緻:梅雨潭的綠

教師:把三個立足點所繪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懸瀑、飛亭、流雲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圖”。

2、問題探究一: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麼?

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

3、問題探究二:文章開頭就直抒胸臆:“我驚詫於梅雨潭之綠了”,但卻沒有直接寫梅雨潭之綠,而是先寫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圍的環境,到了第三段才濃墨重彩的寫梅雨潭的綠,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明確:襯托,這是一種烘雲托月的寫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圍的亭、山、雲、巖、草的美來襯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

(描寫梅雨潭周圍的環境,交代梅雨潭的綠的成因;

描寫“梅雨瀑”是用來作陪襯,以顯出“梅雨潭的綠”尤其令人驚詫。)

追問:這種襯托手法我們以前還在不少課文中學過,比較典型的是《愛蓮説》中,用菊、牡丹從正反兩方面來襯托蓮,還有我們將要在九年級下學期學習的魯迅的《雪》。

過度:

作者又是如何寫出梅雨潭的綠令人驚詫的。(教師可以穿插對“招引”改為“吸引”的詞語妙用的賞析)

4、學生自由朗讀第三段,思考作者對綠的總的感受是什麼?(提示學生從第三段中找出兩個形容詞)

明確:醉人、奇異

5、作者怎樣對“奇異”“醉人”的綠展開描寫的?

明確:多方設喻精雕細刻

運用對比突出表現

大膽聯想昇華意境

比喻:彷彿一張極大的荷葉鋪着,滿是奇異的綠,厚積着的綠;——形狀、深度

她鬆鬆的皺纈着,像少婦拖着的裙幅;——漣漪(靜態)

她輕輕的擺弄着,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微波盪漾(動態)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亮度、質地

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温潤的碧玉;——色彩(純淨)

5、學生自由朗讀這些比喻句,假如讓我們來賞析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試舉例説明。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

賞析: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梅雨潭水綠的波光的明亮和質地的柔軟的特徵,也寫出了梅雨潭水綠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對它的喜愛之情。

6、作者把梅雨潭的綠與哪些景物進行對比來突出表現梅雨潭的綠的招人喜愛的?對比的作用是什麼?

通過對比,把梅雨潭的綠與北京的綠楊、杭州的綠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進行對比,突出表現了梅雨潭之綠的濃淡相宜、明暗適度。

7、作者由梅雨潭的綠聯想到了什麼,找出相關語句。

我若能裁你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

我若能挹你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睞了。

教師:作者由“綠”的輕盈、嫵媚聯想到輕盈、嫵媚的舞女,如果輕盈的舞女再配上“綠”裁製的帶子,便會“臨風飄舉”了。由“綠”的明澈,更想象出這明徹回使盲妹的眼睛復明,“明眸善睞”了。這新奇的想象和聯想,又使“綠”展現出新的意境。

8、請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寫一個句子。

我若能取你為料,我將贈給那失意的畫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編你為曲,我將贈給那美麗的啞女,她必能高歌歡唱了

教師追問:結合課文內容,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舞女翩翩起舞,綠帶隨風飄動;盲妹雙目復明,顧盼神采飛揚。這綠真是太神奇了。

9、文中作者還聯想到了什麼?

明確:作者還想到了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

追問: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有什麼樣的性格特徵?(活潑可愛)

10、作者滿懷深情地為潭水起了一個名字—‘女兒綠’,是仿造玉石‘祖母綠’而成的一個名字,將‘女兒綠’換成‘祖母綠’,如何?

明確:“祖母綠”給人一種老氣橫秋的感覺,如同一個歷經滄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兒綠”清純、鮮活、靈動,美貌可人,神韻悠長,充分的表達出作者對那“醉人的綠”的熾熱而奔放的愛戀之情。

11、同學們再看看課文這裏和前面在人稱上有什麼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因為一開始作者的感情還是比較收斂的,是站在旁觀的角度,用相對冷靜的筆調在描繪梅雨潭的“綠”,隨着感情的迸發和投入,作者已失去了原有的冷靜,而把自己完全融進了文章之中,完全融進了梅雨潭的“綠”之中。強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覺的改變了人稱(因為這樣更能表達自己對“綠”的愛戀)。

12、本文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教師補問:“綠”一般是什麼的顏色,

綠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見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

教師:這篇短小的遊記散文,通過對梅雨潭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觀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

四、結語

葉聖陶先生説過:“文學鑑賞猶如採礦,你不動手,自然一無所獲;只要你動手就會採到晶瑩的寶石。”

五、初當評論家

1、學習示範批註,課後給本文補充作批註。

2、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批註,對別人的批註提出不同的看法。

3、在受到啟發的基礎上修改自己的批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