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四年級語文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4.42K

四年級語文教案【多篇】

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雨中》是人教社六年制小語第六冊第四組課文,作者在文中講述的是一位年青姑娘在陰雨的傍晚拉車運貨,車子一歪,一籮筐蘋果翻倒在馬路上,過路人主動幫她拾蘋果的事,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人與人之間應有的互助精神。文章融繪景、敍事、抒情、寫人於一體。教學本課時,筆者根據教材特點,有機地向學生實施審美化的語文教學,挖掘教材中的美感資源,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一、繪景:領略情境美。

情境美的欣賞,主要是自然物的形成美引起人們的精神愉悦。欣賞時,筆者引導學生自由地展開想象,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藝術修養、性格情趣等方面賦予對象以一定的社會內容。

1、激趣:大家經常看到許多自然現象,比如雨霧、風雪、雷電……你留心觀察過嗎?談談你的見聞和當時的感受。

2、繪圖:傍晚,在雨中的馬路上發生了一件什麼事?運用“讀寫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開頭、經過、結束)進行綜合概括。

二、敍事:鑑賞語句美。

德國大詩人歌德認為:鑑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作品才能培養的。對語句的鑑賞,應該在創設的情境中,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正確豐富的瞭解力,也即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

1、領略雨景,感悟寫法: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閃閃發光的河”“點點花瓣”“穿梭的小船”各指的是什麼?再連起來想想這個自然段描寫的景色。

2、抓重點詞,美讀課文:筆者指導學生學習“撿蘋果”片斷,抓住“跑過來”、“七手八腳”等詞,品味孩子們動作的快、樂於助人的品質;抓住“寧靜的馬路頓時熱鬧起來”中“寧靜”和“熱鬧”的鮮明對比,映出雨中寧靜的馬路上閃現出白髮蒼蒼的老人、機靈開朗的青年人、天真可愛孩子們的身影,感受腳步聲、説笑聲構成的一首人間真善美的交響曲。

3、交流心得,品詞賞句:結合課後“思考·練習3”,引導學生自學最後一個自然段,教師做點睛之筆的點撥。

三、抒情:體驗情感美。

文學作品主要是以情感人的,而牽動讀者心絃,“折騰”讀者情感的東西不是別的,恰恰是奔瀉流淌在作品中的情,一種真實的情。教學時,我們可以“入而與之俱化”。

1、應文設境,從旁補白:“也許是心急,也許是路滑,拐彎時車子一歪,蘋果滾得滿地都是,姑娘慌手慌腳地從車上下來撿蘋果。正在這時候,一羣放學回家的孩子撐着雨傘走了過來,——————。”

2、捕捉典型,感悟情感:

(1)扮演角色,指導朗讀。個別讀:“彆着急,大姐姐,保證一個也不會少。”理解孩子誠實、善解人意的心靈;“來!咱們封鎖交通!”指導性朗讀,體會孩子們的聰明能力;“幾個孩子立刻站成一排,揮動着紅領巾,向駛近的大卡車大聲喊:‘停一停!停一停!’”呈現出孩子們樂於助人的畫卷……

(2)圈圈點點,熟讀精思:過路人又是怎樣做的呢?

(3)欣賞插圖,齊聲誦讀課文相關內容,建立完美的人物形象。

四、寫人:創造形象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課文這個現成的“例子”,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和創新性,精心設計和安排一些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遷移練習,引導他們去體驗生活。

1、理清思路,把握敍述順序。課文是按“撒蘋果→撿蘋果→蘋果回到車上”的事情發展順序來寫的。

2、創造性複述課文。請學生用第一人稱“我”來敍述雨中“撿蘋果”的場面。

3、語言二次創造。請根據以下提供的材料,寫一篇反映少先隊員心靈美的文章。

題目冒雨送同學

〖材料時間:一個雨天;地點:放學路上;主要人物:一名少先隊員;事情:一名少先隊員發現一名小同學冒雨艱難地走在路上,他用手中的傘,為小同學撐傘遮雨,護送小同學一直到家。國小四年級語文《雨中》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説明出處

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3個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藉助註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4、感受初夏的忙碌,體會富有情趣的村居生活,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

認識3個生字,理解古詩,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體會初夏農村的忙碌,體會富有情趣的村居生活,從而激起熱愛生活的情感。

一、導入。

1、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首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板書課題),作者是宋朝的范成大,齊讀課題,釋題:雜興:隨興寫來,沒有固定的題材。《四時田園雜興》是詩人退居家鄉後軍事情報一組大型田園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和季節的景色和農民,同時也反映了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這是其中一首。

2、有人説:“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都是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到底農村的迷人在哪裏呢?請大家看圖。你從圖上看到了什麼?想想這首詩描寫了哪個季節?

3、那麼詩裏是怎樣來寫這幅畫的?請大家讀這首詩,要求把字讀準,把詩句讀通。

二、初讀古詩。

1、自由讀詩,結合下面的注意把詩讀通。

2、檢查朗讀。

供耕織,也傍,績麻、桑陰,晝出

指名讀古詩。(邊讀邊正音)

3、齊讀古詩。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的意思。

1、學習古詩不但要會讀,還要清楚詩的意思,你覺得要讀懂詩的意思,有哪些方法?

結合註釋、查字典或資料、與同桌交流等。

2、運用剛才我們找到的這些方法來理解這首古詩。(師巡查發現問題及時指導。)

3、集體交流。

白天去田裏耕地除草,晚上回來把收割的麻搓成線,初夏,農村的青年男女各忙各的,誰也沒有閒着。小孩子們不懂得怎樣種田,但也在桑陰下學着種瓜。

4、理解了詩的意思,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四、三讀古詩,體會詩中的情感。

1、指名讀第一句,齊讀,邊讀邊想一想,人們在田裏幹活,都做了些什麼?邊做活人們還邊説了些什麼?

2、想象長着農作物的田地,帶着愉悦的感受讀這一句。

3、指名讀,齊讀。

4、指名讀第二句,你在第二句詩中看到了什麼樣的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

5、你用什麼樣的詞語來形容這些孩子?

6、用讚揚和喜歡的語氣來讀這一句。

五、迴歸整體。

1、學習了古詩我們對詩的意思都瞭解了,你覺得初夏的農村給了你什麼印象?(忙碌、熱鬧。)

2、用朗讀來體現你對詩的理解。

3、同桌互相讀給對方聽,聽的一方注意,可以根據我們剛才的理解給對方一些建議。

4、引導背誦。

(1)記住詩的描寫順序:男人——女人——小孩子

(2)練習背誦。

(3)指名背誦。

5、小結。

這是農村最常見的情景,卻非常有特色,詩人用清新的句子,寫出了農村初夏時緊張勞動的情景,尤其是寫小孩子的一句,讓我讀起來覺得很有意思。多吸收,多想象,多觀察,我們也能成為詩人喲。

四年級語文優秀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6--8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結合朗讀、對話、想象、感司等到手段來體驗情境從而領悟文章內涵。

2、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受到尊重自然、遵循規律的教育,培養熱愛自然的情感,建立生態平衡的觀念。

3、豐富見聞,激發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嚮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聽寫導入,引發閲讀期待

1、聽寫詞語:偵察 欲出又止 魚貫而出 口中之食

若無其事 極不情願 愚不可及 悲歎

2、學生訂正並讀第一組詞語

(1讀詞,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2)感情朗讀詞語

二、學習6-8自然段,感悟自然之道

1、默讀6-8自然段,找出令我們震驚的場面

2、彙報交流:

(1)嚮導抱走幼龜不久,成羣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

(2)從龜巢到海邊的一大段沙灘,無遮無攔,成百上千的幼龜結隊而出,很快引來許多食肉鳥,它們可以飽餐一頓了。

(3)這時,數十隻幼龜已成了嘲鶇、海鷗、鏗鳥的口中之食。

(出示圖片)孩子們,你們看到了怎樣的一幅景象?

小結:的確慘不忍睹啊!引讀:不一會兒數十隻食肉鳥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響徹雲霄

3、理解: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你們覺得作者是帶着什麼心情寫下的這句話呢?

4、理解這句話中特殊的地方。

(引讀該句)

(4)串讀:儘管我們拼命拯救,還是給幼龜帶來了極大的傷害,此時的補救顯然已經晚了,抬頭仰望天空——(生讀第3句),看看,我們都做了什麼——(生再讀第3句);一隻幼龜得救了,無數只幼龜喪生了——(不一會,生讀第4句);一隻嘲鶇飛走了,數十隻食肉鳥歡笑了——(生讀第4句)

(5)體會嚮導的悲歎

四、感悟中心。

1、出示美國作者伯羅蒙塞爾創作的《自然之道》原文的結尾,往往只會適得其反。

2、小練筆,補充句子3、引讀該句,揭示中心。

國小四年級語文教案 篇四

《下雪的早晨》原文

雪下着,下着,沒有聲音,

雪下着,下着,一刻不停。

潔白的雪,蓋滿了院子,

潔白的雪,蓋滿了屋頂,

整個世界多麼靜,多麼靜。

看着雪花在飄飛,

我想得很遠,很遠。

想起夏天的樹林,

樹林裏的早晨,

到處都是露水,

太陽剛剛上升。

一個小孩,赤着腳,

從晨光裏走來,

他的臉像一朵鮮花,

他的嘴發出低低的歌聲,

他的小手拿着一根竹竿。

他仰起小小的頭,

那雙發亮的眼睛,

透過濃密的樹葉,

在尋找知了的聲音……

他的另一隻小手,

提了一串綠色的東西——

一根很長的狗尾草,

結了螞蚱、金甲蟲和蜻蜓。

這一切啊,

我都記得很清。

我們很久沒有到樹林裏去了,

那兒早已鋪滿了落葉,

也不會有什麼人影;

但我一直都記着那小孩子,

和他的很輕很輕的歌聲。

此刻,他不知在哪間小屋裏,

看着不停地飄飛着的雪花,

或許想到樹林裏去拋雪球,

或許想到湖上去滑冰,

但他決不會知道,

有一個人想着他,

就在這個下雪的早晨。

《下雪的早晨》教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引導學生背誦有關“雪”的詩句。

2、板書課題,談話引導讀好課題。

二、初讀詩歌想象意境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認真聽老師朗讀這首《下雪的早晨》(配上《初雪》音樂),想一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2、聽後交流彙報。(預設:寧靜的早晨,雪花飄飛;夏天樹林裏小孩捉知了等情景。)

3、指名分節試讀,老師點評、學生互評。

三、走進詩境感悟詩情

學習第一小節:創設情境,引學生入境

1、那這是一個怎樣的下雪的早晨?請你們自由地讀讀第一小節,在詩歌旁記錄你獨特的感受。

2、讀完後,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個什麼樣的白雪世界?這樣的一個早晨給你的感覺是什麼?你從哪些詞語或者句子中感受到的?請學生交流。(通過重點詞句體會大雪潔白、環境安靜、美麗。)

3、師創設語境指導學生朗讀,引導學生領悟朗讀方法。語境①讀一、二行(齊讀,女生讀);語境②讀三、四、五行(齊讀、男生讀);語境③齊讀整個第一節。

學習第二小節,想像畫面,走近小男孩

1、在這樣一個早晨,我想得很遠很遠,想起那片夏天的樹林和樹林裏的小孩子,那這是一個怎樣的小孩子?請你們默讀第二小節,拿起筆簡單地寫一寫,勾畫勾畫,畫出描述這個孩子的詩句。

語句一:一個小孩,赤着腳,從晨光裏走來

①你有這種光着腳在外面到處走來走去的經歷嗎?

②帶着感受,讀出這種自由自在。

語句二:他的臉像一朵鮮花,他的嘴發出低低的歌聲

①指名讀②賽讀

語句三:他的另一隻小手,提了一串綠色的東西——一根很長的狗尾草,結了螞蚱、金甲蟲和蜻蜓。

①他的另一隻小手上還提了什麼東西?只有這幾種小昆蟲嗎?

②想象小男孩捉這些小蟲子時的神態、動作以及捉到後的心情,引導學生運用積累的詞語連起來説一説。

③指導朗讀。

2、聯繫古詩《所見》想象夏天樹林裏小孩天真活潑玩耍的情境畫面。

3、想象自己就是那個小孩,齊讀句子。

4、剛才大家通過朗讀和想像,對這個孩子有了很深的印象,你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學習第三小節,結合背景,體會作者的情感

1、這一切啊,我都記得很清很清,詩人在下雪的早晨,看着飄飛的雪花,他還想起小孩子什麼事?請一個同學讀。

2、詩人為什麼會在這個下雪的早晨想起夏天的那片樹林和夏天的那個小孩?先同桌之間交流,再全班討論。

3、師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4、再次走進那個小孩子的內心世界,齊讀描寫小孩的語句。

四、齊讀課文迴歸整體

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五、美讀背誦抒發情感

1、積累優美語句。

2、以詩歌第一節為例,師引導背誦,感受詩歌的特點。

六、走進意境自由創作

仿照詩歌第一節寫一寫。

七、作業(第1題必做,2、3題任選一題)

1、背誦詩歌。

2、一首詩就是一幅畫,請根據課文內容,加上自己的想像,畫一幅畫。

3、辦一份關於雪的手抄報。

《下雪的早晨》教學反思

一、讓心靈走進文本,用教師的情感帶動學生的情感

作為承載着文化知識,傳統文明的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色彩。試想,一篇散文,一首古詩,一句名言,一個美麗的傳説,哪個不具有情感呢?教師要上好每一堂語文課,首先要讓自己的心靈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獲得與作者感同身受的體驗,從而與人類最崇高的精神交流。而這種體驗、交流,來自於對文本的解讀,對生活的感悟,對學生的熱愛,對傳統文化的尊敬。上例教學中,由於城市孩子對農村孩子的生活缺乏瞭解,課堂出現了偏離教學主線的“擦邊球”。這時,我趕快現身説法,憑着自己對農村生活的體驗、感悟,調動學生的情感,把學生的思維引出課本的小圈子裏,打開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去感悟、去理解,在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緊接着再通過師生的共同活動,由詞得言,由言會境,由境悟情,獲得共鳴。由此可見,學生對課文的情感,不是用簡單的文字就能觸發的,需要教師滿懷激情的感染。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凡是自己所親身經歷或是親眼目睹的事情,才會有話可説,有情可抒。同理可證,學生亦如此,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師的教學就是運用恰當的手段縮短時空上的'距離,使學生猶如有親臨其境之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歷其事,從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使學生有不讀不快,欲罷不能之感。當然,如果我能再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展現農村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面,增強形象性、生動性,學習效果會更好。教師的心靈要先走進文本。

二、通過介紹創作背景引導學生深入文本

在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時,必須做好“知人”和“論世”這兩項工作。作家的生活經歷、性格特點和思想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他的作品,如果我們對此缺乏必要的瞭解,對文本的理解就不全面,不深入。另外,任何作品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特定時期的時代背景、人際關係和社會風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作家的作品。如果我們對此缺乏必要的瞭解,對文本的理解也會大打折扣。上述案例中,由於受生活閲歷的影響,要學生真正品味出詩的意境,讀懂詩人的心,有一定難度。學生對“這個小孩會是誰”這層意思理解得較好,但很難感悟到作者對美好純真生活的期盼之情。當學生一臉茫然,理解不能深入時,我及時以簡練的語言談這首詩的創作背景,由於學生課前已通過蒐集資料瞭解了艾青,所以此時簡單的點撥馬上使學生恍然大悟,學生與詩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與詩人的心貼得更近了,理解更深入了,終於能確切地把握詩人的情感了。這樣的情與心通,心與神馳,進而感悟豐盈,滋潤心靈,詩歌的語言文字就會在學生心中跳蕩起來,學生想象會不斷放飛,靈感會不斷湧現,課堂充滿着生長的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