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語文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94W

八年級語文教案【多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調動訓練學生聯想想象思維,身臨其境地閲讀文本。

2、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句,細品文本語言,感受文本含蓄委婉的情感之美。

3、深入發掘解讀文本的個體生命意識及民族文化內涵,薰染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激發學生心懷天下的歷史責任擔當。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品析文本語言,感受文本的情感之美。

教學難點

深入發掘解讀文本隱含意藴,理解其個體生命意識和民族文化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昨夜伏案,掩卷靜思,阿來筆下的麗喚醒了屬於我的詩和遠方。如夢如幻,多麼美好啊!沉醉之中,我頭腦中浮現出這樣的字句:“何妨去做個詩性的古城人呢?哪怕做一天,沾沾詩氣也值!”一位香格里拉的文人竟如此深知我心。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一滴水經過麗》,盡情暢遊在麗的詩情畫意裏。

二、浸潤經典賞畫意

作者筆下的麗,我心中的日月,是陶淵明筆下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聰慧的你漫步在作者筆下的麗,捕捉到了怎樣的風景呢?

請你選取形象鮮明或印象深刻的景物、人物,進行合理的聯想想象,簡潔生動地描述畫面。

提示: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

預設:

1、玉龍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瑩、霧氣繚繞,巍峨挺拔矗立在蒼茫雲海間。“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2、四方街我赤腳輕踩在鋪滿五花石的老街,彷彿觸到千百年前麗的清涼,嗅到家家户户沁人的花香,聽到院落裏悠揚的古樂和鳴。“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閲金經。”

3、馬幫行色匆匆的馬幫翻山越嶺,和着百靈鳥的歌唱,杜鵑和山茶的舞動,消失在落日餘暉中。“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石出。”

三、字斟句酌品詩情

麗風光無限,風情怡人。讓我們帶着初遇麗的歡喜,細細咀嚼這座古城的悠悠詩情。請細心的你字斟句酌地精讀文本,抓住重點字詞句,品析本文的語言之美。

預設:

1、“又”“想”“被”

2、“看見了”“來到了”“經過”“看到了”“喧譁”

“一滴水”“麗壩,麗壩”“麗,麗”

示例:“一滴水”一滴水的來之不易。它帶着美好的夙願,經歷着漫長的黑暗與等待,為即將開始的長途旅行積蓄能量。

3、“這些人來自遠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靜時分,他們的內心也很喧譁;在這裏,盡情換歌處,夜涼如水,他們的心像一滴水一樣晶瑩。”

示例:對比,讓你感受麗古城淨化心靈,安頓靈魂的靜謐純淨,也能感受到作者對麗古城的讚美和敬意。

4、“一些薄雲掠過月亮時,就像麗古城中,一個銀匠,正在擦拭一隻碩大的銀盤。”

示例:詩意的比喻,精妙的聯想,把薄雲掠過月亮的景象比作麗古城的銀匠擦拭銀盤,突出薄雲掠過月亮星空的晶亮之美、飄逸之美、靈秀之美,讓人慨歎並沉醉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彷彿能見到作者對麗之美的陶醉。

四、醍醐灌頂見真諦

位我上者燦爛星空,家國天下在我心中。“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相關。”

我們旅行,讀書,並不是為了從中訴求什麼,而是因為:世界如此美麗,生而為人,我們應該用心去欣賞它,觸摸它,更幸福地生活。我以我心映照此文,獲益匪淺,願分享給大家,請善思的你靜靜聆聽,希望拋磚引玉,讓你重新審視文本的意藴之美。

孔子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命題之一。它不僅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種對待世界的哲學態度,也是修德養性的關鍵,還是社會交往的準繩,更是國與國共處的原則。反覆閲讀文本,我在字裏行間讀出了傳統文化“和”。

(一)從個體角度來看

1、個體與自我的和諧。譬如,經過麗的這滴水,它執着尋訪四方街的夢想,經歷山高水長,激流淺灘,最終美夢成真,迴歸入海,完成了生命歷程,實現了自我的價值。

2、個體與他人的和諧。譬如,遠方來的遊客和民居的主人親切交談,互通消息。又如古城院落的家人,鄰里和諧融洽的閒聊,歡聲笑語……

3、個體與自然的和諧。譬如,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順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山水之間的亭台樓閣……麗滋養了人們,人們也美麗了麗。人們在永恆美麗的大自然的懷抱裏像個純淨安然的嬰孩,返璞歸真,找到了心靈安適之所,建構了赤子般的精神家園。

(二)從民族文化角度來看

1、麗古城實現了傳統和現代的逐步融合。譬如,麗四方街白鬚垂胸的老者演奏清雅古樂,也有華燈初上時燈紅酒綠的夜夜笙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由此,得以窺見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脈絡。

2、麗古城以其亙古不變的歷史積澱和文化魅力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們前來觀覽膜拜。麗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變遷的縮影,當下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一樣堅定有力,彰顯了我們民族自信包容的博大胸懷和傳統文化中“和”的智慧。

五、情真意切詠家鄉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世間,我們不僅要仰望星空,更要親吻大地。我們的生活的這片土地和麗一樣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一樣博大盛情,笑迎中外遊客,四海賓朋。

請熱情的你做一名古都洛陽的宣傳志願者,學習借鑑本文擬人的手法,為美麗的古城洛陽一句話,為美麗的洛陽花會添光彩!

示例:

1、我願意是古城河邊的一株垂柳,春風拂面,撫慰那遠行的天涯遊子。

2、我願意是古城花園的一隻夏蟬,守候在凋零的落紅身邊,初心不改。

3、我願意是古城天空的一朵雲,為奼紫嫣紅的牡丹仙子送去一片陰涼。

作業佈置:

1、複習再讀《一滴水經過麗》,並參考課外閲讀書目,完成課外閲讀。

2、選擇課外閲讀的一篇文章,寫一篇讀後感。(字數不少於300字)

課外閲讀推薦書目:

《我孤獨地漫遊像一朵雲》威廉、華茲華斯

《一棵開花的樹》席慕蓉

《我愛這土地》艾青

《牡丹的拒絕》張抗抗

《赤壁賦》蘇軾

國中八年級的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並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瞭解新聞特點,複習記敍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

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準備

預習生字詞,查閲有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

學生每人準備一份當天的報紙。

教學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瞭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冒着炮火奮勇挺進,衝破敵陣,橫渡長江。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説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瞭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學習這兩則新聞不僅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新聞的特點)

教學設計

導入(導入課文的方式可根據需要設定)

(讓學生拿出當天的報紙瀏覽新聞版,簡要介紹幾則新聞,由新聞的標題導入)

整體感知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佈置思考題。

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説説新聞報道了什麼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記敍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指出記敍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説説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麼順序報道,為什麼?

學生讀課文後,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主體)

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瞭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瞭解新聞的內容,就要

看導語。要更為細緻地瞭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敍的要素,只要把記敍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閲讀的時候注

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敍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師佈置思考題:

閲讀這則新聞後,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後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敍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瞭解新聞內容。再

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並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敍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並説説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後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瞭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佈置作業

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並整理在練習本上。

八年級語文教案模板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訓練學生的口譯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瞭解託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朗讀法、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短文《馬説》所闡明的深刻道理,瞭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學情分析:

文章可讀性強,學生不僅愛讀,而且易於成誦,教師要仔細而認真地指導學生誦讀,而內容不易過深,考慮學生在現階段的生活閲歷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為準。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瞭解作者及文體,通譯全文,掌握重點字詞句翻譯;理清文章結構。

教學重點:通譯全文,掌握重點字詞句翻譯;理清文章結構。

教學難點:通譯全文,掌握重點字詞句翻譯;理清文章結構。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錄音機

教學資源:蒐集的“伯樂相馬”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以伯樂相馬導入。同學們知道“伯樂相馬”的故事嗎?(教師簡單講故事)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

2、作者介紹。古往今來寫馬的文章中,以韓愈的《馬説》最為著名。

韓愈:字退之,南陽(現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作實踐也體現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散文家之一。

3、文體介紹:“説”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説明一個道理。當它發表議論時,非常重視文辭的力量,常逞其千迴百折之力,極盡嘻笑怒罵之能事,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我們學習《馬説》,要掌握這種文體的特點,着重體會其語言的力量。“説”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為“説説千里馬”或“説説千里馬的問題。”本文是作者《雜説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説”這個標題,是後來人加的。

二、教師範讀課文:

1學生聽,注音,教師訂正(見課下注釋)。(學生聽錄音)

2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停頓的兩處地方:

馬/之千里者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三、學生初讀,領會課文內容。

四、疏通文意:

1、學生四人小組按課下注釋嘗試翻譯,遇到問題就提出來,先看有沒有程度較高的同學能幫助解決,若沒有,提交全班解決。

2、處理完字詞後,給兩分鐘時間重新梳理課文。然後翻譯。

翻譯採用分組“開火車”的方式,比如第一組,一人翻譯一短句,負責第一段;二組,負責第二段;三組負責第三段。以達到比較大的活動面積。

可能遇到的字詞障礙:

馬之千里者(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是馬也(是,這也,表判斷)

才美(才華和美好的素質)

鳴之(之,語助詞,延長音節同《狼》久之)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其……其……,是……還是……,表反問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