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九年級語文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51W

九年級語文教案多篇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一、導入:

“我是大海的歎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澆灌了禾苗,盪滌了灰塵,也浸潤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請同學們猜猜這是什麼東西?

——雨。那麼,現在我們就一起來閲讀鄭愁予的詩《雨説》,看看這位天空的淚水是如何給田野帶來微笑的?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注意:

2、標題為“雨説”,那麼,雨説了些什麼呢?

(雨説:我來探訪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來親近萬物的;我是在白雲的襁褓中笑着長大的;我來了就不再回去。)

三、局部品味:(逐一的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既然“雨説,我來探訪四月的大地”,那麼,“雨”為什麼要來探訪四月的大地?第一節詩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注:齊讀第一節詩後,討論板書如下)

田圃

禁錮

種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魚塘

滯留

游魚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大地枯旱的景象

小溪

喑啞

調子

(暗示了社會生活的艱辛)

2、“雨説,我是到大地上來親近你們的”。“你們”是指什麼?説説“雨”怎樣來親近它們的?作者又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從中揭示了怎樣的思想意義?(重點探討:第5、7、8這三節詩。)

踩——田圃——潤如油膏

看——牧場——抽發新苗

繞——池塘——説聲好

聽——溪水——練習洗衣謠

柳條——笑彎腰

石獅子——笑出淚

小燕子——笑斜翅膀

大地復甦的景象

愛的使者和美好生活情景

旗子——笑得嘩啦啦響

人(兒童)

注:(1)、聯繫上面的內容,説清對比手法的運用。

(2)、聯繫寫作背景以及雨的作用,揭示中心。

(3)、認真體會第五節詩中採用擬人手法的運用並充分的聯想,説説牧場是如何的抽發出怎樣的新苗?雨是如何對魚兒説聲好?溪水是如何的練習怎樣的洗衣謠?

(4)、想象第七節詩所描繪的畫面。

(注:採用讀的形式來完成。)

(5)、第八節詩中的“旗子”有什麼深刻的含義?“春天”僅指季節嗎?為什麼?

(6)、討論以下的問題3。

3、為什麼説雨在“白雲的襁褓中笑着長大”?它所説的這句話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A、白雲——自由的象徵。

B、

(1)、雨具有返老還童之心;即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2)、雨是帶給下一代人以自由、幸福的使者,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3)、雨希望萬物都像它一樣,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生活,所以這句詩也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的憧憬。

4、雨為什麼説“來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們吃着蘋果擦着嘴”句中的“蘋果”的含義是什麼?體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注:

A、見書中句子;

B、引導學生體驗吃蘋果時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態後。點明:“蘋果”的深刻含義具有雙關語意:一是指真正的蘋果;一是指作者帶給少年兒童的自由、快樂、幸福就像甜美的“蘋果”一樣。

C、表明了“雨”的真正來意。

四、作業:

1、説出描寫春雨的詩句。(至少兩句)

《初春小雨》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五。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春眠》孟浩然:“春…處處…夜…花…”

2、以“雨的自述”為題,將這首詩改寫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提示:“我是……”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學習目標

1、瞭解“説”的特點;

2、理解本文襯托、對比寫法

3、掌握本文的詞語;

4、認識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斂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難點

1、理解並掌握“質、賦、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實詞,瞭解“乎”、“而”的多種用法。

2、認識“説”這一文體的特點及對比的寫法。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師生交流作者信息

簡介文體和作者:

説,一種敍事兼議論的文體。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字子厚,河東解(現在山西運城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唐德宗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學宏詞科。先後任集賢殿正字,藍田縣尉和監察御史裏行(即見習御史)。唐順永貞元年(805),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任禮部員外郎。但這場改革僅歷時7個月就失敗了,王叔文被殺,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

柳宗元的貶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當時是相當荒僻落後地區。司馬是刺吏的助手,有職無權。柳宗元在這裏住了將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當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顯著政績。但因長期內心抑鬱,健康狀況惡化,終於病死在柳州,年僅47歲。

柳宗元和韓愈同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象生動,語言簡練,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他還寫了不少政治和哲學論文。在詩詞創作上,善於用簡樸疏淡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思想內容。他的詩文稿由劉禹錫編為《柳河東集》。

二、檢查學生預習

1、學生活動

自讀一遍課文,二人小組互讀。

2、教師活動

檢查學生對下列字音掌握的情況。

齧(niè)御(yù)得而臘(xī)之攣踠(luán wǎn)

瘻(lu)癘(lì)當(dàng)其租入嗣(sì)

幾(jī)死者戚(qī)蒞(lì)事者日蹙(cù)

殫(dān)轉徙(xǐ)頓踣(bó)呼噓(xū)

曩(nǎng)悍(hàn)吏隳(huī)突恂恂(xún)而起

缶(fǒu)謹食(sì)之苛(kē)政孰(shú)知

以俟(sì)夫觀人風者

檢查字音掌握情況的同時,適當提示字義或詞義。

3、學生活動

分別朗讀課文。

4、教師活動

範讀課文。

提出要求:邊聽邊思考每句的大意。

三、學習課文

1、學生活動

疏通文意。二人小組,對照註解疏通課文大意。

2、教師活動

糾正學生翻譯中出現的錯誤。

四、學生按要求激情誦讀。

1、全班同學大聲、自由地誦讀全文。

2、每人至少誦讀二遍。

3、力爭讀得順口,上口。

五、學生質疑性朗讀課文。

1、從課文第一段起,同學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內容,請老師解答,同學們做好課文旁批。

2、教師答疑,每解決一段,同學們便朗讀一段。

六、學生鞏固性復讀。

1、學生分為四人學習小組。

2、每組同學從課文第一段起復述課文,複述一段,誦讀一段。

3、每個同學都必須參加複述。

4、討論:

《捕蛇者説》怎樣表現了“説”這一文體的特點的?

明確:全文有敍有議,雖記敍較多,但卻處處為議論服務。符合“説”可敍可議,以議為主的特點;全文語言極其形象、生動,亦符合“説”這一文體比較講究“文采”的特點。

七、展開競讀。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四段。

2、請同學們自告奮勇起來朗讀第四,看誰讀順暢,有情感。

3、在“競讀”過程中,其他同學要小聲地跟讀。

八、背讀大比拼

1、教師介紹文言文快速、準確背誦的方法:

如分層背譯法、語言標誌法、嘗試搶記法、誦聽背誦法、整體反覆法等等。告訴學生不管用哪種方法背誦,都要理解文意,理解文路,都要抓住文章表達的突出特徵。

2、學生試背課文第四、五兩段。

附:《捕蛇者説》難句例解

以齧人,無御之者

1)假設而兼有連貫關係的複句。這類複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設偏句在前,結果在後。

2)“以”,有人認為用法同“而”,連詞,這裏不取。因為從文氣來看,並不通暢。我們以為,或可看成作“用”講的介詞,後面省去“以”的連帶成分“毒牙”一類的東西,也可以用代詞“之”代替“毒牙”等。同樣結構如《論語·憲問》:“以告者過也。”或説同“已”,時間副詞。又如:“其聞之者,吾以除之矣。”(《國語·晉語》)“王以和三晉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

譯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沒有能夠抵禦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詞增加了意動用法,“毒之”是“以之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賓語“之”。“毒”作“恨”講,《廣雅·釋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奪者不愠。”(《孫臏兵法·行篡》)“如此,則上無私威之毒。”(《韓非子·用人》)或説“毒”作“害”講,參閲下文“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説明。

譯文:你把這差事當作災難嗎?

飢渴而頓踣

1)因果複句的緊縮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經認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2)“頓”,《説文》:“下首也。”段玉裁認為應當是“頓首”,即以頭叩地。引申為“止”為“停”。“踣(bó)”,《説文》:“僵也。”又,“走”部:“這,僵也。”“踣”、“這”是一個字。《六代論》:“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譯文;因為飢餓(到極點),口渴(到極點),就停下來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於今天作頻率副詞用的“往往”,而是作“從這裏到那裏,從那裏到這裏”講,《説文》:“往,之也。”就是“到”。《陳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語”,用法相同。“往往”的後面有連詞“而”連接它後面的動詞“死”,是“往往”作為動詞的句法環境。又,《觀巴黎油畫記》是19世紀作品,文中“往往留象於館”的“往往”,跟今天詞義相同。解釋詞義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結構聯繫起來,不能孤立地就詞釋詞。段玉裁注《説文》“毒”字:“往往猶歷歷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遞相,即“一個接着一個”。又如“父子相繼”,只能是子繼父不能是父繼子。

譯文:來來往往死掉的,屍體一個壓着一個。

吾恂恂而起

“恂”,《説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説“雖雞狗不得寧焉”,那是由於沒有幹捕蛇的事,“捕蛇者”由於有“蛇”,就懷有信心。

譯文:我滿懷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

1)包孕句。主語“太醫”因承前者,及物動詞“募”的賓語又是假設複句,“有能捕之者”是無主句,“當其租入”的主語“蒞事者”明顯可知,因此省略。

2)“租入”不當“税收”講,不是一個詞,《柳河東集》其他地方也不見“租入”。“當其租入”是兼語短語,“租”是兼語,“入”是兼語後面的謂語,音義同“納”,亦即“繳納”。有人把“當其租”作為“入”的狀語,恐屬欠妥。“當”前面或可加上介詞結構“以之”。

譯文:招募有能夠捕到蛇的,就(把蛇)當作那個租税交給國家。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單句,用設問形式表示強烈的感歎,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爾雅·釋詁》:“準也。”

2)“賦”,税;“斂”,徵收。“毒”,一解釋為“厚”,跟本句無關;一解釋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譯成現代漢語是“毒害”,仍舊是名詞,只是比“毒”的本義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動用法,就是“若以之為毒乎”,也就是“你把這差事當作毒害麼”;“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動用法,後面省賓語“之”,意思是“又怎麼敢把這差事當毒害呀”。

3)“甚”,音義同“善”,也就是“賢”,江蘇泰興方言還讀“善”為xiān。又如《禮記·內則》:“具二牲,獻其賢者於宗子。”《廣韻·下平聲·一先》:“賢,善也。”又如:“師不必賢於弟子。”(《師説》)“賢”也不是隻講品德,而是講條件,“賢”就是“善”,也就是“甚”。“賢”古寫作“臤”,《説文》“臤”部:“堅也,古文以為‘賢’字。”楊樹達《釋賢》:“人堅則賢……堅乃能耐也。”這樣看來,“甚”作“勝”講並非由於假借,而是由於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較的介詞“於”。或説“甚”是形容詞增加比較性能的用法。

譯文:誰知道賦税徵收的毒害有比這種蛇更嚴重的呢?

苛政猛於虎也

王引之《經義述聞》認為“苛政”的“政”是“徵”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賦税”,現在還有人據以為説。王氏所説未必可信,因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徵”只是一個方面。柳宗元所引出於《禮記·檀弓》,王引之講的是《禮記》,那裏也應當是“苛政”。訓詁學有兩個原則:凡用本字講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訓釋某個詞義不但在本句講得通,到了別處也講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晉書·武帝紀》《北史·周武帝紀》)

譯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厲害啊。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九年級語文教案

《月下獨酌》

知識與技能:

1、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瞭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3、學習對月光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多種誦讀方法,理解詩歌內容,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並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及詩歌中的名句。

2、以誦讀促思考,通過反覆吟誦品味詩歌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堅持正直品質的風格。

重點1.理解詩歌中寄託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2.樂景寫悲情的藝術效果難點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一、導入新課

1、以李白有“詩仙”之美譽引出作者介紹,請學生吟誦學過的李白詩篇。

2、簡介寫作背景。學生背誦自己知道的李白詩篇。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簡介作者,為課文學習做好必要的鋪墊。詩人是一人在飲酒還是與人共飲?學生根據預習回答。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裏,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把酒問月》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

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

二、初步理解,整體把握

1、運用多種誦讀方法,理解詩歌大意。

2、詞義答疑,出示重點詞。除課下注釋外,可補充:“徘徊”:來回走。

三、深入研讀

1、既然詩人在獨飲,為什麼要寫成“三人”?具體是哪“三人”?

2、如何看待談笑風生的'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

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遊子的鄉情:'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裏,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3、'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表明作者怎樣的心境?

可惜,月亮卻遠在天邊,它只能掛在高高的蒼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飲;影子雖然近在咫尺,但也只會默默地跟隨,無法進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飲酒,看似詩人自得其樂,場面熱鬧,實則寫盡淒涼孤獨。讓學生通過讀,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詩歌的深層內涵。本部分是學習的重點、難點,教師要適時指導,點撥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進行感悟。

四、深層探究

1、怎樣理解詩歌最後兩句?

1、李白究竟為何孤獨?

(1)大凡天才都與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當的差距。

(2)他的追求與探索也常常會被人誤解。

(3)他對現實人生的領悟與拒絕,讓他感到孤獨。

2、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獨?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獨憔悴”的地步也是絕不會後悔、絕不向世俗低頭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獨處境,但卻陶醉於這一處境

李白所選定的人生道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註定要以寂寞與潦倒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這些'無情'之物,為一生的知己,這可真是此時無情勝有情了。

2、揭示詩歌的主旨。自讀,

詩人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在仙境中重逢,可見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孤單落寞。讀-品-悟,感悟本詩的深層內涵。

4、詩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處,就會憑虛御風,飄逸高潔,如同高高掛在斗牛之間的一輪清輝。李白的月亮,皆源於孤獨。李白___”仙而人者”。

五、總結全詩

1、點明全詩的情感脈絡。

2、想象在詩中的作用。由獨而不獨,到不獨而獨,獨到不獨的過程,體會詩人看似自得其樂,實則淒涼孤獨的複雜感情。揭示本詩的情感內涵及寫作特色。

六、佈置作業

《從軍行》

一、導入

《從軍行》是漢代樂府《平調曲》名,內容多數寫軍隊的戰鬥生活。這首詩是借樂府舊題來表現新的內容

二、評講

賞析全詩:

(一)全詩寫了哪幾個場面?分別用兩個字概括。

來犯,出征,圍城,苦戰。(最後抒懷)

(二)首聯:

1.分析“烽火”這一意象。

古代邊塞要地設有烽火台。邊境一有軍事警報,就通過烽火台傳遞信號,白天燒狼糞,青煙直上;晚上點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煙或烽火,便知軍情緊急。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

2.賞析關鍵詞“照”的表達作用。

一個“照”字運用了誇張的手法,寫出了烽火之猛烈,戰勢之危急,渲染了緊張氣氛。

3.賞析關鍵詞“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4.發端警竦

(三)頸聯:

1、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兵的符信,分凹凸兩塊,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鳳闕”是皇宮的代稱。這裏,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重。為什麼用典雅、莊重的詞語?既説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

2、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鐵騎”與“龍城”相對烘托了怎樣的氛圍?

“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鬥的戰爭氣氛。

3、賞析“繞”字。

一個“繞”字,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和冒死赴敵的勇氣。

4、“牙璋”才“辭鳳騎”已“繞龍城”,詞采壯麗,

對偶精整,而一氣直貫,將反侵略的軍事行動寫得迅猛凌歷,聲勢逼人。

(四)頷聯:

1.作者是怎樣做到“言少意多”的藝術效果的?

第三聯描寫了兩軍交鋒的戰鬥場面。漫天大雪,紛紛飄下,軍旗上畫着的青龍白虎之類的圖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風呼嘯,戰鼓雷鳴,各種聲響混雜在一起,迴盪在邊地沙場之上。這裏寫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聽到的風和鼓角的聲音,但我從這裏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來將擋、人仰馬翻、刀光閃爍、箭簇紛飛、戰馬嘶鳴、殺聲震地的壯烈戰鬥聲面。那麼大的一個激戰聲面,只用了十個字,就非常生動地勾畫出來,的確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藝術效果。

2.體會詩人描寫戰爭的手法?

繪聲繪色,以戰地風雪烘托戰鬥之激烈。

(五)尾聯:

頷聯反跌尾聯:儘管風雪苦寒,戰鬥激烈,仍然“寧為百夫長”,為保衞祖國效力。首尾呼應,完美地表現了“從軍”的主題。

三、課堂小結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裏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於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採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戰鬥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餘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傑很不滿當時纖麗綺靡的詩風,他們曾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新,楊炯此詩的風格就很雄渾剛健,慷慨激昂。這首詩情調慷慨激昂,可以説是盛唐邊塞詩的先聲。

四、佈置作業: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書諫迎佛骨,觸怒憲宗,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遷,猶言下遷,古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當韓愈到達藍田關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送行,於是寫了這首詩送給韓湘,抒寫忠而獲罪的憤慨、為國除弊的決心和眷戀朝廷的心情。

2.結構:

詩的前四句皆敍“左遷”,後四句轉寫“至藍關示侄孫湘”。

詩的開端直敍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訴自己非罪遠謫的憤慨,第五六句寫征途中回望遠瞻,流露出隱隱的悲哀,結句更加沉痛地表達了將會客死他鄉的憂怨。

3.譯詩:

三.討論指導。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麼?

2.仔細體會“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兩句詩。詩人是怎樣融情於景,抒寫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雲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繫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三、課堂小結:1.這首詩敍事高度概括,寫景境界開闊,抒情真摯動人,三者融合一體,形成了悲愴壯美的藝術效果,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2.學生談如何面對。

四、佈置作業: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麼?

2.仔細體會“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兩句詩。詩人是怎樣融情於景,抒寫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雲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繫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雁門太守行》《別雲間》教案1

〈一〉、導入新課

播放《雁門太守行》的朗讀錄音,讓大家在欣賞錄音中感情朗讀的同時體會詩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簡介

由學生給大家介紹,教師作適當的補充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少有詩名,曾受到韓愈的賞識。27歲病逝。今存詩240餘首,藝術上,他熔鑄了前代積極浪漫主義的傳統,以奇特的想象,濃豔的色彩,瑰麗奇峭的語言,形成了他幽冷濃豔、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李長吉歌詩》傳世。《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説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

夏完淳,抗清英雄,這首詩是他被捕之後,押解離鄉之前所作。雲間,松江的古稱。

〈三〉、檢查預習工作

1、請學生齊讀課文

2、請一個同學再範讀一遍,注意指點他的句讀,情感。

〈四〉、對照註釋自讀課文,弄請文章的大體含義,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記錄下來,等會共同商榷。

〈五〉、詩歌賞析:

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小組討論,能夠回答的放手給學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師引導點撥:

問題

1、詩歌的中心主題是什麼:

明確:《雁門太守行》描寫了邊城危急的戰鬥形勢,歌頌了守城將士們誓死報效君王的決心。悲壯!

2、首聯頷聯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請學生學會從賞析的角度回答。

明確:首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黑雲壓城,暴雨欲來,堅固的城牆似乎要被摧垮。“黑雲”,象徵敵情,“甲光”,寫我方軍情。詩人以象徵的手法,誇張的手段,描繪了平藩將士們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壯雄渾的背景場面。

頷聯“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寫的是平藩隊伍進軍途中的景象。這兩句的意思是一派肅殺的秋色,悲壯的軍號響徹原野,邊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漸凝成了紫色。夜色降臨,將士們還在角聲中奮勇前進,表現了出征將士們的同仇敵愾和不畏艱險的戰鬥精神。

3、頸聯寫出了戰士們什麼樣的精神狀態。

明確:頸聯“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詩人抓住“紅旗”“半卷”這一軍中特有的標誌描寫進軍的速度——快。抓住戰鼓“聲不起”寫寒冷至極,進而寫出了將士們不畏寒冷,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精神,再現了作戰的地點和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情景。

4、尾聯在全詩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尾聯“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是全篇的點睛之筆,是平藩將士們愛國情懷的正面直接抒發。這兩句詩運用典故,意思是説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德,將士們願意手提寶劍效死疆場。在這裏,詩人交代了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原因。正所謂“身首離兮心不懲”,“鬼魂魄兮為鬼雄”,為全篇做了一個有力的收束,同時昇華了主題。

5、請以個同學嘗試着總結一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

詩人運用了獨特的藝術手法表現了獨特的藝術想象,運用了象徵、誇張、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體等方法,抓住特徵描寫事物,使戰鬥場面有聲有色,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6、讓學生模仿這一課,自己品味賞析第二首詩歌《別雲間》:

本詩通過被捕離鄉時情懷的抒發,表現了作者對即將永別的故鄉的依戀和自己誓死不屈的決心。文章始終圍繞“別”字抒情述懷,是本詩的主要藝術特點。一、二句寫再別。作者過去三年別家鄉是為作“羈旅客”而別,即為抗清事業而奔走。而今天是作為被捕囚犯而別的。三、四句寫別情。因前後“別”時的處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時之別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復。而這次別後則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對破碎河山流不盡自己傷心之淚。五、六句寫死別。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別,和前次別不同。前次離別故鄉,是懷着慷慨的心情參加抗清,別還容易,而此次卻難了,此去必當一死,死後家鄉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戀憂慮。七、八句寫別後。作者別後成了鬼魂,也還關心着故鄉,與還要歸來在空中看後繼者率領部隊起來抗清。作者將別時的感受層層寫來,絲絲入扣,真摯地表現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這一結尾,它感情由悲而壯,格調由低沉而高亢,顯示了詩人的沖天豪氣。“又”字充滿感歎之情,顯得極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哪能些大義凜然的正氣之詩?自己也試着寫一首看看能寫出什麼韻味來。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教案1

【賞評】: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巧妙別緻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詞的上片着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時所見自然山水化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彷彿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損的眉峯了。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為友人鮑浩然歸途中懷着深厚的懷人感情。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眉眼盈盈”四字有兩層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二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

上片寫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達了惜別深情;下片則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願。過片兩句,正面點明送別。作者用兩個“送”字遞進,將作者“黯然銷魂”的愁苦之情描寫得極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離長江不遠的如皋,欲歸不得,羈旅之愁益覺難以為懷。結末兩句,是詞人強壓心中沉痛之情而對遠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願與叮嚀:希望友人到江南後,千萬要與美好的春光同住。這兩句,一反送別詞中慣常的悲悲切切,寫得情意綿綿而又富有靈性。